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財務風險評價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1
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是指通過一系列的財務評價指標,通過統計學和數學的方法將其整理為數學模型,并且通過計算的數值展示財務風險指數對財務風險進行客觀化和量化的評價。
一、財務風險含義及形成原因
財務風險的含義,廣義的觀點是指財務風險在各項的財務活動進行中,由于受到各種難以控制和預料的各種因素影響,從而加大由于財務狀況不明確所導致單位遭受損失的幾率。狹義觀點是指單位財務風險,即企業在經營生產的過程中與負債所相關的各種風險,特別是指籌資的過程中由于財務杠桿導致的單位股權持有者收益總產值下降,甚至致使企業面臨著破產的風險。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企業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綜合因素改變是致使企業財務產生風險的外部原因。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市場環境等因素。盡管這些因素存在于企業的外部,但對企業的內部發展和財務管理具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企業財務活動的復雜多變性也是導致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企業財務管理涉及的問題相對較多,遍布于企業運行和發展的整個過程,同時,伴隨著資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發展速度的迅速加快,大多數的企業財務活動變得更加復雜。
第三、企業財務決策的失誤是導致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防止財務決策產生重大失誤的前提是采取科學化的方法進行財務分析。目前,我國各個企業的財務系統普遍的存在著不客觀的決策現象或者經驗決策,由此而導致的財務決策失誤也常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我國企業內部普遍存在財務管理關系混亂的現象。企業與上下級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在利益的分配、資金的使用及管理的方式等方面存在這管理混亂、責權不明的現象,從而導致資金的使用效率下降,企業財產嚴重流失,由于無法保障企業資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從而引起財務風險或金融危機。
二、構建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第一、單變量判定模型:該方法是采取一種單一財務比率評定財務風險的判定模型,根據以往各個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的情況時的財務比率和企業正常財務比率的明顯的差別。單變量模型是財務指標應用于財務風險評價,該方法是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一大進步,簡單易行,而且指標單一。但是,該方法仍然不可避免的產生片面性的評價。這種方法是人們認識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初期所采用的評價方法。隨著市場經營環境的日益發展和改變,該方法的單一指標形式已經不能對一個企業綜合財務的狀況進行全面的反映。
第二、多元線性模型:該方法較單變量模型評價相比在此基礎上更加趨于綜合性,將企業財務風險囊括在某一固定范圍內是它的重要突破。但它仍然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具體發展能力和經營情況,同時多元線性模型的假設條件是在服從正態分布的條件下,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變量間的相關性問題。
第三、財務杠桿效應:企業在經營生產的過程中,除普通股東的投資外,還有一些優先股股東投入和債權人借入的資金。由于優先股股東和債權人的利息均是按照合同所約定的股息率和利率來計算的固定費用,因此當息稅前的利潤提高時,息稅前的利潤所承擔的優先股股息及利息便會相對地減少,從而致使每股普通股的收益幅度提高。與其相反,如果利潤減少,將會造成普通股每股的收益大幅度下降。這種現象稱為財務杠桿效應。
三、目前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不足
財務風險評價的設計體系缺乏全面性,指標的選擇欠佳。財務評價體系的設計過于簡單,評價指標通常情況下只涉及到企業財務的某一個方面特點,并且以現金類型為主旨的指標更少。同時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及盈利能力等綜合能力都可能影響企業的財務風險走向,眾所周知,如果沒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企業將不能到期償債,不能生存,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宣告破產,如果財務資金的使用效率過低,會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導致企業利潤增長降低,企業將不能繼續生存下去。因此以責任發生制為基礎的企業資產損益表和負債表的計算指標,不能夠全面的反映多變的經濟市場現狀,根據實現制為基礎的財務現金流量的分析指標,可以準確的反映企業財務在一定時間內現金流出及流入的基本過程,在評估單位財務的收益質量、償債風險和營運能力等方面均可以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在新世紀信息時代中,企業所面臨的未來具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同時難以量化的信息化資料也是導致企業產生財務風險中不可忽視重要因素,例如企業的外部信用等問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致使企業產生財務風險。公司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人力資源因素分析等非財務指標成為財務的分析的主要內容,這種類型的非財務指標對企業財務發展目標的實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是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關注的重要問題。
四、總論
綜上所述,綜合非財務指標和財務指標,更加全面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在財務指標的設計中,除了考慮定性指標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定量指標。構建企業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不僅需要簡潔明了,還要全面直觀的反應問題所在,在容易掌握的同時還應當充分的利用資金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負債表進行跨表的綜合考評與綜合分析,進一步有效的抑制企業造假行為,對廣大債權人及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加以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秀華,孫秋梅,張鐵城.建筑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模型的研究與應用[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0(03).
[2]陳晶璞,雁.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與應用[J].燕山大學學報,2002(03).
[3]孫鵬,李澤紅.改進的灰色關聯在企業財務風險評價中的應用[J].第九屆中國青年信息與管理者大會論文集,2007.
[4]潘彥.運用財務管理的方法對水產企業的投資進行分析[J].漁業致富指南,2005(15).
李敏,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投訴管理。
鄧迅,廣西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及其風險概念的界定
1、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概念界定
合資公司是指兩個或多個企業聯合起來成立的第三方公司,它是介于市場交易和企業兼并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形式(Jacquemin & Slade,1989)。合資企業不僅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分別提供不同的資源而形成的聯合擁有的獨立企業組織,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進入由單方不能完成的項目的一種合作聯盟方式。中外合資上市公司(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listed companies,簡稱SF-JV-LC)作為中、外雙方(或多方)合資經營的股權式國際戰略聯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中外合資上市公司是:任何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即外方合資者)按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準,在中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即中方合資者)建立的共同投資(其中外方資本所占比例最少不低于25%)、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并受中國法律管轄和保護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聯合企業。
2、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界定
中外合資上市公司作為實體性的股權式聯盟,由于合資各方(聯盟伙伴)的聯盟動機、目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不確定性而面臨各種風險。中外合資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錯綜復雜,可分為財務風險和非財務風險(如:失去競爭優勢、被兼并及聯盟失敗可能性)。財務風險是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由于其天生的不穩定性,所面臨的眾多風險總最為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風險。對于財務風險概念的理解,目前理論界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財務風險認為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投資人和債權人,所有的財務風險均來自于負債融資。廣義的財務風險既包括由負債融資引起的到期無法償還債務本息的風險,也包括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經營活動判斷與決策失誤以及宏觀環境影響等引起的財務狀況惡化的風險。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屬于廣義的財務風險,指的是由于受到各種難以預計或控制的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的實際財務活動收益與預期結果發生偏離,使公司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貫穿于整個合資經營過程。
3、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細分研究
找出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并進行分類是設計財務風險評價方案的重要研究思路。關于財務風險的分類研究,由于知識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學者們對財務風險分類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王花榮(2009)指出企業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整個財務活動中,在資金籌措、對外投資、資金營運、利潤分配等環節都可能產生風險。在文章中作者還提出營運資金風險(主要包括現金風險和應收賬款風險)。趙寅珠和張銳強(2010)根據企業財務活動把企業財務風險分為了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曹力,陳麗和郭素娟(2012)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資產負債風險、企業收益風險和企業財務決策風險三個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學者們主要是依據企業財務活動的環節對財務風險進行分類和歸因的。因此,對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的第一大分類,把公司經營和財務管理不善導致的正常營運、盈利、現金、償債和發展不足而導致的財務風險研究作為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研究的第一個風險大類。
由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相對于其他的上市公司,有著天生的獨特性和不穩定性。中外合資公司的內部治理更為復雜與特殊,“委托―”問題更為突出。人在經營管理公司過程中,偏離股東意愿,謀求個人利益,操縱會計利潤等問題都會誘發嚴重財務風險。因此,除了從中外合資市公司的營運、盈利、現金、償債和成長風險出發研究其財務風險外,可以把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風險作為其財務風險的第二大分類。Jensen et al,(1990)1研究表明經理人員持股有利于將經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防止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激勵經理人員努力工作以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張暉明和陳志廣(2002)2以滬市上市的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高管激勵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高管人員薪酬與主營業務利潤率和凈產收益率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即高管薪酬越高,公司的績效越好。學者研究表明:對企業高管的激勵特別是股權激勵,有利于是企業高管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防止企業經理人的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降低沖突,提升企業績效。因此,可以考慮把企業高管權益激勵作為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財務風險的一個研究緯度。
2005年12月證監會、銀監會下發的證監發[2005]120號《關于規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解除了《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發[2003]56號)為上市公司的擔保大開了方便之門。中外合資上市企業是在我國大環境下持續經營著的,其經營行為必然會受到我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程度以及一系列的政策規定的影響。在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時,考慮到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情況是非常必要的。馮根福,馬亞軍和姚樹潔(2005)實證研究認為:中國上市公司擔保行為存在著風險敏感度低,普遍收益水平不高,并且擔保行為的各個主體互相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鄭海英(2004)揭示了擔保鏈中存在著巨大風險,不良擔保行為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財務狀況,并構成上市公司的發展障礙。學者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存在擔保的上市公司,其收益水平和風險敏感度較低;擔保行為和財務風險是正相關的,不良擔保行為會導致巨大的風險。因此,將對外擔保不當而導致的財務風險作為中外合資上市財務風險的第三類風險。
4、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測度與評價研究
國內外學者們,對于財務風險的測度先后提出了多種方法和模型。首先,是基于單一變量測度模型。主要是通過單獨的財務指標集合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找出判別能力較高的一個或幾個財務指標的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價(Fitzpatrikc,1932;Willam Beaver,1966)。隨后,財務風險的評價方法由單變量模型發展到了多變量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多變量評價模型就是運用多個財務指標加權匯總構造多元函數的方法來進行預測分析,主要代表有:Z計分模型(Altman,1968)、線性概率模型(Deakin ,1972)、以及小企業模型和范式確認模型(Edmisterd,1972;Dimond,1972)。Ambrose & Seward(1988)3根據A.M.Best的評級指標,引入虛擬變量,運用多變量判別分析法進行財務困境預警,并與財務比率法分析結果加以比較,再將二者合并代入事前概率多變量判別分析法,比較三種方法的預測能力,結果發現事前概率的判別結果較好。邏輯回歸模型是從一組因變量中預測一個“對應的”因變量的一種統計方法。比較常用的是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上述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傳統的財務指標基礎之上,在財務風險評價中加入非財務指標有助于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于是國外學者們在研究中加入一些非財務指標:高層管理者離職指標 (Gilson,1989);還有一些長期性或宏觀性的經濟指標如利率、景氣變動指標、通貨膨脹率等作為構建模型的變量 (Mar-quette,1980)。
國內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比較遲,但在財務風險評價及防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國內學者在關于單變量預警模型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學者陳靜(1999)4以27個ST和27個非ST公司作為對比樣本,選取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流動比率4個財務指標,進行單變量分析。隨后,國內學者應用線性判定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和邏輯回歸分析三種方法,分別建立三種評價財務風險、預測財務困境的模型(吳世農、盧賢義,2001)。同時,國內學者也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煉最有代表性的財務指標,從而抓住分析中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張愛民等,2001),研究發現主成分分析模型也具有較好的預測性。2002年周敏等人提出的基于模糊優選和神經網絡的財務危機測定與預警模型,能夠實現對財務危機狀態的測定,并且不需要主觀定性地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態,因此在企業的判定狀態方面更加合理。國內學者在財務風險的評價模型中也引入一些非財務指標。如:引入了公司治理、關聯交易和對外擔保等非財務指標(王克敏,2005)大大提高公司了財務風險預測準確率。
國內外學者們先后提出的財務風險測度的方法與模型中,單變量模型簡單易于操作、可行性高,但單個指標無法全面地反映公司財務特征及總體情況。多元線性判別模型雖然克服了單變量模型的缺點,而且解決了非線性的問題,但未能考慮到企業的具體發展能力和經營情況。邏輯回歸模型是人們對多元線性模型改造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元線性模型的缺陷,但也存在局限如:邏輯回歸中的Logistic模型克服了線性模型受統計假設約束的局限性,但計算過程太復雜,近似計算多,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Probit模型的研究思路和Logistic模型很相似,具有相似的缺點。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是將神經網絡的分類方法應用于財務預警,計算結果一定程度上優于上述三方法模型,但仍然未能明確測定公司發生財務風險的概率,且預測精度不夠。
5、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防范研究
國內學者在財務風險測度評價的同時,也對財務風險的防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類是:針對企業財務風險從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周轉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措施(呂喜斌,2011;楊聰金,2010)。第二類是:從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經營者的財務風險意識和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方面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楊聰金,2010;王花榮,2009;段永紅,2010;孔遠英,2010)。第三類是:認為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措施主要是常規性策略和創新性策略,常規性策略主要包括風險回避、風險接受、風險防范、風險轉嫁策略;創新性策略主要包括風險管理中整合風險整理理念的運用,總分險項目分割法與來源分割法,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周煉軍、王璐,2011;穆瑞雪,2010)。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有側重的提出了風險防范的策略方法,對于現實中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但是在眾多財務風險評價及防范的研究中,從整體研究到具體行業分析角度的研究較少,風險防范策略和措施的提出也缺乏行業針對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價
國內外的學者對財務風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關于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研究大致存在兩個趨向:一是關于財務評價理論的規范性研究,主要是提出了一些評價的框架體系;二是實證研究,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外Z模型的介紹和分析,此后有學者開始引進國外的研究方法對財務失敗預警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研究存在的不足有:1、財務風險評價研究等缺乏行業針對性,2、從實證分析角度研究,從整體研究到具體行業分析角度的研究比較少。因此,以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為研究背景,在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整個企業群體財務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這個企業群體中的各行業的財務風險分析,再到典型個案的研究分析。從整體到行業,再到個案的作為研究的主線全面深入的分析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宏觀層面、行業中觀層面、以及企業微觀層面分別提出相應的財務風險防范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意義的。(作者單位:1.廣西大學商學院;2.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投訴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宏艷,李莉.關于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討[J].會計師.2008-09-01
[2]王花榮.企業財務風險問題原因及規避應對[J].現代企業.2009-09-15
[3]趙寅珠,張銳強.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0-02-20
[4]曹力,陳麗和郭素娟.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范[J].財經界(學術版).2012-01-25
[5]Jensen M.C.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305-360.
[6]Warfield T.D.John. J. Wild and Kenneth. L. Wild,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 20, PP61-91, 1995”
[7]Parker,S.,Gary,F.P.and Howard, F. T.(2002),“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failure: a survival analysi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 Society, Vol. 2 No. 2, pp. 4-12.
[8]趙磊,彭大慶.基于公司治理指標的財務困境預測研究[J].財會通訊.2009-07-25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有效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2
風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經常發生和客觀存在的現象,在人們的認識中,風險通常是與損失相伴的。財務風險同時有具有收益與損失共存性,即在通常情況下,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這就需要企業管理者和財務管理人員要對企業財務風險有系統全面的認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對財務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
一、企業財務風險概念及形成原因
對于企業的財務風險概念的界定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也即是籌資風險或融資風險,它主要指的是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與負債有關的風險,其中又特指在企業的籌資活動中,利用財務杠桿導致企業股權資本所有者的收益下降或者企業破產的可能性[2]。這種觀點認為引起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債務,即風險是由于企業籌資過多或者舉債不當而造成的,如果企業經營的資本全靠投資人的投入,而沒有債務的話,也就不存在所為的財務風險,這其實是一種較為狹義的定義,這一觀點在實踐中的應用也比較廣泛。
另一種觀點對企業財務風險概念的界定相對來說更為廣義,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是在企業的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受到財務結構不完善、企業所在環境的改變等一些內部、外部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產生較大的偏差,使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基于這一觀點的分析,也即是說在企業財務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問題都可能會引起企業財務風險,并促使風險轉變為損失。而根據企業的財務活動中的四個方面,即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就可以將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劃分,這一觀點同時也是我國財務風險理論中的主要觀點。
從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內容分析來看,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有多種,籌資的困難、企業管理水平低、資金管理結構不合理、國家稅收政策調整等都可能引起企業財務風險,在對企業財務風險形成原因的研究時,一般將其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部分:(1)外部原因。引起企業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宏觀經濟環境及政策的改變和行業的背景的不同。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其存在經濟環境中,因而其生存和發展必然會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會隨著經濟運行周期、經濟政策、利率物價水平等宏觀的經濟因素的變動而產生變動,一般情況下,當宏觀經濟運行良好時,企業的投資經營收益較好,財政狀況穩定,財務風險也就越小,反之,企業的投資經營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就有面臨財政風險的可能性。(2)內部原因。在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中,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資本結構不合理、投資決策不合理、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學等內部原因是形成企業財務風險的根本。
二、構建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有效控制也財務風險
風險評價是在風險識別和估測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一定的指標為根據,對風險的發生率、可能造成的損失情況進行衡量,并決定是否采取防范措施及采取何種措施對風險進行處理,以達到風險的管理和控制的過程[3]。
(一)風險評價指標設置
財務風險分析中,其評價指標一般包括有企業的盈利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償債能力和發展潛力,有些人認為還應當增加現金盈利值和現金增加值兩類指標。而根據企業財務的影響因素,本文將財務風險評價指標設置為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金管理能力、發展潛力和現金能力幾類指標。
(二)現代企業財務評價方法
當前,企業在進行財務風險評價時,最為常用的方法有單變量判定模型、多元線性評價模型、F分數模型和神經網絡分析模型。
(1)單變量判定模型。這種方法的依據是,當企業出現財務困境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比率會與正常的企業有顯著的差異,利用單變量判定模型法對企業財務進行評價時操作較為簡單,但由于使用的指標單一,存在了一定的片面性[4]。
(2)多元線性評價模型。多元線性評價模型這種方法是在單一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它更趨向綜合,且突破性地將財務風險概括在了某一范圍內,在現實中比較常用,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將企業的成長能力考慮在內。
(3)綜合評價法。綜合評價法是將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大致按照5:3:2的比例來進行分配,通過以上三個指標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分析,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對標準評分;量和標準比率值的確定,在實踐中需要較長時間,且主觀性較強。
(4)神經網絡分析模型。神經網絡分析模型比起以上一種方法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對企業財務風險的評價是動態的,這種模型能夠更為真實地反映出企業財務的實際狀況,但比較復雜,技術的要求很高,推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結構圖
體系在原有的風險評級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對企業財務的資產、負債、收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適當地引入了非財務指標,對其進行完善,在體系構建時遵循了將綜合性、科學性和定量、定性指標結合起來的原則[5]。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構建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結構具體如下圖:
圖一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結構圖
(1)短期償債能力分析指標的改進。在短期償債能力分析指標中,體系增加了現金到期債務比率、負債現金流量比率兩個指標將周轉率指標改為應收賬款平均賬齡指標,這一改進使得企業風險評估體系能夠更為準確地反映出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均衡情況、變動情況,有效地避免了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由于受到營業周期的影響而可能出現的不能準確反映款項和存貨的情況,且這負債現金流量比率和周轉率指標在日常管理中就可獲得數據,十分便捷[6]。
(2)長期償債能力分析指標的改進。構建起的企業風險評估體系,將現金債務總額比率、現金償還比率和利息現金保障倍數加入評價指標中,這三個指標能分別通過對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動態反映、對企業在當前運行經營過程中的長期償債能力反映和對企業以現金償還利息的能力的反映更為全面和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3)盈利能力指標的改進。企業銷售現金率反映出的是企業主營業務的收現能力,資金現金率能反映出企業資產的經營收現能力,這些指標的添加能夠衡量出企業資產的綜合管理水平,而將成本費用利用率中的分子改為營業利潤則排除了營業外收支凈額、補貼收入等的因素的影響,更為真實地將企業的收益情況反映出來。
(4)體系中的非財務指標。將包括人力資源狀況分析、產品市場占有能力、基礎管理水平分析以及創新和公司潛在發展能力等非財務指標考慮進體系中,能夠有效地改善財務指標只考慮過去的缺陷,使企業財務風險評估體系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結語
企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發生的時間和概率都是不確定的,因而企業不能消除財務風險,而企業風險一旦形成,都會或多或少地對企業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對風險進行處理,就會導致企業承受更大的損失??茖W合理財務風險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盈利,促進企業健康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會計之友,2008(14):593-594.
[2]王婷.淺談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及控制[J].會計之友,2012(23):145-146.
[3]鄧秀英.談金融危機下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J].商業時代,2010(07):297-298.
[4]陳幗賢.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3(03):481-482.
【關鍵詞】財務風險;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
一、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基本理論
并購(“M&A”,merger and acquisition)并非一個專業術語,而是“兼并”和“收購”的總稱。兼并是指一個企業吞并另一個企業的行為,產生的結果是成為該企業的子公司或者消亡;收購是一個企業取得對另一個企業控制權的過程,其產生的結果是企業仍然存在。由此,兼并和收購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界定企業產權的交易行為,但是由于二者聯系緊密,故常作為同義詞使用,統稱為并購,通常是指企業采取一系列產權的交易行為以取得對另外企業的所有權或控制權。
由于財務風險是影響企業并購成敗與否的重要因素,下面將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基本理論進行介紹。
(一)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分類
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在并購的全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企業并購的全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并購計劃階段工作、并購過程中的談判階段、并購實施階段和并購后的整合階段。根據表1-1,本文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包括戰略規劃風險、定價風險、融資風險、支付風險和并購后的財務整合風險。
1.戰略規劃風險
在企業進行并購之前,根據自身的目標和其他信息,不僅要制定出合理的、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并購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同時還要對并購的目標企業進行詳細的調查。但是在規劃階段,由于受到很多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使得在決策時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一定的風險。在并購活動中涉及到的這種風險稱之為戰略規劃風險。影響戰略規劃風險的因素主要有:
(1)監管風險
監管機構的力度與目標企業財務報表的質量息息相關,如果監管機構不力,那么目標企業財務報表所披露的信息可依賴性就會降低,從而使得并購財務風險的加大。
(2)產業環境風險
企業在制定并購戰略時,必須要對目標企業所在行業的環境進行考察,認真對該行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審視;另外還需要考慮的是目標企業是否與并購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規劃相符。如果目標企業所處的行業的發展前景不理想,并且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規劃有出入,那么,此時企業進行并購就會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
2.定價風險
定價風險主要是指目標企業的價值風險,即由于并購方對目標企業的資產價值和獲利能力估計過高,無法使并購方獲得滿意的回報的風險。定價風險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目標企業的財務報表風險;二是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風險;三是定價談判風險。
(1)財務報表風險
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取決于對未來收益大小和產生收益時間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又是建立在目標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的基礎上,一旦財務報表有虛假性,則可能導致預測不當或預測不準,從而產生定價風險[2]。
(2)價值評估風險
對于目標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時,主要受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陀^因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得評估過程中可能產生錯誤,從而對定價產生影響,加大了財務風險。主觀因素主要是因為評估依賴于評估人員,因此評估人員的能力和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到價值評估的準確性。這兩個因素同時使得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風險不容小視。
(3)定價談判風險
在談判過程中,由于并購方企業的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劣勢,再加上談判過程中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整個談判過程中充滿了風險,從而對企業并購定價風險產生影響。
3.融資風險
企業并購交易中的融資風險是指在企業在進行并購活動時并購資金來源的風險,這是一種與資本結構和并購資金保證密切相關的財務風險。影響融資風險的因素包括:
(1)資本結構合理性風險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在完成融資后,全部資本的構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并購企業在進行融資之前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一種能使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最低,但是同時又能夠使企業獲得最大價值的融資方案。
(2)融資方式風險
企業外部融資有權益性融資和債務融資兩種方式。企業選擇債務融資會提高資產負債率,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如果企業的償債能力比較弱,那么就會面臨很大的財務風險。如果企業選擇權益性融資方式,一是融資成本較高,二是面臨著股價變動和股權稀釋的風險。
4.支付風險
支付風險是指在并購過程中與資金的流動性和股權稀釋有關的資金使用的風險,它和定價風險、融資風險密切相關。
目前,并購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現金支付、股權支付、杠桿支付和混合支付等,不同支付方式的財務風險如下:
(1)現金支付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
現金支付可以讓并購方企業較為迅速地完成并購,有利于并購后企業的整合和重組,但是過度使用現金支付,則會產生資金流動性風險以及由此導致的債務風險。
(2)股權支付產生的股權稀釋性風險
股權支付是指并購方通過換股或增發新股的方式取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進而收購目標企業的一種支付方式。由于增發新股改變了并購方原有的股權結構,從而稀釋了原有股東的權益,造成控制權減弱。
(3)杠桿支付產生的債務風險
杠桿支付能以較少的資本取得較大資產的控制權,但卻將并購后的目標企業置于高杠桿、高負債的風險境地,增加了并購后運營整合的難度[3]。
5.并購后財務整合風險
并購交易活動完成后,并購后的整合成為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根據德國學者馬克思·M·貝哈德調查,并購最終失敗與整合階段的比例占52%[4],見表1-2。
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并購后的財務整合風險包括財務組織機制風險、理財風險和資本運營風險。
(1)財務組織機制風險
財務組織機制風險,是并購企業在整合期內由于相關的企業財務機構設置、財務職能、財務管理制度、財務組織更新、財務協力效應等因素的影響,使并購企業實現的財務收益與預期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5]。
(2)理財風險
理財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合期內由于財務運作過程和財務行為的影響,使并購企業實現的財務收益與預期的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有遭受損失的機會與可能性[6]。
(3)資本運營風險
運營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指企業完成并購后因企業缺乏盈力能力和資產管理不善帶來的風險。衡量一個企業資產管理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標有如下幾種: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因此,我們把這些指標作為整合中的運營風險的評價指標。
(二)企業并購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建立并購財務風險評價體系要遵循全面性、整體性、動態性和簡約性的原則,其重點在于全面性和整體性,從而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建立評價體系本質上就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學的指標體系,本文采用了前面對并購財務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構建的并購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如圖1-1所示。
該評價體系具有層次結構的特點,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目標層,表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文中表現為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的評估值;第二層:準則層,是指用來解決目標層的問題時涉及到的具體內容,本文表現為戰略規劃風險、定價風險、融資風險、支付風險和財務整合風險;第三層:指標層,是準則層下的各個具體指標,在該體系中表現為監管風險、產業環境風險等。[7]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基本原理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利用模糊數學的原理,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作出全面評價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多因素決策方法,又稱為模糊綜合決策或模糊多元決策。它適用于解決那些只能用模糊的、非定量的、難以明確定義的實際問題。下面介紹該方法的評價過程:
(一)建立層次分析結構
建立層次分析結構時,各層次指標要能夠反映評價對象的共同屬性,各評價指標之間以及評價指標與評價目標之間要具有一致性。本文對于并購財務風險建立的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1所示。
具體方法是:將所有指標分成Ui個子集,記為U1,U2...Un,并滿足條件U={U1,U2...Un}每個子因子集為Ui,且Ui={Ui1,Ui2...Uin},n表示Ui的因素個數[8]。
(二)模糊權重集的確定
在實際的工作中,常用的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專家測評法、層次分析法、統計實驗法等等,通過上述方法確定的各層指標之間的權重,Ai={ai1,ai2...ain},且。
(三)評語集的確定
評語集是評價者可能對評價對象做出的各種總的評價結果所組成的集合,一般用V表示,即評語集V={V1,V2...Vm}。
(四)建立模糊評價矩陣
聘請適當數量的投資專家、并購專家、風險管理專家及企業管理人員,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和并購風險因子,填寫評價卡,給出相應的等級。然后根據統計情況,列出評價結果統計表。最后根據評價情況建立企業并購的模糊評價矩陣R。
(五)計算綜合評價結果
利用合適的算子將A與R進行合成,得到各評價事物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B=A·R,其中“·”是模糊算子,經過多層模糊運算,最終得到了模糊集B={b1,b2...bn}。
(六)做出評價報告
最后的評估結論可根據總體評判B和一定評價原則來確定。常用的評價原則有:最大隸屬度原則、最小代價原則、置信度原則和評分原則等[9]。
三、模糊綜合評價的案例運用
關于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指標的風險程度,本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法,劃分為五項:高風險、較高風險、一般風險、較低風險和低風險,分別賦予5、4、3、2、1的分值,主要調查企業并購財務風險13個二級指標的風險程度[10]。
為了具體說明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運用,本文采用虛擬案例的形式,對一家擬進行收購的家電企業運用該模型進行財務風險分析。本案例通過德爾菲法共向20位專家發出的咨詢函,根據專家填寫的咨詢函,得到了如表3-1所示的“評定級別”。
(一)二級模糊評價
(三)結果分析
評價結果表明,該公司并購財務風險很高的概率是16%,風險較高的概率是20%,存在一般風險的概率是27%,較低風險的概率是21%,低風險的概率只有16%。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企業并購存在著一般的財務風險。根據二級指標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戰略規劃風險和財務整合風險一般,定價風險較低或一般,支付風險較低,融資風險呈較高趨勢,所以該公司為了降低并購財務風險,應該從融資風險入手,同時兼顧戰略規劃和財務整合風險,積極采取對策降低風險。
四、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首先介紹了其具體內容,然后探析了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度量該風險的作用,通過度量,可以分析出企業在并購時哪些風險較高,從而為有效地控制風險做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琳.企業并購的資源協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52-53.
[2]史佳卉.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控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3]王菊.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并購財務風險評價方法[J].財稅論壇,2011(9):145-146.
[4]邱尊社.公司并購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12.
[5]彭國華.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控制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
[6]翟留鏡,孫浩.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分析及防范[J].西部財會,2011(3):31-32.
[7]C.L.Reichardt Due diligence assessment of non-financial risk:Prophylaxis for the purchaser[J].Resources Policy 2006(31):193-203.
[8]Effrey.C.Hook,M&A:A Guide to Doing the Deal[M].London:Wiley,2004:134-136.
[9]何楠,丁浩.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企業并購風險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8):28.
[10]王宗光,常文芳.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及其度量模型探析[J].財會通訊,2009(2):143-144.
作者簡介:
Abstract: Th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for corporations’ financial risk based on the AHP method is set up. Not only the financial indexes but also the non-financial indexes are included in the index system, which can reflect the financial risk of corporation at a more comprehensive range.
關鍵詞:財務風險;評價;AHP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appraisal;AHP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0-0024-02
0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會,但經營的不確定性也不斷增強。企業在新經濟時期所面臨的風險將比其它任何經濟時期的風險都要復雜。財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一旦遭遇財務風險而面臨財務失敗,企業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都會受損,這使得公司對財務風險愈加重視。
1財務風險的涵義
國內外學者對財務風險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財務風險僅指公司的舉債活動給公司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即在公司的資本中,債務資本比率的變化所帶來的風險,通常也稱為籌資風險。廣義的財務風險是從公司理財活動的全過程和財務的整體觀念透視財務本質來界定財務風險[1],是公司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內外部各種難以預計或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使公司財務活動未來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發生偏離的可能性,更能夠全面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從廣義的視角來研究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將立足于廣義的財務風險來探討公司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2財務風險的范圍及成因
2.1 財務風險的范圍財務風險貫穿于公司的資金籌集、投資、占用、耗費、收回、分配等一系列財務活動中,公司財務活動的組織和管理過程中某一方面和某個環節的問題,都可能使這種風險轉變為損失。不同行業的公司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指由于投資活動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而使投資項目的實際投資利潤率小于預計投資利潤率,從而影響公司盈利水平和償債能力的風險。投資風險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長期投資中由于投資額、投資回收額、投資項目的使用期限大幅度變動,使投資報酬率達不到預期的財務目標而發生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短期投資中,由于各項流動資產的結構不合理,信用政策制定的不恰當而發生的風險。
2.1.2 籌資風險?;I資風險是由于籌資過程和籌資環境的復雜性以及籌資運用效果的不確定引起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公司籌資的渠道可分為兩種:一是借入資金,二是所有者投資?;I資風險主要表現在兩方面:①公司支付能力下降,即公司不能足額及時的還本付息;②公司自有資金經濟效應不穩定,即所有者投資資金使用不確定。
2.1.3 資金回收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是指公司在提供了產品和勞務之后不能按期收回貨幣資金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資金回收是公司財務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意味著產品銷售的實現。資金回收的步驟是:成本資金――結算資金――貨幣資金。賒銷一定程度上會擴大銷售,但也會因拖欠時間過長而發生壞賬,使公司遭受損失。
2.1.4 收益分配風險。收益分配風險是指收益分配可能給公司今后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這種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償債能力的降低、公司聲譽下降等。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會大大降低公司的償債能力,影響公司的再生規模,最終會阻礙公司長遠的發展[2][3]。
2.2 財務風險的成因造成以上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
2.2.1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對所有的企業都會產生影響的因素,是企業無法回避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市場變動,即市場由于政治形勢、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造成的供求關系的改變。②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如一國的經濟形勢變動會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的變動、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利率變動、匯率變動、稅收政策變動等。影響財務風險的這些外部因素,企業無法回避,但是對這些因素進行及時監控,可以幫助企業采取措施應對,避免產生較大的危機和損失。
2.2.2 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是企業特有因素,是由企業自身事件產生的因素,包括內部管理因素,財務管理因素,財務因素和經營因素。在內部因素中,有些因素在短期內將引起財務風險,而有些因素是在長期內將引起財務風險,而實際上這是一個“因果”關系。由于內部管理不當、財務管理失誤、經營決策錯誤,最終引起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應收賬款過多、現金不足以支付到期債務等財務風險的出現。
因此,對公司財務風險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財務指標的評價,而應當同時將能夠導致財務風險的非財務性指標諸如人力資源管理狀況、企業創新能力等相關因素考慮在內。
3財務風險評價指標的選取
本文在以往研究主要針對企業財務指標進行財務風險評價的基礎上,以公司財務報表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等信息數據為基礎,以反映公司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以及現金能力的若干財務指標作為評價體系中的定量指標,同時引入對公司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定性指標作為對定量指標的必要補充,共同構成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3.1 財務性指標
3.1.1 基礎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由于財務風險最主要的表現是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可能性,財務風險控制的基本目標就是保障公司的償付能力,只有保障償債能力才能保證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因而償債能力的高低是財務風險的直接保證[4]。
3.1.2 輔助能力指標――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指標盈利是公司承擔風險的主要保證,當公司發生損失時,首先要用積累起來的收益來彌補。在收益不能抵償虧損時,就會使資本發生損失。另外,對財務風險的控制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資本結構,這就要求具備相應的資產管理水平。所以,在財務風險指標體系中,還應選取以上輔指標。
3.1.3 保障能力指標――成長能力和現金能力指標公司要想做大做強,不能只考慮短期發展,還要注重其成長能力的培養。此外,在公司運營過程中,現金猶如公司的血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2 非財務性指標財務指標反映的只是過去,而非財務指標則是面向未來,體現公司管理層績效和發展前景。因而本文在財務指標的基礎上引入適當的非財務指標作為風險評價體系的有益補充:①人力資源狀況分析。所謂公司的人力資源,就是指能夠推動整個公司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的總稱。人力資源是公司一項寶貴的資產,是風險評價體系中不可忽略的方面。②產品市場占有能力。市場占有率是指公司的銷售占整個行業銷售的比重,其反映了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市場占有能力直接影響了公司收益的獲取能力。③創新和公司潛在發展能力。創新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公司興旺發達的關鍵,也是公司文化最重要的理念。只有創新,公司才能不斷開發新產品,才能不斷發展,才能不斷開拓新市場,這是公司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4基于AHP法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確立
公司財務風險指標體系是具有多層次的結構模型[5]。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將與決策緊密相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所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依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6]。本文將運用層次分析法確立公司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4.1 遞階層次結構的建立如圖1、圖2所示。
4.2 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在建立了以上遞階層次結構后,上下層之間元素的隸屬關系就被確定了。假定以上一層元素C為準則,所支配的下一層的元素為u1,u2,…,un。層次分析法所采用的導出權重的方法是兩兩比較法。通過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即決策者針對上一層準則,對下一層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哪一個更重要,重要多少,從而進行評分,至此,對于準則C,n個被比較元素構成一個兩兩判斷矩陣:A=(aij)n×n
公司財務風險(A)為最高層指標,其下一層指標為財務指標(B1)和非財務指標(B2),選擇專家對B1,B2進行兩兩比較后,得到判斷矩陣A-B。
同理可以構建B1-C1,B1-C2,B1-C3,B1-C4,B1-C5,B1-C6,B1-C7,B1-C8以及C1-C11,C1-C12,…,C8-C84的判斷矩陣。
4.3 單一準則下元素相對權重的計算進一步要根據n個元素u1,u2,…,un對于準則C的判斷矩陣A,求出它們對于C的相對權重w1,w2,…,wn,并判斷矩陣A的一致性,矩陣A的一致性由一致性比例C.R.判定。
C.R.=,C.I.=(1)
當時C.R.
A=(0.67,0.33)
B1=(0.17,0.42,0.20,0.11,0.10)
B2=(0.41,0.36,0.23)
C1=(0.26,0.21,0.23,0.14,0.16)
C2=(0.32,0.30,0.18,0.20)
C3=(0.48,0.27,0.16,0.09)
C4=(0.56,0.32,0.12)
C5=(0.45,0.28,0.27)
C6=(0.17,0.23,0.26,0.12,0.22)}
C7=(0.75,0.25)
C8=(0.37,0.25,0.22,0.16)
4.4 計算各層元素對目標層的合成權重為了得到各元素相對于總目標的相對權重,需將單一準則下的權重進行合成。假定第k-1層上nk-1個元素相對于總目標的排序權重向量w(k-1)=(w,w,…,w),第k層上第nk個元素對k-1第j層上第j個元素為準則的排序權重向量設為p=(p,p,…,p),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的權重為零。令p=(p,p,…,p),表示k層上元素對k-1層上各元素的排序,那么第k層上元素對總目標的合成排序向量w(k)由下式給出:w(k)=(w,w,…,w)=Pw(2)
由式(2)計算出C11,C12,…,C84相對于財務風險評價體系A的權重如表1所示。
5結語
本文在對公司財務風險的涵義、范圍及成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比較以往對公司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選取的特點,指出公司財務風險評價指標不應僅僅包含財務性指標,亦應當包含非財務性指標,進一步,運用AHP法對公司財務風險指標體系進行確立,該指標體系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公司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張建華.建立財務評價體系,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J].中國總會計師, 2007, (04): 28-31.
[2]徐慧芳.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社會科學版), 2007, (08): 4-5.
[3]陳文俊.企業財務風險識別、評估與處理[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03):33-34.
[4]吳井紅,張純.財務預算與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