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美術;理想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每四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從1894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開幕之時,它的發展就已經遠遠的超越了體育運動本身,已經成為了人類自我發展、追求超越的文化盛事。奧林匹克精神是伴隨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而誕生的,它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寄托了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要求,讓人們在參加運動、觀賞運動之際,體會到人類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的奧林匹克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人類渴望消除歧視,跨越地域、民族、以及意識形態的束縛,以一種和平、友誼、團結、進步的面貌朝著美好的未來走去。奧運會發展到今天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社會文化現象,成為凝聚著人類社會精神和物質文明精華的寶庫。它不僅是世界上最高級別的體育賽會,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形象展示活動和最盛大的文化慶典。國際奧委會選定建筑、雕塑、繪畫文學和音樂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藝術形式。但是很明顯的是奧林匹克運動與藝術的結合已不僅僅局限在這些藝術形式,兩者的關系已發展到了相結合、相依托、相促進的程度。奧運精神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體育競技的精神,它已成為了人類向前發展的一種精神。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先生在恢復奧運會之初就曾說過奧林匹克運動“并非只是增強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藝術的”。自古以來,人在智力上追求不斷完善,通過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的進步來滿足人在物質上追求,的在藝術上則追求不斷發展超越,通過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來滿足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奧林匹克精神與美術的理想到底有什么樣聯系呢,其實就其本質而言,二者都表現了一種人類對自身境界的一種追求,是對人類身體與精神的追求。奧林匹克運動顯示了人類身體所能達到的速度與力量,藝術家通過藝術品的創作提升人類精神所能達到的美的境界,二者的和諧存在構成了人類自身的理想,它所體現出來的對是人類從心靈到現實最真實的需要。人只有通過不斷的追求,才能實現“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案臁⒏摺⒏鼜姟辈粌H僅體現了人們在賽場上提升自己在體育技能的潛能的愿望,更是體現了人們想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潛能的愿望。同樣的,美術的理想也是全面促進人類的進步,通過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感染人,使人的身心得到美術的熏陶,從而幫助人們構建出一個更美麗、更和諧、更無私的心靈。

      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美術結下了不解的淵源。有著悠久歷史的奧運會起源于古希臘,那是一個哲學家、藝術家、辯論家、詩人輩出的年代。那里氣候適宜,陽光充沛,自由民主的氛圍感染著城邦的每一個公民,祭祀、藝術、辯論、體育競技人們生活的主題,年青的希臘人樂意在陽光之下身體,進行體育鍛煉,希望把自己鍛煉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希臘公民。因為希臘人認為理想的人除了善于思索,感覺敏銳之外,還應該有一個體態靈活、發育良好的身體,所以他們對體育非常的重視并將體育理解成了實現人生和檢驗自我價值的重要尺度。公元776年是古希臘有確切紀念的開始,同時歷史也也記下了那一年的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關于古希臘奧運會的起源,通常的認為是在希臘在達到了一個非常繁盛的時期之后,各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決定通過體育競賽來緩和矛盾。并且在賽前一個月進行“神圣休戰”。就這樣,我們今天的人才得以感謝古希臘人留給了我們這樣一種文明而進步的競賽方式。在那時的賽場上,除了體育競技之外,還包括其他一些藝術的競賽,如音樂和詩歌的競賽如此一來在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少不了藝術家的參與。由于古希臘有對運動會勝利者制作雕像以示獎勵的傳統,因此在奧運會上取得勝利是所有年青希臘人的夢想,他們長時間的為比賽進行準備,努力的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能。在體育鍛煉下的希臘人的身體變得雄健魁梧。這樣一來,在這個展示力與美的競技場上,藝術家從運動員優美健康、比例勻稱的身體上獲取了取之不盡的靈感,也以此為題材創作出了不少偉大的藝術作品。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我們能夠確切的感受到古希臘人對藝術的一種追求,

      古希臘是一個崇拜神和英雄的時代,除了大大小小的神殿及神像來祭祀奧林匹亞眾神之外,在運動場上取得桂冠的英雄他們也是當作神一樣來敬仰的,實際上希臘人并不是把神當成是人類無法跨越的存在,人類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的完美的肉體以更加接近神明的特性。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神明的存在是希臘人完美人生境界的一種體現,為了達到這種人生的境界,人們通過奧林匹克運動,通過藝術創作來完成對完美境界的追求。藝術家通過創作,把奧林匹克競賽的優勝者做成了雕像,安放在神殿之中,供人們欣賞和瞻仰。這明顯的可以看出希臘人對自身的肯定是不亞于對神明的崇拜的。溫?卡爾曼在《希臘人的藝術》中曾說過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表彰雕像本身的榮譽,目的是為了促使人們不斷的去建立它。由此可見希臘人對于自身境界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他們并不是簡簡單單對競技英雄的崇拜,而是對一種運動精神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了他們的一種理想,一種通過人的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以期達到更接近于神明的一種理想。

      古希臘人在建筑、雕塑、音樂、詩歌、繪畫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些藝術毫無例外的向我們展示了希臘人對美的理解,對力的理解以及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自身發展的渴望。這些藝術作品題材多種多樣,除了神的題材外,有一部分題材就是取自于競技場上的運動員的形象。他們在塑造一些充滿力量的男性神祗時,也是以人間的運動員的形象為依托的。這些形象無一列外的體現了希臘人對奧運精神的寄托。也可以這樣說,后來的人們正是通過這些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或者是摹制品,才把握到了希臘人藝術精神的脈搏,了解到了他們對運動、對藝術、對生活的追求。古希臘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偉大的希臘藝術品之一,這件作品充分展示了藝術家對人物形象的瞬間的把握,將動與靜這兩個相互矛盾的主題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形象真實生動。這座雕像所展示的運動的精神感染著見過它的每一個人,這種精神是對人類生命的一種禮贊,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一種堅決的肯定,也是美術理想的一次偉大宣揚,它通過對運動形象的刻畫展示了人類的理想和目標。這種理想和目標激勵著藝術家不斷的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來完成生為藝術家的使命。

      1894年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始,它延續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些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提升。例如“更高、更快、更強”、“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等口號。同時今天的奧林匹克精神的內容也與時俱進,增加了對不同文化差異性的理解和包容等要素,為構建一個平等、和諧、競爭有序的世界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這也是現代美術理想所追求的。在賽場上,人們可以擺脫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通過自己的實力向世人展示人類所能達到的速度與力量的極限,由此證明人類只有不斷的通過努力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境地,只有不斷努力才能自我超越,達到一個日趨完美的境地。美術理想也是與此相一致的,它要求人們打破各種先天或后天的藩籬,學會理解尊重包容各種文化的差異性,虛心的吸取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充實自己,做到美術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用美術的理想去激勵鼓舞人類的不斷進步。

      古希臘人在運動中所感受的歡樂和崇高,所感受到的藝術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我們現在也一樣能從中感受到。奧林匹克的各種運動項目都展示了人們在各種體育技能上的極限,在運動的過程中展示出來的力與美深深的吸引了每一個人。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中國人盼望已久的盛會,它的舉辦是中國各方面發展取得重大成績的一次最好的證明,是最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驕傲的事情。北京奧運會在繼承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奧運精神的理念即“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這幾個字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尤其是人文奧運口號的提出更是體現了奧運精神的文化內涵,正是由于文化藝術的作用,各界的奧運會才如此形象鮮明的留在了人們的腦海之中,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的融合,中國才能辦出令人難以忘記的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會。實際上我們從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圖標設計中已經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式樣給我們帶來的藝術沖擊。圖標的主體部分“京”體現了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如同一個舞動的人,揮舞雙手在熱情歡迎全世界的人們,而各種運動圖標的設計也同樣展示了中國隸書的藝術魅力,既形象又生動的展示了中國藝術的獨特之處。這就是奧運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體現出來的理想與信念也是共同的。這屆奧運會將會給許多的藝術家帶來新的創作靈感,他們可以從奧林匹克倡導的人類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的精神中獲得創創作激情,從當代的各種生活文化藝術中得到啟示,通過藝術語言的使用,展示運動健兒的力量之美,展現人類力量與速度的完美結合,顯示出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和一種昂揚向上的生命哲學,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作出藝術家應有的貢獻。

      奧林匹克精神激勵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美術的理想在于不斷的通過美術作品的創造來引導凈化人們的心靈來達到一個最為美麗最為和諧的境界,二者都指引人們向著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人的生命雖然是有限的,但是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可以把有限的生命無限的擴大,這種擴大是通過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來實現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是每一個人的追求,奧運的精神和美術的理想是人類向前發展的精神武器,最終人類將會達到一個和平、和諧與美好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李慧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奧林匹克精神[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6).

      [2] 易劍東,吳昌宗.奧林匹克精神與2008北京人文奧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2,(1).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2篇

      [關鍵詞]英雄;英雄崇拜;校園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48 — 02

      英雄與英雄崇拜在當今校園里現狀

      大學校園歷然被看作是時代的“晴雨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一切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校園里“折射”。在如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利益至上的原則以其強大顯著的現實功效不但成為整個社會的根本行為準則,而且也為大學校園所欣然接受。濃厚的功利色彩由表及里已成為眾多學生內心的一種實在的質。物質主義泛濫成災,現時的享樂與利益湮沒了人性的靈彩,漠化了心靈的追求,大學生們的精神家園正可怕地進行著荒漠化。在物欲的橫流里沉淪,人們欣然陶醉于物質的享受之中,精神追求已成昨日清夢。英雄不再有光輝的形象,英雄成了肆意調侃的對象,成了一種虛妄的炫耀,成了一種過時的擺飾,英雄崇拜顯得幼稚可笑。那些既能享受安逸舒適的生活又能瀟灑賺錢的燦爛的“星哥星姐”、商界名流、通俗暢銷書作者,甚至是痞子、流氓等則成了英雄,英雄就是這樣在當今校園被淺薄庸俗功利化,從而失去了精神意義和追求。這是當下被稱為英雄的偽英雄,這樣的“英雄崇拜”實際上是對物質的崇拜,是同真正的英雄崇拜相背的,是精神家園荒蕪的表征和顯現。當今校園里有英雄那也只是墻角里寥寥的“幾株野草”,沒有英雄則是不得不承認的冷酷現實。

      英雄與英雄崇拜的內涵

      英雄崇拜一直貫穿于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它以其獨特的存在意義表征著社會、歷史、時代的精神狀況,成為與社會歷史發展相伴的精神文化現象。英雄從他產生伊始就不僅僅體現個人的存在和價值,他是一種圣潔化理想化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架天秤,一種尺度,一個標準,它是一個相對而言無所不包的價值體系,是一種完美的精神形象和象征,寄托著人們的信念、夢想和對精神的追求,對生命本質的追問。英雄形象的光輝突顯在它的精神意義上,英雄的存在是一種豐碩精神的顯現和存在。人們在英雄的形象里確立了自信,看到了自身的偉大和強悍,獲得了源源不息的力量。

      由上所論,我們可以給英雄的內涵作出一個明確的闡述。所謂英雄,是一種價值尺度、一種精神坐標,它不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具有統一思想的先進集體,一個積極的綜合而成的價值體系。英雄崇拜則是一種自主的精神追求活動,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行為?!坝⑿鄢绨菪睦砟苡行У丶ぐl整個社會群體共同的熱情。英雄崇拜的熱潮,是生長中的社會正在尋求出路的表現。”〔1〕但在對英雄的崇拜中必須避免和反對對英雄人物的過分稱頌、贊揚、迷信以及神化、偶像化和宗教化,任意夸大英雄人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同時也必須反對一些對英雄崇拜的錯誤認識,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認為英雄會在個人的成長以及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的過程中造成普遍的主體意識淡化。這實是一種誤解,混淆了個人崇拜和英雄崇拜,“個人崇拜的過程不過是主體人格、價值、個性、智慧泯滅的過程,是主體在精神麻木狀態中的一種心靈的直接的純粹滿足?!薄?〕這樣的個人崇拜是同英雄崇拜相對立的。實際上,真正的英雄崇拜從來就不曾削弱過主體意識。人們在對英雄人物的具體羨慕和仿效的過程里,漸漸將自己的熱望、信念、追求融入到英雄的業績中,在內心不斷融合的過程之中,真正意義上的英雄誕生了,這時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則完全超出了具體個人的感性經驗,上升為一種理性的價值參照體系。人們對英雄的崇拜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信仰的執著和對神性人的永不止息地渴望和追求。無論是從個性體驗還是從社會意義上來講,對英雄的崇拜源于人們積極向上的天性,昭示著一種精神的探索和豐碩,信仰的立屹和堅定以及人們內心的祥和、充實。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有著英雄的民族是富于探索和創造的民族,是強健充滿生命力的民族,是充滿凝聚力和意志力的民族,最為重要關鍵的是,這是一個精神充實的民族。

      英雄隱退的背景及原因

      由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整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轉型,但社會轉型不應成為放縱的理由和逃避的借口。市場經濟促使人們關注和追求物質利益,這本是符合人的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對此,不但不能禁止排斥,更應積極鼓勵。但將這一正常的需求夸大化,摒棄道德感和對精神的追求,這就走向了一個極端,不可避免的會帶來嚴重的后果?,F代化不等于經濟化、物質化,它要求的是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進步和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互相推動的有機協調和綜合發展,而絕不是物質突行精神滯后的“瘸腿”現代化。英雄從校園里隱退除了宏觀上的社會原因外,還有一些具體的因素值得分析探討。

      1.信仰的坍塌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學說、主義特別是它的承諾或特定對象的確信無疑、極度尊重、無比向往及自愿委身?!薄?〕信仰是關系到人內心思想精神的嚴肅問題,對于如今崇尚簡單輕松生活的大學生來說是不合時宜的,“信仰意味著把一生交給渴望而不可及的空洞理想,而我只需要一系列實在的目標?!薄?〕他們需要的是一系列可以達到的現實的具有實際利益和功效的目標,一張張證書、一份份薪水優厚的工作才是他們的目標,輕松富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他們的“信仰”。而英雄形象的巨大力量是由信仰所引導激發的,信仰是人們對英雄崇拜的最為關鍵根本的支撐。信仰坍塌破碎了,英雄蕪自孤立也就不可能了。

      2.虛妄的個性意識 積極培養人的個性意識是符合歷史發展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要舉措。但一味地強調個性則會失之偏頗。個性意識沒有錯,是完全必要的,作為一個人沒個性意識那也是很難從內心激發起對英雄的崇拜。但這偏頗虛妄的個人意識容不下英雄,總是要將英雄貶低打倒??捎⑿蹚膩砭筒辉鴫阂秩说膫€性,英雄在獨立中輝顯的是激昂、博大、深遠,對于英雄的接納融合那是一個上進心靈的自主選擇。虛妄的個性意識最終不會成就獨立的人,內心的空虛、浮躁、淺薄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3.文化生活的粗鄙 很多學生都說如今的大學校園的文化生活可謂豐富多彩,而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日趨豐滿厚實,所以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失落荒蕪之談純屬虛言,是可笑的“杞人憂天”。人心真的淺薄了,連起碼的鑒賞力都喪失了。他們是靠讀武俠言情通俗雜志和看卡通低俗影視等文化快餐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他們的文化生活講究一種消費,一種訴諸官能的享受,不再注重心靈的感動和對生命的體驗。淺薄、庸俗的快餐文化的在校園大行其道,經典、優秀、深刻的文化遺產被擱置冷漠。他們不懂得這些經典、優秀的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拔覀冎挥邪炎约褐蒙碓诮浀渲?,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根深葉茂繁華競逐,我們的心靈才能博大深沉,人才會有精神源泉,才會有美好的氣質?!薄?〕

      4.情感的鈍化和萎糜 大學生把學習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都集中在了各式各樣的考級考證上,庸俗粗鄙的文化生活中,萎糜濫情的風花雪月下。他們和現代社會人一樣同自然幾乎處于隔絕狀態,人的靈氣喪失殆盡。急劇擴張的金錢權力洪流和濃厚的功利色彩已使他們變得浮躁麻木、玩世不恭。他們無暇無意去關注情感生活,游戲般的隨便戀愛,談不上感受體會,更不要說真誠地投入了。愛情、友情、親情等諸多美好的情感越來越簡單化、世俗化、實用化、功利化。如此情感淡漠的如何可能激起對英雄的崇拜的!英雄那充沛的情感和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已顯得過于虛幻和可笑了,英雄別無選擇地隱退。

      5.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當今的大學教育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功利的色彩日趨濃厚,越來越市場化金錢化。設置什么樣的專業,建設什么樣的學科,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都以市場的價值取舍為導向,基礎學科人文學科日益被冷遇邊緣化。大學的人文風氣日漸衰落,而工具理性卻日益膨脹,教育的目的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叭藗儗W習的,以及所受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教會人‘如何而生’的本領。即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而缺乏‘為何而生’的教育,導致許多人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不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誰?’——人性為技術和物質所俘虜,所吞沒。”〔6〕這樣功利的教育是無法去引導和教育學生的,是無法去培養文化底蘊豐厚的學生的,是無法去塑造真正意義上的人的。

      英雄與英雄崇拜在當今校園存在的意義

      英雄的存在代表著一種深刻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實質,寄托著人們的追求與希望?!叭藗冊谟⑿凵砩峡吹搅肆α康钠孥E和道德的光輝,也就是看到了自身的榮耀。”〔7〕英雄的存在和對英雄的崇拜是對校園整體精神狀況的表征,是對信仰時代的確認和張揚。信仰是永遠都不能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中退出消逝的,“人的時代永遠是信仰的時代。世界永遠被有信仰的人所支撐?!薄?〕當今的校園正處于一個傳統的價值體系崩潰坍塌,新的價值標準尚未確立的轉型時期,精神的動蕩是正常的,信仰被貶低英雄被冷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傳統崩潰的廢墟之上作最終的放棄,麻木不仁地拒絕對意義追求和對信仰重建的思索則是完全荒謬的。對英雄的崇拜就是對信仰的執著,就是在一種偉大崇高的力量的感召下對生命意義的嚴肅追求。對英雄的崇拜是嚴肅生命守望精神家園的一種標識,一種積極的行動。在如今信仰支離破碎虛無了的校園,英雄的存在更為必要和迫切,它為動蕩時期里茫然困惑的靈魂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價值參照和追求的依靠,對信仰的重建和精神家園的蔥綠起著極為重要的精神依托和安慰促進作用。

      當下的中國走在一個荊剌與平坦同在,希望與困惑相伴、機動與挑戰并存的十分復雜和微妙的時期,大學校園也處在一個迷惘與思考、分辨和選擇、認同與開創相交織的彷徨過渡的時期。大學校園是傳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載體,承擔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中國在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須建設文明的中國文化和民主的中國政治,這是民族的終極關懷”,〔9〕更是當代大學生的終極關懷。在傳統價值體系崩潰的廢墟之上重建新的價值體系和觀念系統,這需要嚴謹開放的思想,積極進取的精神,更需要敢于揚棄的信心勇氣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在社會向現代日益邁進的過程中,大學校園要在徹底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中重塑人文精神,真正扮好民族文化傳承的角色和承擔起民族振興的希望和未來。

      〔參 考 文 獻〕

      〔1〕〔2〕余理,李平,陳麗.崇拜心理學〔M〕 .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96,94.

      〔3〕徐貴權.青年價值取向新探〔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207.

      〔4〕〔8〕王曉華.我們還需不需要信仰?〔J〕 .中國青年研究,2000,(06) .

      〔5〕肖夏林.你們越來越不像大學生〔J〕 .中國大學生,2000,(12) .

      〔6〕王勤,周國文.從讀書無用論到讀書賺錢論---論校園文化中理想主義的缺失 〔J〕 .中國青年研究,2001,(04) .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3篇

      很多消費產品在設計時,為了滿足人們這種文化需要,增加其藝術、科學的內涵,如一些工藝品,設計者會經過藝術加工,提高其審美價值,從而提高其文化品位。優美的景泰藍瓷器,也已經不是主要作為用品使用,而更重視它的審美功能。中國素有“飲食王國”的美譽,強調色、香、味、形、器,于是各種烹飪美食,精致的餐具被設計出來來為飲食文化增光添彩,不管是煙、酒、茶,還是各地獨特的風俗,都是飲食消費文化的具體表現。電燈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受物質消費文化的影響,電燈的形式不再拘泥于一種或幾種形式。最初的電燈為白熾燈,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擺脫了煤油燈,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它的出現使人們喜不自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居中出現了具有裝飾功能的電燈,人們開始有了更多的追求,需要電燈的形式與周圍環境的配合和統一,需要渲染特定的氣氛,符合特定的場合,或需要它來彰顯自己的個性,從而出現了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電燈;現代大都市的崛起,使得城市景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喜歡都市夜景,顏色絢麗多變的霓虹燈應運而生,無論是北京、上海、香港,夜幕降臨,都是一片燈海。物質消費文化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著現代的產品設計,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2精神消費文化是高層次的文化

      它以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為核心,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消費文化,從古代的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到今天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去聽一場音樂會,去看一場電影,閱讀一些書籍,去劇院看一場戲劇,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于是產品設計變得更加貼近人們的精神世界,各類音樂、畫展、演唱會、講座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人們在業余時間會選擇去旅游觀光。因此,很多旅游景點被開發出來,旅行社里有了更多的路線選擇;旅行的過程人們總要買些紀念品,于是很多特產被設計成精美、便攜、易儲存的,這樣人們不僅身體可以得到放松,而且得到了精神的享受,這些精神產品的出現提高了人們的消費質量,促進了人們的發展,也正是因為人們的精神需求,才使得這類產品有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3生態消費文化就是對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綠色消費品的需要而產生的文化

      這一點對產品設計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尤為突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反對浪費、反對污染,提倡綠色、提倡循環,人們的綠色消費觀念不斷增強,愿意推行綠色消費。因此,可以重復利用的購物袋取代了傳統的塑料袋,不用的時候還可以折疊成一個小包,既美觀又節省空間,減少了白色污染,也減少了消耗,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正是這種意識的提高,用于照明的節能燈被設計出來,不僅提高了燈泡的壽命,還節省了電力資源,它的價格雖然比普通的燈泡價格高,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節能燈泡性價比更高,它也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們現在使用的冰箱、空調,都帶有耗能指數,消費者在購買時大都會參考低耗能的電器,高耗能的電器在逐漸被淘汰。人們不再無止境的砍伐森林、捕撈魚類,而是有計劃地對資源進行利用,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被開發出來,這些產品的出現正是受到了生態消費文化的影響。

      4結語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4篇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敝赋隽恕昂汀迸c“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傊?,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班鄤钪?,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碧烊t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們對茶的品飲,除了外在的環境之外,重要的還必須有內在的心境。自然環境與人的心境和諧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第5篇

      時間在不斷的更新,腳步在不斷地移動,新時代的本質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靈從世上消失所決定,地球變成了一顆“迷失的星球”,而人則被“從大地上連根拔起”,“丟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環境藝術設計與心理精神生態

      良好的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為了創建服從人心理以及生理因素的需要,在環境藝術體系的創建、設計和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體現環境藝術的真實內涵。環境設計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我們主要是分析和探索不同的設計因素人們產生的不同心理反應,人的全面關懷與藝術設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環境藝術設計與生態視知覺

      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吉布森(J.Gibson)提出了生態直覺理論。吉布森(J.Gibson)的研究被人們稱之為生態直覺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強調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這個理論主要有兩個觀點,一個是環境的提供,一個是知覺反映的先天本能,依次對兩個觀點進行闡述:

      首先,環境的提供,環境其實是一個郵寄的整體過程,人在環境中主要是感知環境中存在有意義的刺激模式,其實這種刺激模式不是一種孤獨的刺激。所謂的知覺其實是環境向感知人員展現自身特征的主要過程,主要來源是環境和感覺信息的基本肯定,讓然,相關的環境信息對人們構成了有效地刺激,然后人們感覺到刺激后就會進行探索、判斷以及選擇性的進行注意,當這些活動對人運用環境課題的有用功能最重要嗎,人們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才會進一步的發現其中的奧妙。

      其次,知覺反映的先天本能,感知覺其實是集體對環境變化適應的最終結果。我們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對主體服務對象進行理解。約翰?O?西蒙茲認為,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要保留自認的本能并手自然的驅使。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了解這種本能,人與動物具備的物質是不同的,需要美和秩序。人們在依賴環境的同時還會改造環境,認識環境,因此,理解人們自身是對環境服務對象的需求和體驗要求,同時也是設計的基礎。

      2.環境藝術設計與心理生態環境

      藝術不僅要奪人眼球,還要奪人心。環境作為藝術,要有造型意義。環境藝術與環境美不同,需要通過環境的構建演繹出一種陶冶人們性情,激發感情的涌現,不管是情感還是情理都得到益處。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心理上不僅產生了愉悅美感,主要源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客觀美的事物,還有一種是主觀方面的觀念。外在美的觀念形成和希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是“外師造化,中的心源”,心源就是觀賞人員的心理想法。環境藝術設計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營造不同的心理生態環境。

      心理精神生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是思想觀念的展現,心理精神生態是追求社會的意義,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以及影響他們對某一種問題看法中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這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藝術技巧、手法和材料、樣式等等問題,其實都是在為表達某種觀念服務。設計師們在對其進行充分的研究后,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框架應該讓歷史和現代文化背景作為設計的基本框架,這樣可以方便在其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創造,然后讓各崗面都能接受藝術表達的方案來影響社會公眾。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選擇文化精神生態這一對象,讓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然后重新審視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屬性以及價值,這也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在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環境藝術設計與文化精神生態

      1.文化精神生態與設計的藝術化

      環境設計主要最求的對象就是藝術化,設計的藝術化會帶給人一種直觀的享受。環境藝術設計不僅是為了給城市創造完美的空間,還為城市創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是時代、文化、藝術、社會的綜合體,賜予了城市環境空間的魅力,提升了城市的總體質量和文化品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解決了城市文化精神生態的危機,同時還發揮了他的主題功能,讓人們的心理、審美的收到了環境藝術美的梅花,從而優化了人與社會關系的文化精神生態。藝術設計要有精神空間,在商業化以及產業化發展中堅持創作的藝術化,將真善美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2.文化精神生態與設計的多元化

      現在,有很多城市環境藝術設計風格上步調一致,有的城市還盲目追求新穎,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生態的破壞現象。我們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方面要傳承傳統元素以及注入新時代的元素,將兩者進行整個,注重多元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整合。讓設計者從多層地多樣化的角度發展。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時代以及功能和結構的統一。在不同的階段,環境空間形態還要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精神,體現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社會內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計人員要用心體驗本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聆聽本城市的生活故事,挖掘本城市的人文過程中存在的強大力量。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才具備地域性。其次,設計人員要學習心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人文學科進行自我修為的提升,因為設計時的文化底蘊潛在影響設計作品的內涵和品質。只有這樣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會有獨特的特技風格和語言,成為文化生態中的“藝術物種”。

      3.文化精神生態與設計的人情化

      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渴望從傳統中找到精神支柱,從而來彌補時代快速發展給人的惆悵與不解,同時,還渴望激情試圖運用當代科技來重新拼接自己的審美體驗,調整心態,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生活。當人們的物質得到滿足,人們的精神就會需要得到滿足,將設計更深一步。

      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與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結合,還要與地域文化、生活環境等相結合。每個人類創造的環境都蘊藏了人們的情感氣息。人事感情生物,因此,環境在人們的眼里也變成了有情感的物體。雖說感情難以把握,有瞬間流逝,可是作為設計師的我,要將自己的真實情感進行表述,與消費者的情感得到呼應。我相信,在很多優秀作品的背后,設計師真實情感的流露。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亚洲91精品麻豆国产系列在线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亚洲性色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亚洲色图|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www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