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保護動物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動物是人類的伙伴,我們要保護好它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保護動物的倡議書,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范文親愛的全體同學: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自然資源。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不僅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我國是一個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但是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為破壞,致使我國野生動物的數量,分布范圍正日益縮小,許多種類已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近幾年,濫食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使得許多已經處于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的處境更加艱難。最近,有記者采訪調查表明:很多地方濫食野生動物的現象還十分嚴重,濫食野生動物的行為也正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譴責,要徹底改變濫食野生動物這種不文明的行為,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為此,我們倡議: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普法力度,媒體和社會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使《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我們倡議:保護野生動物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林業、工商、衛生檢疫、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相互配合。堅決打擊非法盜獵、非法運輸、非法經營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全社會也要積極行動起來,舉報并協助執法部門,堅決與各種破壞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作斗爭。
我們倡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為了我們的身心健康,不食野生動物,樹立飲食新觀念,摒棄不良飲食陋習,保護野生動物從餐桌做起。爭做文明、守法、有愛心的公民。
朋友們,為了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大地處處充滿生命的綠色,讓野生動物與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平安地生活。
讓我們攜手共創21世紀人類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美好家園!
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親愛的同學們:
如果朋友有了困難,你會袖手旁觀嗎?如果朋友遇到危機,你會見死不救嗎?我想你當然會說:“不會!”
現在我們人類的朋友——動物,有的已瀕臨滅絕,有的數量急劇減少,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人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動物,沒有植物的城市沙漠中,生命將逐漸枯萎,色彩將消失……
同學們為拯救動物,拯救人類,拯救唯一的地球趕快行動起來吧!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我們小學生要積極學習和大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遵守這個法律。
2、現在有許多賣田雞的。
田雞又叫“青蛙”,它可是人類的老朋友了,所以我們不僅不應吃它,還應告訴大家愛護它保護動物的倡議書作文。
3、目前,傷害鳥類的事時有發生,致使許多小鳥無家可歸,我們應該給小鳥做些巢,讓它們安家落戶,為人類做更大的貢獻。
4、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了小動物,我們應該做到“三不”:不恐嚇、不打擊、不捕捉。
5、如果我們撿到或發現了珍貴的野生動物,應及時向居委會、學校及有關部門報告。
我想:只要大家自覺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自覺維護生態環境,那么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未來會更加美麗富饒。
學生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親愛的教師,同學們:
當我們聽不厭鳥兒的歡歌,看不見那亙古的飛行;當我們出不到搬家的小蟲,聞不到象鹿的臭腥;當我們渴望米罐中出現以老鼠,夏日里多有些文英;這時的我們,又能如何呢
而當它已不再是人類痛苦的詛咒,耳邊的面目猙獰,漸入我的生活時,你可曾想到那伐木的電鋸聲擾了鳥兒的安寧,使他們無家可歸;工廠排出的“三廢”讓城市里的小動物紛紛搬家;獵人們的槍聲讓兇猛的野獸個個絕望;食客們的大嘴讓動物們仿佛看到了黑洞……
關鍵詞:宣城市;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84-03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最重要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濕地覆蓋了地球表面的6%,卻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1992年1月3日,中國政府加入《濕地公約》,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1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我國對濕地的定義是指我國領土范圍內的各類濕地資源,包括面積為8hm2(含8hm2)以上的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m以上、長度5km以上的河流濕地。
宣城市位于皖東南,東與浙江交界,北與江蘇接壤,西北和西部與本省馬鞍山、蕪湖、池州市毗鄰,南和西南與黃山市相連。東經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西長161.5km,南北寬150km,總面積12 355.66km2。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谷)地、崗地、平原5大類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屬天目山山脈,西南部山區屬黃山山脈,西部山區屬九華山山脈。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涼峰1 787.4m。境內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總面積200km2。
1 宣城市濕地資源與保護利用現狀
1.1 濕地資源現狀 全市濕地總面積52 861.65hm2,斑塊870個,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草本沼澤、人工濕地4種類型濕地。其中河流濕地13 064.15hm2(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11 994.24hm2,洪泛平原濕地1 069.91hm2)、湖泊濕地
15 863.01hm2、沼澤濕地243.62hm2、人工濕地23 690.87hm2(包括庫塘6 238.22hm2、輸水河8 361.32hm2、水產養殖場
9 091.33hm2)。全市水田面積137 109hm2。
1.1.1 濕地野生植物 宣城市濕地野生植物主要優勢種有:楓楊、華東野核桃、河柳、意楊、水杉、蘆葦、葉蓼、水花生、鳳眼蓮、菱、喜旱蓮子草、茭草、草、馬來眼子菜、黑藻、苦草、聚草、南獲、菰、空心蓮子草、狹葉香蒲、艾蒿、鳳眼蓮、水鱉、細果野菱等。主要植物群系類型包括:楓楊群系、華東野核桃群系、草群系、空心蓮子草群系、蘆葦群系、菱群系、水蓼群系、鳳眼蓮群系、喜旱蓮子草群系、意楊群系、河柳群系、水杉群系、艾蒿群系、茭草群系、陌上菅群系、紅蓼+酸模葉蓼群系、槐葉蘋群系、蓮群系、香蒲群系、野果菱群系、雷竹(早竹)群系、淡竹群系、五節芒群系、馬來眼子菜群系、黑藻群系、苦草群系、聚草群系、南荻群系等。
1.1.2 濕地野生動物
1.1.2.1 濕地陸生動物 宣城市地處皖東南,氣候濕潤,雨量充沛,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植物生長茂盛,也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特別是沿河兩岸成片的濕地植物,為濕地陸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因此,濕地陸生動物資源相當豐富,5大類動物在濕地周圍均有分布:
(1)昆蟲綱12個目中,該市有10個目約500種,常見的種類有蝗蟲、蜻蜓、螳螂、竹節蟲、天牛、金龜子、蝴蝶、蛾類、蟬、蚊、蟋蟀、白蟻、蚜蟲、步甲、瓢蟲、葉甲等60多種。
(2)鳥綱類:有鸕嵫、白鷺、小天鵝、鳶、鵪鶉、雉雞、白頸長尾雉、山斑鳩、小杜鵑、灰喜鵲、大嘴烏鴉、紅嘴相思鳥、山雀、竹雞、畫眉、八哥、勺雞、啄木鳥、黃鸝、紅尾白勞灰鶴、大雁、白鸛、黑鸛、綠頭鴨、鴛鴦等30多種。
(3)獸類:有刺猬、穿山甲、花面貍、豪豬、豬獾、狗獾、豹貓、小靈貓、山鼠、大夜蝙蝠、松鼠、野兔、野豬、水鼠等近20種。
(4)兩棲類:有東方蠑螈、中華大蟾蜍、青蛙、揚子鱷、黑斑蛙、虎紋蛙、棘胸蛙等9種。
(5)爬行類:有平胸龜、烏龜、鱉、赤練蛇、烏稍蛇、眼鏡蛇、蝮蛇、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多疣壁虎、北草蜥、王錦蛇、玉斑錦蛇等20余種。
1.1.2.2 水生動物 根據不完全調查,水生生物在我市濕地分布有藻類10種,浮游動物4種,甲殼動物5種,底棲動物4種,魚類20余種。但因河床升高,河流枯水期又較長,河水全年流量相對較小,縮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生存環境,加上人為無休止的亂捕亂獵,特別是用藥毒魚和用電捕魚,魚類種群數保存極少,有些魚種已很少能見到。水庫濕地魚類主要是養殖品種,主要有銀魚、大閘蟹、青蝦、河蚌、淡水蜆、青魚、團頭、白鰱、草魚、鯉魚、鯽魚、鳊魚、鳙魚、南美對蝦等。河流濕地主要有黑魚、鯰魚、鰻鱺、七星魚、石光皮、翹頭白、馬口魚、黃馬狗、厥魚、石板花、哈馬頭、青尾魚、牛尾巴等近20種。種類數量相對較多的有石板花、翹頭白、黃馬狗、馬口魚等。
1.2 保護利用現狀
1.2.1 濕地利用方式單一,總體效益不高 宣城市主要濕地功能為蓄水發電、防汛抗旱、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人工養殖和航運等,目前只有一個國家級揚子鱷保護區,還沒有建立濕地公園和重點濕地保護小區。
1.2.2 尚未建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綜合管理協調機構 由于宣城市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財政收入與發達城市相差甚遠,加之對濕地資源重要性認識不足,濕地資源保護不力,沒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機構和技術人員。林業、水利、漁業、旅游等建有各自的管理機構,尚未建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綜合管理協調機構。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保護意識不強,盲目開發、隨意占用導致濕地資源遭破壞 長期以來人們對濕地的保護意識不強,大量濕地被圍墾造陸,濕地面積大為減少。大規模的水產養殖沒有得到科學的規劃和控制,超過了湖泊系統的環境承載力,加上養殖結構和方式的不合理,再加上周圍工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造成湖泊、河流等水環境質量嚴重下降。
2.2 濕地生態受人為干擾嚴重 水面被大量的網箱分割,濕地生物生存空間被掠奪,水生動植物種群和數量銳減,河流淤積嚴重,河水全年流量相對較小,縮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魚類)的生存環境,加上人為無休止的亂捕亂獵,特別是用藥毒魚和用電捕魚,魚類種群數保存極少。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防洪調蓄功能退化。
2.3 缺乏濕地統一協調機構,沒有制定相關的法規 濕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涉及的部門很多,目前存在水利、漁業、林業多頭管理濕地的現象,不能將濕地作為一個完整的領域進行整體考慮。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聯合行動、分工協作的保護管理機制。此外,涉及濕地保護與資源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制定,導致破壞濕地生態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
2.4 濕地管理技術水平落后,保護宣傳教育滯后 濕地保護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保護濕地的意識,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認識,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宣傳、教育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形勢的需要,宣傳教育工作的廣度、力度、深度都還達不到要求。同時濕地保護和管理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落后,缺乏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
3 對策與建議
保護濕地是持續利用和持續發展的需要。正確處理好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近期效益和長遠效益的關系,在生態安全體系中,保持和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使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進入良性循環。
3.1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營造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 天然濕地的喪失和濕地野生動植物物種數量的減少是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威脅之一。抓住一些重要和典型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尚未被破壞的時機,建立一些濕地保護區,使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受到應有的保護。
3.1.1 南漪湖濕地保護區及濕地公園 南漪湖是宣城市境內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皖南第一大湖泊,為古丹陽湖的一部分。面積達20 000hm2,水禽資源比較豐富,夏季以鷺科鳥類為主體,而冬季則以雁鴨類為主體。國家Ⅱ類重點保護的鳥類12種,省級重點保護的18種;記錄魚類7目14科38種;兩棲類1目3科6種,其中國家Ⅱ類重點保護的1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種;爬行類3目7科16種,其中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種;獸類6目11科18種,其中省級重點保護的3種。此外,記錄主要經濟無脊椎動物32種,其中貝類10種,甲殼類4種。但由于圍墾、水產養殖、過度捕撈等原因,使南漪湖濕地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資源面臨巨大威脅,亟需保護。為加大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應盡快對南漪湖濕地進行保護規劃和建設。建議依托南漪湖的優勢,建立1個濕地公園和1個濕地自然保護區,恢復和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救護野生水禽資源。
3.1.2 野豬塘濕地保護小區 野豬塘濕地位于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0°07′07"、東經118°50′34"。類屬于沼澤濕地;為沼澤化草甸型濕地。清涼峰野豬塘濕地的濕地功能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繁殖場所。清涼峰野豬塘濕地作為安徽省特有的山地草甸,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在科研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建議建立一個以高山草甸為特色的濕地保護小區。
3.2 制定濕地保護政策與法規,建立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資源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 濕地資源的利用、保護涉及面廣,不僅涉及社會經濟利益,也關乎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大局,建議制定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試行),明確濕地保護的指導思想、保護范圍,授權設立濕地保護機構,明確職能,進一步優化管理機制,界定各相關政府部門的權利與義務,以及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的組織和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同時建立濕地資源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調動廣大群眾保護濕地資源及與之相關的珍稀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的積極性,長期鞏固濕地資源建設成果,使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
3.3 建立濕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濕地資源監測體系 2011年,安徽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濕地基礎資料數據庫,在現有的濕地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典型的關鍵濕地進行重點調查,分類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處理,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為基礎的濕地信息管理數據庫系統,為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各級決策部門在綜合管理、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濕地資源等多方面獲得快速、準確、系統、有效的信息及決策提供服務。
3.4 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爭取資金 濕地恢復與重建、開展濕地科學研究、合作交流和人才培訓以及建立濕地監測網絡都離不開資金支持。政府投入是濕地保護資金來源的主渠道,要逐步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探索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同時,還要從社會集資、個人捐款和國際援助等多方面籌措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爭取國際合作項目,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建設。按照“誰保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和個人積極投資濕地保護,使濕地保護有可靠的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
3.5 拓展宣傳渠道,提高全社會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針對目前公眾對濕地保護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狀,應加大對濕地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形成政府重視、媒體關注、公眾參與的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態勢,增強全社會環境法制觀念和濕地保護參與意識,促進濕地保護管理主流化,使公眾能將濕地保護納入日常生活的自覺行動,使政府能將濕地保護管理納入日常工作,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和干部、群眾對保護濕地的認識。結合濕地自然保護區或濕地公園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的實施,充分展示濕地的功能和價值,提高公眾對保護濕地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濕地保護體系、濕地監測體系的合理布局,建立濕地科普宣教中心,加強濕地科普教育。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林業廳.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安徽省濕地資源調查報告[Z].2012.
[2]安徽省林業廳.安徽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實施細則[Z].2011.
關鍵詞:濕地;保護和恢復措施;濱??h
中圖分類號:X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00902
1引言
1971年2月2日,《濕地公約》在伊朗的拉姆薩爾正式通過。從1997年開始,世界各地都把每年的這一天作為“世界濕地日”加以慶祝。
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泥炭地、灘涂等,還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以及退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水區。濕地與森林、農田、草地等生態環境一樣,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被科學家們稱為“地球之腎”、“自然界重要的基因庫”。濱??h濕地資源豐富,沿海淺水灘涂面積較大,也是丹頂鶴保護區的緩沖區,濕地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全縣境內河流縱橫分布,濕地范圍廣泛,集多種類型于一體,是全省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區域。因此,面對該縣現狀,組織專職人員,開展科學調查,掌握全縣濕地資源,制定保護對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濱??h濕地的類型和分布
2.1調查范圍和重點
濱海縣位于東經119°37′~120°20′與北緯33°43′~34°23′之間,地處黃淮平原東南部,廢黃河(中山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的下游入海處,東臨黃海,南與射陽縣毗鄰,西南與阜寧縣接壤,西界漣水縣,北隔廢黃河與響水縣相望。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880 km2,東西最大直線距離55 km,南北最大直線距離47 km。本次調查范圍主要是全縣范圍內面積8 hm2(含8 hm2)以上的近海與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 m以上、長度5 km以上的河流濕地。
2.2調查內容
本次濕地調查采用一般調查。對所有符合調查范圍的濕地調查濕地類型、面積、分布(行政區、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所屬流域、水源補給狀況、植被類型及面積、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河流濕地的流域級別等。
2.3調查方法
本次濕地調查組成專業調查人員,采用資料收集和外業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照調查方案的具體要求,依據收集的資料和外業調查的具體數據進行匯總。
3濱??h濕地概況
3.1自然環境
濱??h地處蘇北黃淮沖積平原東北端,黃海西岸,地處由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氣候區,為濕潤的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降水較充沛,雨熱同季。
3.2濕地灘涂情況
濱??h淤泥質海岸的土壤來源于廢黃河、淮河沖積表土,質地較細,養分豐富。泥質海灘由于黃河改道山東,目前,形成侵蝕性海岸。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水系,較長的河流有53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29 km,主要流向由西向東,骨干河流有射陽河、通榆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中山河)、北八灘渠、翻身河等,各自形成自已的水系,高低各別,引排分開。現有淡水面積106 km2,折合15.9萬畝,其中河溝水面88566畝,自然池塘面積6.85萬畝。境內海岸線總長度為44.6 km,潮上帶21.02萬畝,潮間帶7.1萬畝。
3.3主要生物資源
濱海縣沿海由于受淮河水流和大陸徑流的影響,海水鹽度變化幅度大,一般在10‰~32‰左右,海水pH值一般在7.8~8.4之間,年積溫為3600℃。自然災害少,無赤潮,水質肥沃,餌料充足,為此,近海及其潮間帶魚、蝦、貝、蟹等水產資源豐富。魚類有海雜魚、鯔魚、銀魚、馬鮫魚、大魚免魚;蝦類有周氏新對蝦、蛤氏仿對蝦、葛氏長臂蝦、背片白對蝦等;潮間帶軟體動物有文蛤、青蛤、四角蛤蜊、沙蠶、牡蠣、泥螺;蟹類有梭子蟹、大腿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螃蠐等;另外,海蜇資源較為豐富,年產1000 t以上。
潮上帶有茂盛的天然植被。纖維植物有蘆葦、蒲草、大米草、大紅葉草等,藥用植物有何首烏、板蘭根、丹參等。濱??h生活在淡水中的植物,主要有低等的細菌、藻類和高等的植物,低等植物如細菌、粘菌、真菌、青苔等,高等植物如苔蘚、蘆葦、菰、菱、睡蓮、聚草、輪葉黑藻、苦草、紫背浮萍、金魚藻、貍藻等。生活在水體中的浮游動物主要有原生動物、軟體動物、腹足類及節肢動物的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等。底棲生物種類較多,如微生物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白枕鶴、灰鶴、黑嘴鷗、黑臉琵鷺、大天鵝、小天鵝、小青腳鷸 、河麂等,是鹽城市珍禽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自然濕地中的鹽生植物十分豐富,據統計有50多種。
3.4受威脅狀況和演變情況
植物: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造成了水生植物生長環境的惡化,生長面積明顯減少。
動物:綜觀該區自然魚類種群的變化,由于產卵條件的惡化,一些主要魚類產量大大下降,已經或瀕臨滅絕。
目前過度的人工圍墾、違法捕獵,以及越來越重的工業污染對天然生態濕地各項因子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保護沿海濕地的清潔,打擊對濕地資源的非法利用,已成為該縣沿海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的當務之急,這一問題已引起縣政府的足夠重視,并把他作為建設濱海生態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濱海縣濕地保護管理現狀
(1)淮河入海水道流域生態系統是由陸生體系直接轉變為濕地體系,生態環境變化極其顯著,因而在該流域建立濕地公園等濕地保護體系對研究該區域生態變化方向和保護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2)黃河故道水域、灘涂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鳥類眾多,是黃河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區交通發達地帶遺存下來的較大的一塊濕地,動植物的北方物種、南方物種分布種十分豐富,是冬候鳥的越冬北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和潛在的科研開發價值,對保護中原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3)濱海首烏采集、種植有約300年歷史,是濱海歷史上的特色土產之一。《本草綱目》記載:“首烏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近代研究證明,首烏有降低血脂、減心率、增強機體抗寒能力、促進紅細胞生成等作用,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顯著的藥用價值使開發和利用首烏的前景一片光明,但長期粗放式采、種導致現有野生首烏數量急劇減少,為保護首烏物種的基因多樣性,野生首烏保護和開發利用刻不容緩。
從總體上,濱海縣濕地正承受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壓力,天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惡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濕地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正在增強。
濕地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天然濕地大面積減少;植被喪失,天然濕地淤積嚴重;濕地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巨大威脅。
5對策與建議
(1)濱海縣省級淮河入海水道濕地建設包括利用生物技術,營造綠色通道及濕地防護林帶,重建濕地植被,使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科學保存,自然景觀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區域內的保護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設,建設濕地展示園,強化對濕地保護的科普宣傳;生態監測站建設,加強對該區域的各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預警能力;濕地事故預防和應急響應系統建設,提高區域內濕地體系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
(2)濱海縣縣級黃河故道濕地恢復與保護示范區建設包括利用生物技術,營造綠色通道及濕地防護林帶,重建和恢復濕地植被,使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科學保存,自然景觀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區域內的保護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設,建設濕地展示園,強化對濕地保護的科普宣傳;生態監測站建設,加強對該區域的各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預警能力;濕地事故預防和應急響應系統建設,提高區域內濕地體系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
(3)濱海縣野生首烏保護與利用項目建設包括:野生首烏資源庫建設,清查項目區內野生首烏數量等資源情況;首烏展示園建設,展示園選擇在有種植首烏歷史的濱海港鎮;首烏材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種苗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種苗的規格等一系列標準規范市場;生產信息服務網絡與技術培訓體系建設等。
6結語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地處江蘇中部鹽城市沿海,轄東臺、大豐、射陽、濱海、和響水5縣(市)的灘涂,海岸線長582 km。2008年,已成為太平洋西海岸面積最大、原始生態保持最好的海涂型濕地,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岸帶保護區,并加入了“東亞雁鴨類遷徙網絡”。保護區生物地理位置位于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北部與東洋界華北區接鄰,動植物區系以溫帶為主。區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植物450多種,鳥類395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哺乳類4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6種。是“鳥類的王國、動物的天堂、物種的基因庫、天然的博物館”。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對沿海淤長型海岸帶及棲息其上的遷徙水鳥和其他眾多稀有動物的保護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參考文獻:
摘 要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該自然保護區東面與貢山縣的茨開、捧打、丙中洛鄉相連,西至獨龍江與緬甸接壤,北與接壤,南與福貢縣毗鄰,為目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地域遼闊,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分布著各種珍稀動植物和特有的原始森林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獨特,具有很高的自然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本文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現狀為研究對象,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以期促進云南高黎貢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關鍵詞 高黎貢山地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資源管理體系
一、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高黎貢山素來享有“世界基因寶庫”、“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分布于怒江以西,與怒山山脈夾峙形成世界聞名的第二大峽谷――怒江大峽谷。由于地形復雜,海拔高差較大,氣候變化多樣,使得這里生存著種類繁多的奇花異木和珍稀動物,有人說,高黎貢山就象一個雙面書架,由上而下清清楚楚地陳列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生物種類,具有豐富全面的物種多樣性,其生物多樣性在中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眾多的自然保護區中被優先重點保護。高黎貢山1958年就被規劃為自然保護區,1986年國務院更將其認定為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高黎貢山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1997年,中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將其認定為生物圈保護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1997年,中國“人與生物圈”組織將其認定為生物圈保護區。1998年,云南省政府將其確定為云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及野生動物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溫(暖) 性針葉林、簇生竹林,以亞高山溫涼、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垂直景觀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的保護對象。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立體氣候明顯,擁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亞寒帶及寒帶七個類型后氣候區,幾乎包含了云南不同水熱狀況的氣候區,同時還是云南雨量最富裕地區和云、霧、雨日最多的地段。目前已知的種子植物有163科764 屬2686種;哺乳動物有8目25科74屬192種;鳥類有269種;昆蟲1690種, 隸屬20目167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云南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紅花木蓮、光葉珙桐4種;二級保護物種有胡黃連、冬蟲夏草、桫欏(樹蕨) 、松茸、貢山三尖杉、福建柏、油麥吊云杉、云南榧木、禿杉、領春木、凹葉厚樸、水青樹、董棕、胡黃連等15種。扭角羚、赤斑羚、戴帽葉猴等列入國家重點Ⅰ類保護動物的有18種、Ⅱ類保護動物44種。該保護區內特有種極為豐富,植物中有著貢山三尖杉、貢山木姜子、獨龍江木姜子、常春木、獨龍五葉參、貢山秋海棠、貢山竹、貢山杜鵑等239種特有種,隸屬103科14屬。特有野生動物種有白眉長臂猿、赤斑羚、貢山麂、怒江裂腹魚、三尾褐鳳蝶、棕尾虹雉等17種,是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和具有野生動植物多樣性最關鍵地區之一。該區內分布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差殊異的垂直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群落,為我國目前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森林組合最豐富、結構和功能最穩定的地區之一。高黎貢山地區還生長繁衍著漢、傣、僳傈、回、白、苗、彝、壯、怒等13個民族,這些民族世代開發和利用著高黎貢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并且形成了大量的傳統知識。
二、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問題分析
1.缺少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雖然云南省已經頒布了一些有關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例如《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云南省森林條例》、《云南省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管理暫行規定》、《云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云南省珍稀保護動物名錄》、《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第一批)》等一批名錄等,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存、交換和開發利用方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現有的生物資源管理規定內容很不完善,也不具體,尤其是在生物遺傳資源的取得、惠益分享和專利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使很多想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生物遺傳資源的外國公司感到無所適從,而有些外國公司卻通過合作研究或共同建立數據庫等方式,無償竊取遺傳資源。
2.生物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或存在漏洞。生物資源管理部門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監督,缺乏統一牽頭的主管部門,沒有生物遺傳資源輸入、輸出的專門管理機構,沒有統一的法定程序和渠道,造成輸入、輸出渠道混亂不堪的局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善,而國際間又缺少關于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的統一制度,導致了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生物遺傳資源大量流失,發達國家的機構及個人通過考察、索取、合作研究,甚至走私、掠奪等手段從該自然保護區攫取了一些生物遺傳資源,而沒有給擁有生物遺傳資源的當地居民和社區群體任何的利益回報。沒有明確的國家級、省級及地區級的牽頭主管部門及專門管理機構,政出多頭,各部門缺乏有機配合。
3.是過度開發利用,非法的貿易及走私,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高黎貢山地區,由于長期的盲目的開發和墾荒,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生物遺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分布區日益縮小,遺傳資源急劇消失。另外,非法的貿易及走私,使一些不法之徒為了巨額的非法利益而鋌而走險。據保山市森林公安局介紹,20多年以來,森林公安們為保護國家的森林資源安全,維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受侵害一直在努力。據統計,保山市森林公安共查獲各類案件24688起,共收繳野生動物18698只,蛇類22460公斤,野生動植物制品14680多公斤,毛皮2478張;還收繳孟加拉虎皮23張,金錢豹皮37張,象牙20多只,象牙床2副,桫欏380多株,野生石斛3000多公斤,紅豆杉樹皮1000多公斤,共為國家、集體和個人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有力地打擊了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及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執法部門--森林公安困難重重。
森林公安在生物遺傳資源保護中存在以下問題:(1)警力不足。保山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們,人均管轄森林面積14萬畝,有的分局甚至人均管轄森林面積達到40萬畝,警力的嚴重不足,導致野生動植物走私泛濫,流失嚴重。(2)資金缺乏。高黎貢山地區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造成對保護區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缺乏必要的資金。首先,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目前主要是政府投入。國家雖有一定的資助,但是用于發展和維護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還存在很大的缺口,直接影響了原著居民對當地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其次,國家撥付的專項資金在下撥環節“跑、冒、滴、漏”,很難得到落實。(3)執法環境復雜化,法制建設薄弱。為了更好地對高黎貢山地區的生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必要的。
三、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建議
1.加大云南地方立法建設,完善高黎貢山生物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由于我國現行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有效保護云南省的生物遺傳資源,也不能適應國際規則以及國際社會和國家間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和惠益分享的需要,再加之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在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任務堅巨的今天,在認真執行關于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還應該加大地方生物遺傳資源的立法,以完善云南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
2.建立綜合管理、協調分工的生物多樣性管理體制。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制度構建時必須解決現有的保護部門管理不統一、管理混亂的局面,應建立相應的配套機構,形成以專門機構為主導,多部門聯合工作,中央到地方統一行動的管理機構體系,應對現有的關于管理部門的規定重新整合,查缺補漏,解決目前管理部門實踐中管理和操作的弊端,實現真正有效的管理。
3.加強和落實高黎貢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補償制度。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制度,主要是為了該地區更好地保護生物資源,當保護與開發矛盾時,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付出代價的地區可以獲得國家補償的制度。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應該堅持保護優先,對于國家補償款的使用也應該給予一定的限制,保證補償款項真正用于生物遺傳資源的實際保護工作中,應該本著損失與補償對應的原則,誰的利益受損就補償誰。生物多樣保護的國家補償資源的國家補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首先是貨幣方式,這是一種最為簡單易行的方式。國家可以專門撥款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補償,??顚S?;其次是技術補償方式,可以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受損的地區獲得其他地區或者國外在技術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最后是知識產權方式,對于利用生物遺傳資源所在地區的資源開發出來的科研成果,該地區有權分享。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起人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積極性,也才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
4.建立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制度。生物物種資源流入外國,大多都是通過非正常的途徑流出的,除外國人員和國外機構的非法搜集、走私、剽竊等之外,還包括郵寄、出境攜帶及對外研究合作帶出等方式,可見,我國對于生物物種資源的出入境查驗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我國大量物種資源外流,我國在關于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管理方面尚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并且在查驗的技術手段方面也存在缺陷,所以《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將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體系的建設列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強調要加強相關部門的進出境查驗作用,確保做到對于出入境的生物物種資源進行全面查驗,防止我國生物物種資源的外流,和盡量避免國外危險物種入侵給我國物種資源帶來的損害,做到風險預防。云南生物物種資源豐富,處于我國西南邊陲,邊界線長,很容易導致生物物種資源的外流,所以建立物種資源出入境查驗制度是有很大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孫昊亮.西部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利益補償.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第35卷第4期).
[2]王鑫海.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個別流失及其法律對策.環境保護.2001.11:11-13.
[3]寸瑞紅.高黎貢山生物圈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初探.西南林學院學報.2001(4).
[4]趙曉東.試論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持續發展.林業經濟.1999(1).
考察時間:7月26---8月3日
考察地點: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白馬河保護站
1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自然保護區之一。與另外兩個--陜西佛坪和四川臥龍相比,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面積大(相當于6.4個佛坪,比臥龍大23671公頃)轄區內社區多(轄文縣的11個鄉鎮和武都的4個鄉),人口密度大。保護區把工作重點放在社區共管上,為扶貧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 白水江保護區自然條件概況
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南端,東經104o16ˊ-105o27ˊ,北緯32o16ˊ-33o15ˊ,主體部分位于白龍江以南的甘川兩省界山——岷山山系的東端,摩天嶺北坡,西南與四川省的九寨溝縣、平武縣相鄰,東南與四川省的青川縣接壤,總面積為223671公頃。其中碧口保護站還包括摩天嶺南坡的青川河源區的李子壩,紅土河保護站位于白龍江北岸的支流小團魚河流域,屬西秦嶺山地。
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大部分海拔1500-3100米,山澗河谷深陷,相對高差1000-2500米,最高峰海拔4072米。在氣候帶上位于亞熱帶北緣,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為甘肅省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
該地區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的交匯處,中國地貌的二、三級階梯界線處,地質構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過渡性、垂直地帶性明顯的特點。區內共有高等植物197科,2165種,19亞種,主要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及針闊混交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珍稀瀕危植物,共有珍稀瀕危植物38科60屬67種及變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5科5屬6種,即珙桐、光葉珙桐、水杉、銀杏、香果樹、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13科、19屬、19種;三級保護植物18科、22屬、25種;甘肅省重點保護植物13科、17屬、17種,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資源僅1屬5種。
區內共有脊椎動物485種,隸屬32目98科273屬,占甘肅省脊椎動物總數的65.45%。獸類77種,鳥類275種,魚類68種,兩棲爬行類65種,昆蟲類2138種,蜘蛛195種。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5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占全國數量的十分之一)、金絲猴、羚牛、豹等10種,二級保護的42種,其中:獸類16種、鳥類24種,兩棲類2種。
1.2 白水江保護區社區狀況概況
自然保護區1978年成立,轄文縣、武都兩個縣的15個鄉鎮157個行政村,27837戶,112338人。實驗區459個自然村,13203戶,56083人,緩沖區、核心區無人居住。
由此保護區分為了農業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兩大部分,其中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實驗區,河谷地帶海拔較低處。而高海拔地帶氣候高寒,人類難以長期定居、耕作,屬于單純的森林生態系統。兩個生態系統在交界面上不斷進行著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
1.3 白馬河保護站概況
白馬河保護站位于白水江自然保護區西端,保護站所屬范圍內包含鐵樓鄉的李子壩、寨科橋、草河壩、鐵樓等16個村,有包括漢、藏、回三個民族的居民約10286人,其中生活在緩沖區邊緣的有85人。
2 森林生態系統
2.1 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的基本情況對比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現有核心區97329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3.51%;緩沖區26032公頃,占11.64%;實驗區100310公頃,占44.85%。從面積上我們可以看出緩沖區所占的比例十分小,這是因為保護區成立于1978年, 按當時國內的劃分方法分為核心區和實驗區,實驗區內包括村莊、農田等,允許人類活動,核心區在保護區成立前曾作為林場,原始森林一度遭到破壞。后來,由于保護區的規劃管理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保護區被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三個區,緩沖區內只允許少量的人類活動(如旅游),不允許有常住居民。這樣一來,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只有狹長的一線,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核心區與實驗區直接相連的情況,給核心區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一些問題。
2.2植被調查方法和結果
2.2.1植被調查方法:
為了解森林生態系統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資源的狀況,我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
1)樣方法。喬木層取20m×20m的樣方,灌木層取5m×5m的樣方,草本層取1m×1m的樣方,喬木記錄種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積、胸徑,草本記錄種名、高度、蓋度、多度。在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各選取了兩個生境不同的樣地進行調查,但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核心區和實驗區各有一個樣方的資料遺失,因此這兩個樣地現在僅有一些定性的觀察記錄。
2)綜合路線調查,直觀、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狀況以及相關的土壤、地貌、地表徑流狀況。
2.2.2植被調查結果
1)核心區植被狀況
地點:大熊貓馴養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緩
經度:104.29828°E
坡度:5°
緯度:32.91122°N
坡向: 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類型:次生牛皮樺林
備注: 70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場
樣地1 大熊貓馴養中心1工段牛皮樺林樣方生境
樣地1曾經是采伐林場,樣方內可見直徑大于80厘米的伐樁2個。在建立保護區之后保護狀況良好,喬木層郁閉度達到70%,喬木共91棵,7種喬木,其中牛皮樺為喬木層優勢種,多度為53.9。灌木層共5種植物。林下環境陰暗潮濕,草本層多樣性指數為2.51。
核心區內調查的另一個樣方(數據遺失)是原始林,喬木層郁閉度50%,種數為6,但植株數遠遠小于樣地1。其所在地的坡度、坡向和樣地1非常相似,也處于河谷附近,但海拔稍低,在2200米左右,可以觀察到兩個樣地由垂直地帶性造成的物種的差別。
2)緩沖區植被狀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底
經度:104.42493°E
坡度:40°
緯度:32.87788°N
坡向:東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類型:野核桃灌叢
備注:樣地中伐樁 9 個
樣地2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緩沖區)
地點:
微地形:坡中部
經度:104.47961°E
坡度:20°
緯度:32.89306°N
坡向:東北
海拔:2020m
群落類型:落葉闊葉林
樣地3 甘家溝蘆韭坪坡落葉闊葉林樣地(緩沖區)
3)實驗區植被情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中部
經度:104.42303°E
坡度:30°
緯度:32.88810°N
坡向:東北
海拔:1693m
群落類型:野核桃灌叢
備注:有居民在樣地附近挖藥;樣方中伐樁7個,死樹3棵。
樣地4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實驗區)
2.3分析與討論:保護區植被與人類影響的關系
1)采藥和采伐活動使植物多樣性降低
對比樣地2(緩沖區)和樣地4(實驗區),發現二者的生境條件和植被類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氣溫的顯著差異;坡度大,土層薄,植物養分不足是兩地的共同特點。二者受人類活動影響都很嚴重,我們在從社區到樣地的行進過程中幾次看到有人背著藥材或薪柴下山,樣地2、4里面伐樁分別有7個、9個,喬木層種類和個體數均很少。兩地也都大量放養牲畜(牛,在社區邊緣還有黃羊),它們對植物的影響在于對林地邊緣草本植物和幼樹的踐踏。
兩個樣地的整體區別是細微的,只是位于緩沖區的樣地2離社區更遠,山高坡陡,社區居民砍柴等活動的強度稍小,因此樣地2上層植物狀況比樣地4稍好。
在高寒潮濕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熱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出現喬木層、灌木層生長情況和草本層相反的現象。喬木生長狀況差的樣地4的草本層生長良好,多樣性指數為2.72,而樣地2草本層多樣性指數為2.03。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較
在保護區核心區,我們協助保護區工作人員分別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樣地1)進行了樣方調查。原始林喬木層物種數為6,次生林喬木層物種數為7,僅從物種豐富度來考慮,是次生林物種較為豐富。
該次生林具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糙皮樺在喬木層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絕對的建群種。第二,次生林中喬木胸徑明顯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樣地內植株數量是原始林樣地的3-4倍。擇伐后次生林的喬木層多樣性比原生林高,這與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擾假說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內部多樣性低
建立保護區前,核心區的某些地區是人工林場,人工營林的樹種為華北落葉松,喬木層為落葉松純林,存在著小蠹等病蟲害的威脅。
4)退耕還林林地的植被多樣性
人工營林的一般步驟是皆伐喬木,隨后清除林內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種植喬木后必須連續撫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喬木生長不受灌木的妨礙。退耕還林不需要進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須的。但在白水江,通過入戶訪談我們得知,當地居民種植華北落葉松后并不進行任何管理;而我們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種植了3年的華北落葉松生長情況很差,被大量的蕨類植物所淹沒,離預期的生態效應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還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頂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叢或草地。
2.4 對大熊貓保護和馴養狀況的了解
從保護生物學來看,大熊貓既是關鍵種、稀有種,又是傘護種。把保護大熊貓當作重點,意義不僅在于保護“國寶”,更在于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
秦嶺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個植被茂密的“山島”,摩天嶺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個。大熊貓就在這種列島狀、具有殘遺性的環境中棲息。
在對保護區管理局的專家進行訪談時我們得知,臥龍、唐家河等保護區多年來旅游開發強度大,對大熊貓的生存造成了干擾,而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至今還處于試探階段,但大熊貓的保護頗見成效,野外大熊貓的數量呈增加趨勢。目前,保護區野外的大熊貓遇到危險都是送至文縣的保護區管理局救治。保護區希望能夠在技術條件成熟后,在離大熊貓棲息地最近的邱家壩大熊貓馴養中心進行救治。但建立所謂馴養中心的意義僅在于救助,靠加強人工馴養來增加大熊貓數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種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 農業生態系統
在我們考察的白馬河保護站,社區、農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區,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雖然按照保護區的相關法律,保護區內不允許進行農業生產,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場,眾多人口的生存壓力下,農業開發是人們不得已的選擇。另一方面,河兩側的山地高寒、土地貧瘠、土層薄,一旦進行人工種植必然水土流失嚴重,人類無法長期在那種環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帶久居。
3.1 農田生態
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所限制,自然保護區內交通不便,封閉性強,人類活動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溫飽自足階段,經濟主要依賴于農業,第二三產業嚴重滯后。這也造成了當地人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無暇考慮生態的因素,從而有一些不得已的違背生態保護的行為,可以說這是白水江三農問題的一個主要特點。農業生產以糧為主,畜牧業、林果業、漁業長期處于從屬地位,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
(1)主要種植農作物
白水江所處的地區是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濕潤多雨,土壤微酸性,雖然當地水資源豐富,但卻多在深山大溝之中難以利用,水澆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決定了當地的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這也可以從當地的飲食結構得到驗證:主要以小麥面和玉米面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種植了一些蕎麥、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較高的地區,還種有一些耐貧瘠的花椒;在自家的院前院后也種植有一些果樹但主要是自己食用。
從上述的資料來看,當地的農業仍然是以滿足當地人基本溫飽問題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樹或者經濟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產。在入戶調查中,當地人也想過農產品加工的方法來擺脫貧困的現狀,但阻礙他們這樣做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當地仍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晴天時已是難以通行,雨天時則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時還會出現泥石流;二是資金的匱乏,當地農民手中沒有余款,當地政府的投資也是杯水車薪。這樣一種狀況導致了外來投資不愿進,當地產品運不出。對生態影響較小的商品農業無法實現。
(2)農田地形與合理套種
出于生存的本能,當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開荒來滿足越來越多的新增人口的糧食需要。調查的過程中,經??梢钥吹皆谇嗌缴嫌幸黄黄幕牡兀词歉N著或耕種后廢棄不用的土地,農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叢,水土保持的功效幾乎完全喪失。
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形,開墾的土地在雨水的沖刷下,有機質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喬木的保護,農作物也經常被大風吹倒,造成糧食減產。當地人為了防止這樣的現象發生,也采取了一些生態保護措施:在農田周圍種上果樹或向日葵,這些高大或根系發達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這種現象的方法還是發展當地的二三產業或商品化農業,從而使當地人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最終使耕地變回林地。
農田采用了一定的雜種、套種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邊養蜂。這樣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時也是一種生態農業的嘗試。這是當地居民自發的行為,如果能夠有科技和資金的支持,相信在當地開展生態農業還是可行的。
3.2 對社區垃圾問題的思考
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保護區內的垃圾問題漸漸暴露出來。由于社區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離水源都很近,這勢必會對下游水體造成影響。
在白水江考察時期,我們社區調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社區的污染問題。 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寨科橋地區。經過我們的觀察和統計,離水源不足十米的范圍內垃圾堆、廁所、 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個。
其中尤為讓我們擔心的是在水源附近散落著大量的廢舊電池,而且很大一部分已被腐蝕。據資料顯示:一節廢電池就是一顆"炸彈",有人這樣形容廢電池的"殺傷力"。據測定, 一顆紐扣電池產生的有害物質,可污染60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 一生的用水量;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我國是電池生產消費大國,電池的年產量高達140億節,消費約100億節,約占世界總量的1/3。以全國13億人口計算,假設每年每人用6節電池,那么這些電池可以污染46800億立方米的水,相當于中國全年徑流總量的1.73倍;也可使7800平方千米土地失去利用價值。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320億節廢舊電池被丟棄,其危害之大不能不令人觸目驚心!
據我們的了解,下游文縣以及其他縣的飲用水均是取自白水江,所以污染問題是應該被當地政府所考慮的。
下面就上述幾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社區內的垃圾應采取集中處理,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設置相應的垃圾堆放處。
所述幾個社區均是處于白水江的上游,由于他們的基礎設施不完備,無法處理垃圾,所以應將收集的垃圾運往文縣,由市政局或城建局來統一處理。
當地有GGF的投資項目,可以在下一個項目中提出有關垃圾處理的議題,在社區內試行垃圾分類回收。從垃圾成分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廚余垃圾以及人畜糞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慮做堆肥,從而減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廢棄物對水質的影響。此外,建議發展回收產業,由專門的人員負責上門收購村民家中的有買賣價值的廢品。
先從孩子身上抓起,培養他們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用小孩的行為影響其家長,或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 森林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共存與沖突
人口眾多的現狀,對于保護區內的各個利益群體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單純的保護無法維持下去,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區兩大系統相互作用的情況,才有可能理解社區、政府參與對于自然保護的作用,從而提出更好的建議。
4.1森林對社區居民的影響
在考察的區域中原始森林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可概括為“出”與 “入”兩種關系。在由森林與人構成的二元系統中,兩個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顯著,歸納如下:
原始森林的輸出包括對水資源的影響,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對農業質量的影響和對當地生產方式文化的影響。原始森林對水資源的影響可分為水質和水量兩個方面。原始森林對整個白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采補平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區內年降水量大,時間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說。因此原始森林對地表水的季節分配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保證了白馬河的穩定水流。由于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凈化,白馬河水質良好。同時從直觀的感受來說,區內空氣質量很好.
原始森林對當地氣候條件、水資料狀況和空氣質量的影響是間接作用于當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對農田生態和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響則表現得更加直接一些。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緣人與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這種阻隔不利于他們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這也保證了當地風土人情的“純度”,這些就是原始森林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4.2 退耕還林狀況
我們從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三個村子(李子壩村、寨科橋村、草河壩村)的入戶訪談得到了一個普遍被村民認可的消息:該地區從02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初期退一畝地補貼300斤糧食,20元錢,后期補貼糧食的政策取消了,改為退一畝地補貼230元,該政策持續時間為八年。從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退耕的林地全部用于種華北落葉松,不允許砍伐,樹種全部由國家免費提供由村民種植。
保護區農民普遍存在著對于自己生活現狀麻木,對于生活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的問題。他們對當八年退耕還林的補貼結束后將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境地從來沒有過清醒的認識。當我們在入戶訪談牽扯到這個問題時,村民們普遍認為國家會對他們的生活有另外的安排,有的甚至認為八年后直接把退耕還林的那些土地上的樹木砍了直接種上糧食就可以了。由此進一步假設,當他們的這一想法得到實現時,直接受到威脅的肯定是保護區中的珍稀物種。到那時才來考慮問題恐怕已經太晚了。當問題被激化,要尋求解決辦法就更加困難了。
另外,由于缺乏撫育、種植的樹種單一,退耕還林的效果存在一些問題,這在第2部分中已經詳述。
4.3社區居民對森林資源的利用
當地居民對原始森林的影響主要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當地居民的想法基本上停留在簡單的“靠山吃山”的水平,對森林采取了無規劃、無節制的采伐、采集和開荒,尤其是在保護區建立之初,當地居民與保護管理局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和保護工作之間。而第二個階段,隨著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以及良好的宣傳效果,當地居民逐漸改變了對待森林的態度和方式,已開始思考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更好的利用森林資源,雖然保護區內原始森林仍面臨很多問題,但保護區管理部門進行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對當地社區的良性發展功不可沒。
4.3.1采藥、采伐狀況與當地人的生活
白水江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物種豐富且多珍稀藥材,而當地的糧食作物普遍產量較低,因此當地村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的觀念。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當地人的生活都與上山采集珍稀藥材、砍伐樹木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的變遷也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取得收入的經濟結構以及對環境生態的關注程度的變化。
1)歷史狀況
從歷史來看,在白水江地區成為自然保護區以前,當地的采藥、砍伐狀況是極其嚴重的,幾乎對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在核心區里看到了很多大片的光禿禿的地(上面只有單一矮小的植物),與周圍植物生長茂密且種類豐富的森林非常的不協調,大熊貓馴養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多年前附近居民為了尋求更大的經濟利益,曾在這里毀林開荒種植藥材,直到該地成為核心區才停止開荒種植,而我們所見的地至少已經經過了五年的恢復,狀況還是很糟糕。
總之,白水江地區在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前無政策約束、無人員管理的情況下,當地人基本上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植被的破壞毫無節制,而且這些破壞帶來了較為嚴重的不良后果,有些破壞甚至無法恢復。
2)現狀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近幾年當地人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種植經濟作物、采集藥材、退耕還林的補助,雖然這與歷史上村民們主要靠采集藥材、砍伐樹木獲得經濟來源相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采集藥材的收入仍然在總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由于退耕還林的補助以及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有限,遠遠不夠一個家庭的正常支出,所以在我們訪談的這幾個村子中,每戶人家都普遍存在采摘細辛、女兒紅、重樓等好幾種藥材倒賣作為生活收入的現象,不排除還有采摘其它更為珍貴的藥材的可能。對于這種情況,村民的心態是覺得采藥換取經濟收入是理所當然,考慮到保護區農民生活的實際情況,工作人員也對這個現象視而不見。我們在核心區進山考察時依然可以看到地上植物被采后清晰的痕跡,在山中也幾次碰到進山采藥的村民。
建立自然保護區后,當地人民對樹木的砍伐明顯好轉,但由于當地的人去世后還是土葬的習俗,還是存在偷伐樹木用作棺木的情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社會、經濟的原因,保護區的人民對森林中藥材、樹木的依賴并不能消除,并且從意識上也沒有轉變過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使當地人民不再因采藥、采伐破壞生態環境,關鍵是幫助他們尋求有效的脫貧致富道路。
4.3.2 社區居民與野生動物的關系
保護區林緣社區的居民由于歷史遺留的原因,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數只能維持溫飽水平,“靠山吃山”,捕獵、砍木材、挖藥等成為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途徑。狩獵是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威脅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個別種類如林麝等在保護區瀕于滅絕。
狩獵現象全區范圍內都有,曾經是居民的重要生產活動,回顧性調查顯示此類收入曾占家庭總收入的1/4,有的甚至占1/3。捕獵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政策未落實、管理機構巡護力量薄弱、裝備落后、相鄰區協調不夠、跨省區偵破及查處案件難度大等。
《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自然保護區內禁止狩獵,禁獵和收繳獵槍使得野生動物經常出沒于村莊附近,踐踏、取食莊稼,威脅農業生產,甚至傷害人畜。據調查,95.45%的被調查農戶種植的莊稼遭受過野生動物的破壞。1996年以來,全區共發生野生動物傷人案26起,傷害牲畜案51起,農林作物的損失累計達968萬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補償?!钡胤秸斦щy,無力補償,社區居民認為野生動物造成的損害理應由保護區給予補償,經常到保護區管理居索要賠償。保護區管理局無此項經費,社區居民對此不滿,極大地挫傷了他們保護自然資源的積極性。
在我們的入戶調查中,居民普遍反映,野豬的泛濫是他們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狼、豹等食肉動物;加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限制,居民的獵槍已全部上繳,野豬的幼仔可以平安的長大,在外部環境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生物按照“J曲線”無限制增長??梢岳蒙鷳B學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保護營養級比野豬高的狼、豹,來控制野豬的數量,恢復該地區的生態平衡。
我國法律對野生動物損害有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只補償其直接收入,不補償間接收入;我們在實際的調查中卻了解到,即使是由于熊,野豬的取食造成的農作物減產,政府的補償金也很難到位。處于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壓力下的農民,很可能喪失保護動物的積極性。這種不足,容易造成農民群體心理失衡,直接造成了農民不顧法律,鋌而走險進入山林中砍伐珍貴樹木和采集珍貴藥材,以低廉的價格倒賣出去,以維持基本生活。而如果居民的利益受到保護,在當地民俗民風和科學教育的影響下,保護區保護野生動物的壓力也會驟減。
我們認為這種沒有補償的狀況是保護區工作無法做好的癥結所在。在人的溫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談論環保是不現實并且殘忍的,所以保護區工作人員對當地居民砍伐、采藥等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情況下追究任何一方的責任都是沒有意義的。
5 結論和建議
綜合各方面的調查,我們主要看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該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但自然條件不適合傳統意義上的農業。
(2)社區居民多年來生活高度依賴森林資源,建立保護區后向純農轉化不徹底。
(3)保護區內人口眾多、生活貧困,保護部門職能無法充分體現,維系生存是保護區管理部門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
(4)交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道路修建面臨的問題實質上是保護區的保護職能和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白水江地區人口眾多,把這樣一個地區劃為保護區也許并不是非常適宜。不過從探討保護和生存的關系來說,白水江對其它保護區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外國也許可以把大面積的無人的荒野劃為保護區進行“絕對保護”,但這種簡單的方式并不適合中國,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必須充分考慮社區居民、政府、NGO的作用,探索“參與式保護”。
有人曾經建議將保護區實驗區的一部分劃出保護范圍,歸還給當地居民,但要簽訂協議,保證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有人建議進行生態移民。以上兩條確實是徹底解決“保護-生存”矛盾的方案,但政策更迭對當地人的生計和保護雙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提出的所有建議都是在目前的權利格局下,力求找到更好地協調保護和當地人生存(而非發展)之間關系的方式。
以下是我們對保護區的建議:
依據國家法規盡快落實對野獸破壞農作物的補償,尤其是對直接損失的補償,避免群體心理失衡現象的發生。
建議保護站增強和當地社區居民、鄉土精英之間的有效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多表達自己意愿的途徑,重視鄉土知識在保護中發揮的作用。
希望生態林樹種多樣化,造林過程中要加強撫育。
推廣節能灶等技術以節約薪柴。
社區垃圾進行集中和初步分類,有機垃圾在當地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和其它難降解垃圾運至縣城進行回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