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創新文化;技術創新;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6-89 -02

      一、創新文化理論綜述

      創新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一種類型,其定義眾說紛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以一種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時期為了滿足創新思想數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種行為模式(Fons Boronat,1992)。創新型文化是具有長期的、多樣化、創造性和強風險意識等特點的,并以未來發展為導向的文化(張鋼,許慶瑞,1996)。創新文化是一種培育創新的文化,這種文化能夠喚起一種不可估計的能量、熱情、主動性和責任感,來幫助組織達到一種非常高的目標(Alan,1998)。創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種有利于創新的文化環境,無論是技術創新、知識創新,還是制度創新、組織創新,都需要有相應的機制體系和文化環境。

      上述對創新文化的論述都指出創新文化是能夠激發企業創造力和創新的文化,有利于企業的組織內創新。同時,這還表現在能夠符合復雜環境變化的組織文化。因此,對于企業創新文化可以綜述如下:企業創新文化就是包括于企業文化中,可以促進企業內部創新行為發生,同時符合企業組織文化。包括有利于企業創新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制度。

      二、基于創新文化下的技術創新理論研究

      技術創新理論為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首創,認為技術創新不同于發明創造,發明創造只是一種新概念、新設想,而技術創新則是把發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產體系,從而使生產系統產生震蕩效應。所以,從本質上講,技術創新是一種經濟行為,是一種在純粹技術意義創新基礎上的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過程。與此相對應,技術創新過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有兩個:一是純粹技術意義上的創新;一是創新了的技術的市場化過程。技術創新作為一個企業行為系統,它不僅要服從于企業的經濟目標和功能目標要求,而且還受到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社會之間原有的組織制度、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制約。也就是說,技術創新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要求人們的觀念和企業規范與之相適應。如果企業原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與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不相一致,就會阻礙技術創新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建立與技術創新活動相適應的新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即企業文化,就構成了保證技術創新成功實現的前提條件。

      近幾年來,我國部分企業雖然也重視了文化建設,但卻把精力集中在諸如活躍職工文化生活以及淺層次的企業形象設計上。所以,雖然企業文化建設表面上也搞得轟轟烈烈,但卻看不到對技術創新的明顯促進作用。企業文化的培養,應重實質而不拘泥于形式,應獲得企業上下的認同,應該表現企業日常活動的行為模式并充分反映企業的經營理念,應基于技術創新的特征使之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真正的動力源。在一般意義上,技術創新突出表現為如下五個方面的特征:創造性。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創造出新的資源以及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必然伴隨著改進與提高的創造性活動,這是技術創新的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基于這一特征,熊彼特將創新活動形容為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并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活動都必然會為企業帶來增量收益,技術創新活動同時又是一項風險系數很高的創造性的技術經濟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是事先難以估計或把握的。即便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也有技術創新項目在進入市場實現商業化之前階段即宣告失敗。技術創新的風險性主要體現在這樣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性風險,二是市場風險,三是社會風險。從技術創新的特征來看,基于技術創新的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主要有:創新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合作文化、開放文化以及企業家精神等。

      三、構建以技術創新為目的的創新文化體系研究

      (一)創新文化建設

      創新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人員大膽創新,不怕失敗。由于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使人員難免會顧慮重重。而創新的文化氛圍則可消除或減弱人員的這種心理壓力,使他們竭力挖掘自己內在的潛能,積極主動地承擔項目。因此,應構建勇于創新、鼓勵創新、容忍失敗、不怕失敗、敢于承擔風險的文化氛圍。

      (二)以人為本的組織建設

      人才的缺乏,特別是科技人才的缺乏是導致企業技術創新失敗的主要原因。進入90年代以后,現代企業對于人員的管理已經從簡單的人事管理提高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高度,而且在工作重心上也主要轉向“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采用靈活、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其管理更趨向于寬松和人性化,并強調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引導知識群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企業管理從“人治”到“法治”再到現在的“人治”,即“文化管理”,力圖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激勵體系構建

      所謂激勵功能是指使員工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從內心產生一種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企業文化把尊重人作為它的中心內容,以人的管理為中心,它對人的激勵不是一種外在的推動,而是一種內在的引導,是通過企業文化的塑造,在員工心目中樹立起創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使每個員工從內心深處自覺產生為企業技術創新而拼搏的獻身精神,形成對于企業創新發展的強烈使命感和持久驅動力量,激勵企業全體員工不斷追求技術創新。

      四、結論

      (一)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建設是一種管理行為,包括文化建設、企業家精神、激勵體系構建等。其目標是將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創新文化,從而通過創新文化的形成達到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目的。

      (二)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建設是一種創新行為,它必須圍繞企業的創新目標而變,跟隨企業創新目標而動。

      (三)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建設是一種“人”的行為,這不僅體現在它在管理上是人為的主動之舉,而且體現在它的作用對象上是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 水常青,許慶瑞. 企業創新文化理論研究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03).

      [2] 李艷芝,孟慶偉. 企業文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幾條途徑[J].科學管理究,2001,(06).

      作者簡介: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7月23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已成為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但是,由于民營企業本身的特點,它們在與大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民營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機會,關鍵取決于其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密切相關,民營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唯有全面開展技術創新,才能贏得競爭優勢。

      一、企業技術創新及其特征

      熊彼特在1912年《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技術創新是指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的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控制原材料新的來源;實現任何一種工業新的組織等。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五個基本特征:

      (一)不確定性。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備,導致決策困難和行為的不穩定。表現在企業事先無法準確估計技術創新的投入以及技術創新的收益;事先無法預計由于現有技術與創新技術間可能存在的矛盾;以及技術創新的時間滯后可能發生的技術貶值。

      (二)高風險性。企業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是一種高風險性的活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不同的客體或對象的技術創新所需的投入以及伴隨的風險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產品本體、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的技術創新所需的投資大,花費的時間較長,相應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也較大。

      (三)比較優勢性。由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會促進企業人員素質、技術素質和管理素質的提高,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在一定的時期內可能給企業帶來較其他在技術創新上較為薄弱的企業更強的競爭優勢。

      (四)超前性。企業技術創新必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較其他競爭對手有一定超前性或先進性的技術創新,才能占領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奪取競爭的勝利。當然,超前性應有一個合適的度,就是要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的特點,同時符合技術的發展規律,任何不切實際的不可行的超前性技術創新都將增加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而且技術創新的預期目標也很難達到。

      (五)復雜性。雖然企業技術創新不同于發明或科學的重大發現,但大部分技術創新成果是在已有的發明或發現的基礎上仍需通過艱辛的探索性的構思、開發和商業化才得以形成的,因而技術創新活動的復雜程度將大大高于企業的常規生產經營活動。技術創新的超前性特征表現得越明顯,技術創新實施的困難程度就越高,則技術創新的復雜程度也越高。

      二、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分析

      民營企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規模不大,技術、資本含量相對下足,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認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相對優勢,以保持清醒的頭腦。

      (一)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利因素

      1、對市場信息反應迅速。民營企業由于受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迫使其經營更接近消費者,所以容易了解、掌握市場需求信息。同時,民營企業組織規模小,內部溝通迅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可以迅速傳遞給有關的決策者,信息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和利用,比起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能更有效率地開發和利用市場信息,并形成競爭優勢。

      2、創新的靈活性強。民營企業由于規模小,能及時跟蹤技術上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要素的組合形式,及時推出新產品,也由于進出入壁壘低,很容易在環境有利時進行技術創新,環境不利時隨時撤出,轉向其他產業進行技術創新。

      3、決策層參與性好。技術創新不僅需要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決策層的參與和支持。民營企業由于產權的性質,決定了決策者關注創新活動,也樂于參與,這樣,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由于領導的參與大大簡化了中間環節,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也有效地促進創新技術向商品化轉移。

      (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

      1、技術創新主體意識淡漠,內部機制殘缺。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尚未充分發育,許多企業還沒有真正融入全球市場競爭,我國現行科技體制的行政性又制約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確立,再加上重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大、周期長,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技術創新又缺乏利益、風險保障機制,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影響了其技術創新主體意識的確立,造成了企業內部創新機制的殘缺。

      2、人力制度不健全,人才缺乏。科技人力資源是技術創新能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科技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分配、使用情況。由于民營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表現在用人上“重學歷,輕能力”,對技術人才缺乏健全的激勵機制,導致技術人才流動性較大,嚴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3、缺乏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高新技術產業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風險,因此發展高新技術不僅需要國家投入大量資金,而且需要企業本身加強自身積累。由于民營企業經濟基礎薄弱,難以形成合理的積累,同時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導致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

      4、尚未形成有效的外部技術網絡。由于國家的信息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強,企業把握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捕捉創新機會的能力薄弱。到目前為止,我國民營企業一直未形成自己的開發、改造、引進、吸納和服務體系,更缺乏新機制,技術進步與創新尚沒有支撐體系,缺乏技術創新動力。民營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松散,缺乏信息聯系與指導。民營企業之間合作交流也較少,企業難以把握市場對技術創新的要求。

      5、技術設備落后。發展高新技術需要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作支撐,需要良好的管理環境、先進的技術裝備、靈敏的信息服務。然而,我國民營企業使用的設備相當一部分是陳舊設備,甚至連技術也是大型企業“剩余”而來的。同時,長期以來,民營企業由于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以至信息不靈,經營者難以做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決策,產品生產也往往停留在簡單仿制的水平上,不能及時升級換代。

      三、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

      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適當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于絕大多數民營企業而言,在現行條件下,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并非全無機會。只要民營企業把握技術創新的規律,以一種務實進取的態度,就一定能夠找到適合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切入口,展開卓有成效的技術創新活動。企業在選擇創新戰略時,不存在一個固定的通用模式,企業可根據產業環境、技術狀況、市場機會,以及自身優勢靈活制定。

      (一)技術領先戰略。技術領先是指企業試圖成為第一個實行技術創新而成為該技術的領先者。率先創新的企業,一般需要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充足的研發資金。從競爭角度來看,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率先進行產品或工藝創新,以此來取得產品或技術的領先地位,它的優勢在于:提前進入并占有市場;制定行業的技術標準;領導產品、市場、技術的走向;掌握市場的主動權;取得專利權;建立自己的技術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壟斷產品或市場。目前,在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方面有優勢的民營企業可采用該項戰略。因此,民營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民營企業,針對高新技術的不確定性、時滯性,可率先創新取得市場、產品、技術的領先地位,并為最終走向領導地位打下基礎。

      (二)技術跟隨戰略。技術跟隨是一種自覺主動戰略。采用技術跟隨戰略的企業,明確地選擇不在各種創新方面成為率先行動者,而將技術創新定位于對領先型的產品、技術進行吸收、改進、提高,在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場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采用跟隨戰略的優勢在于少走創新彎路,降低創新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從而具備后發優勢。基本思路是不求最先,但求最好,最終走向定點超越。跟隨戰略比較適合于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的民營企業。在技術、產品的發展方向上通過率先創新基本明確以后,民營企業瞅準市場空隙、產品缺陷以及新技術產業化過程所創造的市場發展機會,快速跟進,極大地避免了開發的前期投入,為民營企業快速介入市場提供了先機。

      (三)聯合創新戰略。聯合創新戰略是指企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手段,借助于外部力量完成產品或技術的開發。技術創新可以全部或部分委托有實力的科研單位或高校或其他企業進行,而本企業利用自身的核心優勢,如市場、品牌或人員等與合作單位一起完成產品或技術的創新。聯合創新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如合作創新、許可使用、戰略聯盟、技術聯盟等。民營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研發力量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完成一項創新,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實現創新。因此,隨著經濟信息化、專業化及社會化的發展,采用聯合創新,無疑降低了創新的成本、風險,并能快速創新,滿足市場快速多變的需求。

      (四)技術孵化戰略。企業作為科技成果孵化器是一種獨特的技術創新模式,其目的是有效地促進母體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企業作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不僅可優先成為該項技術的得益者,同時在技術孵化過程中培養了大批的實用性技術人才,通過技術的延伸,企業可成為該技術的領頭羊。選擇技術孵化戰略的企業,必須具有較好的技術孵化能力和技術輻射能力,并具有將技術產業化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諸珊.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0.26.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第3篇

      生態化技術創新也稱技術創新生態化,這是在發展循環經濟條件下的一個概念。在這個概念中,人、社會和自然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共同構成生態的系統結構,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都是這個大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概念可以從生態學、經濟學和企業角度分別進行理解。

      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生態化技術創新就是以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為前提,把技術創新對現有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能源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置于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的交換過程中,使得技術創新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對技術創新生態化的這一視角的理解,就是把技術創新系統看作是由相互關聯的若干要素或行動者構成的一個動態的、自組織的創新群落,技術創新行為的完成和創新績效的實現有賴于這些要素或行動者的緊密聯動。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生態化技術創新是指從自然和社會的統一體出發,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原理與方法,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生態化技術創新達到在保證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的同時,又可以達到自然生態平衡和社會生態和諧的一種生態經濟行為。

      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生態化技術創新要求作為實現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最主要主體之一的企業,要從自然和社會的統一體出發,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融入生態的觀念,以“生態化”的觀念指導企業的管理行為,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二、政府在推動企業生態化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化技術創新是在良好的創新環境中,以企業為核心,由各個創新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合作完成的。與傳統的技術創新相比,生態化技術創新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生態化技術創新的觀念新,一時難以為創新主體和社會公眾理解、認同和接受;二是生態化技術創新投資大、投資回報期長、回報率不穩定;三是生態化技術創新高度依賴于良好的創新環境。這些特征決定了實施生態化的技術創新面臨著比一般的技術創新更復雜、更現實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府作用不力。首先,政府在制定科技發展戰略時不注重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對生態化技術創新方向的引導不明確;其次,政策法令的強制是企業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最重要的外部動力源,但目前我國政府環境管理的經濟刺激手段并不能對企業生態化技術創新起到多大作用。這是由于我國經濟刺激手段給企業增加的成本遠低于企業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所需的費用,許多企業寧愿付費而不愿進行創新。此外,政府對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的企業并沒有給予相應的財政、金融優惠政策,影響了企業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三、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在企業生態化技術創新外部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政府在企業實施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管理體制方面,往往表現為作用不力。因此,政府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為企業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調整科技發展戰略。當前,我國科技工作的突出任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與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因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要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優先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化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力杠桿,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就是要選擇一些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產業領域的重點項目進行創新攻關,引進與消化吸收外國適用、成熟的生態技術,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真正達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所以,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要在偏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引導、促進生態化技術創新的開展。

      科技發展戰略要注重產業技術政策的調整與制定。根據我國國情和需要,由國家產業、科技和環保部門協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以一定的前瞻性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積極鼓勵和扶持低消耗、低污染的產業。在產業技術政策中要明確各個產業中國家鼓勵、允許和要淘汰的技術,為生態化技術創新指明攻關方向,在創新中推動產業結構和產業技術升級。同時,科技發展戰略要搞好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即基于產業、區域生態狀況、自然資源以及國內外可供獲取的各種資源基本現狀的基礎上,指導區域生態產業的發展。如哪些產業可以發展,哪些可以優先發展,哪些自然資源可以開發,怎樣開發、多大規模等。把生態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結合起來,加速淘汰技術工藝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不利于區域生活質量提高和生存環境改善的產業。

      (二)運用行政、法律手段進行強制管理。政府的直接干預就是以行政、法律手段對企業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進行強制管理。

      第一,對技術創新征收環境稅,實行“環境資源付費制”。資源的無價或低價是造成企業非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經濟學根源之一,這種觀點也使得傳統的技術創新盡可能利用環境資源來降低經濟活動中的成本,充分利用社會成本來取代個人成本,加劇了技術創新對資源的無償占有(Lippman,2000)。因此,有必要建立環境資源使用付費制,進行生態補償。在“環境資源使用付費制”的前提下,企業在開展技術創新時,必須注重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平衡協調,必須選擇生態化技術創新,否則就會增加成本、降低利潤、削弱市場競爭力。

      第二,改革排污收費制度。以市場機制為手段,充分利用價格杠桿,反映資源環境真實成本,切實讓資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擔相應費用,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而我國現有的排污收費標準,遠遠低于企業處理污染物的處理成本,大大削弱了排污費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推廣激勵作用。因此,有必要對排污費標準及收費監督措施進行改革。實現由超標收費向排污收費轉變,并將排污收費納入企業的生產成本,使環境污染破壞的成本內部化。

      第三,強化法律規范手段。首先,在立法上對現行環保法律法規進行改革,明確環境執法的具體程序,增強法規、條例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企業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概念、范圍以及評估細則、獎懲細則,建立相應的生態化技術創新監督與執法機構,并使執行主體在執法過程中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在環境法規的執行上,一方面要加強環保部門的執法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環保機構的思想教育以及素質的提高,盡量杜絕企業尋租,以有效解決目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不正常現象。

      第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生態化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權及其相關權利,能極大地推動生態化技術創新的開展。要從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出發,加強生態化技術創新的個人權益保護,調動科技人員創造發明的積極性。同時,加大專利意識的宣傳力度,鼓勵公民、企業積極申請專利。

      (三)運用財政、金融手段進行扶持。政府的間接調控就是政府突破觀念障礙,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政策手段對企業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進行扶持。首先,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企業和相應的科研機構直接撥款,支持他們進行生態化技術創新的研發。對實施生態化技術創新的企業實行減免稅政策,明確財稅優惠政策的目標和具體受益對象以及相應的政策支持方式,如生態化技術創新新產品減免產品稅、生態化技術創新新產品出口實行增值稅和零稅收政策、生態化R&D設備儀器進口減免關稅等;其次,政府的金融扶持對更具有風險性和長期性的生態化技術創新來說尤為重要,政府可以聯系金融部門和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的企業,對于企業從研究發展生態化技術到商業應用的各個環節提供低息、無息的優惠貸款,盡快改進和完善創新貸款的信用擔保體系。要發展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要培育企業、政府、居民戶、社會多元化的生態化技術創新投資主體;增加各級政府創新基金對生態化技術創新的支持。

      (四)積極引導社會公眾進行生態消費。社會公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社會公眾積極進行生態消費,形成生態市場,能夠為開展生態化技術創新提供持續動力。在我國要形成規模的生態消費市場需要政府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要加強生態產品的認證管理。我國目前還沒有國家級的生態產品標準,應結合國內現有的綠色產品、綠色工藝的認證標準,盡快制定一個內容全面的生態產品標準,并建立生態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只有這樣,才能便于消費者在消費時對生態產品進行選擇和比較,同時也有利于打擊那些假冒生態產品的偽劣產品,樹立生態產品的品牌形象。

      第二,加強對社會公眾的生態教育。和諧的民族素質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著力點之一,而和諧的民族素質就包括了公民的生態意識。因此,首先應從小學到高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設立與學生心理、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生態、環保課程,并作為必修內容。在各類高校中,將生態意識與生態素質作為人才培養和考核的重要內容和標準。同時,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應對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和良好的生態素養進行考察。另外,社會公眾生態教育的內容不應局限于環境保護,更要強調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對五個統籌的背景、意義以及人自身發展的理解。從而使社會公眾對生態平衡、環保、社會進步的內涵和意義有清晰的認識,認同生態化技術創新理念,支持生態化技術創新的開展。

      充分啟動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媒介工具,大力宣傳生態消費的必要性,指出生態消費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造福子孫后代,更關系到當代人自己的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產品和工藝更能滿足當代人的多維需求。作為生態化技術創新最重要的主體,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生態產品與工藝技術對社會公眾進行消費引導。通過現場說明會、產品促銷或在包裝上做宣傳等方式,使公眾對創新產品有具體的了解,從而改變公眾不良消費需求、愿望、態度和興趣,激發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興趣,使消費者對生態產品持親和態度,最終產生購買行為。

      四、結語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技術創新采納;精神采納;決策過程

      Abstract:Progressisbeingmadeinthestudyon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inforeigncountries.Inthosestudiestheconnotationandnatureof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byenterprisesweredefinedpreliminarilyfromadynamicperspective.Andthecharacteristicsofsuchanadoptionindifferentindustrieswerediscussedwithexperts''''empiricalstudies,especiallytheinfluencingfactorsonthespeed,time,typeandactualityofenterprises''''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wereexploredfromtheangleofaninteractionbetweenenterprises,society,marketandtechnology.Theearlierworksalsodescribedhowtheenterprisesselect/makedecisionsinadoptionprocess,andpointedoutthepossibilityofeitherthesequentiallylinearandorderlyadoptionorthecomplicatedanddisorderedadoption.

      Keywords: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spiritualadoption;decision-makingprocess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國外關于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研究活動就活躍在一系列相互獨立的領域里并同時進行著實證研究,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對于技術創新采納主體的研究才從社會層面、消費者層面逐漸轉移到單個企業。技術創新—采納—再創新—再采納,是技術創新成果在不同個體間或原有創新者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進行轉移和利用的客觀規律,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實踐證明,技術發展比較滯后的企業,通過技術采納的途徑可以獲取先進技術,可以節省投資,降低風險,縮短技術創新周期,這就是所謂的“后發優勢”。忽略社會系統中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微觀視角,就無法反映出技術創新的目標性和適應性。因此,從理論上評述國外的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研究成果,作為指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采納活動的參考依據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也為更好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理論體系奠定基礎。

      一、關于企業技術創新采納內涵的研究

      從一般性技術創新采納到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研究,表明研究對象從社會層面到市場層面再到具體企業層面的轉化。前者是在技術創新理論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對創新采納主體關注層面的改變而提出的,強調的是技術創新在整個社會領域的擴散過程,而后者強調的是技術創新采納在企業內部的過程控制問題。技術的社會形成(SST)理論指出,將技術創新采納納入社會分析的框架,著眼于分析與技術創新有關聯的個人、群體和機構本身的利益所在。即強調技術創新采納是在企業與市場、用戶、政府、其他社會組織間的相互選擇和接受的過程。一般性技術創新采納過程既不是線性的也不是邏輯的,它更應該被看做是科學的、技術的和社會系統大規模共同進化的一個互動過程,而其中的因果關系常常是難以區分開的,就像休斯所說的是一個無縫之網[1]。Ram和Sheth從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終端因素即消費者拒絕采納和使用創新的行為與心理出發,分析消費者拒絕接受一項創新的原因,認為技術創新采納是相對于創新拒絕而言,創新拒絕的存在是導致消費者在接受和使用創新時出現階段性延滯的根本原因,即創新采納的主體不是企業而是市場層面的個體消費者[2]。

      然而,與一般性的技術創新采納相比,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采納過程要復雜得多。正如Rogers所指出的,企業技術創新采納存在并作用于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創新采納的決策行為直接決定了創新結果的成敗,它是基于環境分析、技術分析、行為引導、心理激勵的動態過程。因此,從技術創新構想到研發、試驗、生產、營銷等各個環節中都存在信息收集、評估、決策的行為,即技術創新采納因技術創新的階段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而存在于技術創新的全過程[3]。

      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對于技術創新采納主體的研究才從社會層面、消費者層面逐漸轉移到單個企業,即從一般性技術創新采納轉入以企業為對象的技術創新采納。Klein和Sorra就是從企業創新實施有效性的角度來界定創新采納的,他們認為,在一個企業內部的創新實施等同于創新采納,創新采納是獲得既定員工認同并付諸使用一項創新的過程,即創新采納是由企業內部高層管理者作出的關鍵決策并由企業內部員工實施的決策過程[4]。Damanpour等人在收集整理了1982—1993年間美國101家商業銀行公司的產品和管理過程創新采納的樣本后,首次提出基于組織層面的創新采納的定義:“創新采納是一種組織為適應環境變化和提升或保持自身競爭優勢而采取的組織運行手段”[5]。

      關于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內涵,不同的行業領域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關于農業領域,G.Teder?等學者認為:創新成果在欠發達國家的農業領域被采納的成功率不高,主要是受到信貸不足、有效信息的匱乏、抵制創新的消極心態、農戶規模的不合理、缺乏對農場所有權長期有效性的信任,以及交通運輸、人力資本、農業原材料供應等方面的限制[6]。林毅夫則在《美國農業經濟》(1991)中發表了相關實證調研成果。他在對中國湖南五個鄉村的50戶農戶進行關于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創新采納的調研中發現,農戶中決策者的教育背景與是否采納新品種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歷越高的農戶決策者就越趨向于選擇創新的農產品[7]。在商業領域,Oawson則在考察了戰后英國的日雜和食品零售企業采納自助服務創新技術的路徑后,提出了適應于零售業和消費者行為以及一般工業、農業產業中企業創新采納新的“三階段說”,進一步印證了創新采納者呈S型曲線分布的規律。他指出,英國的零售企業在經歷了20世紀40—60年的采納試驗階段、70—80年代的迅速采納和擴散階段后,在80年代即將進入自助服務技術的飽和和新一輪創新采納尋求階段[8]。

      此外,運輸業的專家們也研究了運輸創新在駕駛員、管理者、運輸行業生產者間的采納過程。Sheppard在研究了公路管理和運輸技術創新后創造性地提出,對于交通技術創新而言,無論是交通工具的使用者還是交通管理者、營運者、交通設備生產商,技術創新采納均存在兩大類:“一類是有形的交通設備涉及到成本支出的物質方面的創新產品的采納,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兩者兼顧的由于物資設備的采納和使用同時也帶來行為和心理上的相應改變,如安全帶的采納所導致行為上相應的改變”。他在區分了創新采納的不同對象和類型后,指出了影響不同對象創新采納因素的復雜性[9]。

      二、關于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采納

      的因素研究

      關于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采納的因素研究,主要是從組織因素、技術因素、心理和行為等方面展開的。

      March和Simon從組織因素層面指出,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是通過影響創新制度、溝通和合作機制、創新時效性的壓力大小來實現對創新采納的控制的,而決定組織采納創新接受風險的主要因素是結構的模糊性和靈活性[10]469。Damanpour也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總結,提出組織的專業化、職業化、規模、柔性程度、功能的差異均對創新采納的內容和類型產生積極的影響[5]。Zmud也指出:“組織中‘權力精英們’的態度對于創新成功實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創新的成功與組織內部管理者對創新的積極態度呈明顯的正相關。”[11]MichaelToole和Member(1988)則在調查研究了建筑行業內100多家中小型住宅建筑公司的技術創新采納行為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規模愈大,采納的可能性愈大[12]。有的學者則通過考察大學的規模在影響ATM(異步傳輸模式)創新技術時所發揮的作用,證明了上述學者們的觀點。研究結果表明:“大學注冊學生的規模與ATM技術創新采納有著密切的正相關的關系,規模越大的學校越傾向于采納創新技術。”[13]Decanio和Dibble則從組織結構方面論述了網絡式的結構形式對組織創新采納的影響[14]。

      Chakrabarti從技術因素層面指出:“有目的的企業活動過程中包含了需求鮮明的技術采納活動,企業獲取技術采納的目標有長期和短期兩種。”[10]470他同時認為,影響一個商業組織技術創新采納的技術因素表現為,技術本身與企業關聯性的緊迫程度以及技術創新來源的質量、技術本身的成熟度、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有效性與適用性。Feder和Fliege等眾多學者先后提出,創新技術和產品本身的特征和屬性,是決定創新采納的重要因素[15]。Wood和Elgie等學者也在調研了加拿大106家制造企業的工藝設備創新采納的實際情況后指出,由于技術的熟練和適應期的存在,導致早期采納先進生產制造技術的企業在安裝、設計、調試專業機械自動化設備時所占用的周期遠遠長于對創新設備引進后進行評估的周期,并且從資金投入成本方面也要遠遠高于后期采納企業。他們認為:只有建立一種技術創新提供者和采納使用者間的緊密聯系和相互支持的技術支持系統與使用指導系統,才能大大減小早期采納技術創新的企業的采納風險并縮短其采納周期[16]。Leiblein等的研究也證明了技術熟練性和技術實踐對技術創新采納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技術創新采納行為往往產生于“干中學”式(learning-by-doing)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特別是制造業中的工藝創新采納多與生產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密切相關[17]。

      Kimberly和Evanisko從心理和行為層面提出,老公司因其已建立一種心理上的習慣定勢,其長期形成的內生的小生存環境已無法適應創新要求[18]。Brancheau和Wetherbe則在對美國32家商業企業和制造業公司的電子表格軟件的采納情況調查研究后,認為在這些企業中早期采納者往往是那些具有高學歷、易感于大眾傳媒、愛好人際交往并具有領導意識的年輕人。他們還特別指出與已有的擴散理論相反的結果:個人交際欲望和溝通能力是決定采納者接受和使用新軟件的關鍵因素[19]。Templetion和Byrd則從采納企業的信息系統結構創新的使用者心理分析入手,通過對美國一家軍用軟件開發公司中47名使用一項信息系統開發方法(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methodologies)的創新技術人員心理活動過程及技術創新采納行為的相互影響因素的考察,建立一個測度技術創新采納者心理知覺的結構模型[20]。

      三、關于企業技術創新采納

      的過程研究

      技術創新具有的五個特征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國內外區域創新能力研究的現狀,在綜合現有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括5個因素層、30個指標層的指標體系,并運用粗支持向量機(RS-SVM)模型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試圖為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領域開辟一種新的方法。

      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 粗糙集 支持向量機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區域正逐步成為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這將有助于人們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的技術創新活動,也有助于對不同地區的技術創新活動進行橫向比較,從而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依據。

      我國是一個地域比較廣闊的國家,由于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環境和歷史淵源等各方面發展的原因,國內各個地區的創新能力發展極為不平衡。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并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目前各個地區都開始把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區域創新能力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競爭能力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透視某一區域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反映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區域創新能力理論研究綜述

      隨著區域創新理論的提出,有關區域創新的研究課題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許多知名學者孜孜以求,并且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方面,馬元三,李惠娟(2009)在參考科技統計、區域競爭力、企業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等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科技創新基礎、科技創新組織和科技創新績效等三大要素、十二分支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指標模塊;朱海就(2004)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由網絡的創新能力、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環境三個部分組成的,并指出區域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網絡的創新能力,但網絡的創新能力最終又是作用于企業的,創新環境是支撐條件;魯志國、劉志雄(2004)提出了從技術創新基礎資源實力、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區域政策和管理水平、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四個方面構建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目前國內已有很多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方法方面,目前用得比較多的是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周立、吳玉鳴(2006)采用因素分析與聚類分析相結合的綜合集成評估方法,對我國大陸31個省級區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定量評估及比較;曾茜、李福剛(2006)在綜合有關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包括區域創新環境、知識創造與獲取、區域創新的投入、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益五個因素層的指標體系,并對此進行了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史錦鳳、馬力(2007)利用數據統計和SPSS11.0計算機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對我國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方面較具代表性的14個省市的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現狀進行評估,并論證了我國區域創新體系未來的發展前景。通過研究發現目前評價方法的選擇過于單一和陳舊,并且各種方法的不足也是相當明顯的,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粗支持向量機(RS-SVM)的評價模型。

      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合理性直接會影響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因此,為了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能夠反映客觀實際事物的本質,能反映出區域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指標體系結構的擬定、指標的取舍都要有科學的依據。只有堅持科學性的原則,獲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觀性,評價的結果才具有可信性。

      2.層次性原則。為了認識和分析上的方便,在設計指標體系時必須對評價對象的結構進行系統分析,按照評價的目的將各因素劃分為若干層次,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逐層次進行分解,進而確定出具體的評價指標,形成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

      3.可操作性原則。建立的評價準則體系,應當便于資料和數據的收集,評價程序要盡量簡化,避免繁瑣復雜。在實際中,要盡可能選擇有統計資料可查的指標,數據應當容易取得,并要真實可靠;指標在數量上要少而精,在實際應用中要簡便并具有可操作性,容易被外界接受。

      4.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在選擇指標時,應盡可能使用規范化的定量指標,以便為采用定量評價方法奠定基礎。對無法量化而又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以采用定性指標的形式納入指標體系,通過專家意見將其量化。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其可以作為評價區域創新系統運行是否適當有效的工具。筆者在參考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后,并綜合了目前國內外有關區域創新能力的討論和研究,依據上述原則設計了一個包括五個模塊的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見表1)。

      基于粗糙集-支持向量機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模型

      (一)理論概述

      1.粗糙集理論。粗糙集(Rough Set)理論是波蘭數學家Z. Pawlak于1982年提出的一種數據分析理論。它是一種新的處理模糊和不確定性知識的數學工具,其最大優點是不需要預先給定某些特征和屬性的數量描述,而是直接從給定問題的描述集合出發,就可以找出該問題的內在規律,其基本思想更接近現實情況。

      對于粗糙集理論可以通過以下定義來理解:

      定義1:信息系統被定義為如下形式:S=(U,A,V,f)其中U是對象的非空有限集合,U={x1,x2,…,xn};A是屬性的非空有限集合,A={a1,a2,…,am};是屬性的值域集合, Va是屬性a∈A的值域;f是信息函數,f:U×AV,f(xi,a)∈V。如果A=C∪D,C∩D=Φ,C表示條件屬性值,D表示決策屬性值,則該類信息系統稱為決策系統,決策系統是一類最為常見的信息系統。

      定義2:對于子集BA,則B在U上的不可分辨關系定義為:

      不可分辨關系是一種等價關系。用U/IND(B)表示U的所有等價類。對于元素x∈U,它的B等價類定義為:

      [x]B={y|(x,y)∈IND(B)}。

      定義3:給定一個信息系統S=(U,A),對于任意一個對象集合XU以及屬性集合BA,X的B下近似定義為:BX={x|[x]BX};X的B上近似定義為:={x|[x]B ∩X≠φ}。

      定義4:對于信息系統S=(U,A),任何最小集B∈A且IND(A)=IND(B)是信息系統的一個約簡。記作RED(A)表示所有的約簡集,所有約簡集的交稱為信息系統的核。對于決策系統S=(U,C∪D),C為條件屬性集合,D為決策屬性集合。定義相對于的正域為:POSB={BXX∈U|IND(D)},其中U/IND(D)為D對U劃分所得到的等價類集合。

      2.支持向量機。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Vapnik等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它是建立在統計學的VC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化原理(SRM)的基礎上,來解決機器學習問題的新工具。支持向量機通過解一個線性約束的二次規劃問題得到全局最優解,因而不存在局部極小值問題,可以較好地解決小樣本、非線性和局部極小點等問題,并已成功應用于很多領域的評價問題。

      SVM最早用來求解線性可分問題的最優超平面,所謂最優超平面就是要求超平面不但能將兩類正確分開,而且要使分類的間隔最大。因此,構造最優超平面可轉化為下面的最優化問題 :

      運用拉格朗日優化方法,可以把上述最優分類線問題轉化成對偶問題 :

      求解上述問題,就可以得到最優決策函數

      (二)粗支持向量機評價模型

      粗支持向量機(RS-SVM)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將粗糙集與支持向量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粗集理論在處理大數據量時,可以消除冗余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對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指標因素進行篩選,減少支持向量機訓練數據,從而提高支持向量算法在處理大數據量的速度,然后運用支持向量機模型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基于上述理論,筆者提出了基于RS-SVM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模型,該模型的框架如圖1所示。

      運用RS-SVM模型進行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的具體步驟如下:

      1.原始樣本集。原始樣本集就是依據所要研究的問題,有目的地收集原始數據。在上述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文選取了30個與創新能力相關的因素作為條件屬性,決策屬性為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值。

      2.連續屬性離散化。目前粗集理論只能對離散型數據進行處理,而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中有些因素屬于連續型的,因此要將這些連續型的數據進行離散化處理。

      3.屬性約簡。屬性約簡就是采用某種衡量標準確定不同屬性的重要程度,構造最小子集。本文采用遺傳算法對屬性進行約簡。

      4.確定訓練樣本。結合區域創新能力的涵義和眾多專家的經驗,挑選一組最適合的、含較少條件屬性集的M個樣本作為訓練樣本。

      5.支持向量機的確定。根據數據特點和以往既有的研究經驗,選定核函數及其參數。

      6.對應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的學習與檢驗。將第4步中挑選出的訓練樣本代入支持向量機模型,對其進行訓練,并用相應的測試樣本進行測試。

      7.結果分析。使用測試樣本對支持向量機模型進行檢驗,若未能達到預定的要求,重復2~6步驟,直到輸出滿意結果為止。

      (三)實例分析

      按照上述的RS-SVM模型,筆者選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四川、新疆等全國31個省市2006年的區域創新能力的相關數據對全國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具體數據見《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6~2007》,因篇幅有限不一一羅列。

      本文采用ROSETTA軟件,使用等頻率離散化方法對30個指標進行了離散化處理,并運用遺傳算法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屬性進行約簡,經過分析得知,利用這31個試驗樣本共產生了198條約簡。這么多條約簡中,很多都是冗余無效的約簡,為了提高約簡的有效性,本文選取了18條主要的約簡,具體見表2。

      在參考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本文認為u13, u14, u23, u33, u42, u44, u53這7個條件屬性,是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最主要屬性。

      將31個省市的區域創新能力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條件屬性為粗集約簡出的7個指標,即:教育投資占GDP的比例、國家創新基金獲得額、發明專利授權數、發明專利聯合申請份額、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決策屬性為統計出的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值,將前26個數據作為訓練樣本,余下的5個作為測試樣本,通過Matlab7.0的程序實現SVM訓練、核函數的選取和決策函數的構建,通過對前26個省市數據的學習,將后5個省市的樣本代入,可以得到后5個省市區域創新綜合值的輸出結果,輸出值和實際值的比較詳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支持向量機能夠很好地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5個測試樣本的誤差都在5%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較大,因此可以斷定RS-SVM模型是可行的。

      結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區域正逐步成為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這將有助于人們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的技術創新活動,也有助于對不同地區的技術創新活動進行橫向比較,從而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依據。

      本文在總結分析國內外區域創新能力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個科學完善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一種基于數據挖掘理論的新方法粗支持向量機(RS-SVM)模型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通過實例驗證了該評價系統是可行的,從而為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領域開辟了一種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元三,李惠娟.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9(21)

      2.朱海就.區域創新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

      3.魯志國,劉志雄.區域創新能力的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J].中國西部科技,2004(8)

      4.周立,吳玉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因素分析與聚類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8)

      5.曾茜,李福剛.區域創新能力的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6(2)

      6.史錦鳳,馬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

      7.王國胤.Rough集理論與知識獲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8.[美]Nello Cristianini,John Shawe-Taylor著.李國正,王猛,曾華軍譯.支持向量機導論[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9.吳婷,肖健華.基于SVDD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J].商業研究,2009(2)

      10.侯仁勇,張蕾,王果.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9(4)

      11.楊中楷,沈露威.基于有效專利指標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與經濟,2010(1)

      12.李楊,楊錦秀,傅新紅.我國區域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J].中國軟科學,2009(1)

      13.康繼軍,侯雪琨.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分布和影響因素的空間分析[J].技術經濟,2011(3)

      14.任勝鋼,胡春燕,王龍偉.我國區域創新網絡結構特征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11

      15.劉曉燕.區域創新能力研究綜述[J].中國集體經濟,2011(4)

      16.李庭輝.我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0(2)

      作者簡介:

      苗強(1978-),男,天津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天堂|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日本|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自拍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