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發展的本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作為“人類自我生產”(桑新民語)的特殊實踐,其根本使命便是“成人”,即引領、陪伴、幫助、促進兒童“成人”。教育的“成人”使命,不應該偏頗地理解為一味對兒童進行文化注入,無視兒童的自然生成;不應該一味強調將兒童塑造為共性自我,忽視將兒童培育為個性自我;教育必須尊重兒童、促進兒童整體發展、為學生建構完整的課程生活、營造適恰的教育環境,在引導兒童順利實現社會化的同時,積極幫助兒童發展其優勢,成長為完美共性與鮮明個性統一于一身的自我。
當我們真正心存“成人”之情,堅守“成人”之信,便有可能在任何課程中,任何教學行為上,都為學生搭建完整的“成人”舞臺。本學期,我校語文課程出現了一種全新形態――課本劇表演,約有六成以上班級學生熱火朝天排起課本劇來。演出時,觀者無不連聲喝彩,筆者則在喝彩之余,沉思起課本劇的意義來,這意義正是在“成人”方面對學生發展所產生的社會化意義與個性化意義。
一、課本劇,歷練學生的“族群”素質,有益兒童“社會化”
在筆者看來,所謂社會化,其實就是個體人形成與他人共處能力的過程,這種共處能力,筆者稱其為“族群”素質。這里,筆者試以課本劇之臺前與幕后兩個場域來說明學生如何歷練“族群”素質的。
1.在模擬表演中體驗社會角色
在學習新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兩位學生按照課文的描述,依次表演了下鉤垂釣、甩竿捉魚、欣喜若狂、父子論辯、沮喪放魚等一系列情節……小演員都全身心投入表演,那一本正經、惟妙惟肖的神態、動作、語言,感覺還真不比專業演員差到哪里去。精彩的表演不僅強烈吸引著在場學生的眼球,也深深觸動著教師的心靈。這是學生在一種虛構的生活場景中模擬體驗社會角色,歷練“族群”素質,促進其“社會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學習的過程,對兒童發展有巨大價值。
從語義學視角看學習,“學”即是效仿,“習”即是學后之練,可見模仿是學習之本,也是學習之母。“社會化”這種學習是綜合性學習,是綜合性模仿,指向人的“整體生成”,不同于掌握某一知識、形成某種技能這么簡單。課本劇排演活動,正是在“綜合”意義上,一改常規語文課上學字、學詞、讀段、讀篇以及所謂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那些個單純的、頗有點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在課本劇從排練到演出的全過程中,學生以課文為藍本,走進課文作者所描述的“社會”情境,接觸、了解、體察且直接扮演其中的“社會角色”;為著盡可能扮演得逼真些,學生必須努力讀懂有關角色的外部表征,悉心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以最適恰最有分寸的動作、情緒、體態等將角色盡可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而要做到這些,他們必須從經驗與現實中找到參照,加以模仿學習,用自己的身與心去“塑造”好角色,就在這模擬社會角色的體驗中,在“社會化”之路上邁進了一步。
2.在實踐中解答生活難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戲劇專業”方面,其知識技能幾乎等于零,相關知識對他們而言是十足的“盲區”,他們要做的是“原創性”很強的藝術實踐;在“社會生活”方面,他們或許是首次遇到“正式性”的合作協調課題。學生在其飾演的各種角色及其效果上,以模仿為主要方式完成了一次“社會化”經歷,相應地增進了自己的“族群”素質。他們在選腳本、選演員、分角色、改劇本、排練揣摩修正這一過程中,在“戲外”以其全部身心投入真生活,解決真問題,經歷了一次以真實社會角色去面對和解答生活難題的實踐,完成了一項以創造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化”學習“工程”。這種實踐無疑很好地歷練了它們的“族群”素質。
二、課本劇,生成學生的“自我”特質,有益兒童“個性化”
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社會之中,故須“社會化”,否則無法融入社會;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出自身之境,故須“個性化”,否則便成為“非人”之物。完整意義上的人,應該是“類中之我”與“有我之類”的完美統一。課本劇形成過程,不僅促使學生成為“類”,也激發學生成為“我”,得以激發學生成“我”的因子,是課本劇排演中富含的“玩”元素,亦即“游戲”元素。
1.課本劇活動,讓孩子在釋放中張揚自我
今天的兒童,在大量精力投入死記硬背之余,甚至沒有了自由玩耍的基本權利,即使有那么點可憐的閑暇,也被“引導”到多讀課外書多做“拓展”題上去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被囚禁在課本里或作業的牢籠中,憋悶壓抑。給他們自由時間,給他們自利,讓他們“沖出”教室,“飛出”校園,去排演課本劇,去用心完成特殊的“課業”。在活動中,孩子天賦被激活,生命中那蘊藏的原生態能量釋放了出來,做回了真正的自我,成為了更強大的自我。
2.課本劇活動,讓孩子在體驗中豐盈自我
人,是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生命存在,是清醒的理性和豐富的感性有機交融的生命存在,以理性處置身臨其中的外部世界,以感性豐盈和精彩自我生活。當今學生,課程生活單調枯燥,就語文學習而言,讀讀背背、抄抄寫寫的時間太多,缺乏詩意和情趣。課本劇,近乎以“玩”的方式學語文,他們在課本劇排演之中,如兒時玩“過家家”一般,“隱去”自己的現實身份,去“做”循循善誘的老師,“做”充滿靈氣的學生,“做”教子嚴格的湯姆老爸,“做”因勢利導的駱駝媽媽,“做”狂妄自大的海上臺風,“做”功能強大的水上飛機……諸如此類,在課本劇的“叢林”里,他們找到并享受了前所未有的樂趣,情感世界中流進了一脈甘甜的清泉。
3.課本劇活動,讓孩子在激活中提升自我
[關鍵詞] 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條件與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1-0032-02
一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促進,這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無法相提并論的。經濟活動變成了有史以來影響人類生活層面廣闊而深遠的主導力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人口、科技等的廣泛流動,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更為迅速和快捷,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大發展。經濟現象和過程也變得愈發撲朔迷離,促使人們模仿物理和化學等試驗方法探尋經濟活動自身的本源和發展規律。實驗經濟學的實驗方法為經濟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復制性和可控程度。
實驗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實驗條件、觀察實驗者行為和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或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一般認為愛德華?張伯倫(Edward Chamberlin)1948年在哈佛大學課堂上進行的有關供給和需求的實驗正式揭開了實驗經濟學的序幕。真正將實驗方法規范化并使之成為經濟學不可或缺的手段的,則應歸功于張伯倫的學生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1962年史密斯[1]將他多年的實驗“雙向拍賣交易市場機制”進行總結,在著名的《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一文,該文可稱為實驗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它不僅標志著實驗方法已在主流經濟學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也為以后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史密斯也因此被稱為實驗經濟學之父。在隨后的幾十年里,通過史密斯[2]、卡尼曼(D.Kahneman)[3]、查理斯?普洛特(Charles Plott)[4]、柯林?凱莫若(Colin Camerer)、恩斯特?法若爾(Ernst Fehr)、查理斯?羅思(Charles Roth)[5]、賓莫(Binmore)、史雷佛(Shleifer)、阿萊斯(Allais,M.)、巴特利奧(Battolio,R.)、卡格爾(Kagel,J.)、霍特(Holt)、霍夫曼(Hoffman,E.)等一批實驗經濟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實驗經濟學得以不斷完善,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同時也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成為經濟學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分支之一,它的影響遍及經濟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學科,其在政策分析、決策和評估上的實用價值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欣賞。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實驗經濟學的著作、研究團體和實驗室發展極為迅速,從美國傳播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亞、日本、韓國、印度和中國等國家眾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注意到實驗經濟學的新動向,中國人民大學率先于1994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經濟科學實驗室,其后我國許多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和北京機械工業學院等先后也成立了類似的實驗室。但直到2002年諾貝爾獎授予給史密斯和卡尼曼兩位實驗經濟學家之前,國內知道實驗經濟學的人數不多。
縱觀國內研究文獻,我們發現介紹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以及代表人物與貢獻的文獻居多,并且重復性較高。針對實驗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如何繼承和發展、開拓等方面問題的研究較少,更缺少有針對性的縱向和橫向比較研究。
二 代表性高校經濟仿真實驗室的比較分析
上海交通大學的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心是以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教授名字命名――“Smith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心”,史密斯親自出任中心主任之職。2004年12月,研究中心的Smith實驗經濟學實驗室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Smith實驗經濟學實驗室擁有24立的PC用戶端操作機、2臺控制端專用分析機和1臺終端服務器。實驗室從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引進了最新的實驗經濟學應用和研究軟件程序并進行了漢化處理和自主延伸開發,實現了實驗操作完全網絡化和局域網絡自動管理,目前實驗室所用軟件包括實驗用軟件和編程軟件。
南開大學澤爾滕實驗室(SelLab)成立于2003年11月,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字命名的經濟管理實驗研究基地。澤爾騰實驗室分為理論模擬、應用商務、模擬評價三個專門實驗室。南開大學澤爾滕實驗室現已聚集了包括澤爾滕(德國波恩大學教授,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國劍橋大學教授,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山姆?桑德(Shyam Sunder,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簡?富蘭克(Janes L. Frank)會計學、經濟學、財務學講座教授、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家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JACK L. KNETSCH教授在內的一批中外學者作為實驗室的學術委員。2003年11月17日,在實驗室揭牌儀式上,澤爾滕教授說,這個實驗室是一支非常有能力的團隊,所做的將是“開創性的工作”。
上述兩所高校的經濟試驗室具有各自的特點:上海交大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心更多關注的是軟件和硬件的配置、實驗室的具體利用。南開大學澤爾騰實驗室更注重的是師資力量的引入和培訓。從經濟試驗室研究效果來看,往往是更務實的高校發表更多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但是國內高校實驗經濟學的成果往往更多的是關注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發展脈絡以及國外在此方面研究的發展階段的述評性文章,極少看到實驗經濟學在中國的具體運用。一個最可能的原因是理論研究的成果眾多,容易理順和梳理;而應用研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具體實驗。從這方面來看,同國外學者比較,國內學者還缺少認認真真做學問的踏實肯干精神。國內學術研究如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認真;少一些大干快上,多一些辛勤努力,這種學術研究精神才更是值得期待的。
三 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學院實驗經濟學研究發展之路
作為國家試點的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學院,其經濟與管理學院為本校第一大學院,為了培養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在學校內開展經濟仿真實驗顯得尤為重要。同國外高校和國內名校比較,在經濟理論和方法的學習方面,我們還很落后。首先,從硬件環境來看,經濟與管理學院還沒有正規的經濟試驗用的實驗研究中心性質的實驗室。財務管理、會計實驗室一直承擔這個經濟試驗任務。該實驗室總共四個教室,配備100多臺電腦,但時常有一臺或者兩臺電腦有問題不能應用。經濟與管理學院共有2000多學生,經常同時有200多人同時上機實驗課,這導致有幾處2~3個學生共用一臺電腦的情況,這種試驗環境直接導致實驗結果的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單個人的實驗結果不可避免的受到使用同一臺電腦的同學的影響,而獨立的思考和選擇正是經濟學實驗的關鍵環節所在。其次,軟件方面,目前還缺少同國際高校或者國內名校經濟學實驗接軌的軟件,很多正版軟件還沒有購買。第三,在師資方面,我們還缺少內行的實驗經濟學指導老師。最后,在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方面,我們還是空白。因此,在發展實驗經濟學方面,在經濟前沿理論和應用的追隨方面,我們還遠遠落后。
尋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找到阻礙前進的羈絆,就有克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使追隨發展成為可能。
首先要培訓或者引進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從現有條件來看,一個現實的選擇是選拔幾個在此方面有發展潛力的老師進行出國或者出校培訓,無論對于經貿學院、管理學院和財經學院而言,要想在實驗經濟學領域有所發展,這是首要并且是迫切的條件。其次是在現有師資條件下,改善和完善實驗室軟件和硬件條件。除了給予足夠的實驗空間、配置足夠數量的電腦,購買正版的應用軟件,還要有針對性的向實驗教學的扶持和傾斜政策,這是理論教學和應用教學結合的出發點和切入點,是滿足市場需求的導向策略。在目前國內高校實驗經濟學研究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的情況下,上述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在實驗經學領域的跨越式追趕,否則永遠只能是追隨者。
參考文獻
[1]Smith,V.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270(3):111-137.
[2]Smith,V.L.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Winter.
[3]Kahneman,D.and 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4]Plott,C.R,Will Economics Become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1(57):901-919:7.
關鍵詞 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可持續發展;養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3-0068-04
職業基本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到高職學生能否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勝,還直接決定了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能否取得成就,能否獲得社會的認可,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提高職業基本素質,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成為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職業基本素質的內涵
職業基本素質源于職業素質。職業素質包含 4個方面: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前3項是職業素質的根基,謂之職業基本素質,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范疇的產物,從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漸完善[1]。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與他人相處時的溝通技巧、人際交往能力,對待工作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在團隊中與他人的團結協作,遇到困難時的意志品質等,都屬于職業基本素質。這對一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二、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現狀
筆者對吉林省部分高職在校生及企業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在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職業基本素質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決心大,行動少,做事缺乏毅力,缺少吃苦耐勞精神;部分高職畢業生自控能力弱,組織紀律意識不強;習慣做安排好的工作,做事主動性不強,缺少獨立思考和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愿意展現個性,缺少團隊協作意識;遇事容易從自我出發,缺少大局觀;步入工作崗位后無法盡快適應企業環境,與其他員工不能有效溝通,很難融入團隊中,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較弱等。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企業、社會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高職院校必須轉變觀念,重視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
三、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養成路徑
(一)在課程設置和日常教學中注重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
1.完善課程體系,增設與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直接相關的課程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企業需求,往往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非專業素質即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關于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的課程設置較少。很多學校把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融入到思政課、就業指導課等課程當中,缺乏與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直接相關的課程。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完善課程體系,增設與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直接相關的課程,如《職業觀與職業基本素養》《溝通與演講》《職業道德訓導》《人際關系學》等。同時,還可以開設有關責任意識、面試技巧、個人形象設計、人生規劃等方面的培訓項目。這些培訓項目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讓學生通過情境體驗、互動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基本素質。
2.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職業基本素質養成中的主陣地作用
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因課程性質、學科特點,不僅在將學生塑造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職業人的打造方面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講授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使學生充分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真正懂得只有愛崗敬業,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吃苦耐勞,注重團隊協作,有大局意識和大局觀,才能得到用人單位及同事的認可,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其次,改革和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如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教學中,增加課堂新聞播報環節和課外實踐環節。課堂新聞播報中,學生課下以小組為單位,以一周新聞熱點為內容,自編自導自演,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外實踐環節中,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師給定的主題,進行采訪或調研,制作成微電影、廣告設計宣傳板、手抄報等作品。這兩個環節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準備和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獲取和篩選信息,如何與他人協調和溝通,如何與同組成員團結協作,同時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及心理素質等。最后,在課程考核方面,注重學生職業基本素質方面的考核,對于積極參加討論、發言的學生及在新聞播報和課外實踐中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加分鼓勵,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鍛煉自我。
3.將職業基本素質養成教育有機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
目前,在高職教育中還存在思想誤區,認為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是人文類課程的任務,專業課教學只負責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整個專業課的教學中,沒有很好地滲透職業基本素質培養的內容,使技能與基本素質相分離。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任何教育如果只是傳授技能,這種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因此,在專業課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要把是否養成行業所要求的職業基本素質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技能與素養并重。如在化工專業或消防專業的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要安全操作、安全生產,使之形成正確的安全觀。同時,還應滲透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從企業用人標準和企業需求出發,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職業基本素質。如會計專業要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教育學生講究誠信,不做假賬。在專業課的實習和實訓中,教師應該按照企業的管理要求和方法對學生嚴格管理,包括出勤、服裝、操作程序等方面,讓學生注重細節,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另外,專業課教師還可以通過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如采用項目化教學、分組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討論、設計、管理,有利于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養成。
4.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學生職業基本素質
良好的課堂管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養成。如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服裝、語言、行為不得體時應該采用適當的方式告知學生如何把握好分寸,使其明白一個成熟的職業人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下應該有適當的表現,不可任性而為,進而喚醒學生的角色意識。高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勤檢查、勤督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使其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校企文化融合,打造有效拓展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校園文化
1.創建具有職業特點的物質文化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與普通高等院校是不同的,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要突顯自身的特色,體現出職業性。在校園硬件設施的設計和布置上,要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從而營造良好的職業人文氛圍。如在教學樓、實訓樓的走廊墻壁上懸掛優秀企業名人照片及相關介紹,張貼優秀企業的發展理念;在班級教室的布置中體現本專業的特點,展現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就業方向及適合崗位;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在實訓基地內展示企業的管理理念、用人標準等;各教學樓、實訓樓以優秀企業家或校友的名字命名;實訓室模擬車間建成敞開式,張貼安全標語、注意事項、操作規范,設置記分欄、曝光版等,營造逼真的生產環境,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按照企業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建立與企業管理制度接軌的制度文化
校企文化融合中,制度文化的融合是保障。在高職院校制度文化建設中,應充分將企業制度文化引進來,實現與企業制度文化的接軌。一是在日常管理中借鑒企業的管理經驗和做法,做到“嚴”字當頭。如在出勤考核方面,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學習企業的做法,進行“打卡”、“按指紋”,出勤情況與學習成績和操行分密切掛鉤,要有嚴格的獎懲制度;在請假手續方面,參照企業批準流程嚴格執行,并且假條不允許任意涂改,若有筆誤必須有相關責任人簽字蓋章;宿舍管理方面嚴禁使用違章電器,一經發現嚴肅處理。二是在實習和實訓中實行“準企業管理”。實習實訓期間按照企業的管理要求對學生進行管理,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佩戴工卡,不準遲到、早退、曠工、玩手機、打鬧、溜號,對違紀者進行嚴懲。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感受到企業嚴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濃厚的企業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學生養成誠信、守時、遵紀的良好職業習慣,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
3.打造與企業精神相融合的精神文化
精神層面的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與企業優秀的精神文化相融合,吸收企業的優秀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將其有機融入到校風、教風、班風、學風當中,提升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第一,邀請企業優秀管理人才到學校開展講座,介紹企業的用人標準及行業、職業的發展趨勢,宣傳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加深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和實踐,同時使學生明確就業形勢,從而能夠正確進行自我定位。還可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母校進行經驗交流,讓他們談一談真實的企業生活及工作中的切身體會,給在校生提出一些建議。第二,認真消化吸收企業的優秀價值理念。企業提倡安全第一、愛崗敬業,推崇凝心聚力、團結協作,注重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等,高職院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要認真消化和吸收這些價值理念,把企業這些優秀的價值理念有機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使企業精神和校園精神密切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堅持實踐育人,促進職業基本素質的養成
1.在頂崗實習中加強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
頂崗實習工作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次職前鍛煉,起承接作用,也是國家教育部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基本要求,是理實一體化教學實施的載體,對促進學生就業有積極作用[3]。同時,頂崗實習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機會。因此,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一定要加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學校要配備相關指導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學生最初步入頂崗實習的崗位時會有很多不適應,感覺工作很辛苦,倒班的時間差調整不過來,企業管理嚴苛約束較多等。該時期指導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思想疏導工作,使學生盡快適應企業的工作和生活。在頂崗實習中要加強安全教育,通過安全教育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敬業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
2.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
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到社會上去實踐,學以致用,知行統一。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每年會給定不同的主題,要求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在社會實踐中,學生會逐漸學會應對各種突況或難題,積極進行協調與溝通,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組織紀律觀念。志愿服務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形式。在志愿服務中,學生不僅提高了之前提到的諸多能力和素質,更強化了學生的愛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應如何做人和做事。
3.開展與職業基本素質養成相關的各類社團活動和競賽
社團活動和各類競賽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應精心組織策劃與職業基本素質養成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競賽,使之成為培養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重要載體。如帶有公益性質的環保社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青年志愿者社團,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互聯網+社團,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音樂社團,通過組織大合唱等文藝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心理協會,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籃球賽、小品大賽等,不僅使學生學會團結協作,提高心理素質,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敢于挑戰自我,勇于拼搏。總之,社團活動和各類競賽使學生的職業基本素質在無形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四)落實全員育人理念,形成培養合力
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需要全員的努力。上到校級領導,下到普通工作人員都應擔當培養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大任。全校教職員工要以身作則,讓學生直接、真切地從教職員工的行為表現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職業基本素質,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基本素質。學校各級領導、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的敬業精神;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優秀的教學能力,與同事、學生的和諧相處;機關、后勤保障部門、圖書館等工作人員的熱情態度和周到服務;全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和較高的辦事效率等。都可以使學生耳濡目染,都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和榜樣作用。在這樣的大環境熏陶下,學生也會自覺養成職業基本素質。當然,除了學校方面的全員努力外,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在以身作則的同時,也需要轉變觀念,不能只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身心素質、誠信意識等職業基本素質,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和班主任教師溝通,積極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也應加強自我修養意識。高職學生正處在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高職院校應充分尊重學生,堅持教育的引導作用,發揮學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提高職業素質,讓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化為一個主動的自我教育者[4]。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質養成研究”,編號:13KY16,主持人:解靜)
參 考 文 獻
[1]陳杰,彭淑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基本素質養成教育探討[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72-75.
[2]趙后起.高職思政課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探析[J].學理論,2013(24):313-314.
關鍵詞 高等教育大眾化;技術本科;產生;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4-0021-04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它代表這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和水平。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把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即:當某一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15%時,該國的高等教育為精英型教育;當毛入學率處于15%~50%之間時,為大眾化高等教育;當毛入學率超過50%時,就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1]。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將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當時的10.5%提高到15%。從此,我國開始全面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戰略。并且,十多年來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15%并逐年遞增。這說明我國已經提前完成計劃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其中《北京統計年鑒2007》記載,北京市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3%,2006年為55.54%。由此可見,我國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超過了50%,步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的。縱觀國內外技術本科院校,如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日本的技術科技大學、我國臺灣地區的科技大學等,都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同時它們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技術本科院校的產生與發展。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我國技術本科院校的產生與發展
(一)技術本科產生的必要性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教育對象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加意味著學生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學習動機的多樣性,這需要高等教育以同樣的多樣性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行業內技術結構的不斷變化,對人才類型和層次結構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的特點,需要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層次來滿足這個要求。因此,作為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是必然選擇。
無論是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FH)、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還是我國臺灣地區的應用科技大學,都說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專科層次下不是終結性教育,其層級應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上移。當前,我國多數高新技術企業迫切需要既掌握必要理論知識、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又有較強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原有專科層次高等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已經很難適應對這種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需求,而技術本科以培養本科層次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體,為進入應用科學和現代技術領域就業的學生提供學術和職業準備[2],它的產生正是順應了這種時代需求。
(二)我國技術本科院校產生的基本途徑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已經興起了一批技術本科院校,縱觀它們的產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將少量辦學條件優越的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讓其從事技術本科教育;二是對已有大學,特別是工科大學進行改造,讓其由原來的學術型大學變為技術應用型大學[3]。但是技術本科究竟應該由現在獨立設置的專科高職學院升格而來,還是應該由非研究型本科院校轉型而來,仍有爭議。
在嚴格審核的基礎上,可以將那些辦學條件很優越的高職院校升格為技術本科。因為這些院校不但有一定的行業背景,而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教育辦學經驗并積累了一定的適合技術教育的設備和師資,將它們升格為本科,將更容易辦出技術教育的特色。并且,對于這些院校來講,這是“層次”的提升,是“地位”的提高,是對優質高職院校的“獎勵”。也可以讓研究型本科院校轉型辦高職本科。因為這樣的轉型有可能讓這些學校在自己學術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改革課程模式、加強實踐、突出特色,從而獲得全新的發展空間。但是普通本科學校通常會把這視為對它們的“降格”,并認為這是一種政策性“懲罰”。因為對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它們也在不約而同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即單科性高校要建設成多科性綜合型高校,教學型高校要建設成教學研究型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要建設成研究型高校。讓它們中的任何一類或一所學校轉型辦技術本科,都將會引起很大抵觸,給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帶來很大困難。
因此,相對而言,經嚴格評估、遴選,將數量適宜的高職院校升格為技術本科是一種比較易行的方法,也有利于調動職業院校提高質量及加強內涵建設的積極性,但需要防止這些升格后的學校去“職教化”,這些學校應該進行一種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不再升格為本科院校”。并且2005年10月國務院再次重申:“2010年以前,原則上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不升格為本科院校。”雖然目前受政策限制,高職院校不能升格為本科,但筆者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升格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這也可以從2009年8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重慶市教育工作情況匯報會上提出的“上中職中專的孩子今后有望繼續學到本科甚至專業碩士”這句話中看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石偉平教授也曾說過:目前條件較好的高職院校應該做的是充分做好升本的準備,升本的大門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打開。
(三)我國技術本科院校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從1999年到2010年9月,我國共批準設置新建本科院校265所,它們多為高職高專院校升格或由多所高職高專院校合并而成。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它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困難,需要突破和完善。
首先,體系的不完善導致有些院校存在辦學定位不準確的現象。我國技術本科教育旨在培養生產一線的高層次人才,并為其在生產、管理、服務的一線工作作好準備,因此從本質上說,技術本科教育培養的是職業技術人才,應該歸屬職業教育體系。然而,我國現有職業教育體系的最高層級僅是專科層次,這導致部分院校出現了辦學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尤其是在學科建設上,很多學校對此認識不清,盲目貪大求全,忽略了自身優勢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最終影響了學校的健康發展。
其次,很多技術本科院校共同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師資力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技術本科院校的師資水平雖然與升格初期相比已有所提高,但與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缺少高層次人才和學科專業帶頭人,所以學術水平普遍較低。并且學校教師來源較為單一,大多是應屆學校畢業生,很少有來自企業或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他們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弱,與技術本科的發展目標不符。
最后,技術本科以校企合作為主要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是目前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熱情不高,即使建立了產學合作關系,學生也多為參觀實習,很難起到實踐教學作用。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高校認為“缺少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是制約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因素,但是,僅有19.61%的企業認為,這是產學研合作面臨的最主要問題[4]。這組數據說明,學校和企業對產學合作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如何讓技術本科院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學合理定位、走上理性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技術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技術本科院校的發展路徑
技術本科院校由于產生時間短,基礎較薄弱,辦學條件不足,缺乏辦本科層次技術教育經驗,因此,要達到一定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標準需經由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以以同類成功高校為楷模,學習本科教育的規律和經驗,這樣既可以避免走彎路,減少探索發展道路帶來的成本,又可以盡快提高辦學水平、增強競爭力。但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積淀,最終還是要尋求特色發展,建立自己的辦學模式。
(一)學科建設顯特色:技術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核心
學科建設是體現高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標志,是提升技術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層次及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途徑。學科建設很有特色并且水平很高,可以帶動學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展開,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但是,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發展需要系統內各因素的協調發展,也需要系統外各種條件的保障。
首先,技術本科院校在建校初期應該制訂好學科建設規劃。學科建設規劃必須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戰略目標一致,并能體現學科發展的總體思路;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優勢與劣勢,重點支持有發展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學科。
其次,要與重點大學“錯位”發展,重點大學側重于基礎研究,技術本科院校則應承擔起為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性研究,直接面向行業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所以,技術本科院校應該加強應用性強的學科建設,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以產學研深度合作為基本路徑,加強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并深入探索合作機制。
再次,對于符合學校辦學定位且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專業,學校應該重點支持,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學科,并逐步形成以這些學科為核心的學科群,以此帶動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技術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無論在哪個發展階段,都應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承載能力,避免盲目追求綜合化。
(二)師資隊伍顯特色:技術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保障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技術本科院校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一批教學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的理論課師資隊伍,更需要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技能嫻熟的實踐課師資隊伍。技術本科院校可以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打造一支“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
首先,技術本科院校應該根據自身定位和發展目標,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這個規劃能清晰地反映學科型和應用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系,以及現存教師和引進教師的關系。
其次,技術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以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適應本科院校的教學要求。如:定期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生產一線的新科技和新工藝。
再次,技術本科院校應該采用引進、外聘等方式引入新的教師資源,增加師資隊伍的活力。可以聘請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并由校企雙方共同組成校企合作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
(三)人才培養顯特色:技術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技術本科院校的建立,不僅要滿足廣大公民對接受高等教育量的需求,更要注重人才培養質的要求。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職責,也是高校特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技術本科院校特色發展的價值最終體現在能否培養出有特色的人才。人才的特色化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培養過程等方面。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技術本科教育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一樣帶有濃厚的“學術性”,而應更多地注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充分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的“技術性”。應該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較強的技術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能力,能將所學知識直接運用到生產、建設第一線的技術人才。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技術本科院校應該強調理論與能力并重,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比例,注重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所必需的技術和經驗,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得到足夠訓練,從而獲得較強的專業技術核心能力。同時,技術本科院校應該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通過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不斷探索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激發企業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推進產學研體制創新,完善技術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機制。
總之,技術本科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認清自身優勢與地方產業結構發展規劃,找準與企業需求相對應的突破口,以合作共贏為基礎,不斷強化學校產學研合作特色,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上海電機學院重點學科“職業技術教育學”(06XKJ05)成果,主持人:夏建國)
參考文獻
[1]陳敏.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0:11.
[2]夏建國.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0-83.
[3]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244.
[4]陳飛.對技術本科教育發展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1(17):34-37.
[5]劉智英,夏建國,劉娜.高校分類發展視野下技術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1(8):12-14.
On the Development Pathway for Technolog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ZHANG Yue1, XIA Jian-guo1,2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Shanghai Dianji College, Shanghai 201306, China)
科學技術價值定位的出發點,即“從什么角度來對當代科學技術的價值進行定位”,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其本質而言,科技是展現人的存在的一種方式,是人類本質力量的一種體現。科學技術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作為人類與自然的中介工具,科技受人與自然關系的制約;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科技也受人與人關系的制約,并且反映這種關系。所以,人類作為科技的唯一主體,就不能不在科學技術活動的整個過程中,考慮它給人類及生態環境帶來的可能后果。
一、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
人作為科技的唯一主體,科技的首要也是基本價值取向必定是指向人的,即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必然直接或間接地顯示人類各種主體的各種需要。而近代工業文明片面發展科技的工具理性,單純追求物質效益的結果,導致了科技的人文價值的失落。當代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呼喚科技的人文價值的回歸。首先,科技的本質決定了科技的人文價值屬性。科技作為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方面的價值客體,從價值關系理論上說,科技具有人文價值。其次,科技的發展負載著人文價值目標。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終極目標。科技的發展歷程,也充分體現了它為社會發展、為人類進步的最高人文價值。具體表現為: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使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革命性的變革;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們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會、看待自己,從而更好地為自己謀福利,同時也推動了哲學、文藝、道德等人類精神生活的發展。最后,客觀現實呼喚當代科技的人文回歸。當代科技的人文價值應該是一種全面的人文價值,是科學技術在各個方面對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具有的意義和價值,一句話,科學技術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
二、科學技術的環境價值
當代科技除了應以人文價值作為其發展和應用的基本價值取向之外,還應該把環境價值納入其內在維度之一。所謂科技的環境價值,就是指科技的發展應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在追求人類物質利益的同時不破壞生態環境。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科技具有環境價值。科技這一種人類活動顯然能夠促成環境有益于人類。(2)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環境價值取向是當代科技發展中的應有之義。(3)從科技的目標來看當代科技應有環境價值取向。當前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與錯位要求人類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擺正人在自然當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