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 課堂教學中媒體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是在實踐中教學媒體的選擇往往由教師自身的能力和判斷決定。使用媒體單一,針對性較差,應用博弈論的觀點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媒體選擇發現師生信息不對稱、教師支付不足等原因引起媒體選擇不科學、效用不高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媒體選擇中激勵教師創新、以道德約束等實現均衡的建議。
媒體是指載有信息的物體;連接傳者與受者雙方的中介物;人們用來傳遞和取得信息的工具。當媒體用于傳遞以教育教學為目的的信息時,稱為教育傳播媒體。[1]博弈論是指某個個人或是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從各自選擇的行為或是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2]博弈論包括幾個基本要素:參與者;行動;戰略;信息;支付或效用;均衡。因此,選擇課堂教學媒體時,要對教師和學生和教學內容等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媒體選擇中應使用較少支付且達到學生較好的學習效用的,使媒體選擇達到均衡。
一、課堂中教學媒體選擇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一)課堂中教學媒體選擇的現狀
教師對教學媒體的選擇有個人的喜好,不同的學生對媒體的喜好和接受不同,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媒體的要求不同,因此,教學媒體的選擇比較復雜。理論上教學媒體選擇與使用的原則包括:教學上實用;內容上正確;形式上美觀;制作上經濟;手法上創新。教學媒體選擇的方法有:問答式媒體選擇法;流程圖式媒體選擇法。[1]實踐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時很多時候都沒有按照選擇的方法執行,也沒有嚴格地遵循教學媒體選擇的原則,存在一些問題。
1.偏向于教師的喜好
教學媒體的種類多樣化可以使得教師在選擇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但是教師在選擇時往往陷入媒體選擇的路徑依賴,趨向于使用常用教學媒體和自身拿手的媒體,對自己不熟悉或者不喜歡的教學媒體很少使用甚至排斥。一般情況下年紀較長或者較為傳統的教師喜歡使用黑板粉筆,年紀較輕的教師多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學中往往沒有仔細地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需要,或者在選擇了某個媒體的前提下才去分析如何使用該媒體講授知識。
2.偏向傳統教學媒體
教師往往比較認同傳統的教學媒體,比如黑板加粉筆,操作模式簡單,效果相對可預見。很多教師雖然已經在使用先進教學媒體,卻仍然認為傳統媒體利于教學,并且在使用先進教學媒體時難以擺脫傳統教學媒體教學模式的束縛。一些教師使用先進媒體時,沒有真正發揮其優勢。慣性思維可以扼殺人的創新,在使用不同的教學媒體時,不變的教學模式沒有辦法發揮各種先進媒體的長處。
3.使用單一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傾向于使用某種媒體,在教學中一般都采用這種媒體進行教學;二是教師在某個課堂教學中通常只限于使用單一的媒體,沒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環境等轉變媒體選擇,比如在多媒體教學時間穿插黑板教學。隨著時間的變化,很多信息會有變化,單一的媒體往往造成學生疲勞,并且很難很好地傳遞教學信息。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地變換教學媒體,才能將不同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傳遞給學生。
(二)課堂中教學媒體選擇的原因分析
一些教師知道媒體選擇的原則和方法,但是卻沒有真正按照這樣的方法去選擇。這樣做除了需要一些時間和精力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1.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有限
首先,教師對各種媒體的具體功能了解不夠,不能針對具體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各種媒體。其次,教師對現代媒體的駕馭水平不足,不能很好地使用媒體,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對教材或者對學生的分析不夠透徹,不能很好地通過分析教材、教法和學生的特征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
2.教師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
教師不愿接受新事物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對新媒體的了解不夠,眾多的媒體讓教師眼花繚亂,無限的自由選擇有時候是一種災難,讓教師不知道如何選擇。另一方面教師對傳統媒介的理解掌握較深,而新媒體的使用需要學習和嘗試,教師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改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路徑依賴理論,特別是教師在嘗試錯誤之后不愿意再次嘗試,排斥新媒體的使用。
3.缺乏媒體選擇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教師通過在校學習了解一些媒體,也獲得一些理論的指導,走出學校到實踐中媒體的選擇就很少有指導,都要靠教師自己摸索。對新的媒體,一些教師了解得不多。教師平時參加的培訓一般是技術性的培訓,比如計算機的應用等,對于媒體選擇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比較少。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影響到教師對媒體的選擇,通過博弈論分析發現教師還可能對學生的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根據自身的猜測來選擇媒體,不能選擇到適合學生學習的媒體;同時教師總是期望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最小的付出即是教師花最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教師對媒體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在學校方面,根據學校自身情況提供的媒體選擇有限,可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二、教學媒體選擇實現均衡的建議
通過博弈論的分析發現,在現有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建立激勵制度、增強互動保持多邊合作、多渠道促進教師發展等辦法消除困境,幫助教師進步,使教師能夠正確而高效地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
(一)建立激勵創新制度
建立激勵制度可以有效地消除自主博弈的困境,學校等教育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激勵制度,激勵教師學習和應用多種媒體,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慎重制定規則,其次要明確教師的職責和任務,設置績效考核,嚴格對照考核,獎勤罰懶。
(二)增強互動,形成約束,提高合作。
增強互動合作可以有效消除囚徒困境。教師要對學生負責,教師從事的是長期的教學工作,培養的是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應該盡最大努力教好學生,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同時師生與學校等部門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如此。一旦把這些交際變成長期的、多邊的,各方必然做出一些調整,建立協調,解決民主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從而逐漸形成相互的約束,形成合作共同贏得動力和壓力。同時校內、校際教師之間組成科目學習小組,定時或不定時交流教學媒體選擇心得,還可以針對某個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和討論,增強對媒體的認識。
(三)利用網絡搜索和交流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
過多的選擇往往會讓人無從選擇,無限制的個人選擇是不行的。避免在各種媒介中無從選擇或者說是主觀選擇,教師需要對各種媒介的功能、長處有所了解,那么,網絡搜索、論壇交流和現實的交流就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不同媒體的表現長處,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媒體,同時網絡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媒體應用,交流心得。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媒介環境學;教學媒體;媒介素養;教學信息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022-03
Media Ecology: New Vision of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Instructional Media//Mao Chunhua
Abstract Instructional media is not only a tool loading the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construc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media is complicated and interpreted under the macro-vision. We should concern the instruc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from the vision of Media Ecology. Through improving Media Literacy of the student and teacher and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message ratio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media will improve the process of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be bound to affect the field of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a ecology; instructional media;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Author’s addres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Zhoukou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China 466001
教學媒體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我國,教育技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幻燈機的使用,也即是教學媒體在教育中的應用推動教育技術的發展。在關于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的思考中,一些學者也都提到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如桑新民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是“借助媒體的學習”[1];在關于教育技術學基本范疇體系的論述中,汪基德教授等人認為教育技術學的中心范疇是“現代媒體教學”[2]。雖然兩種提法不同,但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教學媒體在教育技術學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在信息社會里,無論主動使用媒體,還是排斥應用它,教學媒體已經在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對教學媒體應用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媒介環境學給教學媒體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1 媒介環境學核心觀點
教學媒體的使用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績效,教學媒體與大眾傳播媒介傳遞信息的本質是一樣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受眾獲得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共同的目標,使教育傳播學和大眾傳播之間理論借鑒更具有可行性。以往的教育傳播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借鑒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觀點探討教育信息的傳遞。經驗學派更注重傳播信息的設計,批判學派更多的是對短期傳播效果的評論。媒介環境學這一新視角,關注媒介傳播效果的長期性,強調傳播效果和媒介以及傳播的內容都具有相關性。這一觀點符合教育活動對人影響的長期性。
媒介環境學認為,傳播學不能只關注于眼見的、直接的、短期的傳播效果,還應該努力探索傳播所產生的間接的、微妙的和長期的影響。媒介環境學不僅考察媒介已經產生的現實效果,還通過分析媒介的屬性偏向和預存功能可能帶來的社會變化[3]。媒介即環境是媒介環境學的核心觀點,媒介環境學主要研究作為符號的媒介、作為感知的媒介和作為社會環境的媒介。教學媒體的利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樣受到符號、人的感知和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媒介環境學強調人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角色,重點關懷如何研究人與傳播媒介的關系。
1.1 媒介提供感知環境
從生理和感知層面上,傳播媒介可以看做一種感知環境,人們在感受周圍世界的同時,或多或少地調動全部的感官。在生理層面上,如何感知并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到周圍的世界,一定程度上,這取決于遺傳的感覺器官的情況。感覺器官不同的人對周圍世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樣從周圍世界獲取的資料和有關周圍世界的認識都會有所差別。比如,視力殘障者的聽力、觸覺、嗅覺和味覺都會有相應的提高,以彌補視力的缺損。
麥克盧漢認為,傳播媒介是人們感官的延伸,每一種媒介都體現著一套感官特征。對每一種媒介的使用都要求使用者用特定方式使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利用媒體來理解世界時,人們必然要檢查自己進入的感知環境,憑借感知到的資料來構建外部世界,以便能夠理解,而感知到的資料,就是多種媒介或一種媒介按照設計特征必須去進行編碼和解碼的基本素材。
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也即是與周圍環境接觸的過程,來自學習者環境的刺激激活感受器,作為信號的刺激被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信息在感覺登記器中暫時登記,然后轉換成可以辨認的模式,進入短時記憶,在這一階段出現的信息被稱為選擇性知覺或特征知覺[4]。因此,信息的呈現形式會影響信息的選擇性知覺,容易被感知的信息更容易被學習者選擇性感知。教學媒體在教學中以呈現信息的方式給學習者提供感知環境。
1.2 媒介提供真實世界的符號
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符號通常可分成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這兩大符號在傳播過程中通常是結合在一起的。無論是語言符號還是非語言符號,在人類社會傳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符號,一般指文學、語言、電碼、數學符號、化學符號、交通標志等。符號伴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就是借助于符號才得以形成的。在各種符號系統中,語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復雜的符號系統。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一個符號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能指(即語言的一套表述語音或一套印刷、書寫記號)和所指(即作為符號含義的概念或觀念)。而語詞符號是“任意性”的,除了擬聲法構詞之外,語詞的能指和它的所指之間沒有固定的天然聯系。符號論美學家卡西爾認為,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符號語言,是人們的思想、感情的形式符號語言。每一個藝術形象,都可以說是一個有特定涵義的符號或符號體系。
傳播媒介可以看做一種符號環境,由一套獨特的代碼和句法有條不紊地構成符號環境。比如要學會使用英語,將其作為傳播媒介,必須掌握它的詞匯和語法。媒介環境學的興趣就是要理解傳播媒介一個固有的角色:它固有的符號結構在人的感知、意識或心靈活動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使用媒介來獲取信息或與人交流,并非總是有意識地區分感知層面和符號層面。媒介環境學研究這兩種環境在人們構建周圍環境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教學媒體呈現教學信息都是以各種符號形式呈現,信息設計者如果了解符號的意義,了解教學媒體特性,勢必會增加符號的傳播效果。媒介環境學這一視角更強調媒體的感知層面和符號層面的相互作用。
1.3 媒介構建社會環境
傳播學者在談論媒介時,他們指的往往是信息設備,比如廣播、報紙、電視、電影、唱片、電腦等。媒介環境學把這些設備當做關注的重點,同時媒介環境學又審視社會環境的符號結構如何界定人的互動或文化的生產。波斯曼認為,學校這種制度復雜的環境,自有一套詞匯和規則,這一套東西規定師生做什么,如何做,如何互相聯系,如何與這個環境之外的一切東西建立互動關系。
在學校教育里,學習者接受系統的知識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習者學會適應社會環境,學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媒體提供了構建社會環境的可能性,可以把來自不同社會領域的信息速遞到學校中。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速度更快、方式更便捷,學生與外界社會的交流途徑更加多樣化。教學媒體更是延伸至大眾媒體的范圍之內,不再僅限于課堂教學中的媒體,日常生活中的媒體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
教學媒體的發展和大眾媒介發展息息相關,一定程度上,大眾媒介的發展走向決定著教學媒體的關注點。大眾媒介承載著傳遞社會信息的使命,那么教學媒體承載的社會價值更是深遠,它肩負著傳遞教育信息進行育人活動的重大使命。媒介環境學的研究關注大眾傳播媒介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媒介環境學這一新的傳播學流派,給教學媒體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教學媒體研究應從傳播學研究中吸收新鮮養分,進而發揮教學媒體的功能作用,體現其教育價值。
2 媒介環境學給教學媒體應用的啟示
媒介環境學的研究中心是在媒介的大規模社會應用之后,即已經深深嵌入社會后的深遠影響。就對傳播效果的基本態度而言,媒介環境學屬于強效果論。媒介環境學強調的傳播效果不是即刻引起的行為與態度的改變,而是對受眾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教學媒體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與大眾媒體的發展階段不謀而合,媒介環境學宏大的研究視角給教學媒體應用帶來很多啟示。
2.1 教學媒體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長期的
教學媒體在應用過程中將對教學過程產生影響,各種教學媒體的應用,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信息的傳遞方式,也改變了學生獲取教學信息的途徑,這勢必會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多媒體環境可以有效地促進記憶,培養記憶能力。多媒體集圖、文、聲、像多重刺激于一體,使學生大腦的視覺、聽覺中樞等都處于興奮狀態,相關知識在大腦中就會留下深刻印象。
多媒體教學環境符合人類的記憶過程,多媒體展示知識空間的聯系,將知識系統化,形成網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比較、加工、歸納,形成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思維能力。多媒體教學便于給學生提供知識素材,每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結構構建知識體系,為教師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提供極大的便利。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助于啟迪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課堂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學習過程中,除了即刻對知識有淺顯的認識外,教學媒體的應用也使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有時可能讓學習者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因此,教學媒體對學習者的影響也必是長期的、深遠的,在應用教學媒體時要避免急功近利。
2.2 深入認識教學媒體的發展淵源
在大眾傳播中,一個特定時期的媒介環境,各種媒介并不是均衡發展的,教學媒體在某一時期也存在主流媒體,如幻燈、照相、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引入教育領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網絡通信技術在教育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占據著重要地位。任何一種媒體都具有它本身固定的思維方式,媒體的產生除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受到文化發展的影響。教學媒體也不例外,如果要有效地利用教學媒體,需要深入了解教學媒體的自身屬性以及社會文化發展對教學媒體的影響。
教學媒體要在教學中發揮作用,學習者的媒介素養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對媒體發展有所了解,媒體的發展標志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教學媒體帶給教育變革的機遇和挑戰。如果對教學媒體很陌生,勢必會影響信息的傳播和受眾對傳遞信息的解讀。有效的傳播效果需要人們對媒體本身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抓住信息傳播的重點,進而使媒體發揮作用。
2.3 強調教學媒體,但不能忽視教學信息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學媒體的應用效益一直備受關注,有人認為教學媒體的應用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教學效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媒介環境學認為,傳播效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由媒體決定,但是媒介只是信息傳播的形式,并不能取代內容的決定性作用,而媒介會對人的態度和行為改變產生深遠影響。教學媒體作為傳遞教育信息的媒介,媒介所承載的內容并不全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常常是許多因素相互融會、碰撞的結果。依據新聞理論,即使是最能反映客觀現實的新聞,也只能無限趨近于事實,而不能完全反映事實本身。人們根據各種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建構了這個世界的圖像,人們對世界的觀察與經驗往往是以媒介為“媒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媒介塑造了人們對世界的態度與看法。教學媒體應用中也應該從教學信息設計微觀方面尋找問題的原因。
2.4 教學媒體應用績效=教學信息設計×媒介素養
這表明,教學媒體應用績效需要重視教學信息設計和應用教學媒體相關人員的媒介素養,二者缺一不可。學習是個人與信息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發展。教學媒體能夠同時獲取、處理、存儲、展示包括文字、圖形、聲音和動畫等不同形態的教學信息。教學媒體的引入,使課堂超越傳統教育、教學的視野,沖破時空限制,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密度和容量,促進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感知,創造出一個知識來源多樣化的教學環境,為學習者個性、素質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因此,教學媒體的有效應用,必須重視教學信息的設計和媒介素養的提高。
3 小結
在各種媒介包圍的環境之中,媒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學習無處不在,教學媒體的有效應用需要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和合理的教學信息設計。教學媒體的長期影響,必將促進教育變革,有力地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桑新民.教育技術學范疇體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論:與美國“94定義”研究群體的對話(上)[J].電化教育研究, 2007(11):1-8.
[2]汪基德,周鳳瑾,毛春華.教育技術學基本范疇體系初探[J].教育研究,2009(12):64-68.
【關鍵詞】 媒體設備;美術教學;初中
一、美術教學裝備概述
美術教學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資源,第一是美術師資,第二是材料和設備資源。在美術教學中,材料和設備可以分成美術創作與練習材料、教學材料兩大類。美術創作與練習材料包括:筆、顏料、墨、紙張、刀、剪、泥、電腦、攝影攝像器材、石膏模型(石膏像)、靜物、畫板、畫架、儲藏柜、美術教室或工作室等。教學材料包括:黑板(或白板)、粉筆或白板筆、投影儀,屏幕、電腦、網絡設備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需要重新運用廢舊材料,也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途徑,這些材料包括舊報紙、雜志、包裝盒、電線、泡塑、織物……開發與利用物品和資源時,需要注意衛生和安全。本文將主要分析教學媒體設備的選擇和高效應用。
二、教學媒體設備的選擇和應用策略
1、教學媒體設備的分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美術課教育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媒體的種類和手段越來越多樣化。為了快速、有效地選擇最有效的教學媒體,有必要對它們從各個角度加以分類:
第一,單通道知覺媒體和多通道知覺媒體。單通道知覺媒體指僅可借某一感官來接受信息的媒體,例如掛圖、幻燈片等;多通道知覺媒體指可以同時利用兩種或更多感官來接收信息的媒體,例如電影、電腦等。
第二,單向傳播媒體和雙向傳播媒體。單向傳播媒體指學生無法及時向信息源反饋信息以影響信息源后續輸出的媒體,例如廣播;雙向傳播媒體指可使信息源根據學生的即時反饋及時調整后續輸出,構成交互作用系統的媒體,例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
第三,真實信息媒體、模擬信息媒體和符號信息媒體。真實信息媒體指實物、標本等,模擬信息媒體指圖片、模型、計算機模擬等,符號信息媒體指教科書、圖片、畫冊、圖表、圖示等。
第四,遠距離教學媒體、課堂教學媒體和個別化教學媒體。遠距離教學媒體指不受空間限制的媒體,課堂教學媒體指供一個班級同時分享信息的媒體;個別化媒體指在特定時間內只供一個學生享用信息的媒體。
第五,易控媒體和不易控媒體。易控媒體指教學人員可根據教學過程的需要,決定使用該媒體的時間、地點、傳遞信息、速度的媒體,例如標本、模型;不易控媒體指教學人員只有被動適應才能加以適用的媒體,例如廣播等。
2、教學媒體選擇的策略。
在美術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媒體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美術教學實踐中發現:同一種美術教學媒體,在不同的美術教學情景中,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教學媒體的選擇,主要依據以下因素:
第一,教學目標。每堂課都有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就必須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例如:要學習事實性的信息,可選擇范作、教學掛圖、模型等實物演示的教學媒體;要學習某種動作技能,可選擇電影、電視、視頻等等教學媒體。
第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同,所選用的教學媒體就不同。對于認知類的學習內容,可以選擇動畫、圖片等教學媒體;對于情感類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電視、多媒體課件等表現手法多樣性、藝術性和感染力強的媒體;對于技能訓練類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電視、電影、視頻等媒體和教學資源。
第三,學生特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事物就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選擇教學媒體時,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遠不如中學高年級學生強,注意力也不能持久。因此,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學設計者應該首先考慮那些容易讓初中學生容易接受的,直觀性強、表現手法簡單、圖像畫面色彩對比度大、易于分辨事物主次的媒體,例如幻燈、投影、模型、錄音、圖片、教學掛圖等。對于中學生來說,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感知生活經驗不斷豐富,邏輯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和增強,注意力持續時間加強。因此,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學設計者應該考慮那些表現手法復雜、展示教學信息連續性較強的媒體來進行展示,例如電視錄像媒體、電影媒體、語言實驗室等。
第四,媒體特性。每種教學媒體都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各種媒體在色彩、立體感、運動表現、聲音表達、可控性、反饋機制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學設計者應該考慮教學媒體呈現教學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使教學媒體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教學效益。
第五,媒體的易獲得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選擇的教學媒體不能獲得所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或目標,所選用的教學媒體再有效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有些學校的部分教室配備有多媒體投影機、銀幕、視頻展示臺、多媒體計算機等設施,而有些學校就沒有多媒體教室。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因為某種媒體容易獲得就經常使用,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疲勞”,讓學生失去新鮮感和吸引力,而導致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因為學生的“疲勞”而達不到。
第六,使用者的媒體操作技能。教學媒體的選擇最終是要在課堂或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如果媒體的使用者操作不了媒體,媒體再有效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和效果。選擇媒體時,應該考慮使用者對該媒體的操作和利用能力。如果使用者對媒體的操作利用能力強,則可以選擇一些功能較全的、價格較貴的、操作較復雜的媒體;反之,則應該選擇一些操作簡單、方便的媒體來輔助教學,達到所需要的教學效果或作用。
第七,媒體的成本。選擇媒體時,除了要考慮上面的六個因素外,還要考慮媒體的成本利用問題。要優先選擇那些既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同時又容易獲得,使用者能熟練操作、成本也較低的媒體。
需要說明的是:世界上不存在“萬能媒體”,各種教學媒體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功能。不管是哪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會存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個問題。所以,沒有哪種教學媒體能夠適應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因此,在選擇教學媒體時,要注意揚長避短,優化組合,使教學媒體在低成本、低消耗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網絡媒體具有資源豐富、搜索方便、傳輸快捷的特點,使其構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美術課程資源庫。利用網絡媒體獲取和傳播美術課程教學資源,應該是美術教師在現今這個年代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利用一些網絡媒體平臺進行美術教學,不僅能夠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然后經過“學習――吸收――消化”,最終再運用到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去。美術教師要想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除了不斷地學習和吸收,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外,主要應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反復探索。教師素質的自我探究、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完善。只有春天付出辛勤耕耘的汗水,才會有秋天豐收的喜悅。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人類逐漸進入信息化社會,作為信息載體的媒體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因而教學的媒體越來越豐富。教學媒體在教學領域中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他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大多數老師的教學實踐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過某些教學媒體,就教學媒體在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學科整合中的運用作一簡述。
隨著21世紀的來臨,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成了當前各類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技術手段。信息技術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特點,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學科課程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更是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其中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又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先,而要使信息技術能夠和我們的課程更好地整合起來,在老師的教學實踐中就必然要借助教學媒體。
作為丘陵、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高中教師的我們,首先應該結合自己學校已有的條件和設備,選擇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媒體。
其次,教學媒體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仔細斟酌和慎重安排的一個環節。教學媒體選擇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過程的成敗和教學系統整體功能的實現。下面就簡要說幾點教師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
(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知識點都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遞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會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各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據教學條件。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時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征。
(4)依據教學條件。教學中能否選用某種媒體,還要看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其中包括資源狀況、師生技能、使用環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有了上述的選擇意識和依據后,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的課程正確地選擇教學媒體了。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目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變難為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傳統的教學方法正在逐步向現代化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向發展。80年代以來,計算機開始進入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并得到迅速發展。許多教師都熱心于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激發興趣的新方法。但總的說來,計算機輔助教學還屬于起步階段,很多工作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目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沒有廣泛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還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普及教育以及運用計算機改革傳統教學的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而且很多教師在使用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為此,應從提高認識入手,著力增強教師的計算機技能。
現在很多教學軟件(這里就要以我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都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其中的“幾何畫板”軟件可為學生提供自我動手、探索問題的機會,當面對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設和推理,然后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還可用以發現、總結一些數學規律和數學現象。
總之,隨著教育技術普遍受到重視及其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教學媒體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信息化教學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是需要我們長期建設與維護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學媒體;輔助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特別是計算機軟件進入課堂輔助教學,更是使現代教學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如何選擇合適的現代教學媒體,如何將其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呢?下面,就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作一些探討。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遵循“越簡單越好”的原則
在教學中,常見的教學媒體主要分為以下幾種:①聽覺教學媒體。②視覺類教學媒體。③視聽教學媒體。④交互式教學媒體等。對于媒體的選擇,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而定,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每節45分鐘的課,選擇的媒體太多太復雜,花時太長,傳遞的信息量過多,不僅體現不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益,而且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難以較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媒體的選擇,只要能夠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
例如在選修五《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模型的展示,掛圖及活動掛圖的合理運用,均是一些簡單,卻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媒體。如運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來說明其分子結構及單、雙、叁鍵的特點,分析其化學性質,既直觀,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有機物空間結構的想象能力。
二、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是最重要的教學媒體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理論的建立大多是經過實驗、假設、再實驗論證的過程。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直觀性,給學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擬、說明、比喻、描述,都必須基于實驗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三、利用錄像實驗輔助教學省時、直觀、可信
對于一些較復雜、有危險、要求高、時間長的實驗,不適合課堂演示,則拍成錄像,于課堂播放。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又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同時也提高了課堂密度。如在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 氯》的教學中要求對氯氣和氫氣的反應進行實驗探究,該實驗中因為涉及兩種氣體的制取、驗純、反應,耗時較多。同時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錄像實驗輔助教學更為合適。
四、運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化學反應原理形象易懂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甚至電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物質結構,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如 :必修2《化學鍵》中需要解釋離子鍵、共價鍵等概念。此時若制作三維動畫從微觀角度模擬氯化鈉、氯化氫的形成,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則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難點。
五、科學應用投影機,促進知識的掌握
投影儀具有操作簡便,機動性強,易于普及等特點。在化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投影儀,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投影機的應用主要有兩方面 :即投影影片和投影實驗。
首先,在講授課教學中,使用投影影片能幫助學生對概念進行比較、理解、掌握、使用,達到語言和直觀的投影圖像有機結合,使視、聽信號同時刺激學生的感官。這種方法具有以下優點:①充分利用投影影片中的“翻”“蓋”“拉”“轉”的特點,加強對一些抽象知識的感性認識;配合色彩的變化,增強動態感和直觀性,有助于學生的理性認識的建立。②使板書更系統、更美觀、尤其解決了粉筆板書所受到的黑板大小,板書圖表的復雜程度以及時間長等條件的限制;③增加了教師講解推理和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④投影影片其圖像比掛圖更直觀、更逼真。投影講授常在講授新知識時運用,能有效地增大課堂的知識容量。但投影的運用也要根據教學需要,注重課堂的程序設計,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考慮投影片的選用和制作,而且要周密地考慮何時使用最恰當
其次,應用投影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提高實驗的可視性。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有些實驗操作時間較長,教師既要講述實驗目的的要求,又要講解實驗的步驟與方法,還要通過實驗闡述所學的知識要點,在一堂課內要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并取得好的實驗效果,一般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在實驗過程中,充分利用投影媒體的優勢,達到提高實驗效果的目的。1是利用投影儀映出實驗目的、原理、步驟及注意事項來輔助實驗前后的理論教育,它能縮短教師的講授時間,增加學生思考或動手操作實驗的時間;2利用投影儀來演示實驗,既保證實驗的真實性,又增加演示的可見度和保持演示的動態感,讓細微的變化清楚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如通過實驗探究比較鈉、鎂、鋁元素化學性質,把試管放在投影儀上,再進行實驗,所有現象都可以投放到屏幕上,圖像放大,真實易觀察;3是利用投影儀模擬演示,使學生在實驗操作時準確到位。
總之,現代的多媒體教學確實有它的諸多優勢。它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媒體畢竟是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既不能取代傳統教學,也不能替代老師的感情交流、言傳身教、思維方式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科學的選擇教學媒體,并加以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陸志平 辜偉節 《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 ― 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2006年7月第一版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 必修1》2007年3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