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第1篇

      職業院校主要是面向社會輸送實用、技能型人才,護理專業更是直接為社區和醫院等衛生服務業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護生畢業后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理論,正確觀察患者病情。同時還要具備操作新儀器,開展新技術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護理程序。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中指出: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學會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精神。醫學專業畢業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臨床經驗豐富,人際溝通能力強,教學理念先進,教學形式靈活,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實驗實訓場地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畢業后能積極觀察病情變化,主動護理。

      1 何為“雙師型”教師

      目前尚無統一界定,可以綜合理解為:教師在獲得教學職稱或資格外還需要取得相應系列另一技術職稱或資格證書,所謂的“雙職稱”或“雙證型”。或是他們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素質和水平,又要具備熟練的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即“雙素質型”。

      2 我院臨床護理教學團隊的構成

      2.1 高級職稱雙師

      他們同時具備“雙職稱”和“雙素質型”。醫學專業轉型而來,臨床經驗豐富。我校原為地方中等衛生學校,生源少,師資力量雄厚,所有臨床教師均是本科院校醫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脫產到地方綜合醫院相應繼續學習1~2年再任教,課時少的教師一直兼職去掛靠醫院參加醫療實踐工作,多年的臨床工作使這一批老教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一邊上班,一邊上課,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去醫院見習典型案例,現場講解教學知識點,安排病例討論。課堂上將臨床實例寓于教學中,學生如親臨其境,體會深,教學效果好。隨著我國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學校規模的擴大,我校開設了自己的附屬醫院,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和教師兼職醫院,臨床教師繼續堅持教學、實踐兩不誤。這批教師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學本科畢業,年齡40歲以上,都具備高級講師和副主任醫師雙職稱。

      2.2 中級職稱雙師

      所謂的“雙職稱”或“雙證型”。醫學專業畢業,同時取得了教師和相應系列的資格證書,缺乏一定的臨床經驗。隨著職業院校的發展,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學生數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醫學本科畢業生來到了學校任教,由于教育資金緊張,教師名額有限,繁重的教學任務迫使新教師來到學校后直接上崗,小小的附屬醫院已無法容納更多的教師進入臨床實踐,況且大部分教師一學期都要完成兩到三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還要忙于寫論文,評職稱。教師精力有限,學校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實踐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級職稱雙師

      基本是高校護理專業畢業后直接走向教師崗位,理論考試取得教師和護士資格證書,缺少護理工作經歷和臨床實踐經驗。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大部分中職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專、五年制高職和三年制高專護理等多層次學歷,大批高校護理專業畢業生走進我院擔任臨床護理課程專職教師,成為學校青年教師的中堅力量。

      3 醫學專業“雙師”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優勢

      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使原有的中專和高職醫療專業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于是學校面臨專業設置的改變,護理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了臨床護理專職教師嚴重不足,醫學專業教師全部轉型為臨床護理專業教師,臨床護理的教學任務落在了臨床醫學教師的肩上。由具備執業醫師資格或(和)醫學職稱的雙師型教師承擔臨床護理的教學,由于從事多年臨床實踐工作,責任心非常強,教學熱情高漲,講課生動活潑,教學手法靈活,實時地引入臨床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課堂師生互動情況好,課堂氣氛活躍,能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實驗實訓場地的作用,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畢業后能主動護理,積極觀察病情變化,主動配合醫生搶救,做到心中有數。如: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教學中,講解重點是觀察病情和搶救配合,如觀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嘔血和黑便次數多,顏色紅,生命體征不平穩,紅細胞壓積減少,血尿素氮逐漸升高,說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須配合搶救。護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時補液原則,具體的止血措施包括靜脈曲張的三腔管壓迫止血的護理,胃鏡直視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藥物應用護理。學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臨床表現以及發病過程,知道了具體的治療情況,結合藥理學基礎,下一步如何護理就很簡單了。教師講完了病情變化和搶救措施,護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突然轉變為臨床護理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未完全轉變。教學中過分注重醫學理論知識的講解,護理措施融會貫通,反映護士職業特點的護理診斷和醫護合作性內容不甚明了,一帶而過。由護理專業畢業的教師承擔臨床護理,她們自身的醫學基礎知識較薄弱,畢業后直接從事臨床護理的教學,有些不常見的疾病她們在實習時也從未遇見過,對臨床新理論 和新技術缺乏了解,教學中不重視疾病的醫學知識,甚至無法講深講透每一個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對著護理措施照本宣科。導致學生無法認識疾病的內涵,對臨床廣泛應用的技術一無所知,缺乏觀察疾病的能力,成為被動的護理者。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臨床后很難適應現代護理的需要。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第2篇

      一、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一)標準參差不齊

      盡管我國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時間較長,但是從培養現狀來看,以研究生為主要對象,本科階段依然將中醫與西醫完全分離開來,并未實現有機結合。由于本科階段缺乏對中西醫結合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所以導致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本科階段完全脫節。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階段并未學習到中西醫結合知識,傳統的思維觀念模式影響至深,并沒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醫結合思維模式。

      (二)課程設置欠科學

      通過研究得知,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校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并未將中醫與西醫有機結合起來,將二者完全孤立開來,這樣的課程設置,勢必無法培養出專業化、技能型、復合型中西醫結合人才。同時,中西醫結合教學過程中,倘若僅僅將中醫與西醫簡單的聯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醫結合教育的作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依然存在偏科現象,在臨床醫學操作過程中,并不能將中醫與西醫有機關聯起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和科學性[1]。

      (三)教材內容不合理

      目前,我國醫學類高校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統一,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百花齊放。從大綱結構和教材內容設置方面來看,可謂是雜亂無序,一些高校分別進行了中醫、西醫兩門課程的設計,也有一些高校將中西醫結合起來,進行了一本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編寫質量層次不齊,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教學用書體系。

      (四)師資力量薄弱

      眾所周知,任何一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都離不開優秀教師隊伍的有力支撐。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中西醫結合院校缺乏專業化、高素質、復合型教師,盡管一些教師的文化程度較高,也具備一定的臨床醫學教學能力,但是其知識體系過于單一,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從而無法完成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任務。另外,由于專業化程度不同,對中西醫臨床醫學教學的認知度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對中西醫臨床醫學的專業、系統化認知,極大影響和阻礙到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策略

      (一)設置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

      作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必須加大本科階段教育力度,各級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集中統一,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進行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統一標準的設定。同時,要重視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知識結構的調整和均衡,重點以本科階段教育為主,在本科教育階段進行中西醫臨床醫學課程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過渡,確保兩個特殊階段的連貫、有序,積極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可行依據。

      (二)課程設置的科學規范化

      傳統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育通常由中醫和西醫兩部分構成,也就是將中醫與西醫簡單的組合起來,這種簡單的結合并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中西醫結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醫、西醫之間的銜接性,通過理論、實踐等知識的有機關聯,形成互補優勢,以此為切入點來實現突破。同時,通過運用中醫、西醫等知識,分析各類常見疾病的屬性、機制、癥狀和特征,進而提出科學、可行的預防、治療方法。學生通過學習中西醫結合理論知識、掌握中西醫結合實踐操作方法,進而能夠達到準確分析病因、診斷病情、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科學、可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目的。總之,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要符合實情、結合實際、突出科學規范性,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內容設計的合理性

      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教材內容設計過程中,要確保教材內容編寫與市場人才專業性完全相符,將中醫、西醫兩大醫學知識、臨床醫學技巧有機關聯起來,確保教材內容能夠開拓思維、教學大綱符合預期、內容簡單、減少冗余,課程安排科學、合理,理論與實踐比例設置適中[2]。同時,注重融入中醫、西醫之間的聯系理論課程,也就是能夠起到密切聯系和紐帶橋梁的作用,進而實現中西結合,達到中西醫臨床醫學資源合理分配、有機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統、全面的中西醫臨床醫學教學體系,與精簡、優秀和高質量的教材內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確保教材內容編寫的科學、可行,方可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對于我國中西醫臨床醫學院校來講,要將教材內容、教學大綱設置放在核心位置,盡可能多的編寫有針對性、高質量教材,并邀請國內外中西醫臨床醫學專家、學者參與課程內容的編寫和大綱的制定。另外,教材內容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環節比例適中,不但要豐富學生理論學識體系,而且要為學生中西醫臨床醫學實踐操作提供有力依據。

      (四)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對于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來講,在創新、先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過程中,必須注重專業化、高素質、技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完善。通過研究認為,首先,各大院校要結合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現狀,進行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相關培訓機構的建立,讓學生接受國內外知名中西醫結合院校講師、教授的系統、全面講解,通過中西結合的有機關聯培訓,達到更新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專業化技能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進修,不斷提高學歷和科研能力,掌握中西醫結合相關知識;再次,中西醫院校要定期組織專業化知識和技能鑒定大賽、知識競賽,通過組織競賽來激發學生學習潛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專業化操作技能;最后,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來鼓勵在職年輕教師參與學術交流、專業講座,以此來增廣見識、拓寬視野,學習和掌握核心技術,吸取先進經驗,更新知識體系,最終打造一支專業化、高水平、高素質師資隊伍,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3]。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第3篇

      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但目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本文針對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中國傳統人文意識薄弱、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大臨床實習中人文素質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從教育模式中改變人文教育的現狀、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西醫的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是認識論的互參,是方法論的互補。中西醫結合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中西醫結合醫學以及中醫和西醫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的傳授和教育。廣義的中西醫結合教育是與社會文化相聯系的,是對中西醫學及兩種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與培育。中西醫結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與時俱進、符合時代需要和中國社會特點的醫學人才。但是,現在中西醫結合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無論是從學科建設上還是培養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1]。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更加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在醫學模式發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亟需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1人文教育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稱為人性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內醫患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的特色醫學,尤其是中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賦予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之一

      中醫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這種人文文化決定了中醫理論是與自然、人文哲學分不開的。中醫崇尚整體觀念,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人文從來都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醫的歷史性和傳統性太明顯,反而使這種人文精神變得不容易理解傳承。西醫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中西醫結合醫學充分吸收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又互相彌補不足,在人文內涵上進行補充和結合,正切合了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反映出個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發展規律是中西醫結合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以往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識停留在對疾病的診治方面,卻沒有從人文精神的層面進行結合。其實,人文精神是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雖然現代醫學對中醫扶正療法還有偏見和懷疑,但事實證明其對腫瘤化療患者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歸功于中醫扶正療法的確切療效,另一方面扶正療法對腫瘤患者自信心的樹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人文意義和臨床意義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單純西醫無法實現的。再者,在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中西醫結合本身就給患者帶來了對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屬性是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西醫要用實驗去解釋并證實,從基因、細胞等微觀現象去推論人體、疾病等宏觀表現,這種思維的局限使西醫的發展擺脫不了現代技術的束縛,并且西醫把人文精神與醫德聯系起來,把它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而中醫理論恰恰相反,它以人為核心,把與人相關的自然、社會、環境、疾病都結合起來,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把人文屬性結合到中醫理論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層次的體現[3]。中西醫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是人文與科學融合走向科學人文主義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特色,這一人文內涵符合人類社會對醫學的要求,是醫學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

      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是繼承和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對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視。但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與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應成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中西醫結合人才需要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的醫學人文屬性,理解和把握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和外延,而不是簡單地在西醫基礎上加上中醫,也不是用現代醫學的技術手段去驗證中醫的真偽,而是將中西醫結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論層次,認可這門醫學學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加強人文課程設置,培養人文精神,使其在臨床實踐中能夠給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幫助,使患者從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來,提高生活質量,真正體現醫生的社會價值。

      1.3滿足社會對中西結合醫學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改變,社會對于醫學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驅除疾病,而是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義的關懷[4]。根據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強化人文精神,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改善醫療現狀。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在西醫冰冷的儀器檢查基礎上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改變技術至上的診治模式,真正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需求要求診療過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充分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緩解醫患矛盾,是滿足社會對醫學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

      2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2.1課程體系中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目前,中西醫結合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兩個基礎和一個臨床”或“兩個基礎和兩個臨床”這兩種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只是注重醫學基礎和臨床實踐,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視或是缺失[5]。人文課程主要是指文學、史學、哲學等,各個院校課程稍有差異,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化》、《詩詞欣賞》、《西方文化》、《中國古典名著賞析》、《公共關系學》、《醫患溝通學》、《醫學美學》、《醫學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醫古文》、《周易》、《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法律》、《醫學倫理學》等都是可選擇的人文課程。各個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比重都比較小。河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該專業開設《醫古文》、《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海中醫藥該專業人文課程設置有《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設有《醫古文》、《中醫古典醫籍》。總體而言,在我國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設置較少,學時較短,占總學時的比例大多數院校在7%-8%之間,平均約為7.45%[6],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偏低,如哈佛醫學院的人文課程占總學時20%以上[7]。這些課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一直重視醫學知識的記憶,對人文素質培養方面不重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說教為主,形式陳舊;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一般無法應用到醫學實踐上;中西醫結合專業中、西醫學都要學習,學生們在沉重的專業學習壓力下,對醫學人文課程更是無暇顧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認識問題,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務處等對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理解和認識,在學校發展規劃、重大決策、人事調配、課程設置、資金預算等方面對人文教育給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8]。

      2.2中國傳統人文教育意識薄弱

      應盡量減少西醫學的思維模式對中醫思維模式的影響,加強中醫傳統文化的滲透,在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頭兩年強化中醫教育及古漢語教育,并把傳統中國文化如書法、國畫、國學等納入教學計劃中[9]。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中醫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中醫科學價值的精髓,也是實現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醫結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沖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中國傳統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不能很好地領悟人文精神在中西醫結合醫學中的真諦。這也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現狀中最易忽視卻又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2.3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實習中,因為專業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內科病的比例會更大,長期面對滿臉病容的患者,實習醫生已經變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診療技能,怎樣應付患者提問,忽視了應有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現在的實習醫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對陌生患者的時候,不能表現出應有人文關懷,這不僅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問題,更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2.4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但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有待提高。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為人師表,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3加強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討

      3.1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徑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比如包含醫患溝通、醫護關懷和心理治療等在內的系列課程。課程設置要以臨床實際需求為指導,以解決病患需求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說教式的理論灌輸,注重教、學、用的實際效果,可采用諸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研討會等多樣化的方式。比如,在醫患溝通課程中,前期可以讓學生分組模擬臨床醫患溝通案例,嘗試與病患交流溝通,分析討論并給出報告,切實感受和學習處理過程;后期可在教學醫院中進行與真實病患及其家屬的溝通實踐。在學習中醫學的同時注重傳統中醫人文教育,學習諸如著名醫家事跡及其著作,樹立崇高的價值觀,塑造大醫精神。另外,人文課程在課時上也要適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貫穿在各個學期中。

      3.2在中醫與西醫結合過程中注重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

      中醫傳統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國傳統醫學的靈魂,融于整個中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也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是深層次認識中醫學、實現中醫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3.3臨床實習是加強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臨床實習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生踐行人文關懷的直接機會。在實習中,感受醫者仁心,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這就要求臨床實踐中醫務工作者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學醫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現實的意義。在實習醫院定期開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動,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包含從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況和感受、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和臨終關懷等,到文化、隱私、倫理和法律問題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課程和活動,這些都應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課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并學習。在臨床實習中加大人文素質的考核力度,可以通過帶教老師打分和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一個綜合評價。

      3.4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

      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因為職業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過各種方式加強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教育,如舉行人文素養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增加人文素養課程設置、把發表與人文相關的學術論文作為晉級的考核指標之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10],從思想方面對教師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對人文素養高的從業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人文的力量。

      作者:孫杰 于濤 宋丹 吳英杰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動物研究所

      參考文獻

      [1]中西醫臨床醫學高等本科教育臨床培養模式的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2):55-56.

      [2]張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華.科學人文主義與中西醫結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倫,閻秀菊.中醫教學與人文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6-437.

      [5]張玉龍,李一鳴.傳統醫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02,23(4):10-13.

      [6]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7]蕭婷,劉濤,汪愛勤.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2,25(5):91-93.

      [8]申寧.南京某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與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3,26(12):94-95.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以下簡稱肺心病)是指因肺組織、肺動脈或胸廓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與功能異常,導致右心室增大以及右心衰竭的一組繼發性心臟病。本文選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進行肺心病治療的患者160例,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與西醫組,觀察肺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被確診為肺心病的患者160例,診斷標準以1980年全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會議制定的標準為準。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組100例,西醫組60例。兩組病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西醫組主要使用強心、解痙、利尿、祛痰、呼吸興奮劑以及抗生素等進行治療,并吸氧。中西醫結合組在西醫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使用以辛甘化陽法組方進行治療。

      1.2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包括心率以及是否有咳嗽、發紺、呼吸困難、心悸、頸靜脈怒張、肺部啰音、下肢水腫等癥狀;輔助檢查與檢驗,包括肝腎功能、基本血尿便常規檢查、血液流變學、動脈血氣、電解質、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肺動脈壓等,比較分析兩組治療前后血液狀態。療效標準參照《新藥(中藥)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3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

      2.結果

         經過1周的治療,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病例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中西醫結合組

      100

      45

      50

      5

      95

      西醫組

      60

      20

      25

      15

      76.1

      3.討論

         在中醫學上,肺心病屬于 “心悸”、“痰飲”、“喘癥”、“水腫”等范疇,是以心肺虧虛為本,水飲痰瘀為標的病癥。其晚期的主要表現是氣血不足,喘、氣促、累是其在心和肺的主要表現,腹脹、納差是其在脾的主要表現,尿少、水腫是其在腎的主要表現。辛甘化陽法組方具胡溫陽益氣之效,配方中桂枝、川芎、紅花能活血化瘀,可推動心臟之陽氣;黃芪與白術可補肺脾的陽氣不足,葶藶子、茯苓、豬苓、益母草可助肺腎通調水道,化痰利濕。諸藥合用,不僅可推動心臟陽氣,還可化瘀利濕,再結合西醫的辯證治療,因此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中西醫臨床專業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三聯療法;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屬于消化內科常見的一種疾病, 其多數為胃黏膜損害, 進而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病癥(也可由幽門螺桿菌直接引起)[1]。本病病程較長, 且易反復發作, 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當前, 臨床上西醫多采用三聯療法治療本病, 但本法容易產生耐藥性且反復性較高[2]。作者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92例, 療效較為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科共治療慢性胃炎患者182例, 所有患者均經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182例患者中男99例, 女83例, 年齡33~74歲, 平均年齡(57.2±6.8)歲;病程為4個月~8年;治療時中醫學診斷為:胃陰虧虛59例, 腸胃不和43例, 脾胃濕困40例, 胃絡瘀滯21例以及脾胃虛寒19例;治療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90例及治療組9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臨床表現 患者門診時, 經自身描述或問詢, 多數表現為胃部疼痛或胃部不適感、飯后飽脹、經常噯氣打呃等癥狀。少數患者表現為食欲減退、厭食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三聯藥物治療, 三種藥物分別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果膠鉍三種藥物。使用上述藥物時嚴格按照說明書服用, 服用時間為7 d。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中藥湯劑治療, 中藥湯劑的成分組成為:柴胡、白術、黨參、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砂仁、柴胡、佛手、木香以及砂仁等;另對肝胃不和的患者加白芍、香附以及郁金等;對脾胃濕熱的患者加黃連、梔子以及黃芩等;對脾胃虛寒型的患者加干姜等;治療時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適量加減藥劑。

      1. 4 療效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診斷均參照我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4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診斷標準[3], 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種情況,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統計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后, 對照組9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痊愈20例, 顯效28例, 有效25例, 無效17例, 治療總有效率81.1%; 治療組92例患者中痊愈28例, 顯效33例, 有效25例, 無效6例, 治療有效率93.5%,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 慢性胃炎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 其本質上而言與人體神經代謝、內分泌紊亂以及體液代謝等密切相關;從感染菌上來說, 幽門螺桿菌是最常見也最為關鍵的一種[4], 一般而言, 慢性胃炎發現后, 應積極治療, 否則患病時間太長不去治療或治療不恰當, 久之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甚至可合并異型增生, 而上述是導致胃癌發生的關鍵。當前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三聯藥物治療[5], 三種藥物主要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果膠鉍, 其中奧美拉唑是臨床中常用的一種質子泵抑制藥, 其進入胃內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進而間接的保護了胃黏膜;阿莫西林是臨床中常用的抗菌藥物, 其主要為殺滅或抑制幽門螺桿菌;果膠鉍是一種果膠與鉍形成的復合物, 其進入胃中, 不僅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層保護性薄膜, 還可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分泌保護性黏液, 進而保護胃黏膜。慢性胃炎屬我國傳統醫學“胃脘痛”以及“腹脹”的范疇, 中醫認為, 本病發病主要與患者日常飲食不規律、心情長時間抑郁以及與長時間勞累有關[6]。本次作者用自制湯劑結合西藥治療慢性胃炎, 結果顯示, 中西醫結合在治療本病方面具有較明顯優勢, 能較快的緩解患者癥狀, 同時副作用較小, 是治療慢性胃炎較好的一種選擇。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 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臨床中西藥治療常用的三聯療法, 且安全性較高, 副作用較小,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房殿春, 彭志江. 胃黏膜屏障功能研究概況. 現代消化及介入治療, 2007, 12(1):48-52.

      [2] 張鳳武, 張燕寧, 夏吳忠.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96例臨床觀察. 第四次全國中西醫結合養生學與康復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2, 13(4):198-199.

      [3]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 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04, 10(5):314.

      [4] Lee CW, Rickman B, Rogers AB,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gastric cancer in hypergastrinemic INS-GAS mice. Cancer Res, 2008, 68(9):3540-3548.

      [5] 劉霖.胃癌前病變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COX-2表達相關性分析.陜西醫學雜志, 2010, 39(11):1463-1465.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好看的亚洲黄色经典|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区|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