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子遺傳學的中心法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問題串 遺傳部分 教材編寫 內在邏輯
1.問題的提出
實行新課改后,有部分教師反映新人教版教材(以下稱“新教材”)的邏輯性不如舊人教版教材(以下稱“舊教材”)。在剛接觸到新教材時,筆者也有類似感覺,但細細體會之后,發現新教材的編寫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部分教師感覺邏輯性不如舊教材,實際上是思維慣性所致,即長期使用舊教材,對舊教材的邏輯形成思維定勢,而對新教材的內在邏輯理解不深刻。所以,認真領會新教材的內在邏輯,是每一位教師鉆研新教材,適應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學的必然要求。
筆者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對人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②遺傳與進化》遺傳部分(第1章 ~ 第4章)編寫的內在邏輯有了一點體會,并嘗試著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其層層揭示。這對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起到較好的效果。
2.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
遺傳部分的內容為必修②第1章 ~ 第4章。其中,第1、2兩章為經典遺傳學,第3、4兩章為分子遺傳學。該部分教材的編寫,總體上是以科學史的時間先后為序。目的是讓學生能對人類認識遺傳現象與規律的過程有一大致的了解;同時也使學生在了解科學史的過程中,領略并學習科學家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彩的科學思維。這正是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在教材中的體現,也符合新課標實驗版高考大綱(以下稱“新高考大綱”) “關注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要求。
3.問題揭示教材編寫的內在邏輯
該部分內容,以科學史的時間為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可用問題串的形式揭示其內在邏輯。現說明如下:
問題一:第1章的主要內容是:孟德爾提出“遺傳因子”的概念并揭示了兩個遺傳基本定律。后約翰遜將“遺傳因子”取名叫做“基因”。那么,什么是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呢?
答:見《生物必修①分子與細胞》第55頁:“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可見,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從中,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出了作為一套教材,不同模塊之間的前后聯系)。
那么,自然提出――
問題二:基因在哪里?具體在細胞的哪一部分結構呢?
答:回答這一問題的,主要是第2章內容。首先是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的平行關系,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假設。后由摩爾根在解釋果蠅眼色遺傳現象時,運用假說――演繹法證實了這一假設。從而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基因在染色體上。
問題三:由于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基因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是染色體上的DNA,還是蛋白質?
答:這一問題的回答主要由第3章回答。故第3章標題即為《基因的本質》。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等一系列精彩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明 “染色體上的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
于是又問――
問題四:DNA為什么能夠作為遺傳物質?
答: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DNA的空間結構。
自然要問――
問題五:DNA的空間結構是怎樣的?
答:第3章第2節指出:沃森和克里克首先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這一模型表明:DNA的空間結構特點,使其具備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所有特點:
1.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多種多樣,可以藏大量的遺傳信息.
2.兩條鏈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以氫鍵相連,使其結構具有穩定性.而這一特性是蛋白質不具備的。
由該結構,兩人還預言了一種可能的DNA復制方式以維持遺傳的穩定性.
問題六:DNA為什么能保持遺傳的穩定性――即如何精確的自我復制?
答:見第3章第3節。從DNA的雙螺旋結構特點出發,沃森、克里克預言了“半保留復制”的方式,這一方式由Meselson和Fstahl通過15N同位素示蹤和密度梯度離心實驗所證實。
綜上,DNA是遺傳物質,基因在染色體上控制遺傳性狀。
那么――
問題七:DNA與基因是什么關系?
答:第3章第4節明確指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
既然如此,那么――
問題八:基因怎么控制性狀?
答:由這一問題自然過渡到第4章內容。
由《必修①分子和細胞》第24頁提到:“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狀主要由蛋白質體現。所以基因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性狀。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另一個是通過直接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至此,又可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八: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而蛋白質主要分布在細胞質內,DNA如何指導蛋白質合成?
答:關于這一問題,克里克率先提出“中心法則”這一遺傳信息流動方向的假說,并于后來被證實。即為
這樣,問題又來了――
問題九:由中心法則可知,mRNA是蛋白質合成的直接模板。mRNA用的是“核苷酸語言”,而蛋白質用的是“氨基酸語言”。那么――這兩種語言之間是怎樣的對應關系?
答:這便是第4章第3節《遺傳密碼的破譯》要講的主要內容。通過伽莫夫、克里克、尼倫伯格、馬太等科學家的努力,破譯了全部的密碼子,并發現密碼子在生物界具有通用性,即絕大多數生物,從低等的細菌直至高等動物人類,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4.結語
關鍵詞:假說—演繹法;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科學方法
假說—演繹法是形成和構造科學理論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對所獲得的事實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種作為理論基本前提的假說來,然后以假說作為出發點,邏輯地演繹出可由經驗檢驗的結論,構成一個理論系統。用這個理論系統解釋和預見所研究的對象系統的各種現象,并用實驗來進行檢驗和修正。圖1為假說—演繹推理的邏輯關系。
圖1假說—演繹推理的邏輯關系
近代科學到現代科學,以“觀察(實驗)—歸納”為主的方法逐漸讓位給以假說—演繹為主的方法。假說—演繹法不僅僅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也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形成客觀規律的重要的科學探究方法。假說—演繹法相對于觀察—歸納法對于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創新能力、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假說—演繹法在高中生物新課程中的要求及體現
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設計思路”部分,闡述“遺傳與進化”模塊的教學價值時指出,該模塊有助于學生領悟“假說演繹、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在新課標中分為了解、理解、應用三個水平要求,其中屬于應用水平的僅有兩項,一項是“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另一項是“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在課程標準必修二模塊的前言部分,還特別指出要讓學生“體驗科學家探索生物生殖、遺傳和進化奧秘的過程”,可見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是必修二模塊的重要任務之一。
必修二教材中涉及假說—演繹方法的內容還有:dna分子半保留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第52頁,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證實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復制的),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第68—第69頁)以及遺傳密碼的破譯(第73—第75頁)等內容。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體會,領悟其中蘊含的方法。同時在教材中,編者也設計了類似的練習題對學生進行訓練。如教材第38頁拓展題“……你怎樣解釋這種奇怪的現象?如何驗證你的解釋”,及第71頁的技能訓練——提出假說,得出結論“請針對出現殘翅果蠅的原因提出假說,進行解釋”,必修三教材第69頁進一步探究“根據你對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作出的推測,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等。
二、假說—演繹法的典型課例分析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是高中生物學教學的經典內容。遺傳因子分離導致性狀分離這一命題,是孟德爾通過豌豆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歷經“提出問題—構建假說—驗證假說—獲得結論”建立起來的。因此,這一內容非常適合作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素材。構建假說需要大膽設想,演繹推理需要縝密思維,驗證假設則需要設計實驗,尋求證據,進行論證。這一系列過程非常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下面以一對相對性狀的分離實驗為例(如圖2),看看孟德爾在進行豌豆雜交實驗過程中,以及提出基因的分離定律的過程中,是怎樣體現假說—演繹法的。
本案例教學的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孟德爾研究過程中的哪個步驟是演繹。學生看到的是,孟德爾提出假說后,就設計測交實驗進行檢驗了,那么哪一步是演繹呢?事實上,測交實驗所檢驗的不是假說本身,而是假說的推論。如果孟德爾要直接驗證他的假說,只能用顯微觀察的方法,確定遺傳因子的真實存在和遺傳因子的傳遞方式,顯然在當時這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假設演繹出一個必然的可證明的待檢驗陳述,即子一代如果是雜合體,則必然會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那么如何最直觀、最簡單地證明這個推論呢?孟德爾非常巧妙地設計了測交方法,即將子一代與隱性親本類型回交,這是因為隱性親本性狀不能遮蓋顯性性狀,并能顯出純隱性性狀,這樣測交結果就能直接反映出子一代所產生的配子的類型和數目。如果測交結果能得到后代的性狀分離比例是1:1的話,就證明了推論的正確性。這應該是孟德爾之所以采用測交試驗的真正目的。孟德爾所做的測交實驗結果與預期的結果完全相符,證明了推論的正確性,由此就得出被確證的結論,即分離定律。
三、在應用假說—演繹法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活躍的思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在再現孟德爾實驗和思維的過程中,不僅有分析、推理、歸納、演繹,還有設計和想象等思維活動,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提出問題或由學生提出問題后,再引導學生分析,因此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非常重要。
(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推理而非主觀臆斷
在演繹推理這一環節中最好以問題“為什么孟德爾不是用f1代自交或用f1代與純種高莖豌豆雜交來證明其假說,而是將f1代與矮莖豌豆進行測交呢”來引導學生思考,而非主觀臆斷地告訴學生,孟德爾當時就是這么想的,就是將f1代與純隱性類型雜交,至于為什么這樣做卻沒有進行分析。這種教學的結果是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不進行分析和思考就被動接受,其后果是學生遇到檢驗某一生物個體是否是雜種的實際問題時,只會想到測交而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這是一種失敗的教學。
四、假說—演繹法在科學發現中的應用與限制
回顧經典遺傳學的歷史就會發現,人們對基因和性狀關系的認識,首先是從性狀傳遞的規律變化提出合理的假說,然后再分析、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在“合理”和“不合理”的沖突中發現正確的結論。如孟德爾在不知道遺傳因子為何物、在細胞何處的情況下,選取豌豆若干對相對性狀進行雜交實驗,對呈現的現象提出假說,合理演繹,實驗驗證,從而歸納得出兩個遺傳的基本規律。基于當時的情況,孟德爾的假說是合理的,可以演繹地說明其他類似的現象。如果聯系到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孟德爾假說的局限性,譬如孟德爾講的顆粒式遺傳、基因的獨立自由問題。如摩爾根和他的合作者就是在覺得孟德爾遺傳理論“不合理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發現連鎖和交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