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作物綠色防控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S4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35
1 綠色防控技術種類及其應用現狀
理化誘殺技術是指利用害蟲所具有的趨光、趨化特性,在需要誘殺昆蟲的位置安裝燈光、色板、昆蟲信息素或氣味劑等相關理化因素吸引昆蟲到來,再加入電網、毒藥等物質集中殺滅。這種方式主要有低毒、高效的特點,常用于保護小麥、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
1.1 物理誘控技術
物理誘控技術是通過設置殺蟲燈或殺蟲色板以及誘蟲網進行害蟲捕殺,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加入化學藥劑,只需要通過電流或高溫就可以起到殺蟲的效果,所以在農業殺蟲中應用最為廣泛。常見的殺蟲燈有交流電式和太陽能式,主要用于治理稻田中的稻飛虱、卷葉螟等害蟲。這種方式主要是利用了害蟲的趨光性,設置滅蟲燈后在夜晚開啟,害蟲就會受到光源的吸引而聚集過來,進而被消滅。
色板誘蟲和燈光誘蟲的原理類似,都是利用了昆蟲的趨向性,但是色板誘蟲利用了昆蟲對顏色的趨向性。這種誘蟲方式主要是通過在板上增加粘蟲膠,害蟲過來后就被粘連在上面,從而起到滅殺的目的。常見的有黃板和藍板2種,而其中黃板效果最好,應用面積最為廣泛。而藍板主要是應用于樹葉和茶葉的害蟲防治。隨著昆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信息素板也被應用到了害蟲防治中,主要方式是通過在粘蟲板上涂抹特定的昆蟲信息素,有效吸引這類昆蟲,起到防蟲的目的,這類信息素板主要用于蔬菜和棉花的害蟲防治。
1.2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昆蟲學的研究,找出害蟲的天敵,將其播撒在農田中,通過天敵捕食或寄生,就可以起到保護農田,滅除蟲害的作用。
寄生性天敵昆蟲中常見的是姬蜂、繭蜂、捻翅蟲等,這些寄生類昆蟲通過在害蟲體內寄生,吸取其生命物質,最終導致害蟲大面積死亡,從而起到保護農田的目的。其中,一種叫做冊溝繭蜂的內寄生蜂可以滅殺大量的鱗翅昆蟲的誘蟲,所以在防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控制當代害蟲帶來的危害,寄生蜂的后代也可以對預防病蟲爆發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控制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還具有持續的生態防治效應,無需人工喂養和繁殖,不需要化學毒素和物理裝置就可以開展,且防治效果優良,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防治方式。
捕食性天敵也是生物防治措施中的1種常見的手段,通常的使用種類就是瓢蟲、草蛉、螞蟻等。通過加入捕食性天敵可以人工調節當地的生態環境,改變食物鏈構造,將農田作物和害蟲以及益蟲之間的食物鏈變得更加復雜,從而達到保益滅害,提高效益的目的,這種方式往往應用于蝗蟲災害和水稻病蟲等病害中。
2 綠色防控推廣的問題及建議
2.1 存在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雖然在綠色防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發展較為緩慢,所以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般情況下,病蟲害的種類往往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但就我國目前的綠色防控體系來說還較為單一,沒有能夠進行大面積使用,研究特種防治藥物或天敵昆蟲培育又需要較大的成本,所以能夠投入使用的實用性除害方式較為有限,田間應用技術還發展得不夠成熟,沒有較高的集成度,投入成本往往與收益不成正比,沒有建立起良好的防治系統,大多數情況下依舊是由農戶憑借經驗進行除蟲滅害;大多數綠色滅蟲示范展區往往面積較小,不適用于面積較大的農田,這就導致大多數農戶對示范效果抱有質疑態度,導致其難以發展。就目前情況而言,現代綠色除蟲技術雖然較多,但是都不夠精密,往往是發現產品具有除蟲的作用,就急忙上架出售,不過問農戶使用效果,就繼續投入下次的研究。這些產品雖然有除蟲的效果,但是往往都不能夠很好地滿足農田大面積除蟲的要求,所以效果較差,久而久之,農戶自然會對這些綠色產品失去信心。
2.2 發展建議
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屬于公共植保工作的范疇,現代社會中對綠色發展和食品健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值得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所以綠色防控工作應當由政府率先開展,通過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鼓勵民間積極發展綠色防治工作的開展;強化綠色防控工作的集成綜合管理。對優秀的化學、物理、生態防治技術進行鼓勵,并扶持其建設發展,在使用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不斷的優化,保證這些先進有效的方法能夠將滅蟲除害的效果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提高我國農業蟲害防治工作效果,建立現代化的病蟲害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夏敬源.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推廣[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10):5-9.
1.1循環農業的概念
循環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只有不斷輸入技術、信息、資金,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系統工程,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1.2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
發展循環農業是實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型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循環農業的模式
在我市生生態循環農業主要分一下幾種:一是稻鴨共養模式。田間采用稻田養鴨、赤眼蜂生物防治,殺蟲燈物理除蟲,性誘劑防治二化螟及種植香根草誘蟲植物等整套系列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稻鴨共育和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發展有機稻的模式。二是現代農業水肥一體化模式。建立完善清潔化生產機制,推廣應用噴灌滴灌、肥水同灌和低耗高效的新型農機具,以及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畜禽清潔化養殖技術和設施,減少農業資源消耗。三是農牧結合互利模式。將農作物秸稈、牧草作為畜禽飼料,畜禽糞便作為農作物有機肥,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廢棄物相互利用。四是農業產業綜合循環利用模式。通過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寧國市多處家庭農場均采用這種模式,平湖市“水稻秸稈-蘑菇-蔬菜”模式,利用稻草作草腐型食用菌培養料,再將蘑菇菌渣還田生產蔬菜、水稻等。五是廢物沼氣處理模式。以沼氣為紐帶,將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污水等作為沼氣基料處理,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六是資源保護改善模式。寧國市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開發地方特色的動植物品種,比如皖南黑豬、寧前胡、山核桃、筍子等。根據寧國的地方特色和動植物飼養、種植的模式,今天我們重點談一下第三種模式農牧結合互利性模式,以及淺要的談談養殖業在生態循環農業中發揮的作用。
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亦是畜牧業轉型升級必經之路
傳統畜牧業的畜禽養殖場污染環境是一直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是廣大干部群眾排斥畜牧業的主要動因之一。寧國市也不例外,比如說畜禽排泄物、比如說病死畜禽的處理等等,特別是近幾年在高利潤率刺激下,一些農民受利益驅使,未經許可,建設不符合要求的畜禽養殖場,“臟、亂、差”現象有所抬頭,“垃圾豬”飼養死灰復燃。生態循環農業的興起充分解決畜牧業發展面臨著污染問題,堅持綠色發展,全面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大力發展沼氣產業,引進推廣糞污無害化處理新技術,推廣“豬—沼—果”、“豬—沼—菜”等新模式,使我市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縣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政府規劃、政策引導、立法監督、規范管理,確保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規模化沼氣池,扶持鼓勵養殖企業推廣應用高質量污水監測、處理先進技術和經驗,使畜牧業發展的規模、速度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目標。
3農牧結合互利模式
3.1農牧結合互利模式解析
在寧國農牧結合互利模式中比較流行的是豬(漁)-沼-菜模式,以寧國市荊虹家庭農場發展模式為例,寧國市荊虹家庭農場投資1000余萬元,流轉土地23.33hm2,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和要求,建設一個含13.33余hm2的設施大棚蔬菜生產基地、8000m2的聯棟溫室大棚、6666.67m2水面的休閑垂釣魚塘、3.33hm2的精品果園和1000m2的皖南黑豬養殖基地的綜合性農業園區,并修建1個300m3的沼氣池,同時完善園區內的辦公設施、溝渠道路、凈菜車間等基礎設施,園區生產按照“豬-沼-菜、漁-沼-菜”的生產模式,并在生產上實行綠色防控和水肥一體化綜合技術。
3.2養殖業對生態循環農業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 畜牧業;生態健康養殖;可持續發展;關系;作用
中圖分類號 S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來,畜牧業生產不斷持續穩定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畜牧業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5%,畜牧業收入約占農民收入的40%,畜牧業也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當前畜牧業生產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畜牧業發展也同步呈現良莠不齊、規模不一、標準化程度不高、產業體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勢嚴峻、抵御風險能力差、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規模養殖與農村散養長期存在、畜禽養殖污染處理能力弱、生態環境影響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因此,逐步解決當前畜牧業生產存在的問題,促進畜禽健康養殖,保障生態環境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今后畜牧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1-4]。
1 畜禽養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1.1 對生態環境影響
當前,我國畜禽養殖對糞污等廢棄物污染處理投入普遍不足,設施設備水平低,更多中小企業與養殖戶對糞污直接進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據測算,1頭豬日排豬糞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個1萬頭豬場日排糞污約150 t,規模養殖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較大,已成為廣大農村地區主要污染來源之一。
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滲入地下后對地下水形成嚴重的污染,水質惡變,人畜不能飲用及利用;二是糞污堆積發酵后產生的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氣體對空氣形成污染,異味難聞,危害健康;三是糞污處理不當,極易造成疫病流行,引發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蠅,滋擾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發生。
1.2 對畜禽產品自身的影響
由于我國大部分養殖場企業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養殖數量及經濟效益,缺乏生態健康養殖的理念以及科學的養殖技術,加上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缺乏有效的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與條件,一部分養殖場,亂用獸用生物制劑、添加劑、獸藥、防腐劑、抗生素等,甚至使用違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產品有害物質超標,不僅嚴重危害群眾健康,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損害了自身形象,無法出口國外、贏取外匯。
1.3 社會公眾印象的影響
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斷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對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質,而近年來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業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發了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擔憂,加之畜禽養殖衛生狀況不盡理想,社會公眾對畜禽養殖業認同度較低。
2 生態健康養殖概述
2.1 概念
筆者認為,生態健康養殖應該在嚴格遵守國家有關畜牧生產、動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應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影響,飼養與糞污處理同步,以先進的畜禽養殖與疫病防控技術進行指導,生產個體健康、無殘留的畜禽及其產品,追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為主要內涵的健康養殖業,實現畜禽養殖與生態環境、人體健康、經濟效益和諧發展的綜合目標。
2.2 內涵
生態健康養殖概念包涵2個方面重要內涵:一是畜禽養殖應不破壞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取得生產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二是畜禽養殖應該提供衛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產品。符合這2個基本條件,才可以稱之為生態健康養殖。
2.3 有關生態健康養殖技術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研究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安徽省近年也推廣了不少實用的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筆者接觸過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發酵床養豬技術。利用微生物發酵原理,將土著微生物與秸稈、稻殼、鋸末等按比例混合成發酵墊床養殖生豬。該技術不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轉化豬排泄的糞尿,較大程度地解決了糞污污染問題,而且也符合了生豬愛睡、愛拱的生物學特性,利于豬的活動和休息,節省了人力和糞污處理費用。
(2)林網化生態養殖技術。該技術在筆者所在的青陽縣區域推廣普及率較高,主要技術特點是利用丘陵地區良好的植被,放養當地土雞品種。土雞性活潑,善奔走,林間放養符合土雞特性,土雞以林間青草、昆蟲、果實為食,輔以飼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雞原有的風味和優良品質。良好的植被為土雞養殖提供了較好的疫病保護屏障,雞糞又給林木提供有機肥料,不會污染環境。該技術已經取得非常明顯的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
(3)畜禽—沼—漁—農作物循環利用技術。該技術通過養殖畜禽,產生糞污,進行沼氣發酵,產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漁業飼料,另一部分用于農作物肥料,農作物收獲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飼料。整個循環過程充分利用了糞污,產生畜禽、沼氣、水產、農作物多重經濟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4)種草養畜技術。該技術通過栽植優質牧草,飼喂草食畜禽,減少飼料與添加劑的投喂,不僅節省了飼料成本,而且減少了某些殘留,保障了畜禽品質,也利用了部分糞污作有機肥,減少糞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術。通過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嚴格獸用生物制劑、獸藥、添加劑使用,拒絕違禁藥品,執行停藥期,嚴格檢疫與衛生監管等措施,保證出欄畜禽個體健康安全。
3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我國畜牧業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繼續地發揮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國際市場,實現自身發展的目標,必然要逐步擺脫當前“小、散、亂”和非健康的狀態,走一條生態健康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是適時地調整畜牧產業結構,適應市場的變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實行農林牧漁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養殖模式;三是走綠色、無公害畜禽產品道路,創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創建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程度高的龍頭企業,走產業化體系發展道路;五是大力進行技術保障體系建設,大幅度提升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建設,進行宏觀指導,適時制定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態健康養殖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生態健康養殖滿足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生產發展,保障畜禽產品安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重目標要求,使養殖業逐步擺脫投入大、產出低、風險高、污染重,發展后勁不足,效益下滑的惡性循環狀態。實施生態健康養殖,促使畜牧業不斷走向經濟效益好、環境保護好、發展前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健康養殖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過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必將提高生態健康養殖水平,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5 生態健康養殖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是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有助于畜牧業走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改變自身“臟、亂、差”形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有助于畜牧業既可發展農林牧漁結合、循環利用的適度規模經濟,又可發展規模化、標準化、企業化、產業化的現代畜牧企業,從而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有助于畜牧業提供安全、放心、無公害的畜產品,有助于創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提升經濟效益,促使畜牧業進入發展前景廣闊、后勁充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四是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有助于畜牧業完善自身行業管理,改革畜牧獸醫管理體制,健全法規制度、政策保障體系,以完善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促進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五是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
6 參考文獻
[1] 吳梅階,余舒.規模畜禽養殖場環境污染與控制措施[J].養殖與飼料,2010(10):99-100.
[2] 鄭強,王維民,劉德敬,等.規模化豬場“豬—沼—漁—作物“處理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當代畜牧,2006(6):42-44.
陳煥春/ 華中農業大學
一、生物農業的內涵
20 世紀30 年代瑞士人米勒,提出生物農業的概念,他認為農業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力圖從生物學的角度提供一個促進農業生產的平衡環境,從而維持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蟲害,同時以適當的能量和資源輸入來維持最適的生產力和保持良好的環境。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現代生物農業的定義應指按照生物學規律,采取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產安全、優質、高效的農產品。
生物農業產業主要包括:生物種業、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獸藥、食品加工、設備與自動化和設施農業等。
農業分為植物農業和動物農業,綜觀發達國家農業,動物農業占主導地位,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 ~ 80%,而發展中國家以植物農業為主,我國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40%,約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因此,我國要由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必須由植物農業向動物農業轉變。
植物農業主要就是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纖維作物、油料作物等)、飼料及綠肥作物(苜蓿、紫云英等)、蔬菜品種(茄子、白菜等)、瓜果品種(蘋果、香蕉等)、林木品種(松樹、槐樹等)、園藝花卉品種(、蘭花等)。
動物農業產業主要是家畜(豬、牛、羊等)、家禽(雞、鴨、鵝等)、寵物動物(貓、狗等)、水產動物(魚、蝦等)、特種獸畜(黃牛、驢等)、特種禽類(山雞、野雞等)、特種昆蟲(螞蟻、蚯蚓等)。
二、我國生物農業產業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但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應抓住生物科技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緩解資源短缺,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社會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農業產業起步較晚,目前面臨六個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1. 品種良莠不齊。我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等產業普遍存在優良品種短缺、品種創新不足,導致發展緩慢、效益不高。所以未來中國農業增產將主要依靠良種。品種改良方向與途徑是:(1)外來品種本地化。(2)本地品種國際化。(3)雜交優勢培育新品種。培育成生產性能高、風味好、抗病能力強、環境友好、繁育能力高的品種。
生物育種有幾種關鍵技術,包括功能基因規模化克隆技術、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安全轉基因育種技術、合成生物育種技術、胚胎工程育種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
2. 植物病蟲草害危害嚴重。我國農作物病蟲草害嚴重,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抗藥性病蟲害日益猖獗,破壞生態安全,危害人民生活。
病蟲害防控方向與途徑,(1)生物農藥:綠色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生物除草劑、生物調節劑。(2)生物獸藥:綠色化學獸藥、新型疫苗、新型診斷試劑、微生態制劑、治療性生物制劑、中獸藥。
生物藥物產業關鍵技術包括,藥物靶標發現、藥物分子設計、先導化合物篩選、結構衍生、合成生物學、植物誘導抗病及抗蟲、大規模發酵、懸浮培養、新型制劑、藥物靶向。
3. 飼料、肥料資源短缺。我國飼料產業現狀,資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技術創新不夠。
解決飼料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加強飼料作為品種的選育、培育,大力發展綠色飼料,綜合利用秸稈等農業廢棄資源,開發新的飼用植物,加快飼料營養成分標準的制度和配方的優化。
我國肥料產業現狀,過度依賴化學肥料,土地退化嚴重,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不夠,我國可供利用的有機肥資源僅能滿足種植業30% ~ 40% 的需求,而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不僅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還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解決肥料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加大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力度,大力發展生物有機肥料,減少化學肥料使用,減少環境污染。
4. 自動化程度低。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模式是手工勞動、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相結合,整體效率較低,成本高,勞動強度較大。養殖業亟需全封閉自動化管理技術,種植業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需要設施農業的支撐。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發展農業自動化勢在必行。
農業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彌補農業人口大幅增減,降低勞動力消耗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在一些勞動條件惡劣,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代替人工勞動,代替現有農業機械,克服農業機械功能單一,通用性差的缺點等。
5. 食品加工落后。當前我國食品加工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研發力量薄弱,創新能力不強,深加工不夠。
食品加工業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食品深加工技術:保鮮食品、冷藏食品、風味食品、功能性食品。
2015年以來“霾”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并成為了人們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依靠空氣生長的農作物的產品安全令人擔憂,茶葉也不能幸免。如何促進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循環經濟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模式不失為解決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發展機制和對策研究是2008年國際社會科學基金的議題,并有學者完成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機制與對策研究———基于農產品供應鏈集成機制的視角”的課題,系統闡述了未來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與對策。2009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給出了循環經濟的權威概念: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這個概念遵循的是3R原則,適用于各個行業。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解釋,季昆森的的內涵解釋得到了廣泛認同,即: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運用有更廣闊的領域,其實質就是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思考”四個原則在發展生態農業上的運用,稱之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如何從這四個原則出發來發展茶葉產業成為各個省份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貴州茶產業實施循環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茶業發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通過近幾年的發展,2014年底,貴州省茶園面積已達662萬畝,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茶葉種植第一大省。根據《貴州省茶產業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安排,到2016年,全省將建成茶園面積700萬畝以上,其中投產茶園500萬畝,茶葉年產量27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超過500億元,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000元。蘭馨茶業、栗香茶業、國品黔茶等三家企業入選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梵凈山茶等區域公共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國品黔茶、蘭馨茶業、栗香茶業負責人成功入選了2012、2013、2014年度中國茶行業年度經濟人物。
(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貴州省是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省份,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打造“五張名片”,其中一張就是黔茶名片。貴州省加大對茶葉生產的投入,包括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2014年,省農委印發了《關于印發<貴州省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貴州省茶園用農藥規范化專營店(專柜)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確列出了我省茶園禁用的114種農藥名單。從2016年起,貴州省農委還將從省財政安排的病蟲害防治經費中,每年劃撥500萬元支持茶葉主產縣推進綠色防控工作。
(三)貴州市場經濟發展蓬勃興起。首先是茶業行業市場逐漸成熟,突出表現在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的成立。2010年8月,在全省17家大型茶業企業自發倡議下,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正式成立,該促進會定位為“立足品牌、面向市場、服務企業、惠及茶農”的專業性協會組織。自從該協會成立以來為貴州省茶葉產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使茶葉行業向著更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次是貴州高鐵經濟時代的來臨,使貴州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隨著貴陽高鐵的開通,貴陽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樞紐站,到北京、上海、廣州的高鐵已經開通,貴陽與沿海城市的時間行程大大縮短。這對貴州茶葉走出貴州,邁向全國、走向世界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再次是大數據產業在貴陽落戶,主席在今年6月份來貴陽考察時說“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貴州發展步入云時代。貴州茶葉產業要搭乘云時代的快車,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展示和推廣貴州茶葉,打造黔茶品牌。
三、貴州茶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一)促進茶業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增長。目前,貴州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62萬畝,成為了全國種植面積最多的省份,而且仍然在新建茶園。建議貴州在茶葉產業發展上能更多的注重質量品質提升,在量的基礎上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2007年提出的“穩定面積,提高產量,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產業政策,茶葉產業效益增長從依靠產量增加轉變為主要依靠質量提高,提高茶園單產面積,大力發展名優茶,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繼續加大茶葉生產清潔化、標準化、規模化。茶葉清潔化生產包括茶園管理、茶葉加工、儲運等環節,清潔化生產是茶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在清潔化發展的基礎上推進茶葉生產標準化建設,推廣茶葉加工的機械化,實現茶葉加工過程不落地連續化生產。最后要實現規模化,到2016年底,著力培育10家黔茶產銷聯盟(企業集團)、重點扶持3000家初制加工企業、60家精制加工企業、50家精深加工企業,實現加工年產值250億元以上。
(三)提高茶業加工精深化,延伸茶葉產業鏈。茶葉精深加工就是用化學工程的原理和技術,從醫學、食品科學和輕工業的視野出發,從茶樹鮮葉、成茶和茶葉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中提取、分離其中的茶葉次生代謝物和有效活性成分,比如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茶多素、茶皂粉、咖啡因等,應用于其他行業,由此獲得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終端產品。它是茶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高端,未來發展前景廣闊。貴州茶葉可以充分抓住機會,加大研究開發,延伸茶葉產業鏈。
(四)建立茶業和其他產業間的循環鏈。茶葉產業與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工業等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之間可以構成一個大循環。這個循環鏈是一個閉合的循環鏈,茶葉生產中沒有廢棄物,都是資源,對環境的破壞最低,重復利用資源。尤其是貴州的旅游業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呈現蓬勃發展的井噴趨勢,貴州茶葉生態旅游要介入旅游業,共同構建一個閉合的循環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