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課程資源的核心

      課程資源的核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課程資源的核心

      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第1篇

      1.地方性“非遺”的篩選與分類

      課程資源的可操作性是開發地方性“非遺”資源的第一要義。可操作性指的是明確開設的課程是什么、教學目標是什么、具體的教學課程實施是否可行、如何展現其內容、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等。這一要義促使課程資源開發時既要與本地地方特色相關聯、能夠體現美術的學科特色,又要與國家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密切結合。若以地方性“非遺”為課程資源,找到一個本專業與“非遺”資源的契合點切入,那么結合美術課程標準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篩選與分類是必要的手段。“非遺”的分類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表演藝術;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根據美術學科的需求,一般以工藝類”非遺”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但在這一范圍內,也并非所有工藝類“非遺”都適合進入美術課程資源的范疇,應以其歷史起源、風格特征、工藝技藝、后續發展等方面為進一步的評判標準,考慮開設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合理性,保證“非遺”課程資源的實際可操作性。

      2地方性“非遺”作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新思路

      地方性“非遺”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助于學生提升文化藝術修養,增強民族認同感。根據筆者在中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問卷調查所展現出來的結果,大部分學生只是“知道”一些本土“非遺”的名稱,或只是在多媒體上瀏覽過相關圖片,很少有更為深度的理解。但無論是物質或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在其有形的形式背后,往往浸透著本土的文化背景以及豐富的精神內蘊。使用地方性“非?z”文化作為美術課程資源可以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融入學習環境,理解知識背景。地方性“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上的劣勢(受眾局限性),對于本地學生影響較小,在課程中,學生對于這種課程資源會擁有更直接的情感態度,于文化基礎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學習以地方性“非遺”為主題的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更能夠讓學生認同國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這對于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再者,教師將民間“非遺”藝術引入課堂,為學生創造前所未有的生動學習氛圍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對課程資源的規劃能力。教材的編寫是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的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長期的單一教學方式,限制了教師在本學科方面專業創新能力的發揮。在地方“非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學會“傳道受業解惑”還需要“選材編撰成書”。教師必須對“非遺”內容的考察、篩選,把握教學重、難點,逐步深入分析課程內容的關聯性和可操作性以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從而充分鍛煉了自己的設課能力。可見,在成功設置“非遺”藝術課程的同時,也實現了教師隊伍的發展。

      第三,本土學校“非遺”課程的設立,有助于民間“非遺”藝術的傳播與推廣。一般而言,學校教師不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主干力量,想要開設具體深入的“非遺”校本課程,就必須要貫徹“走出去,引進來”的開放性政策。“走出去”即是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去往民俗博物館、拜訪民間藝人;而“引進來”則是直接請民間藝人進課堂,讓藝人走上講臺,開設講座。

      實例:“制扇技藝”實地考察在2017年4月,團隊在研究《制扇技藝》這一課題時,為了課程的專業性,跟隨南京師范大學的秦華副教授走訪了安吉周邊的制扇工廠,觀摩折扇的制作過程,通過這樣一個“走出去”的過程,真正體會到了制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震撼力(如圖1)。

      民間力量與學習課程的結合,不但能夠把“非遺”帶入校園,同樣能夠以課程為載體廣泛地傳播,各地方不同的地方性“非遺”,也能夠通過課程的方式展現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甚至互相融匯。傳統的“非遺”形式也可由學生的創新之手改造,衍伸成一種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式。(例如:傳統皮影戲中影偶的形象經過學生的提煉,成為一種新的平面設計的組成部分。)因此,地方性“非遺”課程的設置,將會未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闊一片新的天地。

      3核心素養背景下對“非遺”課程的實施策略

      3.1以“教具”為載體,深化學科內容

      傳統的課程,教師僅僅依靠課件和口頭講述向學生展示具象的知識,這對于“非遺”課程的展現形式無疑是過于表面的。為了避免課程內容蒼白單薄,教學活動中“教具”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教具可有效地傳播非語言的教育信息,帶給學生更為直觀的、具體的教學印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致的工藝、繁雜的制作過程、蘊含的藝術內涵等對學生頗有影響的信息,往往得通過“教具”這類非語言非意識的途徑傳遞才更為有效。并且,它這種有形的、非常直觀的表現方式,為課程增添了一個具體化的信息源,喚起學生的“新奇”“疑惑”等情感,有利于知識的傳播。

      實例:“朱仙鎮木板年畫”教具制作

      在湖州吳興實驗中學高級教師徐軍老師的“非遺”課程《朱仙鎮模板年畫》中,老師自制了這樣一個教具(如圖2):準備幾塊透明的亞克力板,裁成同一形狀,在每一片亞克力透明版上涂上年畫中相對應的一種顏色,最后組合在一起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木板年畫。相比起單純的語言,用教具模擬朱仙鎮木板年畫套色印刷的制作工藝,學生更能完全理解木板年畫的制作過程。

      3.2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推動課程實施。

      傳統工藝類“非遺”的背景知識和制作工序都尤為繁雜,為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以“非遺”微課視頻為載體,將理論化的“非遺”知識先行傳授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開放式的研究,小組選擇專題的一方面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加深其對”非遺”文化的認知程度,再經由豐富的學科活動設計,學習的過程由被動地接受轉化成積極主動地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創設能力,進而引導學生積極地投身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繼承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與精神。

      實例:“南京皮影”課程

      以人教版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課題《偶戲》為例,教師以“非遺”“南京皮影”為中心設計一系列內容,將木板皮影的分類、風格特點、制作工序等通過微課提前給學生接觸,使其自主通過網絡、閱讀等手段,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皮影偶人的初稿設計、準備相近材料(如PVC透明板、硬卡紙、線、筷子)參與制作皮影影偶,讓學生自主實踐,動手操作,最后展示小組完成的作品,實施成員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師評等評價方式,深化課程的教學效果。

      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第2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資源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145-02

      一、什么是信息技術課程資源

      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是指信息技術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度性,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制約著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

      二、開發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是時代所需

      1.課程本身的要求:課程內容不斷豐富由“靜態”變成“動態”。

      2.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改要教師由原來單一的“課程傳遞者”向“課程締造者”轉變。

      3.教材的要求:只有教師不斷的發揮教育智慧,對教材不斷拓展、補充和創新,才能更好地使其適應學生的發展。

      4.學生發展的要求:不同環境、地域的學生特點各不相同。

      三、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材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教科書,當然還可以包括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師應積極開發、合理利用好教材,尤其是信息技術課,更應該結合本地實際、特點及學生的特點創造性的靈活使用教材,應把它作為課程資源中主要的一種,與其他課程資源一起共同支撐新課程。教材不再僅僅是那一點點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學生也不只是被動地記憶與接受,教材更是一個活的文本,一個充滿張力的不竭的學習源泉,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堅實平臺。教師要通過各種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進教材,又大膽地超越教材。

      四、教師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

      教師不僅是保證課程實施的首要基本條件資源,而且是課程資源開發、鑒別、積累和使用者,是一個重要的載體。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和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師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信息技術教師應注意自身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發教師的課程資源。

      1.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開發課程資源是一個實踐性很強、涉及面很廣、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對于課堂經驗相對比較缺乏的信息技術教師是一個新的課題,新的挑戰。然而,信息技術教師有他們自身的優點: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思想前衛。這樣可以有時間相對寬裕、上網時間長的優勢,通過不斷地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論等,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轉變,樹立現代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合理使用教材,開發新課程、新資源,逐步理解、實踐新課標的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資源開發意識。只有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轉變,才能在實踐中做課程資源開發的有心人。

      2.更新拓展專業知識與技能,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業務素養。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課程也在不斷發展、更新。不同發展時期,對于信息技術老師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課程標準中除了原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之外,其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信息技術教師原來的知識儲備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老師在原有的學科知識基礎上,不但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更新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補充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努力開發自身的資源,才能更好地駕馭本學科的教學。“給學生一滴水,教師本身需要一壺水”,這一條在新課程中仍然是教師們提高自身水平應該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課程中,不能再把學生當作一個被動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識的發動機,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儲存到更豐富的能源,產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師必須要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參與者。

      3.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增強教研意識,提高教研能力。教研是提升教師素質和學校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是促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教師要想走上專業發展的道路,也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信息技術教師群體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群體,缺乏的是老教師的經驗和引導,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虛心向本學科和其它學科的老教師學習,積極申報課題,強化教研意識,提高教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參加教育科研作為提升自我素養、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之一。只有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才能讓年輕的信息技術教師快速成長,形成具有個性的、合格的、優秀的教師,教師才能成為新課改中最具有活力的課程資源。

      五、學生是核心的課程資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反復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這個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首先,學生的經驗是一種資源。學生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這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因為新知識的獲取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其次,學生的興趣也是一種資源。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學生的差異也是一種資源。差異普遍存在于學生中間,它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沖突和共享。學生之間會因為差異而形成沖突,但是如果引導得好,學生則可以共享差異,在差異中豐富和拓展自己。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對學生中課程資源的開發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發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1.科學、合理的開展實踐活動,張揚學生個性。學生水平差異是信息技術課的一個主要問題。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和認知結構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在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前提下,精心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經驗、知識儲備以及其它可用資源,有創造性地完成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求,給每個學生提供探究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從而,也能為新課改提供大量的、寶貴的課程資源。

      2.調查研究學生的興趣類型、活動方式和手段。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因此,調查研究學生的興趣類型、活動方式和手段就成了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表面上看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信息技術課充滿了興趣。只有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最清楚,掩蓋在這種興趣下的,其實是一種浮躁的心理,對什么都有興趣,但都不會長久。因此,這就需要信息技術教師不斷挖掘、不斷發現。

      3.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學生的思維方法可能千差萬別,教師應尊重和珍惜每個學生充滿個性的思維方法,并善于把這些方法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比如校報的設計等大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方法,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徑,教師要有意識地把這些個性化的思維方法和多樣化的探索成果轉化為一種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分析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和應用環境,使敢想、敢說的學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同時也拓寬了其他學生的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維方法上也會得到有效的訓練。

      六、資源共享也是有效的課程資源

      1.建立信息技術教師備課系統,提供信息技術教師與各種資源的鏈接,實現信息技術教師間的交互。

      2.建立學生的網上學習系統,提供網上探究的主題,引導與各種資源的鏈接,實現學生間及師生間的交互。

      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重“現成”輕“創新”。

      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傳統的紙筆備課逐漸被現代電子備課所代替。電子備課中,一些老師往往圖省事,出現了簡化、淺化的傾向。一是不加任何改造,直接使用從網上“淘”來現成的課程資源。有的甚至是一鍵下載,完全克隆整套課件和教案,純粹的“拿來主義”。二是面對海量信息,過度忙于查詢與篩選,用在品讀與二次開發上的時間被大大壓縮。三是由于可替代的課程資源增多,對現行教材中經典課程資源的研讀深度與加工程度都有所下降。四是越發依賴從網絡上獲取時事地理方面的課程資源,第一時間進行開發與創作的意愿與能力弱化、退化。

      受現行教育評價制度、社會輿論氛圍和課堂教學文化的多重影響,在課程層面上,由于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重視不足,從而導致地方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資源匱乏單薄,相應的課程形態也不夠健全,很少有學校能夠正常開展田野觀察、地理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課堂層面上,鄉土化、生活化、跨學科的課程資源取向不夠突顯。部分教師年復一年憑借“舊船票”,滿足于以教師自我經驗為中心的相對保守的課程資源范疇內教學,缺失了民主、平等、參與、對話的機制,那些蘊藏于師生之間的、鮮活生動的課程資源還遠遠沒能得到激活與創造。

      2.信息技術應用不當,重“形式”輕“效果”。

      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正在不斷擴展與深化,使用多媒體課件已然成為當下地理課堂教學的常態。在多媒體課件給地理課堂教學帶來精彩、高效與活力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課件的使用上還存在唯技術、唯形式的傾向。一是無課件不成課,有些教師離開課件就不知道該怎么上課,“追捧”與“膜拜”課件的背后是令人擔憂的技術依賴癥。二是以多媒體的名義將各種課程資源全部轉移到課件之中,材料的堆砌與內容的飽和,為“機灌”埋下隱患。三是按線性結構組織課件,把課程資源固定到單一的流程節點之后加以封裝,使課件變得封閉與僵化。四是直觀性有余,彰顯啟發性不足,不僅由圖、文、問題有機配置的頁面框架未成為地理課件的設計規范,而且其“為學生的進入與互動提供時空”的理念也未能成為課件制作的自覺意識。

      技術導向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正朝向網絡學習、計算機輔助學習等新的教學實踐領域邁進,曾經在多媒體課件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因過度強調技術的工具性而給師生成長帶來“傷害”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這一進程中,因此課堂教學要謹防機器和技術對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的制約與阻隔,理應讓信息技術始終處在人文精神的觀照之下。

      3.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

      在教學評價領域,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評價的作用并非僅僅甄別學生成績的優劣,更重要的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是通過反思、改進教與學的行為,激勵學生在知識、能力及情感價值觀方面獲得提升。但是在由理念走向行動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的評價方式與評價行為出現了如下偏差和誤區。

      從同行評教的視角來看,一是習慣于聚焦終端的考試成績,忽略成績背后的達成路徑。二是學科學業評價的質量標準籠統,對考查內容、要求及方式的把握更多的是憑借經驗,往往有失準度。三是課堂教學評價剛性過強,受制于大一統的評價框架,缺少對課堂教學現場個性化、人性化的描述與理解。

      從教師評學的視角來看,一是過于強調以地理知識表面為主的學業成績,過于強調對地理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評價重視不夠,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二是依據學科特質和任務要求來靈活恰當地選擇與運用多元學習評價方式的意識與能力明顯薄弱。三是過分賞識與膚淺評價相伴相生,或想當然憑主觀臆斷,或在深度對話缺席的情況下泛泛而評,而循序漸進和因勢利導的原則常流于形式。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職業心理的倦怠。

      教學是一項充滿靈動之氣、熱愛之情的創造性活動,它離不開身處其中的教師和學生能動性地釋放與互動。當教學被功利主義思想的陰影籠罩時,應試化傾向下的教學目的硬生生地將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孕育生命精神成長的內核剔除掉,教學的時空塌陷,剩下的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與蒼白的技能訓練。如此教學的進度被加快,教學的內容被增加,教學的要求被拔高,教學的過程被壓縮。沒有了精神內核的支撐與理想信念的引領,加之分數至上的考試評價風向的影響,教學它原本對教師、對學生形成的獨特魅力和強大引力逐漸消退,久而久之,為知識而教、為分數而學的教學將傷及師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責任感,使師生丟失道德追求與批判精神。當由此而滋生的職業倦怠心理蔓延到專業態度、專業追求、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領域,以及教學設計、資源開發、課堂組織、學法指導、作業輔導等每一個與學生成長相關的教學環節時,還談何教育教學的價值與質量。

      2.生本意識的淡薄。

      教師的職責究竟是什么?“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深切感悟到身為一名教育者肩上的職責與擔當時,教師就會用眼神擁抱所有的學生,同時作為一個參與者融入教學之中,他一定會在整合課程資源、教學方式、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等方面主動地思考、積極地行動。

      3.信息素養的欠缺。

      提起教師的專業技能,我們都知道它包括教學活動技能和專業發展技能。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是教師教學的核心技能,教學研究、教學管理、反思與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則是教師專業發展基本技能。在這樣一種靜態的專業能力劃分結構中,孰輕孰重?那便是滲入到每項專業技能之中又將其融會貫通起來的信息素養重要。信息素養主要表現在能有效、高效地獲取信息,熟練、批判地評價信息以及精確、創造性地使用與表達信息三個維度上。由此可見,它是以信息加工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基本能力。與以往強調教學專業技能相比,教師群體的信息素養整體薄弱,從而導致在課程資源的研發、教學評價的開展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上思考、反省、批判的能力不足。走進信息社會,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它呼喚教師在信息素養方面要努力地表現出選擇的眼光、自我閱讀的定力、批判的精神以及創新的智慧。

      三、改進建議

      1.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創造課程資源。

      備好一節課不難,難的是備好每一節課。從地理學科特質要求來看,需要教師努力實現地理教學的鄉土化和生活化。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和學生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要將自己的學識、對社會的觀察思考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及情感體驗善加利用,豐富教學資源。生活化的教學要求教師增加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包括成立地理課外興趣小組,帶領、組織學生開展田野考察,讓學生在野外實地的考察中體驗地理知識、發現地理規律、印證地理原理。通過實地考察,加深學生對環境以及環境問題的認識,引導他們從地理學的視角獨立去觀察世界。教學中,可以對學生實踐活動成果進行系統加工,使之上升為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此外,考慮到初中課程的實際情況,需要重視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高中地理教師應主動去了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學情、教材以及學科的特點等,精心制定“銜接”的教學計劃與策略,根據高中教學的要求和時間,合理安排、整合教學內容。

      2.自主建構合理的科學信息。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在硬件方面,教師要掌握電子白板的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強、內置資源庫、頁面錄制功能及其強大的地圖處理功能來增強開放式、生成性的教學;在軟件方面,教師要學會運用幾何畫板、Surfer、超級地圖、PASW、Origin等專業軟件來繪制太陽光照圖、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區域地圖、線柱式氣候統計圖、人口金字塔圖等地圖及統計圖。此外,要精通Word、Excel制圖,掌握Flash、Illustrator、Photoshop中的一至兩款制圖軟件,切實提高電子作圖能力,為創新教學奠定堅實的技術與資源方面的支撐。

      高中地理新增《地理信息技術及應用》選修課程,當前能夠嫻熟掌握“3S”技術并獨立勝任這門課程的教師為數不多,走向精通地理信息技術的現代地理教師需要我們重塑自身的地理信息素養。一方面要系統學習“3S”技術方面的知識,一方面要立足課堂,運用“3S”技術開展地理實踐、地理實驗活動。有條件的話,可以借助“3S”技術對高中地理課程予以重建。信息素養最為重要的標志是利用恰當的技術手段對課程資源進行富有個性的創新表達。我們可以利用的技術手段很多,在關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手段和方法。板書、板圖、板畫因其所具有的動態生成、互動參與、結構圖式的優點,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仍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需要在現代與傳統技術手段之間建立和諧的媒體生態來體現自己的教學智慧。

      3.恰當有效地踐行發展性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的目標包括診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還包括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調節教師的教學等內容。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實施全面的發展性教學評價,即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

      在教學管理維度上,需要建立和使用基于課標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質量綠色評價體系,以規范的、客觀的、可觀察可測量的評價工具來科學鑒定學生的學業質量狀態,并將視線引向影響其學習的背景因素,從而為體現個性、面向全面的發展性評價的有效開展提供事實與證據,使評價有血有肉,溫情而可觸摸,并逐步培育出地理教學評價中應有的自我診斷評價文化和自我修正評價的能力,彰顯對師生成長的關懷。

      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第4篇

      關鍵詞:ADDIE;教學設計模型;教學設計流程;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S211 文獻標識碼:A

      ADDIE模型是一套系統性的教學設計方法,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評價的實施這些方面[1]。ADDIE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表示: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ment開發、Implement實施和Evaluation評估。目前,ADDIE模型在國各大企業培訓課程開發和各高校經管、社科類課程教學設計中逐漸被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對高校經管類課程而言,ADDIE 模型代表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驟,以實現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習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體現教學活動的時序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特征。本文以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中的核心課程(如《員工培訓與選拔》、《員工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為案例,分析如何將ADDIE 模式融入到課程過程中去,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分析階段

      ADDIE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是分析階段,其目的是確定課程教學的客觀因素、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其中,客觀因素主要指對現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程資源擁有、使用情況進行分析;教學目標分可以從感知、理解和運用三個層面出發,將學生在課程學習后所達到的程度進行評價;學習需求分析可看作已實現的現有客觀因素中存在的待解決的問題,從而為下一階段如何將待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理想的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筆者針某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總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需求,以便教師更好的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進行下一步設計。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分析統計結果大致如下:

      (一)學習目標和方式(多項選擇)

      99%的學生希望能夠順利通過期末考試;40%的學生想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資格考試;32%的學生想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對人力資源工作的相關技能進行訓練;此外,有近50%的同學希望老師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中多引用案例教學;有46%的同學希望學生之間能分組模擬人力資源部門,針對具體的HR工作業務場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訓練,有28%的同學建議可采用校企合作課程的形式,可以讓企業專家來校為同學講課,也可通過企業在學校設立校企合作基地,以實習的形式對HR部門的一些簡單工作(如校園招聘會、面試選拔、新員工培訓等)進行真槍實戰的演練。

      (二)學習動機和人才培養模式(開放式問題)

      學生希望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以鼓勵和引導為主,不希望“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 如果教學內容能更加簡明實用并略帶趣味和挑戰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得到提高;此外,學生還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自學途徑和方法,了解人力資源前沿理論,最好能結合一些實習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掌握專業知識之余還能得到物質激勵。

      二、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以前期分析為基礎,確定教學流程及教學序列,確立工作進度,選擇具體的媒體形式[2]。本階段是利用上一階段的分析結果,制訂課程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教學計劃可以指導 ADDIE 的其他因素,使教學目標最終實現。設計階段著重關注課程內容,以及增強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參與互動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筆者通過在分析階段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基礎上,還組織該專業學生進行座談,得知學生學習人力資源管理核心課程除了希望獲取知識,掌握工作技能外,更希望這類核心課程的學習能對其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在邁向更高層次的學術研究上有所幫助。這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在教學內容方面有所拓展。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分析,教師應該在本階段摸索出一個“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例如圖文并茂的案例資料和公司HR部門的工作場景視頻更能刺激學生感官從而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應該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并積極制作一系列針對某一知識點講解的微課程,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度。

      三、開發階段

      通過分析和設計階段的前期準備,教師應著手挑選下一階段所需要的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形成各個教學單元,并靈活使用相應媒體手段,盡可能豐富教學信息。

      講授人力資源管理核心課程的教師還應通過各個教學單位的重點,選取、整合一些人力資源管理工具箱、實際工作案例的視頻和其他網絡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教師還可以創建、設計網絡教學平臺,致力于形成師生及時互動、 作業在線提交批改、教學資料和常用人力資源工具隨時查閱、以及習題庫與案例庫的不斷完善。當然,課程開發是雙向的,學生參與也是課程開發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與企業講師的互動、小論文撰寫等方式參與,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的積極性,還可以鍛煉他們在工作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旨在課堂、網絡、實訓實驗室等不同場合開展教學活動,傳遞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實施應符合前期分析階段學生在問卷調查中普遍反映的需求,分步驟地實現設計階段所制訂的教學目標。在本階段,尤其要注意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指導以及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對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可以組織學生模擬企業HR部門的相關工作場景拍攝微視頻、對人事檔案管理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如勞動合同法、五險一金等)撥打熱線向勞動保障部門咨詢、參觀并學習市民之家的社保辦理流程、組織并參與專場招聘會等形式,逐漸實現從傳統的課堂向課下的延伸。

      五、評估階段

      評估階段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在ADDIE流程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而總結性評估通常在幾個項目實施之后進行。因此,筆者認為評估階段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教學階段,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設計流程的始終。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評估也可分為過程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過程性評估主要在ADDIE流程的各個階段之內和之間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小測驗、教學質量評價等形式收集信息[3],在接下去的教學設計環節中不斷改進、完善教學設計方案,例如筆者通過對使用ADDIE模型教學前后的人力資源本科專業學生進行跟蹤調查,旨在了解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來判斷所設計的教學流程是否有效;總結性評估主要在教學實施階段之后進行,根據評價結果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是否要在今后的教學環節中修正改進現有的教學設計活動策略。

      在以上的五個階段中,分析和設計階段是前提,開發與實施階段是核心,而評估階段作為保證,彼此互為聯系,密不可分。筆者認為,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通過引用ADDIE教學設計模型,根據學生需求,為他們“量身訂制”課程教學方法,從而更為系統有序地安排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這也將成為有效改善傳統的經管類課程缺乏操作性、互動性、趣味性的一條新途徑。

      [1][美]Walter Dick 等著:《教學系統化設計》(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2-24

      [3]李向明.ADDIE教學設計模型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8(11)

      課程資源的核心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資源 用好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采,最有情趣的學科。生活處處有語文,而學生的“理解、積累”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的,學生的“運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親身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學語文,才能逐漸積累語言,豐富語言。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該怎樣用好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呢?

      1.恰當使用網絡資源,讓自己的課更富有吸引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包括網上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好網絡資源。課前,可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增加對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課中,可插入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后,可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涉及到許多課外知識,如自然現象、時代背景材料等。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材料,力求避免對照教參照本宣科。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要求學生收集蘇州園林的圖片,課堂上,我結合教學實際,并與課文文本、課文朗讀聲音文件結合制作Flash朗讀影片,把有關的內容以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現出來,隨著課文朗讀,適時展示蘇州園林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在花草樹木上映襯的特點、以及層次多和景致深的藝術美。學生仿佛置身蘇州園林,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此環境下,學生不僅能積極地讀課文,而且能夠主動探求蘇州園林的藝術之妙。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制作展現蘇州園林圖畫美的PowerPoint課件,從布局、映襯、層次多角度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征,并與北京、西安、曲阜等地的園林進行比較,使抽象的事理直觀可感。學生情緒高漲,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諾曼底”遇難記》這一課,我播放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片段,學生目睹了沉船的悲壯,更覺得到哈威爾船長人格魅力的高尚。這些課件不但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學習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幫助學生增加表象積累提供有力的支持。課下我讓學生努力把握課文內容的精髓,為課文查找最合適的背景音樂,放入最恰當的地方。學生以《月光奏鳴曲》配合《海賓仲夏夜》重點段落的學習,以明快的民族音樂用于《春》,用凝重古樸的古箏獨奏曲引出《論語》的有關課文,用浪漫抒情的鋼琴曲《望星空》用于學習《天上的街市》……學生走入教室就自然進入學習情境,優美的各具風格的音樂使他們驚喜、陶醉、激動。經過實踐,大家都感受了網絡的神奇,領略了網絡的魅力,因為信息技術既可豐富視聽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與時代氣息于一體,而恰當使用這一資源,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更富有吸引力。

      2.在閱讀教學中利用電視資源,滲透口語交際

      《新課程標準》突出口語交際能力,整合了聽與說,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用好電視這個資源。電視有好多語言類的節目,收看這類節目,我們可以向主持人學習,其語言的風趣、幽默、睿智,其現場的應急變化能力,都是令人嘆服的。在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時,我常常借鑒電視節目如“實話實說”、“焦點訪談”的形式。在“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語交際課中,要求學生學習“實話實說”,大膽的敘說自己對同學、老師、學校的看法。在“當眾發表意見,態度要自然”的口語交際課中,我鼓勵學生學習“焦點訪談”的形式,推薦二個學生當記者,采訪其他同學,由于形式新穎,學生都能踴躍參加,課堂效果良好。閱讀教學也可利用電視資源,如《詩經·蒹葭》是一首朦朧之美的千古絕唱,為了更好的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在教學時,先放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主題歌,這首歌的歌詞就是《詩經·蒹葭》,之后將這首詩作簡要介紹,接著引導學生在屏幕上觀賞電視劇主題歌錄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當場吟唱這首詩或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誦出來。這就是視聽媒介所創設的情境,推動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領會了文章的意境美。在前不久收看“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后,要求學生走上講臺,用一句準確、流暢、優美的語言概括他們的動人事跡,并以一種較為特別的形式對他說說你的心里話(謝柬、祝辭、箴言、頌歌等)。在學習新聞時,我建議學生收看“新聞聯播”,了解新聞的特點,并組織學生交流“我最喜愛的新聞”,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又可以滲透口語交際。

      3.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豐富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亚洲成色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