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規劃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筑環境;規劃;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景觀設計與建筑學、環境藝術、生態學、園林規劃,旅游規劃、市政工程設計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景觀設計以建筑環境規劃為出發點可分為:藝術景觀設計、空間道具設計、會展展覽設計和節日氛圍設計等。
一、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概念
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是對建筑環境各相關要素進行研究的整體設計。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整合思想,就是要對局部各要素進行交叉綜合設計,而不只是簡單的功能的組合,更重要的是一種高屋建領的使物質要素及其環境達到盡善盡美的建筑環境設計。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研究的是以建筑與環境為主體的物質空間設計,也就是說,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組織空間諸要素關系。作為建筑環境范圍內的建筑問題,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出發點是空間和形象,它合理的補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環境規劃行為。通過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理論,人們能夠從生活的、運動的、綜合的、整體的、直觀的等等多個方面來對建筑環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
景觀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一方面涵蓋了視覺美學意義,另一方面,也涵蓋了地質、地理和地貌屬性等地學意義,并涵蓋了承載了人類文化、精神的文化意義。與此同時,景觀承載了生態系統能源和物質循環,具有非常顯著的生態意義。在實踐方面,景觀規劃設計是通過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實現景觀的各種功能的協調和完善,從而保證生態平衡以及人類的正常和舒適的生活。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研究對于進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環境生態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呈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原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園林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旅游學家把景觀當作資源;而更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美化運動者和開發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燈,房地產中的園林綠化和小品、噴泉疊水。而一個更文學和廣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钡呐率峭痪跋螅瑢Σ煌娜艘矔泻懿煌睦斫猓鏼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景觀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觀是人類的棲居地,景觀是人造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
(一)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景觀設計的內容根據出發點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積的河域治理,城鎮總體規劃大多是從地理,生態角度出發;中等規模的主題公園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常常從規劃和園林的角度出發;面積相對較小的城市廣場,小區綠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從詳細規劃與建筑角度出發;但無疑這些項目都涉及景觀因素.通常接觸到的,在規劃及設計過程中對景觀因素的考慮,通常分為硬景觀和軟景觀。據我理解硬景觀是指人工設施,通常包括鋪裝,雕塑,涼棚,座椅,燈光,果皮箱等等;軟景觀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觀,如噴泉,水池,抗壓草皮,修剪過的樹木等等。建筑環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環境形體的結構層,不同的自然特征決定了不同的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特點。
建筑環境形成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自然特征,它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形態特征。在建筑環境景觀和個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貴的賜予是自然環境,這是形成建筑環境景觀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中,必須對各種因素的特征和潛在的美學價值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將它們充分展現在建筑環境中。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與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Norberg-shulz,1979,P8)。與時間和空間概念一樣,場所(地方)是無所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為具體,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哲學家們把場所上升到了一個哲學概念,用以探討世界觀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學家、建筑及景觀理論學者又將其帶到了理解景觀現象的更深層次。對場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須從場所的物理屬性,主體人與場所的內-外關系,以及人在場所中的活動,無所不在的時間,四個方面來認識.這四個方面構成景觀作為體驗場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
建筑環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蓋了氣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資源等等。
第一,氣候對于建筑環境的建筑格局、空間形態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都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建筑環境環境的各個方面都能夠受到氣候的廣泛影響,例如,氣候能夠直接影響到建筑門窗的大小、屋頂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風格,并且,氣候也是和建筑間距和群體組織息息相關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空間特征。如果建筑環境空間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夠作為建筑環境的空間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環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連、山城重慶、高原建筑環境的拉薩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環境空間和地形地貌是相對獨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為建筑環境的關鍵景觀。例如,蘭州市被山脈所環抱、洛陽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形態,它也對建筑環境空間起到巨大的影響。在建筑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水。通過水這一因素,建筑環境空間能夠變化多端,建筑環境的生命力會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說,建筑環境的重要風景線是水。例如,臨湖的杭州、遍布水網的蘇州、夾江的武漢、海島上的香港、濱海的青島等等,都體現了水對于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對建筑環境景觀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濱水區的環境,以及相應的建筑、街區等,同時,這些可以作為建筑環境的邊緣,從而使建筑環境的整個風貌得到充分的展現。
第四,包括風力、植物、水力、礦物等在內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對建筑環境空間和景觀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二)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建筑環境能夠承載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種多樣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環境,能夠使多種多樣的文化內涵得到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分別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成長的不同的建筑環境也能夠體現出各自的價值指向。對于傳統的建筑環境來說,不管它是在什么樣子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來。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建筑環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時,也會由于不同的地區的文化底蘊的區別而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與其相適應的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以及建筑環境的差異是建筑環境存在著個性和特色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所謂文化,就是人類生活和存在的一種方式,而建筑環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現出文化這種方式,建筑環境是文化積淀的產物。建筑環境賴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環境的文化,文化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內在的本質特征。建筑環境的文化主要涵蓋了兩種形態,它們分別是: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梢詫@性形態描述為人、地、物三部分。所謂人,就是人的活動,也就是說,建筑環境中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人的交談、約會、交往、聚會、旅游、游戲等等,傳統習俗已經將這些活動組織在一起,形成建筑環境的一個關鍵的顯性形態。所謂地,就是人活動的領域,也就是人的活動的位置或者場所,這些位置或者場所就像是一個“粘合劑”,能夠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動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環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謂物,就是構成空間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個鐵塔、一個雕像、一個足球場等等都是物。所謂隱性形態,就是那些對建筑環境的形式與發展能夠發揮出潛在的和深刻的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慣、人們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場所對人的活動的作用的第二個方面是認同,它是與地方的特色和個性相對應的,認同即與特定的環境成為朋友,或者說是使自己歸屬于某一場所,和這一個地方上的社會群體。認同于一個場所,是一個適應于這個地方的所有自然過程與格局以及社會的過程和結構的結果,是個體人的秩序與其腳下的土地,頭頂的蒼天,以及周圍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諧同,當對方告訴你是來自哀勞山的麻栗寨時,他實際上帶給你的是哀勞山半山腰上的那個村寨,寨子上頭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霧,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叢樹,那一堆巨石;他實際上還帶給你那 又長又粗的竹筒煙槍,男子頭頂的紅頭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紋繡花,還有竹筒米飯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長街宴、神樹上的祭臺。這里,人成為場所的一部分,場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如圖2所示。
圖2 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青島湛山寺)
三、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探討了自然特征和環境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在保證功能需要的同時應遵循生態性的設計原則, 建筑環境開發者和景觀設計者必須把地域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建筑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有力保障。另外,將建筑物融入到當前的景觀設計范疇之內,充分融合建筑空間的美學特點和人們的視覺特性,可以使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發揮出極好的效果,從而有利于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 李宇宏. 景觀設計思維及演進研究[J]. 中國建設教育, 2010,(Z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環境污染較嚴重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樣的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更加緊迫,保護環境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碍h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系統學、社會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如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并能熟練運用于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培養他們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就業和社會的需要,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通過多年的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經驗和相關文獻表明:實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學需要,在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模式、教學考核上進行探討,適應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調整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果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豐富,包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規、數學模擬等相關專業知識,這些知識理論性強,掌握這些理論有利于對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碍h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在做教學計劃安排時需要考慮和這些理論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做好教學計劃的相應調整,其中有些主干課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課程,環境規劃與管理里涉及的相關內容也較多。從環境專業整體計劃出發,“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可以與其他專業課同時開設,一般安排在第6學期,也可以放在第7學期前半學期,這樣學生獲得相應的專業理論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論內容,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環境問題能力,從而達到較好教學效果。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有利于基本理論的掌握和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內容第一部分為基本理論,如“人-地系統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空間結構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授課時如果按照書本進度講授理論,學生學起來就會顯得枯燥無味,理論內容掌握不透。在進行教學計劃安排上,可以將這些理論穿插在后面章節內容講解,結合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理解理論,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因時間和課時原因,結合專業需求有些理論可以重點講解,有些理論可以讓同學們自學,這樣精選理論內容,強化應用知識。
其次,簡化技術方法,強化應用。對環境規劃與管理中所涉及的數學方法,如回歸預測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總量控制技術方法如數學規劃法,可持續發展評判方法如生態足跡法,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方法,這些技術方法幾乎是模型構建起來的經驗公式,調整部分內容在水環境、大氣環境規劃中進行講授,在講授課程時可以簡化模型,利用實踐應用實例歸納講授,在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中進行分析,加強應用與理解。
對于不同專業根據學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論和技術方法可以進行有選擇的講授,以突出學科特點,講授課程理論內容時對其基本概念和理論,貫徹少而精原則。選擇具有普遍意義和較高實用價值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方法和主要理論為教學重點。比如對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來說,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重點內容結合土地資源規劃、生態規劃、城鎮規劃的應用進行講解。同時,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專業就業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識面,加大與交叉學科的聯系,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分量和進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加強案例教學,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案例教學是通過實際案例或專題的講授、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知識技能,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碍h境規劃與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專業課,包括環境影響與評價、環境預測、數學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土地資源、生態規劃等相關知識,具有很強的現實經濟與文化背景。對教師而言,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講解,不利于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理解,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將書本內容在實例分析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既學會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內容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一)案例選擇是教學別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擇自己科研項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結合當今社會熱點的實際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將書本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把干癟、抽象的東西轉化為生動、具體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二)圍繞重點內容分析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提出規劃與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實例如何應用書本理論,對學生了解實際環境規劃與管理問題起因、分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所選實例應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環境問題,學生會更感興趣。介紹實例時,注重分析相關環境管理方法、措施,將相關類型問題進行歸納,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誤用。
(三)根據講授案例重難點,講授過程中采用討論與提問相結合方式。比如在教學中圍繞城市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教師講授重點、難點、疑點,結合城鎮綜合整治規劃與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調查的背景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進行規劃模式、管理方法的辯論,通過比較綜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練運用規劃與管理理論,如空間結構理論、復合生態理論、環境承載力理論。討論時教師注重啟發規劃理論的運用,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引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綜合應變能力
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較強,環境問題因為多變性,分析問題時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決結果,亂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結果。為提高綜合應用能力,擴大就業面,其考核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問題的多方面分析結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實例分析為主的開卷考核,也可以課程大作業或課程設計的方式進行考核。使學生真正掌握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方法、解決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several years development,GIS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has grown and 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begins to take shape. Some systems provide some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IS,this paper discuss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easures in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管理;應用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P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2-0252-01
1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是收集、存儲、管理、綜合分析和處理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它是GIS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的主要功能有:
①基本功能包括對空間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存儲、編輯,以及制圖和空間分析等功能。編輯功能允許用戶添加、修改、刪除點、線、面或修改其屬性信息;制圖功能可以靈活多樣地制作和顯示及輸出各種專題地圖,如污染分布圖、水功能區劃圖、環境規劃圖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縮小以顯示不同的細節內容,并能夠測量地圖上線段的長度或指定區域的面積。
②空間統計分析是指對空間數據庫中的專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③疊加分析功能允許兩個或多個圖層在空間上比較各空間要素和屬性,分為合成疊加和統計疊加。
合成疊加得到一個新圖層,它將顯示原圖層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區域僅顯示共同特征;統計疊加可以統計一種空間要素在另一種空間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對不同的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從而獲得各種感興趣信息。
④緩沖區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間操作功能之一。
2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技術實踐
隨著GIS技術的發展,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水平也在不斷發展。最初的GIS應用主要制作環境專題地圖,如水質功能區劃圖、大氣功能區劃圖等。后來,GIS應用逐漸為環境管理服務。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建立大氣、水污染擴散模型,模擬大氣、水的擴散過程。這些應用都是建立在桌面GIS系統上。桌面GIS系統的優勢在于減少用戶開發的工作量,缺點是限制專業開發人員的自由發揮。隨著軟件技術的發展,新的GIS技術不斷推出。當前GIS發展的3個重要方向是GIS組件技術、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Internet/Intranet GIS。
2.1 GIS組件技術組件是一段可重復使用的程序代碼和數據,它由一個或多個對象組成。組件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軟件開發技術。組件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軟件重用手段。組件是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軟件模塊,采用組件開發軟件系統就像搭積木一樣容易,它幾乎可以完成任何任務。從多年的實踐中認識到,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不應該建立在某個桌面GIS平臺上,而用專業開發工具和GIS組件技術開發。
2.2 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在空間數據庫管理方面,Client/server體系結構仍是GIS軟件追求的目標。屬性數據使用支持C/S體系結構的大型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已經不成問題。以前的GIS應用,空間數據采用文件方式管理。由于空間數據量非常大,一個大的應用系統需要的空間數據是海量數據,用文件方式管理這些數據會影響系統的效率。人們希望采用RDBM或面向對象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于是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出現。
2.3 Internet/Intranet GIS隨著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GIS在Web上的成為可能,于是各GIS軟件商紛紛推出自己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開始更加關心他們生活環境的狀況,迫切需要環境管理部門向他們提供環境信息服務。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我國的主要城市都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向公眾環境信息,但是這些形式存在著更新不及時與公布信息有限等缺點。
3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3.1 電子地圖使環境管理工作變得輕松直觀由于采用空間數據和數據庫掛接,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圖由傳統的靜態紀錄變為信息豐富多樣的動態的電子地圖,實現了數據可視化。它使環境主管部門對各種環境要素的管理變得直觀、簡單和輕松。
3.2 強大的環境規劃手段區域環境規劃是EGIS應用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環境規劃模型還處于深化研究階段,將環境應用模型與GIS集成為一體,可以為環境規劃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手段。由于應用EGIS能夠更好地考慮和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
3.3 危險物運輸管理借助GIS的運行路徑選擇功能,可以對危險物轉移運輸線路進行優化選擇,能避開人口集中居住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制定運輸計劃。并可以通過GPS對危險物的運輸線路進行實時監控。
3.4 為數字環保提供技術平臺數字環保是最近提出來的終極環境管理系統,它是繼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環保領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將是未來十年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終極方向,EGIS作為數字環保的基礎平臺,將能夠為用戶提供實時動態環境信息服務,也能夠為環境管理者提供決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環境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地理信息系統是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應用已經從早期的礦產資源管理拓展到與空間地理相關聯的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在環境領域,原有的多種環境信息處理技術(環境模型、環境規劃分析)正在與地理信息系統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強大功能并具有環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環境地理信息系統(EGIS)。它將成為各個環境管理部門日常信息處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將徹底改變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梢哉f它是環境管理進入信息時代的標志。
參考文獻:
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代表環境科學各個知識領域的不同方向,知識點分核心和選修兩種,核心知識單元是所有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要求具有的基礎知識內容。
其中,專業基礎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環境問題,核心知識點包括水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固體廢物污染、全球環境問題,選修知識點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應。②環境科學基本原理,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生態基本規律、環境科學學科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③環境科學研究方法,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科學方法論體系、生態學方法論、環境體系解析方法論,選修知識點包括環境質量調控方法論、綜合/系統分析方法論。
專業原理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生態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態系統特征及過程分析、生態學原理的應用。②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污染物的生物學效應、生物監測原理與方法、環境污染的生物凈化、退化環境的生物修復。③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中典型化學污染物、污染物遷移、污染物轉化、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④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地球環境系統的基本組成運動規律及演化過程、地球環境系統有機圈層的組成結構及其功能、各圈層的演變規律及在全球環境變化中的作用、地球環境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及循環過程。
專業技術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廢污水的物理處理技術、廢污水化學和物理化學處理技術、廢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廢污水的自然處理技術、污泥處理處置。②大氣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原理、顆粒污染物的控制技術、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原理、典型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土壤污染源與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術。④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固體廢物分類與特征、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技術與方法、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⑤環境監測,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標準、水環境監測、環境空氣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物理性污染監測、環境監測質量保證。⑥環境影響評價,核心知識點包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⑦環境規劃,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水環境規劃、大氣環境規劃、噪聲污染控制規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專業管理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環境管理,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管理學的理論基礎、環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選修知識點包括企業/產業環境管理實踐、區域一全球環境管理實踐。②環境法律,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法基本概念原則、環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環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國際環境法。
專業實踐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專業實習,核心知識點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綜合實習。②科研實踐,核心知識點包括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③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核心知識點包括文獻查閱、論文開題、論文研究、論文撰寫、論文答辯。
二、建立核心課程體系
圍繞環境科學專業各專業類別的核心知識單元,建立核心課程體系,承載核心知識點。各門核心課程圍繞核心知識點組織基本理論、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實踐案例等內容,形成系統。同時,設置先導課,為核心課程和核心知識點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例如,“環境化學”課程,就需要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及物理化學、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等課程作為先導課,提供環境化學課程各知識點學習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儲備。
專業基礎類核心知識由“環境學基礎”和“生態學基礎”課程為基本載體?!碍h境學基礎”課程堅持“起點高、容量大和觀點新”的教學宗旨,系統介紹環境科學的產生與發展、人口、各環境要素污染與防治、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能力的培養,課程已經建設為國家精品課程,并積極探索慕課教學形式;“生態學基礎”全面介紹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應用方法,以及現代生態學的最新進展,該課程已經建設成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
專業原理類核心知識由“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地學基礎”課程為基本載體?!碍h境生物學”介紹環境生物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結合現實環境中污染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學生運用環境生物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化學”介紹大氣、土壤、水及生物相諸介質中環境物質遷移轉化的基本原理,環境中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在環境中的歸趨,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過程及綠色化學中污染減量及消除的化學原理,“環境化學”課程已經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地學基礎”課程介紹地殼的基本物質組成特征,氣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氣穩定度和逆溫等與環境有關的基本知識,城市氣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環過程,各種水體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組成特征、形態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過程,地圖的基本概念、特征、組成要素、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分幅和編號的基本方法,地形圖的應用,遙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遙感解釋標志和方法,要求學生掌握地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學基本手段的應用,該課程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 專業技術類核心知識由“環境工程學”“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工程學”介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工程以及噪聲防治與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該課程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環境監測”課程全面介紹根據監測的目的進行調查研究、設計監測方案、選擇監測方法、進行數據處理以及測試結果的分析評價,掌握環境樣品的采集、保存、制備、預處理、測定及質量控制等方法,培養學生實際環境監測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該課程被評為天津市精品課程;“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全面介紹環境評價和環境規劃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方法以及評價與規劃知識的實際應用。
專業管理類核心知識由“環境管理與環境法學”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管理與環境法學”課程介紹管理學基礎知識和主要原理、中國環境管理的原則與政策、中國環境管理的體制與制度、中國環境法體系及內涵、中國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門環境管理、區域環境管理、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等。
三、圍繞三條主線推動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學
1.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主線
環境科學是研究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綜合性科學體系,其核心任務是揭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促進了環境科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圍繞著環境問題的識別和分析,形成環境科學基本原理、技術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體實踐科學體系。圍繞具體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組織核心知識單元、核心知識點和核心課程,課程之間科學邏輯關系緊密,便于學生認知和學習。
另一方面,在我國當前發展階段,資源環境限制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環境科學培養專業人才,應對污染控制、生態修復與環境建設挑戰。圍繞我國面對的實際環境問題,針對性培養專業人才,建立起環境問題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直接聯系,建立以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對應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具備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的急需人才。
2.實驗與實踐教學主線
堅持“注重基礎訓練、強化教學實習、突出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實驗教學理念,圍繞核心知識單元和核心知識點,搭建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群,嚴格畢業論文環節,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作用。
(1)專業課程實驗。課程實驗和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圍繞核心知識單元和核心課程,開設專業實驗課程,包括環境監測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生態學基礎實驗、環境生物學實驗、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著重訓練實驗步驟、實驗操作、實驗安全、藥品管理等基礎實驗技能,培養環境科學分析基本方法和技術。
(2)專業教學實習。合理安排專業教學實習時間,既能促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又能為后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經驗。圍繞核心知識點搭建專業教學實習平臺,建立教學實習基地體系,配合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環境管理等核心知識點和核心課程,建立環境監測中心、環保衛生管理中心、科學院、環保科技公司、垃圾處理廠等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實踐教學基地群,提供直觀認識環境科學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具體應用的機會,培養知識運用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畢業論文。設置畢業論文環節,通過學生參與論文選題、查閱文獻、開展實驗或設計、結果模擬與分析等畢業論文過程,系統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實驗技能的綜合能力。
3.科研創新訓練主線
營造制度、平臺、師資環境,建立穩定的科研創新體系。通過國家級、省市級、校級、院級各級別科研立項機會,搭建“國家大學生創新計劃”“省市大學生創新立項”“學校大學本科創新立項”“學院創新立項”多層次立體化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創新平臺,為不同水平學生提供創新立項機會,逐步提高項目研究質量,嚴格過程管理,保障創新立項覆蓋面。通過團隊協作、教師交流、項目答辯等環節,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鼓勵學生科研成果報獎。
四、核心課程質量保障
(1)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2010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獲批為國家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特色專業結合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多年來的本科教學特色以及相關教育、教學理念,面向國際社會發展及現實中國社會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時考慮到學科本身的實踐特征、時代特征和應用特征,推動與現階段校內學習相補益的數個社會實踐與互動教學平臺建設。
(2)精品課程群建設。提出并實踐“精品課程群”建設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動各門課程精品建設,形成“精品課程群”體系,有效保障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學的高質量。
(3)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2010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4)優質教材保證。作為知識的載體,教材是本科生質量的重要保障。為了提高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自編出版環境科學專業系列優秀教材。包括1本國家級精品教材《環境化學》,4本“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環境學基礎》《生態學基礎》《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等。
(5)推動天津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建設天津市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和創新平臺。提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現代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實驗教學理念,搭建“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實踐、創新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實驗教學平臺,探索“堅守教學神圣,轉變師生角色,強化開放綜合,學科建設與實驗教學相融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改革與建設成果,學生教學效果突出。
(6)推行精細化教學管理。探索精細化教學管理模式并付諸實踐,制訂“教學效果的雙評議制度”“主講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教學效果的雙評議制度(教學督導組評議和學生評議)”等規章機制,有效實現對教師“教”的目標導向和過程管理。
實行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課程小組負責制,實現了本科教學的優質師資資源配備,有效地促進了全體教師對本科教學的關注和重視。保證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參與本科教學,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實行“本科生課程主講教師競聘上崗”。對列入核心課程群建設的課程實行主講教師競聘上崗辦法,結合學生評教結果,根據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優選課程主講教師。
關鍵詞:城市設計;住宅精品;景觀功能分區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into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Therefore, city residential and landscape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ouse become the trend. Residential go-between, building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and unified, the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is paper, from the vegetation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meaning of ", through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design of vegetation speci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idence in the city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specific methods, through a specific residential case, for urban planning of nat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urban districts of appli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theory.
Keywords: urban design; Residential products; Landscape function distric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體質,我國大中型城市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地產類型呈現多樣化趨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我國中高層收入階級逐漸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對城市住宅各類需求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城市住宅與自然景觀的合理結合。
人類住宅條件和環境經歷了巢居、穴居、山居和舍居等四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的人居本生已不是只關注于建筑體,更加注重居住建筑周圍的環境,因此自然景觀作為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人居環境發展的重要環節。自然景觀與人類住宅是人居環境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人與自然結合的重要表現手段。自然景觀為住宅環境提供了自然氛圍,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到大自然的綠色享受,同時還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從側面提高了人類居住環境的品質。
以廣東中山某城市住宅為例,其植被設計的主題時“綠色流動的空間” ,根據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組織安排,由于場地形態和建筑的布局方式,整個社區景觀分為主入口景區、動感娛樂區、泳池景觀區、休閑主題區四大環境片區,整個城市住宅區多采用灌木、喬木和水生植被等。
該住宅區的景觀設計理念包括:
(1)環境規劃設計引入規劃、系統的概念,從多維度詮釋風景住宅、綠色棲所、和諧家園的人文概念和環境藝術;
(2)強調景觀場所的多元化思維,當今社會的多元化趨向己滲透在文化和藝術等領域,景觀場所也不例外地充分體現這種思維和時尚;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彈性原則,使規劃設計具有前瞻性,充分考慮到小區人口規模與景觀帶容量的關系;
(4)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在設計的每個細節上充分考慮人的審美心理和行為特點。
作為住宅區的的標志性景點,在“主入口區”主要營造一種歡快、熱鬧、祥和的氣氛。利用地面鋪裝、特色樹陣、景觀燈柱、LED燈帶、綠化盆栽等景觀處理手法,豐富主入口的景觀效果。在“動感娛樂區”,呼應大門的開闊氣勢,在空間肌理處理上更為簡約細致。場地以流暢的線條、整體的色塊,立體的綠化強調景觀空間的層次感?!坝境鼐坝^區”的整個空間以人的活動作為設計重點,泳池景觀貫穿整個中心區,充足的陽光、溫柔的和風,起伏的綠林,提供了較好的戶外活動環境。“休閑主題區”主要是滿足人們停留、交往、聚會、觀景、文化的需求,通過自然元素與硬質景觀的巧妙滲透,創造親近自然、享受藝術情趣、促進鄰里關系的多元化景觀空間??臻g設計將園路、坡地與休閑空間充分交錯穿插,如影隨形。
以現代設計主體為特點,突出自然生態的種植理念,突出了園區的景觀與現代都市環境的完美和諧。本例總體種植風格旨在為住戶營造城市叢林,輕松休閑的氛圍。從透露著自然氣息的濱水區域到充滿現代感的園區空間,自然生態的種植格調于住宅庭院隨處可見,讓置身其中的住戶能自然地找到家的感覺。
(1)環境規劃設計的目標定位:
綠色引領社區,力求通過系統、合理的規劃和精心的景觀藝術設計,以“綠色流動空間”為主題,創造一個健康、生態、休閑的人居環境。基于居民區整體規劃及六、七期建筑采用現代風格等條件,六、七期景觀設計既要考慮整體協調性、又能突出該區的主題特色。
(2)規劃設計的原則:
環境規劃設計引入規劃、系統的概念,從多維度詮釋“風景住宅”、“綠色棲所”、“和諧家園”的人文概念和環境藝術。
強調景觀場所的多元化思維,當今社會的多元化趨向己滲透在文化和藝術等領域,景觀場所也不例外地充分體現這種思維和時尚。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彈性原則,使規劃設計具有前瞻性,充分考慮到小區人口規模與景觀帶容量的關系。
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在設計的每個細節上充分考慮人的審美心理和行為特點。
(3)設計原理:
設計靈感來源于“藤蔓”,即綠色流動的空間,其中具體的有:流動性,作為一個生命體,藤蔓可融入并適應周圍的環境;再生,即它生命力頑強,可以延伸至任何它能攀附的物體上;生命,它顯示生命的象征,平衡鏈意味著自然生長和延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