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4
我國小說起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出現“話本”――白話小說,再加上當時民間藝人的“說書”職業的流行,白話小說才在民間流行起來。早期的小說不被主流文學接受,被認為是俗文化,直到五四時期,小說才被重視。解放后,小說文化在我國繁榮發展,但仍有一部人認為小說文化難登大雅之堂,至此小說在文學中長期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現代教育中,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小說成了初中語文課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招考試大綱》中,關于對古傳統小說內容的考查要求比較簡單,導致部分教師對傳統小說教學不重視,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老套,沒有對學生學習傳統小說作出適當正確的引導,導致傳統小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處于邊緣地位。
一、學生學習情況
(一)語言障礙
小說一般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比較能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給學生帶感官上的閱讀愉悅感。但是,相對性的我國傳統小說多是半白話文,其語言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形態,學生對這種小說在語言閱讀流暢度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對作者的比喻、解釋等也存在理解度不高的情況。雖然傳統小說教學相比較文言文、古典詩歌教學有語言上的優勢,但是對于知識背景并不深厚的初中生,在語言理解上還存在障礙。
(二)應試壓力
學生剛升入初中,從小學輕松的兩三門課突然增多到七八門科,壓力驟升,很長時間適應不了,小學時的課外活動時間基本上都變成了寫作業、預習、復習的應付學習,因此,閱讀傳統小說的時間被壓縮。
(三)喜“看”不喜“學”
學生之所以喜歡看小說,是因為小說的無壓力閱讀能給學生身體、心理、精神上帶來感官愉悅性,而選入課本的傳統小說,需要學生有目的、有壓力、邊讀邊想式的閱讀,愉悅的閱讀在學生心中就“變味”了,容易讓學生失去閱讀興趣。
(四)同種不同類小說
學生喜歡的小說,多是現代社會流行的通俗小說,武俠、言情、修仙、修真、恐怖、懸疑類等,喜歡的是跌宕起伏的情節,很少關注小說自身語言的魅力和人物藝術的描寫。因此,學生很少愿意關注、體會傳統小說中經典的語言、人物的塑造。學生愛看的小說,雖同為小說,但是是“路同道不同”的小說。
二、教師教學情況
(一)重視度低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由于中招這面旗幟的存在,相對而言,初中教師比小學教師在學生成績方面有壓力。又因中招考試對傳統小說的考查要求不高,不少教師認為過細的講解傳統小說是浪費時間,且對傳統小說教學理念、方法重視度不高。
(二)自身素質不夠
由于應付壓力,一些教師只專注于對如何能提高學生成績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對考查要求不高的傳統小說教學探索與研究度不高;還有一部分教師本身對傳統小說投入不多,購買傳統小說書籍少,對傳統小說原著研究不夠,跟不上時代對傳統小說的解讀,只對照語文參考書對學生進行照本宣科式教學,把握不到傳統小說的全面性。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欣賞不出傳統小說的真正美的。也會對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不到位、對小說人物塑造鑒賞不夠全面,做不到吸引學生去學習欣賞傳統小說,更談不上提高學生文學素質。
(三)教學方法陳舊
現在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課堂應用廣泛、合作式探究教學方法模式已較成熟,但部分教師在傳統小說教學中,不愿創新傳統小說教學設計,仍采用“教師對口一人講、學生對耳聽”的教學手段和“三段論”教學方法,即教師一人分析小說的段落,歸納段落含義,學生被動接受學習。這樣教學效率低,教學過程單調乏味,使學生失去了對傳統小說學習的興趣,進而不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三、閱讀環境
(一)社會環境
當今社會,全球互聯網化,人與人交H溝通數字化。同樣,閱讀也向數字化發展多。學生獲得小說的途徑非常多,甚至能完全擺脫傳統的書本閱讀形態。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等數字化閱讀接近了閱讀與學生的距離,但同時給予學生對小說的選擇也多了起來。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網絡通俗化大眾化小說閱讀度高,對傳統小說興趣不大,再加上閱讀的功利性越來越強,學生不愿將課外時間放到閱讀時間長、收效低的傳統小說中,寧愿多做幾道題基礎性的習題來提高考試成績。另外,電視、電影的流行,給予了傳統小說更好的展示平臺,但是又讓學生失去了閱讀欣賞傳統小說語言魅力的機會。
(二)學校環境
目前,能夠支撐紙質傳統小說閱讀的陣地,主要來自學校圖書館,但一些學校對圖書館建設投入不夠,館藏書籍破舊,跟不上時展,甚至有些學校的圖書館只是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從不對學生開放。還有一部分學校與校外公司機構聯合建辦圖書館,校外人員的參與使圖書館建設帶有盈利性質,為了吸引學生辦卡借閱,圖書館內多放一些通俗的、大眾化的雜志、期刊和小說,而對傳統小說的評注、解讀類的書籍根本進不了圖書館的大門。
(三)家庭環境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長自身亦無閱讀習慣,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啟蒙教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大,家長對傳統小說的態度也影響了學生對傳統小說的閱讀態度。特別是升入初中,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家庭書籍購買投入方面,給學生投資購買傳統小說的很少,多會投入購買應對考試的參考書、練習題等。還有一部分家長,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閱讀課外書、小說會影響學習,禁止學生閱讀一切課外雜志、小說,把小說閱讀一棒子打死,順便把傳統小說也扼殺在閱讀的搖籃中。
長課短教,簡單的理解就是用相對較少的教學時間去組織對篇幅較長的課文的學習,并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長課”和“短教”分開來講的話,這在我們的教學中顯得很平常,但若將這一“長”和一“短”結合起來,就為我們的教學增加了不少難度。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夠做到長課短教,并且教好呢?
我認為,首先教師在上課之前要有明確的教學思路。不難想象,如果教師思路不明,而想要學生學得明白,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教師要想有明確的教學思路,其前提是要深入地去分析研究這長長的課文。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要想讓學生跳出題海,教師首先要跳入題海。我很贊同這句話。它要強調的是要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保證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篩選,從中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形成明確的教學思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這就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追求的境界。上面的這句話對于長課短教同樣適用。因此說,要想實現長課短教,教師必須有吃苦在先,分析在先,研究在先的精神。在對長課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明確的教學思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思路清楚,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思路明確的同時,我認為教師還必須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來組織好短教。在教學實踐中我多次嘗試,從課文體裁入手,探究出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即:明確文體、掌握特點——循序漸進,指導學習——檢測反饋、查漏補缺。
下面我以《最后一課》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具體談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一些想法。
課前我讓學生預習了一下這篇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完成對字詞的學習,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課堂上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一、明確文體,掌握特點
學生對小說這種文體并不陌生,因此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有序安排下明確并掌握以下內容:1、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2、小說的基本特點有:能夠多方面、細致地刻畫人物性格,具有較為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可以描寫具體可感的環境。3、小說的情節發展可分為開端、發展、、結局。
二、中間切入,上掛下連
不少結構縝密的文章,文中都巧妙地運用了承上啟下的過度段。過度段是文章中前后緊密連接的紐帶,它不但能把文章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而且基本上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這類文章,我們可以從過度段入手,上掛下連,展開分析。
三、循序漸進,指導學習
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在長課短教中尤其應注意這一學習規律。因此,我首先請學生簡要敘述故事情節,這便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再找出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了解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說所要反映的主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這篇小說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展開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從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梳理人物思想情感變化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建議學生采用略讀、跳讀、細讀、悟讀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對人物展開全面分析。
四、抓住細節,小中見大
怎樣才能抓住文章的細節?我以為,達到這一點,更多的來自于教師的悟性和靈氣,來自于教師對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類的學習雖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不過,以我個人粗淺的經驗,文章的細節也非鏡花水月,只要我們善于做個有心人,也會上出彩來。如將課堂教學落實在通過體味語言文字去體現語文味,就是一種較有效的做法。
五、檢測反饋,查漏補缺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學能力的不同分別采用學生自主反饋和教師設計檢測題等方法進行檢測反饋,以便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