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工藝美術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平面設計;設計定位;設計素材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3-0180-02
一、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平面設計定位的影響
1.對審美取向的影響。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情趣崇尚“不似之似”、“遷想秒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之見,而致力于表達作者的“意象”。這種“寫意”的審美特征,打破了顯示物體對人們自由想象和創新的禁錮,超越了自然與現實的界限,創造出一種現實世界并不存在的鮮活靈動的藝術真實。傳統工藝美術更注重人性化的表現,強調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表達原始本能和情感以及對世俗意愿的追求。盡善盡美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審美理想,傳統工藝美術更注重人性化的表現,強調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表達原始本能和情感以及對世俗意愿的追求。盡善盡美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審美理想,傳統工藝美術通常把現實生活中的生活需求作為自己的審美理想,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作為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的標準,將征服和改造客觀世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訴諸審美形式。因此,在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題材中,以反映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多子多福、夫妻恩愛、平安吉祥等愿望為多,從民間美術表現內容的總體格調來說,必須是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富有美滿理想的,這種風格作為一種民族心理已滲入到民眾生活習俗之中,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形式。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的審美形式,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審美取向。
2.對目標消費定位的影響。中國的平面設計目標消費者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華民族,這一目標消費者的審美、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倫理、心理、消費觀等,都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作為最能代表中國視覺文化之一的傳統工藝美術,在這一群體中有非常廣泛的基礎,尤其是傳統的吉祥圖案、中國結、剪紙、漆藝、陶瓷等,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任何一個地域,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民族都能找到它們的存在。傳統的吉祥圖案,是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最容易溝通的視覺語言。如“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這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事實,它所起到的表達與溝通作用,是文字與語言無法取代的。同時,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支配的,從原始人類創造工藝美術圖案起,每一個圖案都有一定的思想內涵,這些內涵幾千年以來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張燈結彩、舞龍舞獅、演古裝戲、皮影戲、貼對聯、窗花、年畫、財神。門神等,無不以傳統工藝美術圖案表達人們驅除災害、邪惡,追求吉祥、平安、幸福,希望健康、長壽、興旺、發財等美好愿望。在人們的心中,貼了“門神”,就不會收到邪惡的侵害;有了“壽桃、仙鶴、壽星”,就會健康長壽;有了“雞、魚”就會吉慶有余;有了“蝙蝠”,幸福就會降臨;有了“雙柿”和“如意”,就會事事如意;有了“鰱魚”,就會年年有余等等。這些傳統工藝美術圖案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古代人和現代人是相通的,現代人和未來的人也是相通的,因為它們表達了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運用目標消費對象思想情歌相通的視覺語言,包括造型、色彩、符號、圖案等,如果離開這些基本的外部因素,進行標志設計、商品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畫冊設計等,必然導致設計的失敗,甚至會導致企業經濟損失和破產。
二、傳統工藝美術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豐富的設計素材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積累,為平面設計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設計素材,這些寶貴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是現代平面設計取之不盡的源泉。由于傳統工藝美術不是偶發性的創作,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不斷加工創造而成,有著悠遠的歷史積淀,因而它能使現代設計文化內涵深厚、民族風格獨特。它所傳達的內容和構成這些內容的意象無一不來自大眾的生活,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它的存在與社會普遍存在的大量風俗和信仰有關,不取決與某一個人的喜好。它來源于大眾,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有著相當穩定的受眾性,其設計為公眾所周知,有著相當穩定的受眾性。其設計為公眾所周知,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普遍性。它運用于公眾所周知,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普遍性。它運用于現代平面設計,更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更具說服力。在眾多的標志設計、廣告設計、產品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中,到處都能看到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作用,這些傳統工藝美術有寓意紋樣。傳統題材、剪紙、陶瓷、玩具、服裝、建筑、家具、國畫、印章等,共有幾千萬件作品流傳在當今社會,單是寓意紋樣的辭條就有350多條,圖案幾萬件。比如,從表現形式看,人類的行為生存方式、思想、道德、哲學、社會學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及事物的象征意義都各有不同。
三、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實例
從設計的角度來講,標志是平面設計的一種,是具有相當視覺美感的一種藝術造型,但它同時也是實用美術,它在商品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和創造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鳳凰衛視中文臺的臺標,借用了原始社會彩陶上的鳳鳥圖形,并使用了中國圖案特有的“喜相逢”結構形式,反映出一種厚實的文化底蘊。鳳鳥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現代媒體的特色。
陳漢民先生設計的北京王府井飯店標志,以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圖案“方勝盤長”吉祥紋樣為本,經穿插組合成垂直和水平的經緯直線,構成上下左右對稱的正方形,傳達了該飯店嚴格規范化管理、上下一致、同心協力、熱情迎來送往客人的新理念。中間的“王”字即是飯店的字頭,又寓意該飯店在同行業中翹楚領先、傲視群雄的王者本色,此外在細節處理上也破費匠心,把四角處的線有意斷開,構成“井”字,既突出該飯店所處王府井的地理位置,又表達了吉祥美意。
21世紀初,在上海舉行的亞太地區國家首腦會議上,與會各國元首身著傳統工藝美術福壽圖案為設計元素的中式服裝,令世界為之矚目,令世界為之喝彩,它引導了中式傳統福壽圖案服裝的世界新潮流,是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圖案完美結合的典型。
以上幾款設計都是以傳統工藝美術圖案為主要造型手法,運用大家熟悉的圖形,結合現代平面設計的技法,把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受到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為企業和中國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其根本原因是傳統工藝美術起到了主要作用。
四、結語
總之,作為一個優秀的現代平面設計師,應立足于本國傳統的民族土壤,吸取民族藝術精華,以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創新求異思維及藝術潛能為后盾,正確理解中西文化的結合,處理好設計國際化與區域性特征關系。將傳統工藝美術成熟、細膩、有力的文化信息與裝飾語言豐富現代生活,煥發越來越迷人的風采。只有這樣,我國現代平面設計藝術在國際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現代平面設計的區域性和個性特色便會以新的姿態、新的文化意義在國際設計舞臺上展現中國的時代風采。
關鍵詞:景德鎮 陶瓷 工藝美術家 城市文化
目前對于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到陶瓷符號、藝術風格、陶瓷語言的應用,對城市文化的塑造上也以陶瓷本身為主;對工藝美術家的研究大多立足于藝術表現和個體效應上,缺乏對景德鎮陶瓷名人文化的宏觀性、群體性、綜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對陶瓷工藝美術家的挖掘、開發、利用的研究,本文正是從陶瓷文化的創作主體――工藝美術家角度,研究其對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以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為主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文化名片代表著歷史的積淀、文化的素養和城市的形象,可重點圍繞景德鎮本土特色做好文章,如山水、歷史、紅色文化、名人名家、陶瓷文化等,基本涵蓋古往今來的方方面面,其中名人名家的重要內容就是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
景德鎮的陶瓷工藝美術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讓工藝美術家成為城市對外宣傳和交流中閃亮的“文化名片”,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如以景德鎮歷史陶瓷工藝美術家為主題,出版著作專著,作為國內外交流交往的特殊禮品,也可以作為景德鎮的特色旅游商品。另外,由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對景德鎮陶瓷工藝大師進行全方位的策劃包裝,比如出版劉新園、王錫良、秦錫麟等人的作品集,對其作品進行文化角度的賞析評價,對其陶瓷作品的內容進行思想、藝術、文化層次的解讀,讓陶瓷藝術走出純工藝制品的狹小圈子,普及到大眾中去,讓古老的陶瓷藝術煥發出異樣的光彩,最大限度還原傳統陶瓷藝術的生命;還可以與已具備一定國際影響的藝術節和作品展等文化藝術活動結合起來,借助兩個節會可以推出一批陶瓷工藝大師,可以收到以少帶多的集團效應。
政府等相關部門還要借助媒體來打造抽象意義的城市文化名片,圍繞景德鎮陶瓷工藝大師,做好宣傳工作。重點做好當前景德鎮知名陶瓷工藝美術家的介紹宣傳。還要讓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進社區、進學校,報紙等媒體對類似活動加強宣傳,找到古今交融的最佳結合點,營造出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使名人成為學習典范,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渴求。
二、城市規劃建設陶瓷工藝大師要唱主角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忽視文化或者沒有主題文化的城市注定是上不了檔次的。所以在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要揉進更多的文化因素,特別是景德鎮陶瓷工藝大師的要素,要讓歷史陶瓷工藝美術家唱主角,讓他們在現在的景德鎮城市乃至鄉村中煥發勃勃生機。具體講,就是要在風景區、城市街頭見到名人名作,在城市道路、車站牌以及其他標志性的建筑集中宣傳陶瓷工藝美術家。
景德鎮市內的風景區內也要注意到知名陶瓷工藝美術家的效用。如在景德鎮人民廣場的景德鎮陶瓷工藝大師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就能更好地宣傳景德鎮。筆者建議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在新建風景區、在城市街頭綠地等處豐富景德鎮展示的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陶瓷工藝美術家的潛在價值。它們既是景德鎮的文明形象窗口,又分布廣泛,具有固定性或流動性的特點,如果我們將其充分利用進行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以及其他文化的宣傳,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三、旅游資源整合科學開發利用
景德鎮有著悠久燦爛的陶瓷文明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知名的陶瓷工藝美術家眾多。陶瓷工藝美術家作為景德鎮歷史文化優秀的傳承者和先進文化的建設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旅游作為今天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我們景德鎮應該更加積極地發展旅游業,在現有基礎上推進旅游業的更快、更健康發展。有學者認為,景德鎮市應當塑造“歷史名人,世界瓷都”形象,集中“活化”歷史名人,著力開發以歷史名人為線索的文化旅游產品。筆者認為還不僅僅如此,我們要積極利用景德鎮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優勢,尤其是要特別注重陶瓷工藝美術家資源的挖掘、開發和利用。我們要對景德鎮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按照地域和資源性質進行深入挖掘,科學整合,集中打造“景德鎮”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
有關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不盡如人意。目前只有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發展稍好,其他文化名人資源的開發尚停留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們要充分挖掘景德鎮歷史陶瓷工藝美術家旅游資源,將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針對景德鎮旅游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在將知名陶瓷工藝美術家作品與陶瓷博物館等人文資源整合,針對特定學者型研究型人群集中開發推廣,打造這一人文資源旅游的品牌;或將名人名作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利用,打造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景觀。開發的基本精神就是將陶瓷工藝美術家為代表的人文資源整合或與其他自然旅游資源優化組合聯合開發,實現旅游資源最大整合。
總之,在城市文化形象建設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重視豐富的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家資源,以景德鎮陶瓷工藝大師為主題,打造帶有鮮明景德鎮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對陶瓷工藝美術家資源進行充分深入科學地挖掘、開發和利用,打造“景德鎮”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品牌,景德鎮城市文化的建設必將更加順利、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陳雨前、鄭乃章、李興華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城市形象設計,呂文強編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城市形象設計/區域形象,錢智等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0
[4]推陳出新―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發展,錢遜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劉彥平,城市營銷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松動爆破;綜采工作面;斷層
巖層或巖體破裂后斷裂兩側的巖層或巖體會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就被稱為斷層。在煤礦綜采工作中,斷層本身的構成參數,比如落差、傾向和傾角;位置;煤層本身的厚度、傾角、頂底部條件、生產條件等諸多因素都會對過斷層的難易程度產生影響。我國目前的綜采機組過斷層的主要方法有調整割煤高度法、挑頂起底法、搬家跳采法等;在通常情況下,斷層的落差越小,通過的程度就會越容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對于落差比較大的斷層,會在采區設計或采準巷道布置與施工中設法避開或加以處理。但是,在實際的綜采中,往往會在回采工作面中隱藏著很多落差比較小的斷層,但是斷層的走向與工作面巷道大致平行或者是小角度斜交而未被發現,這樣就增加了回采的難度。對于這些斷層,應該好好處理,因為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在嚴重影響生產的同時,還會造成一些安全隱患;如果是一般的情況,通常會采用割煤機直接破巖,綜采機組就直接強行通過,有時可能會造成很大程度的刀具破壞;但是如果綜采機組遇到了不能自行穿過的硬巖斷層,就會選擇搬家,這樣不僅耗時費力,還會大大的影響生產。
采用爆破的方法可以幫助綜采機組穿過斷層,但是在施工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頂板的嚴重破壞,或者是會出現大面積片幫而讓頂板變得難于支護,甚至還可能會將液壓支架的管路和支護的鍍層崩壞,這些都會讓設備遭受到重大的損失。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斷層巖石進行深孔松動爆破技術的研究,從而在研究和試驗中不斷的總結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深孔松動爆破的工藝技術,要選擇合理適當的爆破參數,在作業時保護好工作面頂、底板和機組設備。
1、工作面和斷層地質狀況
本次的研究試驗工作是在象山煤礦的21302工作面進行,這個21301綜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區淺部,它的下部則是設計中的21302工作面,這個工作面走向長160米左右,選用的煤層厚度平均為4米左右。煤層的直接頂是砂巖,主要是深灰色,比較堅硬,層理比較模糊,還有些許的裂隙,砂礫從上到下在逐漸變粗;煤層老頂主要是砂泥巖,顏色主要是深灰色為主,它的質地比較軟,層理依然不清。
該煤礦的工作面是由綜采設備回采生產,煤層主要是水平構造,從機風巷資料上面來看,煤礦的工作面有著比較多的斷層,其中有4條大于3米,同樣有4條小于3米;因此,為了能夠快速、安全、高效的過斷層開采,就要嘗試采用深孔松動控制爆破技術,從而幫助綜采機組來穿過斷層,這樣就能有效的大幅度提高過斷層的推進速度。
2、爆破技術方案及參數的確定
在一般情況下,采用松動爆破法對斷層巖石進行處理有兩種辦法,深孔松動爆破和淺孔松動爆破。松動爆破技術具體指的是充分利用爆炸的能量,從而使爆破的對象成為裂隙發育體,并且還不會產生拋擲等情況的爆破技術。通常來說,選擇淺孔松動爆破法或者深孔松動爆破法主要是根據斷層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的,如果斷層的落差比較小,巖石的硬度也不是很大,那么,在原則上就采用淺孔松動爆破法來進行過斷層施工;如果斷層的落差比較大,巖石的特性又比較的堅硬,那么一般就采用深孔松動爆破法來進行施工。
爆破技術方案的確定:松動爆破的原理規定,在綜采工作面適合采用減弱松動爆破法進行破巖,那么爆破作業指數的合理范圍應該在大于等于零點五到小于等于零點七五之間,通過少量裝藥或者不耦合裝藥的作用,使爆破后的巖石只發生破裂或者是弱松動狀況,這樣就能控制飛石和振動,從而達到有效保護液壓支架和頂板的目的。
一般來說,當斷層的落差小于等于3米時,巖石的硬度在4-6之間時,就適宜采用淺孔松動爆破法過斷層;如果斷層的落差在3-5米之間,巖石硬度在6-8之間或以上的情況下,再加上斷層走向與煤層走向近似平行,就比較適宜采用中深孔松動爆破法。
炮孔布置方式及孔網參數:炮孔布置方式一般是根據巖層的厚度確定的,通常是三角形或者梅花形。當巖層條帶寬度小于等于1米的時候,就采用單排眼布置,如果巖層條帶的寬度在1和1.5米之間的話,就采用雙排眼三角形裝置,當巖層條帶的寬度大于1.5米時就可以采用梅花形。
淺孔爆破鉆孔一般采用ZY-24型風鉆,這種風鉆的孔徑在38-42毫米之間,采用直徑在32-35毫米之間的藥卷爆破。通常情況下,每茬炮割兩刀,所以炮孔深度一般會小于1.2米。要采用“多打眼、少裝藥”的原則,因為這樣可以對飛石進行有效的控制,還要將炮孔的間距控制在0.6-0.8米之間;在確定炮孔排距的時候,應該根據巖層的厚度和巖層的軟硬情況來確定,通常情況下在0.5-0.6米之間。
中深孔爆破則是采用地質探鉆或者是YT-27型號的風動鑿巖機進行鉆孔,孔徑在45到60毫米之間,采用直徑在32到50毫米之間的藥卷進行爆破,孔深要在8到15米之間,孔距應該在0.8-1.2米之間,在排距方面,同樣是根據巖層的厚度以及巖層的軟硬情況確定的,一般在0.6-1.0米之間。
起爆方法:采用梅花形布孔方式,五段毫秒電雷管串聯起爆。起爆順序:單排眼是從工作面下部往上部順序起爆;2排眼則先起爆下排眼,上排眼滯后一段起爆;3排眼的情況下,則是先將中眼起爆,然后將底眼起爆,最后起爆頂眼。垂直方向上應該將2-3個炮眼設置為一組,每次一起起爆4-5組。
3、試驗結果及分析
由于這次在試驗中所選用的炮孔布置方式、間距、炸藥單耗以及單孔裝藥量等方面的計算比較合理,所以現場試驗爆破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在進行爆破后,巖石進行了充分的破裂,在裂隙的擴展和發育方面也比較理想,爆破后產生的飛石很少,甚至基本上都沒有飛石的產生,這樣就有效的能夠保護液壓支架和刮板輸送機的安全;由于爆破的振動影響也比較小,所以在進行爆破后頂底板和煤壁也基本上不會受到損壞。采煤機只要稍加切割,大多數巖石就會被完全破碎,從而可以有效的幫助綜采機順利的通過斷層。
通過分析比較,采用淺孔爆破法鉆孔比較簡單,容易進行操作,這樣就可以省時省力,因為可以直接利用井下巷道掘金壓風系統;如果采用深孔爆破法進行鉆孔就比較的困難,在裝藥、爆破過程比較的復雜,耗費的時間也比較多,并且對生產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是與淺孔相比,在爆破有害效應的控制方面要更有優勢。
4、結語
通過實踐研究發現,采用松動爆破技術工藝和方法可以幫助綜采機組順利的過斷層,這樣就降低了過斷層對生產的影響,從而增加了煤炭資源的回收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藝美術;科技;發展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8-0109-01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是通過一定的技術,運用特定的材料所進行的造物藝術活動,即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縱觀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整個的造物歷史進程來看,其發生與發展跟同時代的科技水平是并列前行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造物活動所用的材料、功能、造型、裝飾和采用的工藝技術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和進步,這是人類對自然物認識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以及審美觀念、審美情趣變化的結果。工藝美術作為藝術質的生產活動,它始終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它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飛躍性發展的特征,體現出古代先民對造物科技水平掌握的提高與應用。
首先,科技進步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促進作用,不僅在具體的工藝美術領域隨處可見,而且對于工藝美術理論也起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中國古代,科技進步不僅開拓了人們所“知”的世界,而且以技術手段不斷創造新的工藝美術形式。一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幾乎伴隨著重大的技術進步和發明:沒有冶銅技術,就沒有青銅工藝美術;沒有紡織技術,就沒有服飾工藝美術;沒有制陶制瓷技術,就沒有陶瓷工藝美術;至于以各種材質命名的雕刻工藝美術,諸如骨雕、木雕、牙雕、石雕、竹雕等等,更是與掌握各種材料的技術技巧的結果。科技的進步,也改變和影響著古代中國工匠藝人們的勞動方式。如陶瓷工藝美術,陶車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純人力勞作的局面,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機械工具。
在古代中國,技術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成為工藝美術發展的“量尺”,技術的進步會促進工藝美術發展,乃至取得質的飛躍。
此外,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豐富了工藝美術理論。技術的進步不僅促使工藝美術領域在內涵上日益豐富,而且外延也不斷擴大。中國古代的技術及其重視經驗積累和總結,往往與材料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以及人體工程學的基礎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為上述學科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技術基礎,它們也反過來促進工藝美術理論的初創和成熟完善。比如作為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科技專著的《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內容涉及先秦時代的制車、兵器、禮器、鐘磬、建筑、水利等手工業技術,還涉及天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又如成書于明代的《髹飾錄》作為我國古代惟一傳世的漆器工藝專著,是我國制漆技術發展的理論總結。再如,明末造園家計成所著的《園冶》,作為一部系統地論述園林建筑的專著,當然離不開建筑造園科技的長期積累。
其次,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科技的進步。
一方面,工藝美術的發展影響了科學技術的價值評判標準。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工藝造物的進入全面發展階段,針對造物、科技等話題,諸子百家競相發表言論,表現出了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展現出了對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社會價值的冷靜思考力量。如孔子主張“文質兼備”,以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強調內容與形式并重;道家提出了“虛無觀”,對工藝美術造物利用“空間”起到積極作用;而墨家重工藝美術的功利性,重視造物實踐。而此時期正是人們對于科技的作用、對于科技的目的等方面價值體系建立的時期,他們所形成的工藝美術價值觀對科技的的價值評判標準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特別是與民生農業有關的科技,獲得了突出的發展。
另一方面,工藝美術的發展也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傳播提供了有效形式。科學是對隱藏在諸多自然與社會現象背后規律的的概括和總結,因其抽象性,往往難于理解,而工藝美術憑借具體的形象,幫助人們理解,這為科學技術的傳播提供了方便。比如,張衡設計的世界上第一臺用來測量地震的地動儀,便是一件工藝美術品,它借助工藝美術造型,把抽象的科學原理具體化了:它由精銅鑄成,外形如一大酒壺,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體外部周圍鑄有八條龍。而工藝美術中的書籍裝幀,各種科技箋譜的設計,更是對古代科技的傳播起到巨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科技是工藝美術造型的手段,科技的進步帶來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形態的豐富化,使工藝美術品的實用功能更加合理化。而工藝美術的發展,也通過工藝匠人的技藝經驗積累以及對于技術經驗歸納的分析、通過對科學技術的價值評判標準的影響、通過科技傳播工藝品的設計,促進了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非遺工藝美術;創新設計;視覺形態;表意內涵;功能價值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術是由民間工藝思想和生活智慧長期積淀而成的精華。它與傳統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經世代傳承而凝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藝術形式。非遺工藝美術的歷史傳承具有動態化的特征,蘊含著民間工藝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展現了隨社會環境和生活形態流變而不斷拓進的創造精神和審美情趣。非遺工藝美術在現代視覺環境與社會生活空間中,在對傳統視覺文化基因予以保存和繼揚的同時,亦受到現代視覺形式、設計理念和審美觀念的挑戰。這種復雜的情形構成了非遺工藝美術所遭遇的現實困境,但也隱含著創新發展的契機。
一、非遺工藝美術的處境狀況
工藝美術對現實生活具有極強的指向性,通常需要滿足兩種要求:功能實用性與精神適用性。功能實用性是指工藝美術的設計形式要符合日常使用的功能要旨,而精神適用性指的是工藝美術用品包含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要切合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精神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敘事就是對傳統社會生活與文化精神的演述和表達。隨著社會結構與文明型態的嬗遞,傳統的耕織社會捩變為現代化的工業社會和信息世界,封閉的文化體系衍化成開放多元的人文環境,致使傳統事物的生存境遇不斷變化改換。失去傳統文化背景與生活方式的加持,非遺工藝美術樣式在現代視覺環境中呈現持續收縮的態勢,其根本原因是功能實用性的消泯與精神適用性的失落。非遺工藝美術的創新設計策略與路徑研究RESEARCHONTHECREATIVEDESIG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RTSANDCRAFTS
(一)功能實用性的消泯
非遺工藝美術物品屬性中實用功能的消泯,導致實用性與藝術性發生分離。從前,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凝結為與視覺形式相輔相生的精神意蘊。失去實用功能后,人與物品的審美關系產生了根本改變——兼具“用”與“看”的審美互動轉變為純粹視覺的審美關注,因此淡化了蘊含在視覺形式中的精神意蘊,令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內容退變為一種僅作用于心理淺層的裝飾樣式和視覺趣味,形成僵化的審美展示形式。
(二)精神適用性的失落
傳統的生活形態與文化語境的消逝,使非遺工藝美術在現代視覺環境中的演繹機會和空間越來越少。構成傳統生活圖式的諸多事物從現代生活空間中退場,遺存的視覺樣式缺失生活情境與精神世界里的具體意指對象,因而失去了生成新的文化意義的活力。在現代視覺環境的規限下,其文化內涵被固化為一種對傳統文化產生的崇古觀感和懷舊情愫,從而造成其與現代文化語境的隔離,結果導致非遺工藝美術無法與現代生產和生活產生精神聯系與互動,難以形成和積淀現代意蘊。
(三)影響與應對
緣于以上兩種因素的影響作用,非遺工藝美術在現代生活中陷于尷尬的處境,呈顯出兩種吊詭的情態。一方面,由于寄寓在傳統視覺形式中的精神內核被弱化,因此多數情況下選擇以裝飾形式和視覺趣味為核心來開展設計創作和審美欣賞。但是,失去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涵的規范和指導,便難以形成合理適度的使用原則。當下對非遺工藝美術視覺元素的運用,頻繁出現隨意挪用和拼接、過度演繹和詮解等失當操作,伴生著對非遺工藝美術文化內涵的曲解與附會,致使非遺工藝美術的核心價值受到損害。另一方面,僵滯的傳統視覺樣式與固化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當下的生活方式、視覺習慣、精神需要和價值取向存在較大的心理距離,無法契合現代生活中精神適用性的特點,因此難以激發多數人的審美興趣和精神共鳴。這種情形制約著非遺工藝美術的傳播范圍和傳承途徑,導致非遺工藝美術的核心價值無法全面展現。以上問題需要在傳播和傳承過程中獲得解決。非遺工藝美術的傳播與傳承,包含對核心文化基因的復制和創新兩個要素。復制的含義指的是保持精神內核在傳遞過程中的完整性,保留重要的傳統視覺元素和傳統審美韻趣。而創新的宗旨,則為非遺工藝美術融入現代視覺環境提供了思考方向。在內容創新的維度,非遺工藝美術需要面向現代生活,挖掘現代主題,創設新的敘事內容,提升對現代生活的表意功能,與當下社會生活建立意義關聯,為非遺工藝美術注入現代意蘊。在形式創新的維度,應從現代生活的思維方式和視覺需要出發,理解現代社會的視覺環境和生活形態,解悟現代視覺模式,并參照現代設計理念對現代生活形態的表述方式,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和視覺元素,改造陳舊僵化的傳統展示形式,提升創新設計的能力。
(四)創新設計的策略與路徑
現代科技塑造了一個以現代媒介為主導的現代生活形態。一方面,接收各種現代媒介匯集而來的信息,構成了現代生活的主要活動形式。另一方面,高速發展的視覺技術與強勢滲入的現代媒介造成了視覺文化的轉向,使人們對圖像產生強烈的依賴感。這意味著生活觀念的形成過程,不再依靠歷時性的閱讀與理解,而是轉為依靠豐富的視覺傳達和感官體驗所形成的視覺經驗。[1]由此可見,現代科技與媒介聯手打造了一個超越傳統的現代視覺環境。視覺取得優先地位,事物必須依靠視覺形態來獲得存在依據,并需要通過媒介的視覺仿像來塑造現代生活的真實感。此外,現代商業社會改變了傳統的生活圖式和文化語境,以商品經濟與消費主義重新定義日常生活中人與工藝美術品之間的關系,重塑一套對工藝美術設計的價值評判體系。綜上所述,非遺工藝美術融入現代視覺環境,進入現代生活空間,必須要憑借現代技術、媒介與產業的力量形塑出新的設計理念和路徑。
二、數字化促進視覺形態的創新設計
在當下,現代數字化的創作技術逐步替代傳統工藝技法并成為主流,涵蓋著影視媒體、電子藝術、數字互動與虛擬現實設計等諸多形式。對非遺予以數字化方式記錄與保護已形成一股重要趨勢,同時也促進了以數字化方式開發的探索。[2]這構成了一種新的情形,即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含量和指標來界定非遺工藝美術在現代視覺環境中的位置。換言之,傳統非遺工藝美術對數字化技術的接受程度與運用水平能夠映現出其在現代視覺空間中展示機會的多寡與使用價值的高低。而以數字化技術作為創新設計的策略工具,給非遺工藝美術帶來的直接作用是視覺形態和質感的演變,主要體現于體驗模式與展示模式兩個方面。
(一)模擬主創視角的體驗模式
經過數字轉化,非遺工藝美術由物質實體演變為數字糾合實體的復合視覺形態,這種虛實融合的存在形態造成視覺感知上的特殊效果,形成新的視覺質感,衍生了創新性的體驗模式。一方面,這種“以虛為實”的體驗模式創造了極致真實的視覺體驗,能夠加深人們在欣賞非遺工藝美術時的沉浸感與體驗感。另一方面,虛擬化技術在設計操作上具有超越現實的優勢,可以更加方便地對視覺形象進行調整與修飾,有利于對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形式開啟創新性的設計試驗。[3]體驗模式的創新性主要體現于數字化技術所構造的“虛”與“實”兩個層面。“虛”指的是通過數字技術的圖像轉換,制造虛擬形象、仿真視角和交互場景。“實”指的是在“虛”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物的具體互動關系。以數字化設計的虛擬圖像為中介,使觀眾與非遺工藝美術的實體形象產生實在的視覺聯系;數字化交互場景的設計,能夠使觀眾代入創作者的身份角色,取其主創視角,“親身”參與整個制作或展示的過程,增強“真實在場”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例如運用AR、VR技術結合交互場景設計對非遺工藝美術展開的創新設計,就浮現出一些新的視覺特點。對于傳統泥塑、木雕和織繡等傳統工藝美術來說,多數情況下觀眾只能以純粹觀賞的角度與工藝美術品進行互動。而借助數字化技術的交互界面和設計工具,可以打破傳統固定的角色關系,為觀眾提供一個模擬創作者的觀察視角和情境,使觀眾能夠介入到對泥塑、木雕和織繡進行數字模擬性的制作與體驗過程。在此過程中,非遺工藝美術得以表現出豐富多樣的視覺形態。憑借設定好的交互功能,觀眾無需掌握專業的技藝,就能輕松地改變虛擬形象的各種元素,如造型、材質、色彩等等。甚或施用簡單的動作,便可使VR情境中的泥料產生形變,木材產生刻痕或變換刺繡針法。由動作引發的一系列視覺變化,加深了觀眾對工藝美術制作過程的具象化認知,形成一種強化了互動關系的體驗模式。由此,模擬主創視角的交互設計擴展了現代大眾的視覺體驗,增強了他們對非遺工藝美術的觀賞興趣和意愿,反過來也加強了對視覺形態的設計關注和創新意向。
(二)構建動態演繹的展示模式
非遺工藝美術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由靜態展示發展為動態演示,是對傳統視覺形態的創造性突破。[4]其中,數字化成像與動畫技術由淺入深地推進了動態化展示模式的發展。在基本層面上,靜態向動態的轉換得益于成熟的數字化成像技術。以非遺工藝美術常見的民俗裝飾畫為例。利用軟件工具將傳統工藝美術的畫面形象轉化為數碼形式,并用電子屏幕來代替紙絹帛等傳統媒介材料。這種數字化的裝飾畫能夠自由調整和轉變畫面的視覺要素,如畫幅、色調、亮度等。此外,還可以設置圖像的定時更替程序并自動執行,構成類似電子廣告牌的圖像切換效果。這種展示模式有效地打破傳統非遺工藝美術固化單調的視覺形態,使人們對裝飾畫中的民俗文化形象產生更為豐富的動態意象和觀感。在深入層面上,運用動畫技術可以增強傳統非遺工藝美術在視覺上的傳達效果與形式美感。例如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概括的形象造型和凝固的畫面情景通常需要觀眾施展主觀想象來生成動態化的審美意象。而動畫技術能夠將此主觀想象過程具體視像化,從而突顯出剪紙藝術的形式美感。另一方面,傳統剪紙中的故事情節需要通過語言或文字來展開描述,而采用動畫形式的剪紙藝術則在動態畫面的連續性展示中構成完整的敘事情節,能夠通過直觀的動態展示過程來展現蘊含在剪紙藝術中的文化內容,這就增益了剪紙藝術的視覺傳達效果。據此表明,由數字化技術淬煉出來的動態演繹的設計觀念與展示模式,能夠帶動非遺工藝美術視覺形態的創新發展。
三、新媒介推動表意內涵的創新設計
由于媒體對生活的全面覆蓋,非遺工藝美術作為視覺信息和文化符號,通過媒介的傳遞推送實現對現代生活的多方位介入。換言之,新媒介拓寬了非遺工藝美術的語義范疇和表達方式。在現代媒介和數字技術的影響下,傳統非遺工藝美術的表意內涵發生轉變,固化的形象符號背后,其文化涵義得到新的詮釋并形成現代意蘊,揭示出非遺工藝美術在表意情境與表意形式兩個方面的演變情形。
(一)創設社交互動的表意情境
社會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主要形式,人們在社交活動中對社交對象、空間與交流方式產生價值認同與情感依賴。非遺工藝美術在傳統社會生活里,除了滿足生活與審美的功能需求之外,亦在社交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賞玩、展示與交流,一方面表露擁有者的社會身份與審美水平,另一方面折射出個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狀貌,從而有助于社交關系的形成與深化。時下流行的網絡社交媒介能夠使身處不同生活空間的人們通過社交平臺彼此相連,非遺工藝美術需要靈活地滲入到現代社交活動形式中,才能夠有效地連接現代大眾的精神世界。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采用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樣式來設計社交互動界面,營造氛圍濃厚的網絡社交空間和表意情境,如社交APP、知識分享群組、線上互動博物館等社交平臺的設計、開發與推廣。通過置入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元素和文化符號,縮短非遺工藝美術與受眾的時空間隔和心理距離,讓人們在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環境與文化氛圍中開展話題交流。[5]憑借現代社交媒介中高強度的互動頻率與高濃度的視覺氛圍,使不同的線下生活形態和情感狀態與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形象產生直接聯系,亦即在網絡社交空間與場景的使用過程中對非遺工藝美術形象與內容形成不斷強化的心理印象和情感關聯。每一位社交媒介的使用者,既能從表意情境中理解非遺工藝美術的傳統人文蘊積,亦能依照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觀念賦予非遺工藝美術新的精神內容和價值意義,繼而給非遺工藝美術注入當代的文化意蘊與現實涵義。由此可見,新媒介影響下的表意情境正逐漸成為現代設計思考中的重要因素,為非遺工藝美術的創新帶來諸多啟發。
(二)拓展傳統非遺的表意形式
非遺工藝美術在傳統文化語境里滋育出深厚的表意內涵,但這種表意內涵隨著功能實用性的消泯與精神適用性的失落而削弱了實際效用,而現代新媒介的傳播技術與手段能夠拓展非遺工藝美術的表意形式與內容,提升其在表意情境中產生的作用功效。以非遺工藝美術中的傳統年畫為例。傳統年畫主要采用木版套色印刷技術來生產制作,并依靠紙張為媒介載體來進行傳播。由于現代生活形態的轉型,致使傳統年畫的表意功能在面對現代文化生活時顯得抓襟見肘。與此同時,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不斷突破傳統媒介的傳播范圍,迅速降低對傳統媒介的依賴程度。這兩個因素減少了傳統年畫在現代生活中實行大規模傳播與吸引大量藝術擁躉的可能性。傳統年俗文化的賡續,與現代新媒介創造與增設的表意功能密切相關。傳統年畫需要憑借新媒體環境中衍生的表意形式,掙脫對傳統媒介的依賴和傳統圖像表意的掣肘,繼而彌合傳統年俗文化與現代生活形態的裂隙。以新媒介的表意形式對傳統年畫進行創新設計或二度開發。比如采取時下流行的網絡頭像表情包設計(圖2),為傳統年畫增加原本不具備的現代社交屬性與現實生活內容,使之契合當下日常慣用的溝通方式與交流主題。在表意形式的傳達上,可以將傳統年畫嵌入到APP小程序、手機游戲(圖1)等交互媒體的設計應用中,透過群組共享或娛樂游戲的形式,在節日的交流互動中相互傳遞情意祝福,實現對年俗文化儀式和內涵的延續和引申。使傳統文化中的民俗記憶和情感得到傳承發揚,也為傳統年畫開拓出現代意義空間[6]。正是由于這些現代媒介的表意形式具有在場性、交互性、體驗性的功能特點,使非遺工藝美術能夠籍此參與當代的生活敘事與意義生成,其文化內涵得到擴展與充實,同時也描劃出新的設計路向。
四、產業化推動功能價值的創新設計
現代工業化生產模式的特點是社會分工,通過分工使設計與制造發生分離,這是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生產的重要區別之一。在商品經濟社會里,非遺工藝美術的成品與受眾的關系首先表現為商品形式的消費與被消費關系,意味著傳統工藝美術演化為現代產品設計是已然的發展形勢。這說明非遺工藝美術試圖融入現代生活,就應與現代工業化生產所注重的產品功能與產業模式形成深度的契合,依憑現代工藝美術設計觀念中的產品理念和產業思維,挖掘和開拓非遺工藝美術潛在的功能與價值。
(一)設計開發現代實用功能
非遺工藝美術應當參照現代生活消費用品的功能屬性,來開發符合現代需要的功能價值,從而實現更加貼近大眾現實生活需求的創新設計,繼而提升功能與審美的雙重價值。以非遺工藝美術中的傳統燈彩為例,它既具有照明功能,同時具備觀賞價值。但是,其在現代生活空間中,由于無法達到現實空間照明所需的條件要求,因此只能用作裝飾性照明或單純的工藝擺設。通過對工藝設計諸要素的取長舍短,增強傳統燈彩的照明功能,使之接近現代燈飾的使用效果。亦即提取傳統燈彩的造型元素和裝飾手法,結合現代燈飾的結構、材質、光源與生產方式,創造出既具有傳統視覺裝飾韻味又能滿足現代照明需求的燈具,使現代燈具的實用功能嵌合傳統燈彩的審美形式。(圖3)通過現代對傳統的功能補充與增益,現代設計表達形式與傳統工藝制作要素的調和,令非遺工藝美術以涵蓋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的產品形式重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且易于被現代大眾所接受,是令非遺“活化”最有效的手段。[7]可見,非遺工藝美術在實用功能上的增益,能夠助推傳統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形態的轉化。
(二)結合產業塑造品牌價值
“產品”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可以看作為文化基因與商業模式的合成。傳統非遺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以現代產品形式進行傳達,無疑開拓了大眾與非遺工藝美術的接觸渠道,擴展了大眾對傳統工藝文化的認知途徑。傳統非遺工藝美術依靠手工制作模式,通常不及產業化生產與銷售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作用效果。以生產大眾能夠普遍接受的商品形式為設計宗旨,實行規模化生產的產業模式,映射出非遺工藝美術文創產品介入消費社會的范圍和程度。由此可見,產業模式是非遺工藝美術文化產品與文化價值持續性擴張和廣泛性傳播的動力之源。非遺工藝美術蘊含的文化價值是文化產品附加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品牌的重要價值依據。[8]文化產品產生的持續性影響,會積聚成為文化品牌效應。非遺工藝美術形成的文化品牌囊括了傳統工藝美術的觀念要旨和美學精髓,亦體現了對現代設計理念、產業化和品牌運營模式的認同與兼容并蓄。以當下活躍的國潮文創設計為例。國潮文創設計以中國特色文化元素作為關鍵的設計要素,巧妙地融合時下流行的設計手法與視覺樣式,體現了一種以傳統文化價值作為品牌號召力的創新設計。這種創新設計是由追崇傳統文化價值的消費需求促進形成的,此消費動機中包含著強烈的民族身份意識與文化歸屬感。借鑒國潮文創設計的成功經驗,將非遺工藝美術中的傳統造型改造為具有強烈個性視覺特征的IP角色,采用品牌策劃營銷的方式將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符號與文化內涵推廣開來。[9]圍繞非遺工藝美術產品的文化價值來構建其價值模型和產品體系,進一步對非遺工藝美術IP品牌策略予以深入研究與實踐,設計開發系列性的衍生品(圖4),沿著“文化商品——文化產業——文化品牌”的發展路徑,逐級深化功能價值,使非遺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能夠通過品牌化的創新設計得到極大提升。
結語
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指向未來的能力。通過實施創新設計的策略和路徑,使非遺工藝美術重新融入現代視覺環境和生活空間,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廣泛的傳播,也令傳統文化的精神要義能夠契合現代社會的發展主旨。以人為本的活態化傳承,歸根結底是通過創新意識和設計實踐來表達人對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的真實需求。因此,創新設計的策略和路徑需要在傳統非遺工藝美術的視覺形態、表意內涵和功能價值諸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才能夠強而有力地助推非遺工藝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
參考文獻
[1]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14.
[2]李南南,盧章平,李明珠.設計視域下非遺研究態勢的可視化分析[J].設計,2020(10):122-125.
[3]蔡新元,陳婧.多元與融合:數字媒體時代設計的轉型與創新路徑探索[J].傳媒,2021(05):22-24.
[4]周屹.VR技術在藝術設計教育改革中的創新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9):126-128.
[5]許莉,路由.基于服務設計的非遺手工藝APP設計研究[J].設計,2020(09):32-35.
[6]袁宙飛.融媒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衍生與傳播——以年畫為例[J].民俗研究,2021(03):71-77.
[7]章莉莉.非遺活態傳承:重鏈手工藝和現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談設計與扶貧[J].設計,2020(18):70-74.
[8]章莉莉,李姣姣.上海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設計策略研究[J].上海藝術評論,2021(02):62-64.
[9]朱珠,吳艷麗,門子琦.對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的理性思考[J].市場周刊,2021,34(0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