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農產品營銷策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更加傾向于適度、無污染、保護環境的消費,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開發綠色農產品,實現農產品綠色營銷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蘇州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目前已形成了以優質稻米、蔬菜、生豬、家禽、水產等為支柱的優勢產業群。本文通過對蘇州市綠色農產品營銷現狀的研究,探討蘇州綠色農產品的營銷策略。
一、當前蘇州綠色農產品營銷的模式
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作為魚米之鄉,有很多特色農產品,至2010年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總數近1500種,如樹山梨、鎮湖黃桃和葡萄、碧螺春茶、枇杷、楊梅、蘇太肉等都是蘇州的特色農產品。
(1)“訂單農業”發展加快
“訂單農業”是指農產品訂購合同、協議。簽約的一方為企業或中介組織,另一方為農民。蘇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訂單農業,解決了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流通問題,保障了產銷的合理安排,不僅增加了單位產量,還能保證上市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
(2)農超對接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迅猛
以配送、超市、大賣場等為主的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勢頭迅猛,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競爭。傳統的農產品流通環節較多,導致成本增加,最終抬高零售價格。這種物流模式,在物價高漲期間暴露無疑。為此,蘇州市大力發展各種“產地”到“銷地”的直接配送方式,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銷組織化程度,大型連鎖超市與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的“農超對接”項目讓生產者和銷售者直接見面,省略中間環節,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進而降低農產品價格,是穩定“菜籃子”的有效途徑。目前蘇州市已形成街道、社區、超市、應急、流動、農貿、高校、網絡等8種農產品平價銷售模式,到2013年,農產品平價商店的規模將達到350—400家。
(3)網上營銷勢頭迅猛
蘇州市農業企業和規模經營大戶通過網絡平臺產品信息,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網絡改變了蘇州農產品傳統銷售方式,實現跨空間、跨地域的新營銷,例如,常熟配菜網是一家通過網絡平臺平價直銷農產品的企業,運用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網上預訂、冷鏈物流、免費配送”的銷售系統,使產銷對接更加便捷。該網站與8家農業生產基地結成聯盟,簽定長期供應協議,市民登錄網站下單后,基地次日早晨下田摘菜,網站上午免費配送到家,市民足不出戶就能坐享實惠。
二、蘇州綠色農產品營銷困境分析
盡管蘇州農業的數量規模,與幾十年前相比已經縮小了很多,2010年在三次產業中的占比,也僅為1.7,但對蘇州社會經濟的穩步、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蘇州市民喜歡本地的優質農產品,但在綠色農產品營銷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1)蘇州綠色農產品牌化成本偏高
雖然蘇州的大多數綠色農產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注冊商標,但品牌知名度還不高,沒有現代的物流和經營,另外,一些綠色農產品的包裝比較簡單、粗糙,僅僅是裝個盒子、套個袋子,包裝標準還未完全符合綠色環保要求,因此品牌建設和推廣工作還有待加強。
(2)產品龍頭加工企業不發達
發展農產品加工,既是滿足市場的需要,也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需要,發展以食品工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潮流。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占其生產總量的90%,加工后增值2—3倍;我國加工品只占其總量的25%。但是現有的綠色農產品以初級產品居多,深加工產品少,產品的附加值低,綠色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較少(目前蘇州僅有14家),一些鮮活綠色農產品的加工率較低。
(3)綠色農產品價格策略。綠色農產品由于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同時在加工、運輸等方面都要求符合綠色標準,因成本較高導致定價較高,如芬蘭綠色農產品價格比一般食品高30%~50%,英國的綠色食品也比一般食品高20%~50%,我國的農產品應實施綠色食品優質優價,價格既不過高也不過于低廉。但目前蘇州在綠色農產品銷售中由于經營者對綠色農產品生態有價的觀念宣傳的不到位,在替代品較多的情況下,難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4)綠色農產品促銷尚缺乏整合策略。目前在傳播形式上比較注重利用各種層次的農產品展銷會和博覽會來傳遞綠色農產品信息,短時間內易取得較好傳播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播效應逐漸遞減乃至于無;而其他促銷形式特別是公關和廣告促銷的力度遠遠不夠。
三、蘇州綠色農產品營銷的思路
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農業,是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如果還停留在以前的老觀念上,只進行生產,不顧市場的變化,就會造成產品過剩。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最大限度拓展農產品利潤空間,都離不開農產品的營銷。
(1)開發更多優質高品質的綠色農產品
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品種的多樣化,要實現農業高效,必須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高產高效策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把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質農產品作為搶占市場的一項重要策略,逐步淘汰劣質品種和落后生產技術,以質取勝,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客戶要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2)培育龍頭農產品加工企以增強競爭力
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其生產總量的90%,加工后增值2-3倍;我國加工品只占其總量的25%,增值25%,因此我國農產品加工潛力巨大。當前的蘇州綠色農產品發展必須采用協調聯動的方法,增加產品的關聯性、延伸性、增值性,以降低競爭成本,形成集約優勢,形成以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帶動—協會協調—半成品坯料加工—農戶基地協同發展的產業鏈,避免惡性競爭。蘇州綠色農產品企業可通過成立協會來協調規范發展,發揮集約優勢,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運用現代流通方式銷售綠色農產品
當前蘇州綠色農產品企業在打造核心競爭力時,要注重原產地綠色農產品的品牌整合,提高農產品在新型業態和高端市場中的比重,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適時發展冷鏈配送系統,在城市開設農產品連鎖專賣店,擴大對超市、大專院校、餐飲業的農產品配送業務,開展訂單銷售,發展以B2B為主的訂單農業,訂單生產,訂單采購,建設現代物流配送中心,通過展銷會、展示會等擴大對綠色農產品的宣傳,積極尋找目標客戶和目標市場,廣泛進行網上交易,開展電子商務,降低交易成本。
(4)加快培養開拓國內外市場的營銷人才隊伍
目前蘇州綠色農產品營銷中將生產、營銷策劃、銷售實施連為一體的復合人才非常少,要通過高校等渠道加大對蘇州現代農業的宣傳力度,逐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吸引更多的營銷人才參與到蘇州綠色農產品的營銷隊伍中,加快培養能開拓國內外市場的營銷隊伍,一方面要培育農民經紀人、商、批發商組織,擴大營銷規模,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還要對既懂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又具有營銷理念的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的培養,促進農產品企業的發展,增強競爭力,使蘇州的綠色農產品營銷能更上一個臺階。
綜上所述,當前蘇州農產品企業面臨產業結構的升級,一個高效的農產品盈利模式應既能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傅進 淺談蘇州特色農產品的保護 經濟研究導刊 2011年11期
[2]楊大蓉 創新型社會下的特色農產品營銷研究——以蘇州為例 北方經貿 2010年10期
[3]季輝 市場營銷 科學出版社 2007年2月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 營銷創新 市場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3-218-02
一、引言
山西省實施特色農產品營銷創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打造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不僅能搞活農產品流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給農民帶來真正實惠的利益,同時將極大地提高山西農特產品的整體競爭能力,并帶動以農業為核心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推進山西區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山西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
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古老文明,造就了山西嫻熟的農業生產耕作技術和豐富的傳統土特產品。山西的谷子、高粱、養走、向日葵、豆類等優質雜糧,蘋果、棱桃、虹棗等干鮮果,中藥材,雜交種子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的資源條件優越,比較優勢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及農產品是山西省農業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近年來山西省充分利用在種植“小雜糧’、干鮮果等農產品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大規模發展優質雜糧、林果業、蔬菜業、制種業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其中一些農特產品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銷售網絡,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由于受“小雜糧王國”無形品牌的作用,山西已基本形成了小雜糧銷售市場體系雛形,并輻射至全國大中城市和世界各地,北京、廣州、上海和日本、韓國等地已成為小雜糧的主要消費市場;由省財政投資在遺城地區建立的黃河優質果品批發市場,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銜接超來,全省果品商品率逮80%,并在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銷地型批發市場,山西果品已在南方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山西省處于國家規劃的蔬菜保護地最佳區域之內。良好的資源條件。互補的產季時令,較低的生產成本。較好的產業基礎和適中的市場區位。共同形成蔬菜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現已形成中南部冬春蔬菜生產和中北部越夏延秋茄果類、根莖類蔬菜生產的空間分布格局。
山西是種子大省,由于南北狹長.山多川少,生態類型多,自然隔離條件好。再加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產的種子單產高,質量好,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而且外銷美、法、韓、以、臺等14個國家和地區。
山西是中藥材資源大省,目前共有中藥材1116種。沒有開發和利用的中藥材資源有134種,蘊藏量約為1.8億公斤,目前已有7個品種、的野生中藥材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其中,甘草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其余連翹、豬岑、黃岑、遠志、秦艽和山茱萸于國家三級保護物種,黨參、生地、柴胡、山藥等品質尚好。占國內外醫藥市場40%以上份額。生地、柴胡達60%以上。
三、山西特色農產品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山西省特色農業有了較快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在營銷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特色農產品整體的營銷效率還是比較低下,比較明顯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特色農產品加工分級與標準化水平低。山西省不注重特色農產品加工分級與標準化工作,初級產品較多,深加工產品較少,農產品專業化、商業化水平低,產業化程度不高。加工轉化能力不足,農特產品加工業規模處于國內下游。目前山西省雜糧加工率只有2%,商品率只有10%左右,出口量僅僅為0.1%。據調查統計。小雜糧加工企業年營業收入達500萬元以上的僅有23個,年加工能力為4.7億公斤,離全國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干鮮果品也存在加工規模小、加工深度不夠、產品檔次低;而在蔬菜業上。蔬菜的儲藏保鮮、儲運加工成為山西延秋蔬菜遠銷的主要制約因素。目前山西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為0.14: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比值(發迭國家為2:1-3:1),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1:1)。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率足有25%,比全國水平低將近5個百分點。山西省大部分特色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國際競爭力極差,國內市場占有份額也不大。
2.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與商標建設意識薄弱。山西省不注重農產品的品牌與商標建設。沒有意識為地域農特產品創造品牌,產品品牌建設薄弱,缺乏強力品牌支撐.難以區分同類產品。目前來看,山西特色農產品的注冊商標少。注冊商標中的知名品牌更少.不利于拓展山西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譬度。查看由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編印的《山西省著名商標專輯》可以發現,占奎省耕種面積12.5%的雜糧類農產品,只有“健康牌燕麥片”、“檀山皇牌小米”、“沁州牌小米”獲得山西省著名商標稱號.但山西省的雜糧無一種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果品類也僅“汾州核桃”是國內知名品牌,而蔬菜品牌也僅有“壽綠”牌茴子白、“烏金山”牌蔥頭、“魏榆”青椒等。
3.特色農產品的優質標準低。科技含量少,優質率低。山西省不注重實行農產品的優質標準,盡管多數農產品品質、品種比較好,但技術裝備差.科技含量低,開發能力弱,農特產品加工制品多數是以制粉、磨面、或合成加工成食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的新型制品。或低糖、低脂、高蛋白的快餐制品還比較缺乏。優質農特產品少。山西特色農產品特而不優,特而不強,普遍存在優質率低的問題。由于生產仍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山西17個雜糧作物品種平均優化面積僅為16%,小雜糧產量29.8億公斤。優質率僅為30%,即使是優化面積最大的馬鈴薯也僅僅達到35%。
4.銷售渠道狹窄,特色農產品的商品率低。山西在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建設上存在明顯的市場功能不完善的問題,綜合性市場多,專業性批發市場少。而且整體水平低,本地市場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低,銷售渠道狹窄,渠道主體薄弱且環節多,市場基礎設施差,市場功能低,尤其是批發市場,除了省內幾個有名的枇發市場。如:太原橋西、大同振華等外,絕大部分批發市場還處于低水平運作狀態。只具備了初級市場的功能。嚴重影響著農特產品的銷售。山西農特產品商品率不足60%。
5.特色農產品促銷宣傳投入少,力度不強。山西省不重視特色農產品的促銷宣傳。農特產品廣告投入少。甚至很多農特產品投入幾乎為零,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坐等顧客上門。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農戶沒有能力做廣告.一些銷售企業即使有廣告,專業性也較差。缺乏有效的訴求點。對特色農產品的營銷支撐不足。由于不注重廣告宣傳,使產品沒有知名度,市場拓不開,產品銷不出。
要解決以上問題。做好山西省特色農產品的營銷。關鍵是營銷策略的創新。
四、山西特色農產品營銷策略創新
1.汕西特色農產品基于4ps的組合化營銷策略創新。實現農產品綜合營銷效益主要體現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等“4P”手段的應用。
(1)產品策略。產品是市場營銷的基礎,山西應綜合的運用各種產品策略,除品質的提高、品牌的塑造外,重點是做好農產品及加工品的包裝工作.使其做到多樣化、組合化、小型化、精品化、透明化、綠色化、國際化,不斷創新,以此來推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
(2)價格策略。特色農產品價格定得適當,既能增加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盈利。又能促進產品的銷售,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于一般農產品需求的彈性較低、通常不宜采取大幅度降低價格的辦法促銷售,在扣手段的運用上,主要采取累計數量折扣的方法。其擻,要對同類特色農產品實行分級分等,按照不同等級分別定價。
(3)渠道策略。在鋪售渠道選擇上,重點應放在直接、短、窄渠道上,以盡量減少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損失。山西特色農產品企業可以通過商、分銷商做市場,具體可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把一些農產品集散流轉的中心集貿市場發展升格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專業市場。構成大流通模式,逐步向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過渡;可以培育開拓國內外市場的經紀人隊伍。自行組建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同時要建立有形的市場網絡。如生鮮超市、批發市場、配送中心等。
(4)促銷策略。農產品促銷I在培育農民自身營銷組織的同時要加強非人員促銷方式的運用,比如廣告,不同的表達會在消贊者心目中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山西省應根據本地特色農產品的不同特點,結合山西特色農產品的個性特點,挖掘其獨有魅力,尋求恰當的廣告訴求定位,采用獨特的廣告策劃,科學地進行廣告策劃、廣告定位,要著力挖掘特色農產品的文化優勢、費源優勢、人文優勢,積極通過各種有效地媒體和形式向消費者傳遞有關特色農產品的信息。巧借廣告樹名牌拓市場,促進消費者的購買。
2.新營銷理念和模式的合理運用。
(1)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現念創新。農產品市場營銷的觀念創新,首先要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現代市場營銷觀念要求以市場為出發點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從山西省農特產品市場營銷的現狀看,與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尚有較大差距,要想實現刺潤、銷售的快速增長,需要跨越式地借鑒和接受一些新的市場營銷觀念,改變以生產為中心的傳統營銷觀念,比如從跟隨營銷觀念到創造營銷觀念轉變。
(2)實施綠色營銷。農產品實現綠色營銷,已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選擇,是企業參與農產品國際競爭的新武器,也是21世紀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通行證。我們必額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快使山西省特色農產品實現營銷綠色化。首先要樹立農產品綠色營銷觀念、開發綠色產品、開拓綠色市場,營造農產品綠色環境。打造綠色農產品產品策略。制定綠色農產品定價策略。暢通綠色農產品渠道策略。推進綠色農產品促銷策略,建設農產品綠色市場體系、規范綠色市場秩序。
(3)實施網絡營銷。當前,農產品銷售渠道流通不暢已成為阻礙山西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農民增牧乃至農村穩定的重要因素。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將對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產生巨大的影響。山西省應加強特色農產品的網絡化營銷,以網絡營銷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后勁為農特產品市場營銷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通過網絡營銷模式,降低交易成本,便利交易,加快特色農業發展。
(4)實施體驗營銷。體驗是指在企業提供的消費情景中。顧客作為整個消費事件和消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員,由于參與設計、協助推動和浸入感受整個消費過程所產生的美妙而深刻的感覺。要注重營銷“體驗”。在農產品營銷過程中,可以與旅游結合,通過營銷“體驗”,將農業、生態、休閑和娛樂等有機結合,提供農家樂旅游、野餐、現場種植等綜合一體的附件增值服務,從而讓消費者在特色農產品消費過程中感受與體驗并行,實行情景終端模式和善于塑造情景。通過體驗去營銷農產品。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產品;營銷
基金項目:張家口市軟科學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1411058I-12)
隨著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農產品的營銷也隨之而具備了更加寬廣的銷售途徑。雖然如今對發展鄉村旅游行業的研究成果正在變得愈來愈多,但是涉及利用鄉村旅游來提高農產品營銷質量的研究卻十分少見。就農產品銷售的意義而言,運用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能夠為我國的農產品營銷打開更為寬廣的銷售途徑,這對于切實實現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的全面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的全面集約化發展等都具備了極為重大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運用農民群眾的增收以促進“三農”問題更好地解決。但是,基于鄉村旅游視野的農產品銷售還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能夠加以借鑒的內容都很少。在此,筆者試圖從鄉村旅游加以切入,從而探討農產品營銷的具體策略。
一、鄉村旅游背景下的農產品營銷鮮明特征
鄉村旅游具備了不同于別的旅游方式的重要特點,突出表現為對生態所進行的執著追求。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度政治變得愈來愈高,而農村地區是脫離城市而單獨存在著的一種自然景觀地點,具備了城市無法具有的豐富自然資源,所以,這就決定了鄉村旅游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在鄉村旅游背景下,農產品營銷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上:
一是具備了即時性的特征。農產品從生產至銷售往往會存在相應的時間差,鄉村旅游角度下的農產品銷售卻能很好地消除這一時間差,能通過消費者們的親身鄉村游而為各類農產品所實施的營銷提供更加多的便利性。通過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的主要賣點就是能夠確保自身具有原汁原味的品質,所以能夠推動鄉村旅游者們實現就地性的消費。
二是具備了地域性的特征。飲食文化游可以說是我國鄉村旅游的重要亮點之一。飲食文化與地域文化之間具備了最為直接的聯系。就我國的具體情況來說,這一特點充分表現為我國的地大物博以及民族特色鮮明。所以說,我國的飲食文化自然也就具備了十分顯著的地域性差別。有鑒于此,我國不同地區推出的鄉村游自然也就具備了農產品類別上的差別。所以,我國鄉村旅游視野下的農產品銷售也就具備了十分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對大量外來游客而言,具備當地特色的農產品會具備更加高的吸引力。
三是具備了體驗性的特征。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始終在持續提高,對農產品等產品所具有的新鮮感已不復以往那么強烈。對廣大游客而言,鄉村游之重點是運用參與而得到相應的體驗感。在這一新形勢之下,我國的鄉村旅游必須緊緊跟上市場發展的導向,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對鄉村旅游過程之中體驗性活動的策劃工作,例如,可通過農家樂中的垂釣和采摘等具有農趣的活動,就能夠很好地推動農產品的銷售工作,而且還能切實滿足廣大游客在體驗上的需求。
四是具備了營銷成本較低的特征。農產品銷售如果能夠結合鄉村旅游來實施,就能夠在廣大農民群眾和消費者間直接創建相互聯系之途徑,自然也就能夠減少大量中間性環節,所以自然也就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而且還可保障農產品處于新鮮的狀態下,有助于吸引消費者們予以購買。
二、在鄉村旅游中推進農產品營銷的必要性
鑒于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鄉村旅游行業之中的農產品銷售也在持續發展,能夠進行體驗的鄉村農產品變得愈來愈多,例如,采摘、垂釣以及制作小手藝等均已經成為了新興的鄉村旅游農產品體驗形式。我國的旅游類農產品通常均具有相當強的地域性特征,位于不同的地區就會擁有不一樣的民俗,自然也會出現不一樣的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所以,鄉村旅游視野下的農產品自然也會產生各不相同的特點。和普通產品的營銷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我國的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之中的產品購置以及消費同步實施的,所以鄉村旅游農產品的銷售相當地直接,能夠切實減少流通當中的各類成本。農民群眾把自身農產品直接地賣給游客,比如,農家樂即是由農民群眾直接給游客們提供餐飲以及住宿等服務,而濃郁的鄉村風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正好能夠吸引游客們駐足與停留。鄉村旅游視野下的農產品營銷能為農村地區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農業產業c鄉村旅游行業一樣均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鄉村旅游迫切需要吸收大批量勞動力,吃、住、行、購等均需提供相應的服務,而鄉村旅游則能夠吸收非常多的本地勞動力資源。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化之間的聯系極為密切,大量農業類項目均可利用鄉村旅游資源來加快發展,并且積極改進農村地區的生產以及生活環境,進而建立起規模化的產業與特色化農業,提升農業產業所具有的綜合效益,最終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基于鄉村旅游的農產品營銷實施策略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營銷策略
如今,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已經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農產品銷售形式。對初加工類農產品,比如農家所自產與消費的農產品來說,傳統意義上農戶家往往均設置了獨立化的庭院,建有專門開辟起來的果園或者菜園,所種植之蔬菜或者水果等往往都是使用飼養小動物的糞便來進行施肥,對果蔬所進行的病蟲防治等也會運用人工方法來實施,這樣一來,生產出的蔬菜以及水果通常都是新鮮和健康的。能夠把果蔬農藥殘留降至最低限度上,從而能夠達到國家綠色以及無公害之標準,不僅能夠切實降低農產品養殖的成本,而且還能確保農產品的過硬品質。對深加工類農產品來說,在達到了產地環境質量的標準之后,還需對其實施綠色化包裝,農產品包裝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起到傳播綠色健康信息的重要作用。農產品包裝的綠色化通常是指包裝材料實現綠色化,也就是要利用環保型包裝材料,制定出綠色的價格,并實施綠色促銷方式,從而形成農產品企業的綠色形象。
(二)實施農產品服務營銷策略
為了能夠實施好農產品營銷工作,必須強化服務,改進鄉村旅游中的餐飲和購物等環節就是服務策略的重要體現。一是要加強鄉村旅游中的餐飲服務。鄉村地區的烹飪水平有限,那些不夠規范的餐飲服務方式必然會損害到廣大消費者們的體驗行為。對廚師、服務員等餐飲行業相關工作人員加強管理顯得極為必要。同時,還有一些消費著們覺得體驗型自助式烹飪需要加以推廣應用,一旦能夠實施,必然能夠提高游客們的體驗性,從而更好地刺激消費者們消費與購買當地農產品的欲望。農產品可以說是鄉村旅游過程之中餐飲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鄉村旅游的發展,肯定能夠推動本地餐飲行業實現新發展,這樣一來自然也就能夠更好地推動農產品銷售工作。為進一步挖掘特色化的農產品,把其打造成為當地鄉村旅游過程之中餐飲業的重要招牌,就應當切實規范餐飲業的操作行為,不僅應當確保飲食上的安全,而且還要通過培訓等方式來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從而為廣大游客創設出更好的餐飲消費環境。二是要加強鄉村旅游中的購物服務。鄉村旅游經營者們應當致力于改進當地的住宿條件,從而更好地延長消費者們在此停留的時間。這是因為游客們的旅行時間會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消費數量,故應不斷改進當地旅游住宿的環境,切實保障廣大消費者們的安全,力求延長其購物消費的時間以推動農產品的銷售。比如,河南省新鄭市是一個產棗大市,該市就采取了帶來游客到棗園之中賞棗和親自打棗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游客們在免費現場品嘗棗子,往往會選擇購買一部分產品,或帶回送予他人,或供自身食用,從而很好地推動了當地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并促進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營銷工作。
(三)實施農產品加工策略
不管是什么樣的農產品,都具備鮮活、易腐等特征。正是出于這一考慮,造成諸多農產品經營類單位只會把營銷定位在產、銷的層面上,卻沒有考慮到對農產品的種類實施全面創新。筆者覺得,為更好地提高農產品對于廣大消費者們所具有的吸引力,應當切實引入農產品加工創新策略。要依各個不同地區的具體狀況,分別決定是采取初加工的方式,還是采用深加工的方式。例如,對于水果可實施清洗、整理和包裝等初加工手段,這樣一來,就能很好地保持水果所具有的外在美觀性,而且十分有利于拉長保存的時間;對于茶葉等類型的農產品則需要實施深加工,比如,可以研發出濃縮茶或者速溶茶等,從而能夠更好地體現農產品所具備之當地特色,也更加便于消費者們加以食用。同時,鄉村地區的旅游景點在其開發是可由有關部門持續提升對于當地特色化農產品企業的營銷工作支持力度,幫助其引入更加先進的加工設備或者加工技術來實施好加工創新工作,這樣一來,不但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由此而推動當地鄉村旅游實現新的發展。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
一旦農產品缺少了品牌化效應,其營銷成果必然會變得事倍功半。所以說,只要形成了鄉村旅游下的農產品銷售品牌,那其所產生的品牌效應必然能為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帶來非常巨大的經濟效益回報。比如,我國的山西省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有鮮明特色的農產品種類非常多,比如,晉南蘋果、平遙牛肉、山西陳醋以及太行小米等。如果能夠在以上知名農產品的基礎之上來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其后再運用標準化生產手段,切實整合成比較大的農產品生產規模,自然就能夠很好地提升當地鄉村旅游農產品所具有的美譽度,讓消費著們在消費當地鄉村旅游農產品的基礎上,還能領略到當地獨特的鄉村農耕文化,進而帶來數量更多的游客。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為符合廣大消費們對于農產品的實際需要,加強鄉村旅游業發展就成為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內容,運用鄉村旅游來推動農產品銷售工作就有了更好的發展機遇。推動鄉村旅游與農產品銷售之間的相互融合,就應當全力發掘鄉村旅游業中的豐富資源,切實打破傳統意義上的界限,實現農產品營銷行業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瑞,楊翼龍.山西省鄉村旅游電子商務與農產品交易整合發展的模式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2(03)
[2]郭劍英,邱云志.營銷組織在鄉村旅游產品營銷中的作用探討――以汶川縣照壁村、蘿卜寨村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2)
[3]張瑜.以龍江觀光型鄉村游為契機提升特色農產品營銷力[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4]羅玲.鄉村旅游產品創新與營銷策略――以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6)
[5]徐斌,趙東平.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開發及品牌推廣――以江門杜阮涼瓜為例[J].城市旅游規劃,2016(04)
[關健詞]寧波 有機產品 營銷策略
一、有機農產品的目標市場
有機農產品由于其生產加工的原則和標準相當嚴格,所以其單位面積產量要低于一般農產品,而成本和價格則要高于一般農產品。我國尚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積少,13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壓力大,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大規模推廣有機農業還不切實際。所以有機農產品在當前及今后較長時期內,都只能作為高端農產品滿足少數人的需求,其目標市場定位為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工廠、學校、幼兒園及機關、事業單位等的食堂;賓館、酒店和注重品牌效應的一般飯店。
二、關于當前發展有機農產品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
我國有機農產品的市場正在逐步擴大,有機農產品的多樣化不斷增加。人們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因而更加注重食品上的安全。消費觀念的轉變,使更多的人認為食用有機食品是生活當中時尚的表現。
(2)弱勢分析
有機產業是剛剛興起的一個新行業。有機農產品在我們國家才剛剛興起,并不為大多數人們所知曉。此外,有機農產品價格高,品質不一定優。有機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是遵循有機農業的標準而進行生產,因而對生產基地的要求比較高。
(3)機遇分析
國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投入力度。科學技術發展迅猛。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有些商家看準商機,運用互聯網,在網上銷售有機農產品。消費者觀念的轉變。食品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人們更向往健康、純天然的食品。因此,消費者健康觀念的轉變,使有機農品逐漸被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可。
表1 當前發展有機農產品的SWOT分析示意圖
三、我國實施有機農產品營銷的對策分析
(1)產品策略
在包裝上,對有機農產品的包裝可以不經過深加工進行裝包。將出土的有機農產品用專用的包裝袋進行包裝,包裝上不僅含有有機食品的防偽標志,更要突出原生態、健康這一特征。必要時可以帶著蒜梗一起包裝,給消費者一種剛出土的感覺,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包裝上也要不斷創新思路,在一些節假日可以混合不同種類的有機農產品,形成禮品包裝。在包裝中也要利用低碳的原理,盡量使用一些原始的包裝,如用紙包裝,或是菜籃子包裝。
有機農產品包裝的優化組合。目前生產出來的有機農產品多數是初級加工品,因此在銷售過程中要細分品種,細分目標市場,并將有機農產品的組合根據高、中、低這三個檔次進行細分,針對高端個人---會員制;針對行政、機關單位---周末菜籃子,每周五陪送;針對禮品市場突出送健康----禮盒產品。因為有機農產品存在季節性限制,所以在產品生產方面,有機農產品基地(公司)根據產品生產周期設置科學合理的產品種植組合。比如,在超市專柜,普通產品區則可以將簡單包裝的有機農產品進行出售,而在一些禮盒區或是高檔產品區,就要制作有機農產品的高檔包裝。
此外,需要注意農產品的質量和營養問題。嚴格控制有機農產品的質量,有機農產品能不能長期受到消費者信賴與產品的質量顯著相關。為長期定制有機農產品(特別是有機蔬菜)的消費者科學搭配蔬菜品類和營養,既滿足消費者對蔬菜種類變化的需求又滿足對營養搭配的要求,做消費者的“家庭營養師”。
(2)促銷策略
促銷就是賣方與買方之間進行的信息溝通。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銷的內容十分豐富,同時促銷成為了企業出售商品的重要手段。有機農產品主要是面向出口,對國內的市場也只是簡單的銷售有機農產品,并沒有進行相應的促銷宣傳策略,因此根據促銷方式來制定有機農產品的促銷策略。
第一,有機農產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它是屬于調料品一類,因此可以采取免費贈送的方式。即購買有機農產品達到一定量則會送有機農產品的贈品,也可以贈送有機農產品的宣傳冊、農產品樣式的飾品或是別的贈送物品。對有機農產品進行折扣上的優惠。比如在一些節假日,或是一些特殊的節日上,進行價格的優惠。發放折扣券,小面額的有價證券,吸引顧客前來購買。
第二,廣告宣傳,廣告是各種商品進行宣傳的媒介,是推動市場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有機農產品來說,它的廣告應該面向全社會,在國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應該高調宣揚。宣傳對象是全體公眾,尤其是中老年、高級知識分子,高收入家庭、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們。因此,廣告的設計應該充分全面地展示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方式、生產條件、特點、種類、價格、認證機構、認證程序及標準、標志,要特別說明有機與無機的區別。
(3)價格策略
有機農產品的商家在制定有機農產品價格時需考慮成本、市場、消費三因素,商家可以選擇一下價格策略:第一,組合產品的價格策略。有機農產品的互補產品是一些調味品,則進行產品組合時,要把有關煮菜的調味品擺在一起,讓顧客一目了然,因為都是炒菜過程中的必需品,則可以價格優惠,比平常價格低一些,以此來吸引顧客。第二,差別價格策略。這是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不同的顧客群,不同的時間段采取不同價格。
(4)渠道策略
關鍵詞:蒙陰蜜桃;特色農產品;SWOT分析;綠色貿易壁壘;國際貿易
一、特色農產品含義
那些具有某些地域特色性的農業產品稱之為特色農產品,它有著顯著區別于其他風格、形式的產品特色,主要包括:
(一)產品特色。利用天然地理氣候條件而生產出其他地區同類農業產品所不具有的特點。
(二)工藝特點。相關方把一些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引入后,生產出其他產品不具有的特點。
(三)營銷特色。指的是先有的營銷方法甚至是創新的,并且要在產品營銷中體現出特色。
(四)售后特色。農產品銷售后,能夠做到有效的質量和品質方面的保證。
二、蒙陰蜜桃的國內外貿易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蒙陰蜜桃簡介。蒙陰蜜桃因其色澤艷麗,果肉細膩,個大味香、汁甜如蜜而聞名,所產蜜桃單果重量最高達到700多克。在2012年中國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評估中,由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稱:“蒙陰蜜桃”這一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價值為32.70億元人民幣;在全國蜜桃品牌價值榜中“蒙陰蜜桃”穩居中國內陸第一。自此,蒙陰縣因此被譽為“中國桃鄉”、“中華蜜桃之都”等殊榮稱號。
(二)蒙陰蜜桃的國內外貿易現狀。
1.蒙陰蜜桃在新時代下借助“互聯網+”在國內的貿易現狀。蒙陰蜜桃種植面積已達65萬畝,桃樹品種210多個,主栽品種60多于個,每年更新桃園面積2萬多畝、桃樹品種5個左右,可以堪稱世界最大桃園,產量19億斤,果農人均的果品收入5500余元。從2014年5月份延續到11月份,果品陸續銷往全國各地,蜜桃占南方市場高達50%的份額。臨沂市供銷社依托全市優質農產品資源,憑借強大的倉儲物流支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渠道,正將沂蒙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
2.蒙陰蜜桃在新時代下借助“互聯網+”在國外的貿易現狀。首開迪拜大單,瞄準國際市場。“通過深入的談判和協作,我們這次在迪拜與ASIA EAST國際食品有限公司正式簽訂銷售合作協議,總共銷售2000噸優質蜜桃,銷售款達40000萬元人民幣。蒙陰蜜桃在國內江浙中高端市場的價格為6元每斤,賣給迪拜10元/斤,當地果品經銷商分銷后可以高達20元每斤”蒙陰縣正大蜜桃合作社代表李樹強說。中東地區具有穩定的果品市場價格,這一點深深地吸引了蒙陰各大果品合作社的帶頭人。蒙陰蜜桃銷售方決定全力進駐中東市場。
三、以蒙陰蜜桃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拓展國際市場中的阻力
許多發達國家設計許多有針對性的綠色壁壘,嚴重脫離環境的意圖帶有顯著的排他性、歧視性。對于以蒙陰蜜桃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出口到外國市場,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可能遭受國外有針對性的貿易壁壘。在貿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致力于保護本國產業的傾向也越來越強,反傾銷就成為了大多數國家采取的主要貿易保障機制。各國關稅水平有所下降、世界經濟貿易關系的有所發展、國際市場競爭的幾近白熱化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傾銷與反傾銷二者的斗爭更愈發激烈,對于其懲罰力度,各國也隨之加大。
四、提升特色農產品跨國營銷策略創新
(一)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品牌定位,慎重抉擇,在蒙陰蜜桃相關品牌的初創期,首先要確保定位的正確性。在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進行SWOT分析的基礎后,根據蒙陰蜜桃的市場客戶、競爭方對手,確定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氛圍。
增加投入,擴大影響在確定了蒙陰蜜桃的品牌后,就要加大各要素投入。首要的是提高蒙陰蜜桃產品質量,生產合格優質的果品;其次是進行有效營銷策略的研究,做好營銷摧廣,建立寬層次、多立體的營銷網絡。最后要加大廣告媒體的宣傳力度,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媒體策劃。
(二)確保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關蒙陰蜜桃的生產商各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本職工作,完善農藥產品的登記制度,做到責任追查到廠,追查到人;同時還要加大研發力度,研發出低毒高效農藥,進一步促使蒙陰蜜桃朝向健康綠色果品的方向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更要加大相關執法力度,堅決取締、沒收違規違法農藥,以此凈化農產品、農藥市場;加強農藥下鄉知識宣傳,責任方積極指導農戶關于對農藥衛生的使用標準,向相關蜜桃生產經營者宣傳農藥法律法規。
總結
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經營企業采取多渠道進入市場。多渠道營銷渠道網絡是為兩個不同層次的顧客提供商品。一般是企業一方面利用經銷商或商網絡為一部分顧客提供商品;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自營渠道為重要客戶直接提供商品。這樣做的目的是企業可以不再單純依靠經銷商,而是通過自己的營銷渠道網絡獲取更大的營銷業績。蒙陰蜜桃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積極的創新原有的營銷渠道,努力擺脫現有的銷售模式的束縛。在蜜桃的銷售環節,我們可以創新自己的思路,采取多條腿走路,除了超市、便利店、水果店等傳統的模式,我們還可以才加廣交會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展覽,積極對外宣傳蒙陰蜜桃的優勢,借鑒外部有利因素,做到取長補短。
參考文獻:
[1]余世英.電子商務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143.
[2]特色農產品分類[EB/OL],2008-4-30.
[3]魏浩.新型貿易壁壘的類型、特點、啟示[J].經濟問題,2010(01):23-25.
[4]薛亮.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戰略思考[J].管理世界,2003(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