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烹飪化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活;化學知識;中學化學;化學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89-01
一、引言
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初三才開設這門課程,學生對化學充滿著好奇心,并有一定要學好化學的決心,但化學本身具有知識高度抽象,反應機理錯綜復雜,化學用語枯燥、難記、易忘的特點,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深入和增多,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就減弱了。據許多調查統計的材料表明,在化學教學中應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掌握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中學生是學習化學的起始,對新鮮的東西比較感興趣,這是由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所決定的。不同基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校的中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興趣較高[1]。所以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弄清楚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促進化學教學的進行,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對社會有用之人。
二、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學習化學時不在感覺神秘
中學化學教材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學科,就在于它更貼近生活實際。化學科學起源于人類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在生活世界中,人類通過對周圍世界的直接感知,獲得了關于周圍世界的感性知識,這些知識經過進一步概念化、系統化就形成了化學科學理論。因此德國的思想家胡塞爾認為,科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圖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產物[2]。但科學理論如果僅僅是作為觀念上的產物,而不回到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也就體現不出其應有的人生追求和價值,也就無法經過實踐的檢驗使自身得到發展和完善。因此,化學科學其實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世界。
生活為化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發展而產生,因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遷,沒有人的生活便沒有教育。所以在生活中學習化學,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化學不再是神秘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就有勁,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怎樣使學生保持并拓開這份興趣是化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駕馭課堂教學的關鍵。大量資料都表明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是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這樣可以使他們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直接經驗,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和能力的培養,又能保持濃厚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認真聽完本節課的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醋酸時可以告訴學生幾種醋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幾個小用途:在魚類不新鮮的情況下,加醋烹飪不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殺滅細菌;醋可以作為預防痢疾的良藥;醋還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將室內門窗關嚴,將醋倒在鍋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滅病菌的作用;殺雞鴨前20min,給雞鴨灌一些醋,拔毛就輕易了;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用醋浸泡熱水瓶中的水垢,可以達到除垢的目的;夏天毛巾易發生霉變而出異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異味。
四、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教學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目標,脫離了生活,忽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可幫助學生直接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化學知識,以致多數學生學了化學用不上,不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技術等的密切聯系,讀到高中畢業,竟解釋不了身邊的簡單生活現象。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把課本知識鮮活起來,把學校小課堂與生活大課堂聯系起來,把大自然社會生活搬到課堂里來,也可讓學生進行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條件許可的可以進行研究方案,并幫助實施。使學生課內所學、課外有用;課外見聞,課內升華。在這樣的內外交流過程中,課堂變大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促使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等發展性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體驗化學的應用價值。
化學是一門根植于生活之中,實用性很強的科學,人體自身的生化反應、大自然的化學變遷、生活中的化學常識,無不閃耀著化學知識的火花。而且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學生經過較長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都積累了一定的化學知識,明白生活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只有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
在高中新課程實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重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注意在做、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注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現象、直接觀察和操作演練,將知識與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啟發學生運用已知的化學知識去感知和理解新的化學知識,并引導他們解決一系列的新問題,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自己,顯露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感,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淑,應桃開.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真實背景的調查與分析[J].化學教育,2007,(4):38-51.
[2]劉克文.從生活世界到科學世界[J].化學教育,2007,(05):8-10.
[3]溫莉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化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04):29-30.
一、重視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查,引導學生全面而靈活的掌握知識
新課標下的中考命題仍然重視對同學們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基本上摒棄了純粹死記硬背知識的試題,更多的是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放在真實、生動、具體的新情景中進行考查,并且往往將多個知識點融合于一題之中,要求同學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此類試題的特點是:難度不大,但情景性強,涉及面廣,在較廣泛的考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化學知識的廣泛應用。
二、突出對實驗能力的考查,引導學生提高實踐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在新課標下的中考化學命題中,實驗題的比重將有所增大??梢灶A測,2008年的中考化學實驗命題,將更為關注化學實驗的真實性、實踐性和創新性。
例2(2007年永州市)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教材中“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見圖I)進行了大膽改進,設計圖(Ⅱ)(選用容積為45mL的18×180mm的試管作反應容器)實驗方案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請你對比分析下面圖I、圖Ⅱ實驗,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三、注重知識的綜合,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綜合應用
分析近兩年的中考化學試題,我們不難發現,中考化學方面的綜合主要包括:化學學科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實驗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綜合;化學與其它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以及化學與社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融合等。2008年的中考化學綜合應用題也將以這幾種類型出現。
例3(2007年湖北荊州市)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某興趣小組為了測定雞蛋殼中CaCO3的含量,現取15g雞蛋殼,搗碎,放在燒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80g某濃度的稀鹽酸,使之充分反應(雞蛋殼中除CaCO3外的其他成分不與稀鹽酸反應),測得燒杯中的反應剩余物的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忽略水蒸氣的揮發),其中當反應進行到B點時,所有鹽酸剛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試計算(計算結果保留1位小數):(注:B點的縱坐標應為90.6)
四、關注化學與“STS”的結合,重點考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新課標指出化學教學要“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毙轮锌季o緊抓住這一點,使中考命題更加關注化學知識與“STS”的有機結合,在新中考的化學命題中,從這方面立意的題目較多,當然2008年中考命題也不會例外。
例4 (2007年四川成都)小艾同學在媽媽買回的某食品包裝內發現有一包白色顆粒狀固體A的小紙袋,上面寫著“生石灰干燥劑,請勿食用”。小艾同學隨手將小紙袋放在窗臺上,過一段時間后發現紙袋內的白色顆粒粘在一起成為塊狀固體B。小艾同學請你和同學們一起對塊狀固體B進行探究。
五、注重問題的探究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領悟科學的思想與方法
新課改的突破口就是探究學習,新中考的命題,也更是特別關注探究性試題。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試題中,探究性試題每卷必出。這是中考化學命題的趨勢,2008年的中考命題將仍將堅持這一走勢。
例5 (2007年江西)小麗午餐時買了一份清炒菠菜和一份豆腐肉片湯,但同學告訴她菠菜不能與豆腐同食。
發現問題菠菜為什么不能與豆腐同食?
查閱資料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鹽等成分;c.草酸鈣是一種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體,是誘發人體結石的物質之一。
提出猜想菠菜與豆腐同食可能會產生人體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設計實驗
發現新問題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產生的氣體又是什么?于是她又設計如下實驗進行探究:
反思與應用
(1)家庭中常常將菠菜放在開水中煮沸2~3min撈出后再烹飪,其目的是;
(2)聯想到人體胃液中含有鹽酸,請提出一個你想要探究的新問題: 。
答案[設計實驗]①硫酸鈣(或氯化鈣等) ②草酸鈣 ③澄清石灰水[或Ca(OH):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二氧化碳(或CO2)[反思與應用](1)除去(或減少)菠菜中的草酸、草酸鹽等。(2)草酸鈣能否溶于鹽酸?(或草酸鈣在胃部會不會形成結石?)(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六、關注問題的開放性,著眼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培養創新能力
開放性試題的解答過程倡導學生多角度、多視點、多層次、多側面、多途徑和多方法地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學生靈感的閃現,方法的頓悟,思維的創新,都能在試卷上展現。所以在近年的中考命題中,開放性試題出現的頻率較多,這必將也是2008年中考化學命題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每天都離不開的化學品———食鹽、碘化合物
我們知道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這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調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基本成分,對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和功能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對喉嚨疼痛,牙齦腫痛等口腔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還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碘化鉀、碘化鈉、碘鹽酸等含碘化合物,在實驗室中是重要的試劑;在食品和醫療上,它又是重要的養分和藥劑,對維護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碘是人體內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共含碘約15mg~20mg,其中70%~80%濃聚在甲狀腺內。人體內的碘以化合物得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過形成甲狀腺激素而發生。因此,甲狀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機能,均與碘有直接的關系。人體缺乏碘會導致一系列生化紊亂與生理功能異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停滯、智力低下等等。
二、人生五味之———醋
醋的化學名字叫乙酸,其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而且還有很多用途:1.在烹調蔬菜時,放點醋不但味道鮮美,而且還可以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不流失。2.在煮排骨、魚時,如果放一點醋,可以使骨頭中的鈣質和磷質被大量的溶解在湯里,從而大大地提高了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3.患有低酸性胃病的人,如果經常用少量的醋作調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胃病得到治療。4.在魚類不新鮮的情況下,加醋烹飪,不僅可以解除腥味,還可以殺滅細菌。5.醋可以作為預防痢疾的良藥。醋是痢疾病菌的天敵,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時候多吃點醋,可以增加腸胃內殺滅痢疾病菌的功能等。
三、生活中的———香煙
香煙燃燒后會產生很多的有害物質,最主要的可分為六個種類:(1)醛類、氮化物等,這些物質對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類,它可以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血管內膜損害。(3)胺類、氰化物和重金屬,這些都是還含有毒性的物質。(4)鎘、氨基酚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均有致癌的作用。(5)酚類化合物和甲醛等,這些物質有加速癌變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減低紅血球將氧輸送到全身的能力。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煙霧中含有迄今為止已知物質中毒性最強的化合物“二惡英”。它們會引發和惡化各種疾病,如,癌癥、肺炎、氣管炎、高血壓、骨質增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哮喘和不孕等病癥。
四、學習和日常生活
在學習中:1.圓珠筆的油墨是一種黏性油質,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礦物油、硬膠加入油煙等調制而成。在使用圓珠筆時,不要在有油和臘的地方寫字,不然油和臘會影響圓珠筆的出油而導致寫不出字。還要避免撞擊和暴曬,以防止碰壞筆頭、筆桿及筆芯漏油而污染他物。2.鉛筆芯是由石墨摻和一點的黏土制成的,當摻入的黏土較多時鉛筆芯的硬度會變大。反之當黏土摻入較少時,硬度較少,黑色增強。鋼筆的筆頭是用各含5%~10%的鉻、鎳合金組成的特種鋼制成的。鉻和鎳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不易氧化。是一種不銹鋼,但是其主要的缺點是耐磨性差。
關鍵詞:自然審美;心理距離;無利害;如畫
中圖分類號:B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2-0064-04
一
心理距離(Psychical Distance)是由心理學家布洛在20世紀提出的,意思是審美與實用和利害的考慮保持一定的距離,朱光潛先生在其《文藝心理學》中為“心理距離”提供的例證是“乘客在客輪遇險中欣賞大霧”的故事,這個典型的例子揭示的是保持一種無利害的態度對審美的必要性。雖然“心理距離”是布洛首次提出的,但這個概念的主要含義——無利害(Disinterestedness)——早已出現在美學思考中,審美無利害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倫理學家、美學家夏夫茲博里,在其美學理論中明確提出審美無利害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具有啟發意義的是,康德的美學是以自然審美為基礎建構起來的,這里更應受到關注的是無利害概念與自然審美的聯結。
如畫是自然審美中的一個傳統的欣賞模式,指的是美的自然風景看起來像一幅風景畫,自然風景的欣賞何以要通過藝術(風景畫)的框架的問題對于自然美學和美學本身都是一個挑戰。而如畫與審美心理距離有著本質性的關聯,關于無利害與如畫之間的關系卡爾松評論道:
(Disinterestedness)之核心便是將審美體驗解釋為一種對日常功利——如實踐與個人利益——的隔離而導致的無利害性概念。無利害性概念與18世紀以來人們對自然的癡迷相結合,從而涌現出景觀體驗的豐富途徑。憑借著無利害性的提攜,不僅那些耕作過的田園鄉村可以視為一種優美,而且那些最為原始的自然環境也可視作一種崇高來進行欣賞。進而在這兩個極端(優美與崇高)之間,無利害性為欣賞景觀中一個更為強勁的欣賞模式——如畫性(Picturesque)的涌現提供空間?!瓱o利害性直接促成18世紀合成美學(Aesthetic Synthesis)的興起,后者將無利害性作為核心概念。而將景觀作為審美欣賞的范例,并且在欣賞模式中極力推薦形式主義與如畫性。
按照卡爾松的理解,無利害概念的生成是與人們對自然審美的癡迷結合在一起的,二者的進一步發展為如畫的形成提供了空間。自然審美與無利害的心理距離上的要求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無利害的欣賞對風景的形式性因素(形式特征、色彩、線條、構圖等)的關注,使得“自然風景在審美中看起來像畫一樣”(如畫)成為可能,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一般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里,都像阿爾卑斯山下的汽車,趁著平路拼命向前跑,不過也有些比較幸運的人們偶爾能夠聽到‘慢慢走’的勸告,駐足流連一會兒,來欣賞阿爾卑斯山的奇景,在這一駐足之間,他對于阿爾卑斯山的態度就已完全變過,他原來只把它當做一個很好的開車兜風的地方,現在卻把它推遠一點作為一幅畫來看?!?/p>
心理距離是欣賞風景畫的必然要求,畫框標志著與現實的利害考慮之間的界限,二維平面化的圖像本身就區別于實在的風景,山水風景畫的題材意蘊也體現著與世俗實用的分離,為了把風景作為風景畫來欣賞,必定需要“欣賞風景畫”所要求的心理距離。因此我們既可以說對自然的無利害的審美促成了如畫,也可以說風景的如畫式欣賞促進了無利害概念的發展,如湯森德在其《如畫》中說:“無利害的美學和審美態度必須等到康德和他的后繼者,以及浪漫主義更全面的發展,但是這兒的橋梁是對自然的如畫態度,新興的藝術形式對這個發展做出了貢獻……”,通過將自然作為風景畫來欣賞,如畫將心理距離的概念引入審美,通過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如畫為美學理論構架了通向現代美學(自律性美學)的橋梁。如畫理論中的無關道德評價、對工業文明的逃避、感傷、懷舊的鄉愁、“非人化”等特征,以及如畫對繪畫性視覺美學特性的強調,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促進了無利害概念向美學范疇的轉化。但是對于理解如畫來說,這里應該考察的是無利害性如何促成了如畫,更詳細表述是:首先是自然審美與無利害的心理距離的關聯,其次是二者的關聯使得“自然風景看起來像風景畫”(如畫)成為可能。下面首先來看自然審美與心理距離關聯的根據。
二
康德說:“一個自然美是一個美的事物,藝術美則是對一個事物的一個美的表象。”與藝術的形象性存在相比,自然并不只是以外觀形象示人的,作為實存之物其本身與我們生存的現實性地相關,在與自然遭遇中往往會牽涉著實用和利害性的考慮,這一點在對崇高的欣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與自然的照面總牽涉有利害的考慮,為了進入自然審美我們必須強調感知的無利害性,因此恰恰是自然審美(而不是藝術)催生了審美無利害這個范疇。從體驗的角度看審美是人的感知活動,審美感知既受人的知覺和心智能力的規定,也受審美對象的約束,因而對自然審美與心理距離之間的必然關聯的考察,應該從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的特征著手,探究自然的哪些本質特征使得自然審美與心理距離必然相關。
西方思想史對自然觀念的理解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古希臘的有機自然觀、文藝復興的時期的自然觀、現代的自然觀。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然觀(自然是一架機器)和現代自然觀(自然界是一個物質進程)所共同塑造的現代人的自然觀念是:自然是“物質世界本身,可以包括或不包括人類”。然而“沒有人主張我們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自然,或者說死的自然。說遵循自然的時候,總是說指的那充滿生機的進化和生態運動。是指那個我們大寫為Nature的、有時還擬人化為‘母親’自然?!痹谖鞣降乃枷胫校匀桓举|性的含義是帶著生命體特征的存在者整體的演化,這種理解也體現在中國的自然概念上。
“自”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是“鼻也,象鼻形”,在甲骨文中,“自”就是鼻子的摹形,鼻子意指自己,在今天我們說“自己”的時候仍用指著自己的鼻子來會意?!墩f文解字》對“然”的解釋是“然,燒也”,“然”與燃燒、烹飪相關,意指一種正在行進的狀態,《廣雅釋詁》說“然,成也”,“自”“然”合起來說的是自己生成自己,即“從自身而來的、向自身的行進”?!白匀弧痹凇掇o源》《辭?!分卸加腥缦潞x:天然、非人為;不造作,不勉強;猶當然。這些釋義所展示的是:“自然”指的是在自身中包含了存在的根據、并且自發地在自身中實現自身的存在狀態。因為只有兀然地“從自身出發、在自身中向自身行進”,其存在狀態才可以被稱為“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這種存在狀態就是自然有機體的生命特征,從“自”的原初意義上也可以理解這點,鼻子與呼吸相關,而呼吸的氣息正是有機體的生命標志,“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生”只是“一氣之運化”。
韋政通認為老子哲學中的自然并非“指具體名詞自然界,而是形容詞或者抽象名詞自己如此”,“自己如此”說的是萬物的自造自存的自由狀態,如徐復觀先生所說:“《老》《莊》兩書之所謂自然,乃是竭力形容創造萬物之為而不有不宰的情形,等于是‘無為’,因而萬物便等于是‘自己如此’之自造”,自造自存說的正是自然有機體的生命特征。自然一方面指的是萬物各自的“自造自存”,另一方面則是萬物在“道”中的自己如此,此時的自然指的是道的存在狀態,即王弼說的“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道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也,窮極之辭也。”在中國哲學中,道具有“一”的含義,“一”指的就是起統一作用的力量,萬物的自造自存是在道的統一作用下的“獨化”,這就是所謂的“道生萬物”。因而,自然的終極含義是道的自我實現(道法自然),其表現為萬物在“一”中的自由存在,這一點才是中國思想史中自然概念的原初含義,自然從魏晉時期的阮籍開始才具有“自然界”的涵義。
海德格爾說“存在乃是自行遮蔽著的解蔽——這就是原初意義上的 ”。 即自然。在古希臘早期的思想中,存在一詞與邏各斯同義,指的是起統一作用的采集、聚集,與科學規律化和技術化的邏輯理性的強橫統治相比來說,邏各斯的統一作用是柔和的境域化運作。因而原初的自然指的是存在者整體(萬物)在統一性力量(邏各斯)中遮蔽著的露面,遮蔽指的是庇護,庇護將萬物置入自由之中。由于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思想在原初體驗和境遇化思維方面的一致,這使得邏各斯(存在)概念與中國的道的概念的相通性能夠被我們思考。從這種相通性出發,我們能夠得到自然的一個普遍性的含義,即自然是萬物在整體(即“一”)中的自由存在,這種存在是一種境域型的運化,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地境界”(“一”就是道或者邏各斯)。
自然的原初意義指的是人與萬物在“一”整體中自由共存的境域,這個境域的整體具有生命有機體的存在狀態,即自然而然、自在自為的特征,這個意義上的自然指的是萬物存在的境域化,即漢語里的“造化”或者海德格爾的“在場化”。自然物是歸屬于境域化的自然的存在者,它們在含義上區分于原初的自然概念,但是與人類文明相比,自然物更完好地存留著自然境域化的蹤跡,即自然物身上更本真地體現著道或邏各斯的運作。“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所說的就是山水的形質存在上體現著道,由于“山水以形媚道”,因而通過自然審美(澄懷味象)我們就能夠體悟到道的境域化(澄懷觀道)。更確切地說,正是山水與道的關聯才使得自然審美成為可能,美的本質就是道的境域化所閃耀的光輝,即海德格爾所說的“美是存在的在場化”,因此在山水之中的體道也是審美。道顯示自身為人與萬物在“一”中的境域化存在,而人“為性靈所種,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為天地之心”,所以人心能夠體道。而對于體道、觀道來說“澄懷”是一個必需的前提,“澄懷”指的是去除私心雜念、現實性的利害考慮,也就是西方美學的無利害概念。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的規定性得自于原初的自然概念,而作為對這種境域化的體悟(即體道),審美必然要求一顆無利害的“林泉之心”。
三
原初的自然概念生命有機體特征表現返回自身的運動,如道家的“道者反之動”、“道周行而不殆”,以及古希臘的作為生長、涌現的自然概念。這個返回自身的運動是時間的特性,因為本質的時間乃是于自身與自身的統一性關系,而不是時間點的機械地線性流逝。按海德格爾的理解,存在是統轄存在者存有的天命(德語詞是Geschik),Geschik的動詞形式是遣送、贈予,存在贈予的是“存在與時間”,第二個存在指的是存在者的存有。時間顯示的既是萬物返回自身的道路,也是存在(自然、道)返回自身的生命運動。由于古希臘原初的自然概念在涵義上同于海德格爾所理解的存在概念,時間就表現為自然之天命的運作,萬物存有在時間中的流逝、自然界中的衰敗消逝、人的傷逝悼亡都是其表征。正如時間總是對當下的虛無化一樣,自然界中的時間痕跡所標示的是與現實的距離,這種距離在自然審美中會轉化成無利害的心理距離。英國如畫美學的倡導者吉爾平相當推崇廢墟的美學價值,無論是哥特式建筑的廢墟還是自然中的衰朽破敗的景象,作為自然界中的時間意象它們顯示的是自然之手的運作。這一點也表現在中國的自然審美中,自然審美在魏晉時期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自然遷逝的感知”,正是對“逝者如斯夫”和死亡的深切體悟,才使得對(作為存有之命運的)自然的美的超越性的欣賞成為一種風尚。伽達默爾說:“每一個人都知道,在時間距離沒有給我們確定的尺度時,我們的判斷是出其的無能。……只有當它們與當代的一切聯系消失后,它們的真正本性才顯現出來,從而對它們中所言說的東西的理解才有權自稱是本真和普通的?!彼囆g的時間距離能夠給出審美距離,這對于自然審美也是適用的,自然的時間性運作造就了與現實利害之間的距離,其所轉化的是自然審美中無利害性。
雖然與藝術的虛構相比自然物在審美中更多地牽連著利害考慮,然而一旦在人類的社會文化的語境下審視,自然物則更傾向于無利害性。馮友蘭先生認為道家把農民對自然的愛慕推進到對自然和人為做出嚴格的區分,屬于人為的被稱為世內,而自然的則是“世外”,出世之人隱居的常所是自然的田園和山水之間,雖然也有隱于市、隱于朝的。自然山水成為隱逸的理想場所,不僅因為“山水之中有清音”,“山川之氣本靜”,也因為田園山水遠離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廟堂、城市、市井,這就使得自然的田園山水成為遠離塵世喧囂的理想的棲居之地。對世俗的遠離在某種意義上也使得自然山川成為封禪祭祀和訪道問仙的圣地,仙就是遷入山中,天下名山被僧占,道教占的名山也不少,這些散布的道觀和寺廟更是渲染了自然山水的“脫俗”之氣。歐洲的1450至1789年間就已經被稱為早期現代社會,這個時期的歐洲開始從封建文明向現代工業城市文明轉型,這個進程使那充滿詩意的田園鄉村生活和人性的自然和諧逐漸成為過去,與工業文明的世俗化、墮落化相比,自然山水和田園既是現代人傷感的懷舊,也是逃離現代文明的理想之地。因而,雖然從維吉爾的時代就存在著對阿卡迪亞式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但西方歷史上對自然的浪漫而傷感的贊美卻是從18世紀的盧梭開始的,自然因其遠離現代的世俗和墮落成為神圣和理想,這是自然審美在18世紀的歐洲興起的一個原因。因此,由于自然存在物在人類歷史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具有“天生”的無利害性,這種特征不僅促進了自然審美,而且也無利害作為審美范疇的形成。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