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的護理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663-01
新生兒護理,指對嬰幼兒的身體護理?新生兒臥室應安靜清潔,布置優雅,陽光充足?有條件的話,寶寶室內溫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間,濕度為60度―65度左右?下面將正常新生兒的護理要點分析匯報如下?
1.護理評估
1.1入母嬰同室時評估
1.1.1.病史
了解雙親的身體狀況?嗜好?家族的特殊病史,母親既往妊娠史及結局,本次妊娠經過?妊娠期胎兒生長發育及其他監測結果?分娩經過?產程中胎兒情況,出生體重?性別?Apgar評分及出生后即刻的檢查結果等?檢查病史記錄是否完整,有無床號?住院號?性別?出生時間;檢查病史上新生兒腳印?母親手印是否清晰,并與新生兒身上的手圈核對?
1.1.2.身體評估
一般在出生后24小時內進行?評估時注意保曖,可讓母親在場以便指導?注意新生兒的發育?反應?神態和姿勢,觀察皮膚有無青紫?黃疸及其程度?有無瘀斑?瘀點或感染灶?測量新生兒的心率?呼吸?體溫?體重?身高,并記錄[1]?按順序檢查頭面部和頸部?胸腹部?和外生殖器?脊柱和四肢以及肌張力和活動情況等?及時發現有無異常并進行詳細記錄?
1.2日常評估
如入室評估沒有發現新生兒異常,則變為每8小時評估1次或每天評估1次?內容包括生命體征?皮膚顏色?肌張力及活動情況?喂養及大小便情況?體重變化情況?臍部情況以及啼哭和親子互動的情況?做好評估記錄,如有異常應增加評估的頻率?
2.護理措施
2.1保暖
2.1.1.新生兒娩出前,做好保曖準備,一切操作均應在保暖條件下進行?
2.1.2.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擦干身體,用溫暖的毛毯包裹,以減少散熱;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如母體胸前}不抱,遠紅外輻射床,熱水袋,加蓋包被,頭戴帽子等;此外,接觸新生兒的手?儀器?物品等均應預熱;護理操作時不要過分暴露新生兒?
2.1.3.母嬰同室的房間宜向陽,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室溫保持在20~24℃,相對濕度在55%~65%;床單元(一張母親床加一張嬰兒床)所占面積不應少于6m2?
2.2保證安全
2.2.1.新生兒出生后,在其病歷上印上其右腳印及其母親右拇指手印?
2.2.2.新生兒手腕上系有手圈,手圈上正確書寫母親姓名?新生兒性別?住院號?每項有關新生兒的操作前后都應認真核對?
2.2.3.新生兒床應鋪有床墊,配有床圍?
2.2.4.新生兒床上拒放危險物品如銳角玩具?過燙的熱水袋等?
2.3保持呼吸道通暢
2.3.1.新生兒娩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內的黏液和羊水,斷臍后繼續清除呼吸道黏液和羊水?
2.3.2.經常檢查鼻腔是否通暢,及時清除口鼻內的分泌物?
2.3.3.保持新生兒合適的,仰臥時避免頸部前屈或過度后仰,俯臥時頭偏向一側,專人守護,防止窒息?
2.3.4.避免包被?奶瓶?母親的或其他物品阻擋新生兒口鼻或壓迫其胸部?
4.預防感染
4.1.每一房間應配有洗手設備或放置消毒溶液,使醫護人員或探訪者在接觸新生兒前洗手或消毒雙手?建立消毒隔離制度,室內應濕式清潔,空氣最好給予凈化?
4.2.工作人員每季度做咽拭子培養,如帶菌者應調離接觸新生兒的崗位,經治療,3次培養陰性后才可恢復原工作?如患有呼吸道?皮膚黏膜?腸胃道傳染性疾病者在接觸新生兒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4.3.新生兒患有傳染性疾病如膿皰瘡?臍部感染等,應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
4.4.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斷臍后要密切觀察臍部出血情況,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及臍輪周圍?如臍部有分泌物則用酒精消毒后涂1%甲紫使其干燥,臍部感染用抗生素?臍帶脫落處如有紅色肉芽組織增生,可用2.5%硝酸銀溶液灼燒,并用生理鹽水棉簽擦洗局部[2]?注意勿灼燒正常組織以免引起燒灼傷?尿布使用時注意勿讓其超越臍部,以免尿糞污染臍部?
4.5.做好皮膚護理新生兒出生后,可用消毒植物油拭去皺褶處過多胎脂;體溫穩定后每日進行沐浴一次,同時檢查臍帶?皮膚完整性及有無肛旁膿腫等情況;沐浴注意點:①室溫26~28℃,水溫38~42℃,一般用手腕測試至較暖即可;②沐浴前不要喂奶;③在醫院內沐浴要防止交叉感染,沐浴床上每個嬰兒用一張塑料紙,全體嬰兒沐浴完成后,用消毒液浸泡沐浴池?沐浴墊;④沐浴過程中不能離開嬰兒并始終用手接觸和保護嬰兒;⑤動作輕而敏捷,防止嬰兒受涼及損傷?定時更換尿布,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揩干后涂上軟膏?尿布使用松緊合適,不宜用橡皮布或塑料紙作為嬰兒床墊?
5合理喂養
正常足月新生兒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后半小時內即可讓新生兒吸吮母親,以促進乳汁分泌,并防止低血糖,鼓勵按需哺乳?確系無母乳或母親存在無法哺乳的生理性原因,先試喂10%葡萄糖水10ml,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給配方奶,每3小時一次,乳量根據所需熱量和嬰兒耐受情況而定,并逐漸增加?喂奶前要清洗,喂奶后將嬰兒豎立抱起?輕拍背部,以排出咽下的空氣,防止溢奶?要定時測量體重,以了解營養狀況和發育情況?
6.結果評價
6.1.新生兒體溫調節有效?
6.2.新生兒沒有發生感染?
參考文獻
Trouble1:窒息
新生兒窒息是指由于產前、產時或產后的各種病因,使胎兒缺氧而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發生呼吸、循環障礙或出生后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發生障礙,導致新生兒血氧供應不足,造成大腦損傷,甚至危機生命。
預防要點:
1.母乳喂養時最好不要躺著喂奶。如果產婦躺著喂奶時不小心睡著了,萬一堵住了新生兒的呼吸道,而新生兒十分柔弱,既不能自己翻身,又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推開,從而發生新生兒窒息。
2.新生兒盡量不要趴著睡。因為趴著睡時,一旦堵住了口鼻,新生兒還無法靠自身的力量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發生窒息。如果讓新生兒趴著睡,一定要有大人留在身邊,隨時留意新生兒的狀況。
3.當心新生兒口鼻周圍的床品。新生兒的枕頭如果太柔軟,趴著睡時,口鼻陷在枕頭里很容易被堵住。床上的棉被、毯子、毛巾等柔軟的物品都有蓋住寶寶鼻子的危險,一定要仔細檢查,不可大意。
護理要點:
萬一新生兒在家中發生了窒息,必須一面進行緊急家庭處理,一面聯系醫院急救車。緊急家庭處理的方法是: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可以采取彈足底、口對口人工呼吸等方法來刺激呼吸。
月嫂特別提醒:
有些產婦對月嫂十分依賴,覺得請了月嫂自己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寶寶餓了要吃奶時,產婦自己躺著喂奶,讓月嫂在旁邊看護,這樣就不用擔心自己睡著了而捂著寶寶的口鼻。這種做法在產后一兩周倒是可以的,因為此時產婦身體比較虛弱,特別是剖宮產的產婦,傷口疼,起身會很費勁。不過,還是要提醒:照顧母嬰雖是月嫂的職責,可月嫂也是人,每天也很累,萬一喂奶時尤其是晚上,月嫂也不小心睡著了,那就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而且產后一個月,月嫂就該離開母嬰身邊了,而已經習慣躺著喂奶的產婦,在沒有月嫂提醒的情況下,再這樣給寶寶喂奶,同樣有危險存在。建議產婦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坐起來喂奶。
Trouble2:濕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與新生兒先天的體質有關。濕疹的病程一般較長,有時輕、有時重,容易反復。
預防要點:
1.支持母乳喂養,因為濕疹多見于人工喂養的新生兒,這是由于牛奶中含有的異性蛋白可以造成新生兒過敏,從而導致濕疹的發生。如果實在沒法母乳喂養的,在喂配方奶粉時注意觀察,一旦發現寶寶有過敏現象,及時尋找原因,對奶粉過敏的話就要立即更換配方奶。
2.哺乳媽咪的飲食要均衡、清淡,不吃刺激性或容易過敏的食物,防止這些物質通過乳汁進入新生兒體內,導致寶寶發生濕疹。
3.新生兒的衣物一定要選擇柔軟、舒適、沒有刺激性的純棉制品,避免化纖織物的刺激而引發濕疹。
4.做好寶寶皮膚的保濕工作,因為皮膚干燥也容易造成濕疹。記得選擇新生兒專用的護膚品,使用前先嘗試涂抹一小塊兒,觀察寶寶皮膚沒有不良反應后再涂抹面部。
5.房間內的溫度適宜,以不出汗為宜。如果環境溫度過熱,新生兒會出汗,高溫和汗液的刺激都容易引發濕疹,或者使濕疹加重。另外,環境也不能太潮濕,過濕和過熱一樣,都容易造成或加重濕疹。
護理要點:
1.新生兒濕疹嚴重時,要去醫院接受治療,不要私自亂用藥物涂擦,特別是含有激素的藥膏,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2.對已患有濕疹的新生兒,以溫水洗浴為宜,過熱的水會刺激寶寶的皮膚。不要使用有刺激性的沐浴產品,不要過多清洗濕疹部位,尤其是滲出液較多時。保持濕疹部位皮膚的干爽、潔凈。
3.防止新生兒搔抓濕疹部位,及時給寶寶剪指甲,以免寶寶抓破皮膚后造成感染,必要時可考慮給寶寶戴上小手套。
月嫂特別提醒:
在照顧產婦和新生兒時,一旦新生兒出現濕疹,產婦和家人經常會表現出過分的心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看著可愛的小寶寶,誰也不忍心他們有絲毫的不適。只是不少家長恨不得立即見效,在寶寶濕疹還不算嚴重時就到處尋醫問藥,從這兒聽到一個偏方就回家試試,從那兒聽說一種藥管用就買回來抹抹,結果新生兒本就嬌嫩的皮膚要不斷承受各種刺激,往往濕疹不僅沒治好還加重了。濕疹重在堅持預防,一旦出現濕疹,盡量找出原因,科學護理,該就醫時要就醫。不要抱著立竿見影、永不復發的奢望,濕疹反復是再正常不過了,有時過分急躁、大劑量用藥,對寶寶是一種傷害。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免疫力增強,就會變好的。
Trouble3:消化不良
新生兒發生消化不良主要有這幾個因素:新生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加上生長發育迅速,食量增加快,營養需求高,胃腸道負擔很重,從而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喂養不當,喂奶量增加太多或者突然從母乳改為配方奶;外界環境過熱或過冷,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而造成消化不良;對牛奶過敏。當新生兒大便次數增多、變稀或呈水樣便,或者大便中含有奶瓣,就要考慮是否是消化不良了。
預防要點:
1.堅持母乳喂養,因為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消化不良的發生率很低。
2.喝配方奶的新生兒,父母一定要注意喂養方法,嚴格按配方奶說明沖泡,奶量不宜增加太多。避免突然由母乳喂養改為人工喂養。
3.奶瓶等奶具使用后要清洗干凈,煮沸消毒,避免奶具不干凈而導致新生兒消化不良。
4.注意保暖。
護理要點:
1.新生兒出現消化不良時,如果是因為乳母的飲食太過油膩、攝入蛋白質過多的話,媽咪要適當調整自己的飲食,做到飲食均衡,葷素搭配,不吃太過油膩的食物,適當降低蛋白質的攝入。
2.喝配方奶的新生兒,在消化不良時,可減少奶量或調稀配方奶,注意奶嘴孔的大小,奶嘴孔過大的話要更換小孔奶嘴,以減輕寶寶消化道的負擔。奶嘴孔太大,寶寶很容易就吃多了。要注意,不宜長時間讓寶寶喝稀釋了的配方奶,以免導致寶寶營養不良。
月嫂特別提醒:
還是那句話,當新生兒出現一點異樣時,媽媽們一定要淡定。初為人母,都容易對寶寶過度關注。不少媽媽看到寶寶大便性狀稍有點改變時就緊張地以為是消化不良,有的就急著給寶寶用點促進消化、調節腸胃功能的藥劑。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都不要濫用,搞不好還會造成寶寶胃腸功能紊亂。只要寶寶不發燒、精神狀態好的話,就不用太擔心。一般程度的消化不良都可以通過調整奶量、喂養方式等方法來改善。用這些方法都不見好轉,或者父母拿不定主意時,建議去看醫生。切忌私自給寶寶亂吃藥。
Trouble4:鵝口瘡
鵝口瘡是新生兒常見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現為口腔頰部、唇內、舌、上腭和咽部黏膜上粘附著乳白色斑點,嚴重時融合成片,擦去后則露出粗糙的潮紅的黏膜。鵝口瘡的病菌多來自母親產道或污染的奶具上,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等藥物也容易出現鵝口瘡。
預防要點:
1.媽咪在生寶寶前,如果有陰道炎的,最好提前治療,以免寶寶經過產道時感染了病菌。
2.如果寶寶出生時患了新生兒肺炎等疾病,需要使用大量抗生素,身體抵抗力下降,也容易患鵝口瘡。所以,寶寶出生后的正確護理很重要,科學喂養,注意冷暖,避免寶寶生病。
3.做好消毒衛生工作。新生兒的奶具使用后,一定要清洗干凈,煮沸消毒并烘干,以免滋生細菌。喂母乳前,媽咪一定要清洗。如果媽咪的不干凈,就有可能使新生兒口腔受到感染。
4.經常觀察寶寶的口腔。鵝口瘡呈白色凝乳狀附在新生兒的口腔黏膜上,所以觀察時要將鵝口瘡與新生兒吃奶后殘留的奶液區分開。區分的方法很簡單,給寶寶喂幾口白開水,奶液一喝水就漱清了,反之,就要當心是否患了鵝口瘡。
護理要點:
1.一旦發現寶寶可能患有鵝口瘡,要及時就醫。需要在口腔內涂抹藥物的,最好在喂奶后用棉簽涂抹,以免吃奶時將藥物沖掉。用藥的次數等遵從醫囑,一般在白色斑點消失后還要再用藥1~2天。
2.繼續堅持每次喂奶后消毒奶具,母親喂奶前清洗,防止重復感染。
月嫂特別提醒:
在實踐中,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媽經常很難及時發現鵝口瘡。新生兒聽不懂大人的話,也不知道張開嘴配合大人檢查。一般都是趁他們張大嘴哭或者鬧著要吃奶時,才能觀察他們的口腔內部。在照顧寶寶時,如果新生兒突然不吃奶、吃時突然大哭或者吃的時候打冷戰,就有可能是吃奶時造成患病處刺痛,此時要立即檢查寶寶的口腔,看是否有鵝口瘡跡象。
Trouble5:呼吸道感染
新生兒呼吸道感染以及嚴重時的新生兒肺炎的臨床表現大多不典型,經常表現為體溫正常或者不升,哭鬧煩躁或者反應淡漠,不好好吃奶,容易嗆奶,呼吸淺速或者不規則。出生后不久發病的,大多是由于宮內感染或產道感染;出生后一周以上或更后發病的,大多是被他人傳染所致。
預防要點:
1.媽媽在分娩前就要注意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以免傳染給新生兒。
2.新生兒的房間保持空氣清新,每天通風換氣,但要避免對流風。不宜讓過多的人出入寶寶的房間看望新生兒,特別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要禁止與寶寶接觸,可以通知親朋好友待寶寶長到幾周后再來看望。
護理要點:
1.一旦發現新生兒吃奶不好、精神不好,甚至呼吸急促、口周發青時,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2.如果新生兒只是患有很輕的呼吸道感染,僅有輕微的流涕、鼻堵,精神狀態和食欲都不錯的話,可以正常哺乳。但是注意,喂奶前應清理寶寶鼻道內的分泌物,因為鼻塞時寶寶容易嗆奶。喂奶時也應該掌握少食多餐的原則。
3.寶寶有發熱表現時,千萬別捂著寶寶,可以輔以溫和的物理降溫法。
月嫂特別提醒: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65-01
自出生后臍帶結扎起到剛滿28天為止的4周稱為新生兒期,新生兒期是嬰兒生后適應外界環境的階段,此時小兒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由于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還不夠成熟,因此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約占嬰兒死亡率的1/2—1/3),尤其以生活第一周死亡率最高,因此加強新生兒期的護理尤為重要。
1日常生活護理
1.1頭發的護理:為防止頭皮上皮脂淤積,應每天用軟毛刷和少量嬰兒洗發劑給新生兒洗頭發,如果頭皮上已有皮脂淤積,在他的頭皮上抹一點嬰兒油,第二天早晨再洗掉,這樣可以軟化淤積的皮脂,使其容易洗掉。
1.2皮膚的護理:新生兒不需要肥皂,嬰兒的皮膚很嬌嫩,所以6個星期前只能用水洗,6個星期后,可以用選擇的任何一種肥皂,但一定要沖洗干凈,將皮膚徹底揩干,絕不要使用爽身粉。
1.3眼睛的護理:給嬰兒清洗眼部時,先把幾個棉簽在生理鹽水里沾濕,注意不可過濕,從內眼角向外眼角擦。
1.4鼻子和耳朵的護理:不要試圖往里面塞什么東西或者以任何方式干擾它們,往鼻孔里或者耳朵里塞棉球大小的東西只會把原來就在那兒的東西推到更往里的位置去,讓里面的東西自然掉出來的辦法要好得多,耳垢是外耳道里的皮膚的天然分泌物,這種東西是抗菌的,它還能防止灰塵和細小的砂石靠近耳鼓,掏耳垢會使耳朵發炎。
1.5指甲的護理:大約三四個星期以內不用給嬰兒剪指甲,除非他抓撓自己的皮膚,可在嬰兒入睡后進行修剪。
1.6肚劑的護理:新生兒臍帶脫落前每天用棉簽蘸75%酒精輕擦臍帶部位,盡量多讓這一部位通風,如果發現有發紅,液體流出或者其它感染的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洗澡后應徹底揩干。
1.7生殖器官的護理:對于女嬰,只要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應該注意要從前面向方向洗,這樣可以減少排出的細菌擴散到膀胱,導致感染的危險,對于男嬰,正常清洗即可。
2黃疸期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及黏膜等黃染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
3觀察與護理
3.1精神狀態:觀察新生兒若出現嗜睡、反應差、擁抱反應減弱等,要注意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嚴重可致嬰兒死亡。
3.2皮膚顏色觀察:觀察新生兒黃疸的顏色、部位變化,可判斷黃疸的嚴重程度。若新生兒黃疸從鞏膜、頭面部,逐漸擴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顏色加深,說明黃疸逐漸加重,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3.3喂養奶量觀察:生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不影響嬰兒的飲食,若嬰兒出現拒乳、喂養困難、吮吸無力等,應予以重視,及時治療,防止核黃疸發生。
3.4糞便、尿液觀察:觀察嬰兒糞便、尿液顏色的變化情況。尿液顏色變化,反映黃疸輕重變化,新生兒溶血病引起的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糞便由淺黃轉為白色,應考慮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
3.5生命體征: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等變化,判斷有無感染以及有無核黃疸的發生。
3.6光照療法:用藍光照射治療時,嬰兒雙眼應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視網膜受損,除會陰、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續時間1~4天。光療時應注意補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發熱、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
3.7提早人工喂養暫停母乳喂養,提早人工喂養,刺激腸道蠕動,促進大便和膽紅素的排出。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護理
Nursing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ZHOU Dan,CHEN Li,HUANG Gong-li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8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2011 .1~ 2013.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one side blue light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All 80 cases were cured, no case of nuclear jaundice.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process can prevent com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Blu ray treatment; Nursing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疾病,嚴重者可導致核黃疸,引起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藍光治療(光療)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簡便,且無嚴重副作用而被廣泛采用。我院采用光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良好療效。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0例,男44例,女36;足月兒56例,早產兒2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2例,敗血癥1例,臍炎2例,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兒窒息2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3例,顱內出血2例。
1.2 方法
1.2.1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1]。
1.2.2膽紅素檢測方法靜脈血測定血膽紅素水平,經皮測量膽紅素動態觀察,1次/d。
1.2.3治療采用戴維XHZ-90L單面黃疸治療儀,根據黃疸程度決定藍光照射時間,照射12h34例,24h32例,48h12例,72h2例。光療同時給予肝酶誘導劑、白蛋白靜脈輸注、茵梔黃、抗感染及對癥支持等治療。
1.3護理措施
1.3.1光療前護理光療前檢查光療燈管是否全亮,若有灰塵要擦去,黃疸治療儀要預熱使箱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為32~36℃),濕度保持在55%~65%。光療前給患兒洗澡,這樣可清潔皮膚,減少感染。洗澡后不應撲粉,以免阻礙光線照射皮膚。患兒指甲要簡短,防止抓破皮膚。對輸液者雙手要稍加約束,以防抓掉頭皮靜脈針。
1.3.2光療中護理光療過程中要增加喂奶次數,勤換尿布,脫水者按醫囑靜脈輸液,記錄出入量。對特別好動者,可按醫囑肌注適量魯米那鈉,既可減輕黃疸,又可減少體力消耗及防止兩足摩擦破皮。2~4h翻身1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包括患兒一般情況及生命體征、黃疸程度變化、尿、糞顏色與性狀、皮膚有無發紅、干燥、皮疹,患兒有無煩躁、嗜睡、發熱、嘔吐、腹脹、拒食,以及吸允能力和哭聲變化等,如有抽搐、呼吸暫停及青紫者應暫停照射,及時與醫生聯系,進一步檢查原因,給予適當處理。吸氧者,注意氧氣的溫度與濕化,保持呼吸道通暢。
1.3.3光療后護理光療后給患兒全身沐浴或擦身,檢查皮膚有無破潰,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并觀察黃疸有無反跳現象。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3.1嚴密監測體溫藍光治療中新生兒體溫要保持在36℃~37℃,每2h測量體溫一次。發熱是藍光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當在藍光治療中出現發熱時,暫時關閉光源,并物理降溫。本文80例藍光治療新生兒6例出現發熱,體溫38℃~39℃,給予物理降溫,暫停光療,體溫正常后繼續照射。
3.2保證足夠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脫水在藍光治療過程中,記錄出入量,觀察是否有脫水現象。藍光治療新生兒易哭鬧、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約40%[2],且藍光治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使水分丟失更多。所以藍光治療期間應及時補充水分,每2h喂奶1次,如進食不佳者,應及時靜脈補液,保證水分供給。
3.3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及新生兒紅臀入藍光箱前給新生兒剪短指甲,防止哭鬧時抓破皮膚。藍光治療中,分解產物經腸道排出刺激腸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產生氨類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紅臀發生[3]。故藍光治療新生兒要勤換尿布,并加強臀部護理,采用鞣酸軟膏涂新生兒臀部,能有效防止紅臀發生。本文3例發生紅臀,經以上方法護理臀部后紅臀消失。
3.4預防感染新生兒抵抗力低下,易受細菌感染,故預防感染十分重要。護理人員要帶口罩,在接觸新生兒前后要洗手,并做好新生兒臀部護理、臍部護理,防止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3.5預防嘔吐,防止窒息藍光治療時新生兒的自動是仰臥位,新生兒胃呈水平位,易造成新生兒嘔吐。而新生兒放射能力差,嘔吐時的胃內容物易嗆入氣管造成新生兒窒息。護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兒嘔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在喂奶時采取45°角,速度不能太快,進食后半小時內頭部稍抬高,右側臥位。這樣使奶汁盡快進入十二指腸,減少奶汁在胃內過長時間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發生嘔吐時,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新生兒哭鬧煩躁時,護理人員應給予撫觸,盡量使其安靜后喂奶,必要時給予魯米那鎮靜。
4結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措施能預防并發癥發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16.
[2] 曹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0(1):80-81.
[3] 洪黛玲主編.兒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0.117.
新生兒;膿皰疹
新生兒膿皰病(Impetigo Neonatorum)為發生在新生兒的急性傳染性化膿性皮膚病,發病急劇,傳染性強。由于新生兒皮膚細嫩,角質層薄,皮下血管網豐富。因而防御能力差,存在于皮膚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容易侵入。由凝固酶陽性,噬菌體Ⅱ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觸傳染所致。因新生兒初次接觸細菌,對細菌特別敏感,再加上包裹過嚴,天熱多汗,使局部皮膚溫度、濕度較高,皮膚易受浸漬,給化膿菌侵入和繁殖造成良好條件,常發生在出生后一周,常見部位為新生兒頭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病變發生迅速,如不及時治療,常在數小時或1~2 d波及全身,有瘙癢感,患兒哭鬧不安,重者可發熱、腹瀉,若不及時治療,可并發敗血癥、肺炎、腦膜炎等危及生命。
1 臨床資料
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膿皰疹患兒104例,其中男孩59例,女孩45例,春夏季71例,秋冬季33例。其中體重大于3500 g 69例,小于3500 g 35例。經過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患兒全部治愈,無并發癥及后遺癥。
2 護理要點
2.1 保持室溫在22℃~24℃左右,濕度55%~60%,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每日通風2次,注意避免對流風。
2.2 每天沐浴更衣,沐浴時動作輕柔,皮膚皺褶處洗干凈。選擇寬松柔軟的棉制衣服,勤換尿布,保持身體清潔干凈,衣著適宜,避免出汗過多。
2.3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嚴格執行各項無菌技術操作,由于膿皰疹具有傳染性,對膿皰疹感染者進行床邊隔離,洗澡時一人一盆一浴巾。大毛巾及小毛巾每日都要高壓蒸汽消毒。在接觸每位新生兒時都要認真手部消毒,病房每日紫外線消毒2次,每次30 min,每天用1000 mg/L含氯消毒劑拖地板2次,床單位用0。5%過氧乙酸拭擦,患兒出院后床單位做好終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4 護理時,動作輕柔、穩健,注意新生兒指甲,避免自我傷害皮膚,衣服、尿布、被褥要柔軟,用棉制品,忌用化纖制品,衣物、尿布應勤換,每日消毒日曬。保證其皮膚清潔干燥。
2.5 皮膚護理 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每日沐浴,重者每日沐浴兩次,膿皰可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膿皰及其周圍皮膚,膿皰較大者可用消毒針頭挑破,排出膿液,用無菌紗布吸干,暴露創面,自然干燥,嚴重者可適當用抗生素軟膏。如膿皰較多,創面糜爛或結有膿痂,可用馬齒莧液外洗或溫敷5~10 min,使創面清潔,去掉膿痂后再涂藥。袍疹部位如有膿液滲出,應及時用消毒棉棍吸干,防止溢出蔓延傳染。周圍皮膚經常用75%酒精棉棍消毒。
2.6 衛生指導 做好衛生宣教,指導家屬日常護理,如包被不要過嚴;每日沐浴通風;新生兒物品應專物專用,產婦及嬰兒衣物不要亂放,分開清洗,分開放置,培養良好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