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黨所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前提保證就是要后繼有人,也就是要通過學校的教育和引導為其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以為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歷來是我們黨的戰略決策,也是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能夠不斷發展進步,并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高校是教育和培養黨所領導的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場所,也是與一切敵對勢力爭奪人才的主陣地。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高層次人才和黨政干部的一個重要來源,重視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顯得意義更為重大。能否把大學生教育成有堅定的信仰,并忠誠于他的政黨及其領導的國家和人民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個關系到黨的事業能否后繼有人的大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生力軍和后備軍的戰略高度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毫無疑問,在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大學生必須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
二、這是由大學生在青少年中的重要示范和導向作用決定的
在任何時代,青少年都是一個民族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后重大意義的重要群體。現時代,大學生是青少年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廣大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思想和行為導向的領頭羊。從大多數青少年的成長經歷中,“考上大學”和“成為大學生”往往是首選目標,足以說明“大學”和“大學生”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和促進其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顯然,大學生的思想傾向和行為導向,對青少年群體是有著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的。雖然大學生與廣大青少年一樣,在身心兩方面的發展都有尚未成熟,存在既容易被誤導,又容易被引導的共性特點,但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包括一些關于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等基本道德認知,特別是他們更多地從關注自我命運和前途中展開對現實和未來社會的思考的視角,更為顯著地反映了大學生在認知方面的一個較高層次和水平。顯然,首先保證要做好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工作,不管是從工作的成效,還是從開展工作的便利來說,相比較而言,首先以加強大學生榮辱觀教育和引導作為工作重點,肯定是要容易得多,意義也更為重大。當前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廣大青少年中旗幟鮮明把“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進行高度的統一,是迫在眉睫的。當然,這其中首要的就是要讓人知榮辱。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加強榮辱觀教育是育人的重要前提,又是必須貫穿始終的中心線索。因此,當前在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設中,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幫助大學生修復和矯正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損傷的思想道德認知和情感的前提下,更要幫助他們用牢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消除當前困擾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重障礙,以發揮他們對于廣大青少年在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三、這是由大學生維護自我良好形象和信譽的需要決定的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大學教師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即,學生已經進入緊張的復習沖刺階段。隨著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一天天變小,焦躁不安的情緒在備考學生中迅速蔓延。面對此情此景,作為負有責任感的大學教師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傳授知識,培養有文化的大學生僅僅是教師職責的一部分,幫助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塑造健康人格儼然已經成為當今大學教師職責的一個必要補充和延伸。大學教師不僅要履行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且要肩負起學生人生道路的指導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責任。
當前,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校在資源配備、學生管理等方面卻相對滯后。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導致某些在校大學生形成了不健康心理;從貧困家庭、下崗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在心理上承受著比同齡人更多的負面情緒;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等客觀現實都使得當代年輕學子承受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大的心理壓力。具體表現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動機世俗化,事業抱負和社會責任感降低,依賴心理較強,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盲從等心態,抗擊挫折能力差,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要么根本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要么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師,尚未建立起一套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預警和緊急干預機制。
那么,誰能夠在中國高校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機制的時代大背景下,擔當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的職責呢?大學教師責無旁貸。
為什么大學教師具有擔當起這個職責的優勢呢?一是與專職心理咨詢師相比,我們在時間和空間上占有優勢。進入大學校園,與學生接觸機會最多,相處時間最長的是大學各專業課程教師。發現不好的苗頭能夠及時處理。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會受到心理咨詢室的空間限制,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在輕松的環境中交談。二是與校園內其他教職員工相比,我們在角色定位上占有優勢。在中國“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古訓的熏陶下,大學生離開父母,自然地將教師定位于長者,被認定為值得尊敬和可以信賴的人。同時,學生受對專業教師學術水平的敬佩、仰慕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愿意把教師作為人生的啟迪者,當面臨難題時愿意將教師視作可以求助的人。以自身職業上的客觀優勢和學生信任的心理優勢,大學教師理應珍惜新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大學教師要不辜負這份信任和責任,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體來講,心理健康的大學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戀愛觀;具有勞逸結合的工作態度,擁有充沛的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樂趣;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自信卻不盲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做無克制的發作,時刻保持一個正面的教師形象;具有成熟的交往心理。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必將貽害廣大青年學生,難以勝任對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實踐。
一般情況下,大學專業教師沒有接受過“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專門培訓。所以,在面對主動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或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發現有反常行為的學生時為了能夠表現出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質,大學教師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避免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產生誤區。
誤區一: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
在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該形成準確的角色定位。學生是主導,教師只起“輔導”的作用。學生是主要參與者,是自身經歷的的陳述者、情緒的體會者,教師是經歷的聆聽者、情緒疏導的輔助者。即把焦點放在尋求幫助的學生身上,教師的工作是耐心地傾聽,以開放、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關注的。在敘述者渴望得到建議的意愿表達暗示或者明示下,及時對其訴說進行概括和分析并給出建議。
誤區二:教師心理咨詢師是萬能的
教師以其過硬的專業素質和人格力量受到學生的信任,但是,教師心理咨詢師也不是全能的。我們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我們可以和藹可親地面對學生,以自然的親和力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困難,就學生的困難提供建議和啟迪,但是,我們不能獨斷地替代學生作出選擇和決定。面對學習、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難,最終還必須依靠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實際的困難。
面對當前在校大學生心理狀況多樣化、復雜化的社會現實,大學教師以其特質肩負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大學教師既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又可以將在教學中建立起來的師生的平等友好關系作為學生愿意敞開心扉、主動尋求幫助的良好心理基礎。所以,我們堅信:大學教師有能力完成好新時代特殊背景下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從牛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廣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高教探索,2006.02.
[2]劉郁.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初探.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
一、自信就是力量,在社會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盲目的“黃婆賣瓜,自賣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找出自己有什么特長。在多次的面試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沒有第一次又何來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緊要的是當面試人員問你有什么特長,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這項工作時。你一定要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
二、待人要真誠
踏進辦公室,只見幾個陌生的臉孔。我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從那天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見到他們都要微笑的說聲“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誠的問候。我總覺得,經常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輕輕的一聲問候,但它卻表達了對同事對朋友的關懷,也讓他人感覺到被重視與被關心。僅僅幾天的時間,我就和同事們打成一片,我心變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我想,應該是我的真誠,換取了同事的信任。他們把我當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給我。
三、要主動出擊
當你可以選擇的時候,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剛進實習單位的時候,都做過類似復印打字的“雜活”。或許同事們認為你是小字輩,要從小事做起,但有些時候,是因為他們心中沒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 雜活”是工作的必需,卻無法讓我學到什么。我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東西不能選擇,有些東西卻可以選擇。份內的工作當然要認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動請纓”卻能為你贏得更多的機會。只要勤問、勤學、勤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要善于溝通
溝通是一種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時時都要巧妙運用。認識一個人,首先要記住對方的名字。了解一個人,則需要深入的交流。而這些,都要自己主動去做。
五.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使實踐與認識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是拓展大學生素質的有效形式和渠道。在實踐中通過開展各種形式服務活動,磨練了廣大學生意志,鍛煉了能力,增長了知識。參加實踐有這樣的好處:
磨練了意志,奉獻了愛心,培養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拓展了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鍛煉了學生干部隊伍。
了解了民情及社會發展狀況,明確了努力方向。
服務回報了社會,實現了大學生自身的價值。
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鞏固了專業思想。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培養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忠實實踐“三個代表”的生力軍。實踐“三個代表”既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更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長的需要。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使同學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我們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往往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不很理想。通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就是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我們要結合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后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把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地統一起來
為配合我院的第一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濃厚學術氛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
院學生會學習部舉辦“中英文雙語演講比賽”,歡迎全院同學踴躍報名。
二、演講比賽內容:
本次演講比賽分主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兩部分。
1、主題演講:
以“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為主題,題目自擬。要求內容積極向上,思想健康,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能夠體現時代要求與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明確新世紀肩負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大膽
實踐,奮發成才。演講者可圍繞時代對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作為學院學生在新形勢下的體會和感悟進行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約8分鐘
左右。
2、即興演講:
主題演講結束后,每位選手進行即興演講,舉辦方將準備若干詞語,選手根據隨機抽取的詞語進行即興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140秒鐘以內
。
3、出場順序賽前抽簽決定。
三、演講比賽組織形式
1、參賽對象:全體在校學生
2、組隊方式:各系派出2~4名選手參加預賽,并確定一名選手作為本系參賽小組聯絡人。
3、賽制安排:
本次比賽分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在預賽中,每位選手須在限定的時間內(中英文一起,約8分鐘)自由演講,題目自定,評委會將評出優秀選
手進入決賽,所有通過預賽的選手即取得決賽資格。
四、比賽時間:
初賽:待定
決賽:待定
五、比賽地點:
初賽:學生多功能廳
決賽:學生多功能廳
六、比賽規則:
1、中文、英文演講依次進行。
2、表意明確,健康向上。
3、中英雙語達要求口齒清楚,語音標準,語調有節奏感又不缺乏感情。
4、舉止大方,表現自然,與觀眾有目光交流。
5、較強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
6、有適當的肢體語言。
七、演講比賽活動流程
1、比賽分初賽、決賽兩個階段。
2、各系學生會學習部將“青春·信念·責任”演講比賽參賽人員名單、制定聯絡人、年級、班級、聯系方式等,報至院學生會學習部,時間截
至X月X日。
3、進行預賽,通過預賽的選手正式進入決賽階段。
4、正式進行決賽。
5、決賽包括現場英文提問,計總成績,演講時間總計不超過10分鐘(超時扣分)。英語提問不得超過2分鐘,英語回答不得超過2分鐘。
八、評分標準
l、中英文發音標準,口語流利,節奏感強;
2、話題圍繞“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的主題,展現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奮發成長。
3、選于自信投入,熱情洋溢:
4、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
5、臺風自然大方,不怯場;
6、回答問題積極思考,不急不躁;
7、問題分析解答深刻透徹,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8、中英文演講時間總計不得超過8分鐘,回答問題不超過2分鐘,超時扣分;
九、比賽評判及獎項設置
1、本次比賽決賽階段邀請學院領導和有關教師擔任評委,采用5~7人制評分,依據思想性、語言、儀表、感染力等方面量化評分。
近一個星期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年齡段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干,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才之路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教堂,在那個廣闊的天地里,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煉。
在支教中,小孩子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天真活潑,上課的時候,他們都十分踴躍回答問題,讓我驚訝的是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念,其他人就會跟著念出來。我覺得這種氣氛很好,不過如果場面控制不好的話,就會很難授課。雖然這一次支教做得不是很好,但是我真的很高興,看到這么多天真爛漫的面孔,看到小孩子們踴躍回答我的問題,我覺得無論自己多么累,也是值得的。
感覺真的很簡單:開心、幸福、責任!
開心的是看到孩子們的笑容,那種沒有任何雜質的笑容,那種從心里發出對我們這些小老師們的尊敬以及將奧運英語傳授給他們,將激情散播世界,將奧林匹克精神傳遞,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責任,對待這群天真的孩子們,覺得自己要盡力,要耐心,因為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
到了至靈學校,一開始,我有一種害怕的感覺,害怕受到智障兒童的樣貌會嚇跑我。出乎我意料的是:智障兒童不但樣貌和平常人差不多,而且很有禮貌,容易相處。
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使大自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們的問卷調查就圍繞今年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來展開。通過這次環境活動來傳遞綠色文明,我希望在人們心中種下環保意識的種子,并使之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