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的經典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演化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遺傳機制;變異機制;選擇機制
演化經濟學是相對于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式而不斷成長起來的一種非主流的或者說是異端的研究范式之一。隨著經濟學各種范式的沖突和較量,1981年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出版了《演化經濟學》,理查德·納爾遜(R,Nelson)和悉尼·溫特(S.Winter)1982年出版了《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引人注目地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標志著演化經濟學的誕生。㈣早在80年代以前,美國制度主義先驅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發表著名的學術論文《經濟學為什么不是演化科學》,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演化經濟學”術語,宣布了制度主義的“演化經濟學”研究議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都從不同側面指出經濟學中演化分析的重要性。1991年《傾化經濟學》雜志創刊,演化經濟學著述日增。多普菲和福斯特等學者已出版了不少演化經濟學的著述,大大推進了演化經濟學的發展。在對新古典研究范式的理性一個人主義一均衡分析框架提出挑戰的過程中,被認為異端的演化經濟學的制度一歷史一社會結構分析框架日益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分析方法,加上反主流的國際經濟學改革運動的聲浪也日益唱響,21世紀的經濟學可能會從新古典經濟學轉向演化經濟學,從而進行革命性變革。
演化經濟學是對經濟系統中新奇事物的創生、傳播和由此所導致的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經濟科學新范式,而且將成為各種異端的綜合(賈根良語)。作為一種經濟學研究的新范式,演化經濟學在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框架。本文主要從演化經濟學的內涵及其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和超越的角度,考察其理論框架的形成及影響。
一、演化經濟學的內涵及特征
演化經濟學是借鑒達爾文生物學的進化隱喻和拉馬克的遺傳變異學說,引進物理耗散結構理論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來分析經濟社會系統形成、發展的動態演化和發展趨勢的學科。廣義來講,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老制度學派的創始人凡勃倫,而狹義上的演化經濟學指20世紀80年代之后經濟演化思想的現代形態,主要包括變異、選擇理論(以納爾遜和溫特為代表)、以非線性系統動力學為基礎的演化理論(包括混沌理論等)和演化博弈論。演化經濟學將技術變遷看作是眾多經濟現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術變遷和制度創新核心為研究對象,以動態的、演化的理念來分析和理解經濟系統的運行與發展。演化理論關注的焦點是某一變量或一組變量如何隨歷史而變化,如何在理論上理解所觀察的變化背后的動態過程。特別是,可以通過解釋它是如何達到當前狀態來理解某一變量或系統的當前狀態。這些變量或系統要經受某些隨機變異或擾動,但也存在著對變異進行系統性篩選的機制。
納爾遜總結了現代演化經濟學的兩個共同特征:(1)關注經濟的動態過程,不僅要看到均衡,更為重要的是,要說明均衡是如何達到的;(2)承認“路徑依賴”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演化經濟理論假定,存在著強有力的慣性趨勢,使選擇過程中的幸存者得以保留。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也存在著持續引入新變異的力量。
二、演化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超越
處于正統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借助原子本體論和機械論隱喻,信奉決定論的哲學觀,將利潤最大化和均衡作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基本支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均衡的研究上,導致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定:(給定)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從此出發,研究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相互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這種最優化和外生性,排除了新知識的創造、企業家的作用、技術變遷和主導部門重要性的變化等問題,將技術變遷視作與經濟學家無關的黑箱,使對技術變遷的源泉、性質和過程等關鍵性問題的討論完全被忽略掉了。
以納爾遜、弗里曼、多西等人為代表的演化經濟學家既借用生物進化的隱喻,又借用現代宇宙理論、量子力學理論以及混沌理論等,對經濟系統不斷發展變化的特征與生物自然選擇過程類比,試圖對整個經濟理論研究的基礎進行重構。其基本的思路是:將技術變遷視作眾多經濟現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術變遷和技術創新為核心研究對象,堅持從演化的、動態的角度來分析和理解經濟系統的運行與發展。與新古典經濟學相比而言,如果說新古典經濟學是研究存在(bEIng)的經濟學,那么,演化經濟學就是研究生成(becoming)的經濟學,它可以被定義為對經濟系統的創生、傳播和由此所導致的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科學。
演化經濟學在對事實評價時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信念是科學范式的內核)與古典經濟學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演化對均衡的超越
演化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演化過程,過去的時間與未來的時間是不對稱的,社會經濟過程與生物進化過程的不可逆性極為類似,演化意味著新質要素隨時間的推移而創生。多西和梅特卡夫認為,個人或組織等行為者的目前行動將對未來決策過程或系統的未來結構及其發展變化路徑產生重大影響。時間不可逆、結構轉變和過程與滯后概念密切相關。即系統如果發生了變化,雖然導致這種變化的力量已經消失,系統也不會完全回到最初狀態,這是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特征。就制度和組織而言,新古典經濟學重視企業平衡狀態的研究,而輕視達到均衡的過程研究。演化經濟學假定企業的決策是連續的,每個企業決策時充分考慮未來的預期及其競爭對手的策略行為。“路徑依賴”說明鎖定效應和次優行為可以持久存在。歷史突出了經濟過程中具有路徑依賴、不確定性和時間不可逆等重要特征。
(二)滿意對最優的超越
新古典經濟學在原子論和機械力學基礎上,在假定經濟人完全理性、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描述了均衡狀態下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求解在一定外部環境控制下的最優控制和最優路徑。新古典經濟學沒有考慮由于認識的有限性而造成的不可預見性。因此,建立在均衡基礎上的理性人假設脫離了社會現實。演化經濟學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和拉馬克的遺傳基因理論為基本思想,強調經濟變遷的動態過程,在有限理性假定的基礎上,接受了馬奇在行為主義企業理論中的滿意假說,指出最優難以實現,均衡只是暫時的。經濟系統向著均衡靠攏,均衡可能是多重的。究竟到達或漸近哪一種均衡依賴于進化的路徑。 演化經濟學非常強調隨機因素對經濟社會系統及經濟人的影響作用。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即使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其是以隨機變量的形式出現在數學方程內,并給定隨機變量的分布,理性人仍可找到最優化行為。而演化經濟學認為,隨機因素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決策和搜尋革新過程中,這種不確定性使長期最優化決策難以實現,進化過程的長期趨勢難以預測。
理性與有限理性,最優與滿意,它們成為演化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前提假定的重要反叛和超越。自亞當·斯密以來,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深受物理學的影響,在假定最大化行為的前提下,它們集中研究機制均衡問題。盡管凱恩斯從非均衡思想出發,從有效需求原理來構造宏觀經濟理論,通過非均衡思想建立了宏觀總量分析方法,并對均衡思想有所沖擊。然而,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使微觀與宏觀對接,并仍在均衡框架內進行分析。后凱恩斯主義盡管從非均衡、動態、關注制度文化角度來分析經濟過程,但主流經濟學一直被均衡思想和范式所支配,并建立了以均衡分析為核心的經濟分析體系。
20世紀80年代后,演化思想又促使人們在主流經濟體系之外發展經濟演化理論。從亞當·斯密、馬歇爾、熊彼特、凡勃倫、哈耶克等人的思想演變中可看出,經濟學正在進行著從均衡走向演化的范式變遷。這種變遷折射著兩種思想交鋒的歷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對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模式的超越。總之,經濟學各流派的研究方法表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精髓是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這是對演化經濟學不確定性引起的有限理性和滿意假說的最好概括。
(三)多樣性對同質性的超越
演化經濟學的本質特征是由于“新奇”創生而形成的多樣性思考。因此,其研究方法是關注超經濟人的個體群思考。與個體群思考相對立,新古典經濟學側重使用類型學思考的方法。類型學思考是把所有的變異都看作是對理想類型的偏離,看作是由于暫時的干涉力量所導致的畸變。所以,為了集中在現象真實的本質上,類型學思考就把基本類型和它們的具體例子之間的差異看作是某種可以忽視的東西。在個體群思考中,多樣性并不是把基礎性的實在隱藏起來的“干涉并發癥”,而是基礎性的實在本身,是演化賴以發生的基礎。可見,演化經濟學把個人選擇置于多樣化行為的群體之中,強調了主觀偏好的特異性和行為的異質性對“新奇”創生和創新過程的重要性。
三、演化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演化經濟學作為一門分析經濟社會系統演變的科學,必須具備一個分析問題的中心線索,即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它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假定——(給定)經濟人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的局限性,認為在經濟變化的過程中,新偏好的形成、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以及新資源的創造(即“新奇”的創生)是關鍵因素,是經濟變遷過程的內生性因素。正如Hodgson(1997)指出:“作為社會經濟演化的一個恰當概念,正確地評價新奇的突現及其傳播的關鍵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演化經濟學在其理論體系中抓住了“新奇”對經濟系統的關鍵意義,認為在經濟學中, “新奇”就是新的行動可能性的發現,它是人類創造性的結果。如果新的行動可能被采納,那么這種行動就被稱為創新。賈根良總結指出,“新奇”創生的內生化,是演化經濟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因此,“新奇”的出現及創新的重要作用成為其理論框架的基石。
演化經濟學借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隱喻,通過運用“緣由”來解釋一切物質和能量轉換過程中必然牽涉到的機制,認為一切事件或現象都有其“緣由”,每一“緣由”則產生一個結果。與達爾文對生物演化的解釋一樣,有關社會經濟系統的演化必然涉及到三種機制:遺傳機制、變異機制和選擇機制。在這些機制的相互作用下,在遺傳基礎上進行變異以適應新環境,此即為“達爾文進化”。Hodgson(1997)對凡勃倫在經濟學領域應用三種機制的總結中指出:(1)遺傳(承襲)機制。演化主體存在一些遺傳性或延續性準則,總是受到遺傳機制的影響。以此為立足點,以保證不同后代個體雖然不盡相似,但他們都在某些方面與其前代相似。(2)變異機制。受初始條件區別的影響,完全復制自身是不可能的,持續性變異廣泛存在于一個群體的不同成員之間。(3)自然選擇機制。在承襲和變異機制共同作用的基礎上,選擇機制決定了最終的演變方向。自然選擇機制通過更適機體后代數量增長和變異或基因整合幫助機體獲得存活優勢兩種途徑發生作用。
(一)基因類比物及遺傳機制
社會經濟系統如同生物演化,會產生如同基因的遺傳、變異和選擇機制運行。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基因”類比物(或選擇單位)是什么?霍奇遜總結了經濟學中的諸多“基因類比物”,如人類習慣(凡勃倫)、個人(馬爾薩斯)、組織慣例(納爾遜和溫特)、社會制度,乃至整個經濟系統(Hodgson)。在對這些不同的類比物進行考察之后,霍奇遜提出,考慮到它的性質具有相對穩定性以及普遍性,“制度”應當被采納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實體單位。大多數現代演化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或組織具備選擇單位的條件。
選擇單位作為一種實體,它們被選擇的特征歷時要足夠穩定,以保持定義這個群體的實體的同一性。經濟方面,選擇單位常常是使用特殊的生產方法制造某種系列產品的特定的企業組織。而選擇環境獨立于實體,這是對各種實體進行評估,并把選擇特征轉化為選擇優勢的框架。凡勃倫認為,社會結構的演進,是制度上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制度和慣例具有相對穩定和惰性的品質。因此,可以歷時傳遞其重要特征,它是社會有機體的基因組織,扮演著生物學中基因進化的作用。納爾遜和溫特在《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中討論了類似于基因的“個人技巧”與“企業慣例”的作用,即遺傳機制的作用。
技巧是指一個光滑序列的協調一致的行為能力。在行為正常發生的情況下,行為相對于它的目標來說,通常是有效的。企業慣例是企業的組織記憶,執行著傳遞技能和信息的功能。企業運轉離不開慣例,企業的慣例與人類的技巧有相似之處。知識是慣例的核心要素。納爾遜和溫特指出,慣例在企業中起著基因在生物進化論中所起的作用。慣例包括企業的各種特點,如生產技術、投資政策、產品組合策略等。在任何時候,一個企業的慣例界定一系列函數,它們決定一個企業所做的事情是各種外在和內在變量的函數,具有好慣例的企業或組織就可能在一個行業或群體中變得日益重要。組織是由個人構成的,組織的行為可以歸結為組織成員個人的行為。理解技巧在個人發揮功能中的作用,就可以理解慣例在組織發揮功能中的作用。不過,慣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達爾文主義基因,它具有學習效應的獲得性遺傳特征,因而可以說是拉馬克式的基因。但總體上看,它們都是廣義的達爾文主義的基因。
(二)變異機制或“新奇”性創造
轉貼于 變異原則強調種類和多樣性的作用,有時等同于已有特征的變化,即系統內“新奇”事物的創造。
在把演化作為重要特征的生物學、語言學或經濟學等學科中,在某一時間和地點所觀察到的事物都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持續不斷的演化過程中的轉變。這一過程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它的歷史性,另一個是變遷過程的無止境性。關于連續變遷端在何處這個問題,熊彼特曾經指出,經濟變遷可以被解釋為主要的“從經濟內部”產生的。“如果演化被定義為可觀察的系統歷時地自我轉變,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自我轉變呢?自由能的獲得是必要條件,一個充分條件就是其他方面所堅持的演化的一般特征,這就是新奇的創生,這在出現后,會通過系統或系統的某些組成部分進行擴散。在經濟學中,新奇就是新發現的行動可能性。有關這種新奇的消息可能會傳播,或者可能通過模仿而擴散。一旦某種新認識到行動可能性被接受,所產生的行動就被稱為創新”。
“新奇”創生機制所研究的問題是“新奇”為什么和怎樣被創造。就“新奇”為什么被創造而言,知識是慣例的核心要素。演化經濟學是知識經濟理論的開拓者,但一種更系統和更完備的知識理論仍有待于創造。“新奇”創生是現有要素重新組合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人們怎樣和在什么地方搜尋新知識,這主要取決于他們知道什么和他們從前做了什么,而并不是所有的技術或制度等發展路徑都具有同樣被探索的機會,“新奇”的創生必定是路徑依賴的。
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時,需要搜尋新的生產技術和慣例。搜尋是在已知的技術和慣例中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技術和慣例。創新是通過研究與開發去尋找原來沒有的技術和慣例,而且,創新改變原有的慣例,使創新者有較大的優勢,從而獲得較多的利潤,但這種情況只能是暫時的。非創新者可以進行創新或模仿,后來者可逐漸趕上先進者,先進者會逐漸失去自己的優勢。
熊彼特曾對創新過程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他把創新看作是經濟發展過程的實質,強調非均衡和質變的作用,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動態演進的過程,即“創造性毀滅過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事實。這類似于生物學中的進化理論。納謝德·福布斯和戴維·韋爾德以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企業的成功案例為例,指出了如果發展中國家注重學習,注重創新,努力提高自身技術能力,提升價值鏈,成為一個高效率的追隨者,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實現其核心目標——價值增值,就可以有所作為——由追隨者成為領先者。賈根良教授認為,從追隨者到領先者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技術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來說,通過一個怎樣的過程,他們才能實現自主創新并成為技術的領先者呢?通過比較韓國、印度、巴西、坦桑尼亞、新加坡等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案例,并對不同環境和不同產業中多樣化的成功經驗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為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盛昭瀚(2002)從演化經濟學的視角對國家創新系統進行了研究和探索,認為演化模型的多樣性、不確定性、不可逆性和路徑依賴性為技術創新提供了較好的分析工具,并認為這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微觀理論基礎,國家創新體系要協調好公有知識與私有知識的關系,要注重學習過程和制度安排中的主體的時間、信任、有限理性的重要性。所有這些研究為演化經濟學變異和創新機制的運作,提供了理論和現實的佐證。
(三)選擇機制及演化路徑
選擇和評價機制是復雜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尋求和確定進化道路的機制。它包括系統的生存價值選擇、信息價值評價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這是進一步實現系統進化的動力學問題。
選擇機制研究變異或“新奇”在經濟系統中為什么、什么時候和怎樣才能被傳播。按照凡勃倫的看法,制度是人類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所以,變異或“新奇”必定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出現。他通過“緣由累積進程”來解釋選擇過程的重要性,認為“習俗、慣例的累積性發展是對傳統的選擇性適應的結果”;任何習俗、慣例與行為方式都受選擇機制的影響,而與變化了的環境要求相一致的程度,則是檢驗其存活適應性的標準。按照個體群思考方法,一個個體對創新者是模仿還是反對,受群體成員選擇的影響。選擇過程將出現兩個方向: (1)創新被舊的慣例扼殺。 (2)在自增強作用的影響下,創新被采用并向外擴散。納爾遜認為,企業在面臨環境變化且有幾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時,企業要進行選擇。選擇的環境包括外部環境(如產品需求、要素供給、價格等市場環境)和內部環境(如創新引起的變化等)。
納爾遜和溫特強調慣例、搜尋、創新和選擇環境在經濟變遷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經濟演化過程是一種慣例的學習過程。慣例是一種光滑序列的協調一致的行為能力,是一種程序化的、說不出來的知識,且往往是自動進行的選擇,它控制、復制和模仿著經濟演化的路徑和范圍。達爾文的遺傳機制、“新奇”創生機制和選擇機制是演化經濟學類比和隱喻的基礎,為演化經濟學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出版對廣大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別是對致力于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對社會認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了梳理,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社會認知的主要議題及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書不但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以及最新研究動態,還有助于我們研習社會認知的研究范式,進而幫助我們科學嚴謹地開展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綜觀全書,主要凸顯以下3個方面特點:
首先,該書對社會認知的概念進行了系統客觀的界定。作者把社會認知分為社會知覺、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3個方面。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刺激屬性直接的整體的反應,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則是在社會知覺基礎上形成的更為復雜的社會認知。同時作者把社會認知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進行了對比,詳細闡述了它們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這種對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統、詳盡的闡述,有助于社會認知心理學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對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任務以及研究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其次,內容豐富、經典,但又不失新穎。《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社會認知心理學領域的重點議題,例如印象形成、態度加工、歸因、偏見以及自我與情緒加工問題。這些研究問題同樣也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或認知心理學非常關心的經典研究問題。該書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對這些經典研究問題進行了新的闡述與探討,使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認識,既把握了研究問題的經典性,又注重新穎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用一整章的篇幅來介紹社會認知的神經基礎(見此書第三章)。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借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技術手段來考察人類的社會認知加工,從神經的層面來揭示社會認知加工的本質。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的引入必定引領社會認知心理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對該部分內容的介紹上,作者參考了大量關于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文獻。該部分內容都來自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體現了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最新研究動態。因此,《社會認知心理學》一書,既能讓讀者比較全面地把握社會認知心理學的重點及經典議題,又能讓他們了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動態。
在一系列爭論中,關于思想的構成性(the compositionality of thought)的爭論尤具代表性。所謂思想的構成性,主要是指思想之間由于其內在的語義關聯,而系統地相互聯系,以及人的思想在合理性原則和邏輯推理原則的支配下,所表現出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經典主義由于假設思想的構成要素具有似語言的結構,因而能比較容易地解釋構成性問題。一些經典主義者認為,聯結主義模型在根本上不能說明這一問題,所以它們不適合作為認知模型。另一方面,一些聯結主義者則論證說,經典認知科學承諾了常識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則,但聯結主義的探討表明,這些原則是假的,所以,正是經典主義在人類認知的模擬上誤入歧途。聯結主義把這個論證稱為對經典主義的排除主義(eliminativism)論證。本文將分析一些聯結主義者對經典主義的排除主義論證,并表明思想的構成性問題對于這個論證至少是中立的。
一、聯結主義和排除主義
簡單地說,排除主義是這樣一種主張:科學的發展將表明,在常識或對世界的日常論述(甚至于過去的科學論述)中,所采納的某個范疇的實體、過程和性質并不存在,這些東西最終應從嚴密科學中被排除掉(P.Feyerabend 1963,R.Rorty 1970,P.Churchland 1981)。排除論者樂于引證的典型例子是燃素和熱質。隨著神經科學的興起,一些當代的排除論者認為,日常談論的精神狀態甚至也是排除的對象,成熟的認知科學不應該授引精神狀態這樣的概念來說明人的認知活動和認知能力。因而排除主義的關鍵論證是要表明,設定了某些實體或過程的一個理論應被一個更好的理論拒斥或取代,如果后者比前者提供了更精確的預言和更好的說明。當然,僅僅是新理論的說明的合適性和預言的精確性并不足以表明舊理論所設定的實體或過程不存在。更嚴格的論證需要表明,舊理論的本體論完全是假的,對于設定來說明現象的那些實體,新理論提供了更精確的說明。如果是這樣,從舊理論向新理論的轉變可以稱為本體論上激烈的轉變。于是,對命題態度心理學的排除主義論證大致如下:
(p1)命題態度心理學是真的,當且僅當關于心智的最好科學為之提供了基礎;
(P2)這門科學并未為命題態度的概念提供基礎;因此
(C)命題態度的概念應從關于大腦和認知的成熟科學中被除除掉。
聯結主義者對經典主義的排除主義論證立足于這一點:常識心理學承諾了命題模塊性論點。以下我首先將考察這一論點,接著分析這個排除主義論證的基本思路。在接下來的兩節中,通過分析經典主義和聯結主義對于思想構成性問題的處理,我表明這個排除主義的論證并不是決定性的,經典模型和聯結主義模型的關系仍是一個有待于作進一步的經驗探究的問題。
1.常識心理學和命題模塊性論點
常識心理學的捍衛者認為精神狀態是語義上可評價的、有因果力的離散狀態(J.Fodor 1987)。在提煉排除主義和聯結主義的關系時,常識心理學的關鍵信條是:命題態度是功能上離散的、語義上可解釋的狀態,這些狀態在其他命題態度的產生中,以及根本上在行為的產生中起著因果作用。這里,尤其值得強調的是這一點:常識心理學認為命題態度具有語義性質,因為正是由于一個信念具有特定的語義內容,它才具有特定的原因或效果。語義性質的獨特性成為功能離散性的一個必要條件。命題態度的功能離散性是針對它們的組織而言。由于這種組織的離散性,可以合理地說一個人已獲得或失去了一個單一的信念,或者,一個人可以一次把一個信念增添到他的資源庫中去。
在心理學文獻中不乏有采納命題模塊性論點的信念或記憶模型。在傳統認知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模型是由A.Collins和M.Quillian (1972)發展起來的記憶的語義網絡模型。這種記憶組織模型為每個記憶設置了一個不同的語句或準語句結構。按照這些模型,記憶可以被看作一系列準語句結構,每個結構對應著一個分離的信念。如果信念或記憶貯存是以這種方式被組織的,那么確定導致言語行為的一個信念狀態就很容易,它不過是結構化的記憶網絡中的一個分離的語句或公式。這種模型明確解釋了記憶修改和從語義記憶中回收信息的方法。
然而近年來,一些理論家對這種高度模塊化的模型產生了懷疑。一個主要的理由是,語義網絡模型不能說明我們迅速有效地在記憶中確定相關信息的能力,與此相關的是對非歸納推理模型的日益關注。因為越來越清楚的是,語言使用和語言理解要求大量的非歸納推理(R.Schank,1987;T.Winograd,1981)。在達到對一個單一的日常話語的解釋時,必須同時運用與話語的題材、說話者的意圖、交流的場景等等有關的信息,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并不是從聽話者的信念內容中推出來的。為了說明我們解釋一個話語的能力,相關的認識模型必須假設一種在非歸納推理中促動記憶之有效使用的記憶結構。M.Minsky則充分表明,把專門知識和一般推理規則完全分離開來的策略太極端,我們需要把專門的知識片斷與如何使用它們的特定規則聯系起來。進一步,思想的機制要被分解為許多相互作用的單元;但是,這些單元沒有一個本身“具有意義”,因而沒有一個能被等同于個別的命題態度;意義或內容只能從“巨大的結構網絡”中突現出來(M.Minsky 1981a,1981b)。這自然得出了一個與模塊性論點不相符合的結論:認知系統中沒有哪個自然的部分能與“明確的”或言語上可表達的信念相聯系。
相比較,使用分布式表達的聯結主義模型能夠很好地說明這些認知事實,尤其是說明不受明確的“硬規則”支配的認知現象。這為排除主義者提供了一個思想契機。他們的邏輯思路是:常識心理學承諾了命題模塊性論點,如果聯結主義模型表明模塊性論點是假的,而且對一些認知現象提供了更合適的說明,那么也就表明了常識心理學是假的。
2.對排除主義的聯結主義論證
聯結主義是在最近十年突現出來的一種新的認識模擬型式。受神經結構的啟發,聯結主義模型由大量格外簡單的相互作用單元組成的網絡構成。網絡的單元之間能夠相互發送激活或抑制信號,激活值受動力學方程支配。通過改變網絡之間的聯結權,可以改變網絡聯結的學習規則。一般來說,有兩種類型的聯結主義網絡。局域式網絡(localist networks)把每項信息存貯在網絡的一個單一單元中,而在分布式網絡(distributed networks)中,每項信息則在許多不同的單元上同時得到表達,信息被迭加存貯。
這種結構支持著一種與經典認知模型所采納的表達和計算截然不同的表達和計算。經典模型的操作最好被描述為“符號處理”。在這種模型中,信息一般是被存貯在與執行計算操作的結構相分離的不同位置。因此經典模型的信息處理是由離散的符號標志構成的;按照易為該模型識別的方式被編碼的規則或指令,那些符號被重新定位、復制和改組。在經典模型中,可以為每個符號表達式提供一個語義解釋。然而,相比較,聯結主義模型一般并不使用離散的符號實體。在這種模型中,表達是用迭加的、分布的方式進行的。“每個實體由分布在許多計算元素上的一個激活模式來表達,而每個計算元素在表達許多不同的實體時又都被涉及到”(Rumelhart and Mcclelland,1986,p.77)。這樣便產生了聯結主義模型和經典模型的一個顯著差別:在聯結主義模型中,存貯信息的結構和處理信息的結構的區分實際上并不存在;信息就存貯在個別單元之間的聯結權中,而在處理中,這些聯結權也充當了中心的要素。因此,制約著計算過程的自主的控制結構的概念在聯結主義結構中似乎沒有地位。采用分布式表達的聯結主義系統的個別單元的活動無須是語義上可評價的。相反,得到一個語義解釋的是某個單元子集的組合活動。結果是,一項特定的信息被認為在網絡中得到明確表達,當且僅當在某個特定的單元子集上,一個特定的激活模式在回答這些單元的輸入時被產生。但明確表達只是采用分布式表達的聯結主義系統的暫時特點。如果網絡的輸入發生變化,那么構成它的處理單元的激活值也發生變化,結果被明確表達的信息也隨之而變。因此,這種系統不能以在構成單元上產生的激活模式的形式長期編碼信息,長期的信息編碼是由隱含表達實現的。分布式表達決定了聯結主義系統的信息處理的整體論。
正是這種信息整體論成為排除主義者論證的起點。W.Ramsey等人構造了一個聯結主義的記憶模型,此模型能夠從事更傳統的認知模型所從事的一些任務,但卻顯示了分布式編碼的特點(W.Ramsey,et,al.,1990)。這個模型的基本特點是:由于信息是以高度分布的方式進行編碼,每個聯結權體現了對于許多命題來說突出的信息,而關于任何特定命題的信息又分布在整個網絡中,因此,系統缺乏那種可以在語義上解釋為個別命題之表達的功能上離散的、可鑒定的子結構。從模型建造者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這種網絡模擬了具有某些信念的人的認知行為。然而,在這個網絡中,被常識心理學處理為自然種類的東西并沒有被看作自然種類。由此他們推斷說,“一些聯結主義模型并不具有在某些認知情節、而不是在其他認知情節中起著因果作用的離散的、語義上可解釋的狀態,在這些模型中,不能合理地鑒定出與常識心理學的命題態度相等同的東西。如果能夠證明這些模型對人的記憶和信念提供了最好的說明,那么我們就面臨著一個本體論上激烈的理論變化。這種變化將維護這一結論:命題態度像燃素和熱量一樣,并不存在”(W.Ramsey,et.al.,p.37)。
這個排除主義的論證最終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驗研究。然而,一個直覺是值得維護的,那就是,常識心理學的理論構造在某種意義上不同燃素說或熱素說設定的理論概念。當后者由于近代化學的興起而被排除掉時,前者并不由于神經科學或聯結主義的興起而被輕易排除掉。根本的理由在于,首先,常識心理學的概念框架本身具有強大的說明和預言能力;其次,采納了這一概念框架的經典認知科學獲得了一定的成功。[①a]以下我將表明,常識心理學并沒有像排除論者所設想的那樣承諾命題模塊性論點,完全可以使聯結主義與常識心理學相調和。
3.常識心理學與層次-1的描述
經典認知理論幾乎完全接受了常識心理學對如下原理的所謂“承諾”:(1)按照命題態度來分析心理狀態;(2)命題模塊性論點:(3)命題態度是因果地產生的內在狀態。如果常識心理學承諾了這三個原則,那么它的確成為承諾了另一組相當不同的原則的聯結主義的排除對象。因為不像經典符號主義,聯結主義并不把認知過程處理為受形式規則支配的符號操作。因而它提出了符號探討是否是對認知模擬的正確探討的問題。聯結主義模型似乎能夠執行認知任務,而不利用明確的對符號串進行操作的規則。在認知結構問題上,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因而成為一對競爭的學說。這樣,如果經典認知科學對常識心理學的辯護要求它認為常識心理學承諾了上述原理,如果聯結主義能夠表明那些原理根本上是錯的,那么常識心理學便面臨著被排除的潛在危機。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排除主義者熱衷于把常識心理學處理成一個關于內在過程的理論。[②a]這大概是因為意向實在論者認為常識心理學狀態是因果相聯的狀態,而排除主義者慣于按照基本的物理機制來設想因果相互作用。然而,不是作為一個內部處理理論、更合適地說,常識心理學是一個高層次的理論,它表征有機體對環境的知識和它們在環境中的行為方式。一個真的信念可以向我們傳達關于環境的知識,成為環境狀況的一個可靠的指示者(H.Field,1978)。一個真的信念和一個合適愿望的組合可以導致成功的行為。常識心理學的這一本質特征使它處于Marr所說的任務分析層次(層次-1)上(D.Marr,1982)。這個描述層次旨在于說明一個有機體或系統處理什么信息和為什么處理這些信息。只有完成了層次-1的分析,才能問它怎樣處理這些信息(層次-3的描述)。常識心理學不是直接按照系統的內部結構,而是按照它們與環境相聯系的方式來表征這些系統。就科學的發展來說,對這種關系的說明像對內部結構和過程的說明一樣重要。當我們能夠區分系統和它們所操作的環境,部分地處理這些系統,好像它們不受環境影響時,我們往往對系統的那些旨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活動更感興趣。對于智能系統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智能系統的一個本質特征便是對環境的適應性。不理解一個系統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就不清楚要對哪些內部性質給予最充分的注意。所以,一個關于內部認知過程的理論必須補充一個關于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因此,常識心理學不是任何內部處理理論(無論是經典理論還是聯結主義理論)的競爭對手。如果經典主義能夠合理地處理信念的語義性質,那么聯結主義似乎也有潛力這樣做。為了明白這一點,讓我們轉到經典主義和聯結主義的一個中心爭論上來。
二、思想的構成性;經典主義的挑戰
J.Fodor和Z.Pylyshyn(1988)通過區分對認知理論的表達主義探討和排除主義的探討開始他們對聯結主義的批評。表達主義者聲稱認知系統的內在狀態是編碼世界狀態的表達狀態或語義狀態,排除主義者則試圖取消表達這樣的語義概念。在提出這一區分后,他們把聯結主義置于表達主義的一邊。因為聯結主義者典型地為個別單元或單元的組合提供語義解釋。然而,他們論證說,正是由于聯結主義的語義解釋的特點,聯結主義系統不適合作為表達系統。他們的根本結論是:沒有一個符號表達系統的資源,便不可能有模擬認知過程的合適的表達系統;只有一個具有結構化的符號表達的系統能夠合適地模擬認在過程。
Fodor和Pylyshyn的論證立足于符號表達的語言特征,立足于Fodor所說的思想語言假說--認知活動要求一種似語言的表達媒介(T.Fodor,1975)。因為我們需要以此來說明思想的產生性、系統性和推理的連貫性。思想的產生性是指從一個無限的集合中理解和生成命題的能力。由于這個能力是通過使用有限資源獲得的,所以便需要遞歸操作。思想的系統性來自于這個事實;理解或思考一個思想的能力與理解或思考其他思想的能力是內在聯系的。例如,能夠思想X愛Y的任何人也能思想Y愛X。推理的連貫性涉及到做出句法上和語義上合理的推理的能力。例如,一個人能夠從X是一只棕熊推出X是一只熊。這三個特征要求精神表達必須是語義上結構化的實體,這意味著:
(i)表達必須具有構成要素;
(ii)表達必須有一個句法;
(iii)表達的語義性質必須是它的構成要素的語義性質和它的句法的函數;
(iv)對復雜表達的語義性質做出貢獻的構成要素的語義性質及其句法必須可以獨立于那些復雜表達來指定。
從這幾個特點可以看出,一個語義上結構化的表達是一個具有邏輯形式的表達。Fodor和Pylyshyn的主要論證如下。首先讓我們考慮具有局域式語義解釋的聯結主義網絡。在這種網絡中,每個表達單元是原子的,只有一種方式使單元之間相互聯結起來,即通過對偶的因果聯系。因此,如果A&B和A是網絡中的兩個節點,從A&B到A的聯結權可以這樣確立起來,以致于激活A&B將導致A的激活。這可以看作一種推理,但是A的表達根本不是A&B的表達的一部分。任何兩個節點都可以被聯結起來以便有同樣的推理模式,例如,節點A&B可以激活節點Z。這樣一來,這種聯結顯然本質上不是構成性的。這種推理必須對每個合取實例分離地建構進入,而不是由一個規則來指定,此規則利用變量來指定句法包含關系。因此他們推斷說,局域式的聯結主義系統缺乏必要的認知資源。
分布式系統又如何呢?在具有分布式表達的某些網絡中,一個特定表達中的活動單元編碼被表達的實體的特點或微觀特點。P.Smolensky提出了在分布式系統中實行結構化表達的一種方式。就組合結構問題來說,例如,“咖啡杯”的一組特定特點可以分成三個子集:一個集合只應于杯子(如,瓷的彎曲表面),一個集合只應用于咖啡(如,棕色液體),一個集合應用于相互作用時的杯子和咖啡,如,與瓷器相接觸的棕色液體。按照Smolensky的觀點,咖啡和杯子這兩個特點子集包含在咖啡杯的集合中,這就取得了構成性的性質(P.Smolensky 1987)。
然而,Fodor和Pylyshyn認為,Smolensky的解決并不奏效,因為他不能把一個具有語義和句法構成要素的表達和一個按照微觀特點來編碼的概念區分開來。一個微觀特點是對一個對象的表達的一部分。這樣,在對[李楊愛這個女孩]的符號表達中,對[這個女孩]的表達與此命題的其余部分處于某一句法關系中,以致于不把此命題與[這個女孩愛李揚]混淆起來。但對分布式表達就不是這樣了。例如,對[李揚愛這個女孩]這個命題的一個最小的分布式表達可以由一個網絡來實現,該網絡的單元對應于[李揚]、[愛]、[這位女孩]這樣一些概念;激活這三個單元便對此命題提供了一個分布式表達。然而,這個表達將不可區分于對[這位女孩愛李揚]的表達。繼續對關系添加單元將是無助的,因為沒有直接了當地的辦法抓住這一事實:這個主體正是李揚,而不是這位女孩。這些單元是在共同發生的關系中被約束在一起,但沒有句法所提供的結構。所以分布式網絡也不能處理構成性問題。這里的關鍵是,在復雜符號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經典區分不能被特點集及其子集之間的聯結主義區分所取代。如果這一點是對的,那么聯結主義網絡喪失了組合句法和組合語義提供的益處。又如果構成性是人類思想的本質特征,那么聯結主義似乎沒有能力處理那些涉及到思想的高階認知過程。構成性問題于是提出了這一懷疑論見解:聯結主義是否是對認知的正確探討。
三、思想的構成性:聯結主義的解決
有兩種方式回答經典主義的挑戰。首先,正如Fodor和Pylyshyn已指出的,沒有結構上的原因為什么聯結主義不能采納語義上結構化的表達。聯結主義者可以發展其網絡來處理表達的構成性問題。然而,在這里,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產生了:即使聯結義網絡能夠實現語義上結構化的表達,但據說聯結主義者“不能既有一個組合表達系統又有一個在認知層次上的聯結主義結構”(J.Fodorand Z.Pylyshyn,1988,P.308).Fodor和Pylyshyn認為,允許語義上結構化的表達的聯結主義系統只是對經典模型的硬件實現,它們本身并不具有真正的聯結主義結構。其次,而且更根本的是,聯結主義者可以質問Fodor和Pylyshyn論證的基礎,即詢問實際的認知活動是否顯示了他們所認同的那種構成性。這就是說,聯結主義者可以否認在聯結主義系統中實現強構成性的必要性。為此,他可以表明要么語言和思想在強的意義上實際上不是構成性的,要么無須假設本身可由強構成性來表征的內在結構便能說明思想和語言的構成性。
強構成性是語義的構成性和構成要素的語境獨立性的結合。從人們對日常語言的理解中很容易看出,強構成性與理解的語境敏感性不相容。因此強構成原則本身就值得懷疑。事實上,大量來自概念學習和概念組合理論的經驗證據表明這種懷疑是合理的。這里我們需要以一種純描述的方式來使用“概念”這個術語,即把概念看作是對范疇的主觀表達,因此我們感興趣的是人們用來范疇化范例或進行典型性判斷的知識結構。作了這樣的規定后,我們可以來評價Fodor和Pylyshyn的這一經驗主張:概念組合過程在于從構成要素的獨立于語境的意義中計算復雜表達式的意義。
第一組經驗發現涉及到概念結構的不穩定性。由于F.Rosch等人的工作,這一點已得到廣泛接受:范疇不是按照必要的和充分的特點來表達的,一個特定范疇的范例可以沿著典型性的一個方面連續變化(E.Rosch.1973)。結果,對概念的新近說明是按照原型、家族相似性或存貯起來的范例來進行的(E.E.Smith and D.Medin,1981)。L.W.Barsalou考察了概念結構不穩定性的大量實例,其中發現,對一個范疇的成員的典型性判斷對于不同的受試群體、對于同一群體的不同受試者,甚至對于處于不同時期的同一受試者都是不同的。由此他推斷說:“逐級漸變結構并不反映概念的不變性質。……而是,人們使用的概念是從長期記憶的知識中,由一個敏感于語境和新近經驗的過程構造出來的”(L.W.Barsalou,1987,p.135)。這些發現有力地表明,對一個特定范疇的表達是隨著目前的和過去的語境變化的。概念是根據長期記憶的知識靈活地構造出來的短暫的記憶結構。什么信息被整合進入一個范疇的特定表達中,這取決于能否得到存貯在長期記憶中的信息。語用的、語義的詞匯的語境,以及視野、目標和意圖都在調整著用來構造一個特定范疇表達的知識。
概念結構的不穩定性對概念組合施加了重要約束,確實,人們往往能夠不費力地理解復雜概念或語句的意義,因此某些構成性似乎是必要的。但問題在于強構成性是否確實表征了人們理解復雜概念的過程。早期的概念組合理論把復雜概念的外延處理為簡單概念的交叉。現已表明外延理論作為心理學理論是不合適的。大量證據表明,一個復雜概念的實例的典型性通常不能從簡單概念的典型性中預測出來的。概念的不同的特點方面是相互獨立的傳統假定已受到挑戰,相反,在組合概念時,人們依賴于屬性之間的相對復雜的共變模式,而這些屬性是從人們對世界的一般知識中引導出來的(E.E.Smith,et.al.,1988)。不難理解,概念組合的靈活性和語境依賴性也對語句理解施加了必要約束。有充分的理由假設語句意義的構造是幾個知識源并行相互作用的產物(W.Marslen-Willison and L.K.Tyler,1987)。
所以,如果我們發展一個心靈的計算理論,該理論公正地對待常識心理學的見識,那么這個計算框架必須既能處理信念內容的構成性(信念是由有內容的要素構成的),又能處理這些構成要素的語境敏感性(信息的構成要素具有部分地由包含它們的語境決定的內容)。經典符號主義在能夠實現第一個要求時,似乎不太有能力實現第二個。相比較,具有分布式表達的聯結主義網絡似乎能在一種弱的意義上調和這兩個事實。這里,關鍵的思想是約束滿足網絡。在這種網絡中,構成要素的意義是以敏感于語境的方式漸變的,以便使最終得到的復雜意義的整體連貫性達到最優。語境的敏感性來自于兩個源泉:首先,包含一項特定的語言信息的外部語境輸入會改變定義在網絡狀態上的能量函數,從而調整網絡將收斂到的穩定狀態;其次,隱藏單元不僅從輸入單元接受激活,而且也從網絡內得到激活。結果,對一個特定輸入的響應將多少隨著當前的內部語境輸入而變化。另一方面,在聯結主義系統中,復雜表達式能夠由一些網絡或單元集的協作活動產生,每個網絡或單元集貢獻了一個構成部分。由于每個這樣的構成部分本身是網絡的整體活動的產物,所以復雜的聯結主義表達可分解成為真正具有內容的構成要素。這里應注意的是,在聯結主義網絡中,語義解釋的基本對象是單元集,而不是個別單元。
聯結主義的這一解決不喪失語境的敏感性,同時又闡明了這一點:簡單表達式的語義內容確實對復雜表達式的語義解釋做出了貢獻。然而,約束滿足網絡并不允許這一意義上的真正的句法構成性,即構成性是受純粹的形式規則支配的。所以嚴格地說,P.Smolensky所啟示的這條解決路線并沒有真正地解決語義上結構化的表達的問題(J.Fodor and B.McLaughlin,1990)。另一方面,如果構成性原則是一個經驗假說,那么經典主義者所設想的這種構成性似乎不適合作為一個心理過程理論。所以在我看來,經典主義和聯結主義在思想的構成性問題上的爭論仍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解決的經驗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尤其取決于常識心理學的見識,取決于對人的認知結構本質的探究。
參考文獻
Barsalou,L.W.(1987),"The instability of graded:structure:implicationsfor the nature of concepts,"in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ed,U.Neisser,Cambrdge University Press.
Churchland,P.M (1981),"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propositionalattitudes",reprinted in Churchland (1989).
Churchlaud,P.M. (1989) A Neurocompurational Perspective.The MIT Press.
Feyerabend,P.(1963),"Materialism amd the mind-body problem".Review of Metaphysics,94.Field,H.(1978),"Mental representation."in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vol.2.ed.N.Bloc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dor,J.A.(1975),The Language of Though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dor,J.A.(1987),Psychosemantics.The MIT Press.
Fodor,J.A.and McLaughlin (1990),"Connectionism aud the problem of Systematicity:Why Smolensky's solution doesn't work,"Cognition,vol.35(2).
Fodor,J.A.and Pylyshyn,Z.(1988),"Connectionism and cognitive architecture:a critical analysis,"Cognition,vol.28 (1-2).
Marr,D.(1982), Vision,Freeman and Co.
Marslen-Willison,W.and Tyler,L.K.(1987),"Against modularity" in Modularity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ed.T.L.Garfield,The MIT Press.
Minsky,M.(1981a),"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in Mind Design,ed.J.H.Haugeland,the MIT Press.
Minsky,M.(1918b),"K-Lines: A theory of memory," in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ed-D,Norman,N.J.,Ablex
Ramsey,W.,Stich,S.and Gardon,J.(1990)."Connectionism,eliminativism and the future of folk Psychology," in Folk Psych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eds.S.M.Christensen and D.R.Turner,N.J.,LEA Publishers.
Rumelhart,D.E.,Mc Clelland,J,L., and the PDP Research Group (1986),Parallel Distributed Proessing,The MIT Press.
Rorty,R.(1970),"In defense of eliminative materialism",Review of Metaphysics,24.
Schank,R (1981),"Language and memory," in D,Norman (ed).
Smith,E.E.,and Medin,D.(1981),Categories and Concep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E.E.,et.al., (1988),"Combining concepts: a selective modification model,"Cognitive Science, 12.
Smolensky,P.(1987),"The Constituent structure of connectionist mental states: a reply to Fodor and Pylyshyn,"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6 (supplement).
Stich,S.(1983),From Folk Psychology to Cognitive Science,The MIT Press.
論文關鍵詞:高師院校;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與建設
心理學是建立在生理學、哲學等相關基礎學科之上的一門公共課程,是教育學、中學各科教材教法等后繼課程和實踐環節的基礎課程。其課程目標是通過心理學學習,使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確的心理學觀念,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這不僅是高師學生職前準備之必需,而且對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大有裨益。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公共心理學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視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改革,提高其教學效果。
一、公共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嘗試,但改革的成效卻不大,心理學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現象仍然嚴重,根本無法發揮該門課程的應有作用。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上的問題。大多數公共心理學教材仍然是普通心理學體系,有的是教育心理學體系,有的是兒童心理學體系,有的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再加上學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心理學的綜合體系。后一種教材編排看似內容豐富而全面,但給人總的感受是體系龐雜,邏輯混亂,易使學生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支離破碎。綜觀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偏重從專業角度對理論知識進行闡述,這些內容可以為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但對師范生來講難度較大,脫離學生和師范教育實際,缺乏應用性的問題,而且大多內容陳舊枯燥,激不起學習動機,不能解決新形勢下教育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難以指導今后的中小學教育實踐,也不利于高師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2.教學方法上的問題。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手段陳舊、方法簡單,仍然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注重知識的灌輸。教師以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教案為標準,扮演權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視或使用案例傳授教學,課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動交流的方式,學生們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現在課堂教師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但經常導致學生的認知超載,并沒從真正意義上達到學習效果。師生關系仍然是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遞,學生的經驗、情緒、態度、需要和興趣等主觀因素被忽略,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3.教師素養方面的問題。公共心理學的授課教師大多是理論型,從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學教育實踐經驗,因而他們的講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論的闡述,涉及到實際應用的教學則相對較少。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很少有教師對這些領域都能駕輕就熟,教學中往往自己擅長的部分多加發揮,不擅長的部分則一帶而過,從而影響到學生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4.教學評價體系和考核上的問題。心理學課程考核追求標準化、客觀化,方式過分單一,以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數量的多少作為好壞的標準,一般主要是以書面來考察學生對心理學課程的主要概念、理論的理解,這樣就直接導致學生課堂上只是聽講、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而沒有真正領悟心理學知識,更談不上學會運用這些知識。
二、公共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和建設的途徑
1.明確高師公共心理學的課程目標。在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的科學改革中,我們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即高師公共心理學一方面應為高師生的個人成長提供心理指導,培養教育其作為一名資格教師應該必備的心理素質,為將來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教學使其了解掌握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和青少年學生教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指導他們將來的教育教學實踐。
2.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課程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課程內容的設置。針對目前心理學教材體系和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必須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近幾年我們對心理學課程體系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改革嘗試,在課程內容結構體系上我們注意突出以下特點:①基礎性:要保證心理活動的高效性,就必須遵循心理的活動規律;要保證心理的正常活動,就必須遵循心理的發展規律。公共心理學課程必須注重對心理學基礎知識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規律。因而,我們以打造未來教師的心理學基本素養為宗旨,精選心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在教材體系上主要以心理的發生發展、認知、情緒、意志、人格等內容為主線,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心理學的基礎概念和理論知識的同時,又強調內容體系的相對完整。②時代性:在課程內容上,除了介紹經典的理論和研究之外,我們還注意吸收國內外心理學研究中的新成果、新信息,反映當代心理科學的新進展,這一特點一方面體現在教材的正文中,另一方面通過書中的專欄提供的與正文內容相關的故事和背景材料、實踐鏈接反映出來。③師范性:我們注重反映新課程改革精神,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重視心理學知識與教育、教學情境相結合,各章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了“心理規律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相應能力、品質的培養”等應用性內容,從而使得教材的內容更能滿足師范生未來職業的需要。
3.多元化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圍繞著課程建設的目標,我們在教學中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模式,盡可能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強調課堂上的演示練習、分析討論和課后的教學活動模擬實踐等,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①“講授、討論、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對心理學理論進行“畫龍點睛”式精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就學生現實生活中所關心的見聞或教育教學中的典型問題,來引導激發其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思考,使學生加深了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理論的理解,形成多視角心理學觀念,增強實際應用能力。②以“問題”為主線進行啟發式教學模式。例如在講“人的個性心理”時,我們用“你了解自己嗎?了解你的好朋友嗎?你怎樣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特點?”等問題引出個人的心理特點——能力、人格這樣的主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潛能。③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注意理論講述與實驗室實驗、課堂演示、測驗相結合。心理實驗室向全校師生開放,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到實驗室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演示系統,增強視聽效果、擴大信息量,把心理學中的一些經典實驗在課堂上演示,如講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時就把經典的實驗進行了多媒體設計,讓學生直觀的理解無意注意的特點、有意注意的范圍等問題;對學生進行氣質、性格等測驗,把心理游戲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分析,了解自我個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完善與發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議,培養學生對心理學理論原理的應用能力,這種結合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學習熱情高漲。④通過課外閱讀和查閱文獻、撰寫心理學小論文,既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深度心理學;投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9-0126-01
經濟學和心理學兩個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割不斷關系的學科,在現在越來越表現出了相互融合的趨勢。金融學作為經濟的皇冠,在這場變革中當然也是產生出了行為金融學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體現就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始終堅持自己是心理學家的Kahneman。但是在現在的行為金融學中,主要的心理學理論還是認知學派的,而且多是以經濟學的方式來利用心理學的理論。本文就是在于探討用除認知心理學以外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改善投資者投資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學的方法。
一、行為金融學的發展來源
1776年,斯密《國富論》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立,此時經濟學被定義為對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科學。到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馬歇爾那里,他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提到的兩個基本假設之一的:人們充分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做決策,這一假設就足見對人的重視。為以后經濟學在在對人的討論方面奠定了基礎,雖然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慮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經濟行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論。“有限理性”是對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絕對理性”的否定,經濟學對人的認識開始考慮現實的人的實際情況。
到了20 世紀70 年代, 心理學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 在“有限理性”假設的基礎上, 更進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現實人”假定。他們的《不確定狀態下的判斷:啟發式法則和偏差》和《前景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兩篇文章中側重于研究人們在風險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過程,提出了決策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前景理論”。Kahneman也因為在此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對行為金融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的提出標志著行為金融學的真正興起。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門介于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就是以決策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探討投資者的真實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行為規律及心理機制,試圖去解釋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過程是如何對投資者的具體投資活動產生作用的。行為金融學將金融學、心理學、行為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融合在一起,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對金融市場的運行和金融產品的定價的影響。
Hersh Shefrin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主題分為三部分:直覺驅動偏差、框架依賴和無效市場。啟直覺驅動偏差主要是指投資者在形成認知和做決策時存在著一些經驗規則及與此相聯系的系統性偏誤, 從而導致個人在金融市場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賴是指個人因為情景和問題的陳述與表達不同會有不同的選擇。無效市場是指在直覺驅動偏差和框架依賴的作用下導致價格偏離基本面價值。
在這三個主題中,要追究根本無疑前兩個是主要討論的對象,不只是因為無效市場是由他們產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兩個方面都是關于人的行為偏差的描述。在此試圖用深度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這些行為的原因,已達到利用深度心理學的方法來幫助投資者提高投資能力的目的。
在直覺驅動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響人正確抉擇的經驗規則:典型性、過度自信、錨定、模糊性規避。在框架依賴中主要指出了:損失厭惡、協調決策、享樂式編輯、認知與情緒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貨幣幻覺。
三、深度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以上對現在行為金融研究的陳述,發現在行為金融學還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這些現象是用經典的金融理論所解釋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學借鑒過來的實驗法,在此基礎上利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作基礎來幫助解釋。也就是說,在現有的行為金融學里還是在用基于統計學的研究來解釋人的行為動機。那樣對個人投資者來說,他們即便了解了這些現象但對自己的實際幫助在那呢?因為這些現象的根源很深,我們在實際的投資過程中尼要認識自己的這些錯誤都很難,你說要完全改過那就是更加的難上加難了。所以說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種更加長遠的方式來認識這些問題,從而尋找方法來逐漸幫助個人投資者來提高其投資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論體系里,他提出了一種將人的認知過程區分為“直覺”和“推理”,并對二者做出了詳細的區分。通過這個行為金融學里重要的理論――前景理論的前提,會發現直覺是很多很多錯誤的根源。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榮格關于人的意識功能的劃分: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在榮格這里,直覺是“直覺這種功能使你看見實際上看不見的東西,這是你自己在事實上做不到的。但直覺能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須處理陌生情況而又無既定的價值標準或現成的觀念可遵循的時候,你就會依賴直覺這種功能。”和“但你處于一種直覺的狀態,你通常不再注意細節。”,可以看出這和Kahneman給直覺的功能是一樣的。
在榮格看來直覺更多的事無意識的表現,它可以無處不在的通過域下過程來影響你。這就是問題的所在那就是要改變直覺,就需要深入我人類的無意識當中來認識它和改變它。也就是說,最深刻的變化應該是從無意識的工作進行起。在這種情況下,榮格學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學就是要針對人類的無意識來進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學在行為金融學領域,也就是在幫助個人改善投資能力是最徹底和最好的。
參考文獻
[1]【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七版).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