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數民族的特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化產業升級;四川省;少數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 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063-02
前言:
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在精神生活方面為人們提供許多物質技術手段的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文化以一種極其豐富精神文化產品來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需求。其中四川是文化建設的大省,因此就一定要有其特色的文化產業來支撐四川的發展。其中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四川文化產業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四川省最有特色、最有市場開發潛力的重要部分。四川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還很落后,因此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升級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化產業的基本內容
所謂文化產業,指的就是把文化的資源當成經濟的資源,來對其進行市場化的開發與經營的產業,就是從事文化的產品和文化的服務的在生產經營中的活動,以及提供與生產經營相關的服務行業的總稱。
文化產業的特點就是利用文化資源作為基礎,利用市場的需求作為前提條件,利用產業化的發展作為主要的手段,利用滿足人們逐漸增加的精神文化的需求為根本的目的,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與文化的產品的行業。
文化產業有很多種類型,其中包括知識型、休閑型和娛樂型,當前包括電影、圖書、音像、文化旅游、藝術博覽會以及廣告等相關的文化產品或者是所提供的文化服務的行業。文化產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對人們的精神文化的需要進行滿足,因此我國的文化產業一定要保持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能夠有機的統一。
二、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基本內容
我國的四川與重慶這兩個地區在古代的時候被稱之為巴蜀。巴蜀地區是我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是長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因此巴蜀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巴蜀是一個多民族的區域,其中少數民族在整個巴蜀地區占有一半以上,這個少數民族都具有其特色的文化以及寶貴的歷史文化,它們是整個巴蜀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四川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重要部分。
我國的四川是一個文化的大省份,因此四川的發展一定要依靠其文化產業來支持。在四川省,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整個四川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化、服飾文化等,這些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是其獨有的一種文化,是四川文化產業中最有開發潛力的豐富文化資源。但是我國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在當今還是比較落后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升級。
隨著目前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人們在精神產品中的消費也在逐漸的增加,這樣就會嚴重的影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樣就使得我們一定要重視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少數民族的文化財產進行保護與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使自身的思路發生轉換,同時還要堅持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走市場化的發展道路。
對于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升級,就是要把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當做一種經濟發展的資源。我國四川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如涼山彝族的服飾與漆器等都要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使其特色的文化產業得以升級,這樣才能夠使其更好的發展。四川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極其豐富的,其中有很多的文化資源,最主要的文化資源就是人文的旅游資源,因為這是最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與風情的資源。
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有著其民族性與地域性的兩種特點。因為各個民族獨特的創造力,使得其本民族自身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務極其的豐富,同時還形成一種特殊的地方特點。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四川少數民族的各種特色的文化就構成了具有一個特色的文化特質,如苗族的銀飾、彝族的百褶裙、藏族的袍子等。這些民族的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匯聚成了一個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
三、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的原則
(一)要堅持發展先進的文化
我們在發展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時,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的發展先進的文化,對于比較落后的文化一定要進行改造,一定要徹底的抵制腐朽的文化,同時還要件事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對文化的機制進行創新,從而才能夠使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可以有效的進行升級。
(二)堅持發展與管理同時進行
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一定要在其能夠健康的進行發展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立管理的力度,這樣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文化產業得以升級。我們要對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在文化市場中進行宏觀的調控以及一定的監管,要加大執法的力度,這樣才能夠確保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能夠健康的發展。
(三)建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高度的統一
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我們一定要堅持使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能夠進行統一,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對其特色的文化產業進行升級。一旦我們只講求經濟效益,這樣就會偏離了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方向,對于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我們只講求社會效益,那么對于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也不能夠進行持久的發展。
四、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的方式
(一)要充分的對其觀念進行轉變
我們一定不能把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文化消費,我們不能文化和經濟相分割,同時也不能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分離,因為這樣就會對我國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在進行升級的道路上造成嚴重的阻礙。
(二)要制訂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的相關政策
要制訂一個健全的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法規,努力的建立一個能夠與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經營組織與體制,同時在制訂的相關政策中一定要大力的鼓勵并支持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只有政府對其進行大力的扶持,才能夠使其不斷的進行升級與發展。
我們還要樹立一定的品牌意識,努力的打造四川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中的精品,如涼山州的歌舞團、九寨溝的藝術團、以及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的藝人組合彝人制造等。因此我們是有樹立一定的品牌意識與開發一定的精品,才能夠在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使其得到升級,從而使其能夠帶動整個文化產業向前發展。
(三)要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進行結合
我們把這兩者相結合,就是要在旅游產業中充分的發展其特色文化的內涵,使旅游的景點在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的內涵上能夠進行豐富。我們還要把旅游的景點中所富有的文化內涵用有形的表現形式來展示出來,如歌舞或者是藝術品等。對于當地旅游景區的建設一定要在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整體的規劃,一定要使其具備豐富的文化,這樣才能夠使其文化的內涵與藝術的品味得以增加。
(四)要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和其文化保護進行結合
我們在對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的時候,一定要在本著對其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夠保持特色文化最原始的面貌,同時還能夠使我們在弘揚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的過程中,盡最大可能的使其精華得以維持原貌并更好的向前發展。
(五)要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結合
使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夠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更好的進行升級,使其文化產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現代的科學技術能夠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更快的被傳播,這樣就能夠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占領市場的先機,同時科學技術能夠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充分的被帶到國際化的文化市場中。
五、總結:
綜上所述,四川是我國進行文化建設的大省,能夠為其文化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的就是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因此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四川文化產業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四川省最有特色、最有市場開發潛力的重要部分。我們對于四川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進行升級的這些有效的途徑,使我國四川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傳承與發展,從而使我國四川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業更好的被推向社會,進而使我國傳統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了弘揚。
參考文獻:
[1]陳青.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加快推進“五個百色”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25).
[2]王雅榮,張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特色推進發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6).
[3]鄧經武.民族文化、地域人生與世界時潮的交融――關于新時期四川少數民族文學走向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科學版),2001(28).
[4]南文淵.少數民族自治區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15).
香椿被稱為:“長在樹上的菜”,因其濃郁的清香、柔嫩的質地和豐富的營養,曾與荔枝一起在明清時期列為貢品。香椿具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云南民間常用香椿搗爛敷面,以除痘滋潤養顏,有美容駐顏的功效。《大明本草》記載香椿有“止女子血崩,產后血不止,赤帶,腸風瀉不住,腸滑瀉,縮小便。”的功效。《本草綱目》載:“白禿不生發,取椿、桃,揪葉心搗汁敷之”。
云南野生椿樹一般為紫香椿,樹冠都比較開闊,樹皮灰褐色,初出幼芽呈紫紅色,有光澤,香味濃。每年開春,一場春雨過后,香椿樹象是被喚醒一樣。一兩天的功夫,椿樹就發芽抽支了。為吃到細嫩香醇的頭水椿,人們迫不及待地從椿樹枝頭上采下香椿芽來,將椿芽在開水鍋里一燙,切成段,浸泡在氽香椿的原汁中,滿屋子便飄蕩著香椿那股清香,誘人食欲的高雅味。將當地制作的純正板豆腐在鍋里燙一下,取出晾冷,用手捏碎,加入鹽、花椒粉、辣椒粉、炒黃豆面、花生面、草果面……同切得細細的香椿拌在一起,就做成了“香椿拌豆腐“這一時令美食。此菜做法看似家常,風味卻別具一格,芳香四溢、清嫩爽口,食后讓你通體舒展,頭輕身爽。
七、苤菜根燉排骨(哈尼族)
云南紅河州蒙自、元陽等地多出產野生韭菜,當地群眾稱野韭菜為苤菜。苤菜形似蒜苗,其葉、莖、花、根均可食。韭菜貴在春韭,非常脆嫩適口,用來涼拌,鮮香脆辣,佐餐開胃。苤菜根比韭菜粗壯,腌成咸菜鮮香脆嫩,酸甜適口。“苤菜根燉排骨”既是當地一道時令美食,又是產婦哺乳期乳汁不足催奶的佳品。取新鮮的苤菜根與排骨燉湯食用,催奶最為有效,而且寶寶吃了母乳后睡覺香。除燉食外,還可炒食,做成“@”,做法是先將豬后腿肉洗凈,切成絲,入碗,加精鹽腌制上漿。把苤菜根洗凈,切段:鍋上火,注入豬油,燒至七成熟,下姜炒出香味,投入肉絲炒至五成熟,下苤菜根、鹽、味精拌炒至熟,成菜脆嫩適口。
我在云南紅河洲元陽縣吃過一道“春苤菜根”,做法是先將苤菜根洗凈,放進木臼里,加入小米辣、蒜泥舂細,再放入烤脆的花生粒,加精鹽、味精、芫荽拌勻即可,成菜清香微辣,開胃發汗健脾。白族同胞還喜歡將苤菜根曬干,用作油炸或作火鍋配料,風味也很獨特。
八、酸木瓜炒肉絲(白族)
木瓜,俗稱酸木瓜、光皮木瓜、皺皮木瓜。木瓜含有糖、有機酸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還含有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和貢酮等物質。中醫認為,木瓜入藥,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舒肝止痛等功效。而云南大理白族經常用當地特產酸木瓜與家禽家畜肉合烹食用,實不多見。木瓜配膳不但菜味鮮美,常食還能醫治風濕病。
酸木瓜炒肉絲是白族最喜歡的一道菜,風味很獨特,做法是將酸木瓜去皮、去心切成絲,入沸水鍋中一氽撈出。豬肉切絲,用食鹽、雞蛋、濕淀粉上漿;大辣椒洗凈,去蒂,去籽切成絲。炒鍋上旺火燒熱,用油滑鍋后,注入油燒至三成熱時,放入雞絲滑散至斷生,起鍋倒入漏勺濾去油。炒鍋回火上,放油,下大辣椒絲炒熟,倒入酸木瓜絲、肉絲,加入食鹽,味精、白糖,用肉湯加濕淀粉勾芡即成,此菜木瓜爽脆,肉絲滑嫩,酸辣適口,不僅開胃助消化,還有抑制腸胃病菌的功效。
九、苦筍炒豆豉(哈尼族)
苦筍炒豆豉,是元陽哈尼族的~道家常菜。竹筍每年農歷冬臘月從土中萌發筍芽,此時采食,不粗不長,苦味不濃,用于炒吃,柔軟脆嫩,鮮美回甜。如讓其筍芽長到來年二三月間,高約20cm時,皮色淡黃,黑毛附皮,粗似手臂,味苦濃郁,故叫“苦筍”。采得的苦筍,先將其外殼撕去,切成小坨,放入開水鍋里煮1小時撈出,放入顛簸內控干水分;再倒入清水中浸泡,每天早晚各換一次水,兩三天后就可除去大部分苦味,用哈尼自制豆豉配鮮辣椒炒苦筍,口感成鮮香辣回苦,食后有下火解涼,解暑開胃,保健身體之功效。苦味在烹飪調味中不常見,此菜特色在于苦而適口,妙不可言,地處炎熱地區的元陽哈尼族同胞人人愛吃。
十、小黑藥燉雞(苗族、壯族、彝族等)
在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居住在高海拔山區的苗族、壯族群眾,有一道傳統佳肴小黑藥燉雞,是招待貴客和冬季滋補的民間藥膳佳品。小黑藥屬常年生長草本植物,別名草三角楓,一般生長于陰冷潮濕的地區,株高僅10~33cm,其根、莖、葉皆可入藥。苗族習慣用小黑藥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癥。用小黑藥燉雞已在民間沿襲多年,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湯鮮肉嫩,還具有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等功效。是民間款待貴賓的鄉土美食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藥。
小黑藥燉雞的傳統工藝是:選仔雞一只,宰殺后去毛剖腹去內臟洗凈,取適量曬干的小黑藥用溫水洗凈,然后放入土鍋中旺火煮,待水沸開后放入殺好的整雞,用微火燉2個小時左右即可上桌,食時配以蘸水。“小黑藥燉雞”的蘸水調制方法獨特:先將丘北小辣子埋入灶內炭灰里焐焦黃,拾出來吹去炭灰,待冷卻后將辣椒握在手心插入一雙竹筷子旋轉磨碎入碗,加入薄荷、芫荽、花椒、蔥花、鹽,兌入開水調勻即成,此品若冬季用土罐在火塘上燉上一鍋,一家人圍坐而食,香得不舍棄筷。
十一、油炸花蜘蛛(布朗族)
【關鍵詞】少數民族藝術特色美術教育問題
* 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多民族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孕育了風格各異的民族藝術,這些民族藝術都是各族人民對其從事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活動進行的總結創作,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精神內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經驗積累和知識傳承的重要途徑。
因此,進行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不僅能夠加強當代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領悟,也是弘揚我國少數民族璀璨文明的主要手段。
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此項教育無法有效展開,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基于此,本文在此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問題進行探析,并且提出個人的見解和看法,以期推動此項教育的發展。
* 當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 缺少專業能力強的教師
當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存在的首要問題在于缺少專業能力強的教師。
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在近年來興起,以至于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較少,師資力量出現斷層,而新培養的教師還未成熟,無法進行專業的教育。
在這種背景下,進行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教師往往是傳統的教師。這些教師只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有一定的了解,雖然也擁有一定的見解和經驗,卻談不上專業。
這些沒有真正研究過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的教師,只能夠進行簡單的教學,并且這種教學只停留在表面,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無法達到此項教育的最終目的。
* 學生缺少熱情和興趣
另一方面,當前的學生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缺少興趣,因而學生的熱情不高,沒有足夠的激情來投入到學習興趣當中。
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當今的時代背景。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學生的見識更加廣泛,通過網絡平臺,學生更加追求流行和潮流。加上社會上風氣的影響,使得大部分學生忽視了我國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主觀的認為這些我國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是落后的、沒有發展前途的。
因此,學生更寧愿學習西方的、流行的藝術,不愿意學習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
* 教學方法和模式相對落后
最后,在缺少專業教師以及學生缺少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相對落后,無法支持此項教學內容的順利開展。
傳統的藝術教學,更多的是教育學生的藝術技巧。這種教學方法和模式下,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內涵,無法領悟少數民族在藝術中想要表達的感情。
因此,學生在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停留在表面,在學生的作品中,往往只有"形",而沒有"神",并不能算是優秀的作品。這就背離了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初衷,既沒有讓學生領悟和了解少數民的藝術形式和內涵,也無法達到弘揚我國少數民族藝術特色、傳承少數民族風俗精神的目的。
* 發展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策略
* 建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要發展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建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為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可以從兩點進行。第一,積極從外部引進,這幾年我國部分高校中已經建立的相應的專業,培養出了專業化的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美術教育的教師。院校應該招收這些人才,讓其發揮自身的高專業能力。
第二,培訓現有的藝術類教師。這些教師已經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并且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有一定的了解。各個學校所要做的,是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培訓,讓這些教師真正的理解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本質和最終目標,并以此作為其教學目標。
在內外結合的情況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才能夠快速高效的建立,加快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發展。
* 讓學生領悟少數民族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要促進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的發展,就需要得到學生的配合,也就是要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領悟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領悟我國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和其中的內涵。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或者鼓勵學生到少數民族聚集地進行旅游,在實際的環境下,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獨特的風情,并以此成為學生學習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的動力和興趣。
此外,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除了基本的教學內容外,教師要應該針對我國少數民族的精神、風俗和文化展開教學,設置專門的教學科目。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深層次的了解少數民族。這一點除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有利于學生賦予藝術作品的神韻。
* 進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創新
最后,應該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各個學校應該針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的特點來設置課程,教師應該以此來安排教學計劃和任務,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上文已經提到,當前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只學會了少數民族藝術的表面形式,無法在作品中滲透情感和思想,達不到少數民族藝術的表達效果。
因此,教師應該多組織實踐教學,讓學生走進少數民族,在大的環境下洗滌心靈,獲得藝術感悟,使其在創作中滲透對少數民族的理解,表達出各族的文化風俗和精神內涵。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小組交流學習。教師的教學任務是進行引導以及傳授基本的藝術技巧。通過讓學生進行探究和合作交流,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和升華,讓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的藝術技巧,創作出具有神韻的優秀作品。
結束語
總的來說,少數民族藝術及其特色美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師資力量的缺少、教育方法的落后以及學生的不配合。針對于此,本文已經提出了些許看法,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發展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迅速建設和發展著,伴隨著這種發展現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認識,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又促使了人們在文化上的認識更加多元化,其不斷影響和刺激著人們的文化觀念。作為中國領土的一個大板塊—少數民族,在經過中國文化的不斷積淀后,少數民族的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其文化體系中的舞蹈文化更是值得我們去品味,如今,少數民族的舞蹈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藝術,這一舞蹈藝術正向全國范圍內擴散著,發展勢頭良好。
一、舞蹈藝術的內涵
舞蹈藝術是指經過人們提煉和加工的人體動作來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并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基本的要素,塑造出具有動態性和直觀性的舞蹈形象,從而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不同于其他的人體動作藝術,它主要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難以表現的人們內在的深層次的精神世界,包括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情感、鮮明的性格等等,舞蹈藝術就是創造出一種可以被人感知到的生動的舞蹈形象,從而來表達舞蹈表演者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在哲學家和美學家的眼中,舞蹈藝術已經升華為一種生活,甚至是生命的藝術。
二、少數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少數民族的舞蹈是在長期的時間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如今其舞蹈可謂是藝術性和 審美性相當高,它是由少數民族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和歷史進程中,通過集體傳承、集體發展、集體創造而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少數名族的舞蹈對漢族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在其社會進程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歌舞文化,他們的舞蹈文化藝術不管是對中外樂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還是對加強民族團結與進步、促使我國擁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都發揮著其獨特而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為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和文化底蘊的深厚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從這些方面可以充分證明,少數民族的舞蹈,特別是其舞蹈藝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探討
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發展是經過了一定的發展歷程的,有其沉淀意義,其舞蹈藝術在目前看來可謂是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氣息以及獨特的舞蹈語言、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北方的舞蹈呈現出剛健豪放美、南方的舞蹈呈現出婀娜多姿美、平原的舞蹈呈現出柔美細膩美、高山的舞蹈呈現出瀟灑奇特美,可以說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對于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發展來說,其分為幾個時期的發展歷程,具體如下:
(一)奠基期
這一時期是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起步期,有很多舞蹈藝術家充分展現了其民族舞蹈特色,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少數民族舞蹈作品,比如說蒙古族的《鄂爾多斯舞》、《盅碗舞》等獲得了贊譽,另外還有傣族的《孔雀舞》等都獲得了好評,這些舞蹈不僅第一次在人們面前充分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和藝術特色,而且還揭開了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序幕。
(二)破碎期
這一時期經歷“”的沖擊,使得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良好發展勢頭被阻斷,幾乎所有的舞蹈創作都處于停滯狀態,甚至是慘遭禁演。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發展被扼殺在搖籃里。
(三)發展期
這一時期經過“”的洗禮后,從這之后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勢頭,比如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舞蹈表演,舞蹈藝術家以一支《牧民見到》的舞蹈,充分展現了蒙古族風格鮮明和濃郁的民間舞蹈藝術,抒發了蒙古族人們對主席的愛戴之情,引起觀眾的極大反響。
(四)探索期
這一時期是少數民族舞蹈藝術在發展和積淀后的時期,其舞蹈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逐漸轉變為對舞蹈藝術的創作、表演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形象創作、多種編舞方法相結合的探索,在這一時期,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探索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創作題材為依據,對其民族風情和風俗以及民族性的人物形象進行探索與舞蹈藝術創作。(作者單位:內蒙古赤峰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1] 海和平.論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J].陜西教育(高教), 2010,(1)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源
中圖分類號:J64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1-157-2
云南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有146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5.7%,該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切記錄了每一個民族的、痛苦和快樂,也體現了云南地區自然景色、風俗民情、情節場面的深層內涵。通過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源進行有效的傳承和開發,可以讓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延伸,從而很好地保護和發揚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
一、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
云南省是少數民族眾多、民族自治相對集中的地區,云南各少數民族從孩童到老人,人人都喜歡唱歌,在他們的生活中,民間歌唱、民間器樂演奏和民間歌舞活動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內容十分豐富,特色鮮明、形式繁多,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說,云南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是“伴歌生活的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絢麗奪目的民間音樂,而且在這些民間音樂的體裁、形式和其他各種表現手段上都形成了鮮明而濃郁的風格。
云南地區的民族音樂共包括民歌、民族器樂、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5大類。在云南的各個少數民族中,從“民族舞樂”到“民族器樂”;從“創世古歌”到“勞動歌”;從“情歌”到“婚嫁歌’;從“合唱、合奏”到“奏唱、舞蹈”;從“民族戲樂”到“民族曲樂”再到“宗教音樂”;從“獨唱、獨奏”到“重唱、重奏”,正是這里豐富的音樂資源,云南被譽為“歌舞之鄉”、“音樂的海洋”。
二、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特點
(一)多樣性
云南的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西北與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相連,山川縱橫,中部是起伏緩和的云貴高原,東南部地形崎嶇,這就導致了各地區的地勢和氣候等復雜多樣,由于云南各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經濟發展、土語鄉音等各種條件的差異,流傳于各個少數民族的民歌呈現出形式多樣、色彩各異的特點。云南是個多民族省份,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等等。在云南地區,各民族各地區各有特點,各方言的人民由于居住在各個地域,從而形成了各自的土語,而每個土語的民歌所唱出來的曲調和唱腔風格也有些差異。比如回族及撒拉族的花兒會、侗族的采桑節對歌、苗族的龍船節及繞三靈、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瑤族的耍歌堂、白族的大本曲、壯族的末倫、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在云南,即使同一地區同一民族的音樂,也因其表現的內容不同而具有不同風格。就以哈尼族民歌來說,種類十分繁多,不同類別有嚴格的區別,唱法、曲調、內容、形式都有差異。再例如拉祜族民間歌曲就多達敘事歌、頌歌、情歌、兒歌、催眠歌、喪葬祭祀歌等五類。
(二)鮮活性
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音樂每字每音都十分鮮活的散發出濃郁的生活韻味。比如傣族的很多樂曲都表現了歡樂熱烈的生活情景,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十分的具有生活感,具有表現生活的深刻性、生動性和鮮活流暢感。《摘果歌》《拔刺歌》貼切地反映了傣族人民的采集生活;《傣族古歌遙》則形象地描繪了傣族先民穴居生活時老人如何叫孩子們防御野獸襲擊;《打獵歌》唱出了傣族勞動人民的狩獵生活。在彝族的村寨,不論是村邊、田野或家中,到處都可以聽到悠揚的歌聲和清越的樂器聲,這些音樂是彝族勞動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傳達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向往未來的真實感受,也體現了彝族人民淳樸、樂觀、耿直、剛毅的性格。在哈尼族更是歌聲不斷,無論在農耕節日還是少兒游戲,無論是戀愛婚姻還是社交往來,哈尼族都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再比如傈僳族的音樂活動幾乎都與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系,串親訪友、節日聚會、打獵放牧、春種秋收都要唱歌,那里的音樂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
(三)藝術性
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價值,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原始生態的生命和藝術之美,勃發出誘人的藝術魅力。比如佤族的民歌結構多為上下句對應式的單樂段或兩對上下句構成的復樂段,極其富有特點的音樂讓這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但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應景而生,隨感而發、開口成調、歌詠成章,藝術特色極為濃厚。拉祜族小三弦的“跪指按弦法”堪稱音樂界一絕,由于用跪指按弦演奏,使得拉祜族小三弦音色純凈,如山間溪流般清澈、透明,具有深厚的審美價值。納西族的東巴音樂包含有唱腔音樂、器樂音樂,以及舞蹈音樂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是納西族保留并且傳承至今的古代音樂文化,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納西族民間所流行著兩部大型古典樂曲《麗江古樂》和《白沙細樂》更是被西方國家的聽眾稱之為“仙音”。
三、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傳承和開發措施
(一)將音樂資源開發為各種產品
中華民族音樂傳統是一條長河,那么,云南各民族音樂就是注入這條長河的重要支流。如今,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藝術處在十分關鍵的時刻,有一些在政府和媒體的支持下得以傳承和弘揚,但同時也有一些可能隨著老藝人的離去而逐漸消亡。因此,云南地區要把少數民族音樂資源開發成各種形式的產品,發展并且弘揚該地區的音樂文化。比如云南地區的音樂工作者可以和社會各界聯合一起,充分利用其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音樂,將其開發成種類豐富的音樂產品,例如建立音樂博物館,從各個少數民族那里收集各種少數民族的樂器,收集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制作成風格獨特的短片,陳列與各個少數民族音樂生活相關的服飾或者圖片資料。此外,該地區還可以將各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制作成普及型的音像制品或者書籍面向社會出售。通過各種形式的音樂產品,讓人們全面的接觸并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提高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促進云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發出少數民族音樂產品時要注重原汁原味,要保護好少數民族音樂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破壞少數民族的生態環境和音樂特色。在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同時,創新和發展這些音樂產品。
(二)將民族音樂搬上現代舞臺
民族音樂如果能夠走上現代藝術舞臺,就能夠讓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最大程度的感受云南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近年來,云南地區涌現了一批舞臺化的民族音樂作品,讓人們對云南的少數民族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比如《印象麗江》《麗水金沙》《劫巴拉納西》都是成功的案例,傳統的云南民族音樂伴隨舞蹈的肢體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都被藝術化地搬上舞臺,充分運用了現代藝術的表達方式,通過優美的舞蹈語言、豐富的民族音樂曲調,向世人展現了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音樂文化,使得云南的少數民族音樂在舞臺上得到了生動的再現。
因此,云南還可以打造更多知名的歌舞音樂作品,在舞美和燈光方面運用多種多媒體舞臺手段,通過現代的音響和舞臺效果設施,制作全新的音樂舞臺效果。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少數民族音樂的存續,更好地傳承保護了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和音樂文化遺產,而且少數民族音樂在舞臺演藝中更好地發揮了價值,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將音樂資源融入旅游活動
隨著旅游的發展,少數民族音樂與旅游的結合產生了音樂旅游這一新的旅游形式。旅游業的發展給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一條最佳的道路。因此,各個群體,包括政府部門、旅游經營者、民間音樂藝人都應該積極和支持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旅游項目,整理和挖掘這些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積極地展示當地的音樂特色,為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注入了發展動力。
云南地區應該大力開發和運用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資源,采用山寨表演、民族民間流動音樂藝人、大型音樂活動等多種方式,讓旅游活動為云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拓寬道路。在傳承音樂文化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們看到該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風俗人情,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恢復和回歸。云南還可以在一些少數民族人民的聚集地建立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園,讓這成為整個旅游線路的重要環節,讓欣賞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整個旅游的起點或重要內容,使其他旅游項目得到延伸和充實。此外,主題公園在現代旅游業中得到了重視和發展,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以音樂為主題的公園還不多見,比如陜西西安的秦腔主題公園、廣西桂林的“劉三姐”文化主題社區、廣東佛山的粵劇主題公園等等。在云南還未建立大型的知名的音樂主題公園,因此,當地旅游部門可以結合少數民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音樂為主題作為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獨具特色的音樂旅游產品,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建立諸多娛樂內容、休閑要素和服務接待設施于一體的現代旅游目的地。
四、結語
隨著民族文化融合的不斷加強,少數民族音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其中有很多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由于時代的變遷,喪失了生存的環境和功能而日益衰落,甚至瀕臨消失。在這種背景下,加強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不僅是每個音樂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賈建偉.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跨文化比較研究[J]. 音樂探索,2008,(01).
[2]路瑜,李珊.從原生態民歌熱看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以羌族音樂文化的當代問題為例[J].音樂研究,2008,(03).
[3]郭德鋼. 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內蒙古高校音樂教育[J]. 中國音樂,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