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閱讀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前言
近年來,繪本以其自身圖文并茂,具有故事情節為特點受到廣泛關注,并在圖書出版界流行,其中有很多國外作家創作的原版作品。繪本內容與兒童生活相接近,能夠在心靈上引起兒童共鳴,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兒童理解文字提供更多幫助。與城市不同,小學英語教學整體效果不盡人意,主要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滯后,使得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將繪本引入到英語閱讀教學中,圍繞著主旨引導學生感悟,從而更好地領悟文本內涵。
一、英語繪本特點
英語繪本是一種以圖片、文字共同表述故事的故事類讀物。在教育界,繪本已經被公認為兒童早期的最佳讀物,從本質上來看,繪本具有兒童性特點,在閱讀時,兒童能夠隨之故事的情發展而發展,如《No,David》講述的是主人公大衛調皮搗蛋故事,雖然總是斥責,但是依舊用溫情干擾大衛,無形中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母愛。繪本還具有圖文合一、節奏感等特點。繪本有韻律的文本,使得學生在閱讀時,能夠很好地體會故事的情感,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文字的審美。
二、基于文眼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策略
1.Cinderella內容簡介。繪本Cinderella是小學高年級教材中的一個故事,主要是將灰姑娘的故事。小學生對灰姑娘的故事并不陌生。此繪本插圖色彩鮮艷,人物生態生動逼真,且每幅插圖都隱藏著很多細節信息,貫穿于整個故事。故事文本語言非常簡單,前后連貫,關鍵句型重復出現。
2.文眼分析。通過閱讀,我們能夠發現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解詞匯和句型,即“why?because”,且能夠通過正確的發音朗讀故事,并在同學之間的合作下共同表演該故事。因此教師在設計時,要圍繞著重點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深入思考,并與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3.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中,該故事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其中很多情節學生都已經有所了解,對一些簡單詞匯也有所掌握,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事主要以對話形式出現,整體篇幅較小,多為短句,并不會增加學生理解難度,有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4.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能夠為教師提供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具體來說,教學目標確定為四個方面:一是學生能夠流利朗讀故事;二是復述故事大概情節,進一步學習故事;三是根據主人公之間的對話,設置不同的場景,使得學生能夠猜測出主人公可能會說的話;四是引導學生表達對灰姑娘的看法。綜合來看,前兩個教學目標難度不大,教學重點在于后者。
5.教學設計。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前,教師可以進行課堂導入,提問同學們有誰看過灰姑娘的故事,哪個學生可以給大家講一講,吸引學生注意力后,讓學生打開繪本,并提問“what can you see on the cover?”,學生們會紛紛回答“灰姑娘”,此時教師要繼續追問,最后將故事標題板書,并提出本文的重點“why...?”詢問原因后,運用“because...”回答原因。
6.聚焦文眼。文眼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熟悉的灰姑娘的故事,呈現出本單元的why的詢問與because的回答。充分利用書本知識,進行實際對話練習,讓學生能夠掌握因果關系,并熟練的交流,逐漸培養學生捕捉文章大意能力。同時,通過這種方式,還能夠增強學生對語法與句型的掌握,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練習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進入到故事情境當中,對故事內容有所把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完成教學后,教師要讓學生朗讀故事,并根據繪本中的內容強化對重點內容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圍繞著句型設計看圖問答等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對故事的情節有所了解,發散思維,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進一步發展。
7.閱讀練習。完成教學目標后,教師要設計一些練習題,為學生提供更多練習機會,強化對句型的掌握。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并讓學生自行分配角色,進一步熟悉故事,能夠記住文中的內容,或者對劇情進行創新,并在下節課上表演。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知識積累關鍵時期,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繪本文眼為基礎,明確具體教學目標,并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能力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華,孫媛.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活動設計[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5,(02):88-92.
關鍵詞: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
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建議 “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單純語言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積極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生的能力。任務型教學為完成這些方面的目標提供了最佳的途徑。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要有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一、 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原則
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與相關理論成果的分析,我認為任務型教學極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有效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極少有機會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的教學現狀的最佳途徑之一。 我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應該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則:
(1)言語、情景真實性原則。 這就要求所采用的材料要盡可能真實,任務設計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的、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在一種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
(2)形式―功能性原則。 任務的設計要注重形式和語言功能,使學生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培養其運用語言功能的能力
(3)任務相依性原則。任務設計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每一項任務逐步發展。
(4)在做中學原則。任務型語言教學把學習語言看作是語言做中學的過程, 學生通過有意義地使用語言來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
(5)腳手架原則。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關注和支持,語言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
任務型語言教學最大的挑戰就是任務的設計和分析。實際上,就是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為達到某一具體學習目標而去設計任務活動。毫無疑問,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原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如何來有效地設計閱讀任務
任務型教學的理論模式框架包括閱讀前任務(pre-task)、閱讀中任務(while-task)和閱讀后任務(post-task)三部分。在閱讀前階段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相關背景知識,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圖式,引導學生根據背景知識預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結構,為課文的教學做好鋪墊。在閱讀中階段,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理解細節信息和強化推理判斷。學生為完成任務與教師進行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在閱讀后階段,學生進一步學習、鞏固和掌握前兩個任務中所掌握的知識,并使學生能在已有的語言輸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有創造性的語言輸出,以達成更多的情感目標。
我認為閱讀不是一項被動接受的技能,學生必須積極地參與到任務中,首先,設計的任務要與閱讀材料緊密相關,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可操作性,盡量避免所設計的任務難度太大。其次,任務活動要結合文章的結構,要與文章的內容相協調,要避免流于形式,缺乏意義。再次,要設計互動性強,形式多樣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任務要由淺入深,有層次,前后銜接,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流暢性。
現我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人教版中的課文閱讀來對提高任務設計的有效性進行一些探索。
(一)閱讀前的任務設計
閱讀前階段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要進行閱讀的文章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并預測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為課文的教學做鋪墊。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比如: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在英語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如《普通高中英語》人教版 必修3 Unit1 Reading--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在Pre-reading中有“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itle of the passage below. Discuss in pairs 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you think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passage. ”顯然,與課文中的四幅圖片相關的節日學生都不熟悉,如果直接用要求學生進行討論,課堂氣氛肯定無法調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勢必變成了以教師為獨角戲了。所以,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從簡單到難的任務,如先讓學生討論中國的法定節日和傳統節日,再過渡到國外的較熟悉的節日,最后再討論與課文中圖片相關的節日,這樣學生通過Brainstorming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增加學生的興趣。
(二)閱讀中的任務設計
在閱讀中階段常采取略讀(skim),查讀(scan)和研讀的閱讀策略。略讀是要求學生快速地瀏覽全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結構,并能夠根據所獲得的主要信息預測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和結局。
1.略讀。Skimming是一種快速而高效閱讀的方法。教師要在學生略讀前提出明確的任務目標,要求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對閱讀內容的表層理解。具體做法可以這樣:一是抓住主題句。主題句是能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通常位于段首,偶爾也有出現在段落中或者段尾處。指導學生找出文中的主題句的閱讀策略對理解文章大意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配對段落大意。對于篇章結構難度較大的文章,可以采用配對段落大意來降低難度,教師在閱讀前先給出打亂順序的段落大意,讓學生skimming后配對;三是分析文章結構。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以及各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文章的整體理解。教師通常可以用流程圖來展示文章的結構。
2.查讀。Scanning是帶著問題去瀏覽,目的在于從閱讀材料中查出我們所需要的某項或某些特定的信息的閱讀方法,查讀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和獲取具體信息的能力,加深對課文細節的理解。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體裁,采用不同的任務來讓學生來獲取文中的具體細節信息:一是抓住關鍵詞。讓學生帶著問題的關鍵詞進行閱讀,并在文中尋找相關的答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如:故事性記敘文,通常是圍繞著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六大要素來設計問題的,而議論文則是要提煉argument, proof 和conclusion。說明文一般是圍繞 facts, reason 和solution。以《高中英語》必修1 Unit3 Reading-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為例。提出問題: Who planed the trip to the Mekong? What is Wang Kun and Wang Wei’s idea? How did they make the trip? What do you think they will see when they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River? Where did they begin and where did they end?
3.研讀。目的是讓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理解文章的觀點和態度以及作者的意圖和文章深層次的意義。其具體可以采取探究式的設問。在閱讀《高中英語》必修4 Unit2 Reading-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袁隆平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三)閱讀后的任務設計(post-reading task)
閱讀后階段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和拓展,學生在完成閱讀的前兩個階段后對文章的內容和語言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各自的看法,從而達到語言知識的輸出與思想的升華。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辯論,表達觀點,角色扮演或者完成故事結局等策略來進一步實現語言技能,語言知識以及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目標。
1. 小組辯論,表達觀點
就課文中的某一觀點進行小組辯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助于進一步鍛煉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深化思想。如《高中英語》必修2 Unit1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討論話題:Sometimes we may fall into or face a moral choice. Things are like this: My old grandma happened to find a Ming Dynasty vase under the tree in our garden. It’s so beautiful and special. Now, my family fell into a moral dilemma. Can you help us to make a decision?
① Keep it for ourselves ?
② Give it to the government ?
③ Sell it secretly and earn a lot of money ?
保護文物古跡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當人們陷入到道德與金錢的兩難中時,往往難以做出選擇。這是一個是辯論的好題材。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讓學生扮演閱讀文章中的人物角色,并使用文章的語言進行表演。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貼近生活,又能鞏固所學內容,讓學生把無聲的篇章轉化成有聲的對話。如《高中英語》必修2 Unit2 Reading- An Interview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任務:
T:So far we have talked a lot about Olympics in Lily and Pausanias’ time. Now I would like you to work in pairs and act the interview. One of you act as Pausanias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meet you friend Lily nowadays, the other act as Lily. You will interview each other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lympics of their times. You may begin likes this:
P: I come here to interview you in the year of 2011 about …
L: ….
在閱讀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活動任務,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的真實的,有意義的閱讀任務,循序漸進,相互連貫。使閱讀不再是單向的被動的知識傳授,而是積極的有趣的互動活動。使學生的語言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在完成任務上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從而使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提高課堂任務設計的有效性是提高閱讀任務型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應充分考慮和平衡了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使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在快樂地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是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前提,是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學生需充分的獨立自主的、個性化的閱讀。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首先要提出明確的要求:(1)讀正確。即字字讀準,包括生字、輕聲、變調、兒化等,還要重視糾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顛倒、重復字句;(2)讀通順,讀出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句子之間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同時要求學生用筆勾畫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3)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號,這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然后檢查初讀的效果。抽學生個別讀生字詞、讀課文,切記不要齊讀,以便學生對讀的效果進行評價,以便教師或學生對容易讀錯的字、詞給予指導。對于寫了一件什么事,教師以最簡單的句式引導學生概括: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樣了?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認識,初步的感知。
二、細讀課文,質疑問難
目前,中年級的閱讀教學有一種傾向,那就是重感悟,輕質疑。中國傳統 的閱讀教學經驗是熟讀精思。朱熹認為:讀書要“有疑”,從疑而悟。在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因為默讀有利于思考。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默讀時,學生做到不指讀,不出聲,不動唇。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將不懂的詞語、句子或其它的問題提出來。教師將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書在黑板上,以便有針對性地教學。
三、精讀課文,釋疑解難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對話,就提出的問題,要善于疏導,進行歸納,明確哪些問題學生之間能夠自己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師生共同解決。突出重點、難點問題,“順學而導”、“以學定教”。
字詞方面的問題,有的教師稍作提示,學生思考解決;有的聯系上下文;有的查閱工具書或資料;有的出示圖片讓學生理解;有的讓學生在游戲,表演中感悟、理解;還有的可讓學生討論、動手實驗,調查了解等方式解決。
對課文內容方面的問題,有的有明顯答案或隱含答案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對含義深刻的文章的重點句子,教師著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中,理解為什么說“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我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呈現句子的訓練的:
(1)小組讀,想一想,讀了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書:魚多,課件出示海底魚1)
(2)都有哪些魚呢?作者是怎么有條有理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板書:“有的……有的……有的” (說一說)
(3)這些魚真是美極了。想看一看嗎?(出示課件魚2)
(4)你能找到課文中寫魚的種類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嗎?自己先練一練。(生自由讀)
(5)再讀讀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詞語也告訴我們魚很多,把它們圈一圈,劃一劃。
生異口同聲:成群結隊、穿來穿去、各種各樣、多得數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師:找得很準,咱們在讀課文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詞語。你能讀好這些句子嗎?(出示相關句子、生讀、生評價)
師:讀了課文,看了圖片,又劃了詞語,現在你知道為什么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了嗎?
小結: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讀讀、看看、劃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讀懂。
(6)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的理解。至于朗讀的技巧,如語速的快慢、語詞的升降、語音的輕重則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讀,讀中文中體會、領悟,當然適當的時候教師作必要的范讀。根據不同的體裁,學生還可以分角色朗讀。
四、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課文是范文,是文質兼美的精品,要通過熟讀,達到誦讀,這是讀書語言內化的好方法,是積累語言的好途徑。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將那些優美的詞語、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積累本上。鼓勁學生在平時的小練筆中使用優美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閱讀,課外延伸
教科書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學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學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充分地把閱讀自主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培養相應閱讀策略,從而使其建構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在細節理解這一環節中,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教師通過設計任務,對語篇進行分段、分類式處理,對提高學生把握語篇細節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環節,語篇的細節處理往往占據了閱讀課堂的主體部分。教師關注細節閱讀,首先需要根據不同段落的組成結構,配以相應的閱讀任務,逐步推進細節理解。此外,教師還需要不斷變換任務類型與策略方法,鎖住學生的注意力,在細節閱讀中培養學生有效的閱讀技能。下面分別從圖表式、質詢式兩個方面闡述其應用和實踐。
1. 圖表式
圖表作為結構描述最直觀的方式之一,在細節閱讀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圖表的恰當運用需要教師本身對文本結構具有敏銳的處理能力,同時它對信息的高度概括性又為學生強化閱讀能力鋪設了臺階。
比如,教授初三英語上冊How do you learn best?一文時,此文章是三人分別介紹學習英語的方法,于是我通過設計下述表格,在歸納人物描寫重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細節。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Not succesful
Ok Successful
Li Lianli
Wei Ming
Liu Chang
通過如上表格的設計,引導學生分別捕捉人物學習英語的最佳方法,看似復雜的過程描寫,學生卻能夠通過表格的分類得到梳理和復述。
2. 質詢式
“質詢式”任務的產生起源于閱讀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一普通模式。教師在學生構建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作為閱讀過程的引導者,承擔著文本分析、信息匯集、結構重組的任務。因此,更為有效的閱讀教學并不僅僅產生于教師的問題式推進。這里所呈現的“質詢式”任務則以學生為中心,變被動回答為主動質疑。
比如:教授初三英語上冊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一文時,該文章行文呆板、內容枯燥,往往難以激發教學興趣。于是我通過選擇閱讀材料中的部分重要信息,以詞組形式呈現如下:
By learning to forget
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By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
…
學生通過快速瀏覽全文找到上述詞組后,兩人一組進行對學,在理解每個詞組所處語境的基礎上,分別就相關詞組進行提問,同時操練一問一答的口頭表達。
“質詢式”任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則與“圖表式”任務有機結合,在圖表填寫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
二、內涵挖掘型。可抓住內含豐富,語義深刻的詞句引導想象挖掘,借助形象顯化語文。如:“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詹天佑》)中的“轟動”一詞義蘊深隧,內容豐富,可這樣引導:“轟動”是一種什么樣的場面?如果你置身于這一場面之中,能具體描述其“轟動”的情景嗎?學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轟動”的情景:消息一傳出,頓時,大街上彩旗飛揚,歌聲震天,人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有的描述鄉村“轟動”的情景:消息一傳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歡聚一起,老人捋著胡須笑,孩子樂得拍手跳,青年男女樂得邊歌邊舞……這樣挖掘語義,為引導理解詹天佑為國爭光的堅強決心和愛國熱情作了鋪墊。
三、創造想象型。課文閱讀后可激疑引思,促其創造想象,進而練筆。如:閱讀《自相矛盾》后可這樣引導;那人想,什么辦法可以將矛和盾全部售出?(他可以任意收起一樣來,待一樣賣掉后再賣另一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矛和盾都賣掉了”為題想象作文。
四、條件變更型。可變更課文第一條件,引導想象條件變化對事情變化的影響,進而練筆。如:讀《小珊迪》后,可引導想象:如果小珊迪安全換回零錢,事情會如何發展?讓學生想象敘述其還零錢、購食品以及與弟弟互讓食品的情景。
五、條件逆反型。可逆反課文中某一條件,引導推理事情的發展,讓學生在正反比較中強化理解。如:閱讀《將相和》后可這樣引導。如果廉頗不服時,藺相如據理力爭,事情將如何發展?這樣可使學生在正反比較中深入理解課文中心。
六、體裁轉換型。可借助課文題材、轉變敘述方法。如:《冀中的地道戰》以說明的方法介紹地道的特點和作用,可引導想象;如果這一天鬼子下鄉掃蕩了,冀中人民會如何利用地道與鬼子斗爭,地道又會如何顯示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威力?讓學生以“地道,厲害呀”為題作文。
七、情境借用型。可借用課文所寫事情的背景,變更內容,想象事情,進而作文。如:讀《少年閏土》后,可讓學生借用月下瓜地那“清幽美妙”的畫面,想象趣事,作文。
八、專題評價型。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方面進行專題評價。如:《凡卡》一文,可讓學生以“意味深長的結尾”為題,以挖掘結尾蘊含,體會作者以夢結尾的匠心。
九、條件插入型。可在課文中插入某一條件,引導推理,想象事情的發展變化。如:讀《揠苗助長》后,可這樣引導:那人拔苗時,一老農來到田頭,事情將如何發展?讓學生想象老農阻止勸說,最終保住部分禾苗,使拔苗人在事實面前受教育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