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8-0247-01
水是地球上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資源。它具有可循環性和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是任何物質所不可替代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生產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由于淡水資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劇,水資源已成為人類所面臨的最主要、最緊迫的環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仍然是粗放的、外延性的,其中相當部分的增長是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大量消耗資源為代價取得的。這樣的發展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造成巨大的壓力,結果必然會影響發展的可持續性。針對目前我國的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情勢和國家社會發展形勢,有必要在建設與治理的基礎上加以維護。
1 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水資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物質基礎。同時,水資源又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組成部分。生態環境則是水資源得以涵養、保持和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條件。而生態環境的破壞,是水資源流失、惡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們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如濫墾、亂伐、工程破壞及污染物質的排放等,生態環境日趨脆弱。其后果影響到大氣、地貌、水文、土壤、植被與植被資源等許多方面,而水資源流失和被污染則首當其中。
2 我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水環境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已不容置疑。概括起來我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洪水暴發,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水體淤積嚴重;水污染嚴重,水質變壞;濕地和水陸交錯帶破壞嚴重;近海海洋環境問題嚴重。全國2 /3的河流受到污染, 300多個大中城市面臨缺水,黃河斷流1997年發展成為跨年度的現象;渤海海區1998年出現3 000多km2的赤潮,沙塵暴20世紀90年代多次光顧北京城,特別是1998年長江、松花江出現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我國有2500萬hm2天然濕地,這些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正在不斷減少和被破壞;沼澤、灘涂大量被圍墾,數量和面積不斷下降,許多依賴于濕地生態系統的珍稀生物種群漸漸消失。這些都提醒我們,我國的水環境與生態問題不僅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體水生態環境變得相當脆弱,足以威脅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2 /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農業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地表水的短缺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嚴重的超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續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和海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這說明我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采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存在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水資源惡化與生態環境的退化;因此對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是造成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3 維護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對策和建議
3.1 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和監督管理
在新的世紀里,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對水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加,對水土資源的開發將達到歷史新高,本世紀中水資源最基本的矛盾仍將是水資源短缺及其引起的生態失衡以及在相當長時期內的洪澇災害和水環境污染。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面臨的大問題,它不僅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是關系到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本要素。我國水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調劑余地有限,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必須節流與開源、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并重,防治水污染,強化與協調水資源綜合管理,解決由水問題帶來的生態問題,這將是我國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長期任務。一方面,我國有過不少水資源保護方面的規劃,但實施效果較差。這除了水資源保護方面的規劃本身不完善以外,還與各地區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關,也與對水資源保護的認識有密切關系。所以有必要制定出科學實用的水資源保護規劃,加強監督管理;另一方面,關于水資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我國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顯不足。
3.2 優先保護和改善飲用水源地
目前,我國一些大中城市飲用水源地已出現嚴重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不僅這些地區水源地問題有可能加重,即使是水資源較豐沛的地方也可能出現較大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在制定水資源保護規劃、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和其它有關規劃中,應優先考慮保護飲用水源地,特別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業基地水源地。我們不僅需要維護現有水體質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當地水資源,為國家的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創造基本條件。
3.3 必須加大水利基本建設的政府投入
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因此在開發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時有必要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即對缺水的地區進行水源的調入。應當建設必要的調水工程,將部分水資源從富裕地區調往貧水區,或將優質水調往劣質水區,以改善缺水地區或不良水質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也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區過去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遠不適應西北地區現狀和今后發展的需要,必須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力爭改變政府單一的投資渠道,通過市場調節,吸引社會和國外資金進入該領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設。
3.4 依法嚴格實施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制度
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往往是經濟建設中帶來的問題。經濟建設中的各種項目建設無不影響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特別是水資源缺乏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方,在這些地區建設項目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也特別大,所以這些地區建設項目的審批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建設項目的審批和管理政出多門,不依法辦事,漏洞很多,是目前我國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開放程度的提高,在貧乏的水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狀態下,不合理的建設項目審批將有可能造成這些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各有關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制度,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使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法制化。
3.5 加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上溯到20世紀40年代,國內則起步較晚。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內陸區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有許多未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論證,特別是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量的關系研究還很缺乏。如最基本的對河流生態環境需水的計算研究剛剛起步,也缺乏系統的專業研究和系統的資料;同時,從業人員的職業水平較低,難以勝任本職工作,成為解決該問題的嚴重制約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大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有關大專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從沿海發達地區招聘急需的有經驗的高級人才,必要時可引進國外專業人才,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合理利用人才,為人才的合理利用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合理的利用人才更是為了人才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現狀;保護措施
1前言
北方林業生態環境近些年來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不僅僅嚴重影響到了其應用積極效用的發揮,同時也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業實際情況,轉變觀念,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尤為關鍵。
2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
目前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發展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2.1理念的缺失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依然著眼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尚且沒有完全樹立其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先進理念,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相關工作的展開,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其次就是法律監督的力度不同從現階段我國的立法情況來看,雖然也相繼出臺頒布了關于林業生態環境方面的法律,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立法還是相對有限的,再加上在具體操作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導致重開采輕保護和亂采濫罰等現象依然嚴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足,很容易導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而對生態環境產生更加嚴重的破壞。
2.2森林資源的驟減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北方森林的覆蓋率日趨降低,尤其是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對林木的實際需求量也在不斷提升,加上保護的立足不夠,導致可供開采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事實上,森林資源的驟減是會產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湖泊富營養化的加快以及濕地面積的減少、濕地生態質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嚴重
對森林資源過度開采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加劇,土壤的沙化現象也日趨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土壤的肥力持續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給林業的種植以及森林資源的恢復與保護增加了不小的困難。
3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3.1要樹立先進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政府及各級相關部門一定要及時轉變思想,提升認識水平,樹立先進的理念,充分意識到加快推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然后加大宣傳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員參與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中來。
3.2進一步加強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
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關系到能否加快實現森林面積擴大的關鍵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資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證林業綠色屏障積極效用的發揮。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明確林業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而且短期利益不顯著,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做好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和管理。
3.3爭取更大的資金支持
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為此,政府部門以及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級企業,都要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不僅僅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而社會其它部門也要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為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斷完善良性的循環機制
為了提高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效率,應該創建良性循環機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為實現森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林業良性循環機制的重要途徑是做好林業補償工作,對于認真貫徹與落實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人群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有效提高人們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長遠角度來說,為了實現林業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還應讓人們養成遵守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習慣,同時,將林業生態環境、水資源生態環境相結合,創建科學、統一的整體循環保護機制,以此加快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進程。
3.5創建完善的林業開發體制
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相互協調,從長遠的角度,創建科學、完善的林業開發體制,創建新的國有林區專門管理部門,重點管理國有林區,在管理林業資源的同時,承擔出資人的職責,同時享有所有者的相應權益。通過開展林業分類經營,根據利用目的的不同對森林業進行分類,即商品林業與公益林業,分別創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經營機制以及管理機制,商品林業應實施企業化管理,公益林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以此實現林業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4結語
認清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利國利民的頭等要事,絕非政府或者某個部門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與支持。為此,筆者認為一定要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采取多種有力措施,切實加強北方林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效用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作者:凌艷 單位: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業信息中心
參考文獻:
[1]謝國華.贛州市礦山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關鍵詞】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經濟增長效率
引言: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研究是很多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雖然很多專家都不斷深化對于金融生態環境本質的認識,但是還有很多專家對于經濟的增長方式給出了新的發展思路,但是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研究就比較少見。
一、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與經濟增長效率的比較
金融主體產權的維護工作靠的就是完善的法治環境,它能夠有力的遏制住金融債務以及信用欺詐的發生,所以說,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就是法治環境。反映法治環境的指標很多,比如說法律水平的完善、司法系統的公正等等,大部分還是以質量指標的方式存在著,考慮到指標的可量化性,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測試地區的司法公正上來。
首先,由于具有漏洞的法律體系會導致金融生態系統進入到惡性循環的深淵,市場經濟的立法精神保障了各個權利主體的權益。金融立法就是應該維護好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建設一套完善的司法體系防止發生侵權事件。但是現實往往與理想相差很遠,政府在金融市場的管制方面往往過分依賴權利,嚴重的影響了金融市場應有的合理秩序,現階段的金融市場已經到了必須整治的階段了,否則將會對我國的金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干擾。
其次,同樣的法律之下會生成不同的執法效率。我國對金融生態的法律只有一種,但是卻在各個地區上演著不同的執法水平。很多非正式的制度有著其歷史積淀性,在我國改革開放的20多年里,正式約束上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對于文化而言的非正式約束,在當下的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與經濟增長效率提出合理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體系,提高執法效率
首先是要明確好區域金融生態的限制條件,從法律的方面來講就是要以市場為前提,根據相應的市場規則來完善法律的體系。要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達到經濟上不能完成的目的,把市場的局限性和失靈性消除在萌芽狀態。現階段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來對金融資產的高配置和良性循環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還應該在法律的執行環節提高效率,這一點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適當的引入窮籍制度,再加入我們國家的法律特色,對于那些想要逃廢債者,限制他們的生活權限,比如說不能夠擁有服務行業的享受,不能經營任何企業、不能夠參加高檔宴會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逼迫其還債,起到法律的嚴肅作用。
(二)加快企業制度建設的步伐
要想改善區域金融的生態環境,最基本的就是應該加大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讓商業銀行的重點客戶企業能夠單獨作為市場的主體存在,為了在原則上降低銀行貸款的風險,就應該適當的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建立約束機制。另外還要加大力度提高現有的經濟水平,意識到完善經濟體系的重要性,不僅能夠促進金融行業的壯大,還能夠加大經營過程中的安全系數。現實數據表明,經濟水平越高的地區,金融生態就越平衡,反之則越趨于復雜。所以說,現階段應該大力加快經濟產業的調整工作,并且積極開發自身的創新技術,發展創新經濟是維持金融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柱。
(三)加大金融體系的深度與廣度
金融市場的深度主要是指市場中是否存在足夠大的經濟交易量,從而可以保證某一時期,一定范圍內的成交量變動不會導致市價的失常波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個有深度的市場必須擁有相當規模的市值。金融市場的寬度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能夠使用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即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這兩點能夠明顯的反映出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整體水平是否成熟,外人對于金融發展的直觀感受就是這個企業的金融增長量的多少,而其深層次的表現則是結構的發展。就金融發展來講,想要發展結構,就要加強金融的改革力度,而廣度和深度能夠保證金融配置的長遠效益和安全。所以說,加強廣度和深度的發展,對金融事業的滲透能力以及支持作用起到了“轉化投資”的功能。
(四)提倡誠信金融生態理念
首先,應該讓各級政府加大對誠信建設的關注度,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以此來帶動社會信用的發展;其次,應該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數據庫,由政府為數據庫的代表,從銀行、企業、教育等各個部門收集組織上的經濟往來的有效信息,在法律的強制約束力之下,建立起公平、公正、公開的信用等級;最后,應該把誠信社會作為建設重點,金融生態的環境的改變往往需要依靠在大的改革背景之下,政府部門應該對社會上的企業不誠信經營所引發的問題,進行嚴厲打擊,要大力支持在不良貸款方面的清收工作,只有優化了投資環境,才能保護好銀行對于經濟轉型的具體工作和投資決心。
(五)把行政干預進行適當的消減
通過上述的文章已經說明了,要加強每個部門之間的獨立性,減少跨行業之間的干預手段,及時的遏制住由于部分干部權力過大引發的經濟問題。對于財政緊張的地區,政府要及時干預金融部門原有的行為,加強地方和中央的企業融資行為,由此可見,想要整體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與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就應該加強政府的職能作用,積極擺脫金融的小圈子,走到大的金融體系中來,要把主要的工作重點專業到公共的服務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加快建設安全金融體系的腳步,才能夠長久的維持好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對于我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差異與經濟增長效率提出的建議能夠整體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但是還必須要政府和社會本著金融環境改革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并行方式,才能夠對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的完善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肖越.區域金融差異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D].浙江大
學,2009.
[2]溫智良.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效率實證研究:以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表現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文明建設的步伐和農民的生活。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
3.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產生的工業污染。
4.畜牧養殖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二、農村環境污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在加劇,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已經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農村水環境質量惡化。
2.農民生活質量下降,發病率增高。
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較多,有環境管理體系、有財政資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國環境管理體系難以適應農村污染問題的治理。
2.財政資金短缺,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3.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建立。
4.農村污染治理模式單一,套用工業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管理手段落后。
6.農民的環保意識差。
四、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議
目前,農村環境污染主要包括:農藥、化肥、農業廢棄物和畜禽糞便等農業自身污染,以及工業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兩個方面。對農業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勢在必行,為此,提出以下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議。
1.完善農業環境保護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要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有關法律制度。根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世貿組織規則,修訂相應的農業和環境法規,建立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實施保障體系,修訂和完善農業環境標準體系,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監督,切實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法律制度得以實施。必要時可以出臺單獨的農業環境保護法及其實施辦法,以利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
2.提高各級政府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戰略認識。
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應當轉變觀念,把治理農業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和市場競爭力,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要求越來越高。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3.加大農村環保治理資金投入力度。
農業科研部門應當把發展農業清潔生產技術作為今后農業科研工作的一個重點領域,加強力量,增加投入,通過技術攻關、項目招標引進吸收等方式,盡快推出一些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可行、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技術項目,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各有關部門應當在政策引導、項目規劃、管理措施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證。同時,各級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擴展農業環保資金的來源渠道,改變環保投資分配體制,提高投資效果。在支農資金或環境資金中劃出一定的比例專項用于農業環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的贈款和貸款,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的投資增長機制。
4.明確農業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責,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權限。
建議成立由各省(市)領導牽頭,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農業環境治理的領導和協調工作,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權限。
5.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是必由之路。必須樹立農業發展的科學生態觀。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生態,并以新的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的農業生態觀為指導,促進農業的生態建設。
6.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體和大氣環境質量。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監督,抓緊制定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嚴格控制養殖廢物的排放。對于新建、擴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廠),必須按照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規定,督促建設單位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對于“三河”、“三湖”等國家和地方明確劃定的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以及大中城市周圍的中等以上規模的集約化養殖場(廠),必須進行限期治理。
7.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生態文明村鎮。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積極開展村鎮環境規劃。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縣城、鄉鎮和新村,必須編制環境規劃,并與城、鎮建設同時實施;對已有的縣城、鄉鎮和村莊,應結合城鎮改造逐步加以實施。要通過規劃、引導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鎮污染處理設施的建設。
8.加強農村環境隊伍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水平。
【關鍵詞】環境保護制度;現狀;經驗;政策建議
1 我國環境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1.1 生態環境破壞者違法成本低,警示效果難以提升
現階段,環境法治制度難以完全適應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要求,沒有對生態環境破壞者形成嚴重的打擊,生態環境破壞者累教不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質量難以得到提高。缺乏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現行環境法律處罰力度偏輕,生態環境破壞者違法成本低,難以遏制他們的破壞行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體制、職能以及相應部分的管理制度在環境法律中并未得到明確的細化,由于違法懲罰力度偏輕,一些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就會在建設過程中進行環境評估報告,環境保護評估報告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也助長了部分企業違法環境保護制度氣焰,部分企業污水排放并為達到排放標準,這對生態環境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司法手段并未與環境保護制度有效結合,環境民事賠償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之后難以獲得相應的賠償,環境保護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1.2 環境保護制度執行效率低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唯GDP的政績考核機制普遍存在,資源消耗、環境損害以及生態效應尚未納入到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還未形成科學有效的績效評估機制和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感,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形同虛設,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質量低,另一方面,環境保護領域利用市場手段不足,難以體現生態服務和自然資源價值的市場機制和制度的重要組員,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難以解決,這導致很多企業對環境保護工作形成了錯誤的意識,公民環境權益缺乏有效的保障。
2 建立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國內外經驗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比較長,隨著工業化進程環境保護問題逐步顯現,西方國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并優化了環境保護制度,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不斷提高,環境問題在不同階段通過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因此,我國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須根據國家實際情況,借鑒西方國家優秀的生態環境保護經驗。
2.1 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導向
從西方國家生態環境問題制度經驗可以看出,污染物控制是環境保護部門基礎工作,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核心手段,在生態環境制度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開展污染物控制工作,必須重視污染控制與質量改善的對應關系,將污染控制的各項制度與環境質量聯系起來,對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進行全面控制,進而真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環境質量控制的全面改善。
2.2 環境信息公開、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
西方國家環境保護工作中,對公眾參與度極為重視,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公眾意識覺醒和公眾有效參與,充分展現公眾的監督的重要作用,維護自身的環境和健康權益。通過信息公開,可以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能夠為公眾環境知情權、環境監督權以及環境健康權提供充分的保障。將公眾參與作為改善國家生態環境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有效提高了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對解決環境問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 建立我國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政策性建議
3.1 源頭嚴防制度
首先,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環境保護目標體系、統計體系以及核算制度,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以及環境效益納入到國民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加強國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聯系,增強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其次,建立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對于一些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企業要及時叫停,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停產處理、淘汰和推出,修訂完善的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資源型企業市場準入條件,促使企業能夠嚴格遵守環境保護制度,并按照相應標準進行生產,從而最大限度解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問題。最后,改革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完善的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社會風險民意溝通以及利益訴求機制,對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人們能夠意識到破壞環境的社會風險,增強社會公眾參與度,通過公眾參與最大限度解決環境問題,在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工作過程中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3.2 過程嚴管制度
第一,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通過績效考核機制,增強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意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環境保護力度。第二,建立統一公平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企業生產排放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通過制度約束進一步減少污染物不合理培養對生態環境形成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質量。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監管以及行政執法制度,對工業源點排放的所有污染物進行統一監管,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以及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探索出符合標準的環境保護機制,推動建設隊伍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質量。
3.3 后果嚴懲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刑事責任追究制,強化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追究,對于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企業和個人,必須加大違法違規成本,明確環境權益機制,準確確認環境污染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確保環境侵權受害人能夠及時得到賠償,使責任人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通過懲罰提高自身環境保護意識,將這種意識貫穿到生產生活,可以有效降低生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環境問題受到越來越的關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國家經濟發展中關注的焦點,在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嚴格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制度,規范社會生產行為,結合我國國情對環境保護制度不斷改革和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充分的保障,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永亮,俞海,夏光.等.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現狀、經驗與政策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
[2]盧現祥,許晶.不同環境保護制度的績效比較研究――基于省級動態面板數據[J].貴州社會科學,2012(5).
[3]周迪.論環境行政法律關系的重構--以法國工業分類環境保護制度為例[C].//2013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