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大氣環境;現狀;保護策略
21世紀,我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在工業制造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設效果等領域的發展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嚴重污染,空氣質量下降,霧霾、酸雨等天氣成為我國城市常見的環境問題。大量化學物質及大顆粒粉塵漂浮在空氣中,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面對現在的環境現狀,采取有效措施對大氣環境進行處理、運用有效手段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成為社會大眾普遍重視的問題。只有實現對環境質量的有效管控才能改變我國的空氣質量狀況,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1 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作為一個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工業生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我國的大部分經濟收入都來自于工業制造領域。但是,由于生產技術發展相對滯后,造成了空氣污染現象嚴重的問題,傳統的工業生產技術對環保質量的要求過低,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建設水平的要求,根據國家制定的環保標準改進工業制造技術,才是改善環境狀況的根本方法。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氣、廢水排放量是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國的城市規模一般較大,城市人口聚集且數量較多,工業生產企業又多分布在城市中心或城市周圍,工業企業對城市形成包圍結構,這種結構進一步加×斯ひ搗掀對城市空氣的污染,使空氣質量狀況越來越差,不僅對城市發展狀況進一步發展產生造成影響,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還會對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產生危害。
經過檢測調查發現,我國的大部分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物質的含量都比較高,這是由于工業生產、城市供暖、汽車使用、電器應用等活動產生的廢氣排入空氣中造成的。能源材料使用及其燃燒不充分是造成空氣中有害物質含量過高的元兇,煤炭是主要能源材料,因此我國大多數城市的污染類型都屬于煤煙型污染,這種污染空氣中不僅還有很多有害的化學物質,還會產生大量粉塵,造成空氣中粉塵含量過高,粉塵和化學成分都會對人體產生很大危害。這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逐漸將環境環境治理作為工業生產環節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增加了環保資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國工業生產企業分布不均,城市格局不規則等問題,我國發環境成效一直不是很好。
2 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保護策略
2.1 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綠化是提高環境質量、凈化空氣的重要手段。植物具有保持空氣清新、涵養水源等功能,對于環境改善的作用比較明顯,因此是有關部門進行環境治理時的常用手段。
首先,要科學合理地位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綠化植被的覆蓋率增加,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積極的參與,并發揮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帶頭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通過綠色植物的種植來把大氣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吸收,從而空氣凈化的目的就能夠得到實現。對于大氣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相關的環保部門一定要做好,可以廣泛的利用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等方式進行大氣環保的宣傳,也可以設置宣傳條幅進行宣傳,從而使城市市民的大氣環保意識提高。
2.2 加強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大氣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一般是工業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主要的原因在于工業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使用了大量的煤炭燃料,其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質,并將其排放到城市的大氣環境中,例如二氧化硫物質。在重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成產生大量的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加之,部分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對于凈化污水的設備也不引進,根本就不進行污水的凈化,這樣一來,排放的廢水并沒有達到標準,這大大增加了大氣環境中的有害位置,因此造成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
2.3 合理調整城市的工業布局
從城市大氣污染的實際情況來看,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能源結構的不合理,也是導致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地調整城市的工業布局也尤為重要。例如,采取關閉一些小耐火、小水泥、小化工、小冶煉等市區及周邊的重污染企業;針對生產工藝及設施設備應用落后的企業也及時淘汰或優化;處于中心城市的廢氣污染企業強制搬遷等等策略。但調整城市的工業布局屬于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不僅是需要上級的支持,在調整過程中還會帶動很多的問題。
2.4 落實集中控制大氣環境污染方案
對于城市大氣環境的治理,要制定很多的方案,而會從中選取較為科學合理的方案進行大氣環境污染的治理,對于大氣環境污染的集中治理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案,也就是將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因素整合在一起,綜合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大氣環境污染的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大氣污染問題。
結束語
城市高速發展使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給人們的正常生活狀況造成了影響,嚴重威脅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還給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制造了不少難題。所以國家有關部門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將環境治理任務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想要環境治理工作達到優質的效果只靠國家管理部門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治理結構才能實現環境的有效治理。只有政府部門合理指導、相關企業嚴格遵守、廣大群眾高效監督共同作用,才能使環境治理工作收效提高,推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良好落實。
參考文獻
[1]翁劍橋.關于改善我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1(10).
3月31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長株潭城市建成區可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條例》要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劃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應當逐步擴大。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建成區可以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新建居民住宅樓配合建設專用煙道。《條例》要求,新建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將配合建設專用煙道。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
鼓勵大型餐飲服務企業和食堂安裝油煙在線監測設施。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鼓勵大型餐飲服務企業和食堂安裝油煙在線監測設施。
可劃定高排放車禁行限行區域。《條例》還提出,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機動車排放污染程度,劃定禁止或者限制高排放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和時段,并向社會公布。
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應依法聽證。設區的市、自治州應當根據城市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發展低排量、新能源汽車。確需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的,應當依法舉行聽證。
相關鏈接
大氣污染防治,我省將采取哪些措施?《條例》提出,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限期淘汰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燃煤鍋爐。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逐步擴大,長株潭城市建成區可以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條例》要求,在大氣污染重點區域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建、擴建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重污染企業以及新增產能項目。市、州、縣(市)政府在編制或修改城市規劃時,應規劃城市風道,擴大綠地、水面、濕地面積。
市州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劃定禁止或限制高排放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和時段,并向社會公布。縣級以上政府應保障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機動船舶使用渣油、重油的,由縣級以上政府海事管理機構、漁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新建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應當配合建設專用煙道。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按規定安裝油煙凈化設施或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等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垃圾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
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裸露地面應采取措施進行覆蓋;超過三個月不能開工的,應當進行綠化、透水鋪裝。礦山開采應當實施分區作業,做到邊開采、邊治理,及時修復生態環境。
對未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或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省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主管部門約談該地區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并向社會公開。省政府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實行獎懲。
各級政府、縣級政府環保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大氣環保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如有包庇大氣污染違法行為,未依法作出責令停產、限產決定等行為,將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附:
湖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城鎮布局和工業發展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投入,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責任考核機制,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環境監督管理能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財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質量技術監督、氣象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發現大氣污染違法行為應當予以勸阻,并及時報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第五條 企業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保障必要的環境保護投入,采用有效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防止、減少生產經營對大氣造成的污染,并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其他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工作、生活等活動對大氣造成的污染,共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環境保護、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宣傳,普及大氣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逐步推進環境保護教育,將大氣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青少年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聘請社會監督員,協助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箱、網絡平臺,接受并及時處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污染大氣的行為和不依法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行為的舉報。
第二章 防治措施
第八條 本省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制定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目標,確定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實施步驟。
第九條 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含熱電聯產)應當采用煙氣超低排放等技術;現有燃煤發電機組(含熱電聯產)應當限期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電力調度單位應當優先安排使用清潔能源的發電機組和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機組發電上網。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經濟和信息化、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限期淘汰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燃煤鍋爐,加快改造燃煤鍋爐和燃煤工業窯爐,推廣使用清潔燃料。
第十一條 鼓勵城市建成區、工業園區等實行集中供熱。在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區域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分散燃煤鍋爐,集中供熱管網覆蓋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燃煤鍋爐應當限期停止使用。
第十二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劃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應當逐步擴大。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建成區可以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第十三條 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行業中的大氣重污染工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城市規劃區禁止新建燒制建筑用磚廠;已經建成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法關停,并予以處理。
第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制定化工、印染、包裝印刷、涂裝等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和行業特點,制定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操作規程,指導排污單位組織實施。
鼓勵生產、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原料和產品。
第十五條 在化工、印染、包裝印刷、涂裝、家具制造等行業逐步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料和產品的使用。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企業應當建立臺賬,記錄生產原料、輔料的使用量、廢棄量、去向以及揮發性有機物含量。
第十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機動車排放污染程度,劃定禁止或者限制高排放機動車行駛的區域和時段,并向社會公布。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應當根據城市規劃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發展低排量、新能源汽車。確需控制燃油機動車保有量的,應當依法舉行聽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并改善城市交通管理,優化道路和公共交通線路設置,保障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暢通,方便公眾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的方式出行,減少機動車排放污染。
第十八條 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和本省有關標準的機動車船用燃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商務、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監督管理,定期對機動車船用燃料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并向社會公布抽查結果。
第十九條 在用機動船舶排放大氣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排放標準;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進行設備更新、維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術等措施;經采取相應措施后,仍不符合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停止運營。
禁止機動船舶使用渣油、重油。
禁止在內河水域焚燒船舶垃圾。
第二十條 新建碼頭應當規劃、建設岸基供電設施;已建成的碼頭應當逐步實施岸基供電設施改造。船舶靠港后應當優先使用岸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將岸基供電設施建設納入清潔能源利用發展規劃;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推進岸基供電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推進船舶油氣動力系統和使用岸電系統的改造。
第二十一條 鼓勵、支持節能環保型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推廣使用,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林業、水利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物排放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十二條 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鼓勵大型餐飲服務企業和食堂安裝油煙在線監測設施。
已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居民家庭和有關單位應當通過專用煙道排放油煙,不得封堵、改變專用煙
道,不得直接向大氣排放油煙。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居民住宅樓,鼓勵安裝油煙凈化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減少油煙排放。
新建居民住宅樓、商住綜合樓應當配合建設專用煙道。
第二十三條 城市規劃區內裸露地面應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揚塵污染防治:
(一)市政道路以及河道沿線、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由相關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綠化、透水鋪裝或者覆蓋;
(二)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建設單位對裸露地面采取設置防塵網或者防塵布等措施進行覆蓋,不能開工超過三個月的,應當進行綠化、透水鋪裝;
(三)其他裸露地面由土地使用權人、管理單位進行綠化、透水鋪裝或者覆蓋。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揚塵污染防治的需要,劃定禁止從事礦石開采和加工等容易產生揚塵污染活動的區域。
礦山開采應當實施分區作業,做到邊開采、邊治理,及時修復生態環境。廢石、廢渣、泥土等應當集中堆放,并采取圍擋、設置防風抑塵網、防塵網或者防塵布等措施;施工便道應當進行硬化并做到無明顯積塵。
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停止開采或者關閉礦山前,應當整修被損壞的道路和露天采礦場的邊坡、斷面,恢復植被,并按照規定處置礦山開采廢棄物,整治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防止揚塵污染。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對秸稈、落葉等進行綜合利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等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垃圾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具體范圍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劃定,并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監管機制,利用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進行監督抽測。
第二十六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條件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對燃放煙花爆竹的管理作出規定。
第二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劃定本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向社會公布。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實施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在大氣污染重點區域城市建成區內禁止新建、擴建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重污染企業以及新增產能項目。
省人民政府應當在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和其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提前執行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排放限值。
第二十八條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氣象條件和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確定本行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在特護期內,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二)限制燃油機動車行駛;
(三)責令停止露天燒烤、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筑物拆除施工;
(四)責令高排放大氣污染物工業企業停產、限產;
(五)國家和本省規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九條 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在編制或者修改城市規劃時,應當按照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原則,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空間布局,規劃城市風道,擴大綠地、水面、濕地面積。
第三十條 未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編制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采取措施,按照規定的期限達到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分階段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明確相應責任主體、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下達的重點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的分解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等因素,將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進行分解落實。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年度總量控制計劃,控制本行政區域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對其他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
第三十二條 對未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或者超過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主管部門約談該地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約談可以邀請媒體以及相關公眾代表列席。約談針對的主要問題、整改措施和要求等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督促被約談地區的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落實約談要求,并對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 省、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推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等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淘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設備、產品目錄和淘汰期限,編制本省淘汰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工藝、設備、產品目錄和淘汰期限,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托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排污單位排放大氣污染物情況的監督檢查,將監督檢查結果作為環境信用管理、排污許可管理、建設項目環保審批等環境管理的重要依據,并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六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設區的市、自治州大氣環境質量和大氣污染源監測,每月公布其上一個月的空氣質量和排名情況。
第三十七條 省人民政府對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和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結果實行獎懲,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結果和獎懲情況在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和省主要媒體公布。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大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主管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包庇大氣污染違法行為的;
(二)未依法作出責令停產、限產決定的;
(三)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大氣污染違法行為的;
(四)未依法公開大氣環境信息或者公布虛假大氣環境信息的;
(五)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機動船舶使用渣油、重油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機構、漁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摘要:工業園區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一部分。從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大氣評價方法中可以看出,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法在工業區環境影響評價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結合某工業園區大氣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工業園區;大氣污染;環境評價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is part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can be seen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zone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dustrial par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識別和預測區域開發活動對區域大氣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事先制定出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在我國,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區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數法和概率統計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及灰色聚類法。而應用在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的方法有:標識法、環流形勢分型法、物元分析法、統計方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性相似優先比法等;其評價模式及理念也有所發展,也有以工業園區作為實例進行研究的。在評價方法中,結合污染綜合指數分級標準、評價區域環境污染程度看,其缺點是分級標準概念不準確,無法評價區域質量的級別,缺乏區域質量的綜合評價;在空氣中污染物濃度較低或過于分散時,計算過程中遺失的信息較多,難以準確反映質量狀況。而相對區域大氣環境評價的研究也較少,缺乏成熟的系統的理論與方法,也沒有較多的實例可供借鑒。因此,本文以某工業園大氣環境監測數據為基礎,將理論與方法應用于實例研究中,將評價與預測結合,在計算環境容量基礎上,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1 評價因子的確定
1.1 評價等級的劃分
根據工業園區的定位和規劃,工業園區主要分為飲料、食品加工等。各項目進園將分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區內主要燃料以天然氣和電為主,少數企業使用煤。項目排放的廢氣污染物主要為煙塵、粉塵、SO2。經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煙粉塵:0.417t/h、SO2:0.12t/h。
根據等標排放量計算公式,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
(1)
式中:Pi—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Ci—采用估算模式計算出的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mg/m3;C0i—大氣環境第i個污染物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3。
C0i采用《GB3095-1996》中的1小時平均取樣時間的Ⅱ級標準的濃度限值,其中:TSP日平均值為0.3mg/m3;SO2小時平均值為0.5mg/m3。
根據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標準計算得各污染物等標排放量為:
PTSP=1.39×108m3/h、PSO2=0.024×107m3/h;PTSP和PSO2均<2.5×108m3/h;
項目區周圍地形特征為丘陵。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2.2-2008)規定,確定本項目區域的大氣環境評價等級為Ⅲ級。
2.2 評價因子的確定
按照《環評法》規定,評價因子為:現狀評價因子:SO2、NO2、TSP;影響預測因子:SO2、TSP;總量控制因子:SO2、煙(粉)塵。
3 評價方法及模型
3.1 評價區概況
某工業園用地形狀呈狹長的梯形,總規劃用地面積134.01hm2。工業園區用地性質為I、II類工業區,以食品、飲料等產業為主,設立高新科技園,并規劃建設相應的配套工程。
3.2 現狀評價方法
1)監測方案
①監測點位布置。總共設置4個大氣監測點。
②監測頻率。SO2、NO2:每天監測4次,每次監測時間為1小時,各小時采樣頻率為:7:00~8: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TSP:連續5天作日平均值監測,每日兩次,頻率為7:00~14:00、14:00~22:00。
③監測分析方法。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規定的監測分析方法執行。
2)評價方法
采用單項指數法進行評價,這種方法算法簡單,精度較高,效果更好。其數學模式為:
(2)
式中:Ii—i種污染物的單項指數;Ci—i種污染物的實測濃度(mg/m3);Si—i種污染物評價標準(mg/m3)
3.3 預測模型簡介
1)氣象因子
根據氣象站多年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風速1.9m/s,實測最大風速19.8m/s,盛行風多年平均頻率:靜風24%,西北偏北風16.1%,北風11%,西北風10%。
2)預測模型
由于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及種類復雜,每個排放點的源強也難以確定。為此,本評價采用箱式大氣質量模型。
這種模型考慮多源對整個區域影響,箱式模型主要用于宏觀預測區域開發活動對大氣的環境影響。這里的“多源”包括污染濃度與時間的變化因素及污染物的衰減等;也對區域不同高程的大氣狀況進行預測,其結果與實際污染情況更相近,相比其他預測模型,更能客觀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3)
當式中t很大時,箱內的污染物濃度c隨時間的變化趨于穩定狀態,這時的污染物濃度稱為平衡濃度cp,由上式可得:
(4)
式中:l—箱體的邊長(m);h—箱的高度(混合層高度m);c0—初始條件mg/m3;K—污染物的衰減速度常數;Q—污染物的源強(mg/s);u—平均風速(m/s);c—箱內的污染物濃度mg/m3;t—時間坐標。如果不考慮污染物的衰減,即K=0,當污染物穩定排放時,由上式可得:
(5)
4 預測結果與分析
工業園內主要使用天然氣作燃料,少數企業有可能使用燃煤,根據污染源分析結果,區域SO2排放量為169.9t/a,TSP排放量為59.93t/a。
根據箱式模式,工業園區箱體的長度l取1.15km(1150m);箱的高度h取中性平均風速混合層高度高782m;平均風速u取2.0m/s;污染物的源強Q;初始條件,選取項目所在區域大氣環境監測數據值作為計算依據,SO2:0.0453mg/m3,TSP:0.130μm。
預測的工業園區污染物濃度見表1:
表1工業園區大氣污染物日均濃度預測
從表1中的預測結果看,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燃燒過程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對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很小。
4.3 環境容量的確定
對大氣污染物而言,區域排放總量限值可依據《制定地方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T13201-91)推薦的A值法確定。
(6)
式中:Qak—總量控制區某種污染物年允許排放總量限值(萬t);Si—第i功能區面積(km2);n—總量控制區中功能區總數;Cki—GB3095等國家和地方有關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所規定的與第i功能區類別相應的年日平均濃度限值(mg/m3);C0—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年日平均濃度;A—地理區域性總量控制系數(104km2/a)。
在按(GB/T13209-91)推薦A值(2.8)及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2.2-93)規定C0取值后,由此計算工業園區規劃范圍內SO2和TSP允許排放量,見表2。
表2 SO2和TSP 允許排放量
由于工業園區排放源以低矮源為主,排放源低于15m,故SO2環境容量按低矮排放源計算結果設定:SO2按其計算值95%計,為284t/a。綜上,按照本模式計算得到的工業園區SO2的大氣環境容量為:284t/a,TSP為:950.2t/a。
5 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建議
為避免區域開發對大氣環境的破壞,園區開發過程中應嚴格執行污染物控制措施,即“源頭把關+末端治理+跟蹤監測”的污染綜合防治對策。
(1)嚴格執行政策總量控制,嚴把企業“入園”關口。嚴格進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總量控制,合理分配區域環境容量,嚴把入區項目環境門檻關,入區企業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原則下,促使區域內現有大氣污染企業整改污染治理措施,達標排放;對于新入園的企業,不能超過園區限定的總量,符合區域大氣環境容量要求的方可入園。
(2)優化能源結構,推行清潔生產。對于工業區內現有以煤為燃料的企業,鼓勵其進行“煤改氣”工程;對于新入園企業,應嚴格控制新上燃煤鍋爐以及以煤為能源的項目。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在宏觀管理應考慮企業的環境效益,對采用先進清潔工藝,重視環境保護的企業應有鼓勵的辦法和措施,對破壞環境的企業應重罰直至關停。
(3)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科學發展觀。在追求經濟總量時,要重視生活質量,講究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健全企業的環保管理和監督,有計劃進行監測和不定期檢查且在工業園區及相關部門一定范圍內通報檢查結果。
(4)加強評價后跟蹤監測,督促環保措施落實到位。加強大氣污染物監管和治理,現有除塵等環保設備必須正常運行,除塵效率必須達到設計要求。強化生產廢氣的治理,達標排放。加強施工期和運營期的環境管理,并督促環保措施的落實,跟蹤監測環境質量,隨時提出補充及環境治理對策。
參考文獻
1現場采樣
大氣環境監測現場采樣包括監測點位設置、樣品采集和樣品保存運輸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均可能對監測結果造成影響。大氣環境監測的第一步就是設置監測點位。監測點位設置是否合理關系著測量數據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能否將當地實際的大氣環境狀況真實地反映出來。監測點位的布置會受到天氣狀況、周邊環境、排污口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由于各種原因出現了監測點位的設置偏差,就會造成采樣誤差。樣品采集過程中影響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的因素有以下兩點:①采樣的頻率和時間。如果在一段時間內采樣頻率過低,或者沒有掌握大氣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時間,就會造成樣品的代表性降低。②氣象條件。空氣中的污染物分布狀況會受到降水、溫度、風向、風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兩個點位都處于同一斷面時,更容易出現采樣誤差。另外,樣品保存運輸過程中的容器材質、氣密性等因素也可能影響到采樣質量。
2分析測試
在對采集到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和測試時,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大氣環境監測的質量,造成分析結果的誤差,例如實驗時的環境因素、化學試劑的純度、儀器的精度、測試方法的適用性和先進性等。
3人為因素
大氣環境監測對人員的技術操作水平要求較高,如果操作人員沒有嚴格遵守相關規范進行操作,就必然會造成較大的分析誤差。與此同時,監測結果的質量還受到操作人員的責任心、態度和熟練程度的影響。
二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的有效對策
1嚴格監督
現場采樣的質量要對大氣環境質量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首先要保證樣品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而采樣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必須加強對現場采樣質量的監督力度,嚴格控制大氣環境監測工作采樣的空間性和時間性;要立足于現場調查,嚴格核實相關資料,以具體情況為基礎,確定采樣周期、采樣頻次、采樣斷面和采樣點位,以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為目標,制訂出適應現場實際情況、符合相關規范的科學的監測方案。對于重要的工業污染源,要以一定的標準為基礎對污染源進行劃分,將其劃分為重點污染源、次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要適當提高重點污染行業、重點污染源、重點污染地區以及次重點污染源的采樣頻次。同時還要加強對樣品容器的標志、現場加標樣品的數目和頻率、樣品的保存條件、采樣設備和樣品存放容器等因素的控制。
2積極使用先進方法和儀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析方法、儀器都不斷改進,靈敏度和精度不斷提高,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為提高大氣環境的監測質量,應積極研究和倡導新方法和新儀器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的使用,以突破現有方法和儀器的技術瓶頸,讓監測數據更為準確、及時,數據分析更加全面、完善。
3提高監測人員的素質
監測人員的理論水平、操作能力都會對監測質量造成影響,提高監測人員素質是減少監測誤差、保障數據準確性和真實性、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的有效手段。通過定期的人員培訓、操作能力測試、業務深造等方式,可以提高監測隊伍的素質和操作能力。
4落實和完善實驗室認可制度
實驗室認可制度指的是由權威機構通過一定的考察,認定某實驗室有能力進行某一類型的校準或檢測,并對其進行正式認可。實驗室認可制度是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監督體系的基礎,能夠為其提供相應的體系認證。對于存在質量問題的科室,應安排相應的質量監督員監督其監測工作質量,及時發現并改進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5開展全程質量控制工作
為了保障和提高大氣環境監測的質量,要對整個環境監測工作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和管理,不僅要關注監測結果,還要控制大氣環境監測的過程質量。在報告審核、數據處理、樣品分析、現場采樣等環節,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保證大氣環境監測數據能夠真實、準確、及時地反映大氣環境的實際狀況。
三結束語
公路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時段分為建設期和運營期兩個時段,建設期主要是公路建設施工時車輛運輸、挖填方、修筑路基、熬制和噴灑瀝青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運營期主要是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公路建設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分析,通過模式預測等手段進行評價。所以本文通過某市某公路建設項目的案例,結合其它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初步探討公路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和內容。
1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大氣環境現狀調查包括大氣污染源調查,污染氣象調查分析,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三方面內容。在污染源調查中,應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的特點和當地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對污染因子進行篩選。首先應選擇建設項目等標排放量較大的污染物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應選擇特征污染物,同時還應考慮在評價區已造成來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氣象調查與分析主要包括:(1)氣候區劃分及其主要氣候參數;(2)地面常規氣象資料的統計分析;(3)大氣擴散參數;(4)大氣邊界層風場和溫度場特征。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的目的是查清評價區域的大氣質量現狀,主要包括:(1)監測布點;(2)監測因子篩選;(3)監測時間、頻率和方法;(4)監測結果統計與分析;(5)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以下就以某市某公路建設項目為例敘述一下具體內容。
1.1大氣污染源調查
公路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的時段分為施工期和運營期兩個時段。施工期主要為車輛運輸、挖填方、修筑路基、熬制和噴灑瀝青對沿線環境空氣造成污染。運營期主要是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對沿線環境空氣造成污染。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的特點,大氣環境污染因子主要為施工期揚塵及營運期汽車尾氣排放的 C0、NO2。
1.2污染氣象調查與分析
主要收集評價路段近1~3年常規氣象資料,包括年、季、月的氣壓、氣溫、降水、濕度、日照、主導風向、平均風速、穩定度出現頻率等項內容。下面以某市某公路建設為例,簡要介紹一下調查內容。
1.2.1氣候概況
該地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受蒙古內陸冷空氣和海洋暖流季風影響較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暫而溫濕多雨,春秋季風交替,氣溫變化大,冰封期長,無霜期短,凍土深達 2-2.2m。該區全年氣壓穩定,降水集中在六、七、八月,蒸發量冬季明顯降低,春秋季相對濕度小。年降水量平均399.6mm。年平均氣壓:994.4hpa。降雪量:平均積雪158d,最大積雪深度220.0mm。蒸發量:年平均蒸發量1531.4mm,年最大蒸發量1711.0mm,年最小蒸發量1378.4mm。濕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年平均氣溫5.0℃,月平均最低氣溫-19.6℃,極端最低氣溫-37.5℃,月平均最高氣溫23.6℃,極端最高氣溫36.2℃。
1.2.2地面風場
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NW),次主導風向為南風(S)。冬季主導風向西北風(NW),夏季南風(S)和西南風(SW)。
年平均風速3.0 m/s,年最大風速為23.7m/s。
1.2.3大氣穩定度
根據P―T法,將穩定度分為A―F六類。分析該區氣象資料可以看出,該區四季均以中性層結為主。白天以中性層結為主,夜晚以中性層結和穩定層結為主。
1.3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
監測布點應以環境空氣敏感點為主,兼顧全路均布性的原則布設點群。監測點應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路段內環境空氣污染水平和濃度分布規律。監測一般取一期監測,第期監測至少5天并保證3天有效數據,每天至少4次。監測應與氣象觀測同步進行。現狀評價應分析評價因子的一次最高值和日均濃度值變化范圍、超標率及超標原因,并對環境空氣質量現狀作出評價。下面以某市某公路建設為例,簡要介紹一下現狀監測與評價的內容。
1.3.1監測布點
評價區內設3個監測點,分別為讓A小區、某辦公樓、人民醫院。監測點位置見表1-1。
1.3.2監測因子: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的特點,選取的監測因子為CO、NO2、TSP。
1.3.3監測時間、頻率和方法:
2003年06月16日至18日連續監測3天。NO2、CO、TSP連續24小時采樣,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樣時間。采樣時均觀測并記錄當時的風向、風速、氣溫等氣象條件。
采樣與分析方法按《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空氣廢氣的監測方法》進行。
2 公路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分析
公路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分兩個時段,分別為施工期和建設期,下面就兩個時段分別進行分析:
2.1施工期的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2.1.1施工期工藝流程
2.1.2施工期大氣污染源分析
公路建設時對大氣環境產生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修筑路基時由于挖土、填土、推土及搬運泥土和水泥、石灰等的裝卸、運輸、攪拌過程中有大量塵埃散逸到周圍環境空氣中;(2)道路施工時運送物料的汽車引起道路揚塵污染;(3)物料堆放期間由于風吹等引起揚塵污染;(4)在路面施工時由于熬制和噴灑瀝青可能產生瀝青煙污染。
2.2運營期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運營期公路建設項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要小于建設期,運營期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汽車尾氣污染;(2)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輪胎接觸路面使路面積塵揚起,產生二次揚塵污染;(3)在運送散裝含塵物料時,由于灑落、風吹等原因,使物料產生揚塵污染。
3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公路建設項目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分為施工期和運營期兩個時段。施工期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揚塵和瀝青煙污染。運營期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汽車尾氣,經國內外的試驗研究,已明確機動車輛排放物中,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危害作用的為CO、NO2以及排放物的二次衍生物―光化學煙霧等。在汽車尾氣中CO和NO2的排放量占較高的比例,因此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主要是CO和NO2。下面以某市某公路建設為例,介紹一下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內容。
3.1施工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3.1.1施工期瀝青攪拌站瀝青煙影響分析
本工程澆筑路面所需的瀝青混凝土由瀝青混凝土攪拌站集中制備,瀝青混凝土采用封閉攪拌工藝,用無熱源移動式高溫容器送至鋪澆工地。據有關資料介紹,瀝青加熱至180℃以上時會產生大量的瀝青煙,本文就目前國內公路施工時采用的瀝青混凝土攪拌設備的情況分析瀝青煙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目前國內所采用的瀝青攪拌機大多采用蒸氣加熱熔煉瀝青,瀝青溫度為160℃左右,產生的瀝青煙相對較少,并且攪拌站內的脫油池、化油池均為密閉結構,瀝青與砂石攪拌均帶有降塵裝置,因此瀝青煙的排放濃度很低,瀝青熔煉、攪拌時瀝青煙排放濃度低于75mg/m3,可以達到《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瀝青煙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3.1.2施工期揚塵影響評價
公路施工中,施工區的揚塵主要是修筑路基需要拌合大量的灰土而產生的,灰土拌合有兩種形式: 路拌和站拌。路拌是指沿擬建公路進行路基施工時的現場拌合;站拌是指在灰土拌合站按道路施工規范對灰土進行集中拌合,拌合好的灰土由車輛直接運往施工路段。其特點分別是: 路拌塵污染隨施工處移動而移動,但其影響范圍小,在石灰與土按一定比例的拌合中,粉塵中所含的石灰成份可能將路旁的植物灼傷;而站拌塵污染集中在拌合站,其粉塵排放量大,影響范圍更大。根據類比監測結果分析可知:路拌粉塵污染較輕,在150m處 TSP能夠達到GB3095-1996 中二級標準日均濃度限值要求;站拌粉塵污染較重,其下風向200m 處TSP污染物濃度值仍高于標準濃度限值 , 若此區域有居民區,其生活環境將受污染。
3.2營運期環境空氣影響預測與評價
3.2.1污染源源強計算
(1)公路交通量的確定
在高等級公路上行駛的車輛經試驗統計,大部分汽車的行駛工況可視為等速工況。根據沿線交通量OD調查資料分析,預測出公路各預測年的交通量見表3-1及表3-2,表中為折合成標準小客車數值。
(2)公路營運期源強的確定
源強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 :Qi 一j類氣態污染物的排放源強,mg/(s?m);
Ai 一第i型車預測的小時交通量,輛 /h;
Eij 一汽車專用公路運行工況下i型車j類排放物在預測年的單車排放因子 ,(mg/ 輛? m)。
通過源強公式可計算出公路污染物排放源強 , 本評價所選取的評價因子為 CO 、 NO2 ,二項源強見表3-3
2)預測計算條件
預測因子為CO、NO2;預測計算該公路營運中期(2009年)和營運遠期(2019年)在最為可能出現的氣象條件下(D類穩定度、風速≥6.0 m/s)、不利氣象條件下(E類穩定度、風速1.5 m/s),公路下風側200m范圍內的CO、NO2污染物的濃度分布;預測中、遠期各敏感點(選取現狀監測點)在D、E類穩定度,風向由平行于公路方向改變為垂直于公路方向條件下,其1小時濃度的范圍,并與背景1小時濃度最大值疊加,得到各敏感點最大1小時濃度的變化范圍。
3)預測結果及分析
利用上述預測模式,對本項目進行預測計算處理,分別得到2009年、2019 年在最大頻率氣象條件及不利氣象條件下,下風側200m以內CO、NO2污染物一次濃度分布預測結果和 敏感點一次濃度分布預測結果。
由預測結果可知,2009年該路段NO2一次濃度預測最大值為0.1242mg/Nm3,出現在該路段不利氣象條件下次主導風向S風下風側20m處,對照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0.24 mg/Nm3的要求,最大濃度占標準份額為51.75%。隨著距離的增加,NO2濃度值迅速下降。2019年,該路段NO2一次濃度預測最大值為0.1907mg/Nm3,出現在該路段不利氣象條件下次主導風向S風下風側20m處,對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最大濃度已占標準份額的79.46%。隨著距離的增加,NO2濃度貢獻趨于降低。由此可見,擬建公路建成后,車輛尾氣中NO2對公路沿線附近范圍內的大氣環境的影響較小,但隨著交通量的增加,污染也將日趨增大。
該路段無論是營運中期還是營運遠期CO一次濃度預測值均小于1 mg/Nm3,與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10 mg/Nm3要求相比,所占份額較小,故公路車輛尾氣中CO僅對公路路邊附近有輕微影響,對路邊以遠的大氣環境不會造成影響。
4 結語
公路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是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重要的一項評價內容,在進行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進行評價:
(1)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2)建設項目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3)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本文就是從這幾個要點入手,以某市某公路建設項目為例,簡要介紹了一下公路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內容,本文的內容還有很多不盡詳實的地方,只是在這里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公路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和內容,以便互相學習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監督管理司.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培訓教材.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