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教育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家長 教師 幼兒教育 認識差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B-0089-01
經常和一些孩子的父母交流,有些父母在孩子身上負載了太多的愿望,而忽略了一點,那只是一個孩子,他需要的是寬松的自然放松的陽光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使得孩子的興趣愛好傾向在無拘無束中自然呈現給我們,而家長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負責提供這樣的環境并細心發現引導孩子的興趣和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我們的責任。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一、家庭教育
(一)施加壓力,方式粗暴
幼兒時期正是最體現心性的時候,小孩子往往表現得很活躍很調皮,但是家長并不了解幼兒身心的發展特點,對于孩子的這些行為總是歸結于搗蛋破壞,總是認為好孩子是不會有這樣的做法的,因此用粗暴的語言嚇唬幼兒,長此以往,孩子就再也不敢向自己愿意的方向發展了,直到最后把很多的創造力擱淺。
(二)重視知識,忽略其他
幼兒時期是培養好習慣的最好階段,但是家長往往認為幼兒時期是為入學提前準備的最佳時期,對孩子的認字、學習拼音、英語、算數等知識技能的重視多于其他方面,往往阻礙了孩子在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上的提升,而且因為太過于重視學習,使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影響了以后的學習。
二、學校教育
(一)重視幼兒好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的培養
幼兒顧名思義,年齡是很小的,很多方面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有太多不會和不懂的地方,在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中,教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這樣可以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礎,也讓孩子漸漸成長起來。
(二)堅持知識技能教育與其他能力提高共重
在幼兒教師的認知中,并不僅僅關注幼兒習慣和自理能力的提高,還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許多的幼兒園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外教教授英語,為以后的入學提前準備和培養興趣,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勞逸結合,能夠使幼兒最大限度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
(三)注重多方面的發展,開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潛力
在教育學科方面,不再僅僅是傳統的拼音、算數和英語,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開展了音樂、舞蹈、創新制作和其他要求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科,如創造活動方面幼兒主要表現在游戲和藝術活動中,從這些學科上可以了解幼兒的動手能力、記憶能力、創新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等等。
通過以上家長與教師在幼兒教育問題上的認識分析,我們了解到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要想讓幼兒得到最好的教育,還是要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這樣不僅對于教育孩子有著很大的好處,同時也是家長、教師與幼兒之間增進感情,以此獲取雙贏的結局。下面針對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幼兒問題上的認識差異,提出下面幾點方式方法,以便讓幼兒獲得最好的教育。
三、家園共育
(一)開設家長學校,健全家長學校制度
多數家長對于幼兒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的心理是不正確的,僅僅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根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設立這樣的機構,可以讓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二)互相交心
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只有跟幼兒具有有效的溝通時,才能進行下面的步驟,所以在面對幼兒時應該進行心的交流,這樣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三)建立教師與家長互相溝通的制度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校的教育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絡?!倍⒔處熍c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更是教育幼兒最堅強的后盾,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和理解,就能更和諧地處理幼兒的教育問題認識差異,從而找到最佳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
魯迅先生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如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蔽覀兌紡膬和瘯r期走過,最后說一句,別忘記了,他們只是孩子。讓他們做孩子該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單親家庭;幼兒;幼兒教育
所謂單親家庭幼兒教育,是指在離婚、分居或喪偶等造成的只有父親或母親的家庭中對幼兒進行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幼兒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兒的家長———如法定監護人、養護人或其親屬等承擔。其主要特點是:在家庭中進行、非定時性、個別性、隨意性、偶然性和無定規性等。幼兒家庭教育的內容與幼兒社會教育有所不同,幼兒社會教育主要在收托3歲以上幼兒的幼兒園里進行,其主要特點是:由教師承擔,集體性、定期性、規范性和科學性等表現〔1〕。
一、單親家庭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兒教育環境是由幼兒家庭教育環境和幼兒社會教育環境共同構成,而在單親家庭中,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給一些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致使一些幼兒的性格容易產生偏差。
(一)幼兒的性格出現缺陷
在單親家庭中,因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難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有的人因為草率結婚而沒有家庭責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卻要離婚,甚至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而經常爭吵,給孩子的幼小心靈蒙上一層陰影。案例1:瑤瑤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父母無法一起生活下去了,離婚前不斷爭吵瑤瑤的撫養權問題。媽媽想瑤瑤跟在自己的身邊。而爸爸想瑤瑤跟著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她。有一次放學,媽媽和奶奶同時來接瑤瑤,兩個人都要搶著接瑤瑤回家,把瑤瑤一個人拉扯在中間,瑤瑤滿臉的委屈和不知所措。這時,老師見狀,連忙走過去抱住瑤瑤,并告訴瑤瑤的奶奶和媽媽不要當著瑤瑤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說完老師便帶著瑤瑤去玩游戲。如此反復爭吵,最后商議的結果是瑤瑤一段時間跟著媽媽,一段時間跟著爸爸。在我國,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這無疑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有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時無法接受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便感到悶悶不樂,無所適從,最終導致孩子變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變得自閉。一些人在離婚之前總是不停地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懼和憂慮之中,沒有安全感。還有的單親家庭的幼兒往往容易給自己設限,認為父母婚姻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將一切的不如意都歸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內疚、自責、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二)幼兒的問題行為愈發突出
幼兒問題行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兒的一般行為相比所表現出的過度、不足或不恰當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問題行為可稱為“不正常行為”。在單親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兒的問題行為愈發突出,并成為影響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單親家庭的幼兒缺乏父母完整的愛,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確指導,容易產生盲目性的行為。據調查,幼兒的問題行為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社會問題:表現為好打架,愛爭吵,擾亂別人,嫉妒,不能與別的幼兒友好相處,好炫耀,愛吹牛,有破壞等。
2.個性和情緒問題:表現為任性、自私、固執、嬌氣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衛生習慣問題:表現為睡眠、吃飯困難以及不講衛生、不準時入園等。
4.學習問題: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言語障礙,學習無信心,閱讀困難等〔2〕。單親家庭幼兒的問題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養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圍所引起。父母離異或者是家庭出現重大變故將使幼兒變得脆弱而敏感,單親父母由于自身的煩惱易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為了彌補孩子,便溺愛孩子,從而易誘導幼兒問題行為產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與生活氛圍是造成幼兒攻擊、多動不安、孤僻焦慮等行為及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幼兒的性別角色出現混淆
單親家庭中的幼兒由于長期與父親或者母親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會傾向于父親或者母親的性格。父親往往呈現勇敢、堅強、果斷的形象,喜歡帶著孩子做一些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而母親則往往感情細膩、做事認真、性格溫柔。男孩如果沒有父親的影響,而完全在母親的呵護下成長,往往缺乏陽剛之氣,在會表現出懦弱、膽小、依賴性強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親的愛護,在生活中處處受到父親的影響,很容易養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細膩、溫柔之美。
(四)幼兒的學習出現障礙
幼兒學習障礙指幼兒在獲得或運用聽、說、讀、寫、推理及算術能力方面存在顯著困難,與幼兒的智力發育、遺傳因素、腦器質性損傷、軀體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有關〔3〕。在單親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兒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礙以外,大部分幼兒出現學習障礙同樣是由于單親父母不正確的教養方式,或者是幼兒缺乏母親或者父親的關心與愛護。單親家庭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更容易出現極端,有些父母的教養方式專制,便會使幼兒對學習產生焦慮或反抗情緒,而有些單親父母過分的放任則會使幼兒變得愈加任性頑劣,以至我行我素。單親家庭的家庭關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兒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溫暖而使學習出現障礙。
(五)父母溺愛幼兒
溺愛指過度的寵愛、遷就、姑息子女的態度,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4〕。在單親家庭中,為了彌補婚姻失敗帶給孩子的傷害,有的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往往更加疼愛孩子,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因為寵愛孩子,有的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事事包辦代替,結果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喪失自信。有的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過分注意孩子,處處以孩子為中心,給予孩子特殊照顧。還有的單親家庭的父母輕易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以至使孩子養成驕橫、任性的性格。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單親家庭幼兒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心理學出現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它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任務,它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5〕。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幼兒教育應該關注三個主題:一是關注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強調對幼兒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這一層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興趣與喜悅三個方面;二是關注幼兒的正向人格特質,強調培養幼兒“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格特質,這一層面包含了責任、樂觀和毅力三個方面;三是關注幼兒的積極他人關系,強調培養幼兒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等組織系統中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現在關懷、合作與感恩三個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單親家庭幼兒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1.建立積極的組織系統,保障單親家庭幼兒接受良好的教育。積極的組織系統既包括建立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等積極的社會大系統,也包括健康美滿的家庭、和諧的社區、高效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積極的小系統,這些系統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它們的建立將有利于幼兒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的形成〔6〕。因此,國家應制定有關法律法規,明確父母責任,為單親家庭孩子從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應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對個別困難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給予物質上的保障,讓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再因為物質的匱乏而失學、犯罪。同時,社會也要高度關注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建立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解決單親家庭無能力管教子女的問題,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
2.幼兒園應創設良好的環境,加強家園共育。良好的園內氛圍有助于單親家庭的幼兒與環境對話;使幼兒感到輕松和愉悅,為幼兒樹立起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幼兒園還要經常與家長溝通,讓單親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要求單親父母以身作則,遠離不良言行,實行積極的教育教養方式,為幼兒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幼兒園應為孩子創設一種溫馨和諧的園內環境,幫助幼兒盡快擺脫心理陰影,讓幼兒逐漸形成開朗自信的性格,從而建立起積極樂觀的人格特質。
3.教師應積極主動關心單親家庭的幼兒。對待單親家庭的幼兒,一方面教師要轉變自身教育觀念,要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培養幼兒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正向的人格特質。通過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正確引導幼兒,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喜好,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師應投入真摯的感情,進行角色替補,從而減少幼兒的問題行為,使幼兒形成積極的個性心理特質。幼兒教師應該懷著一顆慈愛的心,給予單親家庭的幼兒以父親或母親般的呵護,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堅毅品格、責任意識和樂觀活潑的人生態度,從而為幼兒樹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質。此外,教師還應不斷鼓勵單親家庭幼兒融入團體,多與同伴一起游戲和交流,培養幼兒關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幫助幼兒建構起積極的他人關系。
4.家長應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氛圍,做到正確關愛幼兒。首先,單親家庭的父母應盡力彌補缺失,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單親家庭既已形成,單親家庭孩子的監護人應當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盡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勇敢面對生活,以堅強和樂觀的態度去影響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樂觀豁達的一面,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陰影。其次,正確關愛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愛孩子〔7〕。家長要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鼓勵孩子;用愛的行為影響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用愛的意志磨煉孩子,為孩子樹立自信。同時,愛孩子也要有原則,不能一味遷就孩子,對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絕”。最后,單親家庭的父母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并正確引導孩子,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現。良好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單親父母應與家人和睦相處,避免爭吵,并給予孩子充分的愛。
作者:林南強 單位: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梁志燊,霍力巖.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理論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9.
〔2〕鄒婭,范文堅.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教育〔J〕.教育導刊(下半月),2002(7).
〔3〕鄭名.離異家庭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幼兒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10).
〔4〕魏燕.幼兒問題行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3).
〔5〕(愛爾蘭)AlanCarr.積極心理學〔M〕.丁丹,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關鍵詞: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國曾經有過一個城市做過調查,發現孩子患有各種身體疾病的約占65%,而有心理障礙的卻占受檢人數的69.9%,超過了身體疾病的患者。這一結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心理健康的隱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多年來對心理健康的漠視。兒童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自己、他人行動的認知,對心理狀態彼此間相互聯系的認知均與其心理理論發展水平有關。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主要標志是達到對于“錯誤信念”的認知。大量研究表明,3-5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主要標志是獲得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5歲左右的兒童逐漸能夠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發展到對二級錯誤信念的認知,此時兒童逐漸開始談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認知,開始能夠與他人分享信息;他們開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傷心,什么可以用來安慰人。所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注意到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的培養。兒童出生以后遇到一個具體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之后隨著年齡的成長將面臨學校教育。本文試就兒童心理教育問題從家庭以及學校兩個方面的提出建議,希望對兒童心理的成長有所幫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啟蒙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張家口的某幼兒園做了一個以40名3-4歲的幼兒以及家長為調查對象的調查中,顯示以下問題: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環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多。
(二)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對幼兒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經常運用威脅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兒童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問題。
(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和家長適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調查對于我們提出家庭對于幼兒的教育的建議具有關鍵性的指導意義。家長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要以民主和開發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還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犯錯誤,就動輒棍棒相向。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點。長期處于家長高壓政策下的孩子們容易出現幼稚、缺乏主見、缺乏獨立性、神經質等問題。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現極端的情況,變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種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是家長們對于孩子的發展采取“放任”的態度。他們認為孩子們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認為很多道理孩子們長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們對孩子們漠不關心。在這樣形態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因為得不到適度的關心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蕩等不良的品質。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文化程度家長都應該注重自己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形成。家長對待兒童教育方面的認知和觀念,直接決定了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行為。所以家長們形成一套正確的教育兒童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們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兒童教育和心理素質,多一些育兒知識。以上本文提到了諸多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包括“嚴厲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進的。以下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養良好的家庭氣氛
這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對4000名獨生子女的調查發現:家庭氣氛活躍、常有笑聲陪伴的家庭,孩子們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員發現在氣氛愉悅的家庭中學習、生活、能使知識面拓寬。反之。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形成和睦的夫妻關系對于孩子們的心理教育有潛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絕大數的少年罪犯來自于單親家庭。父母對抗、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等這些因素會導致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容易出現不安全感、內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長們要注重對于家庭氣氛的培養。
(二)采用積極教育方法
通過上文的比較看出,采取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脅打罵的教育的方式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建設的影響完全是南轅北轍的,且會極大地影響幼兒的個性品質。所以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們增加自信心,往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三)親子間采取正確的溝通態度和行為方式
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資料、觀點、意見、情感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親子溝通的質量、狀況、方式等將會影響兒童的自我概念的確立、道德判斷的形成、學業成績、和心理行為問題。父母應該在平時的時間有意識的分配專門與孩子玩耍、交談的時間。從中了解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變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細節上,家長還是要注意
包括:對孩子們要有適度的期望值。福祿倍爾曾說過:“假如兒童有兩條腿而要求他馬上站起來走路,那么你一定是會是他變得軟弱的彎腳人?!北Wo孩子們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曾說過:“自尊心是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這的確是一個真理。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保護自尊心并找到正確的情緒宣泄的方式,從而逐步控制孩子的發脾氣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三、學校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兒童成長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階段,在認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還需要學校和老師的指導。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主要有:教材內容的影響、教師的影響、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下面我就學校教育對兒童的心理影響做些具體的探討。
(一)在教材的選擇上來說,教材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選擇結果
對于兒童的價值觀形成,行為準則進行文化灌輸。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教材也為兒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對于兒童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對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內容要與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結合。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二)教師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提問——回答的模式。在教學中若采取有效的課堂模式提問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到書本知識的同時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環境。例如語文課堂上對于詩歌聲情并茂的朗讀和人文思維,都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引導、疏通;激勵和啟迪等作用。老師要對兒童的導讀發揮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教師要指導他們的閱讀方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習,通過良好書籍的作用,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
(三)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潔美觀的校園環境能培養學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質,使學生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文明習慣。有一句話叫:文明的環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環境使人沒有必要不文明。在美麗干凈以及舒適的環境中,孩子們能夠以最輕松的心情專注于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校風對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圍的孩子們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們本身會起到一個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凈化”一些入“歧途”的兒童們的身心。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在孩子們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舉到的很多實例,看出其實很多家長做了“無用功”,甚至還會對孩子們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不可只停留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這個層面,還要足夠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對孩子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學校作為孩子們的第二任親密接觸的老師,也是任重而道遠。正如上文所說的,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在教材的選擇上、老師的教學方法上、校園環境和校風上都下功夫。這樣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希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幫助作用,為孩子未來的良好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小燕.警惕兒童心理保健的誤區\[J\].山東教育,2010,(33).
\[2\]沈悅.3-5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對其社會行為的影響\[J\].幼兒教育,2011,(2).
\[3\]蘇璞琦.從一次調查看家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少年,2011,(10).
\[4\]張惠華.影響兒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試周刊,2011,(46).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狀況;發展
一、 前言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素質教育的基礎”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1]近年來,在國家、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幼兒教育事業雖然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但是也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幼兒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奠基作用,必須要認清當前我國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其在宏觀上進行調控,使之更好的適應新時期的任務與要求,方能進一步推動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當前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現狀
(一)形成了以教育部門辦園為骨干,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的格局
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社會力量辦園逐步上升成為主體,國家、集體、個人一起辦園的局面。[2]因此,中國傳統的以“公辦”為主或“民辦公助”兩條腿走路的學前教育體制產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力量辦園正逐步上升成為主體,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辦園的局面,幼兒教育事業的“社會化”局面逐漸形成。
(二)教育觀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對外交流的日益加強
《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實施以來,幼兒教育界對傳統教育觀念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幼兒園、家庭和社會 “金三角”式的幼兒教育觀念。[3]新的幼兒教育觀念符合現代教育要求,能夠進一步挖掘幼兒園、家庭和社會資源,同步調、同方向地對幼兒進行教育,積極地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
(三)幼兒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有了“國際化”的趨勢
隨著我國幼教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的增強,拓展視野,能夠站在國際教育改革視野來分析我國幼兒教育的不足。[4]目前,把兒童的主體性放在首位的學前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注重幼兒園課程開發,發展的課程多元化和自主性,樹立了全面的課程觀。幼兒教育課程以培養“完整兒童”為主要價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特色各異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四)基本建構了家庭、幼兒園之間的合作與互動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幼兒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長和幼兒園都認識到了家園合作、家園互動的重要意義。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讓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及教學活動成了每個幼兒園的迫切需要。幼兒教育已經形成了“家長積極參與幼兒教育活動,幼兒園主動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的合作與互動的雙邊教育形式。[5]這種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合力,為提高幼兒教育質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三、當前我國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辦園缺少特色化
面對社會的期待和辦學競爭,特色幼兒園遍地開花。實際上,大部分特色幼兒園或是增設了一點新的課程內容、或是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動項目、或者是聘請了一位外籍教師、或者是掛靠了某科研機構等,如此特色略顯不足。
(二)管理理念機械化
在現行幼兒園的管理中,傾向于標準化、系統化,仍以獎懲性評價為主。教師只有被管理權,而沒有相應的監督權、反饋權和參與權,這種自上而下的評價制度,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束縛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課程設置潮流化
在幼兒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國際化”過程中,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當,造成了現在的幼兒教育追潮流現象比較嚴重。重視國外先進的幼教經驗,采用“拿來主義”、“照搬主義”,而忽視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舍棄了本土文化。
(四)家園合作形式化
目前,家庭和幼兒園之間雖然有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但存在合作內容脫節、合作不夠深入,教師單向影響家長、交流僅只限于交流信息、繳納學費等問題,致使家園合作流于形式,實質性的教育效果不大。
四、我國幼兒教育問題成因分析
(一)“追求經濟效益”是造成辦園缺少特色化的主要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教育,處于變革之中。由國家包、國家養的幼兒園逐漸被推向市場,原有的辦園體制、辦園模式的許多理論已失去指導意義。幼兒園為了創收經濟效益,迎合市場、迎合家長,走上了所謂“特色”的純功利之路。這與我們國家的辦園目標是完全相悖的,長期以往勢必將影響幼兒的培養和發展。
(二)“單向服從的管理關系和管理制度”是造成管理理念機械化的重要原因
許多幼兒園在上下級關系方面仍舊習慣于單向的服從方式,習慣于行政權威管理,習慣于以指導者、評價者的身份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即“上級布置——下級照辦”。這種管理模式經常使得幼兒教學工作處于消極等待的狀態。不但扼殺了教師工作的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阻礙了幼兒園的全面發展。
(三)“社會、家長、教師”因素是造成課程設置潮流化的直接原因
造成課程追趕潮流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時期性的社會輿論、社會教育價值觀與及科學的教育理念之間出現嚴重不一致;第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規律嚴重不一致;第三,教師的教育觀、課程觀與科學發展觀嚴重不一致;以上因素從主客觀都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結構及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
(四)“幼兒園與家長教育理念差異”是家園合作形式化的根本原因
在家園合作過程中,幼兒園往往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工作的情況較多,而與家長共同研究孩子教育問題的情況卻很少。由于素質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幼兒園方面知道家庭問題或暴露教養方法的缺陷。由于幼兒園和家長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缺乏實質性的溝通,致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合作的程度較低,導致了家園合作流于形式。
五、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了解“特色”實質,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幼兒園要形成自己的辦園特色,創建特色幼兒園,必須腳踏實地地抓好園本各項建設,全面做好園內各項工作,讓幼兒真正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二)更新管理觀念,形成信任、合作的組織氛圍
幼兒園在管理中應凸現教師“主人翁”的作用,增強教師的參與和創造意識,為教師參與幼兒園的民主管理提供機會和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才能,完善個性。
(三)樹立正確的課程價值觀,探索符合幼兒發展的教育課程
杜絕照搬課程模式,遵循“教育化、整體性、生活化”原則,注重幼兒發展的諸領域且注意相互間的和諧,開發和構建園本化的課程資源。
(四)開拓多渠道的家園教育網絡,真正實現家園同步
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引導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現教育問題共商、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家園教育和諧。
參考文獻:
[1] 吳靜如等.國際幼兒教育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j].幼兒輔導.2010(6):22-23.
[2] 魏敏.我國教育現狀及改革趨勢[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5-26.
[3] 黃甫全.深化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幾個問題[j].早期教育.2009(4):10-11.
幼兒教育問題策略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素質教育的基礎”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在國家、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幼兒教育事業雖然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但是也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
一、當前我國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辦園缺乏應有的規范
近年來,一些社會力量辦園目的偏重于謀利,真正重視學前教育、為幼兒成長提供優越育人環境的為數不多。許多個體民辦幼兒園辦園條件差,租用一些民房或陳舊的閑置房,不具備應有的安全通道包暖、采光、通風均很難保障幼兒學習的需要,而且設備陳舊簡陋,數量有限,向幼兒收取的費用很少用于改善辦園條件,收費標準逐年在提高,但幼兒的學習生活環境沒有多大變化。部分幼兒園教師實行一人包班制,根本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每班幼師、保育員的定額,而且大班現象十分嚴重,有的幼兒園一個幼師要管帶40~50名幼兒,為教師管理造成許多不安全隱患。
2.管理理念機械化
在現行幼兒園的管理中,傾向于標準化、系統化,仍以獎懲性評價為主。教師只有被管理權,而沒有相應的監督權、反饋權和參與權,這種自上而下的評價制度,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束縛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3.課程設置潮流化
在幼兒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國際化”過程中,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當,造成了現在的幼兒教育追潮流現象比較嚴重。重視國外先進的幼教經驗,采用“拿來主義”“照搬主義”,而忽視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舍棄了本土文化。
二、我國幼兒教育問題成因分析
1.“追求經濟效益”是造成辦園缺少特色化的主要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幼兒教育,處于變革之中。由國家包、國家養的幼兒園逐漸被推向市場,原有的辦園體制、辦園模式的許多理論已失去指導意義。幼兒園為了創收經濟效益,迎合市場、迎合家長,走上了所謂“特色”的純功利之路。這與我們國家的辦園目標是完全相悖的,長期以往勢必將影響幼兒的培養和發展。
2.“單向服從的管理關系和管理制度”是造成管理理念機械化的重要原因
許多幼兒園在上下級關系方面仍舊習慣于單向的服從方式,習慣于行政權威管理,習慣于以指導者、評價者的身份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即“上級布置——下級照辦”。這種管理模式經常使得幼兒教學工作處于消極等待的狀態。不但扼殺了教師工作的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阻礙了幼兒園的全面發展。
3.“社會、家長、教師”因素是造成課程設置潮流化的直接原因
造成課程追趕潮流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時期性的社會輿論、社會教育價值觀與及科學的教育理念之間出現嚴重不一致;第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規律嚴重不一致;第三,教師的教育觀、課程觀與科學發展觀嚴重不一致。以上因素,從主客觀都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結構及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
4.“幼兒園與家長教育理念差異”是家園合作形式化的根本原因
在家園合作過程中,幼兒園往往要求家長配合幼兒園工作的情況較多,而與家長共同研究孩子教育問題的情況卻很少。由于素質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許多家長不愿意讓幼兒園方面知道家庭問題或暴露教養方法的缺陷。由于幼兒園和家長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缺乏實質性的溝通,致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合作的程度較低,導致了家園合作流于形式。
三、我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對策
1.明確責任,提高認識,增加投入
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第一環節,是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學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采取政府投入辦園為主,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為輔;深化辦園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門辦園為骨干,社會力量辦園為輔助的發展格局。在高質量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同時,向0~3歲托幼一體化教育延伸。
2.大力支持,正確引導,改革學前教育管理機制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的“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為骨干的方針”,本著“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原則,鼓勵和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園,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辦園體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增強主管意識,真正把學前教育納入教育的范疇,統籌規劃管理。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制定0~6歲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規劃、目標和措施,并落實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規定和措施。
3.加強整改,規范各種辦園行為
堅持和提高辦園準入制度,堅持和完善托幼園所登記注冊年檢制度。未經登記注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開辦幼兒園、托兒所。農村園所的開辦、停辦應由所在鄉鎮政府、鄉鎮中心學校負責登記注冊并報縣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園所每年年度全面檢查一次,對質量下降達不到辦園標準的園所限期整改,逾期仍達不到標準的,要堅決取消其辦園資格。對幼兒園實行類別評估掛牌制度。教育行政部門對幼兒園的評估認定,要定期公布各類園所名單。經評估認定的園所應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家長的監督。對質量提高的晉級,對管理不善,質量下降的予以降級。
4.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提高學前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