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口腔保健護理知識宣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7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2(a)-0166-03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application statu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among preschoolers parents
LU Ai-y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outhern District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5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application statu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among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Methods A total of 1000 preschool children parents from five kindergartens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in our distric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study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of preschoolers parents,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was analysed.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brushing teeth before the age of 3 was 87.82%,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brushing teeth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was 85.25%.The parents had higher cognition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in these two aspects,but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that baby teeth was broken to treatment,pit and fissure sealant could prevent dental caries,Choosing of fluoride toothpaste were low.The frequency of preschoolers parents helping children to brush their teet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895 preschoolers parents acquired oral health knowledge mainly through radio and television,accounted for 55.87%,followed by the hospital publicity column,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newspapers,kindergarten mission,oral hospital staff.Conclusion Some preschoolers parents have low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and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propaganda of oral health knowledge of parents,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children′s oral health.
[Key words]Investigation and study;Preschool children;Parent;Oral cavity;Knowledge of health knowledge
流行病W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歲組的兒童患齲率高達66%,給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家庭因素在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情況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學齡前兒童接受能力差、年齡小并且缺乏自制力,因此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還需家長的監督和指導[1-3]。本研究對1000名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知識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本區5所幼兒園學齡前兒童家長1000名作為問卷調查對象,抽取時間為2015年6月~2016年6月,使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進行研究。剔除填寫不合格的問卷10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895份,有效率89.50%。895名學齡前兒童家長中,父親201名,母親649名,祖父母45名;小學學歷230名,初中學歷230名,中專及高中學歷218名,大專及本科學歷217名。
1.2方法
使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進行研究調查,調查問卷參考《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口腔調查問卷標準設計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兒童的基本情況、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兒童口腔衛生情況、家長對兒童口腔衛生的干預方式、獲取口腔健康知識途徑等。調查問卷由5所幼兒園中的老師進行發放,并由調查組成員指導兒童家長進行填寫,填寫完成后由幼兒園老師收回,調查組成員進行核對,剔除內容回答不全的調查問卷。
1.3 觀察指標
觀察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率,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家長協助兒童刷牙的頻率以及學齡前兒童家長獲取口腔健康知識的相關途徑。
2結果
2.1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率分析
學齡前兒童家長對3歲前開始刷牙的知曉率為87.82%,早晚分別進行刷牙的知曉率為85.25%,家長對以上兩點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較高,但對乳牙壞了需要進行治療、窩溝封閉能預防齲齒、選擇含氟牙膏相關知識的認知度較低,具體見表1。
2.2不同文化程度家長協助兒童刷牙的頻率分析
460名學齡前兒童家長每日幫助兒童刷牙,53名學齡前兒童家長每周幫助兒童刷牙,190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偶爾幫助兒童刷牙,192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從不幫助兒童刷牙。進一步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家長協助兒童刷牙的頻率隨著學歷的升高而增加,具體見表2。
2.3獲取口腔健康知識的相關途徑分析
在895名學齡前兒童家長中,500名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獲取口腔健康知識,占55.87%;其次為醫院宣傳欄、社區健康教育、報刊、幼兒園宣教、口腔醫院人員,具體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我國整體齲病發生率有所降低,但是乳牙齲病發病率仍然持續上升。口腔疾病主要是由于口腔內細菌長期積累從而造成代謝物和菌斑引發,菌斑在牙齦和牙齒表面進行分布,從而產生破壞性物質,使牙齦和牙齒表面受到損害[4-6]。乳牙齲病的常見發病人群為學齡前兒童,其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為了降低牙齦炎、齲齒等疾病發生,應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給予高度重視,這能夠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發生[7-8]。由于學齡前兒童自控能力差、獨立性差、年齡較小,因此,大部分兒童日常口腔習慣均受到家庭的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口腔保健行為主要受家長口腔健康知識水平高低的影響,因此,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進行研究調查,能為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防治提供有效對策[9-11]。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其接觸人員與生活環境均來自家庭。多項研究調查顯示,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與家長認知度、行為、文化程度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家長主要獲取口腔健康知識相關途徑為廣播電視,缺乏專業醫生指導。由于大多數家長對兒童乳牙疾病問題的認知度較少,多數兒童就診時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從而使口腔疾病進一步加重,因此,家長應定期帶兒童檢查口腔,篩查口腔疾病并及時進行治療[12-14]。此外,醫院應組織口腔科醫生到各所幼兒園和社區進行指導和宣教,有效加強幼兒園教師以及家長對兒童口腔健康的認知。醫學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后第6個月便可進行刷牙,只有早期對兒童進行口腔衛生保健才能有效避免口腔疾病的發生。兒童發生口腔疾病后,口腔疾病越嚴重兒童發育水平就越低,同時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口腔健康均會受到口腔疾病與并發癥的影響[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家長均不了解口腔疾病的嚴重性,大部分家長認為乳牙壞了不需要治療,還有更多的家長不知道“六齡牙”的重要性,提示家長對兒童口腔健康知識的認知度較低。此外,家長幫助孩子刷牙的比例較低,提示家長對兒童刷牙的重視度不高,因此需加強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家長對兒童刷牙的重視度[17-18]。由于兒童牙齒處于生長發育期,采用含氟牙膏進行刷牙能對兒童牙齒起到保護作用,其不僅能使兒童牙齒硬度增加,還能有效控制兒童口腔細菌活躍度,并且可以修補兒童牙釉質,因此,家長應將含氟牙膏作為家庭使用牙膏首選,并長期給予兒童使用,從而有效降低兒童齲齒病發生率[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家長對3歲前開始刷牙的知曉率為87.82%,早晚分別進行刷牙的知曉率為85.25%,家長對以上兩點口腔健康知識的認知度較高,但對乳牙壞了需要進行治療、窩溝封閉能預防齲齒、選擇含氟牙膏相關知識的認知度較低;460名學齡前兒童家長每日幫助兒童刷牙,53名學齡前兒童家長每周幫助兒童刷牙,190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偶爾幫助兒童刷牙,192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從不幫助兒童刷牙,進一步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家長協助兒童刷牙的頻率隨著學歷的升高而增加;895名學齡前兒童家長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獲取口腔健康知識,占55.87%,其次為醫院宣傳欄、社區健康教育、報刊、幼兒園宣教、口腔醫院人員。
綜上所述,部分學齡前兒童家長對口腔健康知識的認知度不高,應進一步提高對口腔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這能有效減少兒童口腔疾病發生,進而提高兒童口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玲,忠良.2299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的調查[J].廣東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S菊珍,許永澤.農村學齡前兒童齲齒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22-23,26.
[3]石興蓮,程華剛,王鵬,等.遵義市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相關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4):487-488.
[4]馬小青,張學軍.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24):79-80.
[5]郭洪菊,陳華,羅磊,等.綿陽市學齡前兒童及家長口腔健康知信行現狀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7):2758-2760.
[6]汪纓,蔣錦麗,王超君,等.杭州市2014年外來學齡前兒童口腔患病狀況及衛生行為習慣調查[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15):73-74.
[7]白云洋,張筍.天津城區學齡前兒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為[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3):343-345.
[8]石興蓮,程華剛,楊德琴,等.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5):6236-6239.
[9]劉婉,王曉娜,吳君怡,等.淺析家長對學齡前兒童口腔保健認知度的城鄉對比[J].醫學美學美容,2015,24(4):648-649.
[10]董楠.社區3~6歲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現狀及護理干預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5.
[11]朱晗.學齡前兒童口腔保健初探[J].中國保健營養,2013, 23(4):1738-1739.
[12]龐艷蕾,馮昊,張惠蘭,等.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相關行為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9):5037-5039.
[13]劉君武.遵義市紅花崗區5歲留守兒童早期齲現狀及病因分析[D].遵義:遵義醫學院,2013.
[14]張松杰,李駿,毋丹丹,等.西安市區881名學齡前兒童乳牙患齲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4):434-437.
[15]白h,江虹,曲美霞,等.北京市384名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調查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4):256-258.
[16]高薇,劉洪,嚴俊,等.口腔健康教育對改善小學生口腔衛生狀況、口腔健康知識和行為的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2):220-222.
[17]吉雅麗,王志剛,楊汴生,等.河南農村12歲留守兒童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11):1185-1187.
[18]Vichayanrat T,Steckler A,Tanasugarn C,et al.Barriers and facilitating factors among lay health workers and primary care providers to promote children′soral health in Chon Buri Province,Thailand[J].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3,44(2):332-343.
【關鍵詞】牙科輔助人員 培養體系 探索 口腔門診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194-02
口腔醫師與牙科輔助人員比例嚴重失調是擺在我國臨床工作的難題之一,本文旨在探討構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牙科輔助人員培養體系的重要性和可行途徑。
國外對于牙科輔助人員的劃分有很多層次,且口腔學院都具備相應的培訓課程和方案,有最終的上崗考核認證。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牙科輔助人員根據其分工有不同稱謂,如口腔衛生士、口腔治療師、口腔護士、口腔助手等,其所承擔的任務有交叉和重疊,主要都是為口腔醫師開展工作提供輔助作用的。
一 我國口腔醫師輔助人員現狀
隨著各類外資獨資、中外合資和高檔民營口腔診所的建立,口腔病防治機構的發展,口腔分科的日益精細,新技術的不斷使用,口腔醫療模式國際化進程尤其是“四手操作”得到重視和推廣,對具有專業能力的牙科輔助人員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國口腔門診的醫師和輔助人員比例一般為6∶1至8∶1,比例失衡,輔助人員較少,且多來自護理專業,所學口腔護理課時較少,涉及門診的口腔護理幾乎沒有,口腔專業知識匱乏使護士只能被動的執行囑托,不能有效的配合醫師工作,為此全國許多中高等職業衛生學校開設了口腔護理專業,其中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等院校開設了口腔護理大專班和中專班,吉林大學招收口腔臨床護理方向的護理研究生,為口腔護理事業培養了一批專科護理人才。WHO在20世紀就提出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念”,護理人員應具有“人文”和“人本”精神,應重視“心理治療”“心理護理”在醫療工作中的重大的作用。臨床實踐已證明心理護理對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孕婦、不配合的兒童以及有牙科恐懼癥的患者等有明顯作用。
口腔治療操作空間狹小,患者口腔內唾液分泌,醫生操作困難,配合時口腔護理人員不從事治療操作,但必須掌握治療的方法、步驟、注意事項以及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處置等,才能預知醫生的下一步治療計劃,熟練配合醫生操作。“四手操作”技術能讓醫、護、患三方滿意,減少交叉感染,提高醫療質量、醫院聲譽和經濟效益。口腔護理人員通過不斷學習口腔醫療設備性能和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所需器械的名稱和用途,以適應各種先進的口腔醫療設備、器械和技術的不斷應用,如電子顯微鏡下的根管充填技術的配合、對口腔正畸患者使用電腦應用軟件進行頭顱影像分析以及錄入電子病歷等。但往往實踐中忽視了口腔醫療設備日常的消毒、維修與保養,不能更好地消除醫源性感染的途徑、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以及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牙科輔助人員還應是口腔門診管理者。安排患者的預約復診及醫師出診時間,使醫療運作更加順暢有效;從事患者管理、治療質量控制與研究工作,以提高醫師的醫療技術水平、醫院或診所的聲譽,并獲得患者信任和病情隨訪控制;構建醫、患、護、技工以及醫療器械經銷商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并信賴醫師、配合治療,技工應充分了解醫師的意圖而避免產生矛盾,醫療器械經銷商能根據臨床需要提供適合的材料和器械。目前這些交流工作基本都是醫師在花大量的時間去完成,少部分由口腔護理人員分擔,因而需要培養具有較強語言交流和溝通能力的牙科輔助人員把醫師從中解脫出來從事更多的醫療和科研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我們對疾病的研究重點逐漸關注到疾病的預防和保健上,但是我國口腔預防相關從業人員不足,預防工作的重點放在口腔預防治療和口腔衛生宣教上面,主要工作仍需口腔醫師去完成,缺乏系統和全面的口腔調查以研究口腔疾病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沒有完善的輻射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的口腔檢查和治療制度,對口腔疾病預防措施及其效果的研究較少。口腔預防保健不能單純追求直接經濟效益,主要要看社會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其工作有待專門人員在口腔醫師指導下進一步開展。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在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義齒修復數量顯著增加,但是口腔技師明顯缺乏,遠低于保證修復體制作的質量所需要的口腔修復醫師和口腔技師比例1∶1.5至1∶2,優秀的高級技工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緊缺的人才。
目前我國口腔衛生隊伍主要由口腔醫師、口腔助理醫師、口腔技工和護士組成,其分工不明確,層次機構不合理。一些簡單的口腔治療占用了大量高級人才,人力資源浪費嚴重,有學者建議應致力于培養口腔治療師以處理大量醫療事宜,這也符合我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與培養口腔醫師相比,培養口腔護理人員和口腔治療師所花的開銷要小得多,具有明顯的經濟實惠的優點。因而,進一步完善牙科輔助人員培養體系是急迫的和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 培養各個方向的牙科輔助人員
1.口腔助理醫師
中高職醫學院校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獲得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后,可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從事各種治療和口腔預防工作,分擔醫師的工作,同時不斷提高自身診療水平和掌握預防知識,以后可通過國家衛生資格考試晉升為執業醫師。
【關鍵詞】 手足口病; 健康宣教; 手衛生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154-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8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種主要以柯薩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等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急性傳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皰疹[1-2],部分患兒還可能出現肺水腫、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據文獻[3]報道,手足口病的主要易感人群為學齡前兒童,其中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健康宣教通過信息傳播、行為干預等方式幫助了解和掌握衛生保健相關知識,促使人們自愿采取利于健康、生活的行為。本研究主要分析手足口病是以糞-口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在患兒家長中開展洗手的健康宣教,以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利于阻斷手足口病傳播途徑,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病率,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5月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200名手足口病患兒的家長作為教育組,2012年同期就診的186名患兒的家長作為普通組。教育組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21~43歲,平均(37.3±1.5)歲;患兒情況:學生35例,托幼兒童102例,散居兒童63例。普通組男104例,女82例,年齡24~42歲,平均(37.4±1.3)歲;患兒情況:學生32例,托幼兒童95例,散居兒童59例。兩組患兒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組未進行健康宣教,教育組進行了健康宣教,具體如下。
1.2.1 教育方式 根據教育對象不同,分為兩種方式:(1)哺乳期。此階段家長主要為患兒母親,此教育方式單一,且母親基本年輕,接受能力比較快。(2)學齡前患兒家長。比較復雜,此階段有患兒父母親、爺爺、奶奶,筆者所在醫院手足口病發病率主要以農村為主,家長的知識層面偏低,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比較低,是重點教育對象;要對家長詳細講解手足口病的發病原因、傳播途徑,并讓3~5歲患兒與家長一起參加健康教育培訓,在對家長宣教過程讓患兒同時了解疾病知識,掌握洗手方法。
1.2.2 講課教育內容 (1)洗手的重要性:講解手足口病知識,手足口病的傳播方式主要以糞-口接觸傳播為主,所以要教育患兒家長,重視手衛生,掌握六步洗手法,養成在哺乳之前洗手,飯前洗手,此外還包括更換患兒尿片、處理糞便、接觸患兒血液、口腔黏膜、分泌物、皮膚皰疹等均需仔細洗手。(2)正確洗手:完善洗手設施,保證清潔流動水和洗手液的供應,每個洗手池處均張貼正確洗手方式。六步洗手法:①在流動水下,使雙手充分淋濕。②取適量肥皂(皂液),于雙手整個手掌、手指、手背以及指縫間部分均勻涂抹。③認真揉搓雙手15 s左右,應注意清洗到雙手所有皮膚,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縫等,具體揉搓步驟為:a、兩手手掌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b、手心手背相對,并沿著指縫相互揉搓,交換完成;c、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d、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完成清洗;e、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f、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完成清洗。④在流動水下徹底沖凈雙手,擦干,取適量護手液護膚。(3)宣傳方式。采用集中講課;在手足口病區制作宣傳欄,每個床位發放手足口病知識宣傳單。(4)環境管理。開窗通風是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并降低空氣中微生物密度的重要方法。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每天擦拭患兒可能接觸的物品表面,如床頭柜、床架等,小件物品可采用浸泡法消毒,時間約15 min,浸泡完成后清水沖洗,2次/d,有污染時當立即消毒。(5)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因素對家長及患兒健康的影響,教育家長手衛生的依從性對控制患兒疾病及疫情的重要性,同時不能給患兒及家長造成心理負擔。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健康教育前后手衛生依從性比較
教育組與普通組患兒家長在疾病知識知曉率、室內通風、消毒隔離、焦慮情緒、注意手衛生、正確洗手方法以及遵醫行為情況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隨訪觀察比較
對200名健康宣教患兒家長進行跟蹤追訪至出院,其中145名(72.5%)家長注重手衛生依從性,能夠堅持洗手,另外55名沒有養成手衛生依從性;而普通組患兒家長中,有75名(40.3%)家長具有較好依從性,且能堅持洗手,兩組家長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足口病作為因多種腸道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染性最強的時候為發病后1周。手足口病患兒臨床主要癥狀有手四肢及口腔黏膜皰疹,或皰疹破潰后產生的潰瘍。由于手足口病隱性感染患兒較多,其傳播途徑復雜,短時間內即可導致手足口病暴發流行,因此我國在2008年將該癥納入了丙類傳染病管理。人類作為腸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對該類病毒普遍易感[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減少致病菌攜帶與傳播幾率,從而有效減少感染致病菌概率。加之部分患兒容易再次感染手足口病,因此積極對患兒以及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培訓,促使其養成手衛生依從性,可以避免再次感染手足口病。
健康宣教從本質上來看是一項干預措施,更是一種新型知識服務體系及有效的疾病防治手段[5]。本次研究中200例接受健康教育的患兒,筆者所在科室通過手足口病知識講解、傳播途徑、洗手重要性、正確洗手方法、環境物品管理等教育方法,使163名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有一定了解,156名患兒家長了解到正確的洗手方法,176名家長對手衛生引起注意。教育組與普通組患兒家長在疾病知識知曉率、室內通風、消毒隔離、焦慮情緒、注意手衛生、正確洗手方法以及遵醫行為情況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開展手足口病患兒家長手衛生依從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手足口病患兒盡快康復,同時避免引起醫院感染及社區感染,以及患兒再次感染手足口病。
參考文獻
[1]宮春鳳,高錦萍.手足口病的防治及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4):93.
[2]張玉霞,羅金梅,杜煥章,等.心理干預對重癥手足口患兒康復和家屬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1):102-103.
[3]陳清.手足口病臨時病區醫院感染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0):146-147.
[4]趙小麗.手足口病128例患兒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4):95-96.
[5]余巧文,楊曉勝,黃婷婷,等.健康教育對手足口病患兒家屬焦慮狀態的干預成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7):109-111.
[6]龐敏,張雪睿.重癥手足口病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廣西醫學,2014,36(8):1142-1143.
[7] Sedy J,Zicha J,Kunes J,et al.Mechanisms of neurogenic puimonary edema development[J].Physiol Res,2008,57(4):499-506.
[關鍵詞]護理干預;正畸;遵醫行為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2(c)-144-02
遵醫行為指遵從醫護人員的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行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牙齒的美麗與健康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許多錯頜畸形患者通過正畸治療來獲得整齊的牙齒和理想的面容。但由于正畸治療時間長,復診次數多,許多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影響治療效果,延長治療時間。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針對影響患者遵醫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100例,其中,女62例,男38例,年齡12-26歲,平均15歲。其中,安氏I類45例,安氏Ⅱ類38例,安氏Ⅲ類17例,均采用固定矯治器治療。
1.2方法
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18例,女32例;干預組50例,男20例,女30例。對照組只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干預組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對治療中復診情況、口腔衛生、托槽脫落情況進行觀察。
2 結果
護理干預后遵醫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3 護理干預
3.1心理干預
正畸治療根據患者情況不同需1-2年時間,對于患者而言能否配合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是正畸治療的關鍵。影響患者遵醫行為的因素與心理狀況、年齡、性格、認知水平等有關。吳林艷認為積極主動心理的患者,其對正畸治療認知程度高,對自身容貌要求高,對治療及預后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良好的遵醫行為;被動依賴心理及猶豫觀望心理的患者,其認知程度差,不能完全遵醫。成人心理成熟對治療的期望較高,配合性好;青少年心理不穩定,對治療的配合性差。因此,醫生應根據患者的性格、年齡、認知度等制訂相應的治療計劃及護理措施。
3.1.1首先我們通過圖片、宣傳資料、錄像等方式讓患者了解錯頜畸形發生的原因、發展經過及對今后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矯治的目的,使患者認識到治療的必要性,從而能主動要求治療。
3.1.2針對不同年齡、性格特點的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制訂相應的治療計劃。醫生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及時了解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心理變化。成年人治療目的明確,對美容要求高,更渴望參與治療計劃的制訂,醫生在治療前應詳細地告之治療方法、療程、費用、效果及使用的材料。兒童患者多由家長要求來治療,對正畸治療目的不明確,有恐懼感,此時醫務人員的態度可能決定患者能否堅持治療的關鍵因素。要求醫護人員態度和藹,耐心細致地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多鼓勵患者。青少年思想不成熟,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不能預知,一旦與自我認知不同時,可能會放棄治療。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聊天,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告之患者,使其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3.2疼痛干預
雖然現代正畸治療已采取很多方法讓患者感覺更舒適,但若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還會影響患者情緒、睡眠、飲食,并導致其放棄治療。正畸治療在分牙、放置首根弓絲及弓絲加力后的2-3d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高峰期為24-48 h,一般可忍受。但因個體差異不同,年齡越大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也越高。因此,治療前應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3.3口腔衛生干預
口腔正畸治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牙齒的美觀、健康、功能、穩定,但由于矯治器上的托槽、弓絲、帶環等附件的影響,使得正畸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不容樂觀。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衛生很差,牙面殘留大量軟垢或食物殘渣,進而發生牙周炎癥、牙齦增生、牙周袋加深甚至溢膿等。為強化患者的口腔衛生意識,必須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宣教。我們除了常規性宣教外,在患者復診時進行椅旁宣教,通過鏡子讓患者能直觀了解到自己的牙周情況,再由護士手把手地教會患者正確的刷牙方法及牙線、牙間隙刷的使用,必要時建議患者做潔治。
3.4矯治器的護理
青少年好奇心強,遵醫行為差,不注意飲食習慣,常會出現托槽脫落及私自改動弓絲方向的現象。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托槽率受性格行為的影響:內向羞怯患者托槽不易脫落,自控能力弱的患者托槽脫落。
3.4.1讓患者認識在矯治中牙齒的移動是通過矯治器及其附件起作用的,在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并告知配戴矯治器后應注意的事項。矯治器損壞后不僅延長治療時間,增加治療費用,還會影響治療效果。讓患者知道若出現托槽脫落或弓絲改變應及時復診,不能自行調整。針對托槽脫落頻繁的患者。應認真分析原因,及時消除不良因素,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兒童患者在必要時續爭取家長的配合。
3.4.2注意飲食習慣。正常飲食一般不受影響,只是有些黏性及特別堅硬的飲食應少吃或不吃,帶骨頭或帶殼的食物應去除骨頭或殼后再吃,吃水果時應切成小塊后食用。同時告知患者在牙齒的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營養和鈣質的補充。
3.5保持
保持是正畸治療的第二階段,是牙齒或頜骨移動至某一特定位置,為了讓其周圍骨質及鄰近組織恢復正常一般須戴保持器半年到一年以上不等,期間還要定期復診。此階段許多患者會出現松懈心理,若不能很好地遵醫,可能前期治療會前功盡棄。首先讓患者知道牙齒在排列整齊后,位置還不穩定。新的生物學改建晚于牙齒的排列,舊的口腔不良習慣未破除,因此正畸保持不容忽視。
社區衛生服務,是隨著現代醫療保健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衛生服務模式,它是“以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為主體實施的,以保護和促進社區健康為目的,以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需求為導向,以老人、婦女、兒童、慢性病人、殘疾人為重點人群,集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模式。”[1]其目的是把服務模式從醫療為主轉變為以保護和促進社區健康為主;把服務對象從以病人為主體擴大為以社區全體人群為主體;把服務內容從以治療為主擴展為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等多個方面。這是新形勢下醫療服務模式的必然轉變。這種服務目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的轉變,無疑會給社區居民的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1 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區口腔衛生服務的重點之一
社區口腔衛生服務是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口腔健康為中心,融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促進社區居民口腔健康,預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實用、有效的途徑。口腔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傳播口腔健康知識,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改變人們那些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人們口腔健康的觀念和行為,提高居民對維護個體口腔衛生和社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最終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1.1 口腔健康教育的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把口腔健康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口腔健康是反映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口腔健康的標準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了解口腔健康的標準;了解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危害,如齲病、牙周病的病因及其預防;氟化物的正確使用;窩溝封閉劑防齲術;齲齒的預防及早期充填;乳牙的保護;青少年牙列畸形的危害及早期治療;孕產期口腔保健;如何正確刷牙,延緩避免“老掉牙”[2];牙刷、牙膏的選擇;義齒的正確保護及使用;飲食與健康;吸煙與口腔癌等。另外,隨著健康教育的深入,口腔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口腔疾病與糖尿病的關系等。
1.2 口腔健康教育的形式 針對社區不同的人群,不同對象,像兒童、青年、老年人、孕產婦、流動人口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會議、廣播、圖片、文字、宣傳欄、掃盲學校、家長學校等,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不同內容的普及教育,利用候診時間進行候診教育,向患者及陪護人員播放口腔保健知識的電視錄像,發放《牙病常識》、《愛牙專刊》等健康教育資料。在就診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口頭講解和宣教;社區醫師還可以利用家庭訪視、出診的機會,和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進行入戶體檢,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針對不同健康問題進行衛生指導,適當安排預約就診和就醫咨詢。
1.3 口腔教育的目的 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傳播口腔健康知識,意在改變人們陳舊的知識結構與信息,改變那些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口腔健康的觀念和行為,摒棄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使人們能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口腔衛生健康素質,以達到終生保持口腔健康的目的[3]。
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就是普及口腔衛生常識,提高人們對口腔疾病的認識,減少齲病、牙周病的發生,讓缺牙者盡早鑲牙,恢復美觀和咀嚼功能。強化口腔健康意識,養成定期口腔檢查的衛生習慣。口腔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最終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
2 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維護健康是人們的第一需要,口腔健康是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口腔健康作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不斷成為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常見病之一,齲病、牙周病發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人們的口腔健康意識薄弱,預防口腔疾病的知識知之甚少,對口腔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有些地方人們都不刷牙,導致口腔疾病發生率增高。如果人們預防保健意識淡薄,一旦發病,大多為牙病的中晚期,病人痛苦不堪,高額的醫療費用必將成為人們的負擔。因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應向人們普及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強化口腔健康意識,動員人們自覺地參加到口腔衛生保健和口腔疾病預防中來,對于預防和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提高全民族 的口腔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 討論
社區衛生服務是我們基層醫院的工作重點,健康教育又是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通過健康教育,提倡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并幫助人們看到自己的行為對健康產生的影響,從而鼓勵人們選擇一種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區這個大家庭,作為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應以人的健康為重點,健康教育為龍頭,圍繞社區衛生保健,為社區居民開展一種綜合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我們社區口腔醫務工作者在社區首要開展的工作,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觀念,積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不能僅滿足于對口腔疾病的診治,應不失時機的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預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使居民增加對維護個體口腔衛生和社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社區口腔衛生保健活動,達到口腔健康的目的。提高社區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健康教育真正起到預防疾病、改善健康、提高全民素質的強大功效,這是我們每一個口腔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施嘉聰.試論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3):172-173.
[2]梁青.口腔門診健康教育的初步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1999,2(3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