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心理學的基本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心理真實性 心理學
認知語言學研究方興未艾,不僅僅是因為該研究范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心理真實性,對語言現象解釋的自然性,而且它還具有深厚的哲學、心理學、語言學和神經認知科學理論基礎,是理論沃土孕育的嬌艷奇葩。認知語言學心理真實性的根源主要在于其穩固的心理學基礎,特別是認知心理學,下面就從四個主要方面試論認知語言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 維果茨基的語言思維交叉觀
認知心理學興起于20 世紀50 年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一是因為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出現推動了以信息加工為理論礎的思維研究;二是因為喬姆斯基(Chomsky)的心智主義(mentalism)在激烈的論戰中戰勝了斯金納(Skinner)的刺激——反應模式的語言習得機制。
另一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也得益于此前兩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Vygotsky 和Piaget。Vygotsky 的“社會歷史文化”理論和Piaget 的“相互作用”理論(Interactionism)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Vygotsky 指出“思維的發展不是從個體到社會,而是從社會到個人體”(Solso,2004:391)。
Vygotsky 最早提出了外部動作“內在化”(internalized)為內部心理功能的觀點。他指出:內在化是一個外部動作轉換成內部心理功能的過程。人的意識由內在化的社會和人際關系組成。兒童傾向于用別人對待他們的行為方式去對待別人。他們以成年人為榜樣,逐漸發展自己獨立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力。
他通過觀察兒童對物體進行的分類,發現兒童概念發展經過三個階段:(1)主題概念形成階段,例如,年齡很小的兒童會把貓和椅子分成一類,因為貓經常坐在椅子上;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重要的主題(thematic)關系;(2)鏈條概念形成階段,例如,6 歲以下的兒童對積木進行分類時,如果首先是三角形的積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接下來仍然選擇三角形積木;(3)類似于成人概念的抽象概念形成階段。
關于兒童語言發展的理論是Vygotsky 思維發展心理學的重要方面。Vygotsky 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在語言發展中最為明顯。他寫道:“語言是兒童聽到的外在言語和他用以思維的內在言語的連接體(merger)”(轉引自Solso,2004:392)。因此,語言和思維是同一現象的兩個實體。他認為:思維和言語具有不同的基本根源,其發展速度因人而異。思維和言語的發展曲線可能會“交叉再交叉”,但總是不同向。思維之源是兒童的生理發展,而語言之源則是他的社會環境。雖然語言和思維具有不同的根源,但是一旦兒童意識到每一個物體都有一個名稱時,語言和思維就會交錯。兒童意識到物體名稱之后,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就不可分了。因此,語言的內在化使思維用內在言語表達。
二 皮亞杰的認知進化適應論
瑞士心理學家Piaget 是兒童心理學(認知發生論)領域的另一位巨擘。他認為智力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樣,都是進化適應(evolutionary adaptation)的產物,生理和進化是最好的智力詮釋視角。所以,他提出了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理論,指出兒童的智力發展取決于生理和環境兩種因素。
下面討論Piaget兒童智力發展的基本原則和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根據Piaget 的觀點,兒童的智力發展中存在著適應和組織(adaptation and organization)兩個主要原則。適應是由同化(assimilation)和調節(accommodation)組成的一個雙分叉過程。什么是適應?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用嘴巴、牙齒、胃和
胃液來攝入蘋果并把它變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形式,這就是適應。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身體已經同化了一個外部物體并把它轉化成了人類的生理材料。Piaget 相信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大腦運動。根據Piaget 的觀點,大腦有復雜而又綜合的結構或組織,這種組織的最簡短層面是圖式(schema),即可以施行于某一個物體的動作的大腦表征。例如,新生嬰兒的吸吮、抓握和注視都是圖式,是他們通過動作逐漸了解世界的方式。隨著大腦的發展,這些圖式不斷地綜合并按照順序并列存在,以至于最后發展成為成人的大腦。
Piaget 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1)感覺肌動階段(從出生到2 歲);(2)預操作階段(2~7 歲);(3)具體操作階段(7~11 歲);(4)形式操作階段(青春期和成年期)。感覺肌動階段是由幾個分階段構成,分階段包括由簡單圖式發展而來的最復雜圖式。首先為反射(reflex)階段,新生兒的反應是天生的、無意識的,然后逐漸發展為有意識控制階段,簡單圖式發展為二級圖式(secondary Schema);預操作階段,幼兒的行為從依賴動作轉移到利用動作的大腦表征(思維);具體操作階段,兒童在智力發展的三個重要領域取得了進步:守恒(conservation)、分類(classification)、順序性和傳送性(Seriation and transitivity),但仍受制于現實的具體場景;到了形式操作階段,兒童(青春期)已經能夠突破具體場景的限制,可以把假設或更加抽象場景中的物體對等起來。Piaget 認為,形式操作階段標志著智力發展的結束。
三 聯通主義
1967 年,Neisser 出版了第一部以《認知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標志著認知心理學的誕生。當代認知心理學有兩大研究范式:一是符號操作系統,又稱串行處理模式(Serial Processing model),二是聯通主義(Connectionism),又稱并行分布處理模型(Parallel Distribution Processing Model)。符號操作系統范式的代表人物為Newell 和Simon 等人,他們把人的智能比喻成計算機,通過編寫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類心智活動,在心理學和人工智能之間搭起了橋梁,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然而,其“一組過程每次只發生一個”的理論觀點,自80 年代末以來受到了聯通主義的有力挑戰。
聯通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處理”模型,簡稱PDP模型。1986 年,Rumelhart & McClelland 和PDP 研究小組出版了兩本關于“并行分布處理”的專著:《并行分布處理:認知微觀結構探索基礎》(卷1)和《并行分布處理:心理和生理模型》(卷
2),標志著人工神經網絡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再次興起。他們認為,大腦并不是把記憶儲存在任何一個神經元或具體的神經元集合,而是儲存在大腦分散的神經元整體。如果兩個神經元同時激活,它們之間的聯結(bond)就加強了,反之就削弱了;因此記憶儲存在整個系統的網絡模型中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分系統。
概括地講,聯通主義模型主要具有內在并行性、分布式處理、容錯性和自適應性等四個特點。它實質上是由簡單的單元相互聯結組成的神經網絡,原則上可以處理任何信息。換言之,并行分布處理(PDP)模型認為信息是用一種類似于神經網絡的方式來處理的。神經網絡意味著神經單元對信息的處理是在不同的區域同時發生的,單元之間存在著加強或削弱的簡單連接。梁宇建說:“有關無意識自動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認知活動,則更適宜用聯通主義理論來加以解釋,比如內隱知覺、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等前沿性課題。”(梁寧建,2003:25)。除了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優勢外,聯通主義對心理語言學的詞匯提取模型和認知語言學的一詞多義現象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四 認知模式識別理論:格式塔理論、典型視角和原型匹配認識我們熟悉的事物,是人類令人稱奇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認知心理學上被稱為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按一定的關系集合而成的某種刺激結構,如物體、圖像、聲音等都可以是模式。無論是簡單模式還是復雜模式,一個模式總是不同于其他模式。模式識別是指“把人輸入刺激(模型)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匹
配,并辨認出該刺激屬于什么范疇的過程”(梁寧建,2003:65)。模式識別是人的基本認知能力,但同時又依賴于人的經驗。模式識別過程包括分析、比較和決策三個階段。
下面,我們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著重探討和認知語言學關系密切的三種模式識別理論: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典型視角(canonic perspective)和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
1.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K?hler,1947)研究了人們如何對視覺刺激進行組織和分類的。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模式結構涉及這樣一個事實:所有的刺激信號共同產生的印象遠遠大于所有感覺信號之和。視覺模式的感知是根據接近原則(proximity principle)、相似原則(similarity principle)和自然結構(spontaneous organization)來組織的。K?hler 一個引人注目的假設是:一個模式的自然結構是刺激本身的自然功能,它和這個物體過去的經驗有很少的聯系。然而,許多實驗研究報告都
證明模型的“自然結構”和人類主體的感知歷史直接相聯系。
格式塔理論(完形理論)對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結構和圖式的形成與理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典型視角
如果說格式塔心理學是關于簡單刺激和完形特征的研究的話,那么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家已經轉移到和復雜模式識別有關的“內在”結構和過程的研究。典型視角(canonic perspective)就是一例。所謂典型視角,就是指最佳呈現一個物體的視野(views)或者是當你回憶一個物體時首先出現在你腦海中的圖像(images)(Solso,2004:114)。
例如,關于一個茶杯和茶杯碟畫面的典型視角很可能是正側面,但絕不可能是空中的鳥瞰視角,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看到的只是大小不一的兩個圓而非茶杯茶碟。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典型表征是通過體驗一個范疇的很像的成員(like members)而形成的,盡管也有人認為很像的成員(榜樣)只代表一種理想化的形式,它只是人們集合潛意識的一部分。
典型視角具有一般性。認知心理學家對這種一般性的解釋是:通過和物體接觸的一般經驗,我們形成了關于一個物體最佳呈現和揭示最大量信息兩種視野的永久記憶。因此,典型視角研究不僅能告訴我們關于形式感知的真理性認識,也能告訴我們很多關于人類信息處理、原型形成、思維的經濟性、交際的有效性、認知語言學的原型和識解等方面的真知灼見。
Palmer, Rosch & Chase (1981)關于馬和其他物體的名稱確認試驗結果顯示,典型視角的物體被確認最快,越典型反應時間越短,非典型物體反應時間長。這樣通過對世界的無數次印象,我們形成了關于某一類物體的大腦圖像,而關于這種物體的典型(epitome)就貯存在記憶之中。
3.原型匹配
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是針對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識別理論。原型“不僅是刺激集合的抽象,也是這一模式的典型(epitome)或‘最好’的表征”(Solso 2004:5)。原型并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具體的事物,它反映的是某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共同特征。關于原型識別的證據,我們身邊到處都是。
例如,人的臉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膚色和五官特征,但其原型是人頸上的帶有五官的扁平器官。原型匹配理論認為,所有的外部刺激都是以原型的方式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是按照原型及其系列變式儲存在人腦之中。因為原型是一種抽象化的內部表征,所以它并不要求外部刺激與原型嚴格匹配,只要能近似匹配即可。因此,某一范疇中的“好”成員和變異都能夠被識別,納入同一范疇。和模板識別相比,原型識別既減輕了記憶負擔,又使模式識別變得更加靈活。
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目前出現了兩種解釋原型的理論模型:集中趨勢模型(central-tendency model)和特征頻率模型(attribute-frequency model)。集中趨勢模型認為原型就是一個表征榜樣(exemplar)集合的平均值的概念。因此,原型可以理解記憶中的抽象事物,因為它代表著某一范疇的集中(量)趨勢。特征頻率模型認為原型代表一種特征方式或最經常經歷的特征的組合。Solso & McCrthy(1981b)的試驗研究支持這一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型是一個模式集合“最佳例子”的(best example)的同義詞。最經常經歷的特征是構成原型的材料,貯藏在記憶里,而這些材料每次的組合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的原型。
認知心理學中的原型匹配理論對經典范疇理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诜懂犛^的變化,它對語言學中的意義、所指、詞性的分類以及句法結構的分類研究都有深刻的揭示意義。
注 釋
①模板匹配也是一種模式識別理論,它的基本觀點是刺激信號要與腦中的模板進行最佳匹配,這種匹配要求二者具有最大程度相似的重疊,方可識別事物。其明顯特點是事物稍有變化就無法做到和模板最大相似程度的重疊,可能無法識別事物;此外長時記憶中儲存的無數模板既會給記憶帶來沉重的負擔,也使人們識別事物缺少靈活性。
參考文獻
[1]K?hler, W. Gestalt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Concepts in Modern Psychology. New York: Liveright, 1947
[2]Neisser, U.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7
[3]Palmer, S. E., Rosch, E. & Chase, P. Canon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Perception of Objects. In J, Long & A, Baddeley.(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X..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1
[4]Piaget, J.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52b
[5]Rumelhart, D. E., McClelland, J.L.& the PDP research group.(eds.).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vol. 1).Cambridge, MA: Bradford,1986
[6]Solso, R. L. Cognitive Psycholog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7]Solso, R..L.& McCarthy, J.E. Prototype Formation: Central Tendency Model versus Attribute Frequency Model.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81b(17)
[8]程琪龍.神經認知語言學引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關鍵詞〕兒童;延遲滿足;社會認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6-0011-02
一、什么是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決策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能力反映的是個體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控制自己的即時沖動,而專注于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的能力。對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實驗范式:禮物延遲范式和自我延遲滿足范式。
禮物延遲范式程序比如,實驗者給兒童出示一個禮物,并驚喜地說道:“看,這是給你的一個禮物!我先把它放在這兒(放在兒童剛好夠不著的地方),當你完成了這個拼圖你就可以拿到這個禮物了”.接著實驗者開始講述拼圖任務,并幫助兒童完成該任務(4分鐘內結束)。在完成拼圖時禮物仍在兒童的視線范圍內,但實驗者卻忙于整理自己的文件(90秒)。在這90秒的延遲期限內,兒童沒有自發地去拿禮物的話,實驗者就放下手中的文件并告訴兒童:“好了,你現在可以拿禮物了”。在整個拼圖的4分鐘時間及后面的90秒延遲時間里,實驗者要記錄兒童所有指向禮物的言語行為和身體行為。延遲分數包括4個標準化的行為指標:延遲時間;指向禮物的言語行為;指向禮物的身體行為;打開禮物時的延遲行為(立即打開、或回去的路上打開、或回家后打開)。
自我延遲滿足范式程序比如,首先實驗者給被試出示兩種獎品,如一塊糖和四塊糖,讓兒童在數量不等的兩種獎品之間做出偏好選擇(第一階段――延遲選擇),然后實驗者告訴兒童他現在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并接著說:“要是你能夠等到我回來,你就可以吃這個(指向兒童選擇的獎品);要是你不想等了可以隨時按鈴叫我回來,但這樣你就不能吃這個(指向兒童選擇的獎品),而只能吃這個(指向兒童沒有選擇的獎品)。”確信兒童理解該列聯關系后實驗者離開房間,并通過單向玻璃記錄兒童的延遲時間和延遲等待策略(第二階段――延遲維持)。實驗者15分鐘后回來,或在兒童按鈴及違規時回來。
大量研究顯示,雖然有些2.5歲的兒童已經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可以抗拒當前誘惑的能力,但是大多數的學前兒童都不能在誘惑物面前長時間保持抗拒誘惑的決心。
二、延遲滿足能力的意義
發展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延遲滿足能力不僅是幼兒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變量。Cournoyer和Trudel研究認為,延遲滿足能力明顯的個體差異在兒童4歲時出現,并可預知他們兒童期、青春期、大學時期的認知和社交能力。Mischel等人對自我延遲滿足的遠期影響所作的長期跟蹤研究表明:4歲、5歲時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兒童,在十余年后,父母對其在學業成績、社會能力、應對挫折和壓力等方面也有較好的評價;而且他們在申請大學時的學業性測驗(SAT)分數也較高。Funder等人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與其自我控制、自我韌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智謀、合作性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有密切的關系??梢娧舆t滿足能力的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預示個體成熟、社會適應、健康發展的一種人格變量。
三、影響兒童延遲滿足的因素
(一)兒童自身內在因素影響兒童的延遲滿足
年幼兒童難以延遲滿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其神經系統發展不成熟所限,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證實額葉可以控制對行為的抑制,幼小兒童抑制性控制他們的運動和知覺行為的不足與人類額葉發展得較晚有關。年幼兒童延遲滿足能力還受其認知能力所限制,他們難以延遲滿足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意識不到將來的自我?,F在自我與過去自我間的聯系依賴于感覺和記憶間的因果關系,與此不同,我們對將來自我的感覺僅僅只能依靠想象,因為我們不可能對將來到現在的自我感覺進行追溯,在我們作自發的選擇和反映將來興趣或愿望的范圍內,只能通過想象產生期望,對成人而言這可能不太難,但對于兒童來說可能就大不相同。
(二)認知策略(如:注意策略、思維策略、元認知策略、語言調節等)影響兒童的延遲滿足
不同的認知提示對延遲滿足的影響是不同的。指向獎勵物的注意和思維策略都將削弱兒童的延遲等待行為,而避免故意去注意獎勵物或采用內隱的認知分心,都能有效地使兒童應對延遲挫折,增加延遲等待的時間。兒童應用元認知策略的能力也影響著他們的延遲滿足,有研究表明,4歲兒童通常偏愛那些對自我延遲效率最低的策略,因而自我控制表現得極為困難。大約到5歲,兒童開始理解對于延遲滿足有效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避免注意獎勵物;一是選擇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對于那些更有效的認知抽象和轉換策略,直到小學三年級,兒童才逐漸開始能夠使用。在等待過程中的自我言語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延遲滿足行為,尤其是自我言語的內容是維持等待行為的關鍵因素。
(三)外顯活動影響兒童的延遲滿足
外顯的活動如同內隱的思維活動一樣,同樣可作為分心物從獎勵物刺激和厭惡的等待情緒中轉移出來,從而有助于延遲滿足的等待行為。觀察發現,有效的外部活動可以成功地起到自我分心的作用。這些活動包括:兒童自我言語、唱歌、跳舞、用手或用腳做一些游戲,或試圖睡覺等。此外,放松活動(如聽音樂等)也能幫助個體在其他潛在的壓力情境中進行自我調節,忍受痛苦,面對危機和焦慮。
(四)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
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期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兒童延遲滿足能力與照顧者積極鼓勵其獨立性呈正相關。那些不能延遲滿足的兒童,其照顧者表現出的教育行為和養育態度與放縱的教養方式相一致;而那些能延遲滿足的兒童,其照顧者表現出的教育行為和養育態度與民威型父母的教養方式相一致。
(五)互動經驗影響兒童的延遲滿足
班杜拉和米歇爾對榜樣的示范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與自我選擇相反的榜樣示范增加了前測選擇延遲滿足項目學生對即時滿足項目的選擇趨向,同樣,也降低了選擇即時滿足學生對即時滿足的選擇趨向。這種選擇趨勢在一個月之后的再測中仍然保持穩定。除榜樣示范外,置身于社會和群體之中的壓力同樣會影響到兒童的延遲行為?;咏涷炗绊憙和袨榈牧硪粋€途徑是成人對兒童強化合乎需要的行為,制止和懲罰他們認為是不可接受的行為。成人使用不同的強化和懲罰模式導致兒童相應的反應方式,從而影響到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有研究表明,個體延遲滿足能力部分是由預期決定的,如果預先承諾的大獎勵不能兌現,兒童的延遲滿足行為便會大打折扣。
四、教育兒童延遲滿足的途徑
(一)訓練兒童有效的認知策略
延遲等待過程中的認知策略是否有效是兒童能否延遲滿足的關鍵變量之一,延遲滿足能力較強的孩子比延遲滿足能力較弱的孩子表現出更有效的認知策略。教會孩子如何避免注意獎勵物、如何選擇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指導、如何進行有效的外部行為幫助延遲,將有利于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培養兒童積極的情感體驗及情緒調節技能
情緒體驗在行為控制中起著“行或止”的作用,因調節失敗所導致的不良情緒體驗,可能使兒童陷入“失控感”。長期處于失控狀態的兒童還可能體驗到絕望感,從而放棄一切改變困境的努力。兒童延遲滿足教育應注意培養兒童對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培養兒童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提高兒童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根據個體差異指導兒童認識新情景,引導兒童總結經驗,對受失控困擾的兒童則應給予控制干預方法的指導。
(三)重視兒童所處的教養方式及同伴互動情境
家長及教師既為孩子提供行為指導,也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對孩子的行為要求應基于兒童認知、行為發展水平,使兒童理解并知道如何達到要求。同伴關系則給予兒童交往與合作等方面的直接經驗;兒童對同伴交往成敗的體驗影響到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各方面。和與成人的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更具有平行性質,兩種互動經驗的結合共同促進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的發展。
(四)促進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
兒童的社會適應行為表現,有賴于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隨著角色采擇、社會推理、行為歸因等社會認知技能的發展,兒童才有可能對所遇到的社會情境作出正確的評價。兒童延遲滿足教育應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有意識地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兒童的社會認知技能。
參考文獻:
[1]楊麗珠,于松梅. 兒童自我延遲滿足心理機制的研究綜述[J]. 心理科學,2002,25(6).
[2]于松梅,金紅. 兩種延遲滿足實驗研究范示的分歧和整合[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科學社會版),2003,26(4).
[3]陳會昌,李苗,李莉. 延遲滿足情境中2歲兒童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遲策略的使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
要讀一段文字離不開左腦的活動,如果左腦受到創傷,語言機能就遭遇障礙,甚至完全喪失;而要在人群中辨認一張臉或把一個拼圖的各個部分組合起來則非右腦莫屬。
左腦占優勢?
現代人大腦兩半球的發展極不均衡,左腦的使用遠遠超過右腦,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主要信息渠道是通過語言文字構建的,所以一般人都非常重視對語言能力的訓練?,F在的年輕父母對孩子智力培養的通常做法也是盡早教他們說話、寫字、計算等,而兒童入學后在學校所得到的訓練也是有利于對左腦的培養??梢哉f現有的教育和教養措施實際上都只是促進了左腦功能的發育,而對大腦另一半的訓練卻少而又少。
由于人們習慣了偏愛左腦的思維方式,而相應另一半的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就使人腦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的使用。
最常見的誤區
當今的兒童教育中,一種不好的現象是左腦接受了過度的訓練,人們過分地看重讀、寫、算、分析推理和邏輯推理,導致了左腦在習慣上占有主要的地位,而右腦被置于從屬的境地,似乎可有可無。甚至那些善于使用右腦的孩子還被錯誤地認為是能力不強、智力落后,因為當代的智力測驗也側重于左腦的機能。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也是早早地進行左腦潛能的訓練,給他講故事,教他認字,讓他背誦兒歌或唐詩。這些無不是左腦的功能,其它方面的訓練則很少進行。這樣久而久之導致了右腦功能的退化。
按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形象思維是先于邏輯思維產生的。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兒童最初的思維形式是三歲之前的動作思維,即要借助于身體和手的動作來完成思維,接下來是四五歲起的借助于物體表象的形象思維,最后才是借助于語言或符號的邏輯思維。既然兒童的形象思維先發展,年輕父母為何不采取各種措施去培養孩子的右腦機能,而偏偏要拔苗助長似的去訓練其邏輯思維呢?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好像不這樣做,寶寶的智力就無法得到發展。
你該怎么做?
發展兒童的思維及智力應該遵循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途徑,先大力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兒童的語言、詞匯,逐步發展抽象思維。也就是說要先進行右腦的訓練,然后才是左腦,這樣才符合兒童智力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才能充分發揮其智力潛能。
形象思維的充分發展不僅是兒童智力的基礎,也同樣是成人智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科學家的創造發明離不開形象思維,當今社會非??粗氐膭撛炷芰σ才c右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年輕父母要充分重視寶寶右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發展更全面,能左右腦并用的孩子長大后在學習和工作中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什么是全腦開發
馮夏婷
一個正常的孩子,如果按照現在的教育方法和環境來培養,他的大腦潛能只能開發約30%,還有70%沒有得到開發。這個說法是不是令你大大地吃驚呢?
早在1981年,美國醫學博士佩斯里就提出了左右腦分工的理論,他用實驗證明:左腦接受身體右側的感官知覺和支配右半身的活動,并主管抽象思維,右腦接受身體左側的感官知覺和支配左半身的活動,并主管具體形象思維,佩斯里由此而了“左腦是優勢腦,右腦是劣勢腦”的傳統觀念,他也因為這個偉大的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根據佩斯里的理論分析一下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你就會發現,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其實都是左腦人。
美國心理學家奧斯丁在佩斯里之后接下來的研究發現:如果把右腦調動起來,并且與左腦合作,會使大腦的總能力和總效應增加5倍甚至10倍。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除了以前的那些主要發展左腦的活動之外,能有意識地注重右腦開發,并進一步進行全腦協調的開發,孩子的發展潛力便會大大地增加。
開發右腦,主要的原因就是多使用左半身的動作和感官,并且注重發展具體形象思維。比如不要特別地反對兒童使用左手寫字、使用筷子、拿剪刀或使用其它的工具。而所謂具體形象思維,就是指借助動作、表情、聲音、圖片等來進行思維,所以,多鼓勵孩子動手操作,比如剪紙、捏泥巴、彈鋼琴、演奏樂器、畫畫等,都是開發孩子的右腦的有效措施。此外,讓孩子學別人的表情,學動物叫,模仿人或動物的動作、聲音等,學習打球、做操、游泳,做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給孩子多看圖片、看地圖,把所看到的東西畫下來,也都是開發右腦的好辦法。
右腦開發VS智力開發
章淼榕
我們已經知道人的左右半腦是有明顯分工的,也已了解了這樣一個事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總是“重左輕右”,數以億計的右腦細胞依然在沉睡,從而造成了大腦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于是,不少年輕父母不禁會問:“我的孩子的右腦能否開發?”“開發我孩子的右腦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右腦的發展先于左腦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在兩歲以前,幼兒基本上就生活在右腦的形象世界中。而在六歲以前,幼兒仍是以具體的形象性的右腦思維為主;對于這一點,年輕父母肯定深有體會。兩三歲的孩子往往看到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東西就急切地伸出手去觸摸,但是他們根本不會去想這是什么東西,有什么用途。
年輕父母可以做到的是:讓你的寶寶走出戶外,用一塵不染的眼睛,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用他們嬌嫩的耳朵聽聽萬物生靈的聲音;用純潔無邪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右腦開發VS智力開發
右腦的開發與智力開發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以前評價一個孩子聰明不聰明,往往會以他反應快不快、記性好不好、說話流利不流利等邏輯思維能力作為標準。換句話說,傳統教育塑造的都是單一的左腦型人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觀念漸漸落伍了。智力越來越偏重于動手操作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即生存能力,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右腦功能的發揮。
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先于語言的,形象思維越發達,語言也越能得到發展,而語言的發展又促進邏輯思維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梢姡夷X形象思維的開發和訓練是一系列智力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它為孩子將來的成才之路鋪好了第一塊基石。
創造力培養VS右腦開發
右腦一直被譽為“創造之腦”,因為創造活動所需要的想象、直覺和靈感主要是右腦功能的作用。家長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充滿好奇的探究活動,或是傻氣十足的“胡思亂想”,因為這些正是創造能力的萌芽階段。美國的教育法規定:幼兒有做游戲的權利和問“為什么”的權利;這兩項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見西方社會對培養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十分重視的?,F代中國社會也越來越提倡創新精神,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的培養應當從幼兒時期抓起,應當從右腦的開發和訓練開始。
小啟示:
既然右腦的發展先于左腦,那么幼兒教育當然要適應這一規律,在六歲以前要注重對嬰幼兒右腦的開發和訓練。
開發寶寶右腦潛能DIY
周圓
科學家認為,人腦的總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命初期的右腦開發。孩子兩歲以前完全沉浸于“右腦世界”中,對外部世界只是靠表面印象來體會,還不懂是什么意思,直到三歲左右,幼兒才開始能夠自由的言語。不過這時,還是以直觀感覺為主,孩子的感知仍然是以右腦為中心的。所以說,學前期是開發孩子右腦的黃金時期。
醫學家和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了不少能夠給孩子右腦“充電”的好方法。
有意識地教孩子學會左右手并用
由于大腦與身體有一種對側支配的特點,即左半球接受和處理來自身體右側的信息,同時支配右側身體的活動,右半球則恰恰相反。這樣一來,訓練兩只手就可以促進兩側大腦的發展。你可以做的:1、把帶柄的玩具塞到寶寶手里,讓孩子的左右手都做做抓握練習。2、在寶寶開始對涂涂畫畫發生興趣時,可以訓練寶寶“左右開弓”,而不要只要求他用一只手,更不要強迫他只用右手。因為左手的練習有利于鍛煉和開發右腦。
大家都知道愛玩愛動的孩子會比較聰明。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能充分地活動雙手尤其是手指,這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大有裨益。
你可以做的:
1、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玩石頭、玩豆子、練習開門關門等,來鍛煉孩子手的神經反射,促進大腦發育。
2、還可以在家里組織孩子和大人共同參加“剝瓜子”比賽,大人可以剝得慢一些,讓孩子有獲得成功后的喜悅,同時能很好地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
3、伸曲手指、扣衣服的扣子、系鞋帶,練習寫寫畫畫,也是增強手指柔韌性的好辦法。孩子大些了,可以教孩子玩橡皮泥,引導孩子用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捏荷包蛋、魚、火腿腸、面包、蘋果等,然后讓全家來欣賞“小廚師”的作品。
4、還有很多簡單易行的方法,比如拍皮球、投籃、撥弄算盤、玩積木等,這些訓練都可以有效地增強手指的力度,增強手指與大腦間信息的傳遞,促進大腦的發育。
生活中,您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交替地使用左右手,相信這種做法會幫助您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潛能。
豐富多彩的視覺刺激
0~3歲是大腦細胞,尤其是突觸生長的旺盛期。周圍環境帶來的新鮮美好的刺激會使腦細胞更容易產生大量突觸和樹突分支,從而使孩子的大腦機能得到迅速發展。
你可以做的:
1、在嬰幼兒階段,最好在孩子生活、活動空間,有意識地掛紅、藍、黃、綠等各種色彩艷麗、生動活潑的掛圖(但注意不要掛在嬰兒眼的正前方,以免使寶寶的眼睛疲勞而造成斜視、對眼)。
2、您還可以把一些黑白、彩色的照片或圖片放在距離孩子眼睛25~35公分的地方,從小寶寶的右眼逐漸向左移動,并解說給他聽這些圖片或照片上是什么或是誰。
3、到了孩子兩三歲時,你可以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植物園,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告訴孩子花朵是什么顏色的,草坪、天空、云彩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
4、在家里,可以讓孩子分辯水果、衣服、家具的顏色、大小、形狀、質地、也可以給孩子準備彩色筆,并告訴他各種顏色的名稱。
5、對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訓練他們記住一晃而過的汽車牌號;看電視的時候,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指導孩子敘述所看到的情節,學唱主題歌,記住廣告詞上的文字,引導孩子有意識地觀察,這樣就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右腦。
開發孩子識別空間和方位的能力
寶寶的空間感是通過運動和觸覺來感知的。加強空間方位的刺激,既能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還能更好地開發右腦。
你可以做的:
1、經常帶孩子出游。
2、在外出時,引導孩子識別并記住一些植物、建筑物和路標等,幫他回憶走過的地方,繪制一些簡單的地圖,讓他學會辨認自己所在位置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空間感。
3、在培養孩子的方位意識方面,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對孩子說些方位術語,比如:早晨起床給孩子穿衣時說:“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贝┭澴訒r說:“來,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腳?!痹诖┬?、洗手、吃飯時都可以用左右來強化方位意識,在給孩子取奶瓶時說在桌子上面,給孩子拿玩具時告訴他是在床下,讓他自己去取抽屜里的皮球;孩子要換衣服,告訴他衣服在外面曬著,教孩子向左、向右、向后的轉法。通過這些訓練,使孩子較快地辨別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使左右腦更協調地發展。
玩動感很強的體育游戲
一般說來,體育運動的刺激能有效地增加大腦的重量和皮質的厚度,提高大腦皮質細胞的強度、靈活性、均衡性和綜合分析能力。所以,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激發右腦潛能,活躍孩子的形象思維。
你可以做的:
1、當寶寶心情愉快時,讓他俯臥,用手拉著寶寶的手,使他有抬頭反射的動作,但時間只能在幾秒之內。
2、給寶寶洗完澡后,您可以輕松抓住寶寶的兩臂,內外、上下輪換伸展;或者輕輕抓住小腳丫,給他做做蹬車運動;還可以從腋下架起寶寶,幫助他歡快地在床上做短暫的跳躍運動,運動過程中,你要盡量隨著寶寶的呼吸節奏,輕柔放松地做操,適量運動后,幫孩子揉揉胳膊,揉揉腿,使他的肌肉得到放松。
3、寶寶洗完澡后,您可以用大毛巾把寶寶裹起來,隔著毛巾給他全身揉一揉,按一按,在有看護的情況下,讓他自由滾動。
另外,研究發現,適度的爬行能有效刺激右腦,對寶寶平衡感的建立和運動細胞的發育很有幫助。
你可以做的:
1、準備一些五顏六色的小球散放在寶寶面前,球的大小以能抓握為宜。讓球適當滾動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有意識地爬向小球,并抓到小球來訓練孩子爬行。
2、孩子稍大些,可以和他一起頂氣球、拍皮球、投擲、玩游戲棒、踢毽子、做體操,這些全身性的體育運動或體育游戲可以使孩子的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得到全面的鍛煉,協調大腦的整體功能。
借助音樂的力量開發右腦
由于樂曲的節奏、音調和強度不同地作用于兒童聽覺器官和傳入神經,使機體內某些組織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和豐富想象力??梢哉f,音樂是培養和發展右腦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特效方法。
你可以做的:
1、從胎兒期就開始開展適度的音樂胎教,為母嬰營造一種和諧、舒適、恬靜的交流氛圍。音樂的選擇以曲調優美、明快、輕柔為宜,旋律和節奏會刺激右腦的發育。
2、胎兒出生后,父母可以為孩子哼唱一些曲子、兒歌,播放動聽的輕音樂。
3、孩子大些了,可以教他們念一些有節奏、有韻律、瑯瑯上口、情節易懂的兒歌、古詩。盡管孩子不明其意,但他會把兒歌或古詩當成節奏和旋律,對音樂潛能的開發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讓孩子多聽音樂,熟悉音樂語言,讓孩子邊聽音樂邊畫畫,把自己的感覺畫出來,還可以讓孩子隨音樂即興跳舞或跟著音樂敲敲打打,以培養孩子的樂感。
5、再大些的孩子,如有條件的話,可以練習彈鋼琴、風琴、電子琴等需左右手并用的樂器,十指的運動會激活大腦皮層相應的神經細胞,從而達到益智的目的。
學習語言文字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碼在左腦上發生作用的單腦文字,而漢字則是音碼、形碼和義碼在左右腦上同時起作用的復腦文字。所以嬰幼兒學習漢字肯定是有利于右腦開發的。那么實現的可能性怎樣呢?心理學家發現,0~3歲是學說口語的關鍵時期,而3~4歲是學認漢字的關鍵期。兒童時期的大腦機能有很強的可塑性。據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調查報告表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首期29人中,有28人是3歲就開始了識字。由此可見,早期識字,對兒童發展是多么重要。
而美國神經外科專家近年來發現,兒童學會兩三種語言跟學會一種語言一樣容易。所以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寶寶外語、母語一起學。
當然,開發右腦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只是介紹一些近期研究中較為有效的方法。您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現有的情況選擇一些適用的方法,也可以創造一些更好的方法來訓練孩子的右腦。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容易使孩子形成左腦思維定勢,所以對孩子的右腦進行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才顯得特別迫切,而開發右腦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左右腦的同時并用和高度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您的寶寶更聰明,更有創造力!
測一測寶寶的右腦功能
周圓
日本的醫學家和心理學家曾對人類的右腦作了系統研究,得出了一套用以檢查兒童右腦發展情況的小測驗,同時可以使年輕父母注意從這些方面來培養幼兒的右腦能力。您不妨一試:
1.你的孩子能記住初次見面人的長相嗎?
2.孩子喜歡木頭、石頭等自然材料做成的物品嗎?
3.孩子肚子不餓時不吃飯嗎?
4.孩子受到訓斥時不愛生氣,但很快改正嗎?
5.孩子喜愛收集塑料玩具模型和其他小玩具嗎?
6.孩子對電視或小人書中的人物記得清楚嗎?
7.孩子看到大人做優育活動時總愛模仿嗎?
8.孩子愿和別人一起用餐嗎?
9.孩子說話時總借助姿勢(包括手勢、表情、身體動作)來說明問題嗎?
10.孩子對新玩具或游戲很快就會表現得很感興趣嗎?
11.孩子走路時喜歡左顧右盼,觀察周圍景物和人嗎?
在以上問題中,如果回答“是”或“否”分別記"1"分或"0"分,若得分在3分以下,則需施行右腦強化;若得分在4~6分之間者,則表示右腦狀況一般,需進一步訓練;若得分在7分以上者,則表明孩子的右腦狀況良好。
開發右腦的8個游戲
馮夏婷
感官訓練
游戲1: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里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游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于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
游戲2:猜一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里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里的是什么動物。
提示:這個游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游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動作訓練
游戲3: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鉆進去縮緊身體,然后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游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游戲4: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后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游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右腦開發。
藝術訓練
游戲5: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游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于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游戲6: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一塊來—刷—牙,我們一塊來—刷—牙,我們一塊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游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綜合創造能力:
游戲7:蘋果樹
玩法:從年歷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
提示: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游戲8: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后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后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為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友情提醒:
以上這些都是開發孩子右腦的活動。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是做各種各樣的右腦訓練,沒有配合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的學習,他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個右腦人。比如一些從小就開始體操訓練的運動員,他也許能拿到世界冠軍,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不能寫也不能說,那當然也不是我們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腦開發,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腦協調的活動,讓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怎樣進行左右腦配合訓練
馮夏婷
全腦開發的兩個基本原理是:
(1)左右兩邊動作的配合訓練
(2)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的訓練。
下面一些訓練的基本方法,年輕父母也可以根據上述這兩個基本原則,自己設計一些訓練。
一、左右兩邊動作的配合訓練方法:
1操節訓練:左手碰右膝,右手碰左膝;左手舉起,右手在身后碰左腳跟;右手舉起,左手碰右腳跟;左手向前,右腿向后伸展;右手向前,左腿向后伸展。
2左右配合的體育訓練:如游泳,左右手輪流拍球,左右腳配合踢球。
3左右配合的藝術訓練:如彈鋼琴或演奏其它樂器;左右配合的舞蹈學習等。
4左右配合的創意訓練:如左手摸右耳朵,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左手拍節奏,右手表現旋律等。
二、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的訓練:
1邊說詞邊做動作:如站、蹲、跳、跑,說一個詞,做一個動作,動作可以夸張一點,說詞用的是左腦,做動作用的是右腦。
2邊唱歌邊表演:如“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個沒有尾巴,一個沒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一邊唱,一邊編動作來表演,歌曲的旋律是抽象的,表演的動作是具體的,兩者結合就需要左右腦的配合。
3邊講故事邊扮演:比如,從前有一個人長得好高、好高、好高,他有一個朋友長得好矮、好矮、好矮,矮先生叫高先生:“喂!上面的高先生,你好嗎?”高先生也叫矮先生:“喂!下面的矮先生,你好嗎?”矮先生摘下帽子說:“再見!我的朋友。”高先生也摘下帽子說:“再見!再見!”一邊講故事,一邊用一些很夸張的動作來表演。講故事用的是左腦,動作表演用的是右腦。
4邊聽音樂邊畫畫:比如聽《兩只老虎》的歌曲,邊聽邊用畫來表現這首歌曲。聽歌曲用的是左腦,畫畫用的是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