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情境學習理論 生命安全 網絡系統 系統開發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Life Safety Education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HAO Haitao, ZHANG Yingying, LI Guangcun
(Dept. of Sports Militar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as a guide,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it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fety based on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it w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survival attitud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curity risks , elusion and of escaping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living values.
Key words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life safety; network system; system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0 前言
社會發展不斷向教育領域提出新的課題,為此,國家建議開展學生安全自護意識與能力教育,而且將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確定為“學生安全日”,并要求學校都要有自己的安全教育守則。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個要求教育者必須言傳身教的過程,受教育者只有通過親身體驗和進行技能訓練,才能在災難來臨之際減少恐慌,正確地應對險情,避免生命安全受到傷害。綜觀目前制約生命安全教育的諸多問題中,一方面是生命安全教育資源十分匱乏,近年來一些學校嘗試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教育資源來實施生命安全教育,但從目前所開發的教育資源來看,系統功能較少,且主要適用于小學生,適用于大學生群體的同類項目開發較少。另一方面,隨著網絡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興起,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質量和成效成為制約現代網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網絡學習迫切地呼喚著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論指導。情境學習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過程,有效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順應了網絡學習的要求,展示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如何在情境學習理論指導下有效地推進生命安全教育系統建設和教學改革,是廣大教師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
1 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對生命安全教育的啟示
1.1 情境學習理論概述
(1)知識觀。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基于社會情境的一種活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是一種人類協調一系列行為,去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能力。(2)學習觀。情境學習理論認為, 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等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化水平的過程。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傳輸和接受,而是一個社會性的實踐過程,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知識建構的過程。由于情境問題的復雜性,情境學習理論倡導在學習過程中要建立實踐共同體,強調成員主動參與,共同承擔責任,進行積極的良互,達成認知成長、意義協商、身份建構的學習目標。(3)教師觀。情境學習理論要求教師轉換角色,認為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習伙伴,必要時甚至要向學生學習。(4)評價觀。傳統的評價機制往往脫離真實情境,強調最終學習結果,而忽略評價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長與發展。而情境學習理論的評價注重真實情境中的真實任務的評價,強調在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實踐活動能力,注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評價。
1.2 情境學習理論對生命安全教育的啟示
(1)以學習者為中心,開發有效的教育資源,創設良好學習情境;(2)轉變教師角色,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3)通過實踐共同體的構建,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4)采用基于真實情境的多元評價方法,并讓學生能夠理解情境理論的評價標準與評價結果。
2 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網絡教學系統建設
2.1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生命安全網絡教學系統設計原則
(1)針對性原則。網絡教學系統資源是生命安全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擴充,針對性的學習情境,是為了讓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系統的情境設計是否具有針對性,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至關重要。(2)真實性、互動性原則。生命安全教育的過程是一個通過真實體驗、實踐及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互動的過程。因此,創設互動性強的真實情境和真實的活動,將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施。(3)活動性原則。生命安全網絡教學系統資源的開發,并不只是簡單地將學習內容簡單地移植到網絡系統上面來,而是應該將問題置于整體的、具體的環境中,讓學習者經過一種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4)問題性原則。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引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讓學習者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網絡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要圍繞問題情境的創設。
2.2 生命安全教育網絡教學系統結構
依據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開展情況,確定生命安全教育網絡系統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層體系結構來實現,第一層是客戶端,第二層是web服務器。第三層是數據庫服務器。
2.3 生命安全教育網絡教學系統功能模塊
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安全常識、緊急避險、災難逃生、緊急救護、逃生素質訓練等基本內容。圍繞這些教學內容,搜集整理生命安全教育相關資料,對安全常識、緊急避險、危機評估、應急處置、災難逃生、應急預案、緊急救護等基礎資料及圖片、視頻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生命安全與危機、災害應急基礎研究資料庫。
結合生命安全和生存教育的實踐,構建生命安全教育內容體系,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運用ASP和Virtools等技術,編寫腳本,開發生命安全教育系統。已開發完成的網絡系統主要由管理模塊、學習模塊、教師模塊和交流模塊組成,如下所示:
管理模塊主要具有用戶管理、教學資源管理等功能。
學習模塊主要包括下面幾個內容:緊急避險、災難逃生、意外事故、疾病防范、緊急救護技能、生存素質與技能訓練等。
教師模塊主要為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管理、課程建設功能。
交流模塊旨在為師生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具有師生在線交流和學生之間在線交流功能。
3 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實踐
3.1 確定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指導理論
為了適應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培養的教育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綜合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的基礎上,選擇情境學習理論作為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指導理論,并依據該理論進行教學設計。
3.2 構建大學生生命安全教學操作模式
(1)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教師根據生命安全教學內容,利用自救互救模擬實驗室、模擬逃生訓練場地以及網絡系統等教學資源,創設實際相符或相近的情境,開展生命安全教學。(2)導入問題、自主探究。在每一學習環節的導入階段,教師引入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答案。(3)建立實踐共同體,實現競爭情境下的合作學習。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和問題是個體無法獨立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實踐共同體。共同體具有聚合性、協商性、競爭性等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共同體內部的合作學習和共同體間的競爭學習形式,創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良好學習情境。(4)評價反思,遷移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基于真實的活動和任務的情境性,為了科學準確地對學習者進行評價,將評價始終貫穿于情境化的教學過程,主要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方法、應用知識技能的能力進行評價。通過教學評價,引導學習者反思學習收獲和不足之處,增強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遷移提高之目的。
4 小結
情境學習理論構建了全新的學習觀、知識觀、教師觀和評價觀,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為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本研究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總結生命安全網絡教學系統設計原則,開發了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統,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一個通用型學習、體驗和模擬訓練平臺,拓展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學習空間。
以情境學習理論為教學指導理念,對大學生生命安全教學的開展形式、教學策略、師生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創設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制定相應的教學原則和實施策略,構建情境教學操作模式。
情境學習理論在生命安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對改變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果有積極的作用。
基金項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編號:13YJAZH032);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重點課題(編號:126220633);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項)課題(編號:zgt201313)
參考文獻
[1] 楊焓.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對教學改革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5.
[2] 王歐.情境學習的理論和實踐――兼論對我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啟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
[3] 鄔智,胡冰玉,李秋奇.基于情境學習的多媒體教學設計策略[J].中國大學教學, 2010(8):72-74.
[4] 林枋,成麗娟.情境學習理論支撐下基于問題的網絡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20-22.
關鍵詞 三生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 契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Sansei education" values and their fit with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 Tao[1], WANG Zhigang[2]
([1] School of Marxism,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Management,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ost dynamic and easy while Confusing groups, there is a right to life, survival,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lur even bias problem.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implement educational goal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of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breakthrough, should put "Sansei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an integral part to the reality of individual life the existence and nee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search for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i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Sansei Education" real logic.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t
1 “三生教育”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三生教育”是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簡稱。“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生命教育旨在喚起人的生命意識,思考“人為什么活著”;生存教育旨在教人生存的本領,解決“人怎么才能活著”;生活教育旨在提升生活的質量和高度,詮釋“出彩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三生教育”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三生教育” 突破了單一類型教育的局限,是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有機統一于人的整個生命成長過程,是一種“全人生”教育。
“三生教育”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生”為出發點和邏輯起點,體現了知識、技能、價值觀的層次性與認知、觀念、行為的漸進性。體現在實現路徑與過程上,就是學生完成從知識到技能到價值觀的提升過程,從認知到觀念再到行為的轉化過程,就是從感性體驗與認知到理性感悟與行為升華過程。
2 “三生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聯與契合
2.1 “三生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三生教育”的價值基礎和價值遵循。“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推動形成“全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主流價值體系規范,并使之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外化為行為,形成于習慣,融化為素質,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①大學生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不僅是源于知識的匱乏和經驗的不足,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價值選擇和判斷的偏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三生教育”的價值契合點在于促進人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成,并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承擔起個人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2)“三生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和價值引領,必須在不同的社會領域和不斷的社會實踐中才能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在高校,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三生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新的視角,是一個有效切入點和重要載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有益嘗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實踐。通過“三生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價值認同,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自覺地在學習、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規范。
2.2 “三生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致性
(1)在教育理念的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兩者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以人為本,通過給予受教育者以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讓受教育者在成長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無論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以人為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三生教育”的本質也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現實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讓者受教育者知生命、會生存、懂生活,在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識中得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
(2)在教育價值的確立上具有一致性。兩者都是為了讓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價值確立的主渠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方向的指引和思維的啟迪,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三生教育”中人對生命、生存、生活的態度和看法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緊密聯系,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微觀化,沒有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就不會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3)在教育目標的達成上具有一致性。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成為真正的“人”,實現對受教育者價值的引導和素質的培養。兩者的終極目標都是以豐富和提升培養對象精神生命為目的,從而使得理性、智慧、道德這些要素統一于受教育者的社會實踐和價值實現過程中。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推動和實踐“三生教育”的路徑選擇
(1)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改革,實現從理論到生活、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
教學目標的設計:“只有科學設置教學目標,才會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核心價值支撐,才能保證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②一方面,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既要堅持基本理論、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走進大學生的思想世界和關注大學生的人生問題。另一方面,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應遵循梯度推進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課程特點和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儲備與社會認知方面存在的差異情況,對課程的社會實踐目標和內容進行綜合設計。
教學過程的革新: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教師知識灌輸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對學生來講,脫離實際生活的理論即便邏輯性再強也無法引起他們的共鳴。尊重人的個性、提升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價值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必須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合理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2)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視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政課“生命教育”教學視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生命教育的重點在于幫助新生調整心態、擺脫迷茫、確立目標,在和諧的環境中明晰生命價值的方向。“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生命教育視角則是基于中國近現代國家生命歷程,結合一代代進步人士生命價值的體現,加深學生對國家生命的理解,反思個體生命的價值追求。“基本原理概論”關注生命價值的提升,“不僅要使學生體會到對人的真切關懷,通過理論學習對“真我”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更要處理好自然生命的觀照與精神生命的提升、現實生命的體驗與理想生命的構建、個體生命的尊重與社會生命的引導的關系。③
思政課“生存教育”教學視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生存教育的角度在于通過對道德和法律的詮釋,明確社會生活的生存活動法則,提高道德修養,培養法律思維和弘揚法律精神,創造自身和諧的生存環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生存教育則是通過近代中國的屈辱歷程,增強國家和個人發展的憂患意識,激發生存斗志,培養積極進取的心態。
思政課“生活教育”教學視野的拓展:“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的生活教育體現于要善于自覺、合理、合法運用規則,在認識生活、懂得生活、維護自身生活權益的基礎上中實現人生價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生活教育則在于啟迪學生樹立正確和高尚的生活觀,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常懷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3)用“三生教育”的理念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體驗性和滲透性。
充實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題、形式與環節:將“三生教育”理念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充實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主題、形式和環節,能使學生能更好地感受生命、體驗生存、感悟生活。思政課的實踐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一方面,課內實踐主要依托偏理性分析與認知的教學主題,另一方面,課外實踐主要依托偏感性體驗與認知,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創新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抗挫折抗打擊力,強化社會責任感,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規范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運行與考核: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功能和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的作用。第一,學校應進行總體規劃和系統設計,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強化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同時提供政策和經費的支持,從而保障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能實現科學化、常態化、高效化運行;第二,在保證學生作為實踐主體的前提下,教師在實踐活動的全程都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幫助和指導。第三,創新性地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其自覺感受到社會實踐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納。
項目基金:四川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生命教育的價值理念及其與高校思政課的契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SZ13041)
注釋
① 張之政.在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2-11-29.
人的生命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個人只有對社會和他人作出了貢獻才能獲得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即創造出生命自身的價值。醫學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醫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社會責任,人生價值在于奉獻,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會進步的事,才會獲得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從而創造生命自身的價值。
2死亡觀教育
死亡觀是人們對死亡的內容、本質、價值和意義的根本性的觀點,[1]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醫學院校除了要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教育外,還要實施死亡觀教育,讓醫學生正確理解死亡的本質及死亡是一個客觀的必然過程,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坦然地面對死亡,[2]從而清醒地認識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使個體生命積極健康的存在和發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覺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在有限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3醫學生生命教育的目標
醫學院校的培養對象是未來的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是他們的光榮使命。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標主要有三個:認清生命本質、尊重生命存在、創造生命價值。
3.1認清生命本質
生命是一種復雜的事物,它的本質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生命本質是生命與非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性質,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質和動植物生命的本質。而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其本質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對它的特殊性進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對生命本質的狹義理解:生命本質即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與植物和動物等低級生命形式相區別的根本屬性,這一屬性表現為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主要是生產關系。醫學生在學校接受系統的醫學教育,對生命這一復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但仍需對生命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為治病救人打好基礎。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高于動物自然本能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基于實踐的社會結合中的依賴性,以及人與人、社會集團與社會集團之間生存和發展的相互制約的社會特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屬性高于并制約著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作為醫學生,既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視他人及動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覺樹立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3.3創造生命價值
哲學上講的價值是標志著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3]生命價值即生命具有的對自身、他人和社會具有效用的屬性,[4]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是價值的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當個人作為價值的客體時,其價值在于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構成了人的社會價值;當個人作為價值的主體時,社會和他人應當尊重和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構成了人的自我價值。在人的生命價值問題上,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不可或缺,但貢獻是主要的。作為醫學生,其生命價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兩方面的內容: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即他們不能僅僅為自己而活著,不能僅僅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快樂,而是為了病人,為了社會,要把救死扶傷作為己任,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4開展醫學生生命教育,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醫學模式的轉變呼喚醫學教育的整合。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學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維度,使其成為提升醫學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使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能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疾苦,維護病人的健康權,而且還能對病人進行心靈深處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4.1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
在醫學教育中對醫學生實施系統的生命教育,讓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救護生命。為此,要將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學校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將生命教育作為醫學院校通識課程加以開設,加強通識教育,從各方面培養醫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內涵和價值等內容,可以滲透到《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教學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師在給醫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時,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與醫德教育相結合、與職業生涯設計相結合,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
4.2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學階段是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盡管醫學院校也非常重視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會實踐、校園網絡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以黨團組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戰斗堡壘,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雖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觸及或較少觸及到個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亦過于高遠,與醫學生的生命難以建立起直接聯系,其針對性和實效性難免會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貼近醫學生的生活實際。
4.3探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醫學院校非常重視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醫學院校均遵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負責實施醫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醫學院校所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時也過于強調價值中立原則,把非心理問題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幫助醫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困惑。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納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考慮范疇,以生命教育的理論來具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術及案例運用到生命教育中,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4.4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
前言
死亡教育是指引導人們科學、人道地認識死亡、對待死亡,以及利用醫學死亡知識服務于醫療實踐和社會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問題,首先是正確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死亡,同時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僅讓人們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價值、活得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1]。
隨著文明的推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但重視優生、優活,也追求優死。臨終關懷在我國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死亡文化的桎梏,人們對死亡觀還存在著很大的誤區,醫護人員長期以來習慣的道德價值觀、醫學、護理倫理觀與臨終關懷也有著一定的沖突。普及死亡教育無疑應是實施優死制度和普及優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開展整體護理的要求,其實施直接影響臨終患者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及時的展開死亡教育便顯得十分迫切和有意義了。我國臨床進行死亡教育研究進展的綜述如下:
1國內研究現狀
1.1港臺地區死亡教育現狀
1.1.1臺灣研究現狀
20世紀末,臺灣教育界將死亡教育引入,稱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學校廣泛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并將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2]。黃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叢書;臺灣的醫學院均開設了死亡心理學等課程。臺灣很重視對護理系學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學校將其列為必修課。
1.1.2香港研究現狀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綜合的方法,將死亡和瀕死的知識整合到其他課程中,主要采用講授形式,重知識傳授,而不是態度和技能的培育,護理學生(護生)也沒有機會檢測自己對個人經歷和臨終患者的反應。近年來對護生或注冊護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嘗試PBI。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護理人員對死亡和瀕死持有積極態度,并能獲得相關的知識和心理社會技能[4]。
1.2大陸地區死亡教育現狀
與港臺地區相比,大陸的死亡教育起步晚,發展嚴重滯后。回顧其發展歷史,死亡教育首先在醫學教育領域、圍繞倫理問題而展開[5]。內地的死亡學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國內地第一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努力開展死亡學教育、更新死亡觀念的問題。國內護理界死亡教育總體還處于理論水平,大多數護理院校未單獨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護生在校期間不能獲得系統的死亡教育,在職繼續教育也缺乏相應的培訓內容,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實行方法
2.1 提高護士對死亡教育的認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們懂得如何保證健康,有價值、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既強化了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利于促進醫學發展。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的態度同時直接影響到臨終護理的質量,管理者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認知。
2.2 提高公眾對死亡教育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死亡觀
應該呼吁社會利用媒體宣傳、印刷廣告等方式開展死亡教育知識的普及,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為護士開展死亡教育提供適宜的倫理環境。
2.3 重視護士對死亡教育相關知識、能力的培養
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和深入,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越來越重視對病人的身心護理,但是,在護理臨終病人時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識以及技巧,對死亡話題探討也較少。
2.3.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觀不同,我國的傳統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多數人對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態度的。要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首先應該對護理人員自身開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養,擺脫其對死亡的恐懼,樹立科學的死亡觀,本著真誠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心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
2.3.2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死亡教育知識、技能培訓
臨終關懷與死亡教育是現代護理學需要研究的新學科、新課題,鑒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現狀,應對護理人員強化有關死亡教育知識、技能的培訓,通過自學、短期學習班、院內講課、脫產學習班、脫產進修等,使他們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則和技巧,處理好“告知事實”和“避免傷害”的沖突,掌握癥狀控制、生死問題談話與教育等相關知識,使死亡教育成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應作為護生的必修課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在人們還未經過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備科學死亡觀的國情下,作為培養護士的醫學院校,應將臨終關懷學作為護士的必修課,繼續探討“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的適宜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借鑒國外教育形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組織編寫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國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點和適用性”[8]。
參考文獻:
[1] 諸葛毅,在高等護理專業開展死亡教育的社會價值[期刊論文],醫學與社會,2006(03)
[2] 傳宏,楊海燕.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生死教育現狀的比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3)(4)醫學教育必須重視死亡教育,岳亮,《衛生職業教育》
[3]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I: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臺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劉輝,張希晨,李燕.災難托起的生命倫理命題:死亡教育.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5):97―99.
[6] 傳宏,楊海燕.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生死教育現狀的比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
關鍵詞:科學教學 素質教育 科學意識 生活化
人類發展的歷史也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史,我們在重視德育、語言數字等的教學時,能輕視自然科學和相關能力的培養嗎?可以發現,我們的學生是解題高手,卻是科學發明的奴隸。回顧世界"諾貝爾"的獲獎者,我們中國人卻寥寥可數,不得不讓國人深思,原因何在?歸根結底就在于我們的教育,當下的教育缺乏對自然科學知識及相關能力的培養。現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重要素質的科目,它所培養的相應能力是某些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城市小學科學教育會面臨好多的困難,但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如何發揮優勢,優化科學課的教學?我想淺談以下幾點:
一、運用資源優勢,充實科學課的教學內容。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融入到大自然當中,體會大自然的奧妙,自覺充實教學內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根據時令季節的不同,可以改變教科書中有關教學內容的順序,力求做到因時而教,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得更為緊密。將教學調整到更恰當的時間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農村的廣闊天地中,觀察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奧妙,然后收集標本帶到課堂來觀察,采用多種實驗方法來豐富完整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和對科學知識的渴求。
二、因地制宜,選擇科學所需的材料。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于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系列整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當地易得的材料代替補充,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加到科學實驗活動中來,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還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的機會,最終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課外時間充足,常與自然事物、生產相伴的生活實際,把科學實驗帶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探索,通過在生活中觀察與探索,學生對自然事物和生活習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將課堂教學拓展到課堂以外,使課堂、課外、生活、社會有機結合,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久而久之,學生將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自己想辦法解決,樂于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的課余生活到大自然中,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在新課程改革中,新課程在強調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時,還突出地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兒童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列在首位,并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課程改革目標。這種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價值取向,"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范、統領科學,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彼此關照、相互包容,最終達到二者協調統一"。它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與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質與人文修養的辯證統一,致力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溝通與融合,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四、采用多媒體對改善教學水平的意義。
多媒體集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與一體,能全面激發學生的感官,實現教學相長,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能動性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是深受師生歡迎的教學方式,開展多媒體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新穎直觀的表現形式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課堂知識,使得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更加生動形象,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增加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改善了傳統"粉筆+黑板"的授課方式,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節省了授課時間。以往所要學到的主要內容,老師必須在黑板一一列出,有了多媒體課件,所學內容形象直觀,一目了然。
第三、多媒體采用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媒體來傳遞教學內容,因而,它可以使學習重點更加明確,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四、多媒體遠程教育及授課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的難題。如通過積極推進名師、特級教師到農村巡回講學制度等可保證遠程教育的實施,優質的教師資源可以不必親自到場授課也能達到知識傳播的目的。增加對多媒體教學建設的投入、利用多媒體遠程教育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利用多媒體完善城鄉一體的教學救助制度,這些對均衡城鄉教育水平差距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的知識包羅萬象,嘗試科學教學生活化,學生就會明白自然界中處處有科學、生活中到處是科學。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細心體會、專心研究,就能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就能服務生活,養成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智慧的源泉來自生活,科學是一門源自生活的學科,就讓它踏踏實實為生活服務。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饋于生活。善于利用我們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結合廣泛的教學資源,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創造性地為科學教學服務,在豐富的科學知識學習中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小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探尋一條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孫改仙:《論教學幽默》(《教學藝術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
[2]苗逢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