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結合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醫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新醫學
Abstract: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CM and WM on thought model, it expounds it a necessary thought of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viewing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CM and WM is the drive for medic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medicine will different from the present TCM and WM, the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is sure to produce a new medicine. The future medicine is to be a new medicine combining the modern medical methods, and centering on TCM thought model.
Key words: TCM development;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medical model; new medicine
中醫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是每個與中醫打交道的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顯然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雖然不由自主的思考了不知多少遍,卻始終沒有一個很好的結論。現在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也算是給這些年來的思索做一個總結。
1 中西醫結合是歷史的必然
世界總是有太多的矛盾,按照唯物主義的說法,我們內心的這點兒矛盾只不過是外界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矛盾的一點兒反映罷了。站在總體的角度來說,矛盾是促進世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和內在動力源泉,可是站在個體的角度來說矛盾無論怎么說都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受。就拿中醫來說吧,任何事物的前途命運都是由其自己的內部矛盾所決定的,這些矛盾在事物內部經歷對抗、轉化、發展、再對抗、再轉化、再發展的過程經歷著由產生到發展到滅亡的全過程。所以很明顯,從長遠來看,中醫必然滅亡,但是滅亡中醫的是中醫自己,不是西醫更不是現在的那個西醫。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但是這種取代必須要自己的發展來取代過去的自己,不是被別的什么東西取代。在這個取代與被取代的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是歷史的必然。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藥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藥學互相交叉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并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敝形麽t結合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門學科,它是建立在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基礎上,且在兩者之間相互兼容、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后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
中西醫結合的內涵,應該是通過比較中西兩種醫學體系在醫療實踐中所采用的思維方式、認識手段和應對措施的異同,吸收各自的長處,逐步做到在理論體系上融會貫通,在臨床實踐中優勢互補?,F代科學可以幫助理解和闡明深奧復雜的中醫理論,而中醫藥學對人體生命現象的獨特認識和對疾病獨到的治療手段又能豐富和充實現代生命科學的內涵。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事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也是我們縮短與醫學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優勢所在。
目前國外對“結合醫學”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美國NIH1992年用于整個替代醫學的研究經費僅200萬美元,而近年僅哈佛大學麻省總院用于中醫藥的科研經費已超過1億美元。廣東等省政府都已明確將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列入全省重點工作之一。這些都為我們積極謀求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面對這樣一個大好的時機,中西醫結合工作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一、中西醫結合的意義
1.疾病預防。如在傳染病的預防當中,中醫學在這方面辦法不多,而西醫學“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簡單方便。
2.疾病診斷。中醫在診斷上是籠統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而西醫在診斷上是具體的、準確的、實在的。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患者,中醫說是“中風”、“肝風內動”等所致,這的確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確診斷該病,就需要應用現代化設備,即西醫檢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療。對某一種疾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思考,明確中醫治療療效好還是西醫治療療效好,然后應用療效好的方法治療,以盡量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負擔。
4.疾病康復。許多疾病,西醫只能采取加強營養、增強功能鍛煉等措施,靠人體自身恢復,而中醫可以采用針灸、理療等康復措施,這時中、醫康復治療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論互補發展
建國初期制定的“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團結合作的真正實現,是中西醫結合邁出的第一步。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過程中,“西學中”人員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主體。后來隨著中醫院校正規教育的發展,通過進一步學習西醫而由中醫成長為中西醫結合人才者逐漸增多。這類人才與“西學中”相比,雖有西醫學基礎不夠堅實的缺陷,但在“系統學習,全面掌握”中醫學方面,卻又表現出一定的優勢。確立現代科學方法為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的關鍵。現代科學方法當然包括現代醫學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學不過是物理、化學、數學等非生命科學在生命研究領域中的應用。由于方法論的統一性,現代醫學與不斷發展的現代自然科學的高度親和性,是傳統醫學所無法比擬的。
近兩百年來,現代科學的進展帶來西醫的飛速發展。西醫一直致力于從微觀角度探討生理、病理,從而帶動新的療法及藥物的發明。在后基因組學時代,生物醫學界認識到基因并不能決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幫助人們了解從基因到蛋白再到組織和器官,直至人體這一復雜系統的運作方式。其治療手段的發展可歸結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為目標的靶向治療、代表藥物等。
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中醫應當向西醫學習,打開黑箱,探求臟腑經絡陰陽的本質,各相當于西醫的何種系統、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藥治療不僅能表現為臨床療效,而且要從分子機理上進行實驗驗證,從而說明中醫的某一理論是科學的,并且把這當作中西醫結合的首要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西醫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腎本質的研究、陰陽的物質基礎、經絡的實質等。
三、用西醫的方法評價中醫療效
具體而言,就是用隊列研究、循證醫學的方法評價中醫療效,規范中醫的“辨證”。例如冠心病全都歸于數種乃至一種證型,并以固定的方藥施治,再以隨機、雙盲、對照的方法判斷療效。多數學者認為這種以病統證,及于方藥的治療及評價體系,有助于中醫證的客觀化及療效的可重復性。
這種方法將中醫辨“證”的特點納入到了西醫診“病”的體系之中,簡化了中醫的思維,易于掌握,方便西醫運用中成藥,例如治療心衰用參麥針,治療發熱用清開靈,等等,但同時也失去了中醫個體化治療的優勢。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核心環節是證。通過患者的表現,歸納出屬于何證,便可制定相應的法、方、藥,如藥證相符,即可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即需進一步思考辨證、用藥是否正確。成功治療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類似的患者就會考慮以相同的理法方藥略作調整加以應用,同一類證可以用同一類方,《傷寒論》即為代表,這就是中醫療效的可重復性。
中西醫結合可以理解為把中醫學理論和西醫學理論相聯系,各取其優勢,做到優勢互補,然后應用到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現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目的;為了推廣中醫藥,證明中醫藥的療效,對中藥進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參考文獻:
1項目概況
該項目采取“4+0”培養模式,專業培養計劃由雙方大學共同審定,教學計劃所涉及的課程和教學環節均在中方完成,美方課程由美方派遣外籍教師來校任課。學生在修習完教學計劃全部課程,成績合格,在獲得中方本科畢業資格和學位授予資格的基礎上,符合美方大學學位授予條件者可向美方大學申請學士學位。該項目目前已實施3年,首屆學生已完成在校的學習。
2中美護理教育的差異
2.1課程設置
美方護理課程方式多樣,如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進行課程綜合,并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1],設有當前社會管理急需的護理課程及護患溝通技能所必需的相關人文素養課程,如《災害護理》《應急護理》《西方藝術》《西方文化》等,且人文課程占美國護理本科全部課程的1/3,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增強其職業使命感和護理責任意識。而我國護理本科課程體系更多強調的是護理知識的系統性,課程設置中基礎醫學和護理專業課程占主導地位,人文科學課程偏少,課程目標側重于對學科的研究,對社會和學生的研究不足[2]。同時,按照中醫藥院校護理學專業標準,中醫護理課程必須達到11學分~1分以上,且需根據我國國情開設相關通識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全部課程門數和全部教學時數增多。
2.2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授課方面,美方靈活運用討論匯報、案例分析、啟發式、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中方采用講授法為主,輔以提問、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在實踐課授課方面,美方并不注重具體的護理操作步驟和操作程序,而是鼓勵學生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尋求更為有效地護理操作方法,中方則更加注重按照護理操作步驟和程序進行具體的實踐操作。
2.3學習評估
美方對學生的學習評估側重過程評估及綜合評估,尤其注重學生自主思維的考察,注重原創性,且評估方法多樣。教師考核態度嚴謹,注重細節,強調學術道德,學生所寫論文或者討論稿一經核實非原創,則嚴格定為不及格;答題缺乏自主思考者,降級打分;缺課率達一定程度的,必須重修。中方教學評估偏重理論考試和終末評估,雖目前也強調實踐考核,但大多數學校未將該項分數列入畢業考核總分之中。因此,其通過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畢業。
2.4重修規定
美方要求學生必須重修不合格科目,且在未通過該門課程考試前,學生不得繼續進行其他課程的學習,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某一科目未通過考核,則必須進入下一年級重修該科目,直至重修通過后方能進入其他科目的學習。中方則會給學生補考的機會,重修科目通過與否并不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
3思考與建議
3.1轉變護理教育理念,充實人文課程設置
在當今護患關系緊張的情形下,應借鑒美方的護理教育思想,轉變護理教育理念,調整課程體系,加大人文課程內容,培養護生的愛心與溝通能力。為此,我校成立中美教學計劃開發小組,在保留國家規定課程、我校特色中醫課程的基礎上,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適當減少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醫學專業課,增加《護理溝通》《西方文學》《西方歷史與文化》等人文科學課程,培養護理學生的人文修養及主動關愛病人的自覺意識。
3.2開展護理教學改革,加強師資管理,引進教學方法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3]的要求聘請外籍教師來校任教。通過開展中美教師座談會,加強雙方交流,借鑒美方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在護理理論課中適當引入美方教師所采用的課堂討論、論文交流、調查匯報等教學方式;在實踐操作課教學中,不拘泥既定的護理程序、護理步驟,開展自主設計及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3.3改進評價考核方式,建立過程評估制度
美方注重過程評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并根據考核結果調整教學方式。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過程評估,建立并制訂過程評估制度及形成性評價方案,除理論性考試外,還應采取調查、匯報、辯論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思維、理論、實踐、應變等多方面能力進行實時考核,不斷以考促學。
3.4結合國情開展教學管理,教學制度商榷修訂
按照美方的教學管理規定,學生如一門美方課程未通過考核,則須在下一年級學生開設該科目時進行重修,且在未完成重修科目前,學生不得繼續學習其他美方課程,這實質上導致了該生不能正常跟進教學計劃,學習進度較其他同學晚了至少1年,甚至有可能影響到該生的實習和畢業。為了避免給學生帶來困擾,我方對相關的教學管理規定進行了商榷和修改,盡量避免中方課程和西方課程在學習進度、考試時間等方面的沖突,為學生留出充裕的復習時間,并靈活運用學生的寒暑假以及課余時間加強中方課程的學習,以保證學生在順利通過美方課程考試的同時,也能符合中方課程的考試要求。護理合作辦學項目,重點要融入美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手段,充實前沿的護理理論知識,導入護理專業的世界發展動態,從而在護理教育事業的建設發展中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美方的護理教育理念及許多做法值得肯定,但在辦學實踐中也應結合我國國情予以消化吸收,整合中外雙方特色優勢創新突破[4],將引入美方的教學優質資源不斷加以本土化,對雙方的教學管理制度及方法進行充分商榷,以制訂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護理高級人才培養方案,從根本上避免引進的資源“水土不服”的情況,為合作辦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焦紅霞,袁力.中美兩國高等護理本科教育比較及啟示[J].齊魯護理學雜志,2011,17(3):44.
[2]焦紅霞,袁力.中美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J].全科護理,2010,8(9A):2338-23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EB/OL].[2015-03-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01/200507/10295.html.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臨床報道在逐漸增多,因其發病機制復雜、與多種病因相關,因之必須強調綜合性治療。1996年9月~1998年3月收治IBS患者24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確診為IBS的患者24例。治療組14例,男5例,女9例;年齡18~49歲;病程1~5年;中醫辨證,肝郁脾虛型9例,脾胃虛寒型5例。對照組10例,男4例、女6例,年齡20~52歲;病程1~4年。
臨床特點:以腹痛、腹瀉、便秘為主要癥狀,可伴有消化不良癥(腹脹、惡心、厭食等)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胸悶、心悸、失眠、焦慮等)。大便常規、潛血、細菌培養、腸鏡、鋇劑灌腸等檢查均無發現異常。
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用西醫對癥治療包括解痙止痛、鎮靜、補充腸道維生素及消化酶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應用肝郁脾虛型方劑(香附12g,郁金12g,白芍12g,薏苡仁30g,佛手12g,白術12g),脾胃虛寒型方劑(砂仁6g,白術12g,吳茱萸6g,木香(后下)6g,黨參15g,干姜6g,云薈18g)。水煎服,日1劑,兩組的療程均為2周。
療效判斷標準:①愈復:癥狀消失;②顯效:癥狀明顯改善;③有效:癥狀減輕;④無效:癥狀無變化。
結果
治療組愈復9例,顯效2例,有效2例,無效1例;對照組愈復3例,顯效2例,有效2例,無效3例。兩組復發率分別是64%、30%,總有效率分別為92%、70%。治療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英文名稱: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單位: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河北分會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
種:雙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8849
國內刊號:13-1283/R
郵發代號:18-167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9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