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經濟學研究對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兒童智力;語言學習;影響因素
某一種特定語言的學習是否會刺激大腦語言中樞形成不同的結構和形狀,從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如果不同語言的學習會影響小兒智力的發育,那么我們就能為一般的小兒家庭教育提供依據。為了探討不同語言學習對小兒智力的發育影響,進行了此項研究。
一、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有代表性的彝族和漢族小學生98人,其中彝族55人,漢族4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和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第三次修訂的《聯合型瑞文測驗中國兒童常模CRT-C:圖冊》進行智力測試。測試人員測試前經過測試培訓,在相同的環境下按照統一心理測試標準施測。一般情況表調查內容包括性別、父母飲酒情況、父母文化程度三方面。
二、結果
(一)方言影響小兒發育的t檢驗(見表1)
根據表1,由出生后接受最多的語言對智力發育的影響進行單因素t檢驗分析。顯著性水平定為0.05,方言對小兒智力發育有統計學有意義。
根據表2,一般調查表中有6份不合格,合格問卷92份,有效率為93.88%。分別分析性別、父母飲酒情況、父母文化程度三個因素對智力發育的影響進行t檢驗,顯著性水平定為0.05,對智力發育影響統計學有顯著性意義的因素為父母的文化成度。
三、討論
兒童智力的發育受遺傳和環境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本組資料表明兒童智力的發育與性別、父母飲酒、父母吸煙關系不大。而與出生接受的語言學習、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密切的關系。
(一)文化程度與智力
父母文化程度影響智力發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表明其智力水平也高,而智力與遺傳有關系,所以父母文化程度對小孩智力影響是在遺傳方面體現的;(2)智力測試主要是從兒童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語言表達力等方面進行檢測,而這些能力又可以被出生后的家庭環境所改變,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對小孩的這種早期干預和指導使得小孩的智力能正常發展;(3)文化程度低的父母自身對小孩的智力教育不重視,并沒有有意識的去培養小孩智力的發展。
(二)語言學習與智力
出生后接受的語言學習影響智力發育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1)彝族語言和普通話的差別很大,以致彝族學生從小都要進行兩種語言的學習,這樣對智力的發育起到了促進作用。(2)智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有了好的語言環境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才能很好的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無法正常的語言交流,孩子的生活、行為就會非常的閉塞。(3)正常智力的發育依賴于語言中樞系統和機能的完整性。語言中樞的不完整將影響語言的學習,智力就會隨即被影響。
參考文獻
[1] WHO.mental retardation:meeting the challenge.Geneva,1985.
[2] 劉惠娟.智力低下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0(01).
關鍵詞:MOOC;網絡學習;大學生;影響
MOOC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是過去幾年國際高等教育界熱烈討論的話題,對高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沖擊,為學習者進行網絡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知識儲備的人,大學生的學習因人而異,因學習方式、學習目標而異,MOOC作為一種網絡學習方式,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研究過程
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選取某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該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意愿,并且選擇了Coursera平臺上海交通大學李康化老師講授的《唐詩宋詞人文解讀》課程進行學習,研究者通過觀察、記錄、訪談、自我測評等方式對研究對象的學習過程進行研究,記錄個案在MOOC平臺進行網絡學習前后的變化。
二、研究結果
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發現,基于MOOC環境下的網絡學習對大學生的身心、智力、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均有影響。
1.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
從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來看,大學生一般是20歲左右的青年。他們的生理和智力都趨于成熟,辯證思維能力達到較高水平并趨向成熟和完善,這些都為大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準備了良好的身心基礎。MOOC的出現為大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們不必在復雜多變的信息中浪費時間,而可以直接在MOOC平臺上選取對自己有用的課程進行學習。但與此同時,對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傳統學習讓部分不善于表達的學生錯失解惑的機會,導致問題的堆積,如果學生沒有及時和老師交流,容易產生知識空白,而基于MOOC的學習改變了這一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可以及時的通過平臺的討論區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和同學隨時互動,這樣的交流減少了語言表達、害羞等問題帶來的障礙,使學生能夠激發自己的潛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然而,基于MOOC平臺的網絡學習也有可能給大學生造成情感缺失的問題,雖然MOOC的互動討論區能給學生和學生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一個平臺,但這畢竟比不上傳統學習老師和同學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學生面對的是一臺沒有生命的計算機,那些在課堂上老師藝術般地表演和學生如癡如醉的聆聽已經不復存在,這些都是導致此問題發生的原因。
2.對大學生智力因素的影響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這些因素都是學習的基礎,不僅平時的課堂學習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網絡學習也同樣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習者在最初進行學習時容易分心,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很難長時間連續學習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習者的學習注意力與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夠很好地對學習活動進行調節和自我監督,能夠較容易的進入學習的角色,次序分明、有條不紊地進行比較深入的學習。通過研究對象的自我測評表的比較可以得出,研究對象能夠意識到被逼迫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區別,并且能夠把自己的學習需要轉換成學習目標和行為,能夠識別這些行為并付諸實踐,在沒有外界誘導、學校規則和成人的壓力下,能夠推動自己去學習自己想學的內容。因此,基于MOOC平臺下的網絡學習對大學生的智力因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提高注意力,增強想象力和思維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學習。
3.對大學生社交能力的影響
社交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言語感染力、判斷決策能力、調解糾紛的能力等。研究對象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社交能力有了一定的改變,如研究對象剛開始在MOOC討論平臺上發言時,每句話都要斟酌后才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關于對唐詩宋詞的學習后,研究對象的語言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出口成章,在論壇區發表自己意見的時候也會使用一些詩句。不僅如此,研究對象不僅在討論區發表自己的帖子,也會回復別人的帖子,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對于別人的觀點能夠做到理智性的吸收,對討論區的信息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吸收正確的對自己有益的知識。
4.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影響
基于MOOC環境下的網絡學習對大學生最大的影響是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影響。大學生在其原有的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比如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最佳學習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等。在MOOC平臺上的學習,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學習,知識的加深與滲透及相關學科知識的衍生等,使學生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使其知識結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邁進。
社會不斷發展,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對于大學生所學的教科書,有些內容難免不被當前社會所淘汰,然而MOOC要求教師對大學生的課程體系有較深刻的認識,并根據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知識結構和內容,這對大學生知識學習的與時俱進有一定的幫助,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學習到經典的知識,還能帶領大學生學習最新的知識,這就使得MOOC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最新的知識傳播給每一位學習者。
與此同時,MOOC平臺的加盟學校大多是世界頂級的高校,由在一定領域內有影響的教師授課,學生可以不用花費任何錢物,只要有一臺電腦,有網絡,有一個賬號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學習世界級高校的課堂知識了,這對每一位有學習愿望的學生來說都是很有益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基于MOOC環境的網絡學習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與知識的深化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目的:觀察血必凈注射液對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漿內皮素(ET)、一氧化碳(NO)和丙二醛(MDA)的影響。并探討其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將62例隨機分對照組予西醫綜合治療,治療組在西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另選2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組;檢測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0d血漿ET、NO、MDA及內毒素,并同時觀察臨床表現的變化。結果:治療組、對照組較正常組ET、NO、ET/NO、MDA及內毒素顯著增高;治療后治療組較對照組各值明顯降低。結論:SAP時血必凈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分泌ET和NO,優化其比值,抗脂質過氧化保護內皮細胞,同時拮抗內毒素,對SAP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 重癥急性胰腺炎;血必凈注射液;內皮細胞;內毒素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近年來其發病呈上升趨勢[1]。SAP病情復雜多變,治療難度較大,目前仍以保守治療為主。血管內皮細胞(VEC)損傷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生理過程,而ET、NO、MDA與內皮細胞密切相關,可作為內皮細胞損傷的標記。研究表明,血必凈可保護受損的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2]。本研究旨在觀察血必凈注射液對SAP時血漿ET、NO、MDA以及內毒素的影響并探討對SAP的治療機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住院的SAP患者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平均年齡(47.2±21.5)歲。采用隨機數字法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以信封法完成隨機隱藏,每組各31例。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選擇20名同期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41.2±19.9)歲。
入選標準:全部病例經B超或CT證實無明顯的膽系感染或結石。SAP診斷參照2002年世界胃腸病大會頒布的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的標準[3]。62例APACHE.Ⅱ積分≥8分或Ranson積分≥3分及Balthazar CT分級>B級。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均采用內科綜合保守治療:常規禁食、水,持續胃腸減壓,大量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抑制胰酶分泌及活性,給予制酸、抗生素治療及靜脈高營養支持。血必凈組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同時,給予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00ml加生理鹽水100ml靜滴,30-40min內滴完,2次/d。
1.3 觀察指標 患者均于治療前、后10d(健康者于體檢時)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ET;硝酸還原酶法檢測NO;血漿內毒素測定采用上海市醫學化驗所生產的鱟試劑盒(Ⅱ);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全部操作均嚴格按說明書進行。觀察治療后主要癥狀(腹脹、腹痛)、體征(壓痛)緩解的天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3組治療前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2。
2.3 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3。
表1 3組治療前相關指標比較(略)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
表2 兩組治療后相關指標比較(略)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3 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體征緩解時間比較(略)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轉貼于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SAP時ET、NO合成增多,ET、NO比值增高,同時血漿MDA濃度也明顯增加[4]。
ET與NO是一對活性最強且效應相反的血管活性介質,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制約,處于動態平衡中。眾多研究表明[5],在SAP時,ET和NO的作用都有兩面性。目前普遍認為,正常情況下ET基因低劑量表達以維持血管張力及調節局部血流,而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可造成ET基因的高表達,參與疾病過程。本研究顯示,SAP組ET和NO水平都明顯高于正常組。由于ET增多,可致血管收縮,胰腺缺血,促使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氧自由基可直接刺激缺血區內皮細胞分泌ET,同時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及轉化生長因子B產生增多,加速內皮細胞合成、分泌ET,加之黏附于血管內皮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將外源性前ET原轉化為有活性的ET,導致ET大量增加,更進一步損傷胰腺。Sotoh等認為,過量NO可引起難治性血管擴張,產生胰腺血流低灌注,加重胰腺缺血,致胰腺微循環障礙[6]。內皮依賴性舒血管物質NO合成增加與ET保持動態平衡。由于ET增多,氧自由基及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加,導致NO過度消耗,ET/NO比值升高,胰腺組織灌注量不足,微循環障礙加重,病情惡化。所以ET/NO更能反映其對血管緊張性和微循環的調節作用,優化ET/NO的比值對SAP的治療可能更為有益。
MDA是氧自由基導致脂質過氧化的終產物之一,是反映脂質過氧化的敏感指標。SAP與脂質過氧化反應過強及縮舒血管活性物質平衡失調密切相關,導致胰腺微循環障礙、胰腺組織及胰外臟器損傷。脂質過氧化物與自由基清除劑平衡失調并與縮和舒血管活性物質平衡失調相互作用導致和加重SAP的發生發展,在其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義及臨床意義。提示清除氧自由基有利于改善胰腺微循環,減輕胰腺組織損傷,同樣,改善胰腺微循環,亦有助地清除氧自由基。本研究結果發現與正常人相比,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癥,內毒素血癥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急性重癥胰腺炎時由于胰腺及其周圍組織水腫、胃腸道蠕動緩慢、胃腸粘膜屏障損害從而引起腸道細菌入血并釋放出內毒素。另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誘因如膽道感染等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活血化瘀靜脈制劑的代表藥物血必凈主要成分為紅花、赤芍、川芎、丹參和當歸等。研究證實活血化瘀中藥具有強效拮抗內毒素作用,也有強效拮抗內毒素誘導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內源性炎性介質失控性釋放的作用。血必凈是從36組中藥處方中篩選而來,具有抗細菌毒素、降低內毒素水平、調節免疫及炎性介質、改善微循環、保護內皮細胞的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使用血必凈,ET/NO的比值與對照組比較,更接近正常健康組。說明,血管內皮細胞(VEC)在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血必凈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內皮細胞功能有保護作用并抵抗血漿內毒素,對SAP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Kong L,Santiago N,Han TQ,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2):3336-3338.
[2]曹書華,王今達.血必凈對感染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大鼠組織及內皮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2,14(8):489-491.
[3]Tooli JBassi c,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ereatitis[J].JGastroentero&Hepat,2002,17(suppl):15-39.
[4]方金苗,夏時海,李兆申.重癥急性胰腺炎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武警醫學,2005,16(5):375.377.
【關鍵詞】化瘀安腦合劑 缺血性中風 神經功能缺損
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來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年齡45~75歲,共62例,設對照組31例,治療組31例;去除資料不全、未按規定服藥者2例,剩余60例,男34例,女26例。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45歲;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45歲。兩組患者性別經x2年齡、病程經t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2 對象選擇
2.1西醫診斷標準(1)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2)大多數發病時無明顯頭痛和嘔吐。(3)發病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于動脈炎、血液病等。(4)一般發病后1~2天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5)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6)頭顱ct或mri檢查。(7)腰穿腦脊液一般不應含血。
2.2納入病例標準 凡年齡在45~75歲,男女不限,腦梗死發病在6小時至1個月者。首次發病或過去有腦梗死但未留下神經功能缺損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按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評分標準在10~45分者。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型。
2.3排除病例標準 (1)短暫腦缺血發作者、腔隙性腦梗塞、腦栓塞等;(2)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代謝障礙、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合并房顫等引起腦栓塞者;(3)檢查證實為腦出血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成分過敏者;(5)年齡75歲以上及45歲以下患者,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病及精神病者。
2.4病例剔除、脫落及中止試驗標準
2.4.1病例剔除及脫落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試驗方案規定用藥的病例應予剔除。(2)納入病例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出現并發癥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個療程而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的病例,均應視為脫落。
2.4.2中止試驗標準 (1)臨床試驗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應中止試驗。(2)出現嚴重并發癥或病情迅速惡化者應中止。
3 治療方法
3.1用藥方法 基礎療法:兩組中重癥病例均采用基礎治療,臥床休息,保持安靜,維持水與電解質、酸堿平衡及一般支持療法;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予強心、利尿治療;合并感染者予有效抗生素;血壓過高者予降壓治療;不用類似試驗藥物作用的中藥;不用腦營養代謝藥物或腦保護劑、腦代謝活化劑等。治療組: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瘀安腦合劑,口服,每次約80ml。對照組: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步長腦心通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3.2療程 28天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4 臨床療效評定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按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評分標準。
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所有數據以均數(x-)±標準差(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等級資料采用h檢驗。
6 結果
6.1臨床療效評定 治療組臨床痊愈4例,顯效20例,有效5例,無效2例,有效率93.55%;對照組臨床痊愈1例,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9例,有效率68.97%;兩組經卡方檢驗,差別具有顯著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
6.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經t檢驗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比較無差異(p>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組內比較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及生活能力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組間神經功能缺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化瘀安腦合劑和步長腦心通膠囊均可使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降低、生活能力評分改善,化瘀安腦合劑療效優于對照組。
7 討論
1循環經濟學的內涵
目前普遍認為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因此,并沒有把循環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研宄。例如,諸大建認為,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忽略了生態環境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平衡,過分強調擴大生產來創造更多的福利;而循環經濟則強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和諧,著眼點在于如何通過對有限資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如何通過減少廢棄物來獲得更多的人類福利,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奈民夫。那順、梁繼業和邢恩德認為“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排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這門學科稱為“循環經濟學。徐大偉和王子彥通過梳理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貢獻,指出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基礎“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基礎應該是兼具微觀、宏觀和宇觀思想的、以‘生態一經濟一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矛盾及其運動和發展規律為研宄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其文章認為“循環經濟學”這一名詞是由吳季松提出的。而吳季松認為“系統論與生態學是循環經濟學的兩大支撐”,“循環經濟的核心在于要像生態系統中一樣,建立起經濟系統中的循環組分;與生態經濟學同一理念,但研宄及措施更為具體”。
從已有的有關循環經濟的文獻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學的研宄對象就是循環經濟。而對于循環經濟的定義也存在不同的見解,目前國內外對循環經濟的探討可以歸納為三類觀點:第一類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定義循環經濟,主張人類的經濟活動要遵從自然生態規律,維持生態平衡;第二類是從生產的技術范式角度定義循環經濟,主張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使生產過程的技術范式從“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轉向“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第三類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不管從何種角度來定義循環經濟,都承認“3R”原則是循環經濟的三項基本原則,也是循環經濟論點的最為顯著的內容。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根本在于“循環”: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轉的線性經濟系統,而循環經濟則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一個閉路循環系統。因此,不妨將循環經濟學定義為以“自然—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為支撐,研宄在既定資源存量、環境容量、生態閾值綜合約束下,以緩解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為目標,運用經濟學方法研宄物質流、能源流的運行機理、方式、技術、效率、機制的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1循環經濟學是以“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視角為研宄的切入點
當前的經濟學研宄對象業已從經濟系統本身的一元思維拓展到“自然一人類社會”二元思維,但是,“21世紀的主要矛盾由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單位勞動力帶來的經濟增長)變為需要大幅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率(單位自然資本帶來的經濟發展)”。而這一過程的實現,更需要通過在區域系統運行的不同產業之間、同一行業之間進行有效的物質與能源交換。因此,循環經濟學中的空間概念,將跨越生態系統、資源系統、環境系統以及各個產業內部系統和產業系統之間,以及社會一經濟系統,而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內尋求物質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1.2循環經濟學是深層生態學的應用與發展
1973年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發表了《淺層生態運動和深層、長遠的生態運動:一個概要》,認為兩者是性質截然不同的生態思想,這種本質上有別的觀念反映在當代生態運動的具體行動中便有了完全不同的現實主張。例如,在解決污染問題上,淺層生態學通常的做法是,用技術凈化空氣和水,緩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許可范圍內;或干脆把污染工業完全輸出到發展中國家。與此截然相反,深層生態學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評價污染,關注的是每個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生存條件,而不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它對人類健康的作用方面R。由此可見,循環經濟學不是一個解決局部或部分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經濟科學,而且從更深層次的問題揭示、更大范圍的系統設計、更為有效和長久的解決措施方面,來提升“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的運行效率。
1.3循環經濟學的研宄目標是著重借鑒經濟機制與杠桿,合理組織資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與保護
其中也要考慮這一過程中的經濟成本。例如,僅僅從資源循環利用來看,循環利用的次數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考慮到每一次循環,都需要添加額外的能源與物質,比如附加的機器、運輸的基礎設施等,則就需要合理確定不同生產流程、工藝或資源、環境、生態條件下這一循環利用的程度。
1.4循環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是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應用經濟學
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目前一些分析十分注重將技術經濟的分析應用到循環經濟研宄的具體領域。當然,循環經濟學的研宄并不限于技術層面、自然系統層面,而要尋求有利于形成循環型經濟模式的社會經濟制度。
2循環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的異同
循環經濟學的研宄是以“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為支撐的,而自然系統又是由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自然生態系統所構成的,這四者之間不僅是相互聯系的,而且還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同表象,從而又是相互區別的。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性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可再生性和資源稟賦,由于資源貿易的發展,使得自然資源的區域約束性相對減弱;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主要在于環境容量;自然災害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災害發生的風險程度;自然生態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主要表現在生態閾值。由此可見,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和自然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性和影響途徑是不一樣的。
依據自然界及其組成系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各自影響,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學科體系。自然資源經濟學是以資源持續利用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資源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環境經濟學則是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生態經濟學則是以生態閾值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學科。
當然,如果從大資源、大環境、大生態的概念出發,則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又是重疊和交叉的。例如從大資源的角度出發,則不僅研宄自然資源,還研宄社會資源,當前一些資源經濟學的研宄內容就是這樣的。除此以外,還可以將自然環境理解為環境資源,將自然生態理解為生態資源,從而擴大了資源經濟學研宄的范疇。還有即是從大環境的角度,將資源、生態納入環境系統,并將其作為環境經濟學的研宄內容;也有的將資源、環境納入生態系統范疇,并從大生態的角度來研宄生態經濟學。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之間所存在的本質區別。
對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劃分可以看出,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可以涉及到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的相互內容,因此,需要綜合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三門學科的內容來加以分析與研究,這就需要產生一門新的學科。這門新的學科就是循環經濟學,其從資源集約利用、環境污染最小化以及生態循環利用三個角度來實現經濟運行過程中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的統一。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學是一門有別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新興的獨立的應用經濟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其所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它是從經濟學角度來全面、系統地描述人與自然關系及其演變過程與規律的,一旦形成為成熟的學科體系,其將高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反過來還可以引導這三門學科的發展。
3循環經濟學研宄視角的比較與發展趨向從當前我國對于循環經濟的研究來看,其研究視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3.1技術流程分析
這主要是從事技術科學的學者,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思路引入到生產流程,并通過對生產流程過程中資源投入、循環利用及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工程流程或技術建議。例如,有學者以產品生命周期為依據,按照物質守恒定律,針對產品中所含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穩定混合物,研究其基本規律。圖2表示產品產量變化情況下,資源效率與循環率之間的關系,該圖表明,提高循環率是提高資源效率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或產量下降的情況下,資源效率有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產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循環率對于資源效率的增長要小得多[10。從這一研究可以看出,資源效率與循環率之間的關系Fig.2Therelationbetweenresourceefficiencyandrecyclingrate資源利用效率與循環利用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完整的或真正經濟學上的效率;對于產量持續增長情況下循環利用效率對于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要小,這也是一個假設,有可能在資源環境價格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即便擴大產量,其生產者也是注重資源集約利用,從而改進生產流程,促進循環利用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高。而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里還需要考慮不斷增長方式的成本與效益,如引入新的生產流程與工藝以提高循環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預期產出。對于企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來看,要對比分析采取循環技術和新能源的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從而確定循環技術的可行性。
3.2深層生態分析
這主要表現在區域循環系統(如循環農業、循環工業等)的構建方面。例如,在生態工業園中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是可以進人大循環的,因此還應建立把使用后的產品進行回收、加工和處理的企業。這樣,在生態工業園中,既有中、小循環,又有大循環,如圖3所示,在a、b、c、d、e、f階段,企業A',B',C'分別承擔企業A,BC的產品使用報廢后的回收、加工和處理。然而,按照深生態學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實現收益分享、共同發展的同時,還可能存在資源鏈斷裂而帶來的市場風險問題,因此,還有必要從經濟學角度建立收益分享機制的同時,構筑風險分擔機制,從而建立更為可靠、穩固的循環經濟共同體。
3.3模式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從企業、區域、社會層面分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且結合各地實踐提出具有更為具體的模式內容。例如,有研究結合江蘇省發展實踐提出了七種模式:工業生態整合模式、清潔生產模式、產業間多級生態鏈聯結模式、生態農業園模式、家庭型循環經濟模式、可再生資源利用為核心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商業化回收模式[11。同時,各地還在積極探索模式推廣,以不斷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當時,總體看來,對于模式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從經濟學角度的分析還有待増強,尤其是實行循環經濟的時期相對較短,還難以分析模式推行與發展的不同階段,循環經濟實施效果。
此外,還有研究從戰略、立法、規劃、政策建議等方面對循環經濟發展進行了實踐分析與總結。就總體而言,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對循環經濟運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見,由此可見,循環經濟還處于定性探討與實踐探索階段,可以說,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業己走在了循環經濟學理論探索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