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實驗動物學概念

      實驗動物學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實驗動物學概念

      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鋯石;u-pb年代學;f同位素;麻粒巖相變質作用;下地殼;幕式生長;前寒武紀;華北克拉通

      中圖分類號:p58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672-656(202)04-000-11

      0引言

      大陸地殼的形成一般歸結為2個典型的板塊構造位置,即活動大陸邊緣和板內[]。其中,板內的大陸生長與地幔柱的巖漿板底墊托作用或巖漿底侵作用(magmatic underplating)有關,而板緣的大陸生長則主要通過俯沖增生和弧陸碰撞來實現的。而且,會聚大陸邊緣通常被認為是下地殼增生(包括幔源巖漿板底墊托作用和俯沖增生)的主要場所[2]。然而,很少有實例是來自活動大陸邊緣的下地殼包體[2-3]。

      麻粒巖包體和麻粒巖地體(尤其是高壓麻粒巖)通常被認為是透視下地殼的窗口[2]。高壓麻粒巖通常被認為代表高級的變基性巖,并以單斜輝石+斜長石+石榴子石+石英等礦物組合為主要特征[4-6], 至于其他次要礦物如角閃石和藍晶石等是否出現,取決于水活度和全巖成分[7]。高壓麻粒巖不同于榴輝巖的是其礦物組合中含有斜長石和(或)貧硬玉分子的單斜輝石,而中壓麻粒巖不同于高壓麻粒巖的主要特征是其礦物組合中含有斜方輝石,但是高壓麻粒巖在峰期之后減壓過程中可能會形成以后成合晶冠狀體形式存在的斜方輝石[7]。高壓麻粒巖出露相當廣泛,從古元古代(如華北恒山雜巖[8])到新生代(如喜馬拉雅山脈)的諸多大陸碰撞造山帶中均有報道。前人研究結果顯示,當變質溫度超過800 ℃時,變質壓力可能超過4 gpa[5],這意味著加厚地殼(或俯沖地殼)的下部經歷了高溫作用。另外,高壓麻粒巖有時也與中溫榴輝巖共生,如華力西造山帶[9]。在特定地帶鑒定出高壓麻粒巖有助于對涉及大陸碰撞及相關過程中下地殼演化的認識,而對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巖石學觀察和年代學測定對理解變質作用和下地殼演化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但是,獲得精確的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時代往往比較困難。這種困難主要來自于后期多階段變質作用疊加以及相關過程導致的礦物間同位素體系(尤其是sm-nd和rb-sr)的重置或不平衡,因此影響了對巖石的形成過程和構造背景的認識。

      在過去的20年里,眾多研究者對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和下地殼包體巖石開展了大量的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質年代學研究,并在其形成和演化上獲得了若干重要進展,進一步將華北克拉通變質基底劃分為東部陸塊、西部陸塊及分割東部和西部陸塊的中部造山帶[0-]。目前就東、西部陸塊沿中部造山帶在大約85 ga完成克拉通拼合已經達成共識[0-7]。拼合完成之后,在6~85 ga期間,克拉通內部和邊緣經歷了一系列的拉張和裂谷事件,形成了伴隨有鎂鐵質巖漿群侵位的拗拉槽和邊緣裂谷盆地,發育有斜長巖輝長巖紋長二長巖環斑花崗巖套和a型花崗巖,以及超鉀火山巖的噴發[7-2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報道的古元古代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主要來自于中部造山帶[8,0-3,23],而東部陸塊僅在膠東和信陽地區見有零星報道[24]。此外,對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構造背景還存在2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這些高壓

      麻粒巖形成于東、西部陸塊拼合的碰撞造山環境中[8,-4];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它們是古元古代地幔柱活動的產物[8-20,24]。存在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缺少直接的巖石學和年代學觀察,尤其是在華北克拉通東南緣或東部陸塊的南部。目前,在所研究的區域,僅見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的巖石學證據和模糊的(晚)古元古代年齡的分開報道。最近,xu等在徐州—宿州地區發現了榴輝巖(類)捕虜體,認為它們是華北克拉通鎂鐵質下地殼在大約220 ma時構造加厚形成的[25-27]。

      關于華北克拉通的形成與演化,雖然受到廣泛關注并日益引起國內外研究者的興趣,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華北克拉通內部、北部和東、西陸塊結合帶或中部造山帶,而東南緣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研究則顯得較薄弱。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出露的變質基底(五河變質雜巖)和下地殼包體巖石無疑為這一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天然實驗室。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五河變質雜巖中的變基性巖經歷了80~90 ga的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28-29]。徐州—宿州一帶中生代侵入體中包體的巖石學、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研究也表明,這些包體大部分形成于24~25 ga并經過大約8 ga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25-29]。但是,有關研究區下地殼巖石的成因、形成與演化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前寒武紀地殼(尤其是下地殼)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筆者根據近年來對蚌埠地區出露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和宿州附近夾溝中生代閃長斑巖中捕虜體的研究成果和進展,結合研究區已發表的相關資料,總結了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前寒武紀幕式地殼生長和多期變質作用與改造的巖石學和年代學證據。

      地質背景

      華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保留有大于36 ga的古老地殼物質殘留[30]。地理位置上,華北克拉通西接祁連造山帶,北鄰天山—內蒙—大興安嶺造山帶;在南端,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把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克拉通分開(圖[26])。基于年代學、巖石組合、構造演化和p-t-t軌跡的不同,將華北克拉通劃分為東部陸塊、西部陸塊及夾于其中的中部造山帶[8,0,9,3]。筆者研究的蚌埠和徐州—宿州地區位于華北克拉通東部陸塊的東南緣,距蘇魯造山帶西端的郯—廬斷裂帶以西約00 km,距大別造山帶北端約300 km (圖)。區內變形的新元古代和古生代蓋層,以及晚太古代到古元古代的變質基底侵入有大量小的中生代侵入體(如夾溝、班井和利國巖體;圖)。這些中生代侵入體主要由閃長質和二長閃長質斑巖組成。研究區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主要出露在蚌埠地區(常稱為“五河變質雜巖”或“五河群”[32]),并且被中生代含石榴子石花崗巖所侵入[圖2(a)];而中生代侵入體中含有大量下地殼或幔源包體或捕虜體[25-26,29,33-34] [圖2(b)]的徐州—宿州地區則無變質基底出露。近期研究表明,變質基底出露區(荊山、懷遠和鳳陽等地)發育的含石榴子石花崗巖主要是由華南三疊紀俯沖陸殼巖石在59 ma左右發生部分熔融形成的[35-36]。

      研究區變質基底的巖石類型主要有(含石榴)斜長角閃巖、榴閃巖、石榴麻粒巖和片麻巖等;下地殼包體的巖石類型主要有(含石榴)斜長角閃巖、榴閃巖、石榴角閃石巖、石榴麻粒巖、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巖和花崗片麻巖等。此外,包體中還有含尖晶石石榴單斜輝石巖、含金云母單斜輝石巖和含尖晶石二輝石巖等形成于古生代((393symbolqb@ 7)ma)的幔源巖石,指示北秦嶺向東延伸到華北克拉通東南緣(至少到安徽宿州地區)以及在華北克拉通與揚子克拉通之間存在一個已消失的新元古代洋殼[33]。

      研究區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巖石(五河變質雜巖),主要出露于“蚌埠隆起”區(如荊山、懷遠和鳳陽等地),巖石類型主要有含石榴斜長角閃巖、榴閃巖、石榴麻粒巖和片麻巖等。石榴斜長角閃巖呈構造巖塊或條帶狀產于不純的大理巖中[29,34-36],兩者之間呈構造接觸關系,反映了它們原巖的不同以及可能具有不同的演化歷史,它們的原巖分別為巖漿巖和沉積巖。石榴斜長角閃巖(如樣品07fy0)主要由石榴子石、斜長石和角閃石以及少量單斜輝石、榍石和微量金紅石等礦物組成(圖3(a)、(c)[29])。石榴子石在成分上是均一的,為鐵鋁榴石鎂鋁榴石鈣鋁榴石固溶體,錳含量較低。斜長石有3種產出形式:以包裹

      體形式產于石榴子石中;以后成合晶形式與綠角閃石共生;以基質形式產出。富鈦的棕色角閃石通常以包裹體形式產于斜長石[圖3(b)[29]]或基質中,tio2含量(質量分數,后文同)高達

      382%;而產于基質中或與斜長石共生產于后成合晶中[圖3(c)]的綠色角閃石幾乎不含ti?;|中殘留的單斜輝石為透輝石。榴閃巖[圖3(d)、(e)]主要由石榴子石、角閃石、斜長石和石英等組成,石榴子石在成分上相對均一,類似于樣品07fy0的石榴子石組成;角閃石有2期,分別為早期的棕色高鈦角閃石和晚期的綠色低鈦角閃石,這些特征暗示榴閃巖樣品也經歷了類似的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及后期變質作用疊加。石榴麻粒巖的主要礦物組合為石榴子石+單斜輝石+斜長石+角閃石[圖3(f)],這種礦物組合指示其經歷了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4-6]。

      研究區下地殼包體的巖石類型很豐富,如(含石榴)斜長角閃巖、榴閃巖、石榴角閃石巖、石榴麻粒巖、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巖和花崗片麻巖等(圖4[29,33])。其中,石榴斜長角閃巖(如樣品07jg2)主要組成礦物為石榴子石、斜長石、角閃石、金紅石、石英以及少量單斜輝石[圖4(b)、(d)、(e)]。石榴子石晶體在尺度上為毫米級別,成分相對均一,為鐵鋁榴石鎂鋁榴石鈣鋁榴石固溶體。斜長石有3種產出形式:以包裹體形式產于石榴子石中;以后成合晶形式與單斜輝石和(或)角閃石共生;以基質形式產出。大部分金紅石已退變為鈦鐵礦,單斜輝石被以角閃石+斜長石組成的后成合晶結構所替代[圖4(d)、(e)]。有時可見裂隙中鉀長石等礦物的分布[圖4(b)],可能指示晚期的溶體交代作用結果。

      石榴麻粒巖(如樣品07jg4、08jg5)主要組成礦物為石榴子石、斜長石、角閃石、單斜輝石、石英、金紅石、榍石和少量綠泥石[圖4(a)、(f)~(h)]。單斜輝石為透輝石,有2種產出形式:與金紅石和石英共生,以包裹體的形式產出于石榴子石和榍石中;以殘晶形式與斜長石和角閃石共生產于后成合晶中。透輝石局部被綠泥石所交代[圖4(f)]。含有金紅石和角閃石針狀出溶體的單斜輝石有時含有角閃石退變邊[圖4(g)]。石榴子石的典型特征是含有定向的針狀金紅石出溶體[圖4(g)],成分上類似于樣品07jg2的石榴子石。長石主要以基質或后成合晶形式存在[圖4(f)]?;|中的金紅石部分被鈦鐵礦所替代。

      含石榴角閃斜長片麻巖(如樣品07jg32)[圖4(c)]主要礦物組合為石榴子石+斜長石+角閃石+金紅石,金紅石部分退變為鈦鐵礦,石榴子石被斜長石+角閃石后成合晶所環繞。此外,石榴角閃石巖的主要組成礦物為石榴子石、角閃石、金紅石[圖4(i)]:石榴子石有2期,包括具有針狀金紅石出溶體的早期石榴子石和晚期深色石榴子石;角閃石也有2期,分別為早期的褐色富鐵、高鈦角閃石和晚期的綠色低鈦角閃石。

      不同樣品中的角閃石是按照leake等的分類方案[37]來命名的。棕褐色、富tio2角閃石為韭閃石和鐵質韭閃石,而綠色、低tio2的角閃石為鎂質綠鈉閃石和淺閃石[圖3(b)、(e),圖4(i)]。表明這2類角閃石分別形成于不同的變質條件下,如麻粒巖相和角閃巖相條件下,因為前人研究已證明角閃石中ti含量隨變質程度的增加而升高[6,38]。這種差別也得到了巖相學證據的支持:綠角閃石產出于后成合晶中,而棕褐色角閃石以包裹體形式產出。有些樣品中含有較多的富鈦角閃石,可能反映了它們不同的原巖成分。根據電子探針成分分析,不同類型的角閃石可能形成于不同的變質條件下(圖5[39]),`這進一步證明本區下地殼巖石經歷了多期變質疊加與改造過程。

      綜上所述,無論是變質基底還是下地殼包體巖石,它們大多數(除下地殼上部的巖石以外)都含有石榴子石、單斜輝石、金紅石、斜長石和石英等峰期礦物組合,指示形成于高壓(大約 gpa)麻粒巖相條件下[40]。另外,這些樣品缺少諸如藍晶石和硅線石之類的富鋁礦物相,表明其原巖為巖漿巖而非沉積巖成因[4]?;谏鲜鲲@微結構觀察和礦物之間的關系,至少可以區分出峰期高壓麻粒巖相(石榴子石+斜長石+單斜輝石+石英+金紅石±富鈦角閃石)變質礦物組合,以及后期角閃巖相(斜長石+綠角閃石+鈦鐵礦+榍石)和綠片巖相(綠泥石+方解石+磁鐵礦)等退變質礦物組合。因此,研究區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巖石以及大多數下地殼包體巖石所

      歷的最高變質條件為高壓麻粒巖相。礦物組合與初步的溫壓計算結果表明,高壓麻粒巖相變質階段溫度和壓力分別為800 ℃~860 ℃和0~2 gpa[29]。但是,由于緩慢冷卻,尤其是可能經歷了緩慢折返作用的巖石(如樣品07fy0),而導致礦物的fe-mg交換或重置[42],所計算的溫度有可能代表高壓麻粒巖相變質階段的最小估計值[43]。

      3幕式地殼生長與多期改造的年代學和f同位素證據

      由于受到后期多階段變質作用疊加的影響,sm-nd和rb-sr同位素體系發生了重置和(或)礦物之間的同位素不平衡,往往難以準確測定不同變質階段的時代,而鋯石無疑是理想的定年礦物。鋯石是一種難熔礦物,具有很低的pb擴散速率[44],因而高級變質巖中鋯石常常能保留多期次的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記錄[45-49]。因此,鋯石的原位u-pb定年是獲得經歷過復雜演化過程和多期變質作用巖石可靠時代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物理化學條件變化和每期變質時間長短的不同,導致早期的鋯石結構發生改變和(或)新的鋯石生長,從而造成高級變質巖中的鋯石結構顯示較大的變化性和復雜性[50]。鋯石中的變質礦物包裹體能把年代學結果和變質作用直接聯系起來,而對于那些反映巖石復雜的巖漿和變質作用歷史的環帶鋯石所表現出的諸如不規則邊界、不同的核幔邊區域之類的復雜結構可以通過陰極發光(cl)圖像揭示出來[5-52]。此外,鋯石的lu-f同位素體系優于其u-pb體系,通常能抵抗后期蝕變和改造作用的影響[44,53-54],能保存近于初始的f同位素比值,并可以用來示蹤巖石成因和源區研究[55-56]。

      因此,單顆粒鋯石u-pb和lu-f 同位素的聯合分析數據已被證明能提供有關巖漿和變質事件以及巖石成因和殼幔演化的可靠詳細信息[53-55,57-65]。正如前文所述,華北克拉通是一個古老的克拉通并經歷了復雜的演化過程,為此,筆者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已發表的有關華北克拉通東南緣變質基底和下地殼包體的鋯石u-pb年代學和lu-f 同位素數據,探討了研究區前寒武紀下地殼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根據鋯石陰極發光圖像(圖6[29,33-34])可以看出,研究區前寒武紀下地殼包體巖石經歷了復雜的巖漿熱事件和多期變質作用,大多數鋯石顯示核幔邊結構,包括典型的巖漿鋯石核和具有石榴子石+單斜輝石+金紅石+斜長石等高壓麻粒巖相礦物組合的8~9 ga變質鋯石[29,33]以及具有高的ti溫度(大于800 ℃)的248~249 ga麻粒巖相變質鋯石[34]。鋯石u-pb年齡結果統計(圖7)顯示,研究區經歷了25~26、2 ga的巖漿熱事件以及25~26、2、8~9 ga以及390、76 ma的變質事件。其中,形成于25~26 ga的下地殼巖石包括2類:一類是經歷了2 ga和(或)8~9 ga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以及390、76 ma的變質改造,而且可能是因為這類巖石位于下地殼下部,在2 ga時靠近俯沖帶,因而遭受大洋俯沖與變質作用的強烈影響而造成pb同位素均一化,形成了具有與約2 ga島弧巖石一致的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另一類巖石則形成于255~264 ga,可能因處于下地殼上部而僅遭受了248~249 ga麻粒巖相變質作用,但沒有2 ga和(或)8~9 ga變質疊加的巖石學和年代學記錄,表現為典型的前寒武紀下地殼巖石特點的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34]。此外,強烈的約8 ga高壓麻粒巖相變質作用可能是由于幔源巖漿底侵于下地殼底部而導致大規模地殼加熱和增厚引起的,這也與該時期華北克拉通存在廣泛的拉張、裂谷作用以及相關的鎂鐵質巖漿侵位等相吻合[8,20-2,29]。

      鋯石的f同位素分析(圖8[33])指示,研究區前寒武紀下地殼經歷了25 ga和2 ga的巖漿熱事件。鑒于這2期鋯石的ε-f(t)中有一部分樣品為明顯的正值(如5~2),反映它們的原巖來自于新生地殼,結合其原巖性質和地球化學特點,指示它們的巖石成因與2期俯沖增生事件有關[33]。此外,27~28 ga的繼承鋯石u-pb年齡(圖7)和鋯石f模式年齡[33-34]暗示研究區可能還存在更老的地殼物質或更早的地殼生長時期,這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4結語

      ()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前寒武紀下地殼的巖石組成復雜,反映一個不同形成時代和不同成因并經過多期不同程度變質作用與改造的形成、演化過程。

      (2)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在前寒武紀發生過幕式地殼生長,至少包括25~26 ga和2 ga這2期俯沖增生和約8 ga的垂向增生過程。由f模式年齡和繼承

      鋯石限定的27~28 ga可能代表另一期地殼生長時間。

      (3)華北克拉通東南緣前寒武紀下地殼巖石至少經歷過25~26、2、8~9 ga以及390、76 ma等多期構造熱事件和不同程度的變質交代與改造,造成巖石中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發生變異。

      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醫學實驗動物學;翻轉課堂;構建

      中圖分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163-02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又被稱作“顛倒課堂”(Inverted Classroom)[1],其大體做法是學生在課前進行自定步調的學習(觀看視頻講座或閱讀文獻),課堂時間則用來深化概念和參與合作性的問題解決[2]。2011年起源于美國,被加拿大《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3]。翻轉課堂模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能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4]。醫學實驗動物學是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實驗動物科學在醫學研究中的延伸、善待動物、動物實驗常用實驗技術等,課程主要介紹了一些具體技術方法,注重能力的培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合這門新學科。因此,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很好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1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中構建與應用

      1.1 教學內容 課程組教師分別從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環境因素對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影響、實驗動物的環境設施及控制等章節中選取重點內容錄制為微視頻,建立成微視頻庫,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1.2 翻轉課堂模式的構建 課程組教師根據授課內容設計了具體實踐環節,包括課前、課堂、課后,詳見圖1。

      1.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醫學實驗動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1.3.1 應用方案 選取15級動物檢疫專業班級(32人)為教學對象,“環境因素對實驗動物的影響”內容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1.3.2 實施過程 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實驗動物學總論和常用實驗動物及其管理等內容。教師從對實驗動物影響的因素中選取了溫度、濕度、氣流、氣流速度及換氣次數、噪音等作為重點,錄制了一段時長近8min的微視頻,并設計了思考題“歸納影響實驗動物的環境因素有哪些?”,在課前網絡。課堂,學生通過課前微視頻自學,對影響實驗動物的環境因素有了一定了解。教師課堂授課進行的順利,課堂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師主要收集學生的疑問,進行講解。課后,收集的學生學習反饋意見,整理得出結論。

      1.4 應用效果

      1.4.1 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認可度 68.8%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很有必要,75%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很有效,反映了學生對翻轉課堂模式的認可度很高,詳見表1。

      2 進一步加強翻轉課堂模式的幾點建議

      2.1 制作高品質微視頻,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是微視頻的制作。一個生動、形象、有教育意義、有創造性的視頻,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這就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擁有過硬的教學能力,還應該具備高水平的信息化素養和課堂管理能力,可以制作出高水準的教學微視頻,并合理的組織與安排課堂教學活動。

      2.2 保障學生課前學習,反饋真實 學生的課前自學是翻轉課堂有效的前提,因此,需要教務部門合理安排課程時間,任課教師及時上傳教學視頻,同學之間利用網絡平臺積極互動,制定出科學的學習跟蹤方案,以保障學生課前自學的完成,信息反饋的真實。

      2.3 建立多元化教學平臺 在目前的教學中,使用的是班級QQ群、微信群作為網絡平臺。從搜集的反饋信息看,學生覺得網絡平臺較單一,比較起來更喜歡微信群,也建議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者班級論壇等。90后的學生是崇尚個性學習的一代,豐富多元的教學平臺才能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

      3 結語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教學的手段也更加多樣,教師主宰課堂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的需求,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5]。起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的引入與本土化,是一個迫切又艱巨的研究課題[6],將其引入高校專業選修課《醫學實驗動物學》中實踐,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將翻轉課堂模式引入醫學實驗動物學中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且初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工作實際將其不斷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嚴文法,包雷,李彥花.國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6,(11):120-128.

      [2]楊春梅.高等教育翻轉課堂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16(1):59-63.

      [3]胡小勇,張瑞芳,馮智慧.翻轉課堂中的問題導學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7):93-97.

      [4]周賢波,雷霞,任國燦.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項目課程中的教學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97-102.

      [5]王國亮,詹建國.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2):104-110.

      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實驗動物;動物實驗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a)-0171-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LU Ping SHI Jingjing

      School of Pharmacy, TCM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was reform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from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animal;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是研究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的理論及實踐知識的一門課程。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習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其目的是使學生接受動物實驗中基本技能的訓練,熟悉和掌握一些常用動物實驗的知識和技能,為今后獨立開展科研課題的研究奠定基礎。隨著時代的進展,實驗動物科學為生命科學的發展起著很大的推進作用,其重要性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1]。但是,與西醫院校相比,在中醫藥院校對學生動物實驗等方面動手能力的培養,還遠遠不夠。在多數中醫藥院校本科階段的專業都沒有開設相關課程,而只在藥理學、生理學等課程中分散學習了動物實驗的相關內容,因此造成學生們在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方面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動手能力較差,也使部分高層次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科研水平難以在短期內提高,以至于與現代中醫藥科研工作的要求形成反差[2]。因此,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課程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如何開展好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課程的教學,滿足培養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需要,一直是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思考的問題,自我校開設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課程以來,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

      1 關于課程的教學內容

      1.1 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

      通過教學發現,雖然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大多是中醫藥專業的畢業生,本科階段通過一些課程的學習也多少做過動物實驗,但大部分學生動物實驗基本操作能力很差,許多學生連大、小鼠如何保定都不會正確操作,對實驗動物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急需提高在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操作方面的能力。因此,雖然在本校該課程是碩士研究生的一門選修課,但很多研究生導師都要求學生選修這門課程,以便為之后的科研工作做好準備。

      基于所培養研究生的實際需求,加上課程學時的限制,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動物實驗方法為主,主要向學生介紹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技術、科學研究中的動物實驗方法及動物外科實驗操作方法等內容,同時結合課程內容盡量多地安排不同類型的動物實驗項目,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實驗動物的相關知識為輔,主要向學生介紹實驗動物的概念、分類、選擇,動物模型、常見實驗動物品系的生物學特性及應用、影響動物實驗結果的因素等內容,從而使學生們在今后從事動物實驗時,能夠從實驗目的和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和應用各種實驗動物。而對與研究生以后科研工作關系相對較小的實驗動物育種學和生態學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

      1.2 適當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內容

      根據學生以后進行科研實驗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內容。對于醫藥院校的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實驗很多都與藥物有關,藥物的配制以及劑量的確定對獲得準確、可靠的實驗結果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了常用中西藥物或試劑濃度的表示方法、給藥溶液的配制與換算、不同種屬動物間劑量的換算、人與動物用藥量的比例換算等內容。另外,對于研究生來說,學位論文是檢驗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學術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其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3]。而在本科生階段,學生缺乏科研論文寫作方面的訓練,有的同學甚至連實驗記錄和實驗報告都不會寫,或者很不規范,因此,該課程還增加了動物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運算,常用統計學方法的選擇及應用,實驗報告與論文的撰寫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并結合相關實驗項目讓學生及時進行練習,使學生在進入實際科研工作之前,對相應的科學研究方法有所了解,為以后能夠迅速準確地開展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1.3 介紹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方面發展前沿內容

      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斷補充和課程有關的一些開拓性、前沿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內容。例如:講解傳統屏障系統特點的同時,介紹近年來倍受關注的獨立通氣籠具設備(IVC)的特點以及在清潔級以上實驗動物飼養和飼養中的應用情況;講授傳統動物實驗操作技術的過程中,介紹基因導入技術、克隆技術、胚胎移植技術、胚胎干細胞技術等知識在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當中的應用。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當前生物醫學發展前沿的這些最新技術,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2 教學方法

      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對于今后從事科研實驗研究的研究生們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然而該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實踐性強,而課時有限,為了滿足教學需要,理論教學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利用多媒體教學可視性強的特點,在課件中盡量補充大量的有關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方法等方面的圖片及影像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的特點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學內容多而課時有限的矛盾。但是,多媒體教學能夠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而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際訓練才能獲得[4]。因此,該課程的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練習,在每次理論教學完成后,都會安排與之相關的具體實驗項目由學生獨立完成,及時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程安排上,理論和實驗課時比為1∶2,大大增加了實驗課的比例,增加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并且,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將在部分章節中嘗試引入自主授課式教學[5]或PBL教學[6]等多種教學方式,使課程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 考核方法

      本課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組成:①平時成績。主要以實驗報告為主,占總評成績的30%。②期末實驗操作考試。實行一對一考試,試題由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兩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實驗操作由學生獨立動手完成,指導教師根據完成的情況評分。占總評成績的60%。③撰寫相關綜述或小論文。要求學生查閱與動物實驗或實驗動物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論述,同時獨立完成小論文。如果在批改過程中發現互相抄襲、內容雷同的,成績均為零,并令其重做。該部分占總評成績的10%。通過這些考核,一方面要求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課堂學習和實驗操作訓練,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以后獨立撰寫實驗報告和科研論文打下基礎。

      4 教學效果分析與評價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對我院2006~2010級選修該課程的研究生進行調查后發現,該課程得到了導師和學生們的認可。通過課后反饋了解到,課程中加強動物實驗操作技術方面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而對實驗動物相關知識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對實驗動物的認識,有助于今后科研工作中對于實驗動物的有效利用。同時,學生們普遍認為,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講授完相關理論內容隨后就進行實驗操作的教學安排對強化理論內容的理解和操作技術的掌握非常有效,學生的問卷調查滿意度達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目前還存在著教學課時不足,實驗場地偏小,實驗教學儀器臺件數不足等情況[7-9]。今后,對于該課程的教學,還需繼續努力改進、擴大知識面、改進教學方法,對教學安排和教學條件還要進一步完善,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鳳奎,王純耀.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3-4.

      [2] 章敏.中醫藥院校開設《實驗動物學》課程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11):846-847.

      [3] 蔡紅兵.研究生論文撰寫及答辯中存在的問題及質量管理的措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0):104-105.

      [4] 寇冰,陳朝陽,宋國華.實驗動物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3):339-340.

      [5] 何惠宇,滿云娜,王星.自主授課式教學在成人口腔材料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8):110-111.

      [6] 姚領愛.關于開展PBL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科研雜志,2009, 21(7):34.

      [7] 陳樹君,張秀夯,陳玲,等.病例情境模擬考核在臨床醫學專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1):106,114.

      [8] 陳運英.論加強中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 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J].廣西醫學,2009,31(1):124-126.

      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中草藥;中草藥分子;方證組方;分子中藥

      0引言

      中藥是國粹,善治疑難重癥,護佑著中華民族繁衍和昌盛數千年.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治療疾病的藥物,故其治病具有“多用復方”、“多種成分”和“多個靶點”的特征. 但因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加之用藥習慣和制劑工藝恪守傳統等原因,中藥復方存在成分不清楚,作用機制不明確,制劑外觀“粗、大、黑”,多數制劑起效較慢,質量難以控制等明顯不足或缺陷. 這不僅使得現代人群抵制中藥的意識增強,還直接導致中藥失去國際競爭能力,甚至部分人已開始懷疑中藥的科學性和動搖中藥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如何解決中藥的創新已成為21世紀全球共識的難題. 有科學家主張從中藥材中提取、分離和純化出化學成分,進而研制創新藥物即1類新藥;這無疑水平很高,也確實是發現和創制創新藥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研制出的制劑是化學藥品,不再是中藥!還有研究者強調從單味中藥中獲得有效部位群,這無疑也是新藥研發的另一種方法,但研制出的藥物一是失去了中醫臨床的中藥復方特色,二是研制成的制劑歸屬于天然藥物. 那么,中藥如何進步和發展?中藥如何適應中醫臨床?傳統中藥復方與中醫臨床方證理論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們對此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呢?我們認為,中藥與中醫是中醫藥科學領域中即相對獨立又互相制約、彼此互為生存又依從發展;鑒于中藥的屬性歸于中醫臨床的特征,即中藥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所以,中藥創新的關鍵在于中醫藥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進步和創新.

      1現代中醫藥新思想和新理論

      1.1“中藥分子”與“分子中藥”等新概念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發揮藥理作用的基礎. 我們采用現代中藥化學組學和中藥分子藥理學研究技術,對不同中藥,結合各藥材已知的藥理作用,將分離提取獲得的各個有效成分或部位如揮發油、生物堿、黃酮、香豆精(素)、蒽醌、強心苷、皂苷、萜和多糖類等,按其化學性質如分子質量、極性或酸堿性質等特點相近者劃分為化合物群,以活性分子為依據進行藥理活性的比較研究,研究中藥臨床治病的多樣性和多靶性,揭示中藥的多成分即多分子效應機制. 我們認為中藥和中藥復方是由諸多具有特定骨架(即結構)和藥理活性的分子組成,確定單味中藥或復方制劑中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分析它們對中醫“證”作用的主與次或區分其強弱,并將源于單味中藥或復方中藥中具有特定藥理作用的有效成分或部位稱為“中藥分子”. 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以中醫“證”和病機為依據,繼承并創立以治療主證的中藥分子為“君藥”、協同或增強君藥療效者為“臣藥”、治療次證者為“佐藥”、減毒或調和諸藥者為“使藥”等的中藥分子配伍思想即為“方證組方”概念. 按照方證組方思想組方并研制成功的中藥新藥成為“分子中藥”. 繼而,把研究和分析中藥或復方中的分子組成、結構、理化性質、藥理活性及其機制和配伍規律的科學稱之為“分子中藥學”[1-3].

      “中藥分子”的命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劉德麟等[4-6]提出,主張中醫理論必須現代化,并認為中藥主要的整體效應可以歸結為中藥分子對機體生物分子的作用. 分析中藥分子對機體生物分子作用的特點,不僅可以把握中藥治病的整體效應規律,利于明確中藥的療效、藥用部分、用量、炮制和制劑、服法、副作用、禁忌證、毒性反應、中藥效應的多樣性和多成分作用的綜合性,更方便確定中藥合用時的功能與主治、判斷中藥配伍的歧議和發掘中藥的新用途. 他們推崇中藥分子藥理學是古典中藥藥理學的發展,是現代中藥藥理學的方向;力薦用中藥分子方劑取代中藥方劑. 王米渠等[7-8]認為中醫在理論、臨床、中藥三方面的分子生物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呼吁建立“分子中醫學”和“中藥分子藥性學”,以在中醫理論上拓展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方面的空間;使中藥在中醫臨床療效基礎上說明分子機制. 吳鳳鍔[9]早年已提出“分子中藥學”和“組合中藥學”思想,提出在“組合中藥學”理論指導下,將極其復雜的中藥成分組成按化學結構和活性分解為若干群體,使問題簡化,然后分別研究這些群體的化學組成和結構,將這些群體分為單味中藥的表征性成分和非表征性成分,使其系統化,在查明組合分子的組成和藥效以后,以單味中藥的主要組合分子群組合成新型中藥.

      1.2新思想和新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和依據中醫藥學經歷數千年至今,傳統辨證論治的組方原則仍然是中藥新藥研制立方的依據,但這一組方原則因入藥的每一味中藥(不論是飲片還是原生藥)本身就是由多成分組成的復方,加之恪守傳統制備工藝(如粉碎、水煎煮和乙醇回流提取等)和方法,其制劑不僅難以克服“粗、大、黑”等缺陷,而且成分更為復雜(至少包括原藥成分和次生成分). 所以,造成制劑落后和成分不清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傳統的中醫藥理論與現代中醫藥新觀點缺乏有效的傳承. 如傳統中醫藥理論“八綱辨證”和“辨證論治”是談用藥需根據臨床發病特征進行標本兼治的組方與治病的原則,雖然這一理論幾千年來一直指導著傳統中醫藥臨床實踐,其重要性不僅是傳統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精髓,而且對形成現代中醫藥理論體系亦具重要指導作用;但該理論同時也明顯存在“應用抽象”和“隨證變方”不確定性等缺陷. 因此,傳統中醫藥理論比較適用于中醫藥臨證醫學的實踐,對于現代中醫藥學的發展特別是研制中藥新藥明顯不相適應. 第二,缺乏傳統中醫“證”的實驗動物模型,致使傳統中醫藥理論難予研究與求真,同時也導致現代中醫藥理論難以創新. 傳統中醫藥理論,特別是很多古方、名方無不凝集著古時代祖先們以身試藥、付出無數生命作代價、經歷千百年臨床實踐的總結與結晶;隨著人類社會思想的不斷進步,文明意識的提高,社會與自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實驗醫學的興起,人們開始意識到以身試藥既不人道,又具風險;對此,人們便孜孜不倦探索著使用人類疾病替身進行試藥的方法,即現代統稱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 但遺憾的是,由于生物進化的很大差異和中醫“證”的特殊性,致使許多人類疾病不能或很難用適合的動物復制出相同或相似的疾病模型. 所以,中醫“證”的動物模型缺乏不僅導致中藥的療效難以評價,而且也制約著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實驗驗證和發展. 第三,中藥的臨床取效往往呈現多組分(成分)、多靶點和多效應特征,加之一些人類疾病譜變異迅速的特點給藥物的體內療效基礎研究帶來極大困難. 綜上所述,構建中藥組方新理念、創建藥物和證效評價的動物模型是研制中藥新藥的關鍵技術.

      2中藥分子藥學與藥理學評價

      研究分子中藥,中藥分子藥學與藥理學評價是最基本的研究內容. 二者按方法學區分是相對獨立的,按關聯性來講又是相互關聯的. 處方篩選是中藥新藥研究的起始環節,組方思想往往從篩查“中藥分子”的中藥化學組學研究、及其“證效評價”即中藥分子藥理學的關聯研究中產生,選擇針對性強、主治病證專一、多年臨床經驗方或古方作為基礎方,按照方證組方理論和中藥化學組學等方法,提取、分離、純化和分析組方中的中藥組分,經中藥分子藥理學證效評價,確定方劑的工藝路線,明確體內各中藥分子的作用靶標、效應強度或主次,優選療效顯著且副反應小的新制劑組方,進而創制分子中藥新藥.

      3“分子中藥”與“分子中藥學”的區別與聯系

      “分子中藥”、“分子中藥學”等觀點的提出是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繼承與發楊. 我們在此提出的“分子中藥”系指體內物效作用及其機制明確的治病藥物;所以,分子中藥是物或產品的屬性. 而"分子中藥學"從其上述命題的內涵不難看出,它是發現和研究分子中藥的思維、方法學的高度概括,闡述的是理論體系,是實施思想與實踐的屬性. 分子中藥是分子中藥學研究的結果或成果,是分子中藥學的科研設計與研究的目標. 分子中藥的本質是中成藥,但其處方組成不是中藥原生藥或飲片,而是體內已經方證評價證實具有明確作用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復方,同時處方中的各組分遵從中醫組方原理和治則,并應符合中成藥制劑工藝及其質量標準.

      4中醫“證”的實驗模型是創制分子中藥的重要保障

      4.1實驗模型與分子中藥的研究關系分子中藥學的研究實質是以篩查中藥分子為主線,尋找中藥分子靶標及其作用機制為重點,評價各中藥分子對中醫“證”即西醫疾病的作用強度并組方為條件,創制分子中藥為終極目標的新藥發現和創制的科學實踐體系. 由此可見,動物模型不僅是研究傳統中藥藥理及其作用機制的主要方法,更是分子中藥學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最客觀和最基本的評效探機方法. 由于分子中藥的組方依據源于中藥分子的證效評價及其比較研究的結論,故創建各種可用于中藥分子藥理活性發現和評價的實驗模型,特別是代表中醫“證”的生物分子、細胞、器官或組織及動物模型至關重要.

      4.2國內已有的研究基礎和進展在創制中藥新藥的過程中,因缺乏評價新藥有效性的動物模型導致不少新藥研究失敗或限制了新藥的發現. 因此,研究和復制與人類疾病相同或相似的證效評價動物模型一直是創新藥物研制領域中備受關注的技術難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施新猷[10]和郭鷂[11]分別主編了我國第一部《醫學動物實驗方法》和《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專著,揭開了我國比較醫學發展的序幕,同時也給新藥研制的藥效學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撐. 之后的20余年,我們在實驗醫學研究領域創建了“泌尿系結石”、“視網膜動脈栓塞”、“心血管型放射病”等證效評價系列動物模型,改良了"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紅斑狼瘡"動物模型;尤其是采用光化學損傷造模等先進手段,建立了家兔視網膜動脈血栓(血瘀證)模型,為中醫眼科急重病的實驗研究創造了條件. 在總結自身創制的方證評效動物模型的基礎上,我們系統查閱和收集了國內、外實驗醫藥學中的動物模型,并按照人類醫學系統分類等方法,編撰出版《比較醫學》[12],《現代醫學實驗動物學》[13],《中藥藥效學研究與評價》[14]等專著,不僅為新藥藥效學評價提供了實驗、教學和研究方法,同時亦為中醫藥學和實驗動物學等專業的廣大教、醫、研人員的科技工作提供了參考.

      5我們的研究與探索

      近年來,我們采用“方證組方”思想,從分子、細胞、器官和組織及動物模型等不同水平,對中藥分子及其復方的藥效和作用機制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闡明方證分子組方配伍關系和物效基礎,實現中藥藥效評價關鍵技術的整合. 在明確主靶點、強化主效應、降低副反應的基礎上,創制高效低毒、成分明確和質量可控的現代分子中藥方面已有初步心得和研究進展. 中藥分子遵從“方證組方”概念創制分子中藥新藥,實現方劑從原生藥材或飲片配伍到中藥分子配伍的模式轉化,為中藥作用機制和新藥篩選研究提供了方法學指導,這正是傳統辨證論治中醫藥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采用細胞和去勢動物模型篩查出存在于槐角中具有雌激素受體競爭性抑制作用的中藥分子即染料木素[15];研制的主治骨質疏松癥的分子中藥“染料木素膠囊”已于2004年獲得國家SFDA 1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批文,目前正在進行Ⅱ期臨床研究. 從水蛭[16]中分離獲得具有顯著活血化瘀作用的多肽成分,制備成用于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17]的“強力脈肽粉針劑”,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

      6展望

      6.1古方是創制分子中藥的基礎方源目前,我國有據可查的中藥古方至少10萬余首,而且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其臨床有效和安全可靠. 但是,絕大多數古方系復方,其中有效成分的化學結構不清楚,作用靶點和分子機制更不明確. 因此,中藥復方很難被主流醫學和西方社會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藥復方的推廣和應用. 所以,采用現代中藥分子的分析及其體內活性靶點研究,對于闡明中藥古方的作用機制和配伍原理,向國際社會顯示分子中藥的科學內涵,已成為中國科學家亟待解決的一個非常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更是創制分子中藥最為簡便可行的方法. 在這方面,陳竺等科學家為我們豎起了標桿,他們對民間用于治療淋巴結核、皮膚癌等有效的驗方(含砒霜、輕粉、蟾酥)逐一篩選,從復方到單味中藥砒霜,又到化學純三氧化二砷,終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靈一號”注射液,創造了白血病臨床治療的“人間奇跡”. 對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創制出世界上第一個分子中藥,讓人們知道,中藥講得清楚,道得明白!

      6.2分子中藥是中藥創新的必然和未來中藥屬于中醫藥學范疇是因為中醫是“綱”,中藥是“目”,“綱”舉“目”張. 中藥和中醫即相對獨立,又互為生存;是互生共存、相互交融的自然科學. 中藥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科學領域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中藥現代化就是將傳統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把中藥推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過程. 中藥現代化的關鍵在于中醫藥理論現代化. 因為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治療疾病的藥物屬性,決定了中藥不同于天然藥物和化學藥品;加之中藥臨床治病多強調主次證同治或兼治和辨證論治的整體調理治療原則. 所以,中藥創新的根本問題一是中醫藥理論必須創新;二是研究思路必須遵循闡明中藥物質基礎為主導的觀念. 目前,隨著學科間知識的交融與相互滲透,特別是廣義醫藥學的分子生物學和人類基因組學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的促進了中醫藥的新觀點和新理論的發現與提出. 本文已涉及到一些諸如“中藥分子”、“方證組方”和“分子中藥”及“分子中藥學”等最新現代中醫藥新觀點、新理論和新的科研命題,這些新思想或新觀點不僅為現代中醫藥理論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將為創新中藥的發現和研究提供了理論保障. 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嶄新的現代中醫藥理論體系正在形成,分子中藥必將成為未來全球醫藥市場最受親睞的健康使者.

      參考文獻

      [1] 王四旺,謝艷華,孫紀元.中藥現代化與“分子中藥學”[J].中國醫學月刊,2002,1(9):743-745.

      [2] 王四旺,王劍波,謝艷華,等. 綜觀中藥研究新觀點,試論藥物開發新思路[J]. 醫學研究雜志,2008,37(2):95-99.

      [3] 王四旺.“分子中藥學”內涵與現代中醫藥[J].亞太傳統醫藥雜志,2008,4(3):9-12.

      [4] 劉德麟. 分子網絡調節-分析中藥分子藥理的理論工具與實驗方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7,3(6):1-5.

      [5] 劉德麟.金香蘭,揚威.從分子作用把握整體效應中藥分子藥理的理論研究[J].自然雜志(專題綜述),1997,19(6):316-323.

      [6] 劉德麟,梁菊生,康旭亮,等.中藥分子方劑醫藥科學的新生長點[J].自然雜志(科技進展),1998,28(6):337-340.

      [7] 王米渠,許錦文.中藥分子藥性學的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2002,4 (6):51-53.

      [8] 王米渠,許錦文,林喬.分子中醫學發展三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1):1-3.

      [9] 吳鳳鍔.從單方成藥到“分子中藥學”和“組合中藥學”[J].中草藥,2002,32(9):1-3.

      [10] 施新猷.醫學動物實驗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11] 郭鷂.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M].第一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2] 施新猷,王四旺,顧為望,等.比較醫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3] 施新猷.現代醫學實驗動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

      [14] 王四旺,施新猷,黃傳貴,等.中藥藥效學研究與評價[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5] Wang ZL, Sun JY, Wang DN,et al.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f the large-scaled purified genistein from Huaijiao (Sophora japonicaLeguminosae) on anti-osteoporosis[J]. Phytomedicine,2007,13 (3):718-723.

      實驗動物學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食品毒理學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食品毒理學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學物的性質、來源、形成以及它們的不良作用與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機制,并確定這些物質的安全限量和評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門學科,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我國食品毒理學起步較晚,大概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食品毒理學快速發展,對該學科的科學研究需求不斷加大,從2002年起,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相繼設置食品安全專業,由此《食品毒理學》成為食品質量安全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近年來,很多老師就《食品毒理學》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分別提出各自的觀點。本文筆者也在不斷嘗試對食品毒理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法進行有益改革、積極探索與創新,現就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一下淺見。

      一、深化理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改進理論教學,突出重點難點

      食品毒理學具有與其他基礎課不同的特點,所涉及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學、食品衛生學、食品營養學、生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廣泛知識,而食品安全專業多設在食品學院,所以其課程設置多與食品工藝相關,生理學、生物學相關課程無法全部安排,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面很窄,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抓不住重點,找不到規律,花費很多時間卻收不到好的效果。并且我校該門課程理論課只設置27學時,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為此,筆者在綜合相關教材的基礎上,補充生理學、生物學知識概念、抓住社會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合理安排各章節。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本課程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主要講解總論部分。在總論部分,重點講解毒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盡量把重點、難點和疑點講明,描述性內容少講,由學生課后自學。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來說,由于缺乏動物生理學、醫學等相關背景知識,因此在講解化學毒物在體內的生物轉運、轉化以及毒作用機制時,應重點講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機制,不能太深入,否則容易造成學生越學越糊涂,結果事與愿違。另外,對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時候要對其進行必要的功能驗證和安全性評價,其中必不可少就是進行毒性作用評價,因此在理論講解的時候應重點講解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試驗設計及毒性作用評價,以便為學生在以后科學研究中打下基礎。在各論部分,綜合當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內容,抓住社會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突出講解目前比較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如二英污染、霉菌毒素中毒、轉基因產品等。

      2.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生命科學領域中新的理論和研究手段日益滲透到食品毒理學科,外源化學物中毒與危害的機理研究已進入分子水平。一些新發展的技術如基因重組、克隆技術、核酸雜交技術、PCR技術、DNA測序技術和一系列突變檢測技術等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的各項食品毒理學研究。筆者在每學期上課之前都根據大綱要求,合理調整教學方案,補充新的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科研成果適當增加該學科研究的新進展,使學生了解現代食品毒理學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激發學生興趣,開展探索式學習方法

      在過去教學中我們多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的教學模式,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食品毒理學一些理論知識難理解、難記憶,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不利于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為適應該學科發展的需要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探索食品毒理學教學方法,我們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授課方法,引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上課時更多采用與學生互動方式,及時獲取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比如,當發覺課堂氣氛不活躍時,可以改變教學方式,采用提問、討論問題等形式,圍繞基本概念及重點難點內容提出一些與日常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同學帶著問題去思考。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獨立創造力,增加科研意識

      1.改進實驗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食品毒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實驗是毒理學的研究手段,也是學生了解和獲得毒理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尤為重要。學生通過毒理學實驗課,不僅可以驗證某些毒理學理論,對于一些基礎實驗技術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動物的表現和反應不僅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鑒于本課程實驗課時有限,因此,筆者對實驗課內容選擇,盡量讓學生掌握一些比較常用的基本實驗技術,以便學生在以后科研工作中能學以致用;在實驗順序安排上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方式,做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銜接,使實驗教學效果得到充分地體現,真正成為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輔助工具。

      2.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實踐課考核比例

      對于學生的考核不能只憑期末考試就決定該生及格與否,應當全面考核。過去實踐教學只作為整個教學的輔助部分,不進行考核或者占最后總評成績的比例較小,由此造成一些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因而實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所以我們逐步加大實踐課的考核比例,將實踐考核所占比例提高至30%~40%。每次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報告進行批改評分,列為平時成績最后計入總成績,并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增加實驗內容。

      三、加強教師自身素質培養,提高食品毒理學教學效率

      針對食品毒理學與多學科存在密切聯系和相互滲透的特點,授課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應加強對相關的基礎學科如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學、食品衛生學、食品營養學等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融會貫通,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是獸醫專業畢業,因此在實驗動物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有較強功底,但在食品衛生學、食品營養學等相關課程的知識比較薄弱,因此平時我注意向老教師學習,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食品衛生學、食品營養學等相關知識,并積極主動去聽相關老師課程,在這兩方面我有了很大的進步,教學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并及時地把本課程的內容補充于課堂當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

      總之,食品毒理學理論和實踐教學是學科建設中重要環節,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作為食品毒理學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探索,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教學經驗,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化教學模式的真正轉變。

      參考文獻:

      [1]劉寧,沈明浩.食品毒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韓馳.中國食品毒理學的現狀和發展[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3,15(6):481-483.

      [3]鄭定仙.我國食品毒理學回顧與展望[J].中國熱帶醫學,2006,6(10):1880-1881.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浮力影院亚洲国产第一页|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熟妇无码AV|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