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設計研究

      城市設計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設計研究

      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形態美學環境

      一藝術范疇

      1“真”的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指的是城市的空間、建筑、環境與人所共同形成的整體的構成關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總結城市形態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拼貼式的,是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積淀的會合;真的城市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產生漸進式、碎片式的變化,通過這種漸變,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續,又能不斷地更新;在城市形態的圖底關系中,虛體形態(城市空間)往往比實體形態(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態,就具備了創造美感的基本條件。一個城市如果結構合理,我們便說它在美學原則上體現了合規律性。它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種基本需求條件,就能為人們的審美活動構筑廣闊的舞臺,從而在美的層面體現出城市設計美的合目的性來;一個城市如果形象真實,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認知的基礎。城市的藝術形象是城市形態美的外在表現,它是人們接受美和培養美的媒介,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反映,同時也是規劃師、設計師和建筑師思想情感的表現和表達。

      有些城市具有誘人的形象條件,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卻認為城市的結構有問題,生活不便,所謂的吸引力純粹是一種城市的作秀表演;有的城市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卻備感親切、溫馨,居民不肆張揚,樂得逍遙。在這樣的城市中待得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靜、舒適帶來的愉悅和。很多歐洲城市和我國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讓人難忘,原因恐怕就在這里。這就說明了一個城市美的問題:高層林立、“現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給人們帶來美感,而結構合理的城市卻可以讓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說,城市形態的真,必須要首先做到結構合理,然后再考慮在真實的形態下去塑造形象。只有惹眼的形象,而這種形象與城市的結構完全脫節,那這個城市的形態就屬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無法創造美的。

      2“善”的城市環境

      我們這里所說的城市環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脈環境。

      城市的文脈,是城市賴以存在的背景,是與城市的內在本質相關聯的那些背景。一切決定城市的產生、發展及城市形態的顯性或隱性的東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脈的范疇。城市的顯性形態是由那些可見的要素組成,包括人、建筑、景觀以及環境中的各種要素;而城市的隱性形態指的則是那些對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潛在的深刻影響的因素,比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習俗、心理行為等。顯性的形態,看得見,摸得著,能夠體驗,可以感知,特別是城市中公共領域的形態,它的使用和體驗,決定著對城市形態和空間的感知,強烈地影響著對城市的使用;隱性的形態是設計者所不能控制的,它受文化形態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很復雜。凱文·林奇指出,認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礎,城市設計應以滿足人們的認知要求為目標。人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城市形象是人的一切感受的合成,因此,我們必須將建筑、城市與人的知覺三者拉近,放在文化與哲學的高度加以看待,強調人與環境的統一[2]。

      善的城市環境除了要在文脈環境上為人們創造連續的、可以使人感受到歷史變遷和生活場景變化的文化背景之外,還要為人們創造一個可以從容應對生活的功能背景。如果一個城市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質量差,而消耗又大,就無法滿足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那又如何能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需求呢?有些城市和地區,雖有著良好的環境資源,但是連衣、食、住、行等基本條件都無法保證,人們也就沒有心情去欣賞這些美。城市應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也就無法體現城市環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無法滿足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欲求。

      3“美”的城市意象

      藝術的創造,首先需要構思。而構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構意象、經營意象,其目的還是要實現審美意象。審美意象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設計者對實際生活的體驗,對人類生活價值的感悟。

      人類對城市的建設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具有自覺的審美意識的。當然,城市不是作為一件純粹的藝術品而存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的藝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藝術的創作角度講,城市設計關注的多為城市環境藝術的組合,關注街道、廣場、建筑、園林、雕塑等元素的相互關系,確立它們之間的組合方式,并將它們的美體現出來,表達出來。

      在藝術構思中,意與象如何結合為意象,是創作者要解決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體對象的映像,無論是直接感知的映象,回憶過去而來的表象,還是由聯想而來的印象,盡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樣,但都要求符合客體對象,要按照客體的外在尺度來再現對象,要求真實。“意”則是藝術家、設計者主體自身的意向。主體依照自己的意向來感知、改造客體對象,把客體的外在尺度和主體的內在尺度統一起來,按照美的規律把意與象結合為審美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從一定意義上說,取決于設計師對審美意象的建構。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意象世界,決定于設計師的審美意向,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同時也存在著無數的假、惡、丑。好的城市形態塑造,應該是能夠激發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審美,設計師的審美意向直接和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相聯系,而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處于審美心理結構的中心,對審美意象的經營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城市形態、城市環境、城市意象是城市設計美學藝術范疇的三個主要方面。真的城市形態是人們認知城市的基礎;善的城市環境是實現美的合目的性的關鍵;而美的城市意象表述的是城市形態的藝術創造與情感體驗。總之,城市的藝術形象不是城市各個要素的簡單拼合,而是從整體上進行系統的藝術處理。因此,一個好的城市形態,應該是真、善、美高度統一的藝術綜合體。

      二物化結構

      1自然要素

      既然城市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那么城市的規劃與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狀態與人工物之間建立起和諧、融洽的關系。由于平原、峽谷、盆地、丘陵、濱水地區等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同,城市形態的構成手法與美學意境也不盡相同。城市設計應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觀突顯出來,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線上的連綿輪廓等。這些特征景觀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補充,應當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狀態。

      園林藝術是城市形態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風景區、公園、綠化等。城市設計美學不但要研究園林藝術的特征和基本規律,還要探討園林藝術與民族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的關系。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和價值是多方面的,在城市形態的構成和環境美化中,園林綠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公園、綠地、綠化帶、林陰道等,除了它們自身的生態作用之外,對于營造城市景觀、豐富城市色彩、提供休閑場所、創造舒適環境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現代城市建設中,如何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注意保護自然環境并不斷開拓城市自然景觀,使生活環境更接近于大自然,已成為城市設計者的重要課題之一。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有助于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觀,使城市環境美大為增色,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平衡。

      2人工要素

      城市空間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質表現,是城市中最易識別、最易記憶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場所。人們對城市的認知往往是通過對城市空間的認知來實現的。“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一樣,可能是相對獨立的整體空間,也可能是相互有聯系的序列空間。與建筑空間不同,在城市空間中后者占主導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積、不同形態的各種空間如廣場、街道、園林、綠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織的具有一定體系的序列。”[3]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城市空間的設計主要應考慮的就是秩序問題。

      建筑是城市人工環境和人文景觀的主體,是構成城市形態的基本要素。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這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寧干脆說:“城市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建筑問題。”可見建筑在組成城市形態和城市景觀的諸要素中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建筑實體對于城市整體美的貢獻不在于建筑個體,而在于建筑群體和空間的組合。沙里寧在分析了歐洲中世紀著名城市和它們的建筑設計之后得出結論:這些城鎮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動、美好的面貌,不是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協調[4]。現代建筑從整體觀念提出:不但建筑個體的形象要盡善盡美,而且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整體空間環境之間也要和諧統一。城市建筑設計要根據城市形態的總體要求,仔細推敲城市空間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體形、質感和韻律等,遵循統一、變化、協調的美學原則,創造既統一又有變化的城市建筑藝術美。通過對建筑實體負責任的設計,可以成功創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間。

      環境藝術,顧名思義包括環境和藝術兩個方面,是利用各種藝術方式和技術手段,對實體環境進行總體藝術設計,以創造空間形態美的一種綜合藝術。它的創作一方面是依托實體環境,從實體環境出發;另一方面又要將實體環境藝術化,以創造出某種藝術氛圍或藝術境界,從而使城市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達到統一。按藝術原則進行城市建設,按藝術方式改造環境,就是環境藝術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環境藝術幾乎涉及所有物質形態的環境構成要素,諸如自然景觀、建筑藝術、園林藝術、雕塑藝術、壁畫藝術、工藝美術、廣告裝飾等等。但是,環境藝術并不是這些構成要素和門類藝術的簡單疊加,而是以人為中心,以創造空間形態美為目的,將各種要素和藝術手段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

      3社會要素

      城市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會聚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積淀。歷史不僅僅只出現在教科書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體、有質感的城市中。作為城市發展的象征、歷史文脈的體現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對觀賞者、游覽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作用。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開發建設和改造中急需重視的一個問題。

      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學、集約文化的空間系統,是一定地域中的經濟實體、政治社會實體、科學文化實體的統一。城市設計美學與城市社會生活緊緊相連,密不可分,應從審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際關系、行為規范的問題,以及它們與城市設計、城市建設的關系,探討城市社會美的構成和城市社會生活的審美價值標準。

      城市大眾既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主體,也是城市審美活動、審美關系的主體。他們不但參與城市形態美的欣賞,從優美的城市環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參與美的創造。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居民大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同時,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城市居民的社會閑暇時間總量以及閑暇休憩在社會總時間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從而為居民按照個人興趣參加各種文化娛樂、藝術、體育等審美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因此,城市設計美學既要研究作為審美對象的城市形態的客觀存在,也要研究作為審美主體的城市居民的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城市大眾的審美意識包括在城市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所形成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標準、審美情趣和審美需求等。它們是城市大眾在感受、認知、欣賞和創造城市形態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時又反過來對城市形態美的欣賞和創造起支配作用。

      三觀念體系

      1環境美論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幅畫、一張明信片或一幅照片驚嘆自然的美,而當你真正身臨其境時往往會覺得失望。這是因為,在先驗的意義上,人們對自然美的感知給予了一種理論化的圖式,把自然美恒定為一個概念,其結果必然是相反。自然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觀念,對它的審美感知應當是一種分析的結果,而不是先驗的標準。

      環境的藝術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來實現。為打破傳統上生活與藝術相隔離的狀態,需要創造出一種能使觀眾有如置身其中的藝術環境。這也對現代環境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城市園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園林藝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以及大地景觀規劃等學科的進展,都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了環境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

      環境藝術與人的生活空間是結合在一起的,人的行為的改變會帶來視點的改變,由此形成的空間環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并具有了時間的順序。這樣,空間不再是三維的形式,而將以四維的形式出現,環境藝術因而就同時具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序列。隨著審美主體欣賞角度和視點的變化,在靜態和動態的發展關系中,環境藝術就會表現出多樣變化的形式和形象。

      2空間美論

      美是一種整體的和諧,城市空間的美體現在空間的各組成部分——自然環境、園林綠化、建筑、小品、雕塑、壁畫、裝飾藝術、廣告藝術等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上。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協調組合是形成城市環境整體美的重要條件。

      首先,整體觀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理解和傳承上。只有當空間從它所處的歷史事件、社會文化、人類活動等特定條件中獲得了文脈意義時,它才能被稱之為場所[5];其次,整體觀表現為對城市空間可變化形態的控制。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態上永久不變,“拼貼”是一種必然。在這種變化和拼貼的過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它們是城市認知的關鍵點;最后,整體觀是城市空間特征的統一和協調意識。很顯然,沒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談得上美呢?

      人的行為是從感覺、知覺、認知到空間行為的一系列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指人的外顯行為。例如知覺和認知雖不是外顯行為,卻是人們認識和使用空間的重要因素,人們對空間環境的審美過程也主要在視知覺中進行,因此,建立正確的行為觀對空間環境的創造將會起到有益的幫助作用。人對空間的體驗和感知程度也就決定了空間創造的成功與失敗。

      行為體驗是人們形成環境意象的唯一途徑。積極的行為體驗能夠有助于人們形成頭腦中的認知地圖,了解空間的意義;能夠擴大和深化人們的活動范圍,增加人們對環境的信賴感和依附感,鼓勵人們相互交流,減輕環境的壓力,并積極參與到環境的改造之中去。積極的行為體驗可以激發聯想,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并密切環境與行為的互動關系。

      3生活美論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對不同城市的評價,比如野蠻、粗俗、文雅、得體、素質高等等。其實這些詞語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觀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異。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主體,也是城市審美活動的主體。他們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賞者,也是城市美的創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形態美的創造。

      優美生活的體驗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這樣才能感知到城市環境、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審美意識的形成關鍵在于教育和培養。城市審美教育是通過城市的審美和藝術活動來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靈。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對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質、鑄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藝術的表現還要依靠創作者的感覺、想像、情感和對藝術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設計師、建筑師就等同于藝術家,他們必須深入現實生活,獲得深刻的社會體驗和生活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去發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煉、凝聚,同時加上豐富的情感,從而創作出藝術的典型形象,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這既符合一般的藝術規律,也同樣符合城市的藝術創造[6]。

      參考文獻

      [1]LynchK.GoodCityForm.Boston:TheMITPress,1985.

      [2]LynchK.TheImageoftheCity.Boston:TheMITPress,1985.

      [3]金廣君.圖解城市設計.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顧啟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建筑設計;關系

      1、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含義

      1.1、建筑設計是指利用專業的設計知識,科學合理地規劃

      城市建筑,追求建筑美學,在經濟實用的同時,滿足使用的最大需求,力求切合整個城市的整體風格和設計理念。建筑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地的特點和時代背景,還可以體現當地的人文情況,通過建筑設計,展現建筑的美感和時代的特點。

      1.2、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指的是科學分析

      城市空間布局的大體風格,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的,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更加合理科學,以專業的空間布局,綜合全面的經濟性原則。來規劃城市設計,在現在的城市建設及設計當中,要重點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注意城市建設和規劃對于整體環境的影響和變化,另一方面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為隨著社會資源的不斷枯竭,對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立場提的也越來越多,如今也如已經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

      1.3、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對比

      1.3.1、城市總體規劃能力設計需要設計者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影響城市綜合發展的各種因素,社會文化環境,系統分析城市規劃的方面,城市設計最大程度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率的土地利用效率。建筑設計人員發揮創新和想象力。但是目前我國的設計人員和設計思路的形成與國外還有一段距離。1.3.2、建筑設計綜合性不夠,目前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都是遵循簡單逐漸到復雜的過程,設計師需要不斷進行探索,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

      2、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關系

      2.1、在發展趨勢上的關系

      我國在本世紀50年代左右,關于建筑結構和城市發展觀念開始有了轉變,開始朝著超大城市的建設開始發展,經過幾年的建設,我國相繼也出現了很多的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但是隨著社會化的進程和人們對于建筑功能的要求越來越多,慢慢的開始朝著多元化和多功能的建筑發展,比如現在的寫字樓,一般都集住宅和辦公以及娛樂休閑為一體,因為城市的功能強大了,相應的建筑功能也要跟上城市發展和人們實際生活購物及娛樂休閑的要求,也相應的改變了建筑設計賦予建筑原始的功能,不僅僅是簡單的辦公和居住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設計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城市的設計也朝著三維的方向發展,在土地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之下,城市建設和設計逐漸開始向高空領域發展。

      2.2在相互作用上的關系

      城市設計不能取代建筑設計在城市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規模,和城市建設水平不同于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也相互獨立,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城市設計的整體風格和發展規劃。

      2.3、從工作內容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在建筑外形的體現方面,建筑設計是城市設計的一部分,之間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這兩個研究目標是實體和空間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綜合。在分析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建筑設計是建筑的物理空間布局的最終體現。城市設計注重外部空間的設計。因此,建筑外形不僅是建筑設計的的視覺基礎這么簡單,更是的城市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是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工作的分界線。從美術的角度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就像是洗照片的過程。在一個城市的設計中,城市的設計風格,建筑類型,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會對空間設計產生重要影響,只有當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相協調時才能形成一個整體,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空間設計。

      2.4、從發展趨勢看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受此影響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城市設計開始立體發展。二十世紀的興起開始了流行起歐洲的各種建筑設計,然后只有一堆簡單的復雜的建筑設計特征,如住宅,商業,現在發展成為諸如復雜的各種主題的功能系統分部,文化娛樂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等基礎。北京國際貿易中心是第一個商業辦公,展覽,酒店,商場,娛樂,公寓,會議,商務辦公綜合樓等停車場等功能非常全面,逐漸也受到人們的歡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的現狀之下,開發商逐漸意識到利用地下空間價值,開始利用三維空間設計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來解決各種功能之間的矛盾和可能出現由于空間不足而發生的問題。如形成跨越交通線路的建筑物,改善或沉淀城市公共空間,提高高空或地下環境。城市設計是將包含城市交通系統的設計,如香港花旗銀行大廈,一方面考慮周邊環境和回聲,同時考慮到公共區域的連續性和凝聚力及城市環境。

      3、結語

      總的來說。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在許多方面有著相同的觀點,在設計領域有許多交叉點。他們是相互依存,有互相獨立的關系,在有特殊文化要求的城市建設當中,也會有不同的要求,有時候在城市建設中還會產生一些矛盾,所以,就必須要加強這兩方面的合作關系,從而使得城市建設和建筑發展更加協調。

      作者:王文波 單位:山東大衛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田小鵬.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探討[J].低碳世界,2016,04:126-127.

      [2]董燕燕.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智能城市,2016,02:50-52.

      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歷史建筑 文化傳承 城市設計

      1 歷史建筑文化傳承與城市設計的基本觀點

      (1)歷史建筑文化傳承與城市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傳承與發展城鎮文化的形象特色的營建。

      (2)應從戰略高度來審視把握“歷史肌理空間特質下的文化傳承” 與“歷史信息可讀性的表達”間的相互關系。

      (3)城市設計戰略層面:通過人文歷史的感知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研究掌握區位空間的特質性;通過區位主體現狀分析其歷史肌理來審視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通過“歷史肌理空間特質”的選擇、比較、篩選、提煉確立出具有功能、文化、藝術、審美品質的城市設計戰略命題。

      (4)城市設計形態空間設計層面:在歷史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城市設計命題指引下,把握設計所要表達的元素,進而進行整體空間形態構筑,使文化傳承的延續空間與周邊環境的空間協調統一。

      2 案例分析

      2.1 東流老街歷史概述

      東流鎮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此種菊和那座古樸的陶公祠而蜚聲四海。

      東流老街是昔日東流縣城的中心繁華地帶。自唐初逐漸形成至明清之際,為后人留下數百棟的明清徽派古建筑街巷空間(如圖1)。雖時過境遷,但歷史風貌猶存。現存至今依然是“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閣窗,珠檐飛角迎風雨,繡楣雕拱氐璧雙”。據專家評估,東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于1989年與屯溪老街同時被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2.2 東流老街區位特質

      東流老街位于長江邊上,因水運而發達,山青水秀,人們因商而聚居。這些商人南來北往,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許多新鮮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意識。不僅給東流帶來了巨額財富,還將新思想、新觀念引入東流,其中包括了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術及建筑材料。這促使東流的傳統建筑風格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東流老街歷史建筑中西合璧的異域文化融合現象(如圖1)。

      2.3 東流老街歷史建筑整體空間肌理特征

      鑒于東流老街歷史建筑與古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淵源,又考慮到東流老街歷史建筑中西合璧現象,歷史建筑肌理特征總的概括起來有一下幾點:

      (1) 東流老街歷史建筑群與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有著較深的淵源;

      (2)街巷空間因商業活動變得更為開放、開敞。因“市”聚居,商業帶動城鎮發展。

      (3)十字”的線形空間與“殘垣斷壁”、“曲折有致”、“此地錯落”的空間肌理特征;

      (4)中國傳統商業街的建筑空間組合――前店后宅、下店上房、前店中坊后宅的建筑功能組合。

      (5)中西建筑風格融合的形態藝術空間。

      2.4 文化傳承于城市設計戰略層面的審視

      (1) “老街”大量遺存的歷史建筑與完整的街巷空間作為東流發展變遷、興衰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2) 東流老街歷史建筑,系屬皖南民居的概念范疇。然而“中西合璧”是東流老街歷史建筑與其它皖南地區的傳統民居區別最大的地方,傳承東流老街歷史建筑文化,不僅對于皖南地域民居建筑風格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異域文化融合的歷史建筑文化傳承與發展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文化傳承意義的城市設計空間定位:東流老街歷史遺存具有文脈關系的文化傳承空間再現。重在東流老街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的歷史文化意象感知;強調水運文化的再現;深刻把握東流老街歷史建筑肌理空間生成與發展的脈絡關系;對陶淵明文化形態、藝術空間的創造性再設計。

      2.5 東流老街歷史建筑文化傳承的城市設計――東流老街“門景”建筑創作

      2.5.1 總的指導思想與設計原則

      (1)認真研究東流老街歷史建筑文化特色,充分發掘和繼承東流歷史建筑的內涵,突出其歷史信息延續性,提高老街的歷史文化品位。

      (2)正確處理歷史文化保護區與周圍環境協調區的關系,歷史文化保護與城鎮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3)注重對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無形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共同反映城鎮的歷史文化積淀,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續協調發展。

      2.5.2 “門景”建筑創作與城市設計工作重點

      創作出具有地域文化個性化的“門景”入口空間;把握東流歷史建筑文化特色及其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特質性,再現東流當年“繁榮盛世”;關注旅游文化場所的營建與歷史文化整體空間環境氛圍的打造。

      2.5.3 東流老街“門景”建筑創作與城市設計

      (1)“門景”選址

      東流老街入口“門景”建筑選址位于解放東街與學湖路的交叉口(如圖2),學湖路是聯系東流老街與鎮中心的主要道路,是進入東流老街的主要入口。

      (2) 具體空間形態的城市設計

      a、整體空間組合:突出“老街”歷史建筑中天井、院落形態――臺階式遞進空間,儒家“宗教禮制”思想的歷史隱喻的文脈特質;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的建構,以現代園林的尺度空間把“門景”、“建筑”、“景觀”有機結合,營建開敞、生態的整體空間。

      b、具體形態設計:運用青磚機理、馬頭墻、天井空間、拱券、柱式、美人靠等歷史建筑形態特質,來建構“門景”城市設計建筑意象。將一般“門景”中構筑物的形態空間形象與建筑使用功能相結合,運用中國傳統園林亭、廊的建筑藝術形態空間設計手法;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再現;“船”的抽象藝術園雕的構筑,實為東流歷史上“江波萬里賈舶來”的長江商埠重鎮的特質(如圖3,4)。

      c、周邊環境協調:鑒于入口用地局促(如圖2),拓寬了學湖路與解放東街交叉口成為入口廣場。把學湖引到老街入口形成濱水空間,并結合雕塑、鋪石、花池等小品構建園林綠地空間,將建筑、園林、濱水在空間上融為一體(如圖4)。在老街入口周圍建筑的設計上,考慮到與老街歷史建筑環境的協調性,可讀性與延續性,將學湖路西側的建筑營建成具有老街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意義的建筑空間組合。在學湖路東側L型建筑組合上,把握老街內中西建筑文化結合的特點,營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質的文化、藝術、審美情趣的建筑空間組合。

      3 結論

      歷史建筑文化傳承的城市設計相關研究,是一個沒有終點的研究課題。筆者只是從“安徽東流老街‘門景’建筑創作與城市設計”實踐案例開展了一些文化傳承意義與思路方向的探討,重在尋求城市設計思想方法與技術路線在歷史建筑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的實踐手法,由此關注并探討了歷史建筑文化傳承的城市設計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松,周瑾.論近現代建筑遺產保護的制度建設[J].建筑學報,2005(7):5-7

      [2] 吳 強.文化遺產歷史空間保護與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07(5):93-96

      [3] 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鎮雪鋒,張松.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國際綜述[J].理想空間,第15期:101

      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策略;舊工業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一、城市設計策略簡介

      城市設計在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經歷了概念引入、理解爭論、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等主要過程。其作為城市規劃學科在小斷發展中衍生形成的分支專業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個過程。城市規劃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他城市發展的前提下,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為目的,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通過規劃手段引導城市生態符合系統向更加和諧、平穩、均衡和互補狀態的定向動態過程,體現城市系統的一種狀態或目標。

      二、舊工業區改造的必行性

      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己經深入人心,為全世界所接受。舊工業區作為記錄著城市發展變化的物質級體,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由于物質上面的落后而導致的衰敗,更多的是由于時代的進步,其產業結構不適應城市新的發展需求而導致的衰敗。由于一些工廠在其生產過程中向外排放大最有毒有害氣體、煙塵、污水.對城市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威脅,導致諸多城市環境問題的產生。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對環境污染進行整治的要求愈加迫切,通過對舊工業區的改造更新,使地區重新獲得活力,上地得到升值,環境得到改善,促進該地區的自我良性發展。

      2.1案例分析

      以武漢市~口區漢正街都市工業園為例為例,隨著城市經濟結構的不斷凋整。古田工業區大多數中小型企業陷入了困境,大部分廠房閑置或改作臨時倉庫,少數繼續從事生產的廠區也因為技術改造相對滯后。生產效率低下。城市內部工業、居住等功能區相互混雜,效益不高、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企業大量存在,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城市環境的改善,亟待整體改造。

      2.1.1發展思路

      運用土地儲備資金參與國企改制。按照園區發展規劃,由市土地儲備中心對現有的廠房、道路、水電設施及環境進行整理,再以低租金吸引高科技中小民營企業入駐發展。解決職工分流和處置企業債務:然后按照園區整理規劃,由土地儲備中心整理,形成園區特色:最后由區政府面向國內外招商,吸引都市型工業企業入駐。完成老工業區的更新改造。

      2.1.2規劃要點

      在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根據存量企業情況。按照調整、配套、重組的原則。將約5km2核心區劃分為機電園、小商品加工園、化工醫藥園、服裝園等大功能區,對現有廠房按照保留、改造、新建3種方式進行。統籌考慮行政辦公、居住、道路、綠化及水電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規劃在滿足現代工業區功能需要的同時,充分運用城市設計手段,塑造園區整體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圖2 漢正街都市工業園規劃結構圖

      資料來源:武漢市城市規劃咨詢服務中心,~口古田地區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從圖2看,可知該工業園區的城市內部工業、居住等功能區相互混雜,效益不高、污染比較嚴重的工業企業大量存在,影響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城市環境的改善,亟待整體改造。

      基于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發展現狀,通過對改制企業的土地進行整片收購儲備。在漢正街都市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中,根據存量企業情況。按照調整、配套、重組的原則。統籌考慮行政辦公、居住、道路、綠化及水電增容等市政配套的需要。規劃在滿足現代工業區功能需要的同時。充分運用城市設計手段,塑造園區整體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

      三、基于城市設計策略的舊工業區改造建議

      城市,作為人類生活和工作的載體,充滿著各種功能與活動,生成了各種組織與結構。城市舊工業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設計要注重整體性,應當與周圍城市社區的整體發展聯系在一起,尋求有機、協調、共同的發展,保證舊工業地段的有機的生命力。這種整體的定位和結構調整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城市區域內的完整性,城市舊工業地段是城市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城市舊工業地段的空間環境設計必須從城市全局出發,不能與城市分割開來,同時要努力加強城市舊工業地段與城市的聯系。二是城市舊工業地段自身的整體性,從整體入手考慮城市舊工業地段的更新復興戰略,維護舊區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秩序,只有在這種整合的統籌下,城市舊工業地段的更新才可能使城市活力得到復興。

      結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軟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過程中的城市設計尤其要注意對于地段已有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城市開發對于環境造成的二次傷害。舊工業地段更新改造的城市設計的重要對策就是在盡量減少再開發的對環境的破壞的前提下,采用生態的技術手段逐步地消除場地在久遠的工業利用過程中產生污染,使得以后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的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袁青,劉通. 城市設計實施評估研究――以哈爾濱市哈西地區城市設計為例[J]. 城市規劃. 2014(07)

      [2] 陳蕾,安穎. 沈陽市小街巷改造設計的體會[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7)

      城市設計研究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nzhou national new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elements of city design level, fiv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Kevin Lynch "city image", the Lanzhou city district overall design functional zo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ndmark buildings, node, interface and the corridor to be analyzed, further to the Lanzhou overall city design space elements 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關鍵詞】:蘭州新區;城市設計要素;綠色廊道;城市復合界面

      【Keywords】:Lanzhou new city; design elements; green corridor; composite interface City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 A

      1.蘭州新區的解讀

      1.1蘭州新區的概況

      蘭州新區西沿尹-中高速公路向北沿秦王川盆地延伸至引大東二干渠,東沿西岔川向北延伸至永登縣秦川鎮,北靠引大東二干渠,南臨永登縣樹屏鎮尹家莊-水阜鄉澇池公路。新區南北長約49公里,東西約30公里。位于東經103°29’22”~103°49’56”,北緯36°17’15”~36°43’29”總規劃控制范圍806平方公里(含機場控制區),涉及2縣、8鄉鎮,73個行政村,現狀總人口約10萬人。

      蘭州新區位于蘭州市中心城區北部永登縣境內,南距蘭州市中心城區約60

      公里,東距白銀市區約70 公里,規劃范圍806 平方公里。

      1.2新區主要職能

      新區的主要職能可概括為“六基地、三中心、兩區”。

      六基地:石油化工能源儲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農業科技開發示范基地。

      三中心:西部地區向西開放和承東啟西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西北地區重要的生產中心;蘭白核心經濟區的重要副中心。

      兩區:生態建設和未利用土地綜合開發實驗區;“兩型”社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

      2.城市設計的構成要素

      2.1城市設計的內容

      現代化城市設計內容大體上就可以歸納為以上兩大類型。即工程設計型和政策過程型。前者是以具體方案設計為其成果,一般都以規模比較小、內容比較具體的空間地段為對象,后者則以政策導引為其成果,一般是規模范圍較大地區乃至整座城市為對象。通過政策、導引進行引導或控制。但無論哪一類,都要同時考慮物質空間和社會環境的協調。

      2.2城市設計的基本空間要素

      包括:建筑、道路、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物質體型和空間環境設計為形式,以城市社會生活場所設計為內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環境質量、景觀藝術水平為目標,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為特征的規劃設計工作。從城市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上分析,在城市設計中,基本要素可分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文化要素、社會要素和綜合要素。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設計程序》一書中對城市設計的要素的分類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設計的要素分為八類: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與體量;③流線與停車;④開放空間;⑤行人步道;⑥標志;⑦保存維護;⑧活動支持。

      而國內有學者則把城市設計的要素分為:①城市空間體系;②城市天際線及制高點;③城市邊緣與入口;④歷史文物的保護和利用;⑤視線走廊;⑥水系和綠化。

      3.蘭州新區總體城市設計

      城市整體設計特色的意義: 城市設計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質體現,是由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城市建造技術所構成的城市環境,明確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特征的物質形態,城市設計具有相對性和可感性。城市設計特色構成包涵諸多的構成元素,總的可以概括為整體風貌印象、規劃格局、建筑形態、生態構架。

      蘭州新區總體城市設計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分區、生態、交通網絡、標志性建筑物、空間主次節點的分布、界面和廊道方面。

      3.1分區

      按照新區的功能結構《總體規劃》將新區劃分為兩帶一軸。東部產業發展帶依托石油儲備庫建設石化產業片區,充分利用新區東部土地資源豐富、限制性因素少等優勢,集中布局新材料產業片區、生物醫藥產業片區和裝備制造產業片區。西部產業發展帶,臨空加工制造與物流產業片區、綜合產業片區。一軸:以水系為軸。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閑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和科技研發中心,形成綜合服務片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片區。(見圖1,功能分區,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新區獨特的生態格局劃分為兩區四廊,主要功能區分為北御風沙、中興產業、南建景觀。兩區:北部生態農業示范區與南部生態林業休閑區,共同形成蘭州新區的生態屏障。三廊:東西向的三段綠化廊道主要作用是生態防護功能。一綠廊:依托蘭州新區山體,在城市形成環狀綠廊同時與南北兩區聯通,構筑新區生態屏障。

      3.2交通

      通過對對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精心打造,新區將形成綜合交通體系。對外交通方面,新區將建設“三縱一橫”的區域交通廊道。(見圖2,交通網絡,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三縱:蘭州—張掖城際鐵路、機場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級)形成西部交通廊道;蘭州新區—安寧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蘭州新區—城關快速路,蘭州市區—蘭州新區市域軌道形成東部廊道。

      一橫:白銀—蘭州新區—蘭新鐵路聯絡線、白銀—蘭州新區城際鐵路、白銀—中川機場高速形成蘭州新區至白銀交通廊道。

      新區城市交通方面,將形成“分區路網+聯系通道”的城市道路系統整體格局。干路網絡主要解決跨組團快速交通問題,一般道路網絡將滿足組團內部交通需求。快速路通過高速出入口的設置與高速體系有效對接,提供聯系新區各個組團的快速通道。與快速路相交的主干道全部采用立交形式,保證快速交通與城區交通的良好轉換。

      3.3生態

      蘭州新區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儲備制度,以荒山丘陵生態恢復為主導,大力推進退化土地的生態修復。

      ①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網絡格局:以山林生態功能區、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河流水渠和道路及其綠化隔離帶等為依托,形成生態屏障、生態連綿帶、生態防護廊道。②保護濕地資源:強化濕地保護意識和監管機制,實施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重點保護中川機場南側濕地生態資源。③建設生態林網:建立北部片區的生態安全防護林體系,防風治沙,逐步形成三網(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多點(濕地、水源保護地、城市生態公園)的林網格局,并保障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樣性。(見圖3,綠地系統圖,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3.4 標志物

      標志性建筑物作為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它們在各自的區域范圍內對空間屬性和場所精神起到了詮釋的作用。一方面已越來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從功能、形象、位置、文化、精神內涵等角度進行城市的標志性建筑規劃和設計。(見圖4,標志建筑,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蘭州新區的標志物分布相對比較集中,對整體新區來說,序列感較弱;在城區干道入口處沒有顯現。當今蘭州新區的環境相對蘭州市的城市環境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也不可能照搬昔日的方法來解決當今的標志性建筑問題, 在新區的城市設計中是否應對標志性建筑加以理性的思考和正確的引導,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能體現區域特色的空間標志和人記憶中的象征。

      3.5節點

      節點是構成城市表象的一個重要因素,節點設計對城市有重要意義。節點的構成既包括建筑、道路等物質要素,也包括人群的集聚與活動等非實體要素。節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總體結構中的環節,與城市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之中,不同的城市形態和生成機制,產生不同的節點狀態。

      蘭州新區節點具體形態可以分為三類:道路交叉口與周邊建筑及環境 (交叉口式節點);城市公共廣場與周邊建筑及環境 (廣場式節點);多個相鄰交叉口與廣場以及周邊建筑群的組合 (組合式節點群)。(見圖5,節點分布,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對于蘭州新區城市節點在規劃和設計中是否應考

      慮以下方面:①節點處的重要公共建筑反映著各個時代城市建筑的較高建造水平,成為一種強化節點的標志。②以節點為控制點,建立城市景觀視線走廊,能有效控制大片區域的景觀。有如法國巴黎,其林蔭道串聯數個節點形成清晰的結構,構成城市區域景觀序列的主干。而蘭州新區恰似如此,所以,城市節點對于整個城市的形象而言有重要性作用。

      3.6界面

      “邊界不是某種東西的停止,而是某種新東西在此出現。”——海德格爾

      日前,快速增長的城市流動容量與保持城市空間連續性的日益沖突;“一層皮”式的界面割裂了城市空間的整體性,造成許多“失落空間”;城市功能日趨繁復龐大,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有機聯系嚴重缺乏。隨著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界面不應僅僅是一層表皮。界面空間通過一定的相互關系整合而成,界面與空間融合,各種界面的有機復合,形成復合界面。(見圖6,界面分析,圖片來源:調研資料)

      城市復合界面是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界面有機復合形成的整體,它涉及建筑單體及群體與城市空間作用產生的界面,城市外部空間環境界面及人的行為、感知心理模式與城市建筑界面的互動影響。

      蘭州新區城市界面的設計理應可以借助于城市復合界面的設計原理,那么新區城市界面的本質屬性可以概括為它的空間性、場所性、生態性。

      (1)空間性包含空間的互動性、開放性、過渡性、連續性。它可以作為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的轉化空間,并與城市產生空間連續、環境延伸、視覺滲透,人的行為得以連續,由此使建筑內外空間形成有層次的過渡,使建筑界面與城市保持柔性聯系。

      (2)復合界面強調空間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因此它是一種靠近城市開放空間的人性場所。

      (3)各種開放性的界面構成形式使單一的建筑表皮向復合型的“建筑腔體”轉變,建筑與外界被一層“腔體式”的保護空間隔開,使界面像生物的表皮腔體或細胞膜一樣,調節著建筑內部的微氣候。

      3.7廊道

      在城市中, 廊道對城市經濟、文化、環境質量、城市美觀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廊道決定城市景觀結構和人口空間分布模式, 為大都市的景觀結構優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宗躍光將城市景觀廊道分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兩大類, 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線為主, 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帶(包括人造自然景觀)為主。自然廊道的效應表現為限制城市無節制發展, 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緩解城市污染, 減少中心市區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 使土地利用集約化、高效化。

      由圖可知蘭州新區景觀、交通和生態廊道布局清晰,結構呈相互交叉的網格狀。(見圖7,廊道分析,圖片來源:調研資料)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們統歸于綠色廊道中來。綠色廊道戰略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它協調了城市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綠色廊道不僅保護了自然,而且是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所以, 蘭州新區應以建設綠色廊道作為城市有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綠色廊道的規劃設置,必須從各個城市的具體情況出發, 按照不同的自然地理、社會文化、經濟水平、發展歷史區別對待。

      5.結語

      綜述,蘭州新區的總體城市設計。

      一方面要遵循以下四個理念:①以蘭州市發展背景及需求出發,研究基地發展內在要素及外部需求,采用創新思維,打造了一個植根民族文化與根本,同時令人印象深刻、綠色現代的商業中心區。②創造有特色的西北門戶空間,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蘭州新城城市中軸線;通過立體城市開發、多樣化功能復合為商業中心注入了人氣與活力;規劃了商業綜合體、休閑商業步行街、商務花園等多樣化的商業及辦公功能;③以絲路文化為魂,結合蘭州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景觀節點的推進,創造了立足文化根本,放眼未來的文化精神;④通過提倡低碳交通、綠色建筑、水綠聯城、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等打造蘭州市級綠色低碳的示范區。

      另一方面還要倡導:①功能產業分區的經濟性;②交通網絡的暢通性 ;③生態的持續性;④標志建筑物的內涵性;⑤節點的有序性;⑥界面的有機性和⑦廊道的綠色性。

      最后,來引用:“凱文林奇(美)曾說過:一座城市越是有特色,她的城市生活越是興旺發達,她的人民則越富有生氣和靈性,同時對自己的家園越是充滿激情。”期待蘭州國家新區美好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胥瓦尼H. 都市設計程序. 謝慶達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79.

      [2]熊明著. 城市設計學——理論框架·應用綱要.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凱文 ·林奇著.項秉仁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4

      [4]楊·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0

      [5]于止倫著.《城市環境藝術》[M].天津科技出版社

      [6]劉藝著.《城市節點設計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宗躍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廊道效應研究— — 以北京市區為例[J】.生態學報,1999,l9(2):145~l50

      [8]車生泉.城市綠色廊道研究【J】-城市生態研究,2001,25(11):44~48

      [9]周鳳霞.城市綠化規劃研究初探— —以長沙市雨花區為例[J】.四川環境,2004,23(6):20~22

      [10]俞孔堅等.“反規劃”途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www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人配人种jizz|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阿v天堂在线|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