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護理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褥瘡又叫壓瘡,是身體局部位置在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引起表皮和皮下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出現壞疽、潰瘍等癥狀[1-2]。許多長期臥床的患者出現褥瘡的機率都比較高,尤其是老年人。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皮膚的生理以及免疫和血液循環作用減弱,在受壓和輕微的移動摩擦中都很容易形成褥瘡,部位一般為尾骶骨、內外踝以及脊柱等處[3-4]。通過對老年的臥床患者進行褥瘡的預防護理可以明顯降低褥瘡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臥床的舒適度。我院特選取了120例老年臥床患者對褥瘡的預防護理效果進行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患者平均的分成甲組(n=60)和乙組(n=60)。甲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為60~78歲,平均年齡為(67.65±3.52)歲。乙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為62~79歲,平均年齡為(67.68±3.56)歲。甲乙兩組老年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乙組患者采取普通的護理措施,即進行正常的用藥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健康教育護理和運動護理等基礎護理。甲組則在乙組的基礎上增加了褥瘡的預防護理,具體的措施如下:①成立預防護理小組,護士長作為組長,普通護士作為組員,組長需要對小組成員的護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建立褥瘡預防護理日志,對日常護理事項和護理情況進行記錄,實行責任制度,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對應的患者,實行誰護理誰負責,進行交班和接班時要做好記錄[5]。②患者長期保持一個臥床姿勢很容易發生褥瘡,因此需要每隔幾小時就幫助患者翻身一次,血液循環特別差的要60 min左右就翻身一次,可以避免因皮組織缺氧損傷和壞死。在翻身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硬拽和拖拉,避免給患者皮膚造成損傷。如果患者的皮膚出現許多滲出液體,要清理后更換輔料,保持皮膚的干燥和清潔。③使用氣墊床進行預防護理,在使用之前將氣墊床充好氣,根據不同患者的體重調節旋鈕,還要檢查氣墊床是否漏氣。在平時給患者輸液打針后要檢查氣墊床上是否有遺漏,避免將氣墊床刺破[6]。氣墊床要原理高熱的物品,如暖手袋等。④經常對患者的受壓部位進行按摩,每天要用比較溫和的熱水擦拭患者的皮膚,觀察受壓部位的顏色變化情況。⑤可以給予老年患者必要的營養。因為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不好,導致皮膚營養缺乏,是抗壓和抗皺能力下降,所以需要給老年人加強營養,讓他們多攝入一些蛋白質和維生素,可以通過蔬菜和瓜果以及肉類來補充。⑥綜合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和科室的不同,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要對形成褥瘡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加強護理人員褥瘡護理的專業培訓,增強他們的護理能力。如有出現褥瘡的情況要立即上報,進行處理。⑦增強小組成員對褥瘡的護理的重視。小組組長要定期對小組成員的護理成果進行考核,實行加分減分制度,對于護理成績較差的成員要給予懲罰并加強護理培訓。⑧進行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結合容易導致褥瘡發生的因素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要告知患者和家屬預防和護理的措施以及必要性,增強患者對褥瘡護理的配合度,并隨時做好巡房工作。
1.3觀察指標 觀察在護理期間患者褥瘡的發生情況,并做好記錄。同時制作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計算出患者總體的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收集甲乙兩組老年患者護理的相關資料,將其錄入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χ2檢驗法對褥瘡的發生情況和褥瘡預防護理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單位取率(%),(P
2 結果
2.1甲乙兩組老年患者的褥瘡發生率對比情況 護理人員在預防褥瘡護理的過程中,發現甲組有2例患者出現了褥瘡,褥瘡的發生率為3.33%。乙組有8例患者出現了褥瘡,褥瘡的發生率為13.33%。甲乙兩組患者的褥瘡發生率進行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47,P=0.010)。
2.2甲乙兩組老年患者的褥瘡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 通過對褥瘡護理滿意調查表的數據進行分析,可知甲組患者有36例非常滿意,有18例患者基本滿意,還有6例患者對褥瘡的預防護理不滿意,分別占比為60.00%、30.00%、10.00%,甲組護理的總體滿意度為90.00%。乙組有20例對褥瘡護理非常滿意,有24例患者對褥瘡預防護理基本滿意,還有16例患者不滿意,分別占比為33.33%、40.00%、26.66%,乙組患者護理的總體滿意度為73.33%,甲乙兩組的總體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79,P=0.002)。
3 討論
褥瘡的預防護理關系到長期臥床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如果褥瘡如果比較嚴重會引起患者發生激發感染、產生膿毒血癥以及發熱、神志變化等情況。進行褥瘡預防時要注意一下事項:在剛發生褥瘡的時候,皮膚因壓迫產生紅腫,在未破皮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熱敷,然后進行按摩,舒緩癥狀[7]。到了褥瘡的中期,皮膚的顏色發生變化由紅變紫,會形成水皰或皮損,可以用棉簽蘸取適量的龍膽紫,在將水皰中的液體抽出后涂抹生素軟膏進行無菌包扎,再進行紫外線照射來促進血液循環。到了褥瘡最后階段,會出現水皰破損,為了避免引起感染需要將腐肉清理掉,對傷口進行處理[8]。在本次的褥瘡預防護理研究中,甲組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褥瘡的發生率均優于乙組,說明,對長期患病臥床的老年患者進行褥瘡是很有必要的,不僅降低了褥瘡的發生率,還提高了護理的舒適度,提高了老年患者臥床期間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燕.老年臥床患者褥瘡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22(27):286-287.
[2]黨玉民.老年臥床患者褥瘡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04(1):192-193.
[3]吳燕來.社區老年臥床患者褥瘡的預防及護理[J].醫藥前沿,2012,02(16):396.
[4]于玲.護理干預在老年臥床患者褥瘡預防中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03(4):165-165.
[5]高麗娟.淺談老年臥床患者褥瘡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1):185-186.
[6]袁迂,袁婷.老年P床患者褥瘡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6(23):136-137.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癥狀;臨床護理措施
據臨床研究和實踐表明,引發糖尿病的誘因主要來自遺傳因素和生存環境的影響,體現為人體胰島素的分秘功能受到損害而引發紊亂造成的一系列內分秘疾病。而且這種疾病具有延伸性,可遍布身體的全部器官,并隨著時間的推移病癥漸漸嚴重,細胞和機體功能也會隨之下降。在發病早期,患者可以口服一些降糖藥物維護體內胰島素需求,保持身體機能,但到病理后期,患者體內胰島素分秘少之又少,當無法滿足患者身體需求時,只能依靠注射胰島素方式進行補充和治療[1]。而老年患者通常體質較差,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不斷下降,抵抗疾病能力也非常之弱。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日常和臨床癥狀,從而重視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這對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是非常重要的。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癥特點
通常情況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早期病理特點是以腎小球高濾過以及腎臟輕度增大為判斷依據的,但是由于早期糖尿病臨術癥狀不明顯而不易被發現,只有通過檢測,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達到150ml/min,血管內壓增大,患者腎臟體積增加四分之一左右,即可判斷為早期糖尿病。中期的糖尿病主要表現為患者休息時無尿,運動過后尿蛋白增多癥狀。這個時期患者的腎小球結構會有結構性損傷病理特點,其濾過率超出150ml/min,仍然具有可逆性,同時,部分患者血壓在原有基礎上有升高趨勢。如果,對中期糖尿病患者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是完全能夠恢復患者腎小球的結構和功能的。而到了糖尿病發病晚期,患者則有尿蛋白排量出現持續增加現象,高達200μg/min左右,醫學上稱之為高度選擇性尿蛋白。這一時期病理特點也是早期腎病的一種,血壓仍然偏高,但不足以造成威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也會趨于平常狀態。據臨床實踐,給予相應的血糖控制措施會使患者早期腎臟病理癥狀和血漿流量得到下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的根本是控制血糖,防止代謝紊亂和并發癥發生。所以認識、了解老年糖尿病理特點,對于提高老年人身體康復效果,延長生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意義。2 常見臨床護理方法
2.1 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撫慰 老年糖尿病通常病程比較漫長,而且伴有各種并發癥,加之老年人身心特點很容易形成消極抑郁情緒,甚至產生放棄治療的悲觀念頭。因此在臨床護理時醫護人員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撫慰患者,幫助患者了解病理誘因和特點,認識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以及治療和護理的意義和希望。只要患者配合治療、堅持治療,病情就可以得到控制,也能及時有效地減緩并發癥的發生。
2.2 正確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習慣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非常嚴格,要盡量少食用含糖量和熱量過高的食物,避免因膽固醇攝入量過大造成血糖升高導致高血脂癥、高血壓、動脈粥硬化等病癥,比如各種糖果和點心、魚、肉、動物肝臟類、雞蛋和食油等食物應盡量少食用。要想有效提高患得體內紅細胞對氧的釋放能力,防止在微血管方面發生病變,就要及時注意維生素的補充,加強鈣和鐵攝入。最好以清淡食物為主,可以多食用些纖維含量比較高的粗糧,能夠有效提高胃腸道蠕動和代謝,減少糖量吸入。飲食應少食多餐,這樣可以使熱量的糖量平均分配。護理人員每天應按時記錄患者進食量和排尿量,定期測量體溫,并進行血糖和尿糖量的檢測,仔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以便采取應對措施。
2.3 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 無論任何時候,運動都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只要是沒有嚴重心臟病癥或高度并發癥的患者都應該進行合理適量運動,比如每天飯后散步、緩跑,或者練太極拳和體操等。這些運動都能增加機體對糖的氧化吸收,使胰島對肌肉等組織的易感性明顯增強,使血糖分解增加,血糖降低,還可使注射到皮下組織中的胰島素滲透到血液中,有利于降低肥胖患者的體重。同時,為了防止出現低血糖癥狀,運動時最好帶少許餅干或糕點類簡易食品,當感覺到疲憊頭暈、心慌出汗時盡快食用。
2.4 指導和護理患者服藥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應該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護理下服用,才不至于出現差錯。了解藥物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及種種不良反應,從而根據患者體質差異把握藥劑量。一旦有過敏現象等不適狀況發生應及時采取措施。對于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更需要精心護理,飯前半小時為最佳注射時間,同時為防止局部組硬化,注射時應選擇皮膚疏松部位,且不宜在一處注射[2]。注射后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把握患者呼吸、血壓、脈搏和皮膚是否有異常,惹有胰島素過量反應,或者低血糖昏迷癥狀發生,應及時采取應對補救措施。
近些年來,老年糖尿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指導和護理應貫穿如終。由于糖尿病早期治療效果較好,所以家屬應密切關注老年人身體變化,按時檢查身體,發現類似狀況應及時就醫。作為臨床護理人員則需要全方位指導和護理,幫助患者認識、掌握病情,使醫患之間形成良好的配合,以便有效控制病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來臨,老年疾病日益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老年癡呆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以緩慢進展的智力減退為特征,最終導致無力進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續變化。目前對老年癡呆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因此加強護理顯得尤其重要,其目的是調整周圍環境使之與患者的生活能力相適應,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水平。
【關鍵詞】老年癡呆癥 早期表現 護理措施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疾病日益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老年癡呆的患病率也在逐步增高。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以緩慢進展的智力減退為特征,最終導致無力進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續變化。其分為輕度癡呆、中度癡呆、重度癡呆。據統計老年癡呆中臥床不起者高達33%,為一般老年人(3%)的10倍,且大部分屬于重度癡呆。該病病死率高。目前對老年癡呆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因此加強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其目的是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調整周圍環境使之與患者的生活能力相適應,提高其生活自理水平。
一 老年癡呆癥的早期表現
老年癡呆癥發病常很隱匿,不為人們所注意,因此,正確認識癡呆早期癥狀,使病人得到及時治療,延緩進展,就顯得很重要。
癡呆早期記憶障礙表現很突出,病人容易丟三拉四,忘事,初期表現為對近事的遺忘,如對幾小時前剛吃過的菜已不能回憶。隨著病情加重,遠事記憶也受影響,如不能回憶過去的經歷。有的病人表現為情感障礙,早期有情緒不穩定,遇事抑郁愁悶,感情脆弱易流淚,為小事焦躁不安,害怕恐懼等。一些病人有認知障礙,開始可有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說話重復,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與以往的精明強干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病人有心理障礙,由于記憶力減退,不知道東西放在何處,總懷疑有人偷他的東西。有的病人感到軀體不適到處求醫檢查,雖未查出異常,但仍感到痛苦。患者低下,常懷疑配偶有外遇,為此家庭經常吵鬧不和。少數病人有行為障礙,一反常態變得過分節儉,到處收集廢品,一些病人把自己畫的簡單草圖比作為名家所畫,備所珍藏。有些病人到了新環境經常走錯家門。
上述早期癥狀,非同時出現,一旦有類似癥狀發生,應立即到專科醫院進行心理咨詢,進行必要的心理測試與神經系統檢查,以利于早期診斷。
二 預防老年癡呆癥發生的護理措施
老年性癡呆的預防要從中年開始做起,因為老年性癡呆能如在癡呆前期或癡呆初期被發現,并在生活上采取相應措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完全可以控制其發展的,并且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轉化。
1 一般護理
做好基礎護理,室內保持明亮,整齊干凈,保持病床清潔,干燥,室內地面鋪設盡量使用防滑材料,走廊有扶手,地面盡量干燥,以免滑倒,引起外傷。老年人體質相對較差,因此應注意環境的冷暖,預防發生各種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尿路感染,定期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給予氣墊床,定時翻身,防止褥瘡的發生。
2 飲食護理
患者的飲食盡量保持平時的飲食習慣,宜清淡,饑飽適宜,不要給予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多吃蔬菜水果等,選擇易于消化,清淡,營養豐富,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并含有足夠的蛋白質,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及適量礦物質,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3 心理護理
由于精神因素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因此做好心理護理顯得非常重要,首先護士要理解、同情、尊重患者的病態心理反應,掌握這些心理特征,與患者親切溝通,交談,熱情而耐心地聽取患者提出的問題,使他們心理上獲得寬慰,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如不能滿足應耐心解釋,切忌使用粗暴的言語行為來處理,患者如果出現自傷、傷人、沖動等行為,要加強防備,不要責備,適當的給予精神安慰,以舒緩患者的焦慮、激動情緒,避免敵對、抵觸情緒。
4 功能訓練,注意智力訓練,勤于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
通過培養與訓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患者料理個人生活衛生,以保障患者生活上的需求,訓練生活自理能力,延緩其智能的進一步衰退,督促其料理清潔個人的房間衛生。研究顯示,經常用腦且做有趣的事情,可保持人的頭腦靈敏,鍛練腦細胞反應敏捷,而整日無所事事,則患老年癡呆癥的比例較高。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學習新鮮事物、多看書;培養業余愛好,可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老化;應注意廣泛接觸各方面的人,如和朋友打麻將、下棋、聊天等,都可刺激神經細胞活力,對于防止智能的進一步衰退有一定的作用。
5 避免腦血栓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的發生
以防止因腦供血不足而導致老年癡呆,動脈硬化是老年癡呆癥的主要“敵人”。調節膳食,少吃食鹽,并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有助于防止動脈硬化。
6 加強精神調養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要保持情緒樂觀,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知足常樂,與世無爭,清心寡欲。做到外不受物欲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才能有助于健康不衰。
7 注意維持人際關系,避免長期陷入憂郁狀態
因為憂郁是老年人患癡呆癥的危險因素,所以要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維持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8 加強體育鍛煉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其實,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可預防大腦退化。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應盡量多活動手指。
9 起居飲食規律
一般應早睡早起,定時進食,定時排便,保持大便的通暢對于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在膳食上,強調做到“兩戒、三定、三低和三高”,“兩戒”即戒煙、戒酒;“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三低”即低鹽、低脂肪、低熱量;“三高”即高蛋白、高維生素、高不飽和脂肪酸。老年人應多補充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鋅等),可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血管病變。適當補充維生素E,可以增強記憶力,也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另外,老年人要多吃魚。
老年人心理特點是感覺遲鈍,接受外界的信息比青年要少,人每到了一個年齡,心里也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老年人心里總是有一定的起伏,變化也是非常大的。隨著老齡化的進展,主要器官系統的功能儲備消退十分明顯,而在我國60周歲以上的公民為老年人,隨著社會化的日益加重,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我們分析了近年來住院的老年人主要疾病,并存疾病等情況,以探討老年人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
我們科入院的病人不同于其他科室,老年人的主要疾病分別為老年性癡呆、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后遺癥、癌癥手術后等等,并存疾病為1-5種,平均為3種左右。由于患病多而使病情復雜,極易突變,如不及時搶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人因久病而對一些疾病自覺癥狀已不在乎。老年病人的特點及護理與年輕療養員有很大差別。我們分析了近年來住院的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并在疾病和服藥種類等情況,以探討老年病人的特點及制定相對應的護理方案。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就近5年來入院住院的老年病人8500例左右,其中男性5400例左右,女性31例左右,平均年齡7.5±3.6(70-83)歲。
1.2 方法 統計兩組入院時的主要疾病(因該病而入院療養),療養期間需同時治療或體檢-影像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新發現的疾病種類,療養期間長期服用藥物的種類,包括中成藥、中藥湯劑。
2 結 果
多數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分別為老年性癡呆、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后遺癥、癌癥術后、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
85例老年病人的并存疾病為1-8種,平均4.6±1.0中,服藥種類1-10種,平均4.6±2.1種。
3 討 論
我們醫院的住院對象不同于其他科室,其中許多是70歲以上的高齡者,這些療養者的常見疾病依次為老年性癡呆、冠心病、高血壓病、癌癥術后、慢性支氣管炎及糖尿病等,可見老年性癡呆是老年療養員的主要疾病,另外,這些療養員常常同時患有多種疾病,本組中并存疾病多者達8種。由于患病多而使疾病復雜且易突變,如不及時搶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病人因久病而對一些疾病的自覺,癥狀已不在乎。
例如老年性癡呆病人,主要臨床表現是精神系統的慢性變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漸進性的記憶力、智力減退,語言表達失常,生理機能、思維、判斷力、時間、空間、定向力發生障礙,部分患者尚有幻覺、焦慮、攻擊,給臨床護理觀察和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對護理癡呆老人關鍵是做好早期診斷,凡是老年性癡呆的患者,大都有記憶力、智力、語言、表達、判斷力方面的某種障礙,因此臨床上要及早與醫生合作,早期做出診斷,重點是防止各種意外事故發生。老年性癡呆患者,由于智力減退,認識能力減退和喪失理智和鋌而走險,因而在日常生活里,會出現各種意外和危險。如走失、燙傷、觸電、摔傷、骨折、意外死亡等等,因此,凡是有一定危險因素的患者,都是實行名單公布上墻,分門別類加以防患,通常在護士辦公室黑板上注明“xxx防走失”、“xxx防跌倒”、“xxx禁止吸煙”等等字樣,針對個別情況,還采取專人看管,或采取特殊的防護措施等進行護理,最大限度地限制和杜絕各類意外和危險事故的發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人認為,癡呆病人由于思維能力的障礙,他們已經失去自知力、缺乏情感,因而對待他們只像修理機器一樣就行了,其實不然,他們當中大多數依然渴望獲得尊重和感情的交流因此,照顧他們,關系和尊重他們的人格,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了解病人,懂得病人的需求和興趣及愛好,切實關心病人的生活、疾苦,懂得贊揚,鼓勵病人參加各種康復活動,就等于掌握了護理工作的技巧,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在臨床上常用的技巧有“說話的技巧”、“感情溝通的技巧”、“勸阻的技巧”、“防止攻擊的技巧”等等。、
例如,有位78歲的冠心病患者,因其心絞痛頻頻發作,醫師讓他臥床休息,但他經常偷偷地往外跑。如有位76歲的高血壓患者,早期癥狀有頭痛、頭暈、頭脹、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隨著病情的發展,血壓明顯而持久地升高,并有相應的臨床癥狀,我們就按病情二定讓其休息,可以活動,但不要過勞,當癥狀較多,血壓較高或心、腦、腎等臟器出現病變癥狀時,應臥床休息,飲食上給予低鹽、低脂肪和低熱量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進含膽固醇多的食物。
另有一些老年病人雖然癥狀很輕或者根本無癥狀,在多種疾病并存時,一種疾病可被另一種疾病所掩蓋,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心肌缺血或發生心肌梗塞時常無胸痛表現。對糖尿病病人,認真做好病情的解釋工作是非常重要,必須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使病人了解本病為可以控制的終生慢性疾病,協助病人掌握飲食,分段留尿法等治療措施。并指導病人動靜結合的休息。避免過勞。糖尿病病人皮膚常干燥發癢,易于感染,應勤沐浴,更衣經常保持皮膚衛生,防止生癤、癰等化膿性感染,重癥者應特別注意頭皮和會陰的清潔,瘙癢可用溫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衰竭長期臥床的病人,應協助翻身,防止褥瘡的發生。在飲食上,如吃規定膳食倍感饑餓,不能忍受時,可用煮過多次的菜來充饑,囑咐病人勿進現定以外的食物以避免影響療效。
腦卒中臨床表現是突然發病,血壓升高,脈搏淺緩、偏癱,常有嘔吐及消化道出血,重者可在數小時或1-2日內死亡,加強護理工作,預防合并癥的發生,可降低死亡率。
有位65歲的老人,平時血壓190/160mmhg,晨起4:00左右同病房的老年人告訴護士,其突然嘔吐,一側身體不好使,說話不清楚。我們立即去病房側血壓210/180mmhg、脈搏也異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雙側瞳孔度縮小、高熱、呼吸不規則,標志病情危重,護士及時通知醫師,采取搶救措施,降腦壓。飲食給予易消化,高纖維素及流質飲食,預防嗆咳,易少量多餐,每日空腔護理三次,保持空腔清潔,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泌尿系統的護理,尿道通暢,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恢復期加強患肢功能鍛煉,由小量到大量逐漸增加,每日2-3次,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對失語者加強語言訓練。
應驗告訴我們在護理工作中,必須養成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嚴格執行護理工作的規章制度,掌握老年養老員疾病的病理機理,善于觀察某些細微的變化及時發現突發性病變,為及時搶救贏得時間。
例如,有一惡性腫瘤中期患者,男性、75歲,存有腫瘤熱,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避免高熱給病人造成危害,需要細心護理。若體溫39-40℃,我們讓其病人絕對臥床,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室內空氣應保持新鮮,若通風換氣時,要注意病人勿受涼,防止感冒,飲食上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增加機體抵抗力和補充分解代謝的消耗。鼓勵病人多飲水,補充體內水份以免產生脫水,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泄,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一次。根據病情可隨時測量,直到高熱降至正常水平。
【關鍵詞】老年護理;危險因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201-1
隨著我國經濟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患者作為特殊群體,發病后常因年齡大,體質差,各器官功能和精神處于劣勢狀態,加上工作、生活、經濟條件及社會地位等改變給老年患者造成許多特殊的心理障礙。使廣大醫務人員意識到老年醫療護理風險無處不在。為了控制或消滅潛在的危險因素,盡量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解決他們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和治療,對縮短患者病情,提高療效具有重要作用。
1老年康復的風險因素
1.1社會方面的因素部分媒體對醫務工作的負面影響,醫患之間被人為劃成對立的兩面,當今媒體報導有關醫療糾紛時多從患者出發,常常忽視醫療這個特殊服務行業的復雜性和高風險性,由于公眾對醫學知識的相對缺乏,加上部分媒體片面的把醫患關系矛盾點理解為商業流通中的消費行為關系,強調患方的弱勢群體地位。社會各層對醫護人員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屬認為看病花錢了就應該滿足其所有要求,無論其要求是否科學合理或符合醫療規范。
1.2治療風險因素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對溫度感覺下降,有的存在語言表達或認知功能障礙,在物理因子治療治療過程中常用造成深部組織灼傷、過度刺激現象[1]、過敏反應等現象發生。另外由于老年人體質差,在床上變換,穿、脫衣服等過程中,容易突發性低血壓、眩暈和身體控制失衡,從而導致墜床。老年人因心、腦血管疾病,易形成深靜脈血栓,在做各種電刺激治療時,易使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在運動療法中,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器官病變和功能障礙,運動負荷突然加大,可以造成身體的過分應激,從而威脅患者的生理機能,在訓練中隨時都會發生意外。
1.3護理人員因素①工作態度不嚴謹,欠缺慎獨精神:個別護理人員隨意簡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規章制度,“三查七對”未落實或者流于形式化、機械化,操作技術不精湛,經驗不足。②技術因素:個別護理人員動、靜脈穿刺技術不嫻熟,導致穿刺失敗。③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護理文書是醫療活動的客觀反映,可供患者復印及醫療事故鑒定時必須提交的鑒定材料。護理記錄不全面,與實際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觀成分、欠缺連貫性,未能如實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療效果或未能動態反映病情變化等情況,均存在糾紛隱患。
1.4環境設施因素①床欄設置有缺陷:床欄空隙太大,有墜床的危險。②用熱設備標志不明顯:熱水管標識脫落或住院環境介紹不到位,容易出現燙傷的危險。
2防范措施
2.1加強媒體的正面報道醫療衛生是特殊的職業,高風險、高壓力,應給醫護人員多些鼓舞和理解,從而更有利于在醫療質量、醫護規范操作等環節得到提高和加強。
2.2加強護患溝通改變護理理念,增強服務意識信任和諧的護患關系是護患雙方良好行為的基礎,護理人員要真正樹立“病人至上”的意識;治療中,多與家屬溝通,采取換位思考的方法,減輕家屬的焦慮,使其理解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增進他們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支關系,從根本上杜絕糾紛的發生[2]。
患者家屬與護理人員之間要建立互動關系,進而增加他們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程度。
2.3重視職業素質教育加強護理人員素質教育護士不僅要認真遵守臨床“三查七對”制度、交班制度,工作中還要有嚴謹的作風和慎獨的精神,不分人前人后,都要有科學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嚴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個操作規程。
2.4規范化培訓加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術與知識的培訓、加強病案書寫規范學習護理病歷書寫要求從法律角度進行規范,遵照科學性、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與醫療文件同步的原則,禁止錯、漏、主觀臆造。責任護理人員每天查對,護士長每周檢查護理文件質量并簽名。
2.5加強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在護理醫療活動中,不重視履行告知義務及簽字手續,導致發生醫療糾紛時舉證不利。醫院應經常開展醫療衛生法制宣傳教育,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要求廣大護士增強法制意識,尊重患者生命與健康,保障監護人自與患方知情權。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謹慎從事技術操作,嚴防護患差錯、事故的發生。
2.6改善環境及設備設施保持安全性及可用性做好警示標志并定期檢查設備的運作性能,以保證應急使用等。
3討論
老年護理人員應有強烈的責任感,愛護及尊重患者,具有豐富知識和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同時掌握一定的人際溝通技巧。護理管理者應堅持嚴格事前控制,嚴肅事后處理的原則,加強對護理危險因素和差錯事故隱患的管理。安全、有效的護理可促使老年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轉,護理安全是衡量醫院護理管理乃至整體醫療水平高低重要標志,必須引起護理工作人員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