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第1篇

      關鍵詞:CAI教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實例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268-03

      隨著高分子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高分子科學已滲透于各個領域與學科,形成了一個無法替代的交叉學科[1]。對于與高分子相關的專業,專業課程一般設置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兩門課,其中高分子化學側重聚合反應機理的學習,高分子物理從分子運動的觀點出發重點介紹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間的關系。對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包裝工程專業的學生一般將這兩門課揉合在一起,開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48~72學時之間,要求掌握有關高分子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

      對于在食品學院中的包裝工程專業,結合北京農學院的辦學定位和服務對象,學校專業定位在食品包裝技術以及與包裝相關的食品質量安全與控制[2]。要培養學生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涵蓋包裝中食品接觸材料生產、監管、檢測和風險評估等與衛生安全質量相關的各個方面。而講述這些內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以及包裝材料學中關于食品接觸材料的各種知識點。我們只有在介紹高分子食品接觸材料的特性、用途、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懂得食品接觸材料安全衛生相關的質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養學生對食品接觸材料安全衛生相關的質量控制能力,以及準確合理地選擇包裝材料進行食品產品包裝設計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我們食品包裝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在學校“3+1”的教學模式[3]影響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的學時數壓縮為56學時。在這樣少的學時條件下,要使那些對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學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授課內容的選擇及講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幾年不斷地嘗試和教學實踐,作者結合非高分子專業學生的特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我校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的實際,就教學內容的選擇、完善以及教學方式與多媒體課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理論聯系實際,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實例教學

      在傳統高分子專業的高分子化學課程中,高分子化學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復雜難懂,要想完全靠死記硬背記住這些公式是比較困難的,而將這些公式熟練應用則更加困難[4,5]。對于食品包裝工程系的學生學習高分子化學對聚合物的化學反應部分應當有目的地選擇高分子包裝材料所涉及的化學反應進行講授,對于復雜的聚合反應速率方程的推導可以不學。可重點學習各種包裝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對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現實經濟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點講述他們的化學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裝材料中單體與催化劑的殘留造成的健康風險。在充分體現學科特點的前提下,適當削減了與專業關系不大的聚合反應機理部分的內容,如配位聚合反應的機理。在“聚合物的化學反應”章節中,增添了與專業相關的化學反應。

      比如講述聚苯乙烯(PS)合成時,應當結合包裝專業特點來舉例聚苯乙烯合成過程對其在包裝工業上的應用具有深刻的影響,如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風波[6]。向學生解釋為何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21號令”,將被稱做白色污染且長久被認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據是什么?通過聯系實際,同學們都急切想從專業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國家禁止聚乙烯發泡餐盒的應用是基于以下考慮。

      1.PS泡沫塑料餐具帶來白色污染的問題。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熱65℃時或燃燒時會產生“二英”強致癌物的問題。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殘存單體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會釋放出單體致毒的問題。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熱會釋放出二聚體、三聚體等危害人體物質的問題。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雙酚類,導致生殖機能失常的問題。

      6.PS泡沫塑料餐具難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溫,高溫變形,不能在微波爐里使用。

      從向學生介紹高分子化學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構造,聚合機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學反應后處理,我們就能解釋第2、3、4、5問題。從高分子化學專業的角度向學生講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隨意丟棄垃圾的人,而不屬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PS的生產過程是苯乙烯單體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作用下,在密封的反應內,無氯條件下進行聚合反應,從而無產生二英的條件。PS泡沫塑料飯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級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鈣、丁烷等,通過擠出、發泡制得,生產過程全部為物理混合過程,無化學反應,不具備產生二英的條件。如果我們工業界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級聚苯乙烯原料來制造一次性泡沫發泡飯盒,最終產品很難在單體殘留量上超標。而且,國外公布相關報告研究結果,明確澄清有關二聚體、三聚體環境荷爾蒙的問題,它們不屬所謂攏亂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食品級PS材料中并沒有雙酚A,在加工過程中也不可能產生雙酚A副產物等。以上解釋都需要我們高分子化學的知識,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能讓學生們對學習高分子化學對包裝材料的認識加深印象。

      再如,講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縮聚合成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雙酚A風波”。生產聚碳酸酯用到雙酚A,在材料與食品相接觸后,殘留雙酚A單體遷移進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風險。從高分子化學角度,向學生解析為何2011年在歐盟和加拿大,雙酚A被列為有毒物質,被禁止用于生產嬰兒奶瓶。在PC實例中,通過聚合機理,單體結構,聚合單體殘留等高分子化學方面的知識向學生們展示PC食品接觸材料的優缺點。

      同理,我們在講解聚氯乙烯(PVC)時[8],從分子結構的特點引入“塑化劑風波”,講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剛性需要塑化劑才能加工成型,這與食品相接觸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劑的遷移。我們在講解各種包裝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學時,就應該通過現實生活的同學們已經有所耳聞、鮮活的例子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提升他們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高分子化學及物理》與《包裝材料學》的有機聯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運動的觀點來聚合物的轉變與松弛,聚合物的粘彈性,聚合物的力學性能等內容。因為《高分子化學及物理》是為《包裝材料學》服務的,應讓學生重點掌握高分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學重點,在講解基本概念時,同時注意結合《包裝材料學》所涉及的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使《包裝材料學》與《高分子化學及物理》真正有機地融合起來。比如,在講解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餐盒禁止與解禁來講解其分子的構效關系與應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飯盒,存在很多知識的誤區,比如對毒性的誤解與使用方法的不當。當加熱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轉變溫度(80~90℃)以上,PS轉變為高彈態,且保持這種狀態在較寬的范圍內,PS開始熱變形,熔融溫度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劇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結構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飯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爐的情況下使用,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異的。由于知識普及不到位,許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飯盒在高溫下加熱,在微波爐使用,造成飯盒溶化變形,并伴有刺激性氣味。如果我們知道使用說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條件下使用是無毒,綠色,安全且價廉,比如,在外就餐,我們可以用價廉的一次性聚乙烯發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卻后的剩飯剩菜而無需采用價格昂貴的替代產品。我們在講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運動時,就應該把分子運動的特點引導到聚苯乙烯作為現實包裝材料由于分子運動的特點所帶來的優缺點。同理,我們講解聚氯乙烯分子[8]時,就需要結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運動的特點來講解的塑化劑溶出。講解聚乙烯醇(PVA)時,就應該把高聚物的結晶與分子之間的氫鍵作用引入到結晶與分子材料透氣透氧之間的關系上。

      三、改進了教學手段,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和化學作圖軟件,運用多種方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還有些概念很抽象,難于理解。針對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和化學作圖軟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變得容易,大大增強了記憶的效果,避免了死記硬背。比如,高分子應力松弛與蠕變講述。對于蠕變,只是通過經典的教科書上的舉例,“如在懸掛的軟質PVC絲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質量的砝碼,軟絲會慢慢伸長,撤銷砝碼后,軟絲會慢慢地回縮”這種書本講解,筆者覺得不足以讓學生加深印象。而是應該通過形象的多媒體實驗演示或現實實驗來講解。由于實驗課時有限,筆者在課前對實驗進行錄像,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視頻演示,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利用實驗能讓學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

      例如,結晶概念的詮釋,是比較難比喻生動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結晶分子的排列在書中被用很小的部分來講述,但是高分子結晶對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質影響顯著,對于食品包裝的學生,急切需要知道結晶度與透氣性的構效關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讓學生掌握高分子結晶的知識點。書本上的高分子晶體圖學生很難理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尋找更好的化學物質單晶圖,我們可以找剛性的芳香有機物的單晶圖來闡述分子間的各種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積。通過這種舉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鏈之間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鏈段的有序堆積。可見,生動的舉例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

      使用多媒體可以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直觀和形象化,可以將教學過程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對于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講述,我們需要CAI教學[9],多利用化學分子結構軟件制作課件。通過化學軟件制作三維空間構型,再結合三維動畫,動態演示分子骨架旋轉,能輕松地帶學生進入微觀的分子世界,讓抽象的分子結構與概念形象化,有利我們教學。比如高分子鏈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內各個化學鍵和原子在不停地轉動或振動,高分子鏈的形狀時刻在變化著而造成的。如果我們制作動態三維的大分子的內旋轉圖,讓學生親眼目睹這個“動”,才能更好促進學生對分子動態旋轉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創設開放性的交流空間,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除老師引入實例教學、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等教學措施以外,有時引申話題,創設開放性的交流空間,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讓學生分組討論,查找文獻,撰寫小報告的形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學中,結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結構特點說明其應用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裝保鮮膜上的應用?”“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嬰兒奶瓶上的應用?”“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為何聚乙烯醇容易結晶以及吸水,這些性質會給作為包裝材料的它帶來哪些優缺點?”然后學生分組從聚合物分子結構、柔韌性等角度討論,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每一個問題都與高分子的基礎知識息息相關,都是從一些實際現象引出問題,再通過理論分析加以解釋、歸納;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興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一門理論性強、概念抽象難懂且較難掌握的課程,作為包裝工程專業,特別是偏重食品包裝技術的學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學生需要在有限的學時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教師則需要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的交互性和生動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其曄,馮鶯.高分子材料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商貴芹,陳少鴻,劉君峰.食品接觸材料質量控制和檢驗監管實用指南[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3]李堯,余五新,左治江.應用型高校“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26):24.

      [4]潘祖仁.高分子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5]何曼君,張紅東,陳維孝等.高分子物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

      [9]夏云波.淺談多媒體課件在物理教學中的使用[J].物理通報,2005,(9):47.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第2篇

      紡織工程屬于工科門類下的輕紡類,同其他工科類專業一樣,紡織工程專業在大一、大二這兩學年主要課程為公共課,包括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計算機基礎等課程,目的是為大三開設的專業課打基礎。從大三上學期開始,會有一些紡織類專業課程,包括紡紗學、針織學、非織造學等,主要內容是介紹各種棉紡機械的運轉原理,紡織材料生產的工藝流程,以及各種織物的織造和結構。在大三下學期的時候,會有不同方向的課程供同學們選擇:紡織材料與產品設計、針織與服裝、紡織工程與計算機應用、紡織品與貿易、紡織現代技術應用。這五個方向各有特色,例如紡織材料與產品設計一般是打算繼續深造同學的首選,因為其理論性較強;紡織現代技術應用等則適用于打算畢業后到紡織企業技術部門工作的同學。不同學校該專業設置的方向有所不同,如果提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專長做出選擇,專攻某一領域,將為以后的就業鋪平道路。

      紡織工程專業是一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設有紡織類相關專業的院校在全國就有近70所,包括各本科院校以及專科院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東華大學,其前身為中國紡織大學,求學紡織工程專業的學子可根據自己的就業傾向選擇紡織技術設計方向、針織與服裝方向、紡織品設計方向、紡織品檢驗與商務方向、紡織國際貿易方向、紡織產業管理與評估方向等6個專業方向;武漢紡織大學,其紡織工程是國家特色專業和省級品牌專業;青島大學,其紡織工程專業有三方面的特點,分別是紡織新技術、新工藝與紡織質量控制、計算機在紡織上的應用、紡織品貿易與營銷。此外,北京服裝學院、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院校的紡織工程專業也較有特色。

      從就業方向看,紡織工程專業就業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大方面:第一是考取公務員。招收紡織工程專業的崗位大多是海關檢驗類,難度很大,考取人數只占少數;第二是到紡織廠技術部門工作,這類工作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要求較高,學生只有在校期間打下扎實基礎,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第三類就是大多數人所選擇的,到外貿公司從事與紡織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一般要求英語水平較好,掌握日語、韓語等小語種者優先錄用。讓很多認為紡織工程是冷門專業的人大跌眼鏡的是,紡織工程專業是一個就業率較高的專業,畢業生不一定非要通過考研來使自己脫穎而出,大多數紡織企業只要求大學生本科甚至是專科學歷即可。但相應的,剛畢業時畢業生的薪資待遇并不高,在北方的話基本工資在1000-2000之間,例如青島,能一畢業就拿到2000以上工資的紡織類畢業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南方憑借它經濟發展速度快、薪資待遇高的優勢很快成為紡織類畢業生的熱門之選。我的很多學姐學長畢業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實習期間工資就可達到4000以上。總的來說,紡織工程專業在南方的就業形勢明顯要比北方好,如果大家在畢業后想繼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可以南方為就業主場去闖蕩一番,那里會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待著你。

      雖然說從名字去認識專業,并不一定能讀出所有專業真諦,但真正弄懂了專業名稱關鍵詞所指,對專業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從名字看,“非”,不、沒有的意思,“織造”,就是紡織的意思。那么綜合而得。可以看出來非織造既與傳統紡織息息相關。同時又脫離于傳統紡織。換個更簡單的說法,紡織一般的原料是紗線,而非織造就是。沒紗線。的意思。最開始的非織造主要是不織布、無紡布等,注意看都有個布字。而現在是非織造材料,材料的領域要遠遠大于布了,這個也是非織造飛速發展的結果。

      可能如此解釋還是會讓一些人摸不著頭腦,不如我們來看看非織造材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吧!首先是衛生用品,如嬰幼兒所用的尿不濕、女生最喜歡的面膜紙、醫療中廣泛運用的防護服、口罩等;其次是家居用品,最典型的紅地毯、窗簾、桌布、擦拭布(擦車布、高級的鏡頭布);再次還有農用的塑料布、紡粘布、過濾材料、包裝袋等。總而言之,非織造技術具有工藝流程短、工藝靈活多樣、生產效率高、原材料范圍廣、產品品種多和應用領域廣等特點。

      說起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它具有多學科交叉、學科與工程緊密聯系的特點,與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科技相結合,綜合了紡織、塑料、造紙、化學、印刷等技術與裝備。在大學期間。主要課程包括非織造學、紡織材料學、非織造產品與應用、非織造工程設計、非織造產品質量與檢測、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功能纖維及其應用、復合材料、非織造布后整理、國際貿易與實務等。除了坐在教室里的理論學習外,社會實習、微機上機、工程訓練、專業課基礎實驗、非織造產品的材料與結構分析、非織造材料設計與檢測、非織造工程及項目實習、非織造生產與裝備的認知實習、貿易與營銷實習、生產實習等都必不可少。

      與紡織工程相比,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顯得小眾一些,開設的院校并不多,較有特色的有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蘇州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浙江理工大學、西安工程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嘉興學院等。其中,天津工業大學于1989年在國內率先設置了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方向,并在2005年成為國家首批設立該專業的高等院校,根據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非織造工程與技術和非織造產品設計與應用;浙江理工大學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是浙江省唯一一個培養非織造技術人才的專業,主要學習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現代非織造布生產技術,同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系統應用能力。

      紡織工程專業注重技術,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則偏重于材料。作為輕紡類的另一分子——服裝設計與工程就與設計更緊密相關。有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真人秀節目——《天橋驕子》,參賽者們以巧思妙想和縫紉技術讓一塊塊原本普通的布料,在剪剪裁裁、縫縫補補之間就成為了一件又一件既時尚又新潮的衣服,讓觀看的人不得不感嘆設計化普通為神奇的奇特之處。而這樣的巧思與技術,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學子也同樣擁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具有工程技術與藝術設計相互滲透、服裝學與其他工程學科相互交叉的辦學特色。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的正是從事服裝成衣款式設計、服裝樣板與工藝技術、服裝數字化技術應用、服裝材料與功能防護服裝開發等領域的工程技術與成衣設計人才。但現代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的,又不僅僅是擁有設計才能、躲在設計室工作的藝術家,還必須是了解服裝產業經濟、服裝市場營銷、商檢和貿易、品牌管理與運作,成為服裝行業貿易的實干家。正是由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兼有藝術性和實干性,所以既招收藝術類專業的考生,也招收普通類的考生。招藝術類的側重藝術設計,招普通類的偏向行業管理,無論是哪一類考生,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學起來要便利一些。

      從主要課程來看,也是設計與實干的結合。成衣工藝學、服裝材料學、服裝人體工程學、立體裁剪、服裝款式設計、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圖案設計、工業紙型設計、女裝結構設計、男裝與童裝結構設計等課程從整體到不同人群的服裝設計入手,傳授設計方面的相關知識;而服裝生產管理、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廠設計、服裝市場調查與預測、服裝商品企劃學等課程則著重培養該專業學子的經營、管理能力。待專業課程學習之后,材料性能與結構實驗、款式設計實踐與樣板技術實習、成衣工藝實習等工程技術環節就將學生從象牙塔引向社會實踐,使所學與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結合起來。如此多方向的課程,有時直讓本專業學子吐苦水。

      提及開設該專業的院校,東華大學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全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服裝類學科之一,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三級人才培養體系。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為國家唯一的高校服裝業重點建設學科和國家級特色學科,服裝設計與工程二級學科一直在全國同類學科中排名第一,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排名第一。此外北京服裝學院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也不錯,該專業在北服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由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習的特點,就業也有明顯的區分。一部分人會選擇堅守設計師的夢,專注于畫結構圖或做設計。但由于我國目前服裝行業的特點,需要設計人員的較少,因此,大部分人會從事服裝貿易的工作,我所在學校該專業80%的同學從事了服裝外貿跟單。

      隨著紡織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紡織機械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清梳聯合機、精梳機和分部傳動懸定粗紗機已經接近國際水平,機電一體化的劍桿織機、電腦橫機、高速經編機等也實現了產業化。正是在紡織設備更新換代越來越快、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的時代,新型紡織機電技術也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

      新型紡織機電技術面向紡織及機電類企業,培養具備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從事機電一體化紡織設備及其他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檢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與大多數專科專業注重產學結合相似,該專業前期先進行工程制圖與CAD、機械零件加工、電工電子基礎與實踐、紡織機械分析與維護、紡織設備電氣安裝與調試、維修電工實訓、PLC與變頻器技術應用、機電控制系統調試與檢修、紡織設備分析與維護、機電設備管理等課程學習,再組織學生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實習。

      因為該專業具有較強的工程技術特色,因此雖然是針對紡織設備,但在開設院校里,大多將其歸于機電系或機械系。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該專業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是機電系成員之一;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該專業屬于機械工程系。

      紡織品從設計到制作,再到出廠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必須要經過專業的檢驗,上個環節合格才能流入下一個環節。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將檢驗與貿易兩個環節打通,培養具備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紡織品商品檢驗理論知識、具備紡織品檢驗技能和進出口談判技能、掌握紡織品貿易及紡織品質量管理知識、外語水平較高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第3篇

      (一)迪肯大學概況迪肯大學位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朗市,建于1974年,1977年4月開始教學。學校在墨爾本、吉朗、瓦南布爾有5個校區,全日制學習的學生20000多人,注冊學習的30000多人。其中,40%的注冊學習者是校外生。迪肯大學提供313種學位和文憑項目,在使用技術進行教育和建立教育培訓的校企關系方面,已經得到了全國范圍的認可。2011-2012年度,迪肯大學學生滿意度方面得票在整個澳大利亞排名第三。[5]學校有4個主要院系,包括人文及教育學院、商業和法律學院、健康學院、科學與技術學院。其中,科學與技術學院下設4個系,分別是建筑系、工程系、信息技術系和生命與環境科學系。1.迪肯大學的工程教育迪肯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始建于1991年,當時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學院正式的教學活動始于1992年,提供制造業技術學士。1993年,學院首次提供制造業的工程學士。最初,學院的任務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發展教學和學習方面的創新項目;第二,成為工程學方面遠程教育的主要提供者;第三,為成人學習者創造職業發展的橋梁課程;第四,實現應用的、以工業為基礎的研究。此后,學院同時通過遠程教育和傳統的學校學習提供7個領域的本科專業,也提供研究生項目,包括碩士和博士水平(校內和校外)。2.學位項目本科階段,迪肯大學提供兩種工程學士學位:三年的技術學士(BTech)和四年的工程學士(BE),都設有7個專業領域,如表1所示。這兩種學位都得到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的認可。通過工程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習,可以使畢業者成為澳大利亞和南太平洋地區合格的專業工程師。除此之外,學院也提供一種兩年的、沒有認證的技術相關學位,一般通過工業合作伙伴提供。還有一定數量的五年雙學位項目,如工程學-科學、工程學-商業。所有的學位項目都通過校內和校外兩種模式教學。兩種模式的個人課程是一樣的,只是課程的傳遞方法有所不同。3.學生的情況和構成傳統上,一個學院或者大學課程要求學生在地方學校參加有計劃的課程,通常是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這些學生住得離學院或者大學很近,沒有全日制的工作任務,所以上課不是問題。然而,從高等教育中獲益的人數很多,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接受傳統的學院課程。這種班級的潛在學生包括全日制工作的人、游歷在外的人、無法離開自己家的人,如病患或者殘疾人,還有偏遠地區的人,甚至監獄里的人。為了使教育能夠傳遞到這些人,一些學院把課程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這也只能滿足部分人的需求,仍然有一些人無法到大學校園學習。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很多大學發展了遠程教育,通過這個途徑把學術嚴謹的課程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在家學習。1960年底,英國開放大學建立。從那以后,遠程教育飛速發展,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遠程教育也隨之發展。澳大利亞土地遼闊,約有2000萬人口。盡管大部分人居住在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萊德、達爾文、霍巴特和佩斯這7個城市,鄉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和移民。這些人的需求由一小部分地方大學或繼續教育學院滿足。因此,澳大利亞是遠程教育需求迫切的好案例。鑒于這種需求,澳大利亞提供教育和其他服務,特別注重廣泛分散的人群。工程學的遠程教育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途徑之一。遠距離傳遞科學和工程學的教育一度成為一個挑戰。要在這兩方面取得成功,學生必須真正地參與實踐,要有專人給他們演示。迪肯大學的教學就是使學生通過遠程教育得到工程學方面有效訓練的典型案例。工程學院提供四年的專業化工程學學位項目和三年的技術專家項目。在迪肯大學學習工程學的學生可以分為四類,如表2所示,學生在年齡和地域上跨度都很大。這類學習項目的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多元化才能和廣泛視野的工程師和技術員,他們不僅有多學科的技術能力,而且能夠采用系統方法設計,并進行操作演示。這一目的恰好體現了工程教育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一個教授課程的團隊大約由25名大學教師組成,教師來源涵蓋7個不同的專業,包括一般的制造、環境工程、機械電子、計算機系統等領域。2003年,迪肯大學有大約1130個學生注冊工程學和相關技術。其中工程學院有465個學生,133個全日制學生來自國際,他們付全額學費,其余學生的學費由政府補貼。多年以來,大多數在校生從24歲開始他們的學位項目,校外開始學習的學生年齡在25-40歲不等。校外學生大部分來自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或者規模較大的公司。學生群體在在地理位置上較為分散,學校在工程教育方面的歷史、教學理念和獨到的教學方法值得討論和思考。2003年,迪肯大學工程學院和馬來西亞伯樂學院合作,一個針對校外學生的較小的工程教育遠程教學項目在新加坡出現。4.合作教學迪肯大學科學與技術學院認為與大企業保持聯系是保持自身國際聲譽、教學和學習的基礎。學院網站上有企業參與合作的咨詢內容和聯系方式。整個學院有很多校外學生,其中有國際學生,他們都通過迪肯大學和工廠還有海外大學的合作項目學習。這種聯合學位課程目前同福特澳大利亞和通用汽車霍頓合作,主要為來自汽車工廠的學生提供工程學和管理培訓。這些項目很有特色,涵蓋了學生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習的課程。盡管學習模式是在校外進行,但福特和霍頓都有地方工廠,教學工作人員可以在工廠里傳授一些精選的學科專題報告。此外,迪肯大學也通過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的教育設備向校外學生提供技術學士和工程學士課程。在國外項目中,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學生學習特定專業的技術學士和工程學士學位,他們在最后楊娟:澳大利亞工程教育遠程教學的實施———以迪肯大學為例一年或兩年的時間里和迪肯大學的校外學生一樣學習。迪肯大學負責錄取學生、學生以前學習的學分轉移、課程傳授和評估。學生通常是全日制的。地方學院提供地方管理和學術支持。在最后一年,工程學士學生在這些課程中參加一個兩周的住校學習,在校內完成實驗要求,并對他們最后的計劃給出口頭介紹,通過工廠現場觀摩和客座演講參觀澳大利亞專業工程學實踐。參加這些項目的學生通常被工廠雇傭,他們最后一年的計劃常常和他們工作中的工程學問題聯系在一起。5.咨詢委員會迪肯大學的工程咨詢委員會由外部成員和學校成員構成。外部成員包括1名主席、7名工業界人士(其中有工程師、管理者等)、1名畢業生、1名學生代表;學校成員有學院領導和主要負責人,還有教授和學科負責人,以及一些行政人員。[6]迪肯大學的工程系與產業界合作廣泛。學院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學習方案,以滿足未來雇主的需求。通過學校的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院能夠確保所教內容跟得上不斷變化的工業需求。學院與很多研究組織和行業教育伙伴合作,提供特制的學習方案來適應員工的專業化發展需求。每年學術咨詢委員會成員與學院工作人員會面幾次,共同回顧課程,討論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合作機會。目前,學院的咨詢委員會包括來自美國鋁業公司、殼牌等工業公司的代表。

      (二)迪肯大學校外傳授的特點迪肯大學認為一個成功的、完整的工程學方面的校外項目關鍵在于給每個學生靈活的選擇,這種靈活意味著他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得花費合理,學生能夠選擇在校內、校外,或者兩種不同方式的混合。除了在獲得形式上,這種靈活性也被拓展到課程設計、銜接和學分轉換實踐、大學管理、基礎設施中。迪肯大學的所有技術學士和工程學士課程都對校外提供。評估任務包括作業、實驗室練習、報告、考試。在校內和校外模式下,這些內容都是相同的。在一個特定的課程中,校內學生按照學校的時間表通過常規方式參加講座、完成實驗室課程和參觀,校外學生根據同樣的大綱和時間表學習。每個校外學生會收到一個“學習包”,包括一個文本、一個或者更多的學習指導、一個實驗室指南、一個單元指導,還有補充材料,如視頻文件、計算機軟件或教學實驗室裝備。學習指導通常包括管理信息,有課程表、課本清單、任務和怎樣與講師聯系的細節。學習指導每隔3到5年會進行專業的編撰和修訂,單元指導則隨著課程的提供時時更新。每門課程都有一個詳細的網站,類似課程布告欄的內容,并且通過郵件提前向學生發送新增的學習材料,如講課筆記、輔導筆記、作業答案等。學院在課程網站公布單元指導和實驗室指南。在校生學習課程材料的同時,還可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和傳真等手段從老師那獲得個人幫助。圖書館有郵購服務。目前,大部分作業郵寄到學校,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電子郵件來傳送作業。學期結束,校外學生在大學預先安排指定的有監督的校外考試中心進行考試。隨著教育的世界潮流,迪肯大學越來越依靠現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傳送課程。1.實驗室課程通過遠程教育進行工程教育存在一大挑戰,就是如何使校外學習的學生和在校生一樣,通過實驗室課程獲得同樣的實踐知識和經驗。實驗室教學一直是科學和工程學遠程教育中的一個問題。迪肯大學從兩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第一,一些課程,如物理、材料學、靜力學和力學、儀器、流體力學等,召開周末實驗室會議讓校外學生參加,使實驗室工作集中在一到兩天完成。第二,其他課程采用實際裝備和計算機磨合相結合的方式向校外學生傳授實驗室經驗。裝備和模擬的使用在電子和微處理器的教學中非常普遍。第一年,電子學采用一個電子部件和一個電路實驗板,讓學生演示數字和模擬電子的運動。學院還開發了一個在課程中使用的起基礎和中介作用的微處理器作為微控制器,實質上是一個教學仿真項目的邏輯控制器。最后一年,學生需要在家做一個簡單的機器人作為他們的實驗室工作。此外,迪肯大學在通過網絡遠程控制提供實驗室訓練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如溢流壩溢流實驗,采用一個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操作的網頁,演示水流向壩的整個過程并測量瀑布的高度。[7]遠程控制聯系采用計算機演示抽水過程,可以改變水在通道里的流速,并且有一個數碼相機拍攝水壩的靜態圖像。整個過程可以由學生通過網絡來操作。系統預設一次做試驗的只有一個學生,整個練習被在專用的網站上。網站還會有實驗操作程序、筆記和對學生的提示。大部分實驗室項目對校外學生的傳授很靈活。有時,個人實驗完全可以在家進行,如測量細銅線的電阻和鉛錫焊料的徐變(第二年材料學)。教學方法也較為靈活,教師通常允許學生對程序做一些小的改變以適應他們自身的情況。2.教學案例———一年級材料學(SEM111)SEM111是一個有很多校外學生參與的普通迪肯大學課程。所有的一年級工程學學生必修材料學的入門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材料、冶金、制陶、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機械測試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標準的校外注冊學生每年有30-60名。教師在地方汽車制造工廠也會對課程進行指導,大部分公告和補充材料都通過SEM111的網站傳遞。SEM111課程也包括一些熱處理金屬的力學測試和金相顯微鏡觀察的實驗室練習。校外學生在學期中的某個星期六參加一個全天的實驗室會議。會上學生可以在真正的樣本上演示拉力測試、硬度測試和光學金相。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學生對金屬的特殊力學性能有一個了解。“虛擬顯微鏡”網頁可以幫助學生觀察金屬樣本特定的顯微結構,學生可以看到不同放大倍數下的圖像。校內的實驗室會議同樣給那些校外學生與教師和同伴直接的接觸。在引導實驗室課程之外,教師回答問題、討論與真正的材料工程學有關的問題、用真正的實驗設備進行實驗。學期期末學生提交分級實驗報告。SEM111課程對于在校生和校外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學生提交同樣的作業、完成同樣的實驗、參加同樣的考試。迪肯大學管理著澳大利亞和海外大量的有監督的考試中心。因此,校外學生可以按照時間表在被監督的環境里和在校生一樣參加考試。完成后的考卷通過快遞安全返回學校,讓教師分級。整個課程實施已經有10年的歷史,校內生和校外生的標準一致,全部等級都是可以比較的。教師負責通過網站、電話、電子郵件或傳真回復校外生。校外生電子郵件的地址是公開的,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聯系,直接交流。3.基礎設施經過多年的實踐,迪肯大學認為一種成功的校外學習項目必須通過合理的支持服務來傳遞和管理課程。因此,學校落實了大量的基礎設施,主要有:一個專門的打包、分類和傳遞校外學習資料到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郵件中心,同時也負責考試的寄送和收集;一個專業的編輯和出版團隊,保障所有遠程教育課程材料在學術上和教育上都有合適的標準,圖書館和書店有高效率的郵購服務;一個主要的大學中心,能夠追蹤作業在校外生到達學校、傳遞給教師分等級、返回到學生這一過程。迪肯大學在澳大利亞和海外的考試中心,由一個監管生產、傳送和返回考試的管理核心團隊負責。必須有足夠的行政人員負責與地方及海外合作伙伴的非學術活動進行溝通。除此之外,還要有管理良好的大學和學院網絡,確保校外每門課程的提供。

      給我們的啟示

      (一)加強工科教學內容的呈現與開發隨著工程教育的發展,遠程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工程教育途徑。工程教育遠程教學的難點就是學習內容的傳遞。在13年的發展歷史中,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工程和技術學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從第一年只能提供1個本科專業,到現在擁有一個大約30個學術和其他支持工作人員團隊,并且能夠提供100多種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學院逐步淘汰了舊的網絡服務器,建立了包括課程網站收集、在線學習介紹、大學課程管理系統等在內的完備體系。目前,國內工科專業的網絡學習平臺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學內容有限、呈現方式不夠直觀等。所以,應該不斷完善工程教育遠程教學的支持服務,不斷開發工科學習者的網絡學習材料,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進一步提升基本硬件設施,優化網絡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二)多渠道實現實踐教學目前,很多工程學科的教學對培養學習者工程設計和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性缺乏重視,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對提高工程教育的質量十分重要。迪肯大學的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開發了虛擬工程咨詢系統,該系統可以提供一系列真實環境下的工業工程項目數據,涵蓋了工程從設計到實現再到具體操作等各個階段。雖然這個系統還處于探索和試用階段,但其創新性仍然值得我們學習。除了虛擬實踐外,學習者每隔一段時間到校進行集中性實踐學習,與規模較大的企業合作,給學生提供實訓的機會。這些做法在提高工程教育遠程教學的實踐性方面起到了實際的作用,國內提供工科教學的遠程教育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方案,把教學內容的網上和網下傳遞相結合,克服工科實踐內容在傳遞上的難點,真正保證教學質量。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第4篇

      膽腸吻合術主要包括(肝)膽管-十二指腸吻合以及(肝)膽管空腸吻合,是外科臨床中解決膽道狹窄和處理醫源性膽道損傷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膽腸吻合口狹窄通常發生于手術后13個月,發生率一般為2.6%左右〔1〕,也有文獻報道可高達10%~30%〔2〕。膽腸吻合口感染以及繼發的反復膽道感染、黃疸、膽汁性肝硬化,已成為待解難題,也是手術失敗乃至需要再手術的主要原因。筆者回顧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文獻,對于膽腸吻合口狹窄的機制、預防及處理做一綜述。

      1 膽腸吻合口狹窄機制

      創傷的愈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病變部位膠原的過量沉積又可導致瘢痕過度增生〔3~5〕。肝外膽管愈合即屬于過度愈合方式,表現為瘢痕性攣縮。

      1.1 組織特點 肝外膽管屬于一種纖維彈性薄壁管道,黏膜下主要為大量纖維組織,平滑肌成分較少。當膽管損傷后,黏膜下纖維成分斷裂。愈合過程中大量纖維細胞轉化為功能活躍的成纖維細胞,導致膠原大量合成,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改建較差,最終容易導致瘢痕過度增生,吻合口狹窄。

      1.2 膽汁損害 膽汁中的膽鹽有阻礙損傷組織愈合作用和致纖維化作用,尤其對缺氧組織有明顯的致瘢痕性作用。膽汁滲漏至膽管壁內與膠原纖維接觸導致炎癥反應和膠原的合成過度,是膽管良性狹窄的重要原因〔4,6〕。膽腸吻合愈合過程炎癥滲出期較長,修復較慢,炎癥持續刺激巨噬細胞,通過釋放一系列炎性介質和生長因子,導致成纖維細胞增生活躍,合成膠原能力增加,膠原過度沉積,最終導致吻合口的瘢痕性攣縮。

      1.3 膽腸返流 膽腸吻合口愈合過程中慢性炎癥持續存在,膽道上皮愈合較差,愈合后上皮排列雜亂,黏膜層變薄,可見少量杯狀細胞,管壁增厚,纖維組織增生,均與膽腸吻合術后膽腸返流有密切關系。長期的消化液刺激,可誘發化學性膽管炎,導致膽管黏膜萎縮,杯狀細胞及纖維組織增生,管壁增厚,最終形成吻合口纖維性狹窄。在膽管狹窄和繼發感染的基礎上,部分病例在狹窄近端膽管將繼發結石的形成,并且在狹窄、感染和結石之間,將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3~7〕。同時由于長期炎癥反應,局部可能發生惡變〔8~10〕。

      1.4 影響膽腸吻合口狹窄的其他因素 通常認為膽道惡性疾病、術前膽道擴張以及術后發生的膽汁漏與膽腸吻合口狹窄的發生密切相關。House等〔1〕大宗病歷回顧性分析發現,這些因素并不增加吻合口狹窄發生的風險,而術前經皮穿刺膽管引流和術后膽管支架則與吻合口狹窄的發生有關。

      2 膽腸吻合口狹窄的預防

      2.1 膽腸吻合的手術操作 雖然有人通過評估膽道重建術后膽道功能認為肝管十二指腸吻合優于肝管空腸吻合〔7〕,但在預防吻合口狹窄方面,目前較一致的觀點是(肝)膽管空腸Rouxeny 吻合術后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較(肝)膽管-十二指腸吻合低,可能與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膽腸返流有關〔1~5〕。其中(肝)膽管空腸側端及端端吻合術式由于膽管開口較小、位置較高、引流欠暢、膽管內膽汁停滯等因素,容易發生吻合口縮窄和膽管內結石等后期膽道并發癥,故以(肝)膽管空腸側側或端側吻合更能有效預防吻合口狹窄。另外,術中近端膽管游離太長,引起斷端供血不足,日后易形成吻合口瘢痕狹窄。再次手術局部瘢痕、黏膜對合不良等也使術后狹窄機會增大。有人認為膽腸吻合應遵循以下原則:①黏膜對黏膜吻合;②膽腸側側吻合為首選;③用可吸收線或單股縫線單層縫合;④優質管內支撐至少9個月。也有人認為局部管內支撐可能增加炎癥反應從而導致黏膜瘢痕攣縮,并在犬膽腸吻合中應用單層漿黏膜下縫合技術,術后不使用T管支撐引流,在預防吻合口狹窄方面同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10~15〕。Pellegrini〔7〕用光鏡和掃描電鏡對肝膽管置管前后的病理研究,進一步證實置管能導致嚴重炎癥變化和廣泛黏膜破壞,加重管壁纖維組織增生,顯然對膽管壁是有害的,尤其對吻合段的修復有害無益。近年來亦有人嘗試了膽管外支架預防吻合口狹窄的試驗研究〔9〕,但膽腸吻合術后是否使用膽管支架,不同文獻尚有爭議〔13~18〕。

      2.2 吻合口大小的問題 膽管壁不同于腸管壁,沒有肌肉及自身蠕動,但有一層彈力纖維,當梗阻致膽管被動擴張,手術后因內壓下降膽管復舊而致管腔縮小,復舊程度則受膽管纖維化及僵硬程度、厚度的限制,非炎性狹窄的回縮程度較大。當肉芽組織增生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刺激過度收縮,產生向心性攣縮,就會造成吻合口狹窄。Kram〔13〕指出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口在術后3 d內將縮小30% ,故若吻合口不夠大,術后引起狹窄的風險大大增加。也有人認為,肝膽管和膽總管的廣泛切開與空腸行大口徑側側吻合是預防吻合口后期縮窄的最有效方法。

      2.3 正常口徑膽腸吻合口狹窄的預防 通常情況由于膽管已有擴張或借助拼合成形而獲得寬大的膽腸吻合口,直視下易于吻合從而避免或減少日后瘺和狹窄的發生。可是,也有少數膽管口徑近乎正常或較為細小且無法擴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廣泛應用,術中膽管損傷率由過去的0.1%~0.2%增加至現在的0.4%~0.6%,據報道有1 /3的重大損傷在術中被發現而采用立即修補〔11〕,使得外科醫生面對更多正常口徑膽管但又必須行膽腸Rouxy吻合的情況。此時,究竟采取何種方法來有效地保證高質量的小口徑吻合以避免瘺和狹窄,就顯得令人棘手并至關重要。有人曾提出改良的膽腸黏膜吻合法并成功地應用于臨床,由于將膽管壁全層與空腸黏膜縫合并將此層吻合充分向內推入腸腔(約2.0 cm) ,再行第二層漿肌層間斷縫合,形成所謂腸腔內再造的樣結構,無需留置內支撐,大大降低手術難度,同時可有效預防吻合口狹窄〔14~18〕。Ooi 等〔16〕報道在局部操作條件較差和小口徑膽管的RouxenY吻合時,由空腸盲端插入Intestofix導管(B.Braun,Melsungen,Germany)作為膽腸吻合口支架,有利于術中吻合口定位,同時可有效預防術后膽汁漏及吻合口狹窄。也有人應用球囊擴張、內支架等方法預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管損傷術后吻合口狹窄,但經長期隨訪后的療效評估,還是以手術效果最確切〔1,2,11~15〕。

      2.4 其他預防狹窄的方法 吻合口狹窄主要是由于吻合口處瘢痕組織增生攣縮所致,故Kram等〔13〕應用實驗性纖維蛋白凝膠、外科黏合劑OB 膠或FG黏合膽總管吻合口,替代了絲線縫合,避免了吻合口組織損傷,減少了局部膽汁對瘢痕組織的刺激增生作用,成為一種預防術后吻合口狹窄的有效措施。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bFGF) 是一種能廣泛促進來源于中胚層及神經外胚層細胞增殖的生物活性物。基礎研究和初步臨床觀察已經證實,bFGF對燒傷、外傷及各種慢性難愈合創面具有顯著的促修復作用。有人在犬膽腸吻合口愈合過程中應用bFGF,證明其可有效防治吻合口瘢痕性狹窄〔14〕。

      3 膽腸吻合口狹窄的治療

      3.1 球囊擴張 球囊擴張術是將帶有氣囊的導管通過經皮或內鏡途徑置入狹窄部位,通過充氣球囊擴張狹窄,1975年Burhenne報道此種方法后,膽道狹窄的治療中越來越多的應用球囊擴張〔1,2,13~18〕,并取得較好的療效。有人報道有50%的膽腸吻合口狹窄的病人可通過球囊擴張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9〕。國內王雨等人〔20〕目前應用球囊擴張術與膽腸吻合術相結合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膽腸吻合口狹窄,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種先吻合后擴張的方法,有三個明顯優點:①變被動擴張為主動擴張,通過球囊來調節膽管管徑,使其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管徑”;②縮短了等待膽管擴張時間;③避免了梗阻性黃疸。近年來,Jonathan等人〔21〕報道了在肝移植術后膽腸吻合口狹窄應用球囊擴張術,取得較滿意效果。一般認為球囊導管進行支撐,其時間不能短于6~9 個月〔17~21〕。但球囊擴張術后是否繼續應用支架支撐有人也持有異議,認為支架作為異物可能造成局部炎癥反應、纖維化增生從而再次引起吻合口狹窄。Pellegrini等〔7〕也通過50例吻合口狹窄復發病人的手術證實過度延長支架支撐時間并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3.2 放射性介入金屬支架 部分膽腸吻合口狹窄可能由惡性病變引起,此時應用放射介入治療經皮肝膽管引流術(PTCD)或內鏡途徑置入金屬支架治療效果較好,但不能同時處理合并的結石,在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來在腹腔鏡手術后膽道損傷修復中也有人使用了金屬支架,取得了一定療效,此方法也擴大了膽道鏡的應用范圍,使得內鏡下應用金屬支架在治療膽腸吻合口狹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其長期治療效果可能還不盡如人意〔22~26〕。有人認為球囊擴張的使用可增加支架置入成功率。

      3.3 手術 雖然治療膽腸吻合口狹窄的非手術方式較多,但根據治療效果的長期隨訪,目前認為治療膽腸吻合口狹窄最為有效的方式仍然是(肝)膽管空腸吻合的膽道重建,處理方法常常是拆除原有吻合口,準備出更大的膽道開口,再次行膽腸吻合或者直接行Longmire 術,但仍有10%~30%的病人再次發生吻合口狹窄〔1,2〕。因此在發生高位膽腸吻合術后再次狹窄的病人,不要急于永久置管行內引流或擴創再行肝內膽管與空腸的膽腸吻合。

      根據Lillemoe〔2〕統計的上世紀90年代術后膽腸吻合口狹窄的治療方案,認為術前膽道造影明確狹窄部位,通過經皮穿刺的膽道導管定位,最后行RouxenY 肝管空腸吻合重建膽道,使得98%的患者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而對于一般條件較差的病人可能更適合應用內鏡和經皮肝穿途徑球囊擴張或置入支架等方案〔27~30〕,因此,膽腸吻合口狹窄的治療雖然以手術最佳,但目前越來越趨向于使用氣囊擴張、支架和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

      3.4 具有仿生閥門的人工膽管 膽腸吻合口狹窄進行氣囊擴張、支架和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后,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會發生再次狹窄,尤其是高位吻合口再次狹窄,由于殘余肝外膽道組織過短,大大增加手術吻合的難度,可能使患者喪失治療機會。近年,一些人工膽管替代物的相關研究,為膽腸吻合口狹窄甚至膽腸返流等嚴重膽道術后并發癥的徹底解決提供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固定口徑的人工膽管連接于膽道及腸管之間,避免了不同組織間愈合造成的瘢痕攣縮、狹窄,特別是一些具有仿生閥門的人造膽管〔31〕,由于其具有Oddi括約肌“壓力控制、定向開放”的仿生學特點的閥門控制膽汁排放,大大降低了膽腸返流的發生率,減少了膽汁對吻合口組織愈合的不利刺激。

      隨著醫學科技以及組織工程學的發展,各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適合人體的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發,必將為膽腸吻合口狹窄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Michael G,John L,Richard D,et al.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biliary strictures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nn Surg,2006;243(5):5718.

      2 Lillemoe KD,Melton GB,Cameron JL,et al.Postoperative bile duct strictures:management and outcome in the 1990s〔J〕.Ann Surg,2000;232:4301.

      3 Robinso CJ.Growth factor:therapeutic advances in wound healing〔J〕. Ann Med,1993;25(4):5358.

      4 Laukkarinen J,Chow P,Sand J,et al.Longterm changes in hepatobiliary physiology after RouxenY hepaticojejunostomy〔J〕.J Surg Res,2007;143(2):270275.

      5 Chen CF ,Kuo CH.Toxic effect of bile acid ingestion in rats〔J〕.J Formos Med Ssoc,1992;91(8):7436.

      6 Stringer MD.Wide hilar hepaticojejunostomy:the optimum method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choledochal cyst excision〔J〕.Pediatr Surg Int,2007;23(6):52932.

      7 Pellegrini CA,Thomas MJ,Way LW.Recurrent biliary stricture;patterns of recurrence and outcome of surgical therapy〔J〕.Am J Surg,1984;147:17580.

      8 Tocchi A,Mazzoni G,Liotta G,et al.Late development of bile duct cancer in patients who had biliaryenteric drainage for benign disease:a followup study of more than 1,000 patients〔J〕.Ann Surg,2001;234(2):2104.

      9 Robert J,Lee FT,John A,et al.Longterm biliary func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major bile duct injuries with hepaticoduodenostomy or hepaticcojejunostomy〔J〕.Arch Surg,2002;137:88994.

      10 Miller GA,Yeh BM,Breiman RS,et al.Use of CT cholangiography to evaluate the biliary tract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initial experience〔J〕. Liver Transpl,2004;10(8):106570.

      11 范作升,李 杰,李兆然,等.膽腸吻合不放支撐引流管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5736.

      12 梁云鵬,韓德恩,王秋實,等.外置支架防止膽腸吻合口狹窄動物實驗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5;(39):2635.

      13 Kram HB,Garces MA.Common bile duct anastomosis using fibrin glue〔J〕.Arch Surg,1985;120:12506.

      14 Jason K,Melissa S,Keith D,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bile duct injuries sustained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perioperative results in 200 patients〔J〕.Ann Surg,2005;241(5):78695.

      15 李 杰,周科軍,吳 敦.改良膽腸端側黏膜吻合法在小口徑膽腸吻合術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15):4124.

      16 Ooi LL,Chung YF,Wong WK.Biliaryenteric transanastomotic stenting with intestofix〔J〕.Anz.J.Surg,2002;72:6767.

      17 Walsh RM,Henderson JM.Longterm outcome of biliary reconstruction for bile duct injuries from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ies〔J〕.Surgery,2007;142(4):4506.

      18 徐 勇,耿智敏,王居玢.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膽腸吻合口愈合的影響〔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5;(19):3413.

      19 Davidson BR,Rai R,Nandy A,et al.Results of choledochojejunos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era of nonsurgical therapies〔J〕.Liver Transpl,2000;6(2):2016.

      20 王 雨,田伏洲,蔡忠紅,等.膽道球囊擴張術在膽管損傷后再狹窄中的應用〔J〕.四川醫學,2005;(26):2668.

      21 Jonathan R,Gregory D,Brian F,et al.Balloon dilatation of biliaryenteric strictures in children〔J〕.AJR,2005;184:1515.

      22 Walsh H,Vogt R.Management of failed biliary repairs for major bile duct injurie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J Am Coll Surg,2004;199:1927.

      23 Haruta H,Yamamoto H.A case of successful enter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for late anastomotic stricture of choledochojejunostomy afte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Liver transplant,2005;11(12):160810.

      24 Lasnier C,KohnehShahri N.Biliaryenteric anastomosis malfunction:retrospective study of 20 surgical cases.Review of literature〔J〕.Ann Chirurg,2005;130(9):56672.

      25 Lorenz JM,Denison G.Balloon dilatation of biliaryenteric strictures in children〔J〕.Am J Roentgenol,2005;184(1):1515.

      26 Salvalaggio RO,Bambini DA.Simultaneous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approach to treat complicated biliary strictures after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J〕.Pediatr transplantat,2004;8(5):5136.

      27 Kcher M,Cerná M,Havlík R,et al.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benign bile duct strictures〔J〕.Eur J Radiol,2007;62(2):1704.

      28 Siriwardana HP,Siriwardena AK.Systematic appraisal of the role of metallic endobiliary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bile duct stricture〔J〕. Ann Surg,2005;242(1):109.

      29 De Palma GD,Masone S.Endoscopic approach to malignant strictures at the hepatic hilum〔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30):404245.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評估范文第5篇

      第一章“”科技發展回顧

      “”期間,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指導方針,積極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推進“科教強市”戰略的實施,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市先后被批準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期間,市財政投入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1.4億元,爭取上級科技資金投入2.64億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會投入研究與發展經費75.7億元,同比增加158.5%。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746項,爭取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440項。其中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7項,是“”的2.1倍;承擔省重大科技專項15項,省內排名第一。與大學、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關系,組織產學研需求對接53次,啟動合作項目485項;完成科技項目招商2.2億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182項,是“”的1.84倍,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4項,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應用。全市專利申請量10991件(其中發明專利3043件),授權6207件,分別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國家和省市重點實驗室37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4家,填補了河南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空白。新建國家和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各類研發機構總數達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鋼洛耐院、LYC等3家企業技術中心進入全國百強。

      科技支撐和引領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期間,堅持以科技項目為載體,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攻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300多項,開發300多項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通過項目的實施和新產品開發,實現銷售收入743.18億元,利稅185.79億元。在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實施30個重大專項,實現了優勢產業的技術升級。其中,24對棒大型還原爐工藝技術及裝備等項目,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以硅材料產業為龍頭,形成了新型硅光伏產業。通過實施各類計劃項目,有力支撐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實施還帶動了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市、澗西區被列入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區),市被確定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辦法實施以來,共有108家企業通過認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670億元,增加值140億元,分別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屬科研院所技工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是“”末的2.8倍。擁有2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19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產業基地被認定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業被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首批骨干企業。

      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成就 選育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6個(國家審定9個,省級審定17個),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200余項,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0萬畝,推廣應用500萬畝,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7.5億元,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8%以上;引進推廣羊、奶牛等畜禽良種20余個,畜禽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種30余個,解決了牡丹周年開花關鍵技術,提高了牡丹的觀賞性和產業化水平。實施交通科技扶貧項目56個,5個貧困縣的40個鄉鎮4.6萬農戶受益,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培訓農民20余萬人。

      科技支撐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期間,實施節能減排示范項目5個,廢水、廢氣排放減少20%,廢棄物利用率達到90%以上,為企業節約成本6000多萬元,有2家企業被評為河南省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范企業。發展連翹、柴胡等道地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20萬畝,重點解決了物種資源創新利用、主要病蟲害的有效防治等關鍵技術,提高了藥材的質量。開發出了5個中藥新產品,實現經濟效益1億多元。在影響城鄉居民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關項目43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個,普及和宣傳了科學知識。

      自主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 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的決定》、《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市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和措施。落實了科研院所反映問題辦理周報制度,解決了制約科研院所發展的突出問題57個;實行了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等工作制度;實施科技項目網上申報,規范了科技發展計劃立項、評估和結題等一系列操作規程,建立專家委員會,完善了專家評審立項制度,保證了科技項目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性。

      盡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發展過多地依賴投資拉動、資源和能源消耗,經濟運行質量不高。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3.2%,低于全省7個百分點。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弱,相當一部分企業很少甚至沒有開展研發活動,不少工業企業還是零專利。三是科技拔尖人才數量不足,特別是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團隊和既懂科技又會經營的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四是科技投入還處在較低水平,年全社會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占生產總值(GDP)僅為1.63%,低于全國平均1.7%的水平,不能滿足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二章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一是國家、省出臺了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并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勢,國際間在加快產業轉移和升級的同時推動了技術進步與轉移,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層次人才。

      三是我市經濟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時期,更加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為我市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再創新、運用新模式加快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

      四是我市有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科研機構,一批國家、省創新平臺,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較強的內生動力。

      二、挑戰

      經濟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導,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科技資源流動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通過科技創新尋求新的增長點,發展低碳經濟,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提升市的科技綜合實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是“十二五”期間科技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三章 規劃理念

      一、基本依據

      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和《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的要求與部署,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精神和創新型建設的需要,編制此規劃。

      二、基本定位

      本規劃是一項科技創新規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是一項政府規劃。

      三、規劃理念

      一個堅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

      一條主線:以自主創新為主線。

      一個核心: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為核心。

      一個面向:面向“十二五”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科技需求。

      四個支撐:為市建立創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撐;為市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為市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市匯聚和培養一大批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支撐。

      第四章 規劃內容

      一、指導思想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指導方針,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核心,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培育一批創新團隊,扶持一批創新型企業,建設一批創新基地,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保護好、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末,建成創新型城市,科技總體水平和科技實力顯著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產業結構調整明顯改善。

      (一)圍繞現代農業、裝備制造、軸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社會發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務業等9大領域,突破94個方面的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實施600項科技項目(見附表),投入研發資金30億元,產業化資金11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實現利稅450億元。

      (二)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

      (三)科技投入的規模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5%。

      (四)以重大科技專項、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為載體,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100人,培育3~5個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創新團隊。

      (五)新建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新建3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新認定省級創新型產業集聚區3~5個。在優勢學科領域培育1~2個國家重點學科。

      (六)年專利申請量達到4000件,授權量達到225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量的30%。

      (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八)科技成為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5%;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8噸標準煤以下;萬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優化。

      三、總體部署

      以工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社會領域科技進步和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四大領域為重點進行規劃,對未來五年的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總體部署。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軸承產業、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等六大產業,采取不同的創新策略和發展思路,攻克66項關鍵技術,以產業集聚形式及技術創新優先為原則,培育壯大產業集聚區,全面提升工業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特色花卉及林果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蔬菜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實施五大科技工程,突破18項關鍵技術,以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現代化。

      社會發展領域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和安全生產等為重點,攻克8項制約社會發展的技術難題。

      科技服務業以科技創新、科技咨詢、技術貿易、知識產權、科技孵化、科技風險投資擔保等服務為發展重點,為工業、農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特色的科技創新服務。

      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重點,整合優勢資源,在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實施50個重大科技專項,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保持科技競爭優勢。

      第五章 科技發展主要任務

      一、工業科技

      (一)裝備制造業

      1.發展背景

      裝備制造業是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部分企業在我國同行業中居龍頭地位,在國家重大成套裝備制造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集行業技術標準制定、系統設計、技術研發、產品加工、質量檢測及設備成套為一體的明顯優勢。擁有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451家,以其特有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裝備制造體系。

      “”期間,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顯著提高。年,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80億元。

      2.發展思路

      以促進“兩化”融合為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核心制造優勢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共性技術研究為依托,重點發展礦山重型裝備、農用裝備及工程機械、動力機械、節能裝備、運輸裝備、材料加工裝備六大領域。壯大配套產業,實現由單一部件生產向成套裝備制造轉變、由產品制造向工程總承包轉變、由產品優勢向產業集群優勢轉變、由比較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由裝備制造向裝備設計轉變,著力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3.產業目標

      培育一批名牌產品,其中國際名牌產品3~5個、中國馳名商標20件;開發60項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成套裝備;年申請專利100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300件。到2015年末,全市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超過2500億元。把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現代裝備研發基地。

      4.關鍵技術及研發內容

      (1)礦山重型裝備

      關鍵技術1大型高效提升機研究開發

      重點研發大型多繩纏繞式提升機的雙機同步拖動技術;活動卷筒離合裝置結構動力學及液壓自動控制技術;盤型制動閘控系統的恒減速可靠性技術;大功率新型交—交變頻、交—直—交變頻調速拖動控制應用技術;提升機安全檢測與診斷技術等。研發最大拖動功率單機6000kW、雙機2×5000kW、提升速度18~20m/s的大型高效提升機。

      關鍵技術2大型旋回破碎機研究開發

      主要包括旋回破碎機的破碎腔型優化;整機數字智能控制及故障檢測技術;關鍵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設計;滑動軸承運動及機理;物料破碎性能分析的研究等,分析不同種類,粒度物料對破碎機生產性能等重要參數的影響,為破碎機系列化,產業化提供依據。研發功率700kW、生產能力300~1800t/h的大型旋回破碎機。

      關鍵技術3超細碎高壓輥磨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輥壓耐磨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藝;超細碎(粉磨)工藝系統節能技術;進料、輥縫調節技術;輥面延壽技術;高壓輥磨機關鍵件如可調進料裝置、行星減速器、主油缸的制造技術;高壓液壓系統試驗技術;輥壓破碎機控制技術研究等。研發功率≥2×1600kW、規格≥Φ1800×1600mm的超細碎高壓輥磨。

      關鍵技術4特大型自磨及球(棒)磨研究開發

      針對各種礦物進行粉磨工藝及粉磨參數試驗,設備選型及合理匹配,礦物性能試驗方法,磨機參數對出料粒度的影響,磨機參數對分級粒度和分級效率的影響,磨機的機械強度、傳動技術、技術研究等。研發Φ12.2×11m自磨機、Φ7.9×13.6m溢流型球磨機、Φ4.7×6m水煤漿棒磨機。能耗降低5~10%。

      關鍵技術5大型高效過濾機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物料性質的分析、脫水性能實驗;過濾介質的適應性技術;濾盤直徑10m以上整體濾盤的可靠性設計技術;免維護結構分配頭及中心軸的結構及內部流道設計制造技術;分配頭耐磨材料的試驗;大型扇形板結構;電氣控制系統的控制技術及過濾機整機節能技術研究等。研發出料水分低于13%、處理小于200目的赤泥物料達到300~400kg/m2·h以上的大型高效過濾機。

      關鍵技術6特大型礦渣立磨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加載系統和碾壓技術;磨內流體質量、動量、流量仿真模擬,選粉機調節產品細度仿真模擬技術;關鍵件有限元熱應力計算分析;耐磨件材料和工藝;液壓操控和實時監控技術;礦渣粉磨系統研究等。研發磨盤直徑5700mm、功率4800kW、生產能力160t/h的特大型礦渣立磨。

      關鍵技術7特大型回轉窯研究開發

      主要包括大跨距三檔筒體支承技術;托輪軸承組小長徑比不刮瓦滑動軸承設計技術,雙傳動變頻調速驅動技術;雙液壓擋輪裝置技術;窯頭、窯尾薄片多層復合式密封技術;關鍵件的制造技術研究等。研發Φ6.2×92m、功率2×1050kW、生產能力500t/h的大型回轉窯。

      (2)農用裝備及工程機械

      關鍵技術8大馬力輪式拖拉機研究開發

      研究人機工程技術;低排放柴油機電控技術;電控液壓分動箱、差速鎖、動力輸出技術;閉心負荷傳感液壓系統技術;電控懸掛技術;四輪制動結構及控制技術;開發帶同步換向傳動系和動力換向和部分動力換擋傳動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400馬力產品,排放指標達到歐ⅢA,整機性能達到國外發達國家同類產品水平。開發大功率橡膠履帶拖拉機及其變型產品。

      關鍵技術9工程機械研究開發

      重點研究壓路機、挖掘機、推土機的數字化、集成化設計制造技術等,開發通用核心部件,不斷完善產品系列,提升柴油機、箱/橋、結構件、液壓件等內部配套能力。提高產品安全、可靠、經濟性能,提升產品檔次,滿足市場需求。研發瀝青再生、路面刨銑等路面施工機械。研制振動頻率46Hz、振幅0.62mm的壓路機,1.6m3挖掘機,169kW推土機。

      關鍵技術10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研究開發

      開發機具田間轉彎、對行、卸糧等智能控制技術,實現一次作業同時完成玉米果穗摘收、升運、集箱和秸桿切碎還田,研制功率≥150馬力、生產率7~18畝/h的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研究塊莖類作物識別及挖掘技術、輸送分離技術和除秧技術,研制馬鈴薯(甜菜)聯合收獲機等。

      (3)動力機械

      關鍵技術11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研究開發

      重點研究概念和總體設計技術;系統匹配技術;高壓共軌燃油系統設計及匹配技術;高效增壓系統設計及匹配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油氣混合優化及缸內燃燒優化技術;低負荷進氣溫度預熱技術;關重件強化設計技術;關重件精確鑄造、高效加工技術等。自主研發3800kW、排放符合IMOTierⅡ法規的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機。

      關鍵技術12工程機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研究開發

      通過采用成熟四氣門技術,進行油氣匹配和高壓噴射技術(噴射壓力大115MPa)以及增壓器優化匹配、曲軸強化技術等的應用研究,改善低負荷扭矩特性,降低排溫、排放,自主研發430kW、排放符合EPATierⅣ法規高速大功率柴油機。

      關鍵技術13農機及車輛用柴油機研究開發

      立足大中型拖拉機、收獲機械、裝載機、壓路機、推土機、叉車及中型發電機組等配套市場,提升增壓器與柴油機匹配技術、大扭矩技術、低負荷性能改善技術,突破技術性能先進、節約能源的農機、車輛的大功率新型柴油機設計制造技術。自主研發15~400馬力、排放指標達到歐ⅢA標準的農機及車輛用柴油機。

      關鍵技術14汽油機研究開發

      保持小排量汽油機研發優勢,在大排量和特種機上取得新突破。重點研究發動機性能匹配技術;電噴技術;活塞噴射冷卻技術(背部冷卻);雙撥叉軸技術;高剛度的曲軸箱體制造技術;雙凸輪軸帶卸壓技術油氣分離技術等。研發功率:19/7000(kW/r/min)、排放指標達到歐ⅢA標準的新能源燃氣發動機并產業化。

      關鍵技術15大型燃氣發電機組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低濃度管道瓦斯安全輸送控制技術、氣體發動機熱電冷集成系統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等研究,自主研制低濃度(燃氣濃度≥8%)瓦斯安全發電裝備,實現氣體發動機熱電冷聯供。

      關鍵技術16綠色混合動力發動機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雙燃料混合控制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等研究,突破發動機雙燃料切換、替代關鍵技術;自主研制燃油消耗率60~100g/kW.h、燃氣消耗率0.13~0.18g/kW.h的雙燃料發動機。

      (4)節能環保裝備

      關鍵技術17城市垃圾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及裝備

      主要包括垃圾分類技術、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技術、無機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用于二次燃料的燃燒器技術,分解爐設計制造技術,旁路系統研究等,并研制日處理垃圾500噸相關工藝裝備。

      關鍵技術18褐煤提質、堆浸提金新工藝及裝備

      重點開展各種煤質在不同溫度、水分、壓力、成型等工藝條件變化下高壓成型煤的熱效率、強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標的改善狀況研究;不同壓力、轉速、水分、粒度變化情況研究;礦石在實際破碎中的裂隙發育程度、以及筑堆后的礦堆滲透性變化規律研究;裝備傳動方式、進料形式和控制技術研究等。研發生產能力7~15t/h的褐煤提質裝備,生產能力60t/h的堆浸提金裝備。

      關鍵技術19余熱利用發電技術及裝備

      重點開展水泥窯余熱發電工藝技術;硅冶煉余熱發電工藝技術;玻璃窯余熱發電工藝技術;石灰窯余熱發電工藝技術;制定出余熱發電設計規范;第四代篦冷機等條件下的高效余熱利用技術;低沸點工質低溫余熱發電工藝研究等。形成余熱利用發電先進工藝和成套裝備(鍋爐、汽輪機、發電機等),實現以上領域的工程總成。研制10MW以上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雙壓系統并實現工程示范。

      (5)運輸裝備

      關鍵技術20軍民兩用雪地摩托車研究開發

      重點開展發動機在低溫環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及耐久性、雪地車的人機工程學、整車在低溫環境下運行的可靠性及耐久性、發動機及動力傳輸系統的布置、車架材料及焊接工藝性能研究等。研制車速60km/h、800cc軍民兩用雪地摩托車,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關鍵技術21專用車輛研究開發

      主要包括面向特殊應用的整車匹配及性能優化,車輛輕量化設計技術,噪聲與排放控制系統設計技術,采用新材料新工藝進行產品結構設計技術,動力總成及電子控制技術等研究。開發垃圾車、水泥攪拌車等專用車輛,逐步將汽車發展成為我市真正的支柱性產業。

      關鍵技術22重型軌道車研究開發

      重點研究動力選型、布置及其傳遞方案,車輛的動力學性能、單元制動、邏輯單元控制、自動報警等技術;關鍵部件轉向架的設計制造技術,軌道車傳統的一、二系懸掛和減振系統改進,優化車體結構,控制車輛噪聲,提高乘座的舒適性。研制522kW、最高運行速度132km/h的重型軌道車。

      (6)材料加工裝備

      關鍵技術23鋼鐵冶煉及加工裝備研究開發

      重點研究大噸位轉爐壽命;大噸位轉爐復吹和自動吹煉技術;熱連軋工藝技術,高精度軋制技術(AGC,板形控制,寬度控制);大噸位轉爐、大型寬厚鋼板軋機、熱連軋寬帶鋼成套設備、大型管材矯直機、冷軋薄板矯直機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等。研發220t轉爐、100~200mm×3500~4800mm寬厚鋼板軋機、寬度≥1750mm熱連軋寬帶鋼成套設備等。

      關鍵技術24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裝備研究開發

      開展冶煉工藝技術及鋁板帶、銅板帶熱連軋和冷軋、冷連軋工藝技術研究。主要開發Φ4.5m以上規格的大型銅冶煉爐,并開發鋅冶煉爐和硅冶煉爐;研制1850mm鋁板帶、1300mm銅板帶熱軋機、熱連軋機和冷軋機、冷連軋機,寬度大于400mm、厚度0.05mm以下的銅箔壓延設備以及加工裝備過程控制系統并實現產業化。這些裝備中充分體現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的技術特征。

      關鍵技術25 大噸位節能型浮法玻璃生產線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600噸/日至1000噸/日規模的大噸位浮法玻璃生產線的設計建造技術,研究開發適合大噸位浮法線的全氧燃燒、余熱發電等環保新技術,提高原料、燃料等原材料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浮法玻璃生產環節的能源消耗,促進節能減排。

      關鍵技術26玻璃深加工裝備研究開發

      重點研究玻璃深加工設備,包括玻璃鋼化、鍍膜、夾層、中空、自潔、防水等工藝技術及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等。研究APCVD生產FTO玻璃時反應器的設計和建造技術。開發低輻射鍍膜玻璃LOW-E機組、TCO玻璃鍍膜機組,突破國外公司對先進LOW-E鍍膜玻璃設備的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TCO玻璃的商品化生產。

      關鍵技術27高效、節能多晶硅生產技術及裝備開發

      研究48對棒還原爐內氣態物料流場、溫度場以及多晶硅生長D-I-V曲線;研究48對棒還原爐的啟動、運行、停爐等全自動控制系統,包括供控電設備等硬件研究制造和系統軟件開發;研究48對棒還原爐結構和設備制造方案,包括底盤的密封、絕緣結構和材料選擇;還原爐能量綜合利用工藝方案;開發48對棒還原爐,能耗降低20~30%。

      (7)重點共性技術

      關鍵技術28現代設計技術

      應用CAD/CAE/CAPP/CAM/PLM技術,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統設計理論與創新設計方法研究,建立產品的數字化模型。開發裝備壽命評估和可靠性設計、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虛擬設計及3D仿真技術;建立面向裝備制造業的產品數據庫、標準庫和知識庫,構建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技術標準、加工制造等環節為一體的集成工作平臺,提高設計質量和工作效率。

      關鍵技術29先進制造技術

      面向行業開發先進的網絡化智能控制技術,研究關鍵零部件材料冶煉、鑄造、鍛造和熱處理工藝,開發冶煉、鑄造、鍛造缺陷檢測及防止技術;研發關鍵件制造工藝,形成典型零件的高效加工工藝、特大型零件的分體加工及裝配、焊接工藝及熱處理技術;開展零部件品質檢測手段及方法、整機性能試驗技術研究,開發相應的檢驗儀器及設備、試驗裝置等。

      關鍵技術30節能減排技術

      開展裝備的設計、制造工藝路線和工藝方案、新型機床及控制節能技術研究,采用新型水基冷卻液、清洗液等,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制造;通過裝備運行規律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優化確定裝備的主參數和設備間的參數匹配;開發裝備的節能拖動及控制技術、動力傳遞性能的優化和匹配技術。

      (二)軸承產業

      1.發展背景

      軸承是的特色產業,是全國三大軸承基地之一。軸研所是軸承行業唯一的國家級軸承技術研究所、全國軸承行業技術歸口單位。LYC軸承公司是國內軸承行業用途覆蓋面廣、品種齊全、產品尺寸最大的制造企業。河南科技大學擁有全國唯一的軸承專業(方向)。年全市軸承企業200余家,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

      2.發展思路

      發揮技術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軸承、汽車軸承、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及功能部件軸承、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軸承、高速高精度冶金軋機軸承、大型施工機械軸承、第三代醫療器械主軸軸承等;研制數控磨床、高速磨床、精密冷碾擴機等軸承加工裝備。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基礎上再創新,提升高端軸承的制造能力和競爭力。發揮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廣泛吸引民營資本,形成軸承產業集群,拉長軸承產業鏈條,不斷擴大產業規模。

      3.產業目標

      培育一批名牌產品,國際名牌產品系列1~2個。開發12項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年申請專利50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50件。到2015年末,軸承行業形成軸承生產能力300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以大型、特大型、精密軸承為主導產品,進一步鞏固作為全國三大軸承基地之一的地位,建成世界一流的軸承研發制造基地。

      4.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關鍵技術31城市軌道交通設備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主要包括軸承結構優化設計;軸承密封技術;軸承零件加工新工藝方法;軸承試驗技術;技術研究等。研發時速≥100km、使用壽命≥80萬km、可靠度99%的城軌車輛軸承。

      關鍵技術32汽車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包括第三代轎車輪轂軸承單元,第二代重載卡車輪轂軸承單元、渦輪增壓器軸承的設計方法、加工工藝,工藝裝備、檢測技術等研究。研發使用壽命≥25萬km的第三代轎車輪轂軸承單元;使用壽命≥50萬km第二代重載卡車輪轂軸承單元;轉速≥10萬轉/分鐘、耐高溫600~700℃、使用壽命10~15萬km的渦輪增壓器軸承。

      關鍵技術33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及功能部件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解決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用大型專用軸承的精密加工技術、熱處理技術、精密檢測技術等關鍵技術,形成高精度大型專用軸承的系列化核心技術;研發立車工作臺主軸軸承、落地銑鏜床主軸軸承、龍門鏜銑床銑頭C軸軸承、重型臥車主軸箱軸承等大型專用軸承,精度P4、P2,DmN值達到2.5×106mm·r/min。

      關鍵技術34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開發包括1.5MW以上風力發電機組偏航軸承、變槳軸承、主軸軸承、增速器軸承和發電機軸承,百萬千瓦核電站反應堆耐腐蝕軸承、核電機組大型壓縮機泵用軸承、輔機軸承、應急柴油機軸承,大型水電站起閘機軸承,大型抽水蓄能機組軸承設計制造技術等。研發使用壽命20年、可靠度99%的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軸承。

      關鍵技術35高速高精度冶金軋機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包括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鍍涂層加工成套設備軸承,森吉米爾軋機軸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規格冷熱連軋和涂鍍層生產線軸承,大型板坯連鑄機軸承,彩色涂層鋼板生產設備軸承、大型高爐風機軸承以及有色金屬高精度軋機軸承,有色金屬大斷面及復雜截面擠壓機軸承的設計制造技術等。研制使用壽命軋鋼120萬噸的大型薄板冷熱連軋線軸承,速度120m/s的高速線材軋機軸承。

      關鍵技術36大型施工機械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包括大斷面土壓平衡、水泥平衡和硬巖盾構機軸承,大型挖掘機軸承,大型壓路機軸承,大型工程車輛軸承,道路再生機軸承,大型履帶吊軸承,全路面起重機軸承,架橋機軸承,瀝青混凝土攪拌和再生成套設備軸承的設計制造技術等。研制使用壽命≥5000h,可靠度趨近100%的盾構機軸承,使用壽命≥30000h的水泥主磨機軸承。

      關鍵技術37第三代醫療器械主軸軸承關鍵技術研究

      主要包括軸承結構優化技術;軸承降噪技術;軸承試驗方法;加工工藝技術研究等。研制轉速80~120r/min、端面跳動Sia≤0.025mm、平面度0.03mm的第三代醫療器械(CT機)主軸軸承。

      關鍵技術38軸承加工技術及裝備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高速磨削技術,CBN砂輪磨削技術(CBN砂輪的制造技術、修整技術、磨削冷卻液),外表面磨削砂輪自動動平衡技術,快速消除內表面磨削空程的技術,磨削過程控制技術、軸承套圈冷碾擴軋制原理與工藝技術等;開發表面粗糙度Ra0.1~0.2μm的數控磨床、磨削線速度45~60m/s的高速磨床、Φ100~300mm精密冷碾擴機,研制軸承檢測儀器與設備。

      (三)新材料

      1.發展背景

      經過多年發展,新材料產業已成為市的優勢產業,產業鏈基本形成,集群效應凸顯,在硅材料、鉬鎢鈦、新型耐火材料、鋁鎂板帶、電子銅基材料、電子玻璃、高分子材料、超硬材料等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在國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批準為國家高技術新材料產業基地之一。年,材料生產企業352家,其中,新材料企業165家。實現銷售收入415億元。

      2.發展思路

      開發新型材料,提高傳統材料的生產技術和品質,拓展其應用領域。依托國家高技術新材料產業基地,以關鍵技術研究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合金材料、硅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種玻璃、新型化工材料、納米材料、碳纖維材料等。優化產業結構,整合資源,節能降耗,使成為輻射中西部的重要新材料產業技術中心。

      3.產業目標

      到2015年,研發新型材料50種,申報專利1000件以上。全市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800億元,新建15個各類研發機構,把建成國內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4.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合金材料

      關鍵技術39銅及銅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

      研究無氧銅的提純及熔體純凈化技術、銅合金表面處理技術、定向結晶銅超細絲生產工藝、高精度超薄銅帶材精度控制技術、高性能銅帶殘余應力控制技術、高強度高導電銅合金強化技術;開發高強度異型銅材及管材、無鉛易切削銅合金、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引線框架銅帶(Cu-Ni-Si、Cu-Cr-Zr系)、350公里/小時高速鐵路銅合金接觸線(Cu-Cr-Zr)及其輔件銅材。

      關鍵技術40鋁及鋁制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

      研究鋁土礦資源綜合開采利用技術;研究電解鋁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及循環利用的工藝技術,超大型預焙槽生產關鍵技術,鋁合金半固態鑄造成型工藝技術,連鑄熱軋鋁板帶生產工藝技術;重點開發用機、汽車、軌道客車、船舶、集裝箱等專用高精度工業型材和建筑裝飾型材;研究鋁土礦尾礦、氧化鋁赤泥和鋁加工廢料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

      關鍵技術41鉬鎢及鉬鎢產品研發

      研究鉬選礦和白鎢等伴生資源的綜合回收技術,滑石型鉬礦選礦技術,鉬冶煉脫硫、煙塵處理新技術,稀土鉬鎢制品的制備、鉬箔的軋制、鉬鎢摻雜工藝、二鉬化硅深加工等關鍵技術;開發鉬化工和板、帶、絲等鉬鎢精深加工產品,全面提高鉬鎢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礦區環境保護、復墾、綠化和尾礦渣綜合利用技術。

      關鍵技術42鈦及鈦產品研發

      研究海綿鈦的低成本生產技術,鈦合金熔煉加工工藝、加工成型、無損檢測、成型焊接、機加與表面處理等技術,重點突破高質量鈦板帶材、焊管成型技術、航空鈦合金鑄鍛件等關鍵技術;開發鈦合金新品種如航空航天用鈦合金鑄件、高爾夫球具用系列鈦合金、醫用鈦合金開發、手表表殼用鈦板材等,替代進口。研究電解法制備海綿鈦技術。

      關鍵技術43特種鋼生產技術研究開發

      研究特種鋼的化學成分、冶煉及鑄造、熱處理工藝,攻克非金屬夾雜物過多、夾雜物的構成及分布不均的技術難題。重點開發核電、軸承行業急需的超臨界鋼、超超臨界鋼、耐熱鋼、高溫鋼、軍甲鋼、無磁鋼、滲碳鋼、不銹鋼等特種鋼,填補國內空白。

      (2)硅材料

      關鍵技術44多晶硅生產工藝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超純多晶硅規模化生產技術;大功率電子和功率集成元件用3〞-8〞FZ級多晶硅生產技術;超純多晶硅塊料、棒料高純清洗包裝技術;24對棒及以上的大型還原爐設計、制造、工藝技術和多晶硅生產成套自動控制技術;研發高純氯硅化合物(TSC)生產系統和多晶還原生長系統的節能降耗技術;SiCl4氫化技術;光伏級高品質低能耗定向凝固鑄造多晶硅生產工藝技術;多晶生產副產品SiCl4的回收、再利用技術等;多晶硅國家技術標準體系研究。

      關鍵技術45單晶硅生產工藝技術研究

      重點研發8"、12"硅單晶成套生產技術,包括8"、12"CZ法和MCZ法制備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單晶硅生長技術;8"、12"IC級硅拋光片和外延片加工工藝技術;8"、12"IC級硅拋光片質量檢驗技術;6"、8″太陽能級硅單晶、硅片生產工藝(節能、提高質量和成品率等)新技術研發;6"、8"重摻雜(B、Sb、As)工藝技術;6"TEOS背封拋光片的生產工藝;異變絕緣硅片生產技術。

      (3)新型耐火材料

      關鍵技術46高效長壽耐火材料技術研究

      重點開展節能鋁電解槽用碳化硅基材料高致密技術、煉鐵高爐用大型碳化硅風口組合磚制備技術、煤氣化爐耐火材料綜合長壽技術、焦爐用硅磚高導熱技術、非晶合金工藝用關鍵耐火材料制備技術以及Hismelt煉鐵技術用Cr2O3-Al2O3耐火材料抗剝落、抗侵蝕技術。

      關鍵技術47新型節能及環保耐火材料技術研究

      重點開展化學法制備高溫氧化鋁、氧化鋯晶體纖維技術,氣凝膠制備納米結構隔熱材料技術,輕質材料微氣孔技術,RH精煉系統、大型水泥窯用耐火材料無鉻化技術,高溫煙氣過濾除塵材料耐高溫技術,環保型炮泥制備技術,氟含量<2.0%的低氟和無氟保護渣制備技術。

      關鍵技術48功能耐火材料技術研究

      高效連鑄用長水口、浸入式水口、塞棒材料的結構復合技術,冶金用透氣材料透氣孔道一體化復合技術,保溫電解槽低導熱層狀復合梯度材料的制備技術,碳化硅高溫過濾器孔徑控制技術,過濾高溫金屬熔液雜質作用的泡沫材料制備技術。

      (4)特種玻璃

      關鍵技術49特種玻璃材料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在線多種彩色膜熱反射浮法玻璃生產技術;開發Low-E玻璃深加工技術;特種玻璃開發和研發能力中試平臺建設;超白玻璃生產工藝研究;信息顯示基板玻璃及太陽能光伏玻璃的配方設計及生產工藝研究。

      (5)新型化工材料

      關鍵技術50精細化學品開發

      著重研發高純度電子級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六氟化鎢、氟代烷基膦酸鋰等產品的關鍵工藝技術,包括制氟電解槽腐蝕控制技術、多塔串聯連續低溫精餾技術、高純度氣體微量雜質分析技術、鋼瓶預處理及潔凈灌裝技術。

      關鍵技術51新型高分子材料開發

      以聚氨酯、聚雙環戊二烯、改性尼龍、均聚PP基復合材料、大型風電葉片用新材料、礦用提升機抗磨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等為重點,著重進行其配方、工藝及成型技術研究。

      (四)新能源

      1.發展背景

      新能源產業在太陽能光伏、鋰離子動力電池、風力發電技術、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已經初具規模。年硅材料與太陽能光伏產業規模達45.6億元,相關企業31家,已建成光伏發電示范工程2個。以尚德為龍頭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年產能已達230MW。風力發電形成了電機、葉片、軸承、鎖緊盤等關鍵件研發與生產配套能力。生物質能建設方面,全市戶沼氣總數達到34.56萬座,總池容達到5.6萬立方米。已建成2個應用生物質能技術的生產企業。

      2.發展思路

      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優化能源結構,依托重點企業發展太陽能光伏和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開發與建筑物結合的小型光伏發電系統,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風電技術,逐步實現裝備成套;開發生物質能技術。

      3.產業目標

      到2015年,研發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和產品,獲得國家專利120項以上,總體技術水平接近或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各類研發中心20個。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

      4.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太陽能光伏電池及組件

      關鍵技術52材料及光伏技術研究

      研發硅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PCVD)新工藝,控制薄膜的厚度、均勻性和致密性;研發大規格、高品質ITO靶材(純度純度≥99.9%,相對密度≥99%,電阻率≤0.2×10-3Ω·cm)高性能、低成本AZO靶材(純度≥99.9%,可見光透過率≥80%,紅外光反射率≥75%)的制備技術。開發太陽能電池用TCO玻璃鍍膜(方塊電阻≤15Ω;加權透過率≥81%)技術。

      關鍵技術53太陽能電池組件研發

      研發新型高效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技術,包括新型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陽電池制備工藝、設備及系統集成技術,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陽電池關鍵材料和非真空制備技術;研發350F-3000F系列超級電容器的設計、制造、檢測技術;研發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為核心的并網發電應用技術。

      (2)兆瓦級風電

      關鍵技術5電葉片關鍵技術研究

      通過對進口材料性能的分析,積累基礎數據,構建材料有關數據模型,研制適合風電葉片的新型材料;研究風電葉片在潮濕、高溫、強紫外線、強腐蝕等惡劣環境下材料性能的變化規律,改善性能,優化整體結構設計,延長葉片使用壽命。

      關鍵技術55鎖緊盤設計制造技術研究

      利用數字化仿真設計技術,對鎖緊盤的結構、強度進行分析計算,預測其使用壽命;研發數字化加工新工藝,提高加工精度。

      (3)鋰離子動力電池及材料

      關鍵技術56鋰離子動力電池及材料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動力電池工作狀態的在線檢測等技術,開發動力電池管理系統及模塊、充電系統;研發連續化生產鋰離子電池隔膜的新工藝;研發自動化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構建生產車間的MES系統,降低生產成本。

      (4)生物質能

      關鍵技術57生物質能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沼氣低溫發酵技術;二氧化碳/氫氣、甲烷/氫氣等混合氣體分離以及氫氣的貯存方法;開發利用廢棄動植物油脂和黃連木籽、油桐籽等油料林木果實,采用酯交換生產生物柴油的新技術;研究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制備燃料乙醇新工藝,實現原料中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組分分離,提高酶解效率及發酵強度,并提高工藝附加值。

      (五)信息產業

      1.發展背景

      國民經濟信息化總體水平處于全國先進行列,是國家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城市。信息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開發出了地理信息系統、物流信息平臺、污水處理工程智能化設計軟件、日照采集分析軟件等400多項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市場潛力的軟件成果,現有企業200余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年營業收入5億多元。

      在兩化融合方面,制造業領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制造裝備的數字化程度、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等處于國內先進行列,4C技術普及和覆蓋率達到85%以上。制造業信息化單項技術的應用覆蓋率達100%,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縮短了30%以上,技術進步貢獻率提高了10%。

      2.發展思路

      優先發展軟件產業、信息技術服務業、軟件外包、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數據處理、行業電子商務、動漫網游、動漫手游等關鍵技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大公司到建立分公司和研發中心,進一步深化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深度。

      3.產業目標

      到2015年,面向工業、農業、物流等領域提供系統集成解決方案,開發平臺軟件30余套,尤其面向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行業,研發高效、智能控制等嵌入式系統500余套;面向物聯網應用,研發傳感技術及其產品30種;大力發展軟件外包,外包收入年遞增50%;呼叫中心座席規模達到2萬個;力爭建設物流、畜禽、軸承等行業的全國數據存儲中心,耐材、物流、鋼質辦公家俱等行業電子網站,信息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300億元。

      4.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軟件

      關鍵技術58基礎軟件關鍵技術開發

      開發嵌入式操作系統、實時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工程化開發技術研究。

      關鍵技術59應用軟件關鍵技術開發

      開發面向離散型企業的車間MES系統,大型數控裝備的控制軟件,信息服務平臺智能化軟件,制造業信息化的其他應用軟件;開發面向流程型企業的過程控制組態軟件,過程仿真軟件;開發嵌入式農機機載控制終端;開發小麥生產過程管理決策模型及智能系統等;開發城市空間地理信息統一的數據庫及管理系統。

      2.硬件

      關鍵技術60硬件關鍵技術開發

      開發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平臺、高靈敏度傳感器、數字程控交換機、VOIP系統平臺、NGN核心業務平臺、長壽命智能型光電連接器、無源光器件、節能型CO2保護焊電源、RFID車載終端、鋼絲繩質量在線檢測儀、指紋安全產品、智能儀表(智能流量記錄儀、圓度儀等)、移動通訊直放站傳輸設備等。

      3.制造業信息化

      關鍵技術61制造業信息化應用關鍵技術研究

      面向集團企業的業務流程信息化、面向終端用戶提供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面向制造企業實施4CP/2E集成應用技術的二次開發,研發業務流程的標準化組件技術、端到端的協同技術,動物溯源RFID耳標技術,“感知”工程推進中的數據及關鍵技術,物聯網的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以及生產制造執行系統(MES)。

      (六)生物醫藥

      1.發展背景

      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物工程與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在獸藥生產方面,組建了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研發能力已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建成20萬畝中藥材GAP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建成中藥中間體提取分離產業化生產基地。全市規模以上企業1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元。

      2.發展思路

      重點發展生物制藥、中藥現代化、醫藥中間體和生物防治四個領域,促進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化發展,鞏固獸用藥品生產及研發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3.產業目標

      到2015年,研發10余種重大疾病和常發流行性疾病的診斷技術和診斷試劑盒,研發出3~5種急需高效的新特藥生物制劑產品;中草藥的有效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獲得5~8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中藥用藥新技術、新方法;建立4個市級重點生物材料研發中心。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年專利申請量30件以上。

      4.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生物防治

      關鍵技術62生物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針對病原體的快速、靈敏、特異監測與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開發出新型高效抗病毒藥物、特異性疫苗和保護性抗體等生物產品,提高市應對突發生物事件和高度傳染性疾病爆發和流行的水平。

      (2)生物制藥

      關鍵技術63生物制藥研制開發

      利用靶標發現技術,進行生理和病理過程中關鍵基因功能的研究,發展“從基因到藥物”的新藥創制技術。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研發分子對接、分子模擬以及分子設計技術,設計合成創新型藥物。

      (3)現代中藥制藥

      關鍵技術64現代中藥制藥研制開發

      開展中醫藥診療、評價技術與標準的研究。利用生物學技術對中藥有效成分的高效提純和復合改良進行研究。探索適合中藥用藥特點的方法途徑,如中藥緩釋控釋技術、靶向給藥技術、新型透皮吸收技術等,提高臨床療效;開發新型復合中藥劑型制備技術,提高綜合治療效果。

      (4)新型酶制劑

      關鍵技術65新型酶制劑研制開發

      利用生物技術對產酶菌株進行基因改造和誘變育種研究,調整酶制劑產品結構,建立1個適合市工業和農業實際需求的生物催化技術系統,制備得到2~3種性能穩定、高產高效的產酶菌株;發展新型纖維素酶、堿性果膠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劑,提高酶的純度,改進酶的分離純化工藝,增強酶制劑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特異性;擴大酶制劑的應用范圍,改善酶的活性,提高酶產品檔次。

      (5)生物基醫用高分子新材料

      關鍵技術66生物基醫用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開發

      依據生物相容性機理,利用生物導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質的控釋技術,研究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材料的分子結構、生物材料的制備方法和質量控制體等。研發仿生學高性能生物醫用材料、人體組織器官替代材料、治療醫用輔助材料及功能部件等。

      二、農業科技

      (一)發展背景

      “”期間,市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旱作農業栽培技術、畜牧養殖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業種植結構得到優化。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35.14萬噸。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獨具特色,偃展、洛旱系列小麥新品種,洛玉系列玉米新品種選育躋身于河南省前列,洛椒系列辣椒是全國四大辣椒品牌之一,旱作農業等配套技術研究優勢明顯。肉類總產量23.3萬噸,禽蛋總產量13.7萬噸,奶類總產量41.1萬噸。

      (二)發展思路

      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以“保障糧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態安全”為中心,積極開展高產、優質農作物、蔬菜、花卉、林果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開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預警、調控技術研究和旱作生態、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及農業循環技術研究;研發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延長農業產業鏈;開展優質畜禽種質改良與高效利用、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農業專家系統和網絡平臺,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

      (三)產業目標

      到2015年,選育15~20個小麥、玉米、大豆、甘薯、馬鈴薯、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單產較“”提高10~15%,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其中小麥、玉米良種覆蓋率達100%;引進畜牧優良品種15~20個,肉牛、肉羊等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選育3~5個林果新品種,引進林果新品種30余個。培育8~10個牡丹、芍藥等花卉新品種。推廣農業新技術10-15項。

      (四)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主要農作物、蔬菜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

      關鍵技術67高產抗逆小麥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利用優異種質材料做親本,在傳統育種技術基礎上,結合基因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選育出適合黃淮旱作麥區種植的抗旱節水小麥品種,產量達到7500kg/hm2以上;選育出適合黃淮高產灌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產量達到10000kg/hm2以上。

      關鍵技術68玉米新品種選育

      利用國內玉米優異種質、外來溫帶和熱帶亞熱帶種質,結合現代生物技術,開展玉米資源創新和雜優模式研究,選育高產、穩產、多抗、耐密、適應機械化種植的玉米新品種,并研發配套栽培技術,產量達到12000kg/hm2。

      關鍵技術69甘薯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引進利用二倍體野生甘薯資源及國外優良的親本資源,以淀粉加工類型、鮮食類型、特用類型(紫薯、黑薯)為主要育種目標,采用有性雜交、集團雜交、系統選育等育種技術,選育高產優質、高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37500kg/hm2,薯干產量12500kg/hm2,淀粉產量9000kg/hm2。

      關鍵技術70西紅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引進國外抗熱、高病、耐低溫、耐弱光、耐貯運蔬菜種質資源、,結合航天搭載、多倍體誘變等先進育種手段,、選育高產、抗病、適宜保護地栽培的西紅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種。

      關鍵技術71優質高產抗病馬鈴薯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引進馬鈴薯野生基因種質資源,采用細胞工程與常規育種方法相結合,聚合優質、高產、抗病、耐逆等性狀,創制優質、多抗、適于不同用途的專用馬鈴薯新品種。選育馬鈴薯新品種1-2個,品質達到鮮食或加工專用標準,抗當地二種以上主要病害,產量比相應對照品種增產5%以上。

      關鍵技術72旱作節水高效型種植模式集成與示范

      以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以降低糧食生產綜合成本、提高水份生產效益為目標,分析和評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重點研究高效節水型種植制度與種植模式,集成保護性耕作技術、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術、非充分灌溉技術、土壤墑情監測與適時灌溉預報技術等,形成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節水高效種植技術與資源優化配置模式,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實現有限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

      2.特色花卉及林果

      關鍵技術73牡丹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

      引進、篩選國內外牡丹、芍藥新品種,尤其是晚(早)花、特(早)晚花材料,重點開展芍藥屬內組間、種間、野生種與園藝品種之間的遠緣雜交,探索遠緣雜交技術,提高遠緣雜交結實率與發芽率;開展牡丹、芍藥誘變(物理、化學)育種與倍性育種、染色體工程和基因導入的技術研究,培育適合不同用途的牡丹(芍藥)專用新品種。

      關鍵技術74牡丹容器栽培技術研究

      在設施條件下,篩選適宜于容器栽培的牡丹品種、基質、容器、營養液及綜合栽培技術,培養不同規格(矮生型、中高型、高大型)的用于促成栽培或抑制栽培以及其他用途的優質苗木,實現牡丹周年供苗。

      3.畜牧業及乳制品加工

      關鍵技術75動物胚胎生物技術研究

      利用胚胎生物技術培育奶牛、肉牛、山羊、綿羊等動物新品種。以南陽牛、郟縣紅牛、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地方良種為研究對象,探索動物的繁殖規律和機制,建立新的繁殖方法和快繁新技術。使奶牛群體305天泌乳量由目前的4000-5000公斤提高至6000-7000公斤,肉牛胴體率提高至65%,肉羊產肉率提高至45%左右。

      關鍵技術76地區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防控技術研究

      采集不同季節、不同年齡、不同品種、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等有代表性的發病豬群病料,應用RT-PCR技術對擴增各分離毒株的主要功能基因片段進行分析,從分子水平全面了解地區PRRSV的基因類型、發病特征和PRRSV的分子生物學特性,應用PCR技術對PRRSV陽性病料進行檢測,了解其與豬瘟、偽狂犬病、流感等重要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情況,建立完善的PRRS防控和監控體系。

      4.農產品深加工

      關鍵技術77大宗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究

      利用噴動床和微波干燥技術,研發大宗糧食高效低成本干燥技術、小麥變性淀粉加工工藝;甘薯精白粉絲加工工藝;分析淀粉納米化及納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特性,研究納米淀粉制備技術、納米淀粉粒度效應表征及試制、微細化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大宗糧食干燥成本降低10~15%;小麥變性淀粉年生產能力達到2萬噸。

      關鍵技術78畜牧養殖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究

      以牛乳為原料,研發ESL乳、低乳糖乳、免疫乳、中式雙蛋白奶酪、微生物凝乳酶制劑及基因工程凝乳酶、高活性乳酸菌發酵劑和產胞外(莢膜)多糖乳酸菌等產品的關鍵加工技術;以雞蛋為原料,研發卵磷脂、卵黃高磷蛋白、蛋黃抗體注射液、溶菌酶、蛋清寡肽等產品的關鍵加工技術;研發豬血血球和血漿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

      關鍵技術79果蔬深加工技術研究

      重點進行果蔬高效低成本脫水干燥技術,大櫻桃、金珠果梨保鮮與深加工技術,朝天椒保鮮及深加工技術,紅色獼猴桃果酒加工技術,新型天然果蔬粉生產技術的研究。

      關鍵技術80特色創意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

      通過篩選適宜制作干花、保鮮花的牡丹品種,研究牡丹干花、保鮮花加工工藝;通過研究牡丹開花與衰老過程中揮發油的代謝機理和牡丹種子籽油超臨界萃取工藝,研發牡丹花精油、色素提取技術,進行牡丹系列化妝品開發;研發功能性無盆迷你果蔬園產品。黑紅薯薯條(片、泥)旅游休閑小食品。牡丹保鮮花的觀賞期達到3年以上,包裝儲存期達到5年以上。

      5.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關鍵技術81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玉米秸稈綜合處理技術,顆粒飼料、獸藥載體、花卉肥料等產品的加工工藝,玉米秸稈粉微生物發酵關鍵技術,蚯蚓處理玉米秸稈關鍵技術,結合玉米秸稈精粗顆粒飼料對反芻家畜生產性能和肉質特性的影響研究,開發優良玉米秸稈飼料產品。

      6.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預警技術、調控技術研究

      關鍵技術8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預警技術、調控技術研究

      針對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重點開展成災機理、流行規律、病蟲與寄主植物互作、病蟲抗藥性等研究,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完善早期監測和預警技術措施,建立適合市農業生產的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技術體系,研究制定以生態調控為主的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規程。

      7.農業信息化

      關鍵技術83農業信息化應用關鍵技術研究

      建立農業信息綜合管理數據庫;面向主要農作物、牡丹、蔬菜和畜禽,研發適合市自然環境條件的高智能種養專家系統;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控、預警與管理技術;開發農產品條碼與電子標簽(RFID)、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農田基本信息解析與決策技術;研究農作物生長與產量關系模型;奶牛數字化精準養殖技術等。

      三、社會發展

      (一)發展思路

      促進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把發展節能減排、資源環境、醫療衛生、安全生產等放在優先位置,把“感知”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與載體。在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實施一批科技項目,攻克相關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形成寬松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二)關鍵技術及研究內容

      1.節能減排

      關鍵技術84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開展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照明節能技術開發,煤的氣化、多聯產及清潔利用技術,石油、天然氣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燃氣汽車用氣的相關技術。

      2.資源環境

      關鍵技術85綜合治污與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

      可生化城市污水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工業密集區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PM10控制技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畜禽養殖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與利用集成技術;鋁土礦冶煉產生赤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

      關鍵技術86復雜礦區生態保護及修復關鍵技術

      引進和開發適用于重大工程和礦區損毀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新技術,物理、化學和生物結合修復金屬污染土地技術。

      3.醫療衛生關鍵技術

      加強研究出生缺陷的產前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重大疾病和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技術。研究與開發食品安全中安全預警關鍵技術。

      關鍵技術87出生缺陷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開發高效無創出生缺陷早期篩查、檢測及診斷技術,遺傳疾病生物治療技術等。

      關鍵技術88重大疾病和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關鍵技術

      重點開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見病多發病的早期發現及診治技術,早期預警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規范化、個性化和綜合治療關鍵技術與方案。

      關鍵技術89食品安全中安全預警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食品安全檢測、監測技術及產品。建立食品企業標準信息跟蹤服務與安全預警系統的相關技術。生物安全保障中檢測技術,重點研究快速、靈敏、特異監測與探測技術,化學毒劑在體內代謝產物檢測技術,新型高效消毒劑和快速消毒技術等。

      4.公共安全

      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術研究。重點研究煤礦、化工、冶煉等生產事故、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自然災害、生物安全等的監測、預警、預防技術和防災減災技術。危險化學品泄漏、群體性中毒等應急救援技術。

      關鍵技術90社會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平臺關鍵技術

      重點研究危險源探測監測、精確定位和信息獲取技術,一體化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指揮平臺集成技術等。

      關鍵技術91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關鍵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煤礦中礦井瓦斯、突水、動力性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開發化工、冶煉等有毒有害危險行業的燃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及相關設備。

      關鍵技術92城市管理綜合功能提升關鍵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城市綜合交通、城市公交優先智能管理技術,開發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等新技術,研究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系統的相關技術。

      四、科技服務

      (一)發展背景

      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咨詢、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信息等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科技服務機構300多家,其中專業科技服務機構70多家,“”期間,累計實現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32%,現有專職科技服務從業人員1500人。

      (二)發展思路

      以科技創新、科技咨詢、技術貿易、知識產權、科技孵化、科技風險投資擔保等服務為發展重點,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完善服務網絡,培育高水平的中介服務機構,打造市科技服務特色和服務品牌,加快科技服務機構的集成化、社會化、網絡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步伐,使科技服務業成為市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科技咨詢業

      到2015年,科技咨詢機構超過50家,年服務性收入達到5000萬元,從業人員超過3000人,高級咨詢師達到1000人。

      2.技術交易與成果轉化服務

      到2015年,“四技”服務活動機構達到100家,年交易額超過5億元。專利服務機構發展到10家,從業人員達到100人以上,專利服務年收入超過500萬元;設立涉外專利機構1家、專利資產評估服務機構1~2家;建立專利技術信息推廣平臺,實現服務手段網絡化和自動化。

      3.科技孵化器

      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器數量達到10家;總孵化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以上,在孵企業達1500家,在孵項目達到2000項以上,吸納就業人員10000余人,自身服務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

      4.生產力促進中心

      加強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發展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15家,覆蓋九縣六區;面向優勢產業建立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5家。運用市場手段,配置社會資源,促進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5.生產業

      面向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制造資源信息共享、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業,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保證生產活動的高效運行。到2015年,全市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重點培育50家科技型生產業企業。

      6.公共服務平臺

      整合科技資源,發揮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軸承設計”、“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的示范作用。到2015年,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等六大服務平臺。

      7.創新服務平臺

      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00家,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35家;重點實驗室達到50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12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0家,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20家。

      (四)關鍵共性技術

      關鍵技術93資源共享管理的平臺軟件開發

      關鍵技術94數據庫數據自動采集、傳輸、集成、對接和共享技術開發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為確保本規劃目標的實現,提出以下措施。

      一、健全組織體系

      1.健全科技領導組織體系

      強化市科技創新領導小組的作用,完善科技工作聯動機制,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活動的相互促進,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2.成立科技專家委員會

      面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學科,成立市科技專家委員會,分設24個專業委員會,建立科技咨詢網。專業委員會專家承擔我市重大產業技術需求、產業發展戰略、重大關鍵技術等咨詢和論證。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繼續開展對市級有關部門的科技進步目標責任考核,進一步深化縣(市)、區科技工作的縱向聯動機制,加強對縣(市)、區科技工作的考核。

      二、加大科技投入

      1.財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市的研究與開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

      2.落實各項稅收政策,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

      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把研發投入作為企業申請政府科技經費支持和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指標。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到2015年,促使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不低于銷售收入的6%,重點骨干企業研發投入不低于3%。

      3.不斷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

      深化科技投融資體制改革,吸引民間資本、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到2015年建立5~7家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公司和科技投資擔保公司,為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資金500億元。

      4.加強科技投融資平臺建設

      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支持并協助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企業債券。到2015年,爭取實現5~8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

      三、人才保障

      1.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

      在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建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過程中,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引導項目單位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使之成為集聚和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載體。

      2.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

      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核心支撐作用,著力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和自主創新意識強的企業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物,到2015年,力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10人,爭取培養中原學者2~3名,科技領軍人物10名,科技創新團隊8個。

      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1.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進一步加大對專利申請的補助力度,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到2015年,培育專利優勢企業15家,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導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健全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從業資格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力度。

      2.實施技術標準提升工程

      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主持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實施標準提升工程,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促進企業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

      3.發揮科技創新在品牌建設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制造業品牌,優先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制造業品牌,推進“制造”向“創造”轉變。做大做強地方特色優勢產品品牌,加快名優產品開發。做專做精服務業品牌,重點培育生產型服務業和生活消費型服務業品牌。鼓勵有條件的品牌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創建出口品牌和國際品牌。

      五、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

      進一步加強我市與國內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來設立聯合實驗室、研究開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支持我市企業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攻關,加強學產研合作,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到2015年,要重點實施200項產學研合作項目。

      六、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在科技計劃項目網上申報的基礎上,改革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方法,實行科技計劃項目的網上評審、異地評審、會議評審相結合,科學選項立項。加大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力度,圍繞我市的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集中優勢科技資源,實施50項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凸現科技對我市經濟發展引領和支撐作用。

      七、加快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

      建立產業聯盟,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銜接,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技術開展技術合作和聯合攻關。“十二五”期間,面向我市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優勢和特色產業,建立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残暴在线| 亚洲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高清|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男人天堂2018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亚洲卡一卡二卡乱码新区|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