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文言文閱讀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激發興趣;合作交流;讀寫結合;多元評價
一、激發興趣,海量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小學生的讀書興趣來自哪里?可以推薦他們看一些圖文并茂的兒歌、童話故事、漫畫書等,學完拼音后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邊讀拼音和漢字。學完課文后,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如學了《月亮姐姐的新朋友》后,可以引導學生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相關的文章。經過引導,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大量的閱讀中,要求學生摘抄優美的詞句,在學習、交談、寫話中運用,提高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可以增加詞句的積累。在閱讀教學中,當我們的學生認真地讀完一本書后,讓他們學會寫讀書札記。一段時間后,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一本一本的書籍被自己攻讀完后,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慢慢地會從被動地閱讀向主動地閱讀轉變。
二、豐富內容,拓寬視野
閱讀教學的內容要向學生開放,以此去拓寬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這是閱讀教學的本真。既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通過閱讀素材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提高閱讀質量,就要拓寬閱讀教學的內容,使學生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和課堂內,要從課內走向課外。古典名著、詩詞散文都是絕好的閱讀對象。讓學生在不同的題材和體裁、不同的時代和時空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實現閱讀教學的“知識與能力”“態度與情感”“過程與方法”三維目標的并行。
三、合作交流,關注自讀
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交流,是閱讀教學中很關鍵的一種教學策略。閱讀中的合作討論交流,可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并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學生們各抒己見,通過討論、交流、補充、反思、糾正自己的見解和判斷。現代教育主張通過學生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主體人格的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閱讀教學中積極采用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夠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激勵學生的積極進取意識、創新意識。這一方式應自然融入閱讀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閱讀內容,創設便于學生合作討論交流的語境和情境,引導學生在這一活動中進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對他們自己的想法、觀點反復進行論證、辨析,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個體的成果分享給大家,不僅可以加深理解,提升閱讀能力,也可為教師提供評價的依據。
四、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我們知道,讀書,一方面是為了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積累寫作素材,通過日常的閱讀練習,積累好詞好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最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教學目的。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注重閱讀教學,又要加強寫作教學,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改變學生不愛讀書的不良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寫作。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認為,閱讀必須與寫作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全校范圍內,鼓勵各班習作水平比較優秀的學生積極參加“文學社”活動,通過這個平臺,在全校范圍內展開各種讀書活動。如以“興趣領航、策略護航、能力遠航”為主題的 “書香校園”活動,以“書香溢滿校園,經典伴成長”為主題的“經典頌讀”活動、以“讀經典童話講精彩故事”為主題的低年級學生“講故事比賽”活動,與部分家長合作的“親子共讀”活動,以城市務工子女為受益對象的“師生共讀”活動等。
五、多元評價,改進不足
在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會得以最好的體現。在閱讀教學中要發揮同伴互助的積極作用,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的閱讀可以讓小組內的成員評價,因為小組間的成員比較熟悉同伴的閱讀狀況。小組評價時教師應該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參考。除同學之間的小組評價以外,我們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每個學生對自己在個性化閱讀中的一系列活動進行自評。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也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分子。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有效地評價,要結合平時的觀察評價和考試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感到自己學習的不足,明確今后奮斗的方向。語文教師要做好學生閱讀成長記錄袋的收集整理和評價工作,將學生的閱讀情況,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記錄在案,使閱讀的過程性評價落到實處。學生因為成長環境和遺傳基因的不同,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性格,種種的不同導致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見解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教師應因材施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給予中肯地評價。
總之,我們必須用真誠去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努力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真正樂于閱讀。讓閱讀真正改變孩子的生存狀態,讓閱讀滲入精神,成為學生的自主需求、本能需求、終身需求。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有效的閱讀教學真正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方法創新 三維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學習中,閱讀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滿足學生審美需求。而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由于其的學科特點,閱讀就更突顯重要。實際上,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應是閱讀的過程,閱讀教學相應也成為實現語文教學的最佳途徑。新的《義務教育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詳細地闡 述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地位和基本理念,并且對于課程的實施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新的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些內容都表現出 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生的閱讀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定義
語文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指重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教學活動。語文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因語言的的獨特性及其一般性,獨特性是指中文文字一般都是音、形、義的結合,而中文文章是一種比較注重意的文章,因此,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更具其重要性。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語文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它既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載體,又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獨特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二、創立新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思想
(一)建構主義學生中心說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最關心的也是學生的‘學’”。建構主義的這一觀點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灌輸的對象,而知識的主動接受者與建構者。
(二)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理論
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就是提高教學任務的有效性,以及師生間消耗時間的合理性,并在此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好的教學方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最優化的實現,需要最優化體系與之相適應,該體系包括很多階段組成,每個階段都有最優化的方式,只有實現每個階段的有效教學,才能使整個教學系統的效果到達最優化標準。
三、改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閱讀方法的改進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言教學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應該具有其內在的規律可循,以實現語言教學的目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所使用的方法,因其單調與刻板,已不適應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要求。
(二)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可知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學生知識的建構,是學生把接觸到的知識信息與自己已擁有的知識信息相結合,進行知識的重構、再造的過程。而對知識的重構與再造,是需要教師的協助與指點的。
四、努力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簡稱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于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達成最佳教學效果。三個維度的目標實質上是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它們之間誰也離不開誰,水融,相互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三維目標的實現
皮亞杰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最有力的先導。兒童通過閱讀來認識世界,同時也通過閱讀步入科學的殿堂,了解和思索人生。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本身所具有的樂趣,這種樂趣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
三維目標整合下的閱讀教學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家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閱讀課堂上激起學生的興趣缺并非易事。引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激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來源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深刻理解。而這種任務在于教師。
五、結語
小學的閱讀教學是一個探討不完的話題,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閱讀教學,正受到各方的普遍關注,同時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眾多新名詞的出現讓閱讀教學變得五彩斑斕,卻也讓人頭暈目眩。冷靜思考之后,我們認為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語文教學的最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因此,為找到實現其價值與有效性的方法,和在實際教學中的有效使用,閱讀教學的三維整合目標也被相應提出,為閱讀教學提出了方法指導與目標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有效教學
閱讀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途徑,是人們主要的學習活動之一,是人們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個信息時代,知識處于爆發式的增長,而閱讀也逐漸成為我們基本的生活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對于各類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全面,終生學習的概念也成為思想的主流,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小學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比例非常大,尤其是小學高年級時期。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而應該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進行培養。
據調查分析,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運用上學校里學的知識的30%左右,這其中大部分是高中以及大學的知識,小學的知識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其余的70%都是靠學生以后自己去學習,可以說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各種表現,無論是學習上,還是人際交往、求職甚至是未來的發展。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學的目標應該是閱讀能力上習慣上的教學,從讓學生讀懂到學生會讀。
一、我國目前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不足
經過多次的教育改革,在小學閱讀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大部分的老師接受了教學戰略從知識理論的教學到語文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也隨之改變,自主學習的方式已經逐漸被學生所接受以及熟練運用。雖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我們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進步不代表結束,從整體上看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仍然存在耗時多、低效果、閱讀課堂效率極低滯后語文整體的教學等問題。
1.教師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
說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許多教師認為這很簡單,僅僅需要教科書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以及課后的生字詞的練習就可以了。據不完全統計,60%的教師都還停留在教課文的階段,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理解解讀課文的方法。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課文素材,教學生理解課文甚至是往語文寫作方面進行延伸,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否則一旦離開課文的教學內容,學生就不會做了。
2.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的問題
在當今的新型的教學理念中,提倡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型互動趣味課堂,旨在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與積極性,而這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也同樣適用。實踐教學證明,實踐型互動課堂的確有利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獲得更高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在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有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灌輸學生知識,還有教學手法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自然不高,從而導致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低下。
二、優化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措施分析
1.適度開展各類閱讀實踐活動,拓展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被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所束縛,但是在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僅僅是知識海洋中小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生的需求看,拓展閱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關于拓展閱讀教學,首先教師需要把握度,教師不能夠在拓展閱讀教學中延伸太多,要從學生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慮。適度的拓展閱讀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拓寬語文知識的寬度,甚至是提高語文素養。除此之外,拓展閱讀教學還需要在適當的時間進行。若是時間不對,則會顯得生搬硬套,不利于學生思維上的導入,好的時機能讓教學事半功倍。
2.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的語文閱讀知識素養更是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教師的素養與專業的水平某個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據調查顯示,專業水平更高的教師比一般教師采取的閱讀教學策略更正確、更全面,在講解課文的時候也能夠有更高的概括能力,學生的理解更容易甚至是更深入,從而影響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因此,國家以及相關機關需要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
3.促進教師之間進行學術交流,建立交流的平臺
除了國家以及相關機關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之外,教師自身也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畢竟教育經費有限,無法對所有的教師進行培訓。教師需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樹立身為一名教育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不斷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相關教育機關還可以建立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讓各位老師進行問題以及教學策略上的交流,促進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雖然在十幾年的語文基礎教學課程改革后,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的教育水平與學生整體的能力水平仍然與其他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國的教學不斷進行反思,積極優化閱讀課堂,相信在國家以及相關部門、教師等的不斷努力下,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定能再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教學學習階段
對于文言文教學,語文教師歷來重視對課文作詳細的講解,深怕學生不理解文章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特別是對于剛入初中的學生,教師更是偏重于自己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如果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呢?筆者根據十多年來的課堂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入手。
一、初讀階段
初讀階段,是了解性閱讀,要求學生對文章有個初步了解,對文章字句有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不必太過深入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首先,范讀正音。對于初中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朱熹說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教師可在課前范讀或放范讀錄音,學生聽讀,讓學生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的字音。學生能讀準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也不相同。我們可以提示學生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數”字,在《狼》一文中“又數刀斃之”,讀“shù”,意為“幾”;在《陳涉世家》一文中“扶蘇以數諫故”,就讀“shuò”,意為“屢次”。又如通假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說”通“悅”;“誰言汝多知乎”中“知”通“智”。還有一些詞類活用而發生的音變現象,如“大楚興,陳勝王”中“王”讀“wàng”。對于這些特殊字詞,誦讀時要對學生特別提示,并及時糾正讀錯現象。
其次,疏通文句。文言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同一句話,在不同位置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句讀,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句意。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一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句讀;二是指出一些容易讀破的地方,予以明示。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應明確其斷句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不能誤斷。再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齊地\方千里”、“日食飲\得無衰乎”等。文言文這類情況很多,教師須指導學生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分清句讀。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基本上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內容,粗淺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研讀階段
“研讀”就是研究、揣摩文章的詞句。研讀階段是在解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做疏通詞句的過細工作。在理解、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就文章的脈絡、篇章結構、思想內容作深入探究,這是閱讀文言文的重要環節。
首先,細讀課文,掌握詞句。要求學生針對解讀時發現的疑難字句,參閱有關注釋,并搜尋記憶深處的有關信息反復揣摩,加以理解。有些學生在初讀時,自以為讀懂了,其實卻不盡然,還得從頭認真細讀一番。細讀時,弄清疑難字句,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賓語前置、被動句等特殊句式。若通過細讀,還不能理解,就要和同學探究,向教師請教。如《醉翁亭記》這篇散文,在采用駢文句式的同時,一連用了21個語助詞“也”,并每每與“者”字相應,構成“……者……也”格式。那么,歐陽修為什么會運用這種格式呢?原來在古代漢語里,“……者……也”都用來表示陳述、判斷、解釋的語句。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大量運用這一格式,每每對景、對情作判斷,作解釋,這很合乎一州之長的太守的身份,同時使全文形成回環往復、高低跌宕的旋律,從而大大增強了文章在歡快中所蘊蓄的抑郁的抒情氣氛。因此,要理解、體悟這篇文章就得弄懂、理解每一個“……者……也”的內涵。
其次,通讀課文,探究文理。通讀,是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就文章的脈絡、篇章結構、思想內容作深入的探究。如閱讀古典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應該深入探究敘事的結構層次(文章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層;鄒忌的思想變化是三層;全部事態發展也是三層),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不同句式、不同語氣中蘊含不同感情),內容剪裁的巧妙(全文共343個字,用284個字來寫鄒忌三問誰美和向齊王進諫兩件大事,占70%篇幅,寫齊王反應與納諫效果的不足一百字里,只用一個字寫齊王的態度,卻不厭其煩羅列上、中、下三等獎的標準,實在是詳得具體生動,略得余味無窮)。由此可知,對這三個問題的探究領悟是深入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
三、誦讀階段
誦讀,就是熟讀成誦,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更高階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成誦,才能信手拈來,才能去粗存精,才能含英咀華。
首先,熟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聯系、歸類、比較、整理,以不斷加深印象,擴大積累。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推斷語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聯系舊知識,推知新知識;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句法規律,結合上下文,推斷語意。但積累文言知識不同于現代漢語知識,學生對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本就了解不多,而漢語的變遷又造成了語言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依靠背誦,讓學生熟讀大量的課文來打好基礎,以達到“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目的。
其次,誦讀。就是帶著欣賞的目光去讀課文。誦讀時,要讀出感情,讀出氣勢,以領悟文章深邃的思想、精美的辭章、精巧的構思、獨特的風格,從而培養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掘課文中美的因素,讓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教學時應從語言入手,把準文筆特點,如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陶淵明的平淡閑適、李清照的清麗典雅……引領學生自主感悟,主動采擷美的花朵,讓學生主動接受情感美的陶冶,感悟思想的光華,傾心陶醉于課文中。
四、拓讀階段
拓讀就是課內外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向課外拓展,以達到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師在新課授完后,可根據具體情況選取內容與課文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相似,難度相當的文言文,也可以選取一些與課文相關聯的文言文來讀,讓學生課后閱讀、分析、理解。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實現知識的遷移。比如學習《岳陽樓記》后,可以選取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杜甫的《登岳陽樓》、劉禹錫的《望洞庭》等名家的詩文,讓學生在閱讀中,來加深理解,拓展知識面,增加積累。
以上各個教學階段,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讀”開展教學,以“讀”結束教學,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得到知識的積累、思想的升華、精神的陶冶,由此,形成了對文言文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則是學生以教材為載體,在教師引導點撥下,自主參與的一種閱讀實踐活動。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從珍視學生的體驗入手,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中穿行,讓他們個性在放飛中張揚,讓體驗學習真正走進語文閱讀教學。
一、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俗話說:觸景生情。每個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我在教學中抓住三個環節:導入、過程和結尾,創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動的教育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體驗。
案例:在教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年四季美麗的田園風光及勞動人民在田地間勞作的畫面,讓學生受到感染的同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把學生一下子引入學習的主題;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把學生帶入到多媒體課件營造的音畫情境中,讓學生隨著音樂入情入境地讀,詩意自然而然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中,再結合詩文注釋加以理解,詩意逐漸清晰、明了;在引導學生理解“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句詩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這些兒童種瓜時在想什么?你想對他們說什么?”,讓孩子們在問題情境中暢所欲言,從而體會到學種瓜的孩子勤勞、天真可愛和田園生活的美好,達到了“言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二、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語文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引導他們從生活中體驗。
案例:教《觸摸春天》一文,導入時我問學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變化?學生回答:“草地綠了;公園里的花兒開了,姹紫嫣紅;燕子忙著做窩;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孩子們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說了出來。之后,我又把美麗的春天畫面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孩子們更是情緒高漲。接著我問學生:“你們是通過什么感官來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們都回答:“通過眼睛觀察到的!”我追問道:“那盲童是通過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們體驗不同,答案不一。這時,我讓學生朗讀文果。在體驗盲童安靜身上“神奇的靈性”時,我讓學生蒙上眼睛體驗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艱難,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盲童安靜能攏住蝴蝶真是一個奇跡!安靜是靠自己的心靈來觸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三、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體驗
思考閱讀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語文的內容、精彩片段、重點語句等進行思考、感悟、體驗。
案例: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重點時,我抓住教學重點“為什么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讓學生邊讀邊思,先讓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換意見,在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中學生自然而然都能體會到:“課文中的小家伙們在沉默中終于懂得要回報父母的愛了,后來他們用各種方式回報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由于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體驗,學生朗讀課文時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緒變化:開始時讀出孩子們歡樂、自信的情緒和熱鬧的氣氛;在孩子們沉默時讀出內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們明白了要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讀出歡快、欣喜的語氣。
由此可見,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強調個性化感受體驗的同時,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言辭的交鋒、意見的交換,從而超越自我的體驗與認識,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個體體驗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體驗
《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運用多元評價,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產生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和個性品質得到充分發展。
案例:在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我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體驗──
(一)評價人物
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之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從而進一步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評價作品
你認為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是否還有不足,應如何修改?(鼓勵學生從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多角度進行大膽評議,發表不同看法。)
(三)學完課文
你對器官捐獻有什么新的體會?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勵學生課后通過辦板報、廣播、寫倡議書等方式向家長及社會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