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的路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頂層設計是工程學中的一種設計理念。傳統媒體的媒介融合實踐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期刊出版集團要想在競爭中勝出,需要在理念、機制等方面做好媒介融合實踐的頂層設計。
1.“葡萄理論”:媒介融合的引導理念
葡萄理論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實行集團化管理、分散化經營的發展模式,以實現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集團化管理是葡萄的莖,在人力資源、資金、管理和服務等方面起到約束、支撐作用,各葡萄果實如集團的各發展業態,在整個市場經營環境當中有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如時尚傳媒集團依據葡萄理論推出了《芭莎男士》,使之成為集團單獨發行效益非常好的期刊之一。
2.出版人制:媒介融合的推動機制
好的運行機制是企業集團發展的重要推動要素,能夠保障集團的設計思路、發展戰略、人員配置都圍繞集團的主線運行,進而保障集團的做大做強。時尚傳媒集團順應集團發展形勢,在國內最早引入了出版人制。一是實現了集團資源的有效整合,明確了集團的前進方向。二是各部門擁有自主經營權,保障了集團發展的創新性。
數字終端:媒介融合的渠道平臺
在數字時代,傳統期刊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數字終端產品,時尚傳媒集團也不例外,在交叉多元化、整合互動化、移動體驗化等平臺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1.交叉多元化平臺
交叉多元化平臺指的是由一種形式的媒介平臺向交叉多元化的平臺轉變,隨著蘋果系列產品在全球的熱銷,時尚傳媒集團順勢開發旗下各種媒介產品的iPad應用,做了手機時尚網、手機YOKA網、芭莎時尚手機報等嘗試。
2.整合互動化平臺
整合互動平臺是指媒介形態具有互動的功能。時尚傳媒集團攜手全球電腦巨頭戴爾電腦實現戰略合作,使受眾不僅可享受DELL用戶專屬優惠,還可參加線上互動活動。
3.移動體驗化平臺
對于移動媒體,時尚傳媒集團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2011年1月新加坡航空公司為了滿足旅客獲得更完美的閱讀體驗,將時尚傳媒集團的七本雜志作為新航乘客閱讀的首批電子化讀物。
資源整合:媒介融合的內容基礎
時尚傳媒集團對外堅持版權合作,引進優質資源,對內整合旗下各種資源,實施刊網互動,促進了集團媒介融合的發展。
1.版權合作:重組優質資源
版權合作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夠促進優質資源的強強聯合,開發出新的優質資源。如時尚傳媒集團與赫斯特合作了《時尚》、《時尚先生》。另一方面,版權合作也有利于我國先進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如《時尚》的《北京:未來時裝之都》等專輯引起了國際間廣泛的影響與關注。
2.刊網互動:拓展渠道
期刊豐富的資訊是時尚網強大的內容依托,但內容上并不是單純的復制疊加,而是根據期刊和網絡的不同特性制成表現形式不同的媒介產品。另一方面,時尚網的開通使時尚傳媒集團有了一個自主的及時的信息平臺,使集團的動態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報道。
架構重組:媒介融合的組織保障
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和傳媒改革的推進,傳統單一型傳媒集團的組織結構不再適應傳媒集團的發展,需要構建融合型的組織結構。
1.建立融合組織結構
扁平化管理架構能夠擴大管理幅度,降低管理費用,減少管理實務,但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這種管理結構也存在著效率不高、組織隔閡等問題。時尚傳媒集團把組織架構調整為相對垂直、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的組織架構,促進了媒介融合的發展。
2.增設全媒體事業部
媒介融合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版權糾紛等問題,需要有單獨的職能部門進行統籌協調、重點推進。時尚傳媒集團增設了全媒體事業部,推進集團“全媒體戰略”的實施。
多元拓展:媒介融合的市場形勢
在全媒體時代,時尚傳媒集團突破了傳統期刊出版的框架,逐步向發展多元、立體的時尚文化產業轉型,不但堅持傳統雜志的發展,還涉足從未嘗試的領域。
1.戰術性聯合
時尚傳媒集團在戰術性聯合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時尚芭莎》與旅游衛視合作制作的慈善類時尚節目《BAZAAR必須時尚》與《BAZAAR絕對時尚》,成為國內最早的以快樂、時尚、慈善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時尚健康》與上海星尚頻道制作播出了自主電視健康欄目《益生健康館》,受到好評。
時尚傳媒集團還與中央人民廣播電手,推出了國內第一檔時尚廣播節目《時尚知道》等。
2.產權性聯合
產權性聯合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產權合并;二是產權收購;三是共同投資,成立新的集團。如時尚傳媒集團與國際著名風險投資商IDG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定位于高端品牌消費和高品質時尚生活的垂直門戶網站——YOKA時尚網,將及時海量的時尚資訊與全新實時的交流互動融為一體,為受眾提供了全新的了解時尚資訊、分享時尚體驗的媒體空間。
3.跨界化合作
跨界化合作,指的是企業集團進入與自身產業鏈相關性不大、聯系不緊密的領域。如時尚傳媒集團跨界進入話劇、電影、時尚廊等領域,成功打造了情人節小劇場話劇《男人裝式愛情——我愛你》,電影《時尚先生》、《搖擺的婚約》等;還有就是在藝術場所方面進行嘗試,打造了以“Lounge”為概念的充滿現代感與人文氣息的藝文空間,將書吧、咖啡吧、餐廳、小型活動場所進行了有機結合,建成了充滿混搭、跨界、多元風的藝術場所。
【本文為2011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長江上游新聞出版中心的數字出版產業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011QNJJ15)階段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劉江:《時尚:全媒體時代的變與不變》,《傳媒》,2010年第11期
②晉雅芬:《時尚傳媒總裁劉江:理想是會慢慢長大的》,《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11月3日
③晉雅芬:《時尚傳媒進軍全媒體時代 17年管理層架構首度升級》,《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12月8日
作者簡介:郝磊,男,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媒體、廣播電視研究。
摘 要:自2005年2月起,隨著美國Youtube在線視頻網站的誕生,全世界開始興起視頻網站熱潮,縱觀我國迅速崛起的各類視頻網站可以發現,基本是按照美國Youtube網站與HuLu網站兩種模式進行模仿,從而導致網站內容和形式上大量的“同質化”問題出現,網站之間缺乏競爭力。本文通過選取幾個突出的視頻網站,從內容、體驗和渠道的三個方面對我國網絡視頻的發展趨勢進行剖析,由此提出我國網絡視頻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內容;體驗;渠道;融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107-02
一、視頻網站的同質化競爭現狀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3.88億,半年內用戶增量近1678萬人,網民使用率由上年底的65.9%變更為65.8%,基本持平。數據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網民在2013年上半年使用過網絡觀看視頻[1]。2005年被稱為我國視頻網站元年,從這一年起大量的視頻網站紛紛上線,同時,伴隨著這些視頻網站的興起,版權問題、盈利模式問題、差異化競爭等問題也在視頻網站的發展中日益凸顯。版權問題在國家的干預下已在大型網站得到基本解決,盈利方式的發展還有待創新。結合目前各大視頻網站發展形勢來看,同質化是視頻網站共同存在的最大問題。
現在國內網絡視頻公司戰略布局比較雷同,主要體現在各大網站都在加大影視綜藝版權購買力度,同時又在網站自制內容上進行擴張,并且逐步往產業鏈的上游滲透。除此之外各個網站還在不斷創新和加強網絡原創視頻的營收價值。而由于視頻產品差異化不大,贏利模式十分相似,讓視頻網站用戶轉換成本低下,業內很多企業的競爭在這個相對狹窄的贏利空間中呈現出一種對抗的狀態。現在,國內視頻網站由于過分關注正版電視劇集,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例如用戶想看一個影視劇,進入任何視頻網站都可以觀看到需要的內容,用戶就不必特意瀏覽一個固定的網站,這大大降低了網站的用戶粘性。所以“同質化”是視頻網站需要突破的瓶頸。現在各網站為了搶奪觀眾和廣告市場,也開始展開了差異化的競爭,突出自己的優勢個性。差異化的展開對觀眾而言可以享受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和影視資源服務。
二、基于內容、體驗、渠道視角的視頻網站比較分析
(一)內容構建
國內視頻網站的內容可分為三種,即影視資源內容、UGC(全稱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生成內容)和原創自制內容。
“內容為王”的理念不僅適用于傳統媒體,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也將其奉為不二法則[2]。目前視頻網站繁多,網民觀看哪家的視頻節目不外乎取決于兩個因素,即“速度和內容”。速度是前提,內容是根本。視頻網站媒體化的根基就是內容的生產。內容細分有助于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也有利于視頻網站構建差異化特色提升用戶粘性,突顯網站的品牌定位,幫助其樹立清晰深刻的品牌形象。
1.樂視網:擁有最全最新的影視劇版權庫。走影視正版化之路,通過購買版權獲得獨家播放權或者首映權來吸引特定的受眾群[3]。國內最早采用“Hulu”模式的是樂視網,樂視通過獨家購買大量影視劇版權,在2013年熱門影視劇獨家網絡版權占據了40%~50%,樂視網還擁有韓劇在中國的獨家網絡版權,熱門影視劇與韓國同步播放。有數據調查顯示國內視頻網站觀看內容中,用戶最喜愛的是影視劇,而樂視網就針對這一特點,通過版權購買實現了與其它網站不同的獨特屬性。
2.搜狐:發展優質原創節目。搜狐視頻是典型的富二代代表,憑借老牌門戶網站搜狐的行業影響力與資金支持,搜狐視頻從一開始創立就顯示出其在原創自制內容上大投入大產出的特點。搜狐出品已經成為業內公認的強勢原創品牌,憑借“全明星、大投入、高品質、強制作”的制片思路,搜狐視頻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質原創欄目,例如《搜狐視頻大視野》、《軍情前哨站》、《心靈訪談》、《微言大義》、《明星在線》、《絲男士》、《大鵬吧》等。
(二)用戶體驗
在帶寬和視頻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視頻流暢度和觀看體驗頗為重要。受眾很自然的會傾向于選擇速度快、畫質好的網站。因此,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是視頻網站在差異化競爭中取得優勢的必經之路。
1.愛奇藝:“綠尾巴”技術和斷點續播的超高清體驗。視頻網站如果想吸引更多用戶,高清資源的視頻節目無疑是最佳的制勝法寶之一。CNZZ數據顯示,人們選擇在網上觀看影視劇時,更多的傾向于使用“超清”播放。愛奇藝就在超高清方面下足了本錢,網站所有內容全部支持1080p超高清播放。同時,愛奇藝還了名為 “綠尾巴”的技術,該技術讓現在處在多屏時代下的人們得到了解放,PC、手機、平板相互之間只要“碰一碰”,就可以在多個設備之間相互串聯從而分享內容。并且,愛奇藝首創了斷點續播功能,在下次觀看同一部影視劇時,可以延續上一次觀看的接點觀看,而不需要重新搜索,這些都使得用戶享受了更便捷的視頻服務。
2.優酷:快速搜索的播放體驗。在播放速度上,優酷針對帶寬不寬的用戶,首創多運營商多節點網絡布局,在50G帶寬儲備保障上,發揮視頻短片快速播放的特點。同時,優酷針對視頻搜索專門創建了一個搜索引擎“搜庫”。優酷認為用戶搜索視頻的原始動機是“以最少的動作到達自己想要的頁面”,所以搜庫就在“快”方面做到了極致,搜庫會按照關鍵詞給視頻進行分類和整理,使成系列的影視劇自動形成搜索結果,并可直接輸入想要的名稱+集數,搜索結果下面就可直接出現“播放按鈕”來進行觀看。還可根據用戶網速不同來進行視頻網速的排序,最大化的縮短著用戶接觸到視頻的距離。
體驗的好壞影響著用戶的忠誠度,如果用戶擁有積極的體驗,他們可能會成為回頭客增加流量。如果是消極的用戶體驗,會使網站喪失用戶忠誠度。因此像優酷這種以快速準確播放視頻為優勢,就可以吸引帶寬不高的用戶前來觀看,而愛奇藝可以讓帶寬充裕的用戶體驗高清的視覺享受。
(三)渠道創新
目前視頻網站的用戶群體流量已經趨于比較平緩的增長速度,很難出現用戶數量猛增的情況,所以視頻網站開始探索如何通過各種新的渠道來獲得更多的用戶流量,而社會化媒體、3G流媒體行業、網臺合作等一切有可能成為視頻網站流量入口的形式就成了差異化競爭中的又一關鍵因素。
1. 56視頻與社會化媒體的聯姻之路。社會化媒體是視頻網站流量激增的一個制勝突破口,視頻網站可以為SNS網站提供內容,SNS成為視頻的傳播渠道。在這一渠道上,56網借助擁有注冊用戶超2億,月活躍用戶超3100萬社區的人人網進行聯姻,突出了分享模式。56視頻著力打造了 “分享+”這一功能,借助社會化媒體上的優勢所以非常注重用戶之間的分享、互動和創作,通過這一個功能來推動“UGC”模式的進一步變革和創新。目前,56網與人人網實現了互聯互通,用戶資源共享,大大增加了網站流量。而56網的用戶整體年齡相對偏大,人人網的用戶則以在校大學生為主,所以兩個網站的結合囊括了各個層次和年齡段的視頻用戶,形成有效的優勢互補,凸顯了網絡視頻社區化的優勢。
2.騰訊視頻的“網動”之路。視頻網站正不斷侵蝕著傳統電視媒體的領地。然而多數的影視資源還依賴著傳統電視媒體,只有從“競爭”轉向“競合”將是一種雙贏的格局。“網動”是網絡與電視的現代跨媒體合作形式,在擴大影視劇長尾效應的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本。騰訊視頻就是通過與各大電視臺的合作,獲得眾多獨家網絡播放權。例如臺灣中天電視臺王牌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在騰訊視頻與臺灣同步播出,造成了收視熱潮。同時騰訊視頻又與幾個地方衛視如浙江衛視、深圳衛視、廣東衛視等實現了平臺互通互播,這些聯姻都為騰訊視頻在差異化競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三、視頻網站差異化競爭的主要路徑
(一)立足原創自制節目,打造自己的熱門視頻
打造內容原創之路是一條好的差異化之路,但需根據每個網站各自不同的優勢和情況來進行,例如像百度、搜狐、新浪、騰訊等傳統門戶網站旗下的視頻網站,依托資金上比其它民營網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實現大投入大產出,創作屬于自己的獨立原創節目,一方面可以充實網站的內容來避免雷同,減少購置版權的成本。另一方面是能夠借助內容形成差異化,通過原創節目來有效培養觀眾的興趣,提高觀眾對視頻網站的粘性,從而帶來網站的流量和忠實用戶群。
(二)打造個性化的用戶體驗
視頻網站必須抓住用戶個性化的特點,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體驗。可以嘗試打造一個用戶個性化的影視資料館,通過云概念對各類用戶訂閱和上傳的內容進行智能化的分析,為每一個用戶創造一個偏好圈,圈中的內容是該用戶獨特的,更為感興趣的視頻。這樣就可以建立深層次的用戶服務,隨著體驗的加深,進行增值服務收費。例如每一位付費用戶都可以定制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界面,頁面中有根據用戶偏好而推薦的視頻內容。對付費用戶提供無廣告的視頻產品、制定用戶專屬的VIP頻道,頻道內的視頻內容只讓付費的用戶觀看。同時用戶可以在其他終端上方便快捷的使用個人中心的功能,只要使用自己的用戶名,在各種終端上使用賬號,能看到獨特的視頻內容,享受個性化的視頻服務。
(三)走渠道融合之路
首先,是聯姻SNS社區,打造自由社區平臺。視頻網站要著力打造和社交網絡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制作符合SNS社區的視頻內容,同時要讓SNS社區用戶拍攝的內容上傳分享到SNS和視頻網站,使用戶視頻成為SNS內容上的補充,讓社交網絡成為視頻網站的傳播渠道。
其次,是多平臺延伸,加強與運營商、終端廠商的多方合作,隨著移動網絡使用的普及和公共場所免費WIFI范圍的擴大,手持移動終端市場無疑已經是視頻行業競爭的焦點,視頻網站要關注受眾在外出行進中對視頻的需求,打造不同類型的簡短小視頻來滿足人們碎片化時間中的視頻需求。大力發展渠道融合,通過精良的原創節目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通過電腦、電視和移動設備實現三屏的聯動。
再次,通過“平臺+內容+終端+應用”這樣的一個閉合式的產業鏈為發展策略,不僅在內容和軟件應用上不斷進行提升,同時在硬件終端上也要進行研發,搶占電視終端市場和移動設備市場,從而做到相對完整的閉合產業鏈來在未來的視頻網站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2013-07-17.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節目的發展思路和應對 省級衛視新聞節目的突圍之路探討 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能力提升 論省級衛視新聞節目的三種競爭戰略 省級衛視新聞節目的區域化品牌建設 “限娛令”背景下省級衛視節目的創新發展 奧運背景下的省級衛視節目編播創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節目的特色研究 淺議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突圍之道 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及其應對 媒介融合時代央視新聞節目的新變化 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發展研究 媒介融合下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創新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方式 電視新聞節目在媒介融合語境中的整合與創新 從《新聞參考》看新聞節目的創新 新的媒介生態環境背景下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發展路徑 淺談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的適切性 簡析全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 創新“非黃金時段”新聞節目的理念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②郭潔黎、胡涵,《談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的新路徑——以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欄目為例》[J].《當代電視》,2011(3)
③《〈新聞深一度〉榮獲年度掌聲》[N].《錢江晚報》,2011-11-27
④《省級衛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個性化發展——以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為例》[J].《青年記者》,2012(10)
⑤沈蕓,《全媒體時代省級衛視新聞突圍之路》[J].《現代傳播》,2011(8)
關鍵詞 媒體融合 電視媒體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一、媒體的整合在全球信息化大的產業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和終端等環節加速融合。在內容生產領域,新舊媒體互為補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形式不斷涌現,令人應接不暇。“全媒體”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命題在生產領域萌發,并迅速擴散到傳媒運營的各個環節。以全媒體生產為路徑探索的中國媒介生產融合,其價值不僅是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帶來傳播變革,更是為日顯困頓的傳統媒體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也為國家“三網融合”戰略的實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國三網融合新的產業政策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高速發展的強大驅動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生產融合顯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現實的生產中,傳統媒體基于媒體之間傳播特性的互補優勢、受眾和市場的現實需求、全媒體整合營銷策略的優勢、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價值鏈的優化等角度考量,日趨加速與新媒體在生產上融合滲透的步伐。在全球信息化大的產業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和終端等環節加速融合。在內容生產領域,新舊媒體互為補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形式不斷涌現,令人應接不暇。“全媒體”作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命題在生產領域萌發,并迅速擴散到傳媒運營的各個環節。以全媒體生產為路徑探索的中國媒介生產融合,其價值不僅是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帶來傳播變革,更是為日顯困頓的傳統媒體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也為國家“三網融合”戰略的實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國三網融合新的產業政策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高速發展的強大驅動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生產融合顯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現實的生產中,傳統媒體基于媒體之間傳播特性的互補優勢、受眾和市場的現實需求、全媒體整合營銷策略的優勢、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價值鏈的優化等角度考量,日趨加速與新媒體在生產上融合滲透的步伐。
二、我國媒體融合的現狀
在國內外媒介生產融合的發展現狀研究中,鑒于各國傳媒的發展背景不同,各個國家的媒介在生產領域的融合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并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我國現階段媒介生產融合的主要特點為:空間區域上的多樣性和差異化融合;時間上的漸進式動態發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態上的有限融合。在傳統媒體實踐的微觀層面,我國的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媒體的生產融合先后經歷了傳統媒體網絡版、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媒體生產互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生產融合,目前正處在兩者之間生產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階段。充分了解中國傳統媒體生產現狀,掌握傳媒集團跨媒體、跨行業、跨區域方面的具體生產情況,在中國大框架下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宏觀視野和戰略發展路徑分析。
由于我國傳媒舊有體制的存在和監管機制不完善、傳統媒體固有成見及新媒體自身生產不成熟,帶來了中國媒介生產融合中的諸多問題和傳媒從業人員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傳統媒體轉型要觀念先行,轉變生產思路與理念比轉換生產方式更重要;體制機制改革是傳媒轉型的關鍵因素;新媒體生產能力的提高是決定融合力強弱的重要一環。
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其影響力、資金、技術、資源儲備因素不同,“全媒體生產”路徑也不盡相同,但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決定了“全媒體”生產實踐必定要在一個全國性的大框架下發展。全媒體實踐諸多環節的實現,在傳媒內部是一個想象力、思考力、決策力、執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變奏的過程,這種合力構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傳媒生產力能否提高的關鍵。
三、媒體融合的機遇
傳媒行業進入了多種媒體并存及逐漸相互融合的階段,尤其是網絡與數字化科技的不斷深入和普及,出現了網絡、媒體、通信三者的“大融合”,使受眾呈現“碎片化”趨向,媒介消費變得多元,消費心理和行為越來越難以捕捉。這些都標志著人類已經進入了分眾傳播時代。毫無疑問,其必然給與媒介緊密結合的廣告業帶來影響。在任何單一的媒體刊播廣告就能打響一個產品或品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傳統的廣告運作已日漸顯露出它的弊端。如何以有限的預算“網羅”受眾,打動他們的心,使其主動參與進來,不知不覺接受廣告信息,成了廣告人冥冥苦思的問題。
四、電視媒體的轉變
作為大眾傳播中的強勢媒體,電視的娛樂功能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電視娛樂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也日益豐富。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電視娛樂節目經歷了形態上的各種變化,仍然在不斷發展演繹出新的節目樣式和娛樂創意。然而,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約因素,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崛起,電視娛樂節目生存發展情況堪憂。目前對電視產生直接影響的新媒體,包括IPTV、手機電視、網絡視頻等。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異軍突起,催生新的娛樂形式和娛樂浪潮,強勢吸引受眾有限注意力資源,分割受眾休閑娛樂時間,改變人們娛樂習慣,塑造出新的娛樂文化形態,同時它們也對電視媒體以及電視娛樂節目產生直接與間接影響。
媒介融合需要技術,社會需求和產業政策這三個條件才能支持它的發展。其實媒介融合這種現象早就有了,只是在互聯網出現后,各種媒介相互滲透融合的現象越演越烈,而且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不僅衍生出很多新媒體,還挑戰了傳統媒介的運作,引起了傳媒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播電視這個傳統媒介迎接挑戰,開發、整合各種資源,積極與各種新媒體合作,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2010年3月22日中國廣播影視科技發展主題報告會上,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說,“三網融合對廣電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廣電要加快市場轉型、網絡轉型和業務轉型,走出一條新業態之路。”雖然業界對業態這個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定義,但是從國家政策和廣播電視變革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廣播電視業態整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業務整合,即傳統視音頻服務的升級;跨屏融合,即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產業整合,即跨行業整合產業鏈和多元化盈利模式。
>> 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下廣播電視報的生存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事業的生存與發展 新常態下如何創建廣播媒體的生態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 媒介生態危機下我國廣播媒體的出路 媒介生態環境變遷背景下廣播媒體的戰略轉型 媒介生態學視野下的都市報未來生存路徑探析 探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廣告創新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地方廣播的生存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功能異化和媒介素養探析 新媒體時代廣播媒介的發展問題研究 新媒體時代校園廣播的生存與發展 新媒體語境下輿論生態的流變及媒介話語權力的轉移 媒介融合環境下紙質媒體的生存法則 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倫理 新媒介生態下媒體官方微博的傳播策略 新媒介環境下的文化生態和媒體責任 新媒介生態環境下的全媒體集群建設探索 新環境下電視媒介的生存價值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②王湛 《你有100個粉絲就相當于辦了一份時尚小報》, 2011-01-16.
③《“微博女王”姚晨不是人民日報的“對手”》http:///27824/2012/04/28/2165s3663267.htm, 2012-04-28.
④祁賀 《廣播新媒體拓展:做的就是“大規模個性化定制”》http:///media/detail_2012_06/26/15570543_0.shtml, 2012-06-26.
⑤【加】 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71頁。
⑥⑧王晨郁 《一次“眾包”新聞實踐帶來的思考》,載《中國記者》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