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馬力 景長勇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趨勢,已凸顯為新農村建設的軟肋。據國家環保部的數據統計顯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2億噸/年,當垃圾產量超過本地區的環境容量,不僅將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還將對農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目前,我國農村垃圾處理還處于起步階段,仍面臨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實地調研了河北省涿鹿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情況,提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為解決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提供對策建議。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涿鹿縣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問題
涿鹿縣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縣城距張家口市區75公里,距北京市區130公里,總面積2802平方公里,總人口352061人,農業人口占80%以上。涿鹿縣農村居民生活方式與我國北方廣大農村類同,農業人口多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涿鹿縣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垃圾包括以下四大類:一是可回收垃圾;二是廚余垃圾、泥土塵灰、植物枝葉等可堆肥垃圾;三是不可回收垃圾及建筑垃圾;四是有毒有害垃圾。其中主要是玻璃瓶,無論是重量比和體積比均在50%左右;塑料袋、飲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整體體積的30%;瓜果、皮屑等廚余垃圾占垃圾體積的約20%。在垃圾的產量上,據調查村內人均每日產生垃圾約0.86千克。
目前農村垃圾的處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首先,對于菜葉這類的廚余垃圾,拿來喂家禽:其次,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一般都會“打包”起來,賣給廢品回收站;再次,由于農民對垃圾危害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建筑垃圾在處理生活生產垃圾時顯得極為隨意,村民習慣性將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至林間、道路旁、房屋前后,有些地方的溝渠甚至已經被垃圾堵塞,在池塘水面上,漂浮著許多諸如塑料口袋、發泡塑料、農藥瓶等垃圾。根據2013年4-7月對涿鹿縣泥海子村內10戶居民不定時抽查結果顯示,該村村民每戶每周的垃圾中,除可回收的部分由村民整理后賣給廢品回收人員外,其余不可回收垃圾產生量約為2.5千克/周,全村65戶,每周產生的垃圾總量為160千克左右,每月產生700千克左右,而要處理農村垃圾必定需要大量的資金,可是農村自身并沒有辦法拿出大量的資金,而上級部門也沒有專項資金用來處理垃圾,因此造成了農村垃圾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的局面: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網絡起碼應具備的戶建垃圾池、村設垃圾回收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垃圾已產生堆存現象,不僅影響農村環境,村容村貌,更對村民的生活質量造成威脅。
原因分析
垃圾的產生與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一般而言,農村生活垃圾大致可以分成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及建筑垃圾等五類。
造成農村地區垃圾處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法律、法規不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沒有針對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具體實施細則,基層環境執法人員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不知該如何處理,處罰的力度不好把握。涿鹿縣絕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制定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對垃圾清理與環衛工作進行管理,垃圾處理工作缺少支持。第二,資金投入不足。由于歷史上重工輕農的影響,國家對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較低,尤其在垃圾處理領域,農村地區沒有充足資金引入垃圾分選、沼氣發酵、高溫堆肥、衛生填埋等處理技術。由于無法引入先進處理技術,涿鹿縣農村地區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的垃圾處理方法,導致越來越多的土地被侵占,不僅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妨礙環境衛生,也破壞了大量地表植被。第三,垃圾處理基礎設計建設滯后。許多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網絡起碼應具備戶建垃圾池、村設垃圾回收點,但目前很大一部分農村沒有形成完備的垃圾收集、清運、填埋、資源化處理網絡,造成了生活垃圾隨處丟棄的混亂局面。涿鹿縣雖然在一些交通便利的位置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和果皮箱,但是仍無法滿足需求,村里也沒有指派專門人員對垃圾進行及時收集和清運,造成垃圾成災的尷尬局面。第四,農戶自身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當前農民的收入與教育水平不高,農戶主要關心如何提高經濟收入,并沒有認識到垃圾圍村問題的危害,再加上政府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當地許多農戶認為垃圾處理與自身并無關系,習慣性將生活垃圾傾倒入河道、水塘中或者隨意焚燒。第五,農村垃圾處理量大、處理成本過高。涿鹿縣村與村之間分布較為分散,許多農村離最近的垃圾處理站也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長途跋涉,收集運輸過程的成本過高,無法將產生的垃圾及時進行運輸,導致垃圾就在本地丟棄。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法律、法規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是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針對涿鹿縣垃圾處理實地調研情況,結合循環經濟3R理念“Reduce(減少垃圾)、Reuse(重復利用)、Recycle(循環使用)”,建立了兩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對于交通便利地區,建議采用“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對于交通不便地區,建議采用“戶定點、組分類、村處理、鎮監管、縣檢查”模式。
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
對于交通便利通水泥路、柏油路的村莊,生活垃圾采用“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進行處理。第一,每戶村民將各自產生的生活垃圾先進行粗分類,將堆肥垃圾采取生物堆肥或生態循環方式進行處理,將建筑垃圾采取填埋方式處理,將不可回收垃圾轉送到垃圾收集池進行集中處置,把可回收的垃圾統一收集后進行變賣。第二,每個行政村成立保潔小組,專門負責生活垃圾的細分和收集。保潔小組成員負責將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轉運至垃圾生態處理池進行細分類,通過生態化處理后達到再次減量的目的。第三,在行政鎮修建垃圾中轉站,將各行政村垃圾生態處理池無法生態處理的垃圾收集轉運至鎮上的垃圾中轉站。第四,行政鎮將垃圾中轉站內生活垃圾統一轉運至縣上的垃圾填埋場。第五,縣上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監管,確保垃圾按無害化標準,規范化填埋處理。
戶定點、組分類、村處理、鎮監管、縣檢查
對于交通不便、位置偏遠的村組,生活垃圾采用“戶定點、組分類、村處理、鎮監管、縣檢查”的方式進行處理。第一,戶粗分并進行初次處理。第二,組細分并收集。第三,以行政村為單位,因地制宜,在不污染飲用水源、不影響村民生產生活的地方,建設簡易垃圾填埋坑,對村保潔人員收集轉運的垃圾進行集中填埋處理。第四,行政鎮負責監管自行處理的村莊是否結合堆肥、生態循環處理等方式對生活垃圾進行減量處理,同時加強對各行政村垃圾填埋工作的指導,確保生活垃圾按無害化處理的要求進行填埋處理。第五,縣環保局、縣城管辦不定期對自行處理的村莊開展檢查,確保生活垃圾按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填埋處理。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對策
實踐證明,對于交通較為便利的農村地區,“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能夠有效減少地區可降解垃圾的定期分埋和堆肥總量。在處理中,還應進一步加強垃圾處理配套措施建設,健全環保隊伍,并做好垃圾處理宣傳教育工作。
加強集中收集處置的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新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根據布局合理、方便群眾、便于轉運的原則,分別建設分類、收集、處理的配套基礎設施。第一,建設垃圾收集池。改變以往農戶垃圾各自焚燒的方式,在5~10戶農戶集中居住區域建設固定的垃圾池,原則上每個集中居住區域或院落建設1個垃圾收集池,要求方便群眾、堅固耐用。第二,建設垃圾生態處理池。在交通方便的地區修建封閉的垃圾生態處理池,原則上1個村民小組建設1個垃圾生態處理池,要求布局合理,轉運方便,垃圾能分類堆放,同時防止因堆肥產生的氣味影響周邊居民。第三,建設垃圾中轉站。在行政鎮上選擇合適位置建設1個垃圾中轉站,將無法生態處理的垃圾收集轉運至縣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中轉站要求布局合理、方便轉運,同時考慮衛生防護距離和污水排放的問題。第四,建設垃圾池(庫)。鎮政府負責對已修建的垃圾池(庫)進行改造,對公路沿線已修建但有破損的垃圾池(庫)進行維修加固處理,對主要交通干線的垃圾池(庫)進行貼磚美化,以達到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目標。
健全環保隊伍
根據垃圾收集、分類、處理方式、作業時間等因素,配置相應人員和運載工具,有序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和生態處置工作。第一,組建環境衛生監督管理隊伍,鎮政府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全鎮環境衛生檢查,監督相關人員落實保潔工作;第二,配齊村組保潔人員,充分遵循村民自治原則,由村民小組聘請保潔員(優先考慮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農村低保等責任心強的人員),原則上1個組設置1名保潔人員,負責將垃圾收集池垃圾轉運到組上垃圾生態處理池分類處理,每月清運5次以上,同時負責村、組道路沿線和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掃保潔工作。原則上1個村設2名保潔員,負責將組上垃圾生態處理池中不可回收垃圾轉運到鎮的垃圾中轉站,鎮政府相關部門對村、組保潔人員實行月督查、月考核制度。
強化宣傳教育
通過環保下鄉、科普宣傳等形式,引導農民改變生活陋習,樹立文明生活意識,充分調動農村居民參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積極性,切實做好群眾組織動員工作,充分發揮廣大農村居民在垃圾處理、保護環境中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精神,使綠色農業、綠色消費、綠色文化的思想融人農民的生產生活,滲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進而使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程度得到進一步增強。
主要
參考文獻:
[1]張華偉.山東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24):105-107.
[2]張立秋,張英民,張朝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污染防治技術[J].現代化農業,2013(1):47-50.
[3]荊濤.吉林省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及處理的建議[J].科技資訊,2012 (30):122-122.
[4]馬香娟,陳郁.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分類收集設想[J].能源工程,2001(1):49-51.
[5]李妍,高賢彪,梁海恬.農村生活垃圾三化體系運行模式設想[J].天津農業科學,2012(3):149-152.
[6]陳群,楊麗麗,伍琳瑛.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2(6):51-54.
[7]肖玲,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討[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17(3):65-68.
[8]呂國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的思考[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2(11):59-60.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調查;特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5-0845-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12
Pollution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Features Analysis on Rural Domestic
Wastes in Zibo City
ZHANG Zhao-lua, MENG Qing-meia, JI Weia, WANG Yia, CUI Ji-hongb
(a.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The several villages around the Zibo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rough field survey, we fou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omestic wastes including discharge at will with low collecting and treating rate, complicated components accompanying more external wastes, more internal wastes because of misusing outputs from farmland, and with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s out of date. By sampling analysis, several features of rural domestic wastes such as physical components, moisture content, ash and combustible content, element content, and calorific values were presented,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prevent and treat rural domestic wastes.
Key words: rural domestic wastes; investigation on present pollution; features analysis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突出。據不完全測算,中國農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億t,全國僅有26.8%的行政村設有垃圾收集點,每年上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得不到任何處理而被隨意棄置[1-3]。大量生活垃圾無序丟棄或露天堆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占用土地、破壞景觀,而且還傳播疾病,嚴重污染了水環境、土壤和空氣以及人居環境[4,5]。
真正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需要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作調查分析,并取樣研究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與特性,為防治工作提供堅實基礎。以山東省淄博市周農村為例,選擇20余個村莊開展現場調查與取樣分析,共拍攝各類照片1 000余幅,隨機采訪居民和環保人士30余人次,調查農村生活垃圾產生和排放特征、處理現狀、環保設施建設、管理政策和制度等。在典型村莊采集生活垃圾樣品6個并作特性分析,獲得垃圾物理組成、含水率、灰分、發熱量和元素組成等特性分析數據。
1 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
農村生活垃圾包括日常生活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法律所規定的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地區生態系統較為完善,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較少,基本上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快速發展,在推動農村地區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過分追求經濟效益,造成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化,傳統的農戶種養結合的模式被打破,農村地區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遭到破壞,讓原本潔凈的農村生活、生產體系開始產生大量無法自我“消化”的物質,成為農村生活垃圾。從調研情況來看,淄博市周邊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 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較低,隨意排放現象突出
在調研的20余個村鎮中,靠近城區的5個村鎮基本上都有生活垃圾的收集裝置,約占總數的25%左右。其余村鎮農村生活垃圾隨意排放現象較為突出,基本排放至河道兩側、路邊排水溝渠或地勢低洼之處,潛在環境風險巨大,極易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且防控難度較大。
1.2 垃圾成分復雜,外部輸入型生活垃圾增多
農村生活垃圾成分復雜,除傳統的農業、農村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之外,來源于非農業的外部輸入型生活垃圾逐漸增多,以白色塑料、建筑廢棄物和廢棄衣物為主,還包括少量紙箱、紙張、金屬物、廢舊電器、燈管、電池等。經調查發現,建筑廢棄物一般單獨堆放,成分主要包括廢棄石塊、破碎磚瓦、混凝土碎塊和雜土等。白色塑料和廢棄衣物等與其他生活垃圾混雜堆放在一起。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建筑垃圾、廢舊衣物、報廢家用電器等生活垃圾越來越多,逐漸成為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1.3 農村系統內部物質利用不當,自產型生活垃圾增多
農村內部自產型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廚余物、人畜糞便和與人們生活相關產生的農田固體廢棄物。隨著社會化分工的細化,農業產業結構趨向于單一化,造成農村生態系統退化,物種單一,物質的循環利用出現障礙。如廚余物中的有機物和農作物的副產物或殘余物原本可作為飼養家禽畜的飼料,但現在傳統的“種養結合”模式分離,造成農村生態系統中生態位缺失,阻礙了物質的有序循環利用,造成原本可作為資源利用的廚余物、人畜糞便及農田固體廢棄物成為污染物,加劇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6]。
1.4 農村環保設施建設落后
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城鎮化建設,農村村容村貌均發生了較大變化。所調查的全部村莊都實現了自來水、硬化道路、有線電視、通信等公共設施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但農村環保設施未能同步規劃建設,僅建有簡易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但數量較少,利用率不高。與此同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的選址存在問題,有的建設在河道附近,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按照新頒布的《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容器應為密封和防滲的,現有的露天堆放池應禁止使用。
2 農村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為了深入掌握農村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學特性,為防治方案設計提供基礎數據,依據《生活垃圾采樣和物理分析方法》(CJ/T 313-2009)和《生活垃圾化學特性通用檢測方法》(CJ/T 96-2013),對周邊進行采樣,選擇6個典型村莊,每個村莊設置采樣點1個,每個采樣點重復采樣3次,獲取6個樣品進行農村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采樣時間為2016年4月,保證采樣前至少3 d未降水或人工灑水。
2.1 樣品制備
樣品采集后進行以下制備工作:①粉碎。用機械或人工方法把全部樣品逐級破碎,過5 mm篩孔。粉碎過程中,不可隨意丟棄難于破碎的粗粒。②縮分。將樣品于清潔、平整不吸水的板面上堆成圓錐型,物料自圓錐頂端落下,使均勻地沿錐尖散落,不可使圓錐中心錯位。反復轉堆,至少3周,使其充分混合。然后將圓錐頂端輕輕壓平,攤開物料后,用十字板自上壓下,分成4等份,取2個對角的等份,重復操作數次,直至不少于1 kg試樣為止。
2.2 垃圾特性分析
2.2.1 垃圾物理組成分析 按規范采集垃圾樣品,采用物理分離法分析各采樣點垃圾的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共分為廚類、紙類、果類等10個組分項,其濕基含量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調查區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廚類、灰土、紙類、塑料和果類五大類。其中廚類占37.63%~49.17%,平均41.15%;灰土占17.72%~24.77%,平均22.35%;紙類占8.35%~14.09%,平均10.92%;其余物理組分含量均在10%以下。
2.2.2 垃圾含水率分析 按規范采集垃圾樣品,分析了混合垃圾和單組分垃圾的含水率,詳見表2和表3。從表2可以看出,6個樣品混合組分的平均含水率為50.79%,標準偏差2.26%,垃圾混合組分含水率差別不大。
從單組分含水率(表3)可以看出,垃圾單組分含水率廚類最高,樣品平均測試值為71.69%,其次為果類、紙類、塑料、灰土、竹木和纖維,金屬和玻璃的含水率低于0.5%。組分之間含水率差別較大,平均差值為71.57個百分點。
2.2.3 垃圾灰分與可燃物分析 按規范采集垃圾樣品,分析混合垃圾干基灰分、干基可燃物的組成以及濕基水分、濕基灰分和濕基可燃物的組成,詳見表4。垃圾混合組分干基灰分平均值為44.05%,標準偏差為1.09%;可燃物平均值為55.96%,標準偏差為1.09%。濕基灰分平均值為21.67%,標準偏差為1.17%;可燃物平均值為27.54%,標準偏差為1.33%;水分平均值為50.79%,標準偏差為2.26%。各項指標檢測值均較為穩定。
2.2.4 垃圾各元素組成分析 按規范采集垃圾樣品,采用元素分析儀測試分析混合垃圾中的C、H、O、N、S,采用ICP-MS測試5種常見重金屬的含量(濕基含量),詳見表5。其中,C含量平均為30.01%,垃圾的可燃性較好,農村生活垃圾可用于燃燒發電處理。重金屬中汞的平均含量達678.67 mg/kg,數值偏高,推測可能與農村生活垃圾中廢舊電池及燈管的混合污染有關。
2.2.5 垃圾熱值分析 按規范采集垃圾樣品,測定混合垃圾發酵前的熱值,包括濕基低位熱值、濕基高位熱值和干基高位嶂擔詳見表6。干基高位熱值平均達13 430 kJ/kg,說明垃圾熱值較高,可利用垃圾燃燒的余熱。
3 結論
通過一定數量村莊農村生活垃圾現狀的調查,發現農村生活垃圾存在四大特點:一是收集處理率較低,約7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隨意排放;二是垃圾成分復雜,可分為廚類、灰土、紙類、塑料、果類、竹木、橡膠等10個物理組分項,其中以廚類、灰土、紙類、塑料、果類為主,占總量的90%以上,并且紙類、塑料、橡膠等農村外部輸入型生活垃圾增多;三是農村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利用不當,廚類、果類、竹木等自產型生活垃圾增多;四是環保設施建設落后。
通過典型村莊農村生活垃圾的取樣分析,初步掌握了農村生活垃圾的物理組成、含水率、灰分及可燃物、元素構成、熱值等特性資料。農村生活垃圾物理組分以廚類、灰土、紙類、塑料、果類為主,其混合組分含水率平均值為50.79%,單組分含水率差異較大,廚類最高,達71.69%以上,金屬、玻璃類較低,均在0.5%以下。農村生活垃圾有較好的可燃性,其干基可燃物均在50%以上,碳元素的平均含量達30.01%,干基高位熱值達13 430 kJ/kg。農村生活垃圾中重金屬含量差異較大,樣品分析中發現汞的含量較高,可能與農村生活垃圾中廢舊干電池、燈管等含汞垃圾有關。本研究為農村生活垃圾綜合防治與處置提供了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 尚曉博,張朝升,榮宏偉,等.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與解決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1(11):34-36.
[2] 朱亞娟.安徽新農村建設垃圾處理現狀及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41-42.
[3] 黃立娜,劉 萍.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對策探析[J].商業經濟,2011(9):7-8.
[4] 陳 闖,鄧良偉,陳子愛,等.四川省農村垃圾與污水處理現狀調研與分析[J].中國沼氣,2012,30(1):42-47.
[關鍵詞]垃圾圍村生態文明經濟建設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391-01
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一)垃圾的堆放位置
1.統計地區常見的垃圾堆放位置如下:墻角、道路邊角處、閑置的空地、土溝、土坑里等;
2.這些地方之所以會成為垃圾堆放位置在于這些地方離居住的地方近。垃圾堆放在這些地方比較顯眼,成了農村“牛皮鮮”,嚴重損害了村容村貌,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農村垃圾的種類及成分
農村垃圾分類建立在"兩桶一袋''基礎上,即一個漚肥垃圾桶、一個焚燒垃圾桶、一個廢品回收袋,實行農戶家所有垃圾源頭分類,具體分成五大類:l、漚肥垃圾:就是指易腐爛有機垃圾,如菜葉(根)、剩菜剩飯、瓜皮果殼、樹葉、人畜糞便、動物內臟、動物尸體等。處理模式為:主要是漚肥和產沼氣。建設漚肥窖或沼氣池。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產生的廢土、廢磚、廢石以及廢陶瓷和煤渣等。處理模式為:可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點填埋。可全部用于本村莊和農戶的填塘平地、修道鋪路。3、回收可利用垃圾:主要指廢泡沫、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廢電器、廢銅爛鐵等。處理模式為:以供銷社系統牽頭負責,采取市場運作,建立縣、鄉、村、組網絡,合理布局廢舊品收購網點,做到應收盡收。廢舊品回收網點每月定期收購廢品,并把廢品收購的時間、收購目錄和價格進行公示。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垃圾,如:廢電池、廢農藥瓶、廢日光燈管等;處理方式:實行定點封存,由供銷部門統一集中收集,環保部門參與集中封存處理。5、焚燒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廢品、雜物、破衣爛鞋臟棉等。處理方式: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焚燒爐進行集中或分散焚燒,由保潔員收集,然后由垃圾清運車統一清運到大型焚燒爐焚燒;另一種是偏遠的中心村也可建小型焚燒爐,偏遠的村落由農戶在菜園里自行焚燒后填埋。
(三)農村垃圾的常規處理
1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狀況
農村生活垃圾的手機、運輸是指將農戶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運輸到垃圾處理場的過程。村莊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備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防水,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僅數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給農戶生活垃圾的投放帶來一定困難,生活垃圾在房屋前后堆放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保潔員配備數量較少且工資較低。在農村連片調查過程中,山西省農村保潔員工資為100-300/月,全國絕大部分低于600元/月,遠低于城市保潔員的工資水平,使得保潔員對垃圾收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出滿的現象普遍,成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運方面,垃圾運輸的設備機械化和密閉化程度較低,以農用平板車和三輪車居多,運輸過程中由于車輛密閉性差,垃圾中的灰塵和滲濾液體沿著道路滴灑,加劇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
二、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
首先,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其領導亟需轉變觀念,切實將農村垃圾污染治理作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環節和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納入更為重要的議事日程。
其次,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形式開展對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方式的宣傳,通過村民大會等多種形式,宣傳關于農村環境整治的目的、做法,讓群眾了解農村垃圾治理所得到的好處。引導廣大民眾自覺保護生態和環境,以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活、消費習慣,以弘揚生態文明,發展生態文化。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廣泛聽取農民群眾對涉及自身利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意見與需求,尊重農民群眾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2.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一方面,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作為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從其內容結構來看,明顯偏重于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有關農村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保護方面的內容所占的比例較小。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垃圾污染問題以及防治農村環境污染、改善和保護農村環境,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做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資金投資
我國農村垃圾處理在資金投入和基礎建設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環保工作中沒有設立相應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專項資金,要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改善農村的環境質量,就必須加大上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垃圾處理體系
我國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對顯著的垃圾處理體系,但在農村垃圾處理體系方面的建設還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處理,要對垃圾進行源頭分類,建立合適的垃圾分類模式。對建筑垃圾和爐渣等無機垃圾可實行鋪路或簡單填埋,其次,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變賣,可降解垃圾用于堆糞,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統一處理,其他垃圾統一送至垃圾填埋場衛生填埋,最終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
結語
農村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要實現農村環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終無害化處理,在思想認識、經濟發展方式、法律法規的建設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從法律上進行保障,資金上給予支持,思想認識上加以重視,運行機制上加以研究,處理技術上加以創新,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志坤,我國生活垃圾治理對策研究[A]環境衛生工程,2013.6,510635.
作者簡介:王金霞,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資源管理、制度與政策及氣候變化。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編號:2009ZX07632-02-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0733004,70925001)。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與農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產生與排放的數量快速增加,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環境、農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該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甘肅和河北省60個村和240個農戶的調研資料,深入了解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和管理現狀及影響生活固體垃圾有效處理的制約因素。結果表明,大多數村沒有處理生活固體垃圾的設施,總體看甘肅省擁有的處理設施要好于河北省。超過一半的村中生活固體垃圾都沒有人管理,但部分村開始制定相關的管理計劃。描述性統計分析和計量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狀況與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交通便利程度的改進有顯著正相關關系,而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不利于當地生活垃圾的處理。
關鍵詞 生活固體垃圾;處理;影響因素;農村
中圖分類號 X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6-0074-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13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與農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產生與排放的數量快速增加,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環境、農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面對和盡快解決的問題。一些研究表明,我國農村2000年的垃圾產量達到1.4億t,而且繼續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2];按照2006年底全國有9.5億農村居民計算,每年生產的垃圾約有3億t[3]。由于得不到有效處理,生活固體垃圾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環境衛生,而且成為造成當地水資源和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4]。在一些發達地區,生活污染對面源污染的貢獻已接近甚至超過生產部門[5]。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對生活固體垃圾展開了一些研究,但很難滿足國家需求。已有研究大多從技術層面展開,很少將技術層面的成果與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等方法相結合。另外,從宏觀角度研究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變化及治理措施的較多,從微觀層面(如村和農戶)展開深入實地調查并開展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較少。因此,為了有效減少生活固體垃圾排放,迫切需要開展大規模的實地調查和相關的實證研究,深入了解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和管理現狀,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系統分析影響生活固體垃圾有效處理的制約因素,為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提供實證依據。為此,2009年在甘肅和河北省開展了大規模實地調查。在這兩個省中,共選取了6個縣、23個鄉中的60個村和240個農戶開展調研。調研內容不僅包括固體垃圾的處理方式、固體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數量和投資狀況,還包括了有關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方式和改進計劃等。
1 農村生活固體垃圾處理現狀和管理方式
1.1 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
在甘肅省及河北省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村沒有處理生活固體垃圾的設備,而且地區差別非常明顯。從兩個地區的總體情況來看,只有30%的村有處理生活固體垃圾的設備,而沒有處理設備的村高達70% (表1)。與河北省相比,甘肅省村級擁有的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設備狀況要好一些。甘肅接近一半的村有處理設備,達到43%;而在河北僅有5%的村有處理生活固體垃圾的設備。
甘肅省和河北省的戶級調查數據(表2)也顯示,農村生活固體垃圾處于無人管理、隨便亂扔的狀態。從兩個地區總體來看,有近一半(48%)的農戶將生活固體垃圾隨便扔掉,另外部分農戶采用了焚燒(12%)和填埋(6%)的方式,還有少部分的農戶(3%)將一些垃圾賣掉。在所有農戶中,只有30%的農戶將家中的生活固體垃圾投放到了村里的公共設備中。另外,在將垃圾投放到公共垃圾點的農戶中,僅有1%的農戶將垃圾投放到了分類垃圾桶中。
表1村級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和
計劃加強固體垃圾管理的村的比例
Tab.1 Treatment statu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at the village level, Share of villages planning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solid waste
數據來源:2008年數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表2農戶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
Tab.2 Treatment statu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at
the household level
數據來源:2008年數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與村級數據一致,與河北省相比,甘肅省將固體垃圾投放到村公用設備的農戶比例要高,達到43%;而河北省僅為4% 。河北省有74%的農戶將垃圾亂扔了,只有4%的農戶將垃圾投放到了公用設備中。
1.2 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方式
了解到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后,我們繼續探討村里是如何管理這些垃圾的。我們在甘肅省和河北省的調研數據顯示,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水平還比較低,而且區域間差異較大。由表3可以看出,總體來講,超過一半的樣本村中(57%)的生活固體垃圾沒有人管理。僅僅有2%的村設立了專門的生活垃圾管理組織,23%的村由指定的農民個人管理,18%的村由村集體統一管理。與河北省相比,甘肅省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水平相對要高些。甘肅無人管理的村為38%,而河北這一比例高達95%。在甘肅省,主要管理方式是指定農民個人(35%)和村集體管理(25%),還有3%的村成立了專門的管理組織。而在河北,僅有5%的村實行村集體管理。
盡管目前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狀況不理想,但從發展趨勢來看,逐步由無人管理向有人(或者組織)管理轉變。
表3 生活固體垃圾的管理方式
Tab.3 Management pattern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數據來源:2008年數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調研表明,在目前無人管理的村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村有加強管理的計劃。在無人管理的村中,總體看計劃加強生活固體垃圾管理的村占到38%。甘肅省的這一比例要高些,為47%;河北省要低一些,為32%(表1)。例如在甘肅3個目前沒有生活垃圾管理的村中,其中一個村打算推行垃圾分類,一個村打算建定點垃圾場,而另外一個村則打算建垃圾池。
2 對影響農村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因素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狀況與當地垃圾處理服務的供給能力緊密關聯。基于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5年在全國5個省100村的調查資料,葉春輝[7]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實證研究了影響農村垃圾處理服務供給的主要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村的規模和居民居住的密集程度顯著影響供給決策,垃圾處理服務的供給存在著規模經濟效益。在工商業較發達的村越可能提供垃圾處理服務;同時,在縣鄉以上政府工作的本村人越多,越可能提供垃圾處理服務。令人擔憂的是增加村級公共品的供給,有可能會增加村財政的負擔;從居民層次看,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提供垃圾處理服務。因而該研究建議行政村是諸如垃圾處理服務等公共品的主要供給者之一的這種狀況在取消農業稅后可能難以維系,鄉鎮及鄉鎮以上政府要進一步增加對行政村的公共品投資補貼的力度。農村垃圾處理服務存在著規模經濟,因此政府要首先重點扶持人口較多、居住較密集的農村地區,加強這些地區垃圾處理服務的供給。
基于文獻綜述和在甘肅省和河北省的實地調研,我們對于影響農村生活固體垃圾處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下四個方面的理論假說:
首先,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與當地的經濟狀況有密切關系。當地經濟條件越好,就越有經濟能力來提供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就會越高,因而就可能促進當地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的改進。
其次,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與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機會有相關關系。對于不經常在村里居住的農民來說,村里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對他個人福利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如果非農就業的機會越大,農民就越不可能關心當地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
再次,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與村領導的特征有相關關系。村領導越年輕,受教育程度越高,對農村環境衛生的要求就越高,也更愿意接受更多的環境衛生知識,從而會更有力地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到垃圾處理服務的工作中,提高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水平。
最后,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與當地交通的便利程度有密切關系。在垃圾處理過程中,運輸是一大難題,交通不便將產生大量的額外運輸費用。交通便利程度如果較好,就會有利于垃圾的運輸和集中處理,因而交通便利的村就越可能提供垃圾處理服務,也更可能實現垃圾的規范化管理。
對調查得到的樣本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這些樣本包括甘肅張掖的40個村和河北衡水的20個村,樣本來源于我們的隨即抽樣調查。分析結果見表4。
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可能與當地經濟狀況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在分析中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年集體收入來代表當地的經濟條件(表4)。結果表明,有設施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是3 982元,而無設施村的人均收入是3 409元,兩者相差17%。兩者均值差異的T統計檢驗值為負,接近顯著。這可能表明,村里的農民越富有,就越有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的需求,而且表現出添置生活固體垃圾收集設施的積極性。但是,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同的是,在有生活垃圾處理服務的村中,村集體收入水而要低一些,而且統計檢驗的t值也未接近顯著水平。這可能表明當地是否有較好的垃圾處理服務水平主要與農民的經濟狀況有關系,與村集體的經濟狀況相關程度不大。即使在村集體收入較低的地區,如果農民相對較富裕,對當地環境衛生狀況有較高要求,因而也可能通過利用農民的投資積極性(如采用集資的方式)來改進當地的生活垃圾服務水平。
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也可能與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機會有相關關系(表4)。在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村中,非農勞動力的就業比例為26%;這一比例低于沒有設施的村(32%)。這與我們的假說基本一致,也就是說非農勞動力比例越低,非農就業機會越小,農民就越有可能較長時間住在村里,因而就對村里的環境衛生狀況有較高需求,從而就可能促進當地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也可能受到村領導特征的影響,主要是與村領導的年齡有相關關系。在有設施的村中,村領導的平均年齡是43歲,比沒有設施村的村領導(48歲)年輕,而且統計檢驗顯著(表4)。這可能說明村領導越年輕,對農村環境衛生越重視,從而更愿意提高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水平,改善村的環境衛生狀況。但是與村領導年齡不同的是,有設施的村領導的受教育水平(8.6年)比沒有設施的村領導的受教育水平(9.1年)要低,而且他們的差異統計上不顯著。這可能說明村領導之間的受教育水平差異不大,因而不是影響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表4 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影響因素的
描述性統計和計量估計
Tab.4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results
of determinant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disposal services
注:“ * ”、“ ** ”和“*** ”分別代表統計檢驗顯著水平為10%,5%和1%。估計系數為彈性值,括號內為Z值。
最后,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狀況與當地交通的便利程度有密切關系。與沒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村相比,有設施村的交通更為便利(表4)。平均來看,有設施村到縣政府的距離為20 km,而沒有設施村到縣政府的距離為23 km。這與我們的理論假說相一致。如果交通便利程度較好,就會有利于垃圾的運輸和集中處理,從而會促進當地生活垃圾處理服務的水平。
3 對影響農村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因素的計量模型分析
盡管以上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對影響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服務的因素做出了一定的判斷,但是,這些分析只是考慮了單因素的影響;并沒有從多因素的綜合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單因素分析中,我們沒有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從而不能將某一因素對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的影響單獨出來。為此,為了更深入和準確得把握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的主要影響因素,我們基于在甘肅省張掖地區和河北省衡水地區的村級調研數據,建立了以下的計量模型,模型設置如下:
Wiα+βIi+δLi+Vi+γTi+πZi+ε
在以上方程式中,因變量Wi為某村垃圾處理服務的二值虛擬變量(有垃圾收集設施1;無垃圾收集設施0)。在方程右邊自變量中,Ii代表當地的經濟狀況,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年集體收入來表示。Li代表非農就業機會,用非農勞動力占全村勞動力的比例來表示。其中,非農勞動力包括在外務工勞動力、在其它村從事非農勞動的勞動力和在本村從事非農工作的勞動力三部分組成。Vi表示村領導特征,用村長的年齡和受教育年限來表示。Ti代表當地交通便利程度,用村到縣政府的距離來表示。Zi表示其他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教育程度和省虛變量。
模型運行良好,Pseudo R2的值為0.38,這對于橫截面的數據已經較高了。更重要的是,模型的估計結果與理論假說和描述性統計分析基本一致,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水平顯著正相關。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提供垃圾處理服務的可能性就會顯著提高1.74%(表4)。這說明在經濟條件越好、農民越富裕的地區,由于農民的投資能力較好,而且對農村環境衛生的要求越高,因而當地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水平就較高。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生活垃圾的產生與排放量和收入水平之間存在倒“U”曲線關系,即當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均生活垃圾產生與排放量都較低,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人均排放量快速上升,并在收入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出現回落[8-9]。一些經驗研究表明,發達國家人均排放量在人均收入水平為2萬到5萬美元時達到峰值[10-11]。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與排放量還處于快速上升期,因而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其次,隨著農村非農勞動力比例的提高,農民對當地環境衛生的關注度會顯著降低,從而不利于當地生活垃圾的處理。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非農勞動力比例每增加1%,提供垃圾處理服務的可能性會降低1.17%(表4)。這也驗證了我們的假說,由于非農勞動力絕大部分都不是長期在村里居住,村內的衛生環境改善對他們的福利的改善相對長期在村內居住的農民來說更小,所以當有越大比例的農民從事非農勞動時,在其它條件比如人均純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對農村衛生條件的改善不但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使衛生環境向更少公共服務的方向發展。這可能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最后,改善當地的交通便利程度會顯著促進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水平。模型估計結果表明,村離縣政府的距離變量為負,且統計檢驗顯著(表4)。因而,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村離鎮政府越近,交通越便利,村生活垃圾的處理就愈好。村離縣政府的距離每減少1%,村里提供生活垃圾處理服務的可能性就提高1.27%。
4 結 論
2009年對甘肅和河北省6個縣中60個村和240個農戶開展的調研表明,大多數村沒有處理生活固體垃圾的設施,總體看甘肅省擁有的處理設施要好于河北省。超過一半的樣本村中生活固體垃圾都沒有人管理,僅僅有2%的村設立了專門的生活垃圾的管理組織。還有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有指定的農民個人或村集體代管。從發展趨勢來看,很多村的生活垃圾都逐步由無人管理向有人(或者組織)管理轉變,為此還制定了相關的加強管理的計劃。
描述性統計分析和計量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狀況與當地垃圾處理服務的供給能力緊密關聯。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服務水平顯著正相關。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提供垃圾處理服務的可能性就會顯著提高1.74%。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生活垃圾的產生與排放量和收入水平之間存在倒“U“曲線關系,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與排放量還處于快速的上升期,因而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另外,隨著農村非農勞動力比例的提高,農民對當地環境衛生的關注度會顯著降低,從而不利于當地生活垃圾的處理。最后,改善當地的交通便利程度會顯著促進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穎,許少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及對策[J].建設科技,2007,(7):62-63.[Li Ying, Xu Shaohua. Rural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7, (7 ): 62-63.]
[2]馬香娟,陳郁.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分類收集設想[J].能源工程,2005 ,(1):49-51.[Ma Xiangyu, Chen Yu. Classification Collection Utilization of Rural Domestic Waste[J]. Energy Project, 2005, (1): 49-51.]
[3]魏欣,劉新亮,蘇楊.農村聚居點環境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基于中國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調查[J].中國發展,2007,7(4):92-98.[Wei Xin, Liu Xinliang, Su Yang.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on in Rural Habitats and Analysis on Causation[J]. China’s Development, 2007,7(4): 92-98.]
[4]楊榮金,李鐵松.中國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討:三級分化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7):82-86.[Yang Rongjin, Li Tiesong. Explorat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Refuse in China: Separate the Rural Refuse by Three Steps for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6,31 (7): 82-86. ]
[5]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模式探討[J].農業環境與發展(已接收).[Wang Jinxia, Li Yumin, Bai Junfei,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Sit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Domestic Waste[J]. Agro-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Accepted).]
[6]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等. 中國農村垃圾污染問題試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405-408.[Yang Shuhui, Song Tianqing, Chen Huaijun ,et al. The Analysis of Waste Pollution in Rural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3):405-408.]
[7]葉春輝.農村垃圾處理服務供給的決定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3):10-61.[Ye Chunhui. Determinants Analysis of Rural Waste Treatment Services Supply[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07 ,(3): 10-61.]
[8]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9]Beckeman W.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Whose Growth? Whose Environment?[J] .World Development,1992, (20): 481-496.
[10]De Bruyn S M, Heintz R J.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M]. Oxford: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Co. 1998:656-677.
[11]Dinda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 49: 431-455.
Treatment Situ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WANG Jin-xia LI Yu-min HUANG Kai-xing CHEN Huang
( Center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Policy/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100101,China)
國內外農村生活污染統計進展
近年來,農村環境統計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普遍將農村環境統計(特別是污染物排放統計)作為環境統計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調查方法基本上采用抽樣調查與估算相結合的辦法,并建立嚴格的數據質量審核與管理制度[4]。從20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展了環境的統計工作。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城鄉差別小,因此對于農村生活污染,通常的做法是在人口多的村鎮修建統一的排水管道及污水處理設施處理人糞尿及生活污水。在人口較少的地方則要求每戶修建必要的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則大都有專人收集后歸市鎮統一處理[5]。因而總的說來,國外對農村生活污染產生特征研究較少,主要是收集方法及處理工藝的研究[6],相應的統計方法也較簡單。由于中國農村的特殊性,直到2007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時才選取了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4個典型流域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染調查(以下簡稱典型調查)工作,目的是為今后開展農村生活源的全面普查積累經驗。典型調查主要針對農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產生、處理、利用、排放情況開展調查。采用產排污系數法測算重點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排放量,其技術路線:采用產排污系數法測算重點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排放量;以流域為單元,分類抽樣監測和測算農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產生、排放數量,獲得各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產、排污系數;在此基礎上,以流域各行政村農戶為調查對象,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并利用產、排污系數核算農村生活源污染物產生、排放量[7]。由于農業和農村污染涉及面廣,隨意性強,監管難度大,2007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僅對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等4個典型流域的農村生活污染進行調查,其他農村生活污染均未納入調查范圍。農業和農村環境統計工作體系尚未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調查技術方法、人才隊伍、軟硬件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4]。
農村生活污染的特點
污染防治重點不同從污染負荷來源比重、治理難易程度、居民關注程度等來區分污染防治重點,城鎮生活污染防治的重點是城鎮生活污水,其次是城鎮生活垃圾,再次是城鎮生活廢氣;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的重點則應是農村生活垃圾,其次是農村生活污水,再次是農村生活廢氣。原因為城鎮生活垃圾是集中收集、清運、處置,而農村生活垃圾則是隨地胡亂丟棄。早些年,農村生活垃圾基本上是廚余垃圾,與人畜糞便暫時堆存,自然發酵后返田,或將廚余垃圾喂給散養的畜禽。隨著與城鎮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接近,農村生活垃圾也采取塑料袋(多數為非降解)收集,但無法像城鎮一樣,有專門的容器收集、清運,即在房前屋后、路旁、水塘旁邊甚至水塘里傾倒丟棄,呈“遍地開白花”式。再加上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大量的垃圾不分類,不處理,垃圾“圍城”的現象演變為垃圾“圍村”。農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不但嚴重破壞了農村自然的田園風光,使得農村環境更加臟亂差,更為嚴重的是,水塘旁和水塘里的生活垃圾逐漸破壞了水塘水體水質。在農村自來水不是很普及或自來水供水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取用淺層自備水井的水,自備水井往往距被污染的水塘非常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飲用水水質得不到保障。污染處理、排放方式不同城鎮生活污水通過下水道外排或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外排、回用,城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運、處置。與城鎮生活污染相比,農村生活污染排放特點為“面源污染、無組織排放”,如農村生活垃圾的“遍地開白花”;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農村生活污水無法收集,大多數農村居民習慣于生活污水隨意傾倒,通過地滲、蒸發等直接外排。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日化產品的使用,農村生活污水水質與以往也大不相同,特別是在南方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極易污染地下水。污染來源不同農村生活廢氣來源不同于城鎮生活廢氣。城鎮生活廢氣主要來源于煤炭、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等能源的消耗。農村生活廢氣則主要來源于煤炭、液化石油氣、秸稈、畜禽糞便燃燒等。污染邊界劃分不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源邊界清晰。“城鎮”包括城區和鎮區: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鎮區是指在城區以外的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其他鎮,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與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不連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獨立的工礦區、開發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特殊區域及農場、林場的場部駐地視為鎮區。農村生活污染邊界不易劃清。我國是農業大國,廣大農村居民散居在農業用地周圍,農民或在家中飼養畜禽,豬、牛、雞等畜禽在許多村莊還沒有實現圈養,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動物的糞便;或在村前屋后挖塘養魚,水產養殖嚴重污染了村里的自然水體。農村生活污染與農業源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面源污染連成一片,不易將農村生活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截然分開。居民環保意識不同城鎮居民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雖然還未完全實現垃圾分類收集,但基本能做到垃圾不隨意傾倒丟棄。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正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所處環境質量的要求尚未凸顯,這也使得農村生活污染監管與防治難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