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暴力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986年我剛來荷蘭時聽人們說,這個國家上世紀,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外,所遭受的最大的傷害之一便是1953年北海大壩決堤,1800余人喪命。我在荷蘭20多年,從沒看到荷蘭舉國上下面臨過像這次馬航MH17遇難后那樣的震驚和悲傷。
荷蘭人口為1600余萬,比中國總人口少將近100倍。194位荷蘭人在頃刻之間喪生于空難,放在中國,就等于近兩萬人驟然痛失生命。MH17事件 對荷蘭的打擊可想而知。我所住荷蘭海牙的一個小區就有四家老老少少全家遇難。我對門鄰居的小姑娘,她有個17歲的女同學,剛考完試,和全家去亞洲旅游,無一生還。
二戰以來,西歐經濟復蘇后又騰躍,福利社會建立起來,使包括荷蘭在內的西歐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穩定、幸福、安逸。世界其他地區的動亂以及局部戰爭對荷蘭來說只是來自遠方的新聞。荷蘭政府、媒體和人民當然也關心世界大事,但馬航事件把荷蘭與世界動亂地區的距離歸零,強烈地震動著荷蘭,使這里的人民多年以來首次切身體會到國際斗爭和血腥暴力的節奏。
政府、媒體和民眾
荷蘭是怎樣對待和處理此事的呢?我就寫寫我所看到和聽到的。
首先,政府的反應克制、冷靜,但行動迅速有力。因為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誰對空難負責,所以荷蘭政府在公開場合對誰是誰非只字不提,但在冷靜處之的同時,荷蘭政府據理力爭,使用各種方式做好善后工作。
空難后,荷蘭政府馬上建立電話熱線,對遇難者家屬提供各種方便,包括財政上的支援。荷蘭首相呂特打電話給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荷蘭做好善后工作的權利,力爭普京的合作。同時,荷蘭政府通過外交途徑,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荷蘭外長在聯合國會議上做了堅強有力并且催人淚下的發言,獲得了許多聯合國成員國的支持和幫助。
7月下旬,一部分遇難者遺體被荷蘭王室、政府和人民以最隆重莊嚴的儀式接回國。國王、王后、首相等高層領導在機場恭候運送遺體的飛機,全荷蘭教堂鐘聲敲響,休息場所停放音樂,市民自發迎接車隊,用掌聲告訴同胞:歡迎到家了!
再談媒體。荷蘭有左派、和中立派媒體。除了某媒體偶有對空難制造者的猜測并使用火藥味語言外,多數媒體表現了克制、冷靜的態度。不過媒體對空難的報道鋪天蓋地,基本占用了所有重要的版面和播放時間,一直到我寫這篇文章為止,還是一如既往,從不間斷。新聞內容不光是對空難本身的報道,而且有政府和民眾對事件的反應,新聞更新之快,令人目眩加敬佩。
最后談民眾。事發之后,馬上就有不少人用不同的方式吊唁住在自己附近的空難死者并慰問其家屬。比如說,鹿特丹有家中國餐館的華裔老板和老板娘也是空難的受害者,他們餐館的門前擺滿了他們生前的顧客、親朋好友、鄰居以及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送來的鮮花和寫來的挽聯。此后,鹿特丹市民自發舉行游行,哀悼死者,安慰死者的親人。鹿特丹政府官員也參加了游行。不只是鹿特丹,全國到處的人們都在用一切辦法,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對死者家屬的慰籍。除此之外,網絡和自媒體成為了吊唁主力軍。“臉書”等社交網絡每時每刻被使用者更新內容,無數人在此發出自己的心聲。
值得一提的幾點
縱觀荷蘭上下對空難的反應和態度,有幾點值得一提。
第一,政府和媒體平常不少打口水仗,但在空難問題上,兩方所傳達的觀點與口徑比較相似,所以它們能對多數民眾起指導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多數民眾的意愿能體現于政府和媒體的態度和行為中。這也可以反過來說,政府和媒體基本滿足了多數民眾對解決此問題的各種需求和心情,所以人們認同他們的態度和做法。
第二,荷蘭是個清教徒國家,感情豐富但內斂,遇事冷靜不易沖動,這一點明顯地體現在政府、媒體和人民對此次空難的看法和做法上。這空難如果發生在南歐天主教國家,我不敢保證他們會選擇荷蘭政府、媒體和民眾反應和處置的方式方法。
第三,荷蘭政府和民眾的克制冷靜在我看來,不只與他們的清教徒背景有關,也與荷蘭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關。盡管荷蘭經濟發達,但在軍事、政治、輿論力度、國際影響上,荷蘭屬于小國。多年來荷蘭精心地選擇國際伙伴和同一戰壕里的戰友,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在沒有搞清空難的國際背景以及荷蘭應選擇何種態度以及方針措施時,荷蘭的克制冷靜我認為是明智的。
第四,正由于第三點,我作為中國人更體會到小國與大國在處理重大國際突發事件時所面臨的選擇的區別。
第五,多年來,政府與媒體、政府與百姓、媒體與百姓,彼此之間不無爭論、爭斗甚至搏斗,但這些磨合使政府、媒體和民眾在比如空難這個問題上達到空前的和諧、一致和默契。
第六,這種和諧默契,是否也與這一點有關:荷蘭國家小,政府、媒體和民眾之間的接觸、交流,包括爭論、爭執和爭斗,更易于導致他們之間達成共識。雖然我不敢肯定,但如果確實如此,我不感到奇怪。當然我不排除荷蘭的政治體制對此也有影響,也許甚至是不可低估的影響。其實,民主制度最初在古希臘城邦雅典誕生,也部分由于雅典城邦地域不大、人口不多。荷蘭等歐洲國家相對小,各方面的利益通過民主制均衡起來比某些地闊人眾的大國相對容易一些。
第七,萬事陰陽平衡,有利有弊。我認為,政府、媒體和民眾在空難問題上表現得和諧默契有利也有弊。通過其他渠道流入荷蘭的有關空難責任在誰的信息,如果與荷蘭官方和媒體主流信息有出入,也很難被荷蘭媒體轉載。和其他大國相比,荷蘭的新聞輿論導向與大眾的和諧也折射出,荷蘭民眾獨立于政府、媒體的見解、態度和行動,相對來說是鳳毛麟角的。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是好壞參半?
第八,荷蘭政府、媒體和民眾對空難死者的人文關懷并非空穴來風。因為荷蘭每次有人死于非命,如車禍、酒后斗毆、家庭暴力,都會得到福利機構等各方面的關懷、媒體的關注、民眾的關心。他們對這次空難的反應和行為是往日反應和行為的延續,與過去沒有不同,只是由于這次死亡人數很多,所以范圍大了許多。
第九,從第八點來看,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對突發事件的反應也將不同,很難用蘿卜和白菜比。但荷蘭對此事的處理有否值得其他國家學的地方呢?鄙人覺得,有。
值得其他國家學的地方
甲,不論國情有何不同,國家從上至下所體現的對死者及其家屬的人文關懷猶如粘合劑,在國家最痛苦的時刻,把政府、媒體和大眾如膠似漆地結合起來,不但對大家共同度過這難關有好處,也對國家未來有利。歸根結底,人文關懷是一種心態,并不需要多少資金或物質條件;而心態也是最難實現的,因為它出自內心。
乙,荷蘭對此突發事件的人文關懷是以往人文關懷的延伸,所以平時的潛移默化到關鍵時刻就能起大作用。
丙,說實在的,荷蘭群眾沒有被政府或媒體調動,他們很多的吊唁慰問活動是自發的。調動群眾是由上而下的,而荷蘭人民不習慣被調動,更多的是被感動、被啟發、被引導,所以他們自己想為空難受害者及其家屬做點事。人民的素質在此刻顯出其決定性的作用。
丁,雖然我們可以說,荷蘭這個富裕的社會使人們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有條件去進行人文關懷。但富裕并不意味著大家就會自覺地關心他人。
荷蘭的學校經常組織活動,教育孩子幫助老弱病殘,提倡學生養成節儉自律謙虛謹慎的好習慣,引導青少年從小有愛心。我對面鄰居的孩子,隔三差五地來我家要錢,今天給有腎炎的孩子捐款,明天為挽救某個瀕臨絕種的樹木湊錢。我旁邊鄰居的兒女也老來要錢,但不是白要,他們答應我繞我們小區的草地跑五圈,一圈一歐元,我付不付?付就跑。對這樣善良的孩子,誰能說不?并且,大人有責任培養孩子的愛心。
最后,我認為,荷蘭政府如此強調空難死者的善后工作,也許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一個無聲的宣言,告訴肇事者,荷蘭雖小,不能像某些大國那樣一氣之下來個大動靜大手筆,但通過高調吊唁死者,荷蘭向世界發出了一個信號:荷蘭絕不允許任何國家殘害荷蘭人民。荷蘭政府將以他們自己的方法保護人民,不遺余力,前仆后繼,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