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衛生學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宏基因組;不可培養微生物;篩選系統
中圖分類號:Q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044-3
0 引言
Woese和Pace基于16S rRNA或DNA基因序列分析的先鋒研究工作給微生物生態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此之前,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真實存在于自然界和在實驗室能培養的微生物數量之間重大的差別。伴隨著克隆和測序技術的發展,細菌通用引物對環境中生物群落總DNA的直接PCR擴增,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并重新定義了原核生物的多樣性。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微生態學和宏基因組進行了研究。以下是近幾年報道的關于不可培養的大多數微生物的新的見解和技術。
1 宏基因組的研究
1.1 DNA的分離
環境樣品DNA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宏基因組分析的質量。Tiedjie等發展了從不同類型的土壤中直接分離DNA 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仍然不能確定在所有的具有代表性的高度復雜的生物群落中能夠獲取全部的總DNA。盡管Coutois等人發現,從土壤中直接提取DNA和先從土壤分離細胞再從中提取DNA所得到的細菌多樣性范圍并無重大差別,但是Luna等人證實,在檢測海水沉淀物時,只用單一的DNA提取方法嚴重低估了細菌多樣性。不同的方法適用不同的環境。比如,Fortin等人發現,在細胞裂解前沖洗被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土壤和海水沉淀能改善DNA的質量。
選擇一種DNA提取方法用于宏基因組分析需要分析樣品的信息。在預測一個生態環境中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成員的潛在功能的時候,分辨DNA來自樣品來自可培養的微生物還是來自死細胞是很有價值的。Nocker和Camper表明,用ethidium monoazide(EMA)的衍生物分析成熟的生物膜16S rRNA基因指紋圖譜,提取處理過的樣品和未經處理的樣品的DNA有重大的區別。對環境中的活體,很有必要區分DNA來自胞內還是胞外。水沉淀中包含了大量來自胞外的DNA,Corinaldesi等人改進了一種允許同時提取胞內和胞外DNA的方法,這些DNA可能對細菌的新陳代謝起著重要的作用。
1.2 系統發生和宏基因組的分析
DNA提取方法的改進、測序手段的進步和測序成本的降低使我們能夠解決以下問題:在一個群落中不連續的單元里共生多少種類的細菌以及環境中是什么因素影響著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Acinas等運用不同的PCR擴增方案建立了兩個獨立的沿海浮游生物的16S rRNA文庫。這兩個文庫的比較表明了PCR擴增可能會高估文庫中獨特的rRNA序列。盡管如此,PCR的誤差仍然不能說明樣品中的所有16S rRNA基因的微小差異(1%的序列差異)。97種已完全測序細菌全基因組比較表明,它們包含242種屬于非同源多操縱子的不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還表明任何基因組中的16S rRNA內部操縱子的差異在1%以內。引入一個修正參數2.5(242個rRNA操縱子和97個基因組相除)到浮游生物樣品待測序的序列中,以99%的相似性(1113)為標準,Acinas等預測這些樣品中至少包含了446種緊密相關的基因組。因此這些數據間接的表明了這個種群內部包含有大量相似的種類。基因序列也開始用于推斷一個群落中各個體的角色和功能,這比僅確定群落中的種類更有意義和更具挑戰。
在低度多樣性環境中,普通的測序就能得到環境中的微生物信息。比如在一個種群細菌復雜程度不高的酸性礦井排水裝置中的生物膜中,可以對單個菌株的代謝途徑進行分析。在Tyson等人的研究中,細菌種群只由五種主要的種類組成,而且其中兩種幾乎存在所有的覆蓋面積內。而許多自然環境中種群結構高度復雜,不能采用現在的方法。據估計在一份農場土壤樣品中有超過5000種,104-105株的細菌。要得到這些復雜環境中占有最優勢地位的細菌種類的八倍的覆蓋量,必須產生二十億到五十億個堿基對的序列。為了避免對全基因組集合,Tringe等大量使用未集合的序列來讀取一定時期內環境中標記基因。基因定量包括對特定生態環境能反映已知環境特點的環境樣品的分析。以基因比較為中心對特定環境中基因定位給我們更好地認識和解釋環境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問題。
處理復雜環境的另一條途徑是將許多種類混合的16S rRNA基因克隆到單一的載體里面。其中,SARST(serial analysis of ribosomal sequence tags)發現了V1或V6高變區。這些位于核糖體小亞基rRNA上的高變區(叫做V1或V6區)長度大約為17-55bp,這些復雜的生物體中的片斷可以連接到單個的克隆里面去。用這種方法,單個測序反映能達到的序列標記可達20個。這種方法可以鑒定菌群可達到屬的水平。van der Lelie等人報道了一種改變的序列標記方法,用于基因組中短的保守序列,結合限制性內切酶消化產生標記,可以區分親緣關系很近的菌株。一些細菌的保守基因已經鑒定出來,包括rpoC,uvrB, recA 和16S rRNA 基因。在這些基因中,16S rRNA是差別最大而且可以應用于所有的原核生物種類分析的基因,可以達到屬的水平,很大一部分還可以分辯到種的水平。
近年來,以16S rRNA基因為基礎的微生物分類陣列已經成為鑒定微生物區系的最有力的方法。這種微生物分類陣列由大量不同門類的細菌的標記探針組成。不同原型的陣列已經發展并開始用于估計環境種群中微生物的多樣性。這種以16S rRNA基因為基礎的微生物分類陣列將成為監測各種復雜環境中微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的工具。
復雜環境中微生物區系指紋圖譜和宏基因組分析將來可能發展為基因芯片。一個完全的綜合芯片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對未來的展望。Hong等人描述了一種基因芯片的概念,這種芯片通過分離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細菌或哺乳動物的細胞并裂解提純DNA或者mRNA來實現。基因芯片的研究對我們認識和監測一定的微生態環境中微生物種群結構的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直到今天,宏基因組的研究還只在生物量相對較高的環境中進行。在對細胞、量很少的環境進行宏基因組的分析還需要一種新的文庫構建方法。Abulencia等描述了一種多態性擴增嚴重污染的土壤中有機體基因組的方法。從嚴重污染和細胞密度極低的地表下土壤樣品中提取DNA,¢29DNA聚合酶用于擴增總基因組。通過第一次基因組DNA的擴增,污染的土壤中細菌多樣性分析,和細菌基因組文庫構建是可能的。盡管存在擴增的偏好現象,在一個微小的細菌樣品中擴增宏基因組DNA,仍然可以得到一些以前無法得到的基因組的信息。
1.3 篩選宏基因組表達文庫
另外一種方法是通過構建和篩選宏基因組表達文庫,或者通過測序和限制性內切酶的方法來篩選。直接篩選宏基因組文庫的一種局限就是需要超高通量的篩選系統,或者大量的可用的篩選的陣列。可以通過富集基因的方法來篩選由數百萬個基因組成的宏基因組文庫中的稀有基因。其中一種富集的方法是底物誘導表達篩選(substrate-induced gene expression screen,SIGEX)。Uchiyama等完善了一種高通量的SIGEX篩選方法,他們將目的基因和綠色熒光蛋白(GFP)連接起來,轉到表達載體內,通過檢測激發的熒光來檢測相應的克隆。宏基因組DNA被克隆到gfp基因序列的上游后,通過FACS方法來排除所構建文庫中組成型表達gfp的克隆。再將未表達gfp的克隆轉移到含有靶標底物的培養基中,通過誘導gfp基因表達來篩選克隆子。這種篩選體系的機理是:分解代謝相關的基因能夠在特定代謝物的作用下被誘導表達。
1.4 通過培養方法獲取不可被培養的大多數微生物
要大量精確測序復雜環境中的微生物DNA樣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也說明了全面的獲取微生物信息的方法的重要性,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理解微生物間及微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盡管“環境基因組”能夠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對生理學,生態學和進化學有重要影響的分類單元中可培養微生物單菌落的會給生態小環境的研究帶來深遠影響。Proteorhodpsin的發現及它的編碼基因存在于Pelagibacter ubique證明了獲取可培養單菌落的作用。Proteorhodpsin編碼基因是在海水和環境微生物宏基因組的克隆測序過程工程中第一次被發現的,但是我們不能確定不可培養的微生物基因組中包含Proteorhodpsin基因。通過培養Pelagibacter ubique,我們就有可能將Proteorhodpsin與固定的種類聯系起來。
許多研究者們正在努力研究與模擬專一的可培養的微生物,并且利用將這些微生物來研究它們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基因組測序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了解這些微生物在環境中的作用。
經典的微生物培養策略都是一貫地給微生物系統提供過量的營養,從而導致能形成菌落或薄膜的和快速生長的細菌富集。對于依賴稀釋培養基或模擬自然環境培養基才能生長的細菌,Ferrari等人描述了一種模擬自然環境條件的用于培養土壤微生物的新穎方法。他們研究組所采用的泥漿膜系統中,一種聚碳酸酯是作為生長培養支持物,土壤提取物作為培養基。研究結果是長出了大量的未被鑒定的微型菌落。Koepke等人將多種不同的培養方法應用到沿海地表下的沉積物,研究發現多數情況下沒有一組微生物能夠在幾種培養方法中都被培養出來。他們的研究肯定了這個觀點:沒有一種單一的培養方法或者培養基適用于分離專一樣本中的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同時采用低營養條件富集和分子方法,在冰島富含中性硫化物的熱溫泉中得到了具有一種高度差異型的淀粉酶基因。使用熱溫泉水的微生物富集方法采用低濃度淀粉和長時間溫育,最后選育出能夠降解淀粉但生長緩慢的微生物。
在培養之前,將樣品中的多種特定的微生物選擇性地分離出來可以降低微生物群落的復雜性。Miteva和Brenchley的過濾培養,結合長時間溫育,使一些新穎而極小的細胞菌落得到富集。這種方法對于研究極端條件下的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及長時間存活機制是很有益的。
2 結語
要得到不可培養的大多數微生物的信息,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在不久的將來,使用更便宜更快捷的測序方法,環境工程測序技術將會產生更加多樣的數據和信息。然而,測序并非我們認識環境微生物的唯一方法。我們需要一種新技術,它能夠針對直接分析和估量環境和培養條件下的微生物細胞,并且盡可能地和自然界真實的狀況接近。對于單個微生物細胞進行完全的特征分析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雖然在當今的條件下還沒能實現,但是關于單細胞微生物學已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能讓我們解決更多懸而未決未的環境微生物的問題。總之,在工程學,生物地球化學,生物化學,生物信息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等多種學科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宏基因組學的研究將會使我們進一步加強對于環境對微生物多樣性分析的理解和對微生物環境功能的認識。
參考文獻
[1]Keller M, Zengler K:Tapping into microbial diversity.Nat Revi Microbiol 2004,2:141-150.
[2]DeLong EF:Microbial community genomics in the ocean. Nat Rev Microbiol 2005,3:459-469.
[3]Daniel R:The metagenomics of soil. Nat Rev Microbiol 2005,3:470-478.
[4]Luna GM,Dell’Anno A, Danovaro R:DNA extraction procedure: a critical issue for bacterial diversity assessment in marine sediments. Environ Microbiol 2006,8:308-320.
[5]Nocker A,Camper AK:Selective removal of DNA from dead cells of mixed bacterial communities by use of ethidium monoazide.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6,72:1997-2004.
[6]Corinaldesi C,Danovaro R,Dell’Anno A:Simultaneous recovery of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DNA suitable for molecular studies from marine sediments.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5,71:46-50.
[7]Vogel,T.M.et al.TerraGenome: a consortium for the sequencing of a soil metagenome. Nature Rev.Microbiol.2009,7:252.
[8]Baveye,P.C.To sequence or not to sequence the whole-soil metagenome? Nature Rev.Microbiol.2009,7:756.
[9]Van der Lelie D,Lesaulnier C,McCorkle S,Geets J,Taghavi S,Dunn J:Use of single-point genome
signature tags as a universal tagging method for microbial genome survey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6,72:2092-2101.
[10]Loy A,Schulz C,Luecker S,Schoepfer-Wendels A,Stoecker K,Baranyi C,Lehner A,Wagner M:16S rRNA gene-based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betaproteobacterial order ‘Rhodocyclales’.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5,71:1373-1386.
[11]Ferrer M,Martinez-Abarca F,Golyshin PN:Mining genomes and metagenomes for novel catalysts.Curr Opin Biotechnol 2005,16:588-593.
[12]Sabehi G,Loy A,Jung KH,Partha R,Spudich JL,Isaacson T,Hirschberg J,Wagner M, Be? ja` O:New insights into metabolic properties of marine bacteria encoding proteorhodopsins. PLOS Biol 2005,3:1409-1418.
[13]Giovannoni SJ,Bibbs L,Cho J,Stapels MD,Desiderio R,Vergin KL,Rappe MS,Laney S,Wilhelm LJ,Tripp HJ,Mathur EJ,Barofsky DF:Proteorhodopsin in the ubiquitous marine bacterium SAR11.Nature 2005,438:82-85.
關鍵詞:創新思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環境;師生關系;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C961;G7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4-0038-02
培養當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時代提出的要求。楊振寧教授在談到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的對比時,說過這樣一些話:中國教育給了我嚴謹,美國教育給了我創新。……我國基礎教育比美國好很多,但本科教育差不多,而研究生教育卻比美國弱。越往上我們就越弱,原因是創新能力不夠。因此,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必須要創新,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能以分數為中心
所謂創新,從理論上講是憑借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產生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包括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新發明、新技術等新生事物;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創新是發展,是推動事物前進的運動,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創新意識是使人產生創新的欲望,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價值意識,是善于發現并提出新問題的強烈意識,也是自覺、主動和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不管是工業、農業,還是教育、文化等,都需要創新。所以,國際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是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在一些地區,學習成績有時可能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量化的首要剛性指標,是衡量學生能力的首要標準。初中升高中主要以考試分數來選擇學校,高中考大學主要以考試分數來決定是否錄取。在職業學校,以文化課、專業課考試的合格率和平均分量化考核教師教學業績。學生的評先評優中,考試分數是重要指標,學習成績似乎成了教學的全部,學習成績也似乎決定了學生的命運。這一切迫使教師疲于奔命,研究教法,一切圍繞著怎樣提高學習成績為中心。學生為了自己的命運,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埋頭攻讀,學習占據幾乎全部的時間,學習之外的興趣愛好只能是一種奢望,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局限于課本,創新意識的培養受到了極大的抑制。下面一件事情正是以上的鮮明寫照:有位政治教師,要求每個學生都把整本書全部背下來,甚至默寫,甚至包括標點符號,其學生的成績在統考中遠高于其他班級的學生。其本人為此獲得了榮譽,家長也高興,但卻苦了學生。反思之余,我們培養了什么?我們培養了考試機器,而創新意識卻在此顯得蒼白無力。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壞的結論,那么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如果人的精神生活僅僅被局限在這個領域,也就是說他只能在掌握知識上、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會有失敗和困難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變成一種痛苦。”楊東平教授調查了1300個美國的百萬富翁,問:是什么因素使你成為百萬富翁的?他們基本結論是和上名校沒有關系,和在校的成績也沒有關系,唯一有關系的是他的敬業精神和與人共處的能力及創造能力。我在職業學校已任教三年,畢業生送走兩屆。留心觀察我校前幾屆學生就業情況,小有成就的畢業生不少,但真正在校所謂學習認真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比例卻不到八分之一,而比例較大的卻是思維活躍、不拘于書本學習的頑皮學生。事實證明,人的社會成就的大小與人的創新能力有很大關系,而創新能力的大小與學習成績的好壞并無直接的關系,相反,思維活躍而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創新能力可能更強。所以,學校不能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更不能以成績的提高為主要內容。
二、構建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1)構建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教的知識都是對的,學生不能提出異議,即強調所謂的師道尊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需要去思考知識的對與錯,于是思維上自然地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當然創新意識無從談起。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必要構建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教與學的關系向相互學習的關系過渡。教師不應先知先覺左右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對老師的知識提出質疑;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象,鼓勵學生的創新,教師只是引導者和建議者。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角色要進行一定的轉換,即由知識的傳授者向知識的獲取者轉換,這樣,教與學的關系轉化成相互學習的關系,在相互學習的氛圍中進行思考、展開討論。我覺得,教一門自己未學過的課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激情,因為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輕易下結論,可與學生討論得到結論,最好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下結論。課堂中教師可有意制造錯誤,讓學生“幫助”糾正錯誤;可有意使自己陷入困境,讓學生“幫助”擺脫困境;在知識的運用中,教師可大膽嘗試開放式教學方式,設計答案不定的題型或應用范圍廣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隨意思考查證,鼓勵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大膽創作,對有創意的思路或創作要大加鼓勵,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地給予引導。通過師生相互學習的互動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油然地激發創新欲望,激活創新潛能。
(2)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愉悅的創新氛圍。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在某領域沒有興趣,學生就很難做到在該領域去思考,去質疑,去嘗試,更難產生新的東西。有興趣才能自覺地去思考,去探討,去想象,去創新。市場營銷專業是一門實用性很強但又很抽象的專業,若稍加留意,在實際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其應用的實例。如果把這些插入教學之中,將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以下是我教學中偶然的一個嘗試,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效果。在講到“市場營銷學”中人員推銷這一節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嘗試了另一種教學方法。上課前準備了兩個道具:康師傅方便面和農夫山泉礦泉水。上課了,學生看到我的道具很意外。我徑直走到講臺下,微笑地說:“今天我們不講課,你們向我推銷這兩件商品,思考如何說服我把它們買下來。”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寫推銷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興致很高,學習的激情迅速高漲,發現專業知識的運用就在身邊。接下來我沒有講課,讓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20分鐘后,我再解釋人員推銷的含義、內容、步驟等。學生討論氣氛很活躍,效果很好,原本難以理解的知識很多學生竟做到無師自通。課后,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身邊的物品寫推銷詞。由此看到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新欲望,更找到了激發學生這種能力和欲望的一條途徑。
三、結束語
創新是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重大課題。今天的學生是祖國的明天,今天學生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國家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實現。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無論是優生還是后進生都具有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教師認真摸索,積極探索,創新無處不在。只要教師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改變觀念,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灌輸創新的教育理念,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相信創新思維將會在學生的身上得到激發,創新能力將會在學生的身上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
[1]李政洋.中職學生創新能力開發途徑的研究[J].職業,2011(17).
[2]徐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01).
關鍵詞:家庭環境;大學生閱讀;問卷調查;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閱讀是人們在學習與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們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對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著重要意義,是學生追求成功、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大學生學習與成才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與其所在的家庭環境有著重要關系,因為閱讀習慣及行為的養成是從學生們幼兒時期就應該打下堅實基礎,而家庭是學生們能夠接觸書籍、了解閱讀的起點,因而家庭教育是學生們閱讀行為養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學校、朋友以及老師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項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促進學生智力、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以及幫助學生們養成閱讀習慣都有意義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更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促進因素。
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現狀及其所在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來進一步探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相關影響,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的父母更好的確立家庭在大學生教育成長中的重要位置,積極參與到大學何時能們的閱讀教學之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與氛圍,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為其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1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家長們都會更愿意將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托付給學校,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單純的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物質基礎,這就造成了家庭與學生們學習生活的脫節。但是實際上,家庭才是學生們學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環境的細節和行為表現,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閱讀是需要環境作為支撐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養成較好的閱讀行為習慣。因此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意義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具體影響情況,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調查了解江蘇省大學生閱讀習慣以及行為的具體現狀;
(2)調查了解大學生所處家庭環境對于其閱讀行為養成的主要影響方式;
(3)通過研究分析,認識到家庭環境主要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所起到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大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的合理性建議。
3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江蘇省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層隨機抽取的方法選取300名江蘇省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初步了解大學生閱讀的行為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對這300名學生的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與實際訪談,主要從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方面去具體研究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學生閱讀行為以及家庭環境相關概念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有效的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來對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
4研究結果分析
4.1大學生閱讀行為現狀分析
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中僅有2265%的大學生具有相對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能夠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而42.52%的大學生整體閱讀行為表現一般,并不具備主動的閱讀習慣,只是被動的完成學校要求的閱讀作業,對于閱讀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興趣,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熱情。其中還有32.83%的大學生閱讀行為表現較差,沒有絲毫自主閱讀的能力及習慣,甚至可以說極度討厭閱讀,不僅不會自發的通過閱讀提升自我修養,而且學校所要求的閱讀任務和閱讀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時候,整體閱讀狀態較差。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整體的閱讀行為表現并不理想,沒有體現出大學生應有的高度和狀態。
4.2對大學生家庭環境的調查研究
基于江蘇省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實際現狀,我們進一步對大學生家庭環境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依據Williamson(2007)關于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成長影響的研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家庭環境對于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惱饉母齜矯嬲箍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研究。
4.2.1認識態度
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家庭中能夠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養成重要性的比例僅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認為家庭環境是學生啟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們閱讀智力萌芽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作用相對顯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學生從孩童到成才過程中接觸時間最長、受到影響最深的就是家庭環境,因而大學生是否會形成良好閱讀習慣與家庭的重視程度和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至關重要。但是具有這一意識的家庭從整體來看,還是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認為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養成與家庭環境關系一般,并沒有顯著影響。而其中認為家庭環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這部分家庭認為學生們閱讀行為的養成和良好學習習慣都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督導,家庭環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是大多數家庭在對于學生們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
4.2.2指導方法
如圖3所示,通過對學生家庭的調查研究以及對于學生本人的實際訪談我們了解到,能夠持續的對子女進行閱讀指導,并為子女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行為引導的家庭在所有被調查家庭中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爾會輔導子女學習,糾正子女錯誤的閱讀行為,督促并幫助孩子們養成正確的閱讀與學習習慣,但是并不經常,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還是以自己的工作為主,投入到孩子們閱讀學習中的精力畢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對于子女從來沒有閱讀方面的教育輔導和方法指導,父母都是依賴于學校的教學來完成學生們的閱讀學習任務,而沒有為學生們提供濃厚的家庭閱讀文化氛圍,更沒有對孩子們的閱讀習慣進行督導和幫助。
4.2.3外支持
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各自的家庭對于其孩子閱讀的支持表現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閱讀支持,即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閱讀與學習書籍,這部分家庭占比3252%,這也是為大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讀書學習土壤;而經常帶孩子們參加讀書文化活動的家庭占比22.36%,這也是培養孩子們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夠經常給予孩子們閱讀與學習上鼓勵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為孩子們做出閱讀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對不高;甚至還有45.62%的家庭并沒有具體的行動來體現對于孩子們支持,這樣缺乏了家庭環境支持的大學生在其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就會更加困難,對于其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極為不利的。
4.2.4參與程度
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江蘇省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的實際參與程度整體較低,只有25.65%的大學生家庭對于學生們閱讀行為有著較高的參與度;3203%的家庭參與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沒有顯著參與。而缺少了家庭的實際行動支持和閱讀參與,大學生的閱讀肯定會缺少方向和幫助,從而不
可能形成較好的行為習慣。
5結論
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確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認識態度、指導方法、支持以及參與程度四個
方面都影響著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認識態度能夠
幫助家庭正視對于子女閱讀的教學培養,形成家庭閱讀教育濃厚的氛圍;家庭正確的指導方法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家庭環境中的支持更能幫助大學生從小就培養閱讀的興趣,積極參與閱讀文化活動,這對于大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家庭的參與程度更是實現
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閱讀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應該尤其重視家庭環境對于大學生閱讀行為的重要影響和作用意義,從而更為有效的利用家庭環境去幫助大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升蔚.大學生“微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16.
[2]師衍輝.大學生社會化閱讀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
[3]邱相彬,沈書生,徐曉拉.移動網絡環境下“淺閱讀”對“深閱讀”的影響分析――基于對浙江六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01):7175.
一、網絡環境下衛生學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變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滲透,衛生學校圖書館服務工作發生了一些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⑴服務對象的擴展: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傳播方式趨向網絡化,讀者服務突破了空間、地域的限制,服務對象不再僅局限于校內師生,逐步延伸到社會大眾。⑵服務時間和地點的無限制化:傳統服務方式下,讀者要獲取信息資源,必須到學校圖書館,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比較大。而網絡環境下,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的存在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圖書館所擁有的信息資源,信息服務即時、同步。⑶服務文獻資源的多元化: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學校圖書館服務的媒介不再僅僅局限于紙質信息資源,光盤、電子出版物、多媒體文獻、電子函件(E-Mail)、聯機公共目錄查詢(OPAC)等也被逐漸應用,讀者可獲取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1]。⑷服務方式的變化:網絡環境下讀者對象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真實讀者與虛擬讀者同時存在,圖書館的服務不僅可在館內實現,也可通過網絡自助服務,如讀者通過網絡進入到學校圖書館主頁進行相關信息資源查詢,而且可實現同一服務產品的多人使用同步化,服務速度更加快捷。⑸服務內容的高層化: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服務以現代化技術設備為支撐,服務內容不斷拓寬,如定題跟蹤服務、信息產品開發服務、查新服務、科研背景分析服務、專業文獻述評服務等越來越多的被開展。⑹工作人員的高素質化:網絡環境下,不僅要求圖書館員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可以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篩選、整理,而且要求其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和英語水平,才能實現對讀者的優質化服務。
二、衛生學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理念陳舊,服務對象單一
片面重視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忽視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無法滿足圖書館網絡環境下發展的要求。另外服務對象較為局限,主要面向本校的教職工和學生,沒有向廣大群眾提供服務,信息資源利用率低。
2.圖書館館員綜合素質偏低
相關研究發現,部分學校圖書館員專業素質偏低、知識結構單一,計算機水平滿足不了新時期工作的需要。而且部分館員服務意識不強,創新精神缺乏,服務方式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制約著圖書館的發展。
3.對本圖書館信息資源及讀者服務項目的宣傳力度不夠
學校僅僅通過圖書館主頁、校報等方式進行宣傳,受眾面小,社會大眾在遇到醫學難題時,大多選擇通過百度等瀏覽器獲取信息,卻不知道一些衛生學校或者醫學院校就有校外訪問權,可為其提供更為豐富且權威的信息。另外,讀者的信息素養不高、自身知識水平低、無法熟練使用數據庫和網絡電子信息資源的檢索途徑等因素也會間接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
4.服務方式僵化
目前,衛生學校圖書館服務方式僵化,主要體現在,一是大多缺乏主動進行信息服務的意識,服務方式大多趨于被動,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進行廣泛的調研活動,無法全面了解讀者的需求。二是服務內容單一,服務內容以滿足讀者圖書借閱、信息查詢等為主,而針對于醫藥專業特色服務及深層次的信息咨詢服務還存在很多欠缺。三是缺乏個性化的服務,未能實現多媒體資源檢索這一特殊服務,無法真正滿足讀者的需求。
三、提升衛生學校圖書館讀者服務質量策略
1.更新服務理念,對信息資源進行建設。
轉變服務理念是提升圖書館讀者服務質量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讀者第一”的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意識,適應網絡環境的要求,為讀者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同時,圖書館應重視信息資源建設,首先,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搜集、篩選、加工,豐富館藏,重視圖書館館藏資源網絡化和數字化建設,優化圖書館網站主頁,以為讀者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一個合理的網絡平臺。其次,促進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將圖書館館藏的圖書資料轉化為電子信息資源,構建各類書庫,并借助遠程進入和超文本鏈接技術,建設本館的虛擬館藏。再次,結合本校專業設置,有效整合校內信息資源,建立特色館藏數據庫、專題文獻數據庫等特色數據庫[2]。另外,對信息用戶需求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為讀者提供全面、個性化信息服務。
2.開展個性化和深層次服務。
圖書館應著眼于讀者需求,創新服務手段、內容和方法,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和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促進圖書館網頁服務平臺的多樣化,實現圖書館網站網上咨詢、文獻傳遞、書目查詢、定題服務、網上聯機檢索、數據庫遠程訪問服務等服務內容。第二,大力推進web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
為讀者提供多層次、人性化、高水平的醫藥學專業信息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和查收查引服務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由傳統的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如可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對現有的信息資源進行推動。第四,促進服務內容的多樣化,如可開展定題服務和市場調研服務;借助館藏報刊按專題將其分類整理,開展剪報服務;提供免費電子郵箱、代借、代印等服務,拓展圖書館與讀者的互動空間;利用論壇、QQ聊天、網絡留言板(BBS)等方式加強圖書館與讀者、讀者與讀者間的交流,為其提供一個數字參考咨詢平臺。
3.擴展服務對象,加強信息素質教育。
新時期,圖書館服務的對象除了在校師生外,還應逐漸向社會大眾擴展。用戶信息素質教育是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重要內容,即培養其獲取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為提高學校師生的信息素養,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素質教育:第一,開設新生入館信息素質教育課,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新生全面掌握利用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站進行培訓,網站主頁可設置“讀者指南”、“專題培訓”等內容,培養讀者有效借助網絡平臺檢索各種載體文獻信息能力。第三,舉辦專題培訓和專題講座,利用多媒體技術向讀者直觀演示電子資源、網上文獻的檢索方法、網絡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和檢索技巧等,如中國知網數據庫使用與檢索、CALIS簡介及文獻傳遞流程、遠程訪問VPN技術鏈接的使用等內容都是需要重點培訓的內容。
4.提高圖書館館員素質。
一、明確培養目標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為明確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有關推薦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學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應掌握堅實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對環境工程技術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應有較全面的了解。能熟練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工具和實驗方法,具有獨立從事工程技術研究、技術改造、開發、設計與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學制及學習年限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進校不離崗的方式,在校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年限為3~5年,其中論文研究工作時間(從開題報告通過之日起至論文送評閱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1.課程設置原則。(1)課程內容: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企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2)課程量: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原則是三個學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學期課程安排的飽滿度;(3)課程結構: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采用課程類別設計思路,切實增強工程意識、增強工程素質培養、增強工程能力。
2.學分設置。全部課程按課內16學時計1學分。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學業期間獲得學分總數的基本要求為32學分。
3.課程學習。環境工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強調理論與應用課程有機結合,學校聘請有豐富實際工程經驗的專家講課或開設專題講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重視案例分析、現場研究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生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課程設置方案。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必修環節。課程設置方案中公共課程特增加知識產權和信息檢索兩門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和信息檢索能力;基礎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的能力;專業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業務素質;選修課程重點考慮各類學生的研究目標不同,工作性質不同進而突出學生的專業特色;必修環節主要為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開設環境工程領域研究前沿知識講座和實際案例分析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拓展學生的視野等。
(四)學位論文
學院應嚴把學位論文過程關,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編寫、預答辯、答辯等工作入手,扎實做好每一步工作。設計過程分,即指導教師對學生在論文過程的中的態度、進度等各方面進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辯資格。
二、師資隊伍建設
(一)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中工程型教學人才資源建設是建設質量保障的核心環節。根據國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背景、根據環境工程行業特點、根據依托單位的自身特點,擬定了師資隊伍建設目標為:建設專職與兼職相結合、企業與學校相結合、反映軌道交通行業、具有國內外行業影響力的高水平、立體化環境工程專業工程型教學團隊。
(二)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企業教師隊伍建設
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企業教師隊伍建設實行考核聘任制,動態管理。在此基礎上,結合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數量多,層次高的特點,在今后企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中我們將在總量上適度增加的同時,重點在師資隊伍的層次上進行提高,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提升企業教學的質量。
(三)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體系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根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特點和行業應用需求,在教學 主管院長領導下加強原有工程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工作。
三、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一)建立教學全過程動態保障機制
參照西南交通大學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實踐教育相關質量保障措施,建立環境工程領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安全動態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