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在線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物理;成績;兩極分化;學習方法
一、初中生物理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
(一)生理機制作用。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大都在14-15歲年齡段,處于青春發育的初期,是幼稚向成熟發展的時期,因此在學習活動中還經常表現出幼稚、貪玩、好動、自制力差的一面,這樣,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往往發生注意的轉移,所學的知識內容出現了間斷,使今后的學習不能較好地做好知識銜接,造成了物理難學的畏難情緒。
(二)學習基礎程度不同。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知識較強的學科,對學生學習要求是較高的,一些數學和語文基礎不好的學生,如果不注重對所學知識的補習,雖然一開始對學習物理很有興趣,但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而掉隊了。
(三)學習方法不得當。在初二加了物理和幾何等內容,成為初中學習階段學習科目多的一年。一些學生不知如何恰當地安排各科的學習時間,整天忙于應付作業,對所學內容,沒有時間消化,顧此失彼,對所學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程度上,未能準確地理解、科學地記憶,久而久之影響了下上步的學習。
(四)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獨生子女缺乏學習的刻苦精神,有的學生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員情緒不穩定,或不能有效的支持學生學習,網絡的誘惑和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現象的滋擾。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五)教學管理跟不上拍節。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是幼稚性大于自覺性、依賴性大于獨立性,他(她)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習有畏難情緒,只有在恰當地引導嚴格地管理下才能進行學習。而初中物理教師一般都是科任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相對少一些,加上一些物理教師認為自己上好課就算完成任務,很少與班主任及時溝通,從而帶來了教學管理的松懈,或沒有在一些學生成績出現滑坡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后導致了物理成績的兩級分化。
(六)教師自身因素。除了上訴幾個因素以外,筆者覺得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有些教學內容忽略,或問題解決的不夠徹底,尤其是對重點、難點內容講的不深不透,學生容易在這些問題上擱淺,以致影響進一步的學習,另外,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語言、教態、教法呆板,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易使學生的成績拉開,促成了兩極分化。
二、預防和改變初中物理成績兩極分化的措施
1、首先教師應端正教育思想,更正教學觀念,把以少數尖子生為主轉移到以提高中下等生為主的軌道上來,即以“針對全體,共同提高”為基本教育導向。
2、教師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基礎,設計搞好物理學科教學的開端,預防物理成績分化。初二學年是很重要的一年,而物理學科教學的開端又是這里的關鍵,根據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加之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教師較容易使他(她)們一開始就對物理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鍥機,及時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對基礎差的學生密切注意他(她)們的心理動態,并不失時機的給予相應的“關照”。防止他(她)們由于基礎差而隨著學習的深入造成成績下降。
3、嚴字當頭,勤字開路。物理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對每一位學生的聽課筆記、作業和糾錯本等做出規范的要求,并勤檢查勤督促,不是班主任的還應及時與班主任溝通,做到雙管齊下,對于檢查中出現問題的學生應及時指出,讓其馬上改正過來,對多次出現的學生應及時查明原因,對癥下藥,耐心教育,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在教學中還要做到所學基本概念和知識經常練,重點知識突出練,易混易錯的知識反復練,疑難知識有意練。對學生該掌握的物理知識不達目的不松手,達到目的也不放手。
4、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門知識的學習都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它有一定的認識過程,即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因素,也含有個性的意義傾向性,即動機、興趣、情感、信心、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關資料和教學實踐表明,許多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在學習物理時,都存在由喜歡學到學不進去,最后厭學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跟不上教學過程的需要,這也是導致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根據初中生注意力以分散轉移,缺乏毅力自制能力差等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培養學生有要注意,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動手動腦。如,探究“聲音的音調和發聲體的振動頻率的關系”時,讓學生把鋼板尺的一端按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尺的另一端,觀察鋼板尺振動的快慢和發出聲的頻率,再改變鋼板尺伸出桌面長度重復上述實驗,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們自己分析和總結出實驗結論,這樣,自始致終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了,他(她)們的頭腦展開了積極的思維,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和諧的“共振狀態”。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生物;整合
目前,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意識在教育領域不斷深入,電教手段的全面展開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各個學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而初中生物教學是學生接觸自然科學的新起點,對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科學,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熱情至關重要,其中所涉及的微觀、宏觀概念較多,抽象知識貫穿教材的始終,所以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生物教學領域顯得尤為重要。
一、多媒體與初中生物教學整合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師講,學生聽,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樣課堂教學結構簡單,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師生互動少。作為初中生物老師,我清楚地認識到初中生物學研究的是生物的形態特征、生理特點、生態環境,單靠語言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以及投影、錄像、自制課件等功能演示,將課本上的微觀知識宏觀化,抽象知識可視化,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采用多種分析器協同工作,這樣學習效率會明顯增強。
二、多媒體與初中生物教學整合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物教學的效果,但同時如果應用不當,也會隨之帶來一些問題。
1.認識上的誤區
很多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技術越先進越好,媒體使用的越多越好,所以在公開課的講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老師手忙腳亂,因為課堂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媒體,而這種認識是一種誤區,依據教育研究表明,媒體的使用要以最優化為原則,這樣要求我們在課堂中要認真的分析教學內容適合使用哪些方面的媒體,應該如何使用才能達到最優化,而不是盲目的選擇多種媒體,而且也不是媒體技術越先進,教學效果就越好,有些傳統的教學媒體也有其適用性,所以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2.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
很多教師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對于生物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一味的依賴多媒體技術,比如下載一些演示實驗在屏幕上播放,而忽略讓學生實際參與實驗過程,這也是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一大誤區,這樣教學中缺少了學生的互動,而生物教學應該說離不開實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
3.信息冗雜、忽略重點
多媒體應用于教學中,往往呈現的信息量多而雜,甚至超越學生的接收能力,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周圍任何環境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注意力,而在課堂上則要求學生把有限的注意力盡可能地傾注并參與到有效教學活動中來,如果課件上可有可無的信息總出現在學生的視野里,學生就會分心,找不到重點,失去多媒體應用的意義。
三、多媒體與初中生物教學整合的策略
針對以上多媒體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我結合自己所學教育技術學有關知識,以及自己在生物教學中的經驗,提出以下幾條解決策略:
1.加強有關教育技術學理論知識的學習
教育技術學的相關理論研究了如何在教學中更好的使用媒體,以及一些教學設計理論,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只有很好的利用這些理論,教師在研讀課程標準以及教材時,才能準確把握生物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合理的設計教學程序,做到針對性強,有的放矢。
2.加強師生、人機之間的交互性
多媒體應用于生物教學中,交互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互,另一個是人機之間的交互。對于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通過網絡比如Blog、微博、QQ、MSN等方式實現在線討論或離線討論以及答疑,這樣的交互方法大家可以各抒己見,針對某一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形成一個全面、深入的討論結果,同時在這種交互中,教師作為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免學生討論偏離正確的方向。
3.注重反饋
反饋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反饋可以及時調節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課件設計過程中,要努力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反饋及時、準確的特點,使課件具有跟蹤學生學習情況的能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師獲得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正確地調整教學程序。
4.要注重知識,也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應用于生物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作為教師,還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多媒體畢竟不是萬能的,不能代替教學中的所有環節,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驗環節,實驗活動還是需要學生親自來做,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結語
多媒體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無疑給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刻板、劃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隨之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真正的理解和認識其內涵,揚長避短,用其來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韓順利.淺議初中生物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 教育教學論壇. 2011,25
[2]李學明.多媒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利與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1,8
關鍵詞 微課 初中生物學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微課是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微課能提供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和圖文聲并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所需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這四大要素,在保證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構建知識意義的同時,還實現了學習者個體與群體之間協商討論式和交流互動式的學習。
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利用微課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明確對象,創設氛圍,并嚴格按一定的流程開展,主動且有主見地參與學習,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達到能自我識別、選擇、培養和控制學習過程的培養目的。應用微課的生物學教學,將一些學生能自學習得的重點知識、偏抽象或偏理論的難點放到了課程學習之前,教師通過“學習單”等方式指導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自主探索本節課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2 基于微課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
曾經美國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面對面教學、在線學習以及混合學習三種教學方式中,混合學習是最高效的,面對面教學是最低的,因此微課的教學采用混合學習的模式?!凹毎至雅c分化”是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一節的內容,主要包括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與組織形成兩個內容。如果按照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合作探究。描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大致變化過程”是第一課時“細胞分裂”中的難點,牽涉到高中知識,抽象難懂,學生對細胞分裂的連續性沒有一個清晰、整體的認識,對于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內部細微變化沒有感性的認識,教師在平時的講授過程中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筆者通過課前制作的微課,借助互聯網,進行了翻轉課堂式教學的嘗試,優化課堂結構。
2.1 課前學習――在線學習
課前學習是課堂活動的基礎,教師需要進行學情分析、教學任務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同時還要進行微課的選題、設計、制作。教師在課前3 d將微課通過班級QQ群傳給學生,提醒學生下載,并發放“學習單”,要求學生自學微課內容。學生在“學習單”的指導下,明確學習內容,確立微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觀看視頻。
在課前準備環節,學生和教師的任務安排如下:
學生自學觀看微課;在“學習單”的指導下,學習新知識。
教師制作微課;設計“學習單”;及時了解學生對微課的掌握情況。
2.2 課堂活動――互動交流
在傳統課堂上,“細胞分裂”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需要一節課的時間,其中還包括觀察實驗“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究與互動。利用微課教學,將細胞分裂一節的重要概念放在課前學習,“學習單”的充分利用既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啟發學生思維,在課堂上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小組交流與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并對問題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前提。課堂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組內交流學習單中的疑難問題,請組內的同學解決;組內不會的問題在全班討論交流,如果出現都不會的問題則由教師來指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每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構建新知識。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和教師的任務安排如下:
學生:小組合作,互動交流;實踐檢測;解決新問題;拓展、應用。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合作;引導學生深層次與微課對話;反饋評價。
在本節課上,教師在課堂上增加了兩項探究活動,利用課堂實踐來檢測微課掌握情況,暴露學生易犯的錯誤,讓課堂有精彩的生成。① 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玻片標本,要求學生在復習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后,嘗試依次找出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P45圖3-6中指出的染色體的三個狀態“細胞中出現染色體”“染色于細胞中央”“染色體向細胞兩端移動”。② 要求學生畫出細胞分裂的過程,特別注意思考親代細胞與子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以及子代細胞個體間數目的關系。
新課標理念強調過程性評價。在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實踐中,筆者主要對小組課堂表現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小組課堂表現的評價是由組長和教師根據各小組課堂的參與度及目標的達成度等方面進行粗略的課堂觀察和記錄,然后算出積分,評選出每節課的優秀小組,記入小組考評成績。小組成員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微課學習單上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課堂反饋、檢測等。
本節課有了課前的微課學習,課堂時間變得寬松,課堂上留存互動交流、實踐檢測的時間使得學生在本節課學習很輕松,從理論到實踐,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變得豐富多彩。
3 教學體會與反思
利用微課易于整合到課程之中的優點,在生物課堂中引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課堂講授以微課的形式提前錄制好,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微課資料、學習單等,自主學習知識要點、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學習更積極、更主動、更高效。
翻轉課堂雖然在本節課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但是如何將微課資源與生物課堂有效地結合,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將繼續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嘗試將微課理念引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從熟練掌握開發設計微課資源入手,針對不同的課型(如新授課、實驗課、生物小中考復習課等),試圖改變自己的課堂模式,用系統思維方法對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整體策劃,明確對象,創設氛圍,并嚴格按一定的流程開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一堂課的任務,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微課資源的利用,還要掌握。引導學生在微課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最終使學生主動且有主見地參與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構建課堂“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電子書包在生物會考復習中發揮的優勢
技術的革新為傳統的教學帶來更便捷的服務,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更有效的課堂教學。電子書包的應用讓教師把課堂的范圍延伸到教室之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回到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全新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人機互動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出更多的優勢。
1.1 互動交流強,尤其在小組研討中
小組研討以發帖的形式開展,教師一個帖子,內容是要求學生完成的某項任務及注意事項,學生根據要求以文字、圖片、甚至錄音的形式來展示小組的研討成果,也就是“跟帖”。教師可以展示所有帖子,并展示有代表性的進行講解。有學生都能看到所有的“跟帖”,這樣除了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還參與評價了別組的成果,相互比較互相學習,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和好勝心)非常高,使得課堂有效性非常好。學生也能將自己的疑問以帖子形式,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能及時回應,各抒己見,形成“頭腦風暴”。
1.2 數據統計,批量修改功能強大
電子書包的課前預習、投票、課堂練習等很多功能都實現了統計功能,學生做完作業后提交,教師就掌握了全部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能及時掌握參與和未參與學生的具體完成情況,例如哪位學生沒有完成或哪位學生沒認真完成。課堂練習的批量修改使作業實現了學生和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教師發回答案的同時學生得到批改后的作業,這樣及時的反饋加強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實時顯示答題情況能及時反映學生的真實學情,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和調整教學策略。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很難逐一具體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能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加以注意。但通過對電子書包的課堂數據統計分析(圖1),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心中有數從而做到具有強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
1.3 錯題本的功能
在作業設計時,教師只要預設好錯題發回重做功能,使學生一旦做題錯誤,這道題就會發到學生的錯題本里,學生打開錯題本就能重做,同時能夠在自己的錯題本上對自己的錯題進行分類整理(圖2)。在線作業模塊中“我的錯題本”功能簡單易操作,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積累錯題集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養成勤于反思的好習慣,在錯題復習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電子書包的小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初中生物教學重視概念的掌握,經常需要在書本上劃線,而部分學生總是沒法及時找到需要劃線的部分。使用電子書包的畫筆功能,在屏幕中將課本畫出,學生幾乎不會再出現找不到的問題?;卮饐栴}時,學生可以使用搶答功能,教師可以看到第一個到第N個搶答的同學順序,學生對此樂此不彼。投票功能也能讓學生樂于參與。當發現學生不認真聽講而玩平板時可以“鎖屏”,學生平板主即鎖定無法操作,等需要時再“解鎖”。
2 引導學生合理地使用電子書包復習初中生物
科技是把雙刃劍,電子書包走入課堂,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問題。如學生會不會利用電子書包玩游戲呢?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如教師可以在電子書包里安裝一些軟件,對游戲功能進行了一些限制,學生們無法去下載游戲軟件。教師也可以將游戲環節的設置圍繞教學內容來展開,將一些知識點設計成簡單的游戲,學生可在回答問題時進行闖關,獲得加分獎勵,既溫習了知識,又不會覺得枯燥。只要教師正確利用,抓住時機將這些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科技產品,轉變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更有效地促進教學的工具,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3 電子書包在初中生物復習教學的探索中存在問題
3.1 電子書包資源少,備課難度相對大。
除了廠商提供的電子書存放于資源庫內,很多教師常用熟悉的資源都需要自己上傳,如圖片、習題、音頻等。例如復習課主題三“生物與環境”的習題,不能以WORD文檔形式整頁上傳。例如:海灣淺水處長綠藻,稍深處長褐藻。可見影響海洋植物分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上傳這道題目需要點擊創建試題:選擇試題類別為單選類、題型為單選題、分值輸入1分或2分、選項選擇字母、將題目及4個選項、解析分6次拷貝在指定位置,正確答案也要記得進行選擇(如圖3)。
輸入后生成的題目在位置上會有誤差,比如箭頭或圖片的位置,需要不斷輸入、調整和修改。這樣電子書包的批改功能才能確保無誤地進行批改,這也就是備課量大的原因之一。
3.2 操作難度較大
教師利用電子書包進行授課,需要先熟悉,再內化,后轉化,部分功能不熟悉只能請電子書包技術員從旁協助備課。電子書包是一種新的程序,跟原有課堂教學有很大不同,教師除了面對學生、黑板,還要同時面對教師平板、電腦屏幕和投影屏幕,并掌握學生平板的變化。每一次授課都得同時用到電腦屏幕、教師平板、學生平板的切換,剛開始教師會有目不暇接、手忙腳亂的感覺。
3.3 學生好奇心強
部分學生對平板的興趣超過了對課堂的興趣,這就將教學放在了不利的地位,可能會“歪樓”,需要教師及時干預。還有部分學生操作仍不熟練,而個別進度快的學生會使用平板的其他功能如拍照等而忽視教師的講授。教師要善用鎖屏功能,在發送資料給學生前就應該把提醒和注意事項說清楚,否則會導致學生只專注在教師發送的資料中,卻忽視教師的講課。
3.4 課堂教學節奏的調控性強
>> 神奇的絲綢之路 未來的融合之路 崎嶇的融合之路 玉石之路:源自昆侖的神奇通道 社交網絡的融合之路 布滿荊棘的融合之路 神奇的旅行――種子的傳播之路(下) 絕世親情,鋪就神奇的生命與財富之路 博弈融合的中國低碳之路 深圳廣電的三網融合之路 西方雕塑與建筑的融合之路 線上線下的融合之路等 反叛與融合的女性成長之路 線上線下的融合之路 中西融合:彩墨畫的探索之路 大傳媒時代的傳媒融合之路 林風眠的中西融合之路 《融合之路》系列策劃互聯的意義 走出大眾特色的媒體融合之路 縣級廣電媒體的融合之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輕盈的音樂、優美的畫面,印象深刻,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很快進入探知狀態。
再采用圖片展示花的結構,
如蘭花http:///flower_picture/lanhua/images/03.jpg
梅花http:///flower_picture/meihua/images/15.jpg
http:///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 =2&word=
http:///i?word=%D6%F1%D7%D3&opt-image=on&cl=2&lm=-1&ct=201326592&ie=gbk
荷花http:///flower_picture/hehua/images/10.jpg
讓學生配以一詩一畫欣賞,與語文知識鏈接,最后以錄像視頻短片《金縷衣》結課http:///tobest/4312361,寓意深遠。再有,生物進化的內容,抽象,歷史久遠,任何人無法再現若干憶年前的歷史變遷,所以,需要信息網絡技術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用生動的畫面,逼真的聲音,栩栩如生的文字解說表現出來,突破時空距離穿越歷史,讓學生“身臨其境” ,對生物進化有整體認識和理解, 體驗生命之神奇 ,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由此可見 ,生物課堂教學融合信息技術,圖文聲像并茂,可突破時空、環境、季節的限制,對不少知識情境可以進行逼真的模擬和再現,如細胞的結構很微觀、肉眼看不見,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打破了人們在認識自然界時空上的限制,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各種能力養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神奇的融合之路,給新課改帶來了無限的曙光!
應該說,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信息技術將為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信息資源提供可能,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培養學生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的社會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