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的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氣候變化;病蟲危害;氣象條件
前言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會造成病蟲害危害范圍擴大、病蟲危害程度增大,季節變化較大的地區對農作物病蟲害產生的最主要影響就是冬季越冬和地域性遷徙。因此,氣候環境變化所影響的不僅是人們生存環境,同時也影響著水稻生產。下面我們就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實現水稻安全生產具體實施策略展開論述。
1 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產生的影響
通過實際科研結果分析研究發現,外界溫度是水稻病蟲害產生的主要因素,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病蟲害也會停止繁殖生育,也會出現大量死亡,高溫天氣也會造成病蟲害死亡但其死亡面積相對較小,由此可知,高溫或低溫都能夠扼制病蟲害發育發展。
現階段,隨著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各地普遍存在冬季氣候變暖的情況,這提高了病蟲害過冬創造了一定的生存機會。特別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氣候回暖,農作物播種時期,病蟲害就會提前出現,這會極大的增加病蟲害的暖孵化率,嚴重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再者,降水量也是影響水稻病蟲害發生的又一誘因。例如,降水量較多的時期,大氣濕度較高,這樣就會影響稻縱卷葉螟遷飛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卷葉螟的繁殖數量,能夠起到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降水量影響病蟲害繁殖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降水會造成蟲卵發霉變質,降低蟲卵的存活率,破壞蟲卵生存環境。通常每年的3、5月份是病蟲害最佳的繁殖時期,其主要原因是該時期降水量較少。同樣,光照也會影響螟蟲類水稻病蟲害的進食、繁育、休息和休眠等內容,這樣也會對螟蟲類水稻病蟲害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春夏季日照時數的變化,這給病蟲害繁殖發展創造了一定的便利條件。而若是每年3、4月份不能實施水稻種植區域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就會造成稻縱卷葉螟和鉆心蟲危害面積擴大,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2 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途徑
針對當前水稻種植方面的需要,我們需要綜合考量頻繁發生的災害性天氣,做好生產實際情況調查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預防策略,提升水稻質量和產量。
2.1 培育推廣抗逆性較強的水稻新品種
為了更好的應對逐漸惡劣的氣候變化,更好的滿足我國糧食種植需求,我們應當全面考慮當地種植生產情況,并在高產優質的種植基礎上,積極引進、推廣抗逆性較強的水稻種植品種。優質水稻品種的引進,最好是考慮抗病、抗倒伏等特點,盡量將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影響降至最低。目前,最為優質的水稻品種就是雜交稻的抗逆性較強,而雜交稻的優質高產的生長優勢,雜交稻能夠更好的適應氣候環境和栽培條件變化。我們應當積極推廣優質水稻品種種植,保證水稻生產安全,提高水稻質量。
2.2 創新并完善水稻育苗拋秧法
常用的塑盤育苗拋秧法在我國較為常見,我國有極大部分地區采用的是這種水稻種植方法,該方法極大的提升糧食的生產產量和質量。近年來,災害性天氣頻繁,受臺風和暴雨的影響水稻育苗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而受拋秧期早期的影響水稻秧苗易受寒潮冷害的巨大影響,也就是說常用的育苗拋秧法已經不適用于大面積的田地生產種植。因此,我們應當不斷進行育苗拋秧法創新和完善。第一,進行盤下肥改進,選用三元復合肥一次性施用,這極大的增添了水稻秧苗根系的活力;第二,改進原有的拋秧育苗法,采用5.0~5.5片苗帶蘗拋秧法,不斷提升水稻秧苗整體素質;第三,選用單穴近距離點拋秧,不斷提升拋秧質量,提升大田秧苗抗逆性。
2.3 綜合防治病蟲害
氣候變化也對病蟲害發育規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各種災害天氣的影響,水稻病蟲害的危害也更加嚴重。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引進抗逆性較強且生命力頑強的水稻培育抗病品種,全面推動優質水稻品種的使用,優化大田栽培技術。積極開展水稻田間調查,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防治效果,實現水稻增產增收。水稻病蟲害危害應當綜合運用農業防治手段和藥物治理相結合,落實各項水稻栽培技術。
水稻作為種植用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它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種植作物。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忽視,造成了環境氣候條件的日益惡化,水稻種植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因此,我們必須要正視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發展產生的影響,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產量。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重要經濟來源,水稻種植極為重要。因此,我們要根據水稻病蟲害發展趨勢影響,積極做好各項應對措施,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條件,貫徹落實水稻病蟲害防治策略。
⒖嘉南祝
[1]張蕾;霍治國;王麗;姜玉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作物蟲害發生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2年06期
[2]古贊飛;興國縣氣象因素對水稻病蟲發生及危害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0年10期
[3]張國慶;氣候變化對生物災害發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01期
[4]寧祖欣.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J]. 農技服務. 2016(11)
[關鍵詞]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黃斑;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視網膜厚度
[中圖分類號] R779.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11(b)-029-03
Research on the early changes i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of myopia after
LASIK
YANG Jie, LU Minggang, SHAO Qi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2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arly changes in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 of myop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 (LASIK). Methods: We studied 60 eyes of 3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ASIK for myopia.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OCT with 6 mm scanning length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through foveola. The mean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thickness in foveola, 175 μm and 750 μm to foveola,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Results: The superior, inferior, nasal and temporal,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thicknesses in foveola and 175 μm to foveola were significantly thicker (P=0.000, 0.002, 0.001, 0.002, 0.001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before. The superior, inferior, nasal and temporal,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thicknesses in 750 μm to foveola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1 day postoperative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operative and 1 day postoperative in the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thickness of all sites (P>0.05). Conclusion: Early after LASIK operation macular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within 750 μm to foveola exist edema, but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were not.
[Key words] LASIK; Macula;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Retinal thickness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廣泛開展的一種安全、有效的近視矯正手術,但術中短暫性的高眼壓等手術因素可能對視網膜造成一定危害,成為近年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通過OCT對30例(60眼)近視患者LASIK術后黃斑區視網膜的觀察,旨在探討LASIK手術對近視患者黃斑區視網膜的早期影響及其范圍和程度。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2010年7月1~31日在我院就診并行LASIK手術的近視患者30例(60眼),其中,男18例(36眼),女12例(24眼);年齡18~37歲,平均(22.13±5.22)歲;術前矯正視力1.0~1.2,近視屈光度-2.50~-7.00D,平均(-4.83±1.33)D。均無外眼及眼底病變。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 d進行檢查。
1.2 方法
1.2.1 常規檢查檢查患者裸眼遠、近視力,最佳矯正視力,應用TOPCON CT-80非接觸眼壓計測量眼壓,應用ZEISS SL115裂隙燈進行眼前部檢查,應用NIDEK UP-1000角膜測厚儀測量角膜厚度,利用ZEISS ATLAS-900角膜地形圖儀測角膜地形圖,利用NIDEK ARK-700A電腦驗光儀及TOPCON IS-400綜合驗光儀進行醫學驗光。
1.2.2 OCT檢查方法采用德國ZEISS-HUMPHREY公司生產的OCT3000測量近視眼LASIK術前及術后第1天黃斑區視網膜厚度。檢查參數:掃描深度2 mm,掃描長度6 mm,軸向分辨率10 μm。患者取坐位,下頜置于頜架,采用內注視方式,掃描方式采用快速黃斑掃描程序,對每只眼黃斑區掃描3次,并對其中可信度最高一副圖像采用計算機手工測量方式測量視網膜厚度。視網膜神經感覺層厚度為OCT圖像中兩條紅白色光帶之間距離,由于OCT圖像中視網膜色素上皮層(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不易分開,故下方紅白色光帶包括這兩層,所以一并計算。分別測量患者術前及術后第1天黃斑中央小凹,距中央小凹鼻、顳、上、下側175 μm及750 μm處視網膜神經感覺層、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厚度。
1.2.3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由有經驗的醫師進行常規LASIK手術。負壓吸引后使用法國MORIA M2板層角膜刀作厚度160 μm角膜瓣,使用ZEISS準分子激光系統行激光切削,行瓣膜復位和瓣下沖洗,術后予典必殊滴眼每日4次,以后每周減1次,4周停藥,淚然眼液每日4次至術后1個月。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對OCT測量值進行配對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
LASIK術后黃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 μm上、下、鼻、顳側視網膜神經感覺層厚度較術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807,P=0.000;t=3.381,P=0.002;t=3.622,P=0.001;t=3.323,P=0.002;t=3.777,P=0.001)。LASIK術后距黃斑中央小凹750 μm視網膜神經感覺層上、下、鼻、顳厚度較術前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2。
LASIK術后黃斑中央小凹及距中央小凹175 μm、750 μm上、下、鼻、顳側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厚度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3。
表1 LASIK手術前后黃斑中央小凹視網膜神經感覺層和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厚度(x±s,μm)
Tab.1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in foveo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與術前比較,P<0.01
表2 LASIK手術前后黃斑區視網膜神經感覺層厚度(x±s,μm)
Tab.2 Thickness of retinal neurosensory layer in macu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與術前比較,P<0.01
表3 LASIK手術前后黃斑區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厚度(x±s,μm)
Tab.3 Thickness of RPE and choriocapillaris in macula before and 1 day after LASIK (x±s, μm)
3 討論
近年來LASIK手術以其適應證廣、術后視力恢復快、反應輕、無疼痛等優點,成為近視矯正的主要手術方法,但術中負壓吸引,術中光源照射等因素是否會對黃斑區視網膜產生不良影響成為關注的焦點。李新宇等[1]認為術后1 d視網膜厚度明顯增加,術后1周恢復術前水平。姚志斌等[2]認為高度近視眼LASIK術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水腫,其程度輕微、可逆,未影響視力,1個月內消退。上述研究表明,LASIK術后早期存在視網膜水腫,一段時間后逐漸恢復到術前水平。有相關文獻發現目前使用OCT觀察LASIK術后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變化,多采用黃斑地形圖分析程序自動測量分析,該程序不能分別描述視網膜神經感覺層和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厚度變化,故無法確定水腫累及的視網膜層次和范圍,且應用手工測量較計算機自動測量的結果重復性更好[2-3]。所以,本文全部數據均采用手工測量,旨在探討LASIK手術對近視患者黃斑區視網膜的早期影響及其范圍和程度。本文采用眼科全書對黃斑的定義[4],即視顳側3~4 mm,水平線下0.8 mm處,直徑約1.5 mm區域為黃斑,其中央1.5°(350 μm)為中央凹,中央凹中心為中央小凹來設定黃斑區視網膜厚度的測量部位及范圍,通過對數據統計分析得出,LASIK術后早期存在黃斑水腫,水腫局限于中央小凹為中心半徑750 μm范圍內;黃斑水腫僅存在于視網膜神經感覺層,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無水腫改變。
LASIK術后導致黃斑區視網膜神經感覺層水腫的原因可能為,①負壓吸引:術中負壓吸引造成瞬間眼壓升高至65 mm Hg以上,在角膜切開瞬間甚至可達140~360 mm Hg[5]。Michelson等[6]報道眼壓每升高10 mm Hg,視及周圍血流速下降7.4%~8.4%。Harris等[7]采用視網膜血管測量法進行觀察,眼壓急劇升高可增加血管阻力,自睫狀后動脈至脈絡膜、視網膜及視神經血管血流均明顯減少,因此推斷負壓吸引時視網膜供血將全部中斷,視網膜缺血缺氧,組織功能和形態將受到損傷,其程度與血流中斷時間長短成正比。②灌注再損傷:負壓吸引前后眼壓瞬間變化可導致血管在短時間內斷流再灌注,從而造成視網膜微血管內、外屏障的功能損害,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一系列病理改變[7-8]。③軸漿傳輸阻滯:急性眼壓升高時,軸漿運輸受阻,細胞骨架蛋白結構受到破壞,不能向前延伸,線粒體得不到充分的營養物質和氧的供應而發生變性、數目減少、能量代謝障礙,造成包膜內外物質的主動轉運因能量缺乏而趨向停止,使視神經通透性和組織液含量增加,軸突腫脹、變性[9]。④機械作用:Panozzo等[10]研究認為術中負壓對眼球產生快速機械擴張作用,造成眼球前后徑增大,水平徑縮短,停止負壓吸引后由于力的反向作用前后徑縮短,水平徑擴張,從而對玻璃體基底部和后極部產生機械牽引力。⑤注視燈:LASIK術中要求術眼注視固視燈,黃斑區因屈光系統的光線折射聚焦作用,聚集較高能量,同時視錐細胞對光損傷較敏感,因此LSAIK易造成黃斑區局部病變[11]。⑥黃斑區結構特殊:黃斑區與玻璃體連接緊密易受到玻璃體牽引產生的機械力作用。黃斑區細胞密度大,錐細胞在凹部150~200 μm處密度最大,被稱為中央錐細胞束。中央錐細胞束處錐細胞密度可達385 000個/mm2,黃斑中央250~600 μm為無血管區[12]。上述解剖特點決定了黃斑區對能量要求高,對缺血缺氧損傷更為敏感。
黃斑區水腫未累及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范圍局限。考慮為:①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供豐富有較多側支循環,對缺血缺氧損傷耐受能力較強。②機械作用及注視燈產生光損傷主要被神經感覺層吸收,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受影響較小。③負壓吸引時間較短,對于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損傷不明顯。
LASIK術后早期黃斑區視網膜神經感覺層距中央小凹750 μm內存在水腫,但未累及RPE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范圍局限。根據文獻報道水腫多在術后1周左右消退,所以,LASIK手術仍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近視矯正手術方式,但盡量從各個環節減少LASIK對黃斑區視網膜造成的不良影響,如縮短負壓吸引時間和強度、降低注視燈亮度等可進一步提高LASIK手術安全性,使之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新宇,雷澄,劉磊,等.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前后視網膜厚度變化的臨床觀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5(6):810-812.
[2]姚志斌,劉漢強,馬長榮,等.近視眼LASIK后黃斑區視網膜厚度變化的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23(10):1075-1078.
[3]王卿,范慧君,譚麗霞,等.LASIK屈光手術對近視眼黃斑區視網膜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9,19(4):202-205.
[4]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36.
[5]Farah SG, Azar DT, Gurdal C, et 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iterature review of a developing technique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8,24(7):989-1006.
[6]Michelson G, Groh MJ, Langhans M. Perfusion of the juxtapapillary retina and optical nerve head in acute ocular hypertension [J]. Ger J Ophthalmol,1996,5(6):315-321.
[7]Harris A, Joos K, Kay M, et al. Acute IOP elevation with scleral suction: effects on retrobulbar haemodynamics [J]. Br J Ophthalmol,1996,80(12):1055-1059.
[8]Quigly HA, Zack DJ, Pease ME, et al. Ret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of BDNF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s blocked by acute IOP elevation in rats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11):3460-3466.
[9]潘曉晶,楊先,王傳富,等.急性高眼壓兔眼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凋亡的病因分析[J].山東醫藥,2000,40(14):7-8.
[10]Panozzo G, Parolini B. Relationships between vitreonetinal and refractive surgery [J]. Ophthalmology,2001,108(9):1663-1668.
[11]龍琴,張豐菊,孫洪臣,等.再次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對中央角膜內皮和視神經視網膜功能的影響[J].中華眼科雜志,2002,38(12):731-735.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氣候的變化對全球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在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是很顯著的,特別是對一些低海拔的國家和地區,氣候變暖也將可能會國家與地區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全球都在盡量適應氣候變化的所帶來的問題,也盡量解決這些問題。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本文主要在全球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相關研究基礎上,著重對我國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進行論述。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首先就會表現在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當全球氣候變暖,就會表現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主要就是因為氣候變暖會加快冰川的融化速度,使得海平面容易上升。根據IPCC的報告顯示,截止200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面,全球溫度升高的趨勢是每十年升高0.13攝氏度。全球溫度的升高不僅導致了冰川融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而且溫度的升高也會使得海水不斷擴張,這也同樣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
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
氣候的變化對于全球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這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也需要引起我國的重視與關注,特別是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諸多問題,更是應該引起各方的注意。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諸多影響已經顯現出來,首先就是氣候變化對我國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強度都產生了影響。對降水量的影響,不同的地區也呈現出不同的趨勢,比如西部地區的降水總量就呈現出增長的趨勢,而西南地區的降水量就呈現出減少的趨勢,因此,不同的地區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時候在降水量上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氣候的變化也對我國不同地區的降水頻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就表現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降水頻率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主要就是東部地區的降水頻率明顯減少,而西部地區的降水頻率有所增加。雖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水資源的利用率也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增加,因為降水量雖然增加了,但是氣候變暖之后導致的蒸發量的增多也會影響到水資源的利用率。其次,氣候的變暖也對我國冰川的融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減少了我國冰川的面積,這對我國主要依靠冰川徑流補給的河流產生了很大影響,直接減少了這些河流的徑流。最后,氣候的變化也對我國水循環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會對水災害產生很大的影響,或者是引發一些其他的自然災害,因此,必須重視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對氣候的變化以及水文水資源的變化進行科學合理的監控,并且結合科學的技術方法對水文水資源的變化趨勢進行預估,盡量預防一些災害的發生,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我國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的水文水資源的問題。
氣候變化趨勢下的水文水資源工作方向
在前文中已經論述了我國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很多影響都是比較負面的,這對我國水文水資源工作的長期發展來說提高了難度,也使得我國水文水資源的發展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在此背景下,結合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以及我國水文水資源工作的發展現狀,筆者將對氣候變化趨勢下的水文水資源工作方向進行論述。
首先,應該客觀正確認識我國水文水資源工作的現狀。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影響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現在能做的就是要客觀正確地認識這個已存的事實,只有客觀正確認識這個事實,才能結合這個事實以及科學的方法與成功的經驗來開展我國水文水資源的工作。我國諸多的水災害事件已經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水資源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大,而且水資源對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十分敏感的。表現較為顯著的就是水資源在面對洪澇、干旱或者其他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適應能力比較低,因此,這也是我國水文水資源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應該在今后的水文水資源工作中重視解決這一問題,或者是提高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其次,除了正確認識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之外,還應該客觀認識到解決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也包括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設、水資源管理機制的建設、經濟發展因素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因素等。要加強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首先就是要強化水文水資源的專業知識,用專業的知識來分析我國水文水資源的現狀,也用專業的知識來協助解決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施工過程中,也應該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問題,提高我國水利工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以預防我國水文水資源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的一些水災害的發生。
最后,提高我國對水文水資源相關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大對這些研究的投入,以促進我國有更多的科學研究可以投入到生產和生活中,不僅有助于解決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國水文水資源研究事業的發展。
結束語
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是顯著的,很多水災害的發生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本文主要論述了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產生的影響,而且也提出了我國水文水資源工作的發展趨勢,希望可以提高我國水文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我國水文水資源研究工作的進步,文中不妥之處還望指出。
參考文獻
關鍵詞:壽光市;地面溫度;氣溫;氣候傾向率;氣候突變
中圖分類號 P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9-137-03
IPCC第4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100a(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1]。我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揭示:在最近的50a全國年平均氣溫增加1.1℃,增溫率為0.22℃/10a[2]。廉麗姝等對山東省近40a(1961-2001年)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表明:山東省平均氣溫增溫率為0.24℃/10a[3]。多項研究證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溫度變化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制約著社會、經濟和生態的發展[4-7]。
本文選用壽光市1961-2010年的地溫和氣溫資料,運用現代氣候學診斷分析方法,對壽光市近50a的近地面溫度和空氣溫度變化特征進行分析,以期揭示壽光市的溫度變化規律,旨在為壽光農業結構調整,合理利用開發氣候資源、科學預防和減少各種氣象災害提供參考,同時為當地大棚蔬菜產業的發展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選用壽光市氣象觀測站1961-2010年平均地溫(0cm地面)和氣溫、極端平均(包括平均最高、最低地溫、氣溫)資料。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生成逐季序列。多年平均值采用1961-2010年的50a平均。
3 結論
(1)近50a來,壽光市平均地溫和氣溫均呈遞增趨勢,年、季、月平均氣溫的增溫率均高于地溫的增溫率。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地溫與氣溫增溫率依次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2)平均最高、最低地溫和氣溫均呈遞增趨勢,最低溫度的增溫速率遠高于最高溫度的增溫速率,最低氣溫的增溫速率高于最低地溫的增溫速率,最高氣溫的增溫速率低于最高地溫的增溫速率。
(3)由于平均氣溫的增溫率遠高于地溫的增溫率,故二者之間的差值越來越小,平均地氣溫差遞減率為-0.18℃/10a,50a來年平均地氣溫差已減小了0.9℃。年平均最低地氣溫差也呈遞減趨勢,遞減率為-0.09℃/10a,平均最高地氣溫差呈遞增趨勢,增溫率為0.04℃/10a。
(4)壽光市地溫與氣溫的顯著升高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可以看作是對全球和中國氣候變暖的一種響應,氣溫對氣候變化反應較地溫敏感,冬季較其他季節敏感,氣候變暖在最低溫度上表現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IPCC.IPCC Fourth Assessment(AR4)[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2.
[2]丁一匯,任國玉,石廣玉,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1):3-8.
[3]廉麗姝,李為華,朱平盛.山東省近40年氣候變化特征[J].氣象科技,2006,34(1):57-61.
[4]白美蘭,沈建國,裴浩,等.氣候變化對沙漠化影響的評估[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2,7(4):457-464.
[5]廉麗姝.山東省氣候變化有農業自然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氣象科技,2005,33(1):73-76.
[6]丁麗佳.潮州農業氣候變化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對策[J].氣象科技,2009,37(2):190-195.
[7]張星.福建糧食生產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研究[J].氣象科技,2007,35(2):232-235.
[8]賈金明,王運行,王樹文,等. 濮陽市多時間尺度氣溫變化及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氣象,2006,32(9):99-105.
關鍵詞 氣溫;變化特征;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1961―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7-0195-03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逐漸明朗,成為備受世界重視和關注的重大生態問題;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給出:在近100年(1906―2005年)間,全球地面平均氣溫上升了(0.74±0.18)℃[1]。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哈爾濱地區氣候也在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2-8]。本文利用1960―2010年雙城區國家氣象站的氣溫資料,對哈爾濱市雙城區氣溫變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對合理開發利用雙城區氣候資源、做好短期氣候預測、改善農業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使用的資料為雙城區氣象局整編資料,包括1961―2010年的年平均溫度、月平均氣溫、各季平均氣溫等資料。采用氣候傾向率、突變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雙城區近50年氣溫變化的特征[8-15]。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平均氣溫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氣溫的年代際變化特征。雙城區年平均氣溫具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1961―1970年為3.4 ℃,1971―1980年為3.8 ℃,1981―1990年為4.3 ℃,1991―2000年為5.1 ℃,2001―2010年為5.2 ℃。可以看出:年平均氣溫每10年分別上升0.4、0.5、0.8、0.1 ℃。同時,1981―2010年30年氣溫平均值(4.9 ℃)比1971―2000年30年氣溫平均值(4.4 ℃)上升了0.5 ℃。由此可見,雙城區年平均氣溫年代際變化呈連續上升趨勢,1960年代基本處于低溫階段,1970年代氣溫逐漸上升,1980年代以后氣溫上升趨勢顯著。
2.1.2 年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特征。利用雙城區1961―2010年年平均氣溫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和M-K突變檢驗分析,得出雙城縣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圖1)和M-K突變檢驗曲線(圖2)。
從圖1可以看出,近50年來雙城區年平均氣溫呈現出升高趨勢,氣溫傾向率為0.47 ℃/10年,雙城區近50年平均氣溫為4.3 ℃,年平均氣溫
圖2為近50年雙城區年平均氣溫突變分析圖,圖中虛線為顯著性臨界值。從圖中可以看出,年平均氣溫在1985年出現增溫突變,突變后氣溫上升明顯。
2.2 各季節氣溫的年際變化特征及突變分析
2.2.1 各季氣溫的年代際變化特征。從表1中可以看出,雙城區四季氣溫的年代變化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春季變化為1.7 ℃,1981―199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0.9 ℃;夏季變化為1.0 ℃,1991―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0.8 ℃;秋季變化為1.8 ℃,2001―201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90年代上升0.8 ℃;冬季變化為1.6 ℃。1981―1990年上升幅度最大,比1970年代上升1.0 ℃。
2.2.2 各季氣溫的年際變化特征。由圖3a可以看出,春季(3―4月)平均溫度變化呈現上升趨勢,氣溫傾向率為0.44 ℃/10年,雙城區近50年春季平均氣溫為6.2 ℃。春季氣溫年際間波動很大,尤其是近10余年來波動尤為明顯,50年內的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都出現在近10年左右,其中平均最高溫度出現在1998年(9.9 ℃),最低平均溫度出現在2010年(2.6 ℃),二者相差7.3 ℃。
由圖3b可以看出,夏季(6―8月)夏季的平均溫度呈現上升趨勢,氣溫傾向率為0.28 ℃/10年,雙城區近50年夏季平均氣溫為21.7 ℃。其中平均最高溫度為23.9 ℃,出現在2000年;平均最低溫度為20.4 ℃,出現在1972年。在1980年代以前年際間溫度波動較小,但1981年后的30年平均溫度波動較大,并且每隔10年左右就出現1次較大的波動,1982年與1983年間相差2.0 ℃,1993年與1994年相差2.5 ℃,2000年與2002年相差2.5 ℃,2009年與2010年相差2.4 ℃。
由圖3c可以看出,秋季(9―10月)平均氣溫呈現上升趨勢,氣溫傾向率為0.43 ℃/10年,近50年夏季平均氣溫為10.4 ℃。其中最高平均溫度為12.7 ℃,出現在1998年;最低平均氣溫為8.5 ℃,出現在1980年。1977―1986年10年間秋季溫度相對較低平均為9.7 ℃但較為平穩,在2003―2009年秋季溫度較高,平均為11.6 ℃,其他年份波動較大無規律。
由圖3d可以看出,冬季(11月至翌年2月)平均氣溫整體上在波動中逐漸升高,雖然近幾年的冬季比較冷,但氣溫最低的年份比起1960年代只是平均水平,其氣溫傾向率為0.67 ℃/10年,近50年冬季平均氣溫為-10.4 ℃;其中2007年的冬季平均氣溫只有-8.7 ℃,為50年來的最高值。因此,寒冷的冬季越來越少,同時,由圖可發現溫度波動區間有擴大的趨勢,并且極端溫度出現也趨于頻繁。
2.2.3 各季節氣溫的突變分析。對雙城區近50年各季節氣溫變化趨勢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在95%的信度水平上,4個季節均通過了檢測,上升趨勢明顯(圖4)。根據趨勢線和反趨勢線在臨界值之間的交點位置,可以確定各季節的突變時間分別是1981年、1990年、1992年、1987年。
3 結論
(1)1961―2010年近50年來雙城區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氣溫傾向率為0.47 ℃/10年,氣溫在1985年出現增溫突變,突變后增溫明顯。
(2)近50年雙城區四季氣溫均呈現升高趨勢,年際間有一定波動,1960―1970年代,冬季平均氣溫升高0.5 ℃,較其他季節上升較多,但相比其他年代則為上升最少。雙城區各季節溫度上升主要為近30年升高,以冬季的增溫最為明顯,平均每10年上升0.67 ℃;春季、秋季的增溫幅度分別為每10年增加0.44 ℃和0.43 ℃;夏季的增幅趨勢最弱,平均每10年增溫0.28 ℃。各季節平均溫度上升幅度順序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3)運用M-K突變方法對近50年來雙城區年平均氣溫、四季氣溫進行了分析。結果表示:年平均氣溫以及四季氣溫均發生了突變,突變開始時間分別為1985年、1981年、1990年、1992年、1987年。
4 參考文獻
[1] 《廣東氣象》編輯部.氣候變化2007: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IPCC第二次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主要結論介紹[J].廣東氣象,2007,29(2):1-4.
[2] 劉志娟,楊曉光,王文峰,等.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東北三省農業氣候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9):2199-2206.
[3] 劉實,王勇,繆啟龍,等.近50年東北地區熱量資源變化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0,21(3):266-278.
[4] 張雪梅,婁德君,魏松林,等.哈爾濱市冬季氣溫變化特征及其影響[C]//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2007:10.
[5] 郝立生.哈爾濱、石家莊、武漢和廣州的氣候變化對比[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4):193-196.
[6] 那濟海,郝立生.哈爾濱等幾個城市氣候變化的對比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6,15(4):48-52.
[7] 郭家林,姬菊枝.哈爾濱市氣候預測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1-129.
[8] 張晶晶,陳爽.近50年中國氣溫變化的區域差異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1-6.
[9] 郭春生,張紅英.長治市氣候變化特征及對農業影響的分析與研究[J].山西氣象,2010,1(18):29-33.
[10] 張紅英,楊建明,王宗仁,等.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關系的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5(17):176-179.
[11] 楊丁,方鳳滿,任健美,等.山西省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1):60-62.
[12] 錢錦霞,王振華,郝玉峰,等.山西省春季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干旱地區研究,2008,25(1):64-69.
[13] 苗愛梅,武捷,賈利冬,等.1958―2008年山西氣溫變化的特征及趨勢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10,25(3):26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