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壽險 關系

      人口老齡化問題綜述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一定比例的一種人口構成,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我國,從2000年開始,我國老齡化的程度已經超過國際標準,并且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還在逐年遞增,其發展速度令人之驚訝,2011年人口普查時,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將達到世界老齡化人口比例的四分之一。人口老齡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能否認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必然帶來一系列需要妥善解決的社會問題,其解決的好壞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二、我國壽險的新發展

      基于我國老齡化進程,以及中國人的財富積累習慣,我國壽險還將有很大發展空間。人們對壽險的較大市場需求將會為我國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的壽險市場帶來有利發展機遇。作為新興保險市場的代表國家之一,中國的壽險市場發展很快。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特別是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以來,我國的保險總資產和年度總保費收入一直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進入2004年后年度總保費收入增長相對較小,主要原因是因為壽險保費收入增長趨緩,為了保持我國壽險市場的持續發展,在現在的社會趨勢下,即人口老齡化的市場發展趨勢下,對壽險需求的影響研究必不可少。

      以遼寧省壽險為例:從2006年到2011年期間,遼寧省壽險保費收入及增長率和2011年的保費排名對比遼寧省壽險在全國的銷售排名及遼寧省GDP排名情況,我們發現遼寧省壽險業暫時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所以說對壽險市場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但是我國的壽險業經營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它直接影響到壽險公司能否把握住這一有利機遇。對此我國壽險公司決不可掉以輕心。

      三、人口老齡化對壽險影響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增大,人口老齡化的增長程度也在顯著增強,用社會經濟影響指標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經濟社會影響情況,最直接的影響是給社會養老帶來的壓力,而壓力的緩解方式之一就是購買壽險。

      首先,社會保障與醫療服務壓力增大,家庭的養老能力弱化,進而社會養老壓力增大。當然,人口老齡化除了對經濟有壓力,同時也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以2012年1-9月遼寧省保險保費收入數據為例,看一下壽險的比重。

      其次,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在壽險需求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壽險需求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實證研究主要針對影響壽險需求的因素進行定量分析。概括起來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是人口因素;二是經濟及金融因素。人口因素主要指年齡、期望壽命、教育程度和撫養率等與人口結構相關的因素。 在保險業發展過程中,人口因素直接影響保險產品的開發和保險政策的制定,尤其在當前中國已出現老齡化趨勢,同時人口的收入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受教育結構等也出現明顯變化,人口因素的這些變化及其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保險政策部門和機構的關注,分析和研究人口因素的變化與保險業發展的關系,有助于正確制定保險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揮保險業的各種功能,促進國民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經濟及金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財富和價格水平、預期消費等與經濟有關的因素。居民當前的收入、預期消費、流動性需求和消費期望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險的投入,而人口老齡化的提高會導致與居民養老相關的壽險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會增加。另外,人壽保險除了給投保人提供保障外,還能給被撫養人提供保障,因而撫養系數對壽險需求也在某種程度存在影響。

      最后,國外對壽險需求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我們應該把優秀的理論依據與我國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結合,進而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實證研究。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 使用計量經濟模型進行比較分析的方法, 借鑒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應用,對人口老齡化對壽險業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對某些變量如LPI、PAR、DPI和IR采用多種數據和多個衡量指標, 在數據平穩性檢驗的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進行比較研究,既而得出了人口老齡化指標、收入水平指標和壽險保費收入正相關的結論。那么,就是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人們對壽險的需求程度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利率與人們對壽險的需求負相關。

      四、總結

      自從2003 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 000 美元, 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社會經濟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的時期, 居民的消費行為、社會結構、金融結構等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同時, 在這一階段, 保險業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隨著保險業規模的擴張,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壽險業在國民經濟、居民生活以及金融體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責任。人口老齡化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與保障體系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但對正處于上升階段中的壽險業也可轉化為機遇。

      參考文獻

      [1] 廉晶. 人口老齡化與保險產品創新[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6).

      [2] 孫學英. 潘海濤. 中國人口因素對壽險需求影響的實證分析[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07, 22(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第2篇

      劉元志(1992-),男,湖北黃石人,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摘 要:本文針對延遲退休相關問題,通過定義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和國民受教育年限等指標用以描述社會經濟狀況,并結合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已推行延遲退休政策國家的相關數據,通過DEA-CCR模型計算得到延遲退休可能性系數。同時結合回歸預測方法預測我國未來三十年的社會經濟狀況,提出我國的延遲退休方案。結果表明,在2014年延遲退休3年,并在2015、2016、2036和2040年分別增加延遲退休一歲最適宜。

      關鍵詞:延遲退休;DEA-CCR模型;實施方案

      一、引言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為是否應該延遲退休年齡這場爭論劃上了句號,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設計合理科學的延遲退休年齡方案以及如何對設計好的方案進行檢測,所以國內學者對于這個問題的計量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選取合適的指標和角度,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定量計算出延遲退休年限,給出延遲退休年齡方案,如王甜(2012)以城鎮人口為研究對象,從人口增長規律出發,采取分步法,建立了基于人口增長增長下、中短期養老保險基金平衡的定量數學模型,求解得出我國未來15年內的最佳退休年齡[1];二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對不同延遲退休年齡方案所帶來的各種社會效應進行定量測算,以檢測不同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如王振軍(2014)依據人均預期壽命、勞動者參加工作的初始年齡和不同類型勞動對人體體力要求的差異等,就從事不同類型勞動的退休年齡標準進行了延遲設計,然后通過對不同方案自我養老系數的定量測算,檢測了其設計的合理性[2];楊忠慶、秦森(2013)通對對基金積累支付年數、制度內撫養比、新退休少退系數、財政補貼、勞動力和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等五個指標進行測算,對已有的三種不同的退休方案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進行了定量評估[3];苗(2011)在設定合意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基金的相關假設和模型下,分析了推遲退休對養老保險和勞動人口的影響,指出其在社會各個方面發揮的作用[4]。但是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有一定的自身缺陷,只對退休方案設計進行計量研究,并沒有進行方案預期檢驗;而僅僅對方案預期檢驗,甄別不同方案的優劣,卻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方案。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延遲退休年限的確定進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確定影響延遲退休的指標,并將其分成不同的兩類,一類與延遲退休正相關,一類與延遲退休呈負相關,進而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來計算出相應的延遲退休效率,并用延遲退休效率來代表是否應該延遲退休以及延遲退休的年限長度,進而制定相應的延遲退休政策執行的時間表。

      二、指標數據的選擇及假設

      (一)指標的選擇

      1.國民人均預期壽命Y

      國民平均預期壽命,俗稱“人均壽命”。它一般指全體國民的人均壽命,其計算方式為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各年齡段死亡人數,直至最后一人壽命結束,然后根據這一批人活到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人口平均壽命;計算公式是:

      Y=∑ni=1xifi∑ni=1fi

      (1)

      其中n是指分為n個年齡段,fi是指第i個年齡段的死亡人數,xi是第i個年齡段的組中值。

      2.人口老齡化程度P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們定義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公式為:

      P=P60PN

      (2)

      式中,P為人口老齡化程度指數,P60表示年齡大于60歲的人口,PN為總人口數。

      3.勞動力供求狀況Ns和Nd

      勞動力供給Ns是指在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間內,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工資水平上,勞動力供給的決策主體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勞動力需求Nd是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愿意并且能夠雇傭的勞動量,計算公式是:

      Nd=Ed?wp,Ns=Es?wp

      (3)

      其中Ed代表勞動力需求彈性,Es代表勞動力供給彈性,w為貨幣工資,p為價格,wp代表實際工資。

      Ed=ΔDDΔWW,Es=ΔSSΔWW

      (4)

      其中ΔDD為勞動力需求變動率,ΔSS為勞動力供給變動率,ΔWW為工資率變動率。

      4.國民受教育情況

      我們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指標來衡量教育的各個方面, 這些指標包括:入學率、教育成就指標、教育質量指標、受教育廣泛度指標、受教育年限標準差等。我們認為最能恰當測量國民受教育情況的指標應是教育成就的存量指標,它被定義為平均受教育年限.:

      Ao=∑5i=1OitiON

      (5)

      其中:Ao為人均受教育年限;i為受教育程度為標準而分組的組數,i = 1,2,3,4,5,分別代表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中專、技校)、高中(高職、高專)、本科(大專)及以上學歷;O為各受教育程度的年限,在本文中,我們定義文盲半文盲受0 年教育,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12,大專及以上16年;Oi為接受各教育程度的人數;ON為全體國民。

      (二)數據的獲取

      本數據來源于CEIC全球數據庫中2001年至2009年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五國的相關數據,和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的與中國有關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可知,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遲退休情況,以延遲退休的年限記,以60歲為0,,65歲則記為5,給出其延遲退休政策實施年份與延遲退休年限表(表1);并結合上述四個指標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各國相應年份對應的四項指標值表(表2);通過同樣的方法給出中國1991~2010年的四項指標值表(表3)。

      表1 各國延遲退休年限表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澳大利亞 意大利

      年份 2003 2006 2008 2001 2007 2014 2001 2004 2008 2011 2009 2008

      年限 5 6 7 5 6 7 3 5 6 7 7 5

      表2 各國四項指標值表

      國家 年份 人均預

      期壽命 人口老齡

      化程度 勞動力

      供求狀況 國民受

      教育情況

      美國

      日本

      德國

      澳大利亞

      意大利

      2003 76.99 0.12 13.2 0.9401

      2006 77.59 0.12 13.17 0.9539

      2008 77.9 0.125 13.23 0.942

      2001 81.42 0.17 12.97 0.9496

      2007 82.51 0.21 13.2 0.9588

      2014 86 0.209 11.6 0.9566

      2001 78.33 0.16 12.18 0.9212

      2004 78.68 0.18 12.28 0.8948

      2008 79.74 0.2 12.54 0.924

      2011 77.8 0.197 12.2 0.9405

      2009 81.54 0.136 11.62 0.9442

      2008 81.39 0.2 10.1 0.9322

      表3 中國四項指標值表

      年份 國民人均預期壽命 人口老齡化程度 國民受教育程度 勞動力供求狀況

      1991 68.835 0.06 0.977 4.9008

      1992 69.12 0.062 0.977 4.9807

      1993 69.405 0.062 0.974 5.0589

      1994 69.69 0.064 0.972 5.1359

      1995 69.975 0.062 0.971 5.2139

      1996 70.26 0.064 0.97 5.2904

      1997 70.545 0.065 0.969 5.3667

      1998 70.83 0.067 0.969 5.4459

      1999 71.115 0.069 0.969 5.5285

      2000 71.4 0.07 0.969 5.6127

      2001 71.743 0.071 0.964 5.6598

      2002 72.086 0.073 0.96 5.7087

      2003 72.429 0.075 0.957 5.7594

      2004 72.772 0.076 0.958 5.8100

      2005 73.115 0.077 0.958 5.8598

      2006 73.458 0.079 0.959 5.9123

      2007 73.801 0.081 0.96 5.9648

      2008 74.144 0.083 0.958 6.0172

      2009 74.487 0.085 0.957 6.0701

      2010 74.83 0.0887 0.959 6.1229

      (三)模型假設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在研究時假設:第一,在計算人均受教育年限時,假設不同教育階段在入學時即接受了此教育階段的所有年份教育;第二,假設勞動力供求狀況表示為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的比值;第三,假設各職位的環境因素可以粗略的進行比較;第四,假設我國延遲退休年限接受程度與其他國家相同;第五,假設勞動率年增長率保持穩定。

      三、我國延遲退休政策執行的預測時間表

      (一)研究思路

      目前世界各國的退休年齡各不相同,而大部分國家退休年齡都是以60歲為界限。本文選取了5個延遲退休年齡超過60歲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通過研究這些國家的國民人均預期壽命 、勞動力供求狀況、國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等影響延遲退休年齡[5]相關因素,來制定相應的延遲退休政策。從而預測我國出臺延遲退休政策執行的時間表。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將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國民受教育情況這四個指標分成不同的兩類,一類是與延遲退休正相關的指標即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一類是與延遲退休呈負相關的指標即國民受教育情況,通過DEA-CCR模型[6],來計算出相應的延遲退休效率。效率越高,實施延遲退休的可行性越大。用延遲退休效率來代表是否應該延遲退休以及延遲退休的年限長度,進而制定相應的延遲退休政策執行的時間表。

      1.求得五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

      運用CCR模型將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作為一類,并結合表1和表2數據,進行數據包絡分析,得出五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如表4:

      表4 五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澳大利亞 意大利

      年份 2003 2006 2008 2001 2007 2014 2001 2004 2008 2011 2009 2008

      可行性 1 0.98 1 0.99 1 1 0.97 0.95 1 0.99 0.968 0.97

      2.預測中國2010~2040年四項指標數據

      結合表3,分別以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及國民受教育程度為被解釋變量,以時間系數為解釋變量做四個指標的回歸模型,用來預測中國2010~2040年四項指標的數據。設時間系數為t,時間系數從1990年起為0,時間系數=年份-1990。經過異方差、自相關等檢驗,得到四個指標的回歸模型:

      Y=0.343t+67.79,O=e0.020263t-2.856269,L=0.064854t+4.886962,E=e-0.001129t-2.856269

      (6)

      通過此回歸模型進行預測,得到了2011年至2040年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及勞動力供求狀況的數據,如表5:

      表5 中國2010~2040年四項指標數據預測值表

      年份 國民人均

      預期壽命 人口老齡

      化程度 國民受

      教育程度 勞動力

      供求狀況

      2011 75.173 0.088 6.248896 0.9539

      2012 75.516 0.0898 6.31375 0.9528

      2013 75.859 0.0916 6.378604 0.9517

      2014 76.202 0.935 6.443458 0.9506

      2015 76.545 0.954 6.508312 0.9496

      2016 76.888 0.974 6.573166 0.9485

      2017 77.231 0.0993 6.63802 0.9474

      2018 77.574 0.1014 6.702874 0.9464

      2019 77.917 0.1035 6.767728 0.9453

      2020 78.26 0.1056 6.832582 0.9442

      2021 78.603 0.1077 6.897436 0.9432

      2022 78.946 0.1099 6.96229 0.9421

      2023 79.289 0.1122 7.027144 0.941

      2024 79.632 0.1145 7.091998 0.94

      2025 79.975 0.1168 7.156852 0.9389

      2026 80.318 0.1192 7.221706 0.9378

      2027 80.661 0.1217 7.28656 0.9368

      2028 81.004 0.1241 7.351414 0.9357

      2029 81.347 0.1267 7.416268 0.9347

      2030 81.69 0.1293 7.481122 0.9336

      2031 82.033 0.1319 7.545976 0.9326

      2032 82.376 0.1346 7.61083 0.9315

      2033 82.719 0.1374 7.675684 0.9305

      2034 83.062 0.1402 7.740538 0.9294

      2035 83.405 0.1431 7.805392 0.9284

      2036 83.748 0.146 7.870246 0.9273

      2037 84.091 0.149 7.9351 0.9263

      2038 84.434 0.152 7.999954 0.9252

      2039 84.777 0.1551 8.064808 0.9242

      2040 85.12 0.1583 8.129662 0.9231

      3.求得中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

      運用CCR模型將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國民受教育程度作為一類,并結合表5數據,進行數據包絡分析,得出五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7],如表6:

      表6 中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表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可行性系數 0.86 0.86 0.86 0.98 0.99 1 0.88 0.89 0.89 0.9

      年份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可行性系數 0.9 0.91 0.91 0.92 0.92 0.93 0.93 0.94 0.94 0.95

      年份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可行性系數 0.95 0.96 0.96 0.97 0.97 0.98 0.98 0.99 1 1

      因為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程度、勞動力供求狀況及國民受教育程度對延遲退休的影響較大。這四個指標是計算出的延遲退休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是否可以實施延遲退休即相應的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由表4可知實行延遲退休的國家,實施延遲退休的相應年份所對應的可行性系數都相當高,基本接近于1。且可行性系數區間值在[0.95,1]。由此可知,我國若要實行延遲退休,必須在相應的可行性系數較高的年份即在可行性系數大于0.95的年份里。

      (三)結果分析

      由表6可知,在2011年到2040年中,中國延遲退休可行性系數大于0.95的年份為2014-2016、2031-2040,故認為可在2014-2016年以及2031-2040年進行延遲退休。另外,借鑒發達國家逐漸延遲的方式,并考慮到民眾的接受程度,認為可在這兩個年份區間中分別延遲兩歲。在2014―2016年中每年推遲1歲,在2031―2040年中每5年推遲1歲,可制定延遲退休時間表,如表7所示:

      表7 延遲退休時間表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36 2040

      推遲歲數 3 4 5 6 7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借鑒國際社會延遲退休年齡的經驗,如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通過研究這些延遲退休年齡超過60歲的國家的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勞動力供求狀況、國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齡化程度,建立延遲退休年齡效率模型,對國際社會延遲退休年齡各項影響因素制定標準。標準制定后,根據中國各項指標歷史數據,計算中國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勞動力供求狀況、國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未來預測值,當影響因素達到標準值時,就需要進行延遲退休年齡。

      我國當前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干部)或50歲(工人),而在歐美國家普遍的退休年齡都為65歲。我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 1990至2010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供求狀況保持穩定,GDP穩定增長;國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國民受教育年限指標,我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從4.83年提高到6.13年;預期到2020年,國民預期壽命將達到77.1歲,人口老齡化程度指數高達 0.1,勞動供求指數為0.944,國民受教育程度為6.83年,各項指標均滿足延遲退休年齡標準。綜合國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環境趨勢,現階段或者不久的將來,我國有必要進行退休年齡的延遲。(作者單位:1.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項目:2014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制造行業從業人員延遲退休年齡政策》(AH201410378305)。

      參考文獻:

      [1] 王甜.我國最佳法定退休年齡的趨勢分析與數學建模[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2.

      [2] 王振軍.我國退休年齡延遲設計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05): 29-34

      [3] 楊忠慶.秦森.關于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比較[J].中國社會保障,2013,(1): 43-45

      [4] 苗.中國城鎮職工推遲退休年齡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2011.

      [5] 周輝.我國延遲退休年齡限制因素分析與建議[J].學術交流,2011,02:136-140.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村養老 新型居家養老模式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2-124-02

      1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的內涵及優勢

      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是在家庭養老面臨困境,機構養老模式存在不足的情況下,結合兩者優勢產生的一種新養老方式。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是以農村家庭為核心,以農村社區為依托,以農村老年人日常照料、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并引入專業化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新型居家養老的具體內容表現在:居住方式方面,老年人主要以居住在家的方式養老,但這里的“家”,不是僅指由親緣關系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概念;在經濟供養方面:由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社會承擔一部分的經濟供養責任有利于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在生活照料方面:主要堅持以家庭照顧為基礎,同時輔之以一定的社區服務,特別是對孤寡獨居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一定要突出社區服務的作用;在精神慰藉方面,充分發揮傳統家庭的倫理道德作用,積極營造新農村的“尊老、敬老、孝老、養老”氛圍,并輔之專業心理指導,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此外,它還具有以下優勢:首先,不脫離農村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環境,符合其“安土重遷”的心態。其次,居家養老的成本遠遠低于興辦養老機構的費用,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最后,因地制宜,靈活性強。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老年人的需求來設定不同的養老服務項目。

      2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

      中國的社會,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9億,占8.87%,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更為嚴峻。據調查,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15.4%,比全國13.26%的平均水平還高出2.14個百分點。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等原因導致的人口遷移,導致農村老齡人口還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加。據北京大學曾毅教授所做出的預測,2020年后,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會高出城市3―6個百分點。因此,未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嚴峻趨勢,勢必需要建立起新型居家養老模式來緩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2.2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是滿足老年人需求,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根本要求

      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是多層次的,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供給,還包括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需求。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靈活多變的服務。在生活照料方面,對于生活能自理的農村老年人可以居家養老,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農村老年人可以采取集中供養的方法,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在醫療保健方面,以鄉鎮衛生院為依托,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站,保證老年人得到廉價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同時對于生活不便的老年人,可以設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門服務;在精神慰藉方面,對于農村那些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多提供精神慰藉,同時也可以組織老年人成立秧歌隊、腰鼓隊、戲曲小組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開展這些養老服務,最終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3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是應對農村養老困境的現實要求

      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在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農村養老面臨不少困境。首先,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減弱。隨著生育制度和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農村家庭贍養系數大大上升,子女對父母生活的經濟負擔和照料的壓力加大,導致家庭對養老的供養能力出現不足。其次,土地保障功能減弱。土地是農民的養老的基礎,但由于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大量被征收,耕地面積和數量減少,農民獲得的土地收益也銳減,養老的經濟來源不足。最后,農村機構養老發展滯后,大多農村養老機構硬件條件較差,服務水平較低,工作人員素質低,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同時由于機構養老費用高和受傳統文化習慣的影響,很多農村老年人都不愿意去機構養老。因此,發展農村新型居家養老,由社會承擔一部分養老責任,減輕了家庭養老的負擔,同時又彌補機構養老服務資源的不足,真正有效地解決了農村養老困境。

      2.4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注民生是解決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即養老問題。同志曾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當前農村家庭逐步小型化,特別是農村空巢老年人和獨居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多,農村養老服務問題已經成為事關農村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要事。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使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村落社區內就能接受各種養老照料服務,既符合老年人的養老意愿,同時也解決了家庭和子女的后顧之憂,有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實現農村社區的穩定發展,最終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3 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具有國家政策法規依據

      黨和政府一直關注以養老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199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條提出開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健康等服務設施和網點。2006年,國務院轉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養老業的目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2008年,由全國老齡化、國家發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居民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公布。《意見》要求,全國城市所在社區“十一五”期間都要建立起多種形式,廣泛覆蓋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農村要力爭8成左右到的鄉鎮擁有一處集院舍住養和社區照料、居家養老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三分之一左右的村委會和自然村擁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動和服務的站點。在國家民政部的倡導下,全國各省各市都相繼出臺了發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如寧波市出臺《關于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浙江余姚市出臺《關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等,這些都為農村發展居家養老提供了政策指導和努力方向。

      3.2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擁有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支持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事業的發展,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首先,經濟建設上,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增收能夠保障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各地農村可以建立起具有日間托管、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活動等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場所,這為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創造更有利的基礎條件。其次,政治建設上,實施農村民主化管理理念,一方面使村干部貫徹為村民服務的宗旨,關注農村養老服務問題;另一方面,催生非盈利組織的產生,并根據村民需要開展各類服務活動,為居家養老提供了發展契機。再次,文化建設上,新農村建設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注重提高農民素質,改觀社會風尚,能夠為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服務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通過開展文娛活動,可以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文明鄉風的建設促進村民關系和諧發展,增加農村老年人的情感儲蓄量,達到提升老年生活質量的目的。最后,社會建設上,隨著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農村救助、五保、低保制度的日益完善,都將為建立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制度保障。

      3.3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具有深厚的孝文化積淀支撐

      在中國歷史上,老年人的贍養是以孝為核心在家庭內部進行的,以“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為核心內容的孝文化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社會影響。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孝為百行之冠、眾善之始,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因此,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尤其是在農村至今依然如此,我國的憲法也規定了贍養老年人是成年子女的義務。而我們所謂的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家庭和社會提供日常照料、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老年人可以自己熟悉的環境養老,可以繼續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享受兒孫帶來的天倫之樂,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符合老年人的傳統觀念。因此,在深厚的孝文化影響下,農村居民容易認可和接受這種新型養老模式。

      3.4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具有豐富的農村人力資源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的發展,必須建立一支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養老服務隊伍。而當前農村存在著大量的農村富余人口,可以充分利用他們來擴充養老服務隊伍和志愿者隊伍。一方面,我國農村一直存在濃郁的“尊老、敬老”文化和鄰里互助的優良美德,農村居民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農村中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提供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在遭受困難時也能得到相應的救濟。另一方面,由農村富余人口組成服務隊伍與服務對象彼此熟識、容易溝通,且便于及時、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務。老年人對自己長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都有深深的依賴感,由農村富余人口提供服務,老年人容易認可和接受,而且熟人關系不僅能提供優質的服務,更便于為老年人排憂解難,提供精神慰藉。因此,擁有豐富的農村人力資源,能保證農村新型居家養老開展的可持續性。

      3.5 農村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具有成本低,受益高的特色

      新型居家養老成本低,受益高。首先,農村居家養老費用相對于機構養老來說要低廉很多。機構養老要負擔住宿、醫療服務等多方面的費用,費用之高讓很多農村老年人望而卻步,而在居家養老中,老年人在家中養老,無需承擔住養老院而產生的房租、水電費等一系列開銷,同時還能充分利用家中的各種生活資源。其次,農村新型居家養老不需太大的基礎建設投資,一個農村行政村只要有幾間房間稍加改造就可以成為養老服務中心,這樣把省去的費用投入居家養老服務中,更加獲益。最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一般都是低償或者無償為老年人提供,同時服務方式靈活,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最終發揮居家養老模式的最大效能。

      參考文獻:

      [1] 曹洪香,趙立新.農村居家養老需要強有力的道德支持[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4):89.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07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在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同時也給城市人口再生產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因此,研究概括轉型期城市人口風險的主要表現,對探討、梳理、防范和化解城市人口風險的對策與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人口風險與主要特征

      (一)城市人口風險的基本涵義

      城市人口風險是與農村人口風險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其涵義是指城市人口在再生產過程中面臨或遭遇的損失、損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不確定性。具體而言就是城市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分布、人口遷移或人口健康等面臨或遭遇的損失、損害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不確定性。這里的城市是指大城市、中小城市,不包括縣城和小城鎮。城市人口風險是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風險損失等要素組成。

      (二)城市人口風險的主要特征

      一是損害性。不管是無子化風險、失獨化風險、先衰化風險,還是貧困化風險、社會穩定風險、城市病風險,都可能使其遭遇一定的損失、損害或不利事件,具有損害性。

      二是不確定性。按照當前條件分析,10年或者20年后城市人口發展的好或壞、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獲利或損失等情況,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變數太大,難以確定或者保證,具有不確定性。

      三是可變性。城市人口發展的好或壞、利或弊、多或少、快或慢、獲利或損失等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情況都可能會發生變化,具有可變性。

      四是社會性。人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人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有千絲萬縷關系,反之,社會發展也需要人,離不開人。個人的、家庭的風險必然累及社會其他人員,因而具有社會性。

      (三)城市人口風險的劃分與分類

      根據城鄉二元結構理論,人口風險包括城市人口風險與農村人口風險兩大類。進一步而言,城市人口風險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直接風險與間接風險。直接風險就是基于城市人口再生產過程中自身原因造成的風險。例如少子化風險、無子化風險、出生型殘疾化風險、貧困化風險、老齡化風險等,就屬于直接風險。間接風險就是內部風險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或者外部風險對城市人口再生產的影響。例如,外力型殘疾化風險、污染致病化風險、人口被城鎮化風險等,就屬于間接風險。

      二是經濟風險與社會風險。經濟風險就是適齡勞動力減少或嚴重不足對城市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和損失。例如貧困化風險、經濟衰退風險、創新活力不足風險等,就屬于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就是城市人口比例失衡而對城市教育、醫療、衛生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損失。例如單極化風險、老齡化風險、社會失穩風險等,就屬于社會風險。

      三是結構風險與規模風險。結構風險就是城市老中輕比例失調或男女比例不合理而產生的風險。例如老中輕比例失調、男女比例失調、區域人口不協調等,就可能出現結構風險。規模風險就是城市某一地區或某一階段人口數量過多過密或過少過稀而產生的風險。例如某一個大城市承載人口極限為3000萬人,超過3000萬人,就可能出現規模風險。

      二、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人口風險與主要表現

      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城市人口再生產主要面臨或遭遇7大風險。

      (一)少子化風險

      少子化風險就是城市家庭人口越來越少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政策規定一對夫妻只允許生育一個孩子。根據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凡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原則上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經過30多年的發展,城市人口增長減緩趨勢明顯,三口之家成為城市家庭主流。另一種情況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規律使得一個家庭一般只要一個孩子。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城鎮化加速和生活節奏過快,一部分家庭無力或不愿意,導致具備生育條件的家庭也不愿意多生育孩子。再一種情況是單身獨身者增多。大城市單身獨身比中小城市嚴重,北上廣單身獨身最為嚴重。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0年中國0~14歲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6.60%,比2000年下降了6.29個百分點,總和生育率約為1.18%,由此步入超低生育率和嚴重少子化國家行列。[1]

      (二)無子化風險

      無子化風險就是一個家庭只有夫妻二人沒有子女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丁克家庭。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生活成本的進一步提高,為數不少的夫婦都選擇了不要孩子的無子模式家庭,被稱為丁克家庭。另一種情況是不孕不育家庭。或者是錯過生育年齡而不能生育,或者是一方患有不孕不育癥,使得家庭無子女。部分大都市晚婚成明顯趨勢,生育率下降,形成無子化不良態勢。再一種情況是失子化家庭。由于疾病、車禍、自然災害等導致子女死亡,導致部分失去子女的家庭成為無子化家庭。

      (三)勞動力短缺化風險

      勞動力短缺化風險就是年輕的、新生的勞動力減少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人口紅利消失風險。政策性少子化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年輕人越來越少而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與老年人占比倒掛,持續30年的人口紅利逐漸褪色乃至消失。另一種情況是企業創新活力減弱。年輕勞動力逐漸減少而中老年勞動力逐漸增多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由此必然降低企業創新發展的生機或活力。再一種情況是企業用工荒嚴重。近年來新生勞動力逐漸減少導致沿海發達地區,包括部分中部地區企業招工難、用工難,引起用工荒的短缺狀態。

      根據專家統計,20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人口紅利接近臨界點,2012年一年,15~59歲的人口減少了345萬。[2]

      (四)單極化風險

      單極化風險就是為數不少的流動遷徙人員偏好北上廣等大城市而不愛中小城市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人口流動偏好于北上廣,人口膨脹,導致大城市病。不管是大中專畢業生,還是外出務工經商,人們大都喜歡到北京、上海、廣州去就業、去打工、去經商。另一種情況是人口流動偏好于省會城市,不喜歡中小城市,導致城市病。我國新生代流動人口已經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超過一半是80后,新生代流動人口20歲前已經外出流動的占75%,七成希望落戶大城市。[3]

      據有關部門統計分析,全國范圍內人口減少趨勢明顯,但同時人口向北上廣集中的現象也在持續。大都市企業多、人口集中固然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一旦遭受災難,其風險也會十分嚴重。

      (五)人口承載極限風險

      人口承載極限風險就是超過某一個城市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所能夠容納的人口最大值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城市內循環式人口快速膨脹所致。城市人口再生產發展太快、失去控制或任其發展,導致人口快速膨脹,形成內因式人口承載極限風險。另一種情況是城市內外循環使外來流動人口快速膨脹所致。城市自身人口再生產與外來流動人口共同作用,導致人口快速膨脹,形成外因式人口承載極限風險。

      據有關部門測算,上海市人口承載極限值為3000萬人口。也就是說,在2040年至2050年期間,上海市常住人口應控制在2800萬至3000萬之內,與目前人口水平相比,約增加400萬至600萬,超過3000萬極限值就會出現風險。[4]

      (六)城市貧困化風險

      城市貧困化風險就是部分城市居民源于無子化、失能化、收入偏低或失業致貧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四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少子化、無子化、失獨化、失能化、殘疾化引起貧困。另一種情況是低收入階層因上學貴、看病貴、生活貴引起貧困。城市低收入階層因為收入增長困難、上學貴、看病貴、生活貴引起貧困。再一種情況是就業難和失業引起貧困。一部分城市居民因為文化水平低、沒有教育學歷,就業難,或者有機會就業了但很快又失業了,由此引起間斷性貧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失地農民被城鎮化。雖然被轉為城鎮戶口,但沒有工作,也不會從事企業的技術工作,雖然補償了一大筆征地費,但不會使用,更不會投資,乃至不經意中被花光用盡,淪為貧困之人。

      據專家統計,目前中國城市低保對象約 2300萬,加上流動人口,貧困人口超過3000萬,每年新增城市貧困人口不少于80萬。[5]

      (七)人口老齡化風險

      人口老齡化風險就是老齡化提前到來或老年人過多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的風險。截至200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15 989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另一種情況是未富先衰、未富先老的風險。中國的人均GDP不高,尚處于不發達國家行列,然而,老齡化卻急速而來,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再一種情況是失獨化、失能化、殘疾化、空巢化的風險。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近2億老年人口中約半數子女不在身邊,精神慰藉的缺乏威脅著空巢老人。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了1.94億,占全國總人口14.3%。到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有可能突破2個億,2025年將突破3個億。[7]

      三、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生育國策與風險應對

      (一)堅持計劃生育國策不動搖,提高城市人口風險意識,樹立科學的城市人口安全觀

      一是堅持計劃生育政策不動搖,樹立與時俱進的生育政策觀。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是基本原則,但計劃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人口過多、過快時,可以實現計劃性、限制性生育政策,當人口偏少、偏慢時,則可以實現鼓勵性、非計劃性生育政策。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適時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局部性、結構性微調。

      二是要正確認識城市人口風險,切實提高城市人口風險意識。一方面,城市人口風險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損害性、不確定性、可變性與社會性等特征。要正視城市人口風險的不確定性,絕不能輕視城市人口風險的嚴重危害性。在一定條件下,城市人口風險可控可防,并非深不可測或者無能為力。另一方面,現階段中國城鄉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大大減緩了城市人口壓力與風險,但城市人口系統整體上并不穩定,增長勢頭還較為強勁,潛在的、不確定性城市人口風險依然存在。

      (二)創新生育政策觀念,引領生育潮流,有效增加城市人口總量

      一是適時調整一胎生育政策,有計劃地放開二胎政策,化解少子化風險。要大膽放開一胎與二胎間隔時間限制,加快人口生育速度;要有計劃地放開二胎政策,緩解處于生育率警戒線的低生育率困境;對人口密度過稀的城市,可以試點一對夫婦均可以生育兩個孩子;要轉變一胎化的習慣思維,倡導至少生育二胎化新觀念;要鼓勵適齡夫婦及時結婚生子,不鼓勵不提倡過度的晚婚晚育。

      二是倡導生育光榮,強化生育責任感,化解丁克家庭化和單身化風險。大力宣傳生育光榮,強調養兒防老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培養生育的積極性;強化繁衍子孫人人有責的基本理念,增強養兒育女的責任感;不鼓勵不提倡丁克家庭化,積極引導丁克夫婦生育或收養子女;不鼓勵不提倡單身化,積極引導單身再婚組建新家庭,生育或收養子女。

      三是放寬收養、領養政策門檻,鼓勵無子化家庭收養、領養子女,化解無子化風險。對于三口之家的少子化家庭,可以鼓勵和支持再收養、領養一個子女;對不育性無子化家庭可以鼓勵和支持收養、領養一個或兩個子女;對失子化家庭可以鼓勵和支持收養、領養一個或兩個子女;對收養、領養子女的家庭,國家實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制度。

      (三)加大城鄉人口調控政策力度,有序引導人口流向,化解城市人口規模化風險

      一是加大城鄉人口調控政策力度,嚴格控制大都市人口規模,化解人口承載極限風險。對北上廣等大都市人口規模進行嚴格的剛性宏觀調控,制定限制性人口規模,化解城市人口規模風險;可以通過房地產價格、文化水平、工資收入、生活成本、專業技術、招工就業等因素,對人口規模進行必選條件式調控。對省會級大城市人口規模進行寬松的柔性宏觀調控,制定階段性人口規模,化解城市人口規模風險;可以通過房地產價格、文化水平、工資收入、生活成本、專業技術、招工就業等因素,對人口規模進行選擇條件式調控。

      二是有序引導人口流向,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流動的態勢,化解城市人口單極化風險。北上廣等大都市要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高精尖技術產業與金融中心,有條件地招引國內外的一流知識技術精英,實行有計劃的人口流動管理模式。省會級大城市要重點發展中低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與總部基地,廣泛招引省內外的各類知識技術精英,形成人口有序流動的良好態勢。中小城市要放開進城門檻,拓寬人口流動渠道,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中小城市落戶就業,允許進城務工經商農民落戶城區,有效吸納各類流動人口,逐步增大中小城市人口規模。

      (四)加大扶貧力度與覆蓋面,多渠道增加貧困居民收入,化解城市貧困化風險

      一是加大扶貧力度與覆蓋面,減緩或降低貧困化風險。要進一步加大對失獨化、失能化、殘疾化家庭的扶危濟困力度。扶貧政策既要覆蓋到少子化、無子化、失獨化、失能化、殘疾化家庭,也要覆蓋到低收入家庭、失業家庭、失地被城鎮化農民家庭。有條件的城市要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力度,讓貧困人口真正脫貧,分享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成果。

      二是多渠道增加貧困居民收入,減緩或降低貧困化風險。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要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要因地制宜,不斷拓寬貧困居民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幫扶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對失獨化、失能化、殘疾化家庭人員,盡可能地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要盡可能地增加適合低收入階層的就業崗位,增加其工資收入。對失地被城鎮化農民,征地單位要盡可能地因人而宜安排其就業,也可以留出一定的土地讓農民從事商業開發,增加工資性、經營性收入。要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五)加快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步伐,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化解城市老齡化風險

      一是加快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步伐,化解機構缺失引致的城市老齡化風險。要建立健全市、區(縣)、鄉鎮街道、社區與居委會四級養老服務機構,主導引領養老服務工作。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公辦養老機構,積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建立公辦、民辦并存與公平競爭的養老服務機構體系。要加快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確保養老服務機構有序運轉。積極試行養老服務機構責任保險,鼓勵引導各養老服務機構積極參保,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

      二是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化解產業缺失引致的城市老齡化風險。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各類服務主體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社會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新,發揮市場活力,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要求積極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教育、健身、旅游等領域互動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琳.中國步入“少子化”時代 專家稱應正視人口風險[J].《望》新聞周刊,2012(2012-07-25).

      [2]楊瓊.專家呼吁通過戶籍制度等改革維持中國人口紅利[EB/OL].國際在線,2013-09-25.http:///42071/2013/09/25/6071s4265630.htm.

      [3]李瑩.國家衛計委:七成新生代流動人口希望落戶大城市[EB/OL].新華網,2013-09-10.http:///politics/2013-09/10/c_117312622.htm.

      [4]徐瑞哲.專家稱上海最多承載3000萬人口[N].日報,2013-09-22.

      [5]王東.應警惕城市人口膨脹和貧困化所致風險[N]. 學習時報,2012-03-1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影響范文第5篇

      關鍵詞: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對策

      1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現狀

      目前黑龍江省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存在很多的問題,現階段黑龍江省的養老保險基金已經處于赤字狀態,負債約232億元,預計黑龍江省的養老保險支付能力已經不足一年。造成黑龍江省養老保險基金處于赤字狀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為黑龍江省近年來遷出人口遠大于遷入人口,且人口出生率相對于我國其他地區來說比較低,人口老齡化情況比較嚴重,這就使得黑龍江省內的勞動人口數比較少,創造的生產總值也比較低,全省所得稅收入非常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相對較少。其次,省內人口老齡化也使得很多老年人已經達到了領退休金的年齡,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較高,還有很多人中斷了養老保險的續費和繳納,使得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造成赤字的情況。最后,由于國家對工資制度的改革,提升了退休人員養老保險的支付數額,使政府的財政壓力不斷增加。這項政策雖然能夠為退休的老年人帶來實惠,不斷提升其生活水平,使老年人的晚年能夠老有所依,不會受到市場經濟動蕩的影響而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但同時也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給付壓力,降低了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

      2影響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的因素

      2.1養老保險消費意識欠缺,投保積極性不高

      現在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比較弱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還沒有建立起養老保險消費的意識,投保缺乏積極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為未來打算的意識,只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生活。正所謂“少年不知愁滋味”,很多年輕人對養老保險并不了解,沒有意識到未來養老保險的重要作用,很多年輕人自認為現階段離退休領養老金的時間還很長,并不著急為老年的生活做打算。而且現階段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都比較大,沒有多余的資金為未來投保。此外,很多年輕人的工作變動非常頻繁,也不利于提高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企業不重視養老保險投保也造成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一般很多職工的養老保險都是由任職單位統一繳納的,但是很多單位為了公司的利益置職工的利益于不顧,雖然法律規定單位有為職工代扣代繳養老保險的職責,但是有些單位并沒有依法為職工進行繳納,而且職工也缺乏對單位的監督,從而造成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的不足。

      2.2養老保險制度不健全,缺失公平性

      黑龍江省現階段的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由于相關制度的不健全,還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存在,引起很多居民心里的不平衡,降低了黑龍江省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我國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本身就比城鎮人口低很多,但是養老保險制度卻還是對城鎮人口更加有利,城鎮人口平均每人獲得的養老保險金是農村人口的很多倍。因此,黑龍江省養老保險制度還存在著對人們生活水平進行逆向調節的情況,加大了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差距,缺失公平性,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最后,在企業和事業單位員工之間也存在著養老保險制度公平缺失的情況,事業單位員工的養老保險金額比企業職工要多很多,造成企業的退休職工晚年生活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加大兩者之間的差距。

      2.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隊伍、信息化管理體系不完善

      雖然養老保險制度在我國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隊伍建設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現階段農村的養老保險信息化管理體系還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較低,相關資料管理起來比較麻煩。目前,黑龍江省負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業務辦理的大多是非專業人士,他們對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和國家的相關規定了解得不是很透徹,因此在與購買養老保險的人員交流時,很難清晰地說出養老保險的利害,從而影響投保人的決策。此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管理者的思想還比較落后,單位也缺乏資金引進新技術,還未全面建成信息化的管理體系,養老保險的相關業務服務效率較低,服務質量也比較落后,從而降低了居民對養老保險的好感度。

      3提高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的對策

      3.1大力宣傳養老保險的未來價值,提高社會影響力

      為了提升黑龍江省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相關部門應大力宣傳養老保險的未來價值,使人們能夠充分了解到現在繳納養老保險對未來的好處,不斷提升養老保險制度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政府相關部門為了宣傳養老保險的未來價值,可以采用廣播電視媒體宣傳和線下開會的方式相結合,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到養老保險制度對個人和家庭未來幸福生活的價值,使人們意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升本省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養老保險制度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不斷縮小國內貧富差距,讓每個繳納養老保險的老人都能夠老有所依,安享晚年,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更加積極地繳納養老保險,提升黑龍江省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

      3.2不斷加強養老保險制度的現代化構建

      要想讓更多人認可養老保險制度,提升省內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僅僅進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比較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規范作為支撐,因此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強養老保險制度的現代化建設,真正通過養老保險實現社會的公平和老人晚年的幸福。現代化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保持應有的公平和公正,養老保險的金額在城市和鄉村居民中應該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一致,不能差別對待。養老保險的金額在窮人和富人、企事業單位員工中也應該保持相對公平,養老保險金額的多少應該根據一個人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而定。也應該關注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使人們能夠對養老保險感到滿意,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3.3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隊伍與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建設進程

      要想提升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人員的素質是起到比較關鍵的作用的。農村是養老保險支付能力比較薄弱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居民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少真正懂得養老保險制度的專業人才。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人員的培訓篩選,使得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能夠準確地為居民剖析養老保險制度的各項優勢,使人們有信服感。另外,養老保險的管理也應該采用信息化管理體系,這樣就能夠為相關人員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也能夠加快服務的效率,提升黑龍江省養老保險支付能力。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另类古典武侠|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