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第1篇

      一、創設情境,激發初中化學探索興趣

      無論是什么學習都是需要一個學習的情境或是氛圍,化學更是需要一個相應的化學情境,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化學知識。由于初中的學生在初三的時候才剛開始接觸化學知識,所以在理解化學知識方面有一定的苦難,這是教師就需要創建相應的化學環境,才能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比如說,教師在向學生展示一個實驗:測定空氣中的氧氣體積分數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利用化學裝置去測定這個實驗?讓學生去做進一步地思考。教師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利用投影儀去展示出教科書中的幾個比較常見的裝置圖。第一個裝置展示的是將導管的一段沒入放有水的燒杯之中,另一端放入到密封的試管里面,這個裝置就是用來檢驗裝置的氣密性的。第二個裝置就是用來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標準裝置。第三個裝置就是在試管中放入某物質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將試管的一段封閉只通過導管通入到水槽中倒扣的裝有水的燒杯之中,這就是實驗室用來制造氧氣的標準裝置。最后一個裝置就是將水通入到瓶子里的二氧化碳之中,去測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裝置。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解答之前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生去寫出這四個裝置中會出現的現象,并寫出在進行實驗時的一些注意事項,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先自己獨立去思考,然后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完后,每一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敘述出自己小組的想法,教師再講每一個裝置出現的現象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第一個裝置中,如果將手握住導管,導管口會出現小的氣泡;如果把手拿開,則會有小水柱產生。第二個裝置則會出現水倒吸,液面上升到五分之一的刻度處。而第三個裝置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實驗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先移開試管,再熄滅酒精燈,否則的話,會引起倒流,導致試管出現炸裂。第四個裝置的現象就是瓶身變癟了。教師通過書中的這四個實驗將學生置于一個問題情境之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以及解答的興趣,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運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化學思維能力。

      二、重視方法,促進初中化學知識掌握

      有很多學生在不斷深入地接觸和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發現化學越來越需要去死記硬背,都把化學歸類為文科的科目了。但是,教師會發現很多的學生在死記硬背之后仍然學不好化學,自己不會運用,學生的化學成績還是沒有很大的提升。這就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要注意化學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概念圖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授的時候先建立一個宏觀大體的概念圖,在這個概念圖中放進去一些主要的比較重要的知識點,然后再將其中一個細小的知識點用更加仔細的概念圖表示出來,這樣一個由大到小,從簡單到復雜,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中的知識點。

      舉個例子,教師在向學生講授關于電解質的知識點時,就可以利用概念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在設計概念圖時可以這樣分類。先把電解質分成兩個大類,一類是完全電力的強電解質,另外一類是部分電離的弱電解質。而強電解質可以擴張到鹽的水離平衡,然后再細分為強堿弱酸、強酸弱堿、弱酸弱堿這些成分。然后弱電解質又可以進行電離平衡,一步步分解到水、弱酸和弱堿,這樣就可以細分出很多的水解電離方程式。有些弱酸的電離分為兩個步驟,其中第一步的分解是主要步驟。比如說,碳酸氫鈉的分解:H2CO3

      H++CO32-。這個方程式就是它電離的最主要的步驟。教師除了利用概念圖去較好地讓學生理解化學知識以外,還可以利用概念圖去考察學生對所教授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在下堂課開始之前,讓某一個學生上講臺在黑板上畫出上堂課知識點的概念圖,借此考察學生對之前所授內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有不完全的部分就讓另一名同學上臺去補充,以了解學生不熟悉和不理解的部分,再做完善的措施。

      三、加強引導,建立初中化學思維模式

      思維可以說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人的思維,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所在,而每一個學科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授化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B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化學學科的思維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數學思維注重的是一種邏輯性的分析、證明,化學思維重視的是從化學宏觀、微觀以及各種符號的角度去看待化學的知識點和存在的問題。舉個例子,在初中化學很常見的是HCI與NH3之間的反應,這個方程式中蘊含的不僅僅是化學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的特征,還反應出了化學符號的一些特征。當然,不同的化學物質的性質一般都是不一樣的,屬于同一類的化學物質的性質也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從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中注意去引導學生的化學思維,讓學生自己以后在做題的時候有一個較好的化學思路。比如說,學生對某個物質進行研究的時候,可以自己學會從物質的組成、結構以及性質這幾個不同的方面去進行探究,這樣子就可以進行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這就屬于一個較好的化學思路。在學習一些性質比較特殊的物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物質比較特殊的方面先進行學習,以免到最后忽略掉這個方面,這樣下來學習也就更為的全面。化學中是有很多零碎的知識點的,有很多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需要去記憶,學生的記憶難免會混淆,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化學實驗去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有些較難記憶或是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實驗,從而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個更好地記憶。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第2篇

      【關鍵詞】化學素養核心素養;初中化學;化學實驗;推理能力;培養策略;證據推理

      培養學生能力是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的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貫穿于化學實驗教學的始終,而實驗的整個科學探究過程都離不開學生的證據推理能力。化學核心素養一般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化學知識與技能、化學過程與方法、化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筆者經過多年初中化學教學研究和實踐,認為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推理能力,不僅要以化學核心素養為基礎,還要掌握一定的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望能起拋磚引玉之效。

      一、夯實學生化學基礎知識

      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是提高學生證據推理能力的前提,是學生邏輯推理和判斷的依據。在化學實驗中,只有學生牢固掌握了化學基礎知識,才能在推理時思路清晰,進行正確的推理。化學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化學概念、原理和性質,還包括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化學基本觀念,包括元素觀、變化觀、守恒觀等,這也是學生在推理過程所需要的“證據”,是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實驗教學中,我讓學生推測本實驗所要使用的制取裝置和收集裝置。在推測制取裝置時,學生需要知道自己制取氧氣時所使用藥品的狀態,是液體與液體、固體與固體還是液體與固體,反應條件時加熱還是常溫,實驗室常用的制取氧氣的藥品是KMnO■,反應條件是加熱,因此應選擇的制取裝置是固固加熱型,又由于所用藥品粉末在受熱時易進入導管,所以在導管口還要放一團棉花;在推測收集裝置時,學生需要知道氧氣的基本物理性質是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可使用向上排空氣法或排水法進行收集。由此可知,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是學生在實驗中進行正確推理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才能讓學生的推理有理可依、有理可據,讓推理變得順理成章。

      二、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是化學教師實驗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實驗能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實驗探究能力包括: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和前提,能讓學生的分析、綜合和歸納能力得到發展;科學猜想能力,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所給信息進行的合情推理,為實驗探究提供目標,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縝密性;設計實驗方案能力,是遵循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科學、簡易、可行的實驗具體步驟,是學生推理能力的具體體現,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收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是學生利用實驗數據發現規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和快捷性。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中不可或缺甚至是關鍵的組成元素。如在燃燒的條件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探究燃燒的條件常用的方法是對比實驗法,控制其中一種影響燃燒的條件,保持其他條件一致,逐步總結得出燃燒的必備條件。學生在推理總結實驗方案時,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作出合理的猜想,然后通過科學、合理的實驗操作驗證猜想的正確與否,最后作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物質燃燒的條件是:物質是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

      三、提高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還要匹配相應的語言表述能力,否則自己的推理過程只能成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雞肋”。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學會把“內部信息”轉化為外部語言,讓其他人感受到自身推理的縝密性、條理性,讓化學實驗過程變得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學生在表述自己的證據推理過程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表述的語言要準確、嚴謹、精煉、規范,在細微之處見真章。如在溶液酸堿性的檢驗實驗教學中,在實驗過程中,我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使用pH試紙時,若用蒸餾水潤濕試紙,則所測溶液的pH會如何變化?大多學生的答案是:因為濕潤試紙相當于稀釋了溶液,則所測pH會降低。是這樣嗎?我們來分析下:若用蒸餾水潤濕,相當于稀釋了待測溶液,導致所測溶液的pH不準。對酸性溶液來講,測得的pH將偏大;對堿性溶液來講,測得的pH將偏小;對中性溶液來講,測得的pH不變。由此可見,在分析推理過程中,語言的嚴謹性直接關系著答案的準確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是初中化學教師實驗教學中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四、加強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證據推理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學生加強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自我監控、自我調節,使獲得的知識得到升華,使已學的化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證據推理能力。通過反思,學生可以找出自己對實驗認識的缺失,強化化學實驗知識,形成實驗的自我內化。我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每進行完一個實驗后會安排“疑難解答”環節,針對實驗中常考點、易錯點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反思實驗的過程中得到答案,使學生對實驗有個更清晰的認識。

      聚焦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每一位初中化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重視核心素養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證據推理能力,是提高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潘嘉燕.加強實驗探究 培養學生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1(05)

      [2]公紅心.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6(08)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第3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學科素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1-0002-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1

      在一次初中化學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的即興演講的環節中,評委老師出了一個大膽的命題:如果化學不再中考,你會如何教?選手們基本上是統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學不參加中考將會如何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實驗,開展探究,聯系實際和啟迪思維。言外之意,中考束縛了他們化學教學的手腳。最近,在一個大規模初中化學新教材培訓會上,一位資深教師向教材主編發問說,教材習題中“鐵生銹”不應該算作化學性質,應該加一個“能”字或“會”字,即“鐵能生銹”或“鐵會生銹”。教材主編解釋說,這不是一個問題,并告誡初中化學不要教得這樣死,也不要揪得這樣細。這位教師還不依不饒地說,萬一考到了是算錯還是算對呢?絕大多數與會教師紛紛贊同這位教師的憂慮。

      這兩個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初中化學教學的現狀,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學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學自身的學科功能。常常表現出教學的知識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學生確立清晰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穩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學進度,追求效率,即壓縮知識形成的過程,拉長結果或結論的訓練,壓縮新授課課時,延長復習課長度等;只能看到顯形的知識,不能看到知識背后的觀念、思想與方法,知識抵達不到價值的層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學教學很難上升到學科啟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級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學開設在初三,對化學學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學科而不是啟蒙學科,中考成了化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二是教師學科素養的制約。初中化學教師的教學經歷和教學視野長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學教學上,教材中具體形態的知識不斷清晰,而學科整體上的學科價值、學科思想方法和學科知識體系卻不斷模糊。

      為此,筆者以為初中化學要回歸學科啟蒙性這一基本性質,從學科素養的角度出發,從學科本源和學科本質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學科品質的教學。以下具體論述初中化學回歸學科素養,追求有學科品質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 回歸學科興趣——多一點實驗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學是化學啟蒙學科,興趣理應是教學長期關注的基本目標,但是不少老師片面地追求進度和所謂的課堂效率,常常對培養學生化學學科興趣缺乏設計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學遠離了初中化學還是一門新學科的客觀事實,化學學科興趣的缺失成了化學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針對當前化學教學的現狀,化學學科興趣培養尤其要注意這樣兩點:一是重視實驗。實驗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雖然實驗會增加教學成本,如教師準備的經歷、課堂教學時間等,也增加了教師課堂組織管理的難度,而且有時候從知識的接受效率上來看,實驗比不實驗并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實驗可以產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學科特點,增強學科興趣,體會學科思想與方法等,更何況這些附加值會反哺學業成績的提高。二是教學中少一些題多一些情境。現在很多學校實行的學案或導學案中把知識轉化為了題目,教學過程演化成了做題、講題的過程,學生學習變得沒有興趣。課堂作為學生體驗學習的主要場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題,因為情境是指向學生內在的,而題往往是固著在知識上外在指令于學生的。情境可以是實驗性的,可以是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的,可以是科學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確需要的題尤其是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題也要盡量設計為問題情境,避免生硬和簡單化訓練。

      二、回歸學科之基——凸顯學科重要知識、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

      化學重要知識、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是化學學科之基,也是教學中處理化學學科性與社會性的關系以及教學內容上多和少的關系的根本憑據。

      1.要知道學科重要知識、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的內容范疇

      就初中化學而言,氧氣性質和實驗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質和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常見酸堿鹽的性質都是重要知識。化學反應、化學性質、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學的核心概念。化學物質的多樣性與元素的有限性的觀點,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觀點,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觀點,物質的結構、性質與用途相互聯系的觀點,化學變化中物質變化、能量變化與質量守恒的觀點,化學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觀點等是初中化學教學中應該形成的基本學科觀念。

      2.要清楚學科重要知識、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這一點特別是對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的教學尤其關鍵。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學,如果僅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一類原子的總稱”上,學生一定會感到突然和抽象難懂。其實元素的本義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化學上對于元素的定義,即化學元素的定義,但它仍然服從于物質基本成分的元素本義。元素概念的教學可以沿著元素本義、化學元素和科學元素觀的線索,分三段進行。第一段是導入部分: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詢組成千千萬萬的物質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國古代哲人們就提出了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的,即“五行學說“,其實這五行就是五種元素。當然現在看來這是不科學的,到底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從元素的本義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學家波義耳認為通過化學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即元素,這一觀點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例如水電解中水分成了氫氣和氧氣,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氫原子和氧原子沒有分,所以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然后給出元素的化學定義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一類原子的總稱,并結合事例進行說明;第三部分是確立物質組成和化學變化中科學的元素觀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殼中、海水中、生物細胞中、月球中、來自外星球隕石中元素分布,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元素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基本成分。通過對具體反應的討論,明確世界萬物雖發生化學變化而元素是不變,從而升華和回歸元素的概念。

      3.就學科重要知識、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進行有效的教學

      就目前教學現狀來看,學科重要知識的教學進行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的教學問題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當作靜態的知識來教,采用的方式以說教和訓練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認識和確立觀念的層次上。例如,“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教學,如果通過簡單的現象和科學事實告訴學生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粒子很小、運動和有間隔,然后進行大量的練習強化,這樣的教學就是把“物質是由粒子構成”僅僅作為知識來教學。如果作為觀念來教學,那就要讓學生能確信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基本觀點。這樣,以上的教學要作較大的改造,即通過生活中一杯水變少等現象引起學生關于物質構成的思考并顯現學生已有的看法,隨之提供一些典型現象和科學事實讓學生假說、解釋或獲得科學證據,以不斷檢驗和修正原有看法,從而初步形成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觀念。可見,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的形成是內生性的、建構性的,而不是外部的、強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觀念的形成往往還需要逐步的、持續的教學過程來加以深化。還是上例,隨后“分子、原子、離子、電離”的教學就是在認識廣度和深度上對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觀念上的豐富,教學時要注意與之前形成的粒子觀念相呼應,在階段性復習時還要進一步總結提升。

      三、 回歸學科思想方法——觀察、比較與分類、假說

      觀察與實驗、比較與分類、假說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學思想方法。實驗的方法前面已經提及,模型法在初中化學中體現不明顯,這里就主要說明觀察、分類和假說。

      1.觀察——科學探究的基本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本功。無論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學教材,都把觀察作為化學啟蒙學習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并不重視,不但在教學前期沒有明確觀察的內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實驗中也不重視訓練學生觀察,使得學生缺乏觀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實驗課上學生常常是動手時熱熱鬧鬧而動腦時冷冷清清。化學教學中要通過明確實驗目的來引起觀察的動機;要通過清晰實驗過程來明確觀察的內容,觀察的程序和觀察的手段;要通過良好的教學組織讓學生在實驗中有充分觀察的時間和安靜觀察的氛圍,從而形成觀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心理習慣。

      2.比較與分類——化學研究和學習的基本邏輯方法

      在化學研究中,由觀察、實驗獲得的大量化學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須經過比較和分類,才能夠進一步進行歸納、分析等邏輯思維與科學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種化學假說,發展化學理論。因此,比較和分類是化學研究的基本邏輯方法。比較是區分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邏輯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體現,可以在教學上進行很好的實踐。如分子與原子的比較,原子與元素的比較,物質組成與構成的比較,碳的幾種單質性質的比較,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性質的比較,二氧化碳與氧氣實驗室制法的比較,幾種金屬性質的比較,常見的酸、堿、鹽性質的比較等等。分類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研究對象區分為不同種類的邏輯方法。初中化學既在具體內容上體現了分類的方法,如物質變化的分類、物質性質的分類、物質的分類、元素的分類等等,而且在章節編排上也逐步體現了分類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單元標題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單元標題是金屬和金屬材料,第九單元溶液,第十、十一單元常見的酸堿鹽等。

      3.假說——科學發展的推動力

      科學的本質是探究,而假說賦予探究魅力和促進科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學科學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假說和檢驗的過程,假說推動了化學新理論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發現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假說和求證的過程:紐蘭茲提出的“八音律”——門捷列夫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排列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同時預言了鎵、鈧、鍺三種未知元素的存在——預言被證實,周期表的假說被人們接受——氬元素的發現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據(即按原子序數排列),確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現代形式。

      基于假說對于化學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假說,讓學生深刻體會科學的魅力。其教學方式主要有:其一,滲透式地體現假說。例如,在進行元素周期表教學時,就可以適度介紹元素周期表的發展史,讓學生體會到假說的科學魅力;其二,圍繞假說開展探究性教學。例如,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可以放在科學史的背景下,由拉瓦錫從“45.0份質量的氧化汞加熱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質量的汞和3.5份質量的氧氣”的實驗提出了化學變化前后物質質量相等的假說切入,把白磷燃燒和鐵釘與硫酸銅實驗作為驗證假說的角度展開教學,從而讓整個教學因圍繞假說而具有濃厚的探究性和科學人文性;其三,把假說作為一種教學過程,讓學生象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問題,體驗科學的本質。例如,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教學中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典型現象提出物質構成的一些假說,然后用這種假說再去解釋一些現象,從而確立粒子的觀念。再如,核外電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密切相關”的教學,先通過觀察稀有氣體最外層電子排布,提出穩定結構的假說,接著利用穩定結構的假說推測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活潑性,隨后提供印證推測的客觀事實,如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常溫下和很多物質發生反應,氟的化學性質比氧氣更活潑,在低溫和黑暗的情況下也能同很多物質反應,從而把假說變成“元素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密切相關”、“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認識。

      四、回歸學科基本技能的本質內涵——從怎么做到為什么這樣做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化學用語書寫、化學基本計算是初中化學學科基本技能。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強化訓練來掌握,也需要通過內涵理解來體會。

      1.有些技能可以進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實驗操作中的液體傾倒,可以讓學生分析討論為什么細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為什么傾倒時瓶口要緊挨著試管口,為什么拿瓶子時標簽要正對手心等等操作要求,這樣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學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顯其意義內涵,喚起技能學習的動機和領會技能所承載的價值

      例如,化學式的書寫,可以通過對“為什么用‘H2O’來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討論,來體會化學式是一種形式簡潔而內涵豐富的符號,從而加深對化學式的理解和引起書寫化學式的內在渴望。再如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教學,先討論“如何定量說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與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劑中比較溶質、一定量溶質中比較溶劑、一定量溶液中比較溶質等基本思路,然后再從一定量溶液中比較溶質這種思路中引出溶質質量分數及計算。這種從技能的意義背景切入讓學生體會到技能本質內涵的教學既促進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學科價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學要從基本原理出發,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技能教學,首先并不要急于對列關系式及計算的基本格式進行教學,而是通過“2g氫氣和8g氧氣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讓學生體會到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種物質的質量確定其它物質的質量也就被確定,這就是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本原理。體會到這一點,根據已知量列關系式也就不是一個問題。所以,技能教學不能單純化和單一化,要從其內涵的角度豐富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學目標,讓技能教學變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學是化學學科的起點,雖然從學科整體上看內容容量和難度相對較低,但是從學科啟蒙的地位上看教學要求很高,而且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學科素養是學科啟蒙的主要內容,回歸學科素養應該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組織. 中學新課標資源庫:化學卷 [M].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6-12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解題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化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主要的教育目標.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初中化學教學任務.

      一、注重學生化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發現,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高低與其對化學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對初中化學基本概念有深層次的理解,能為培養解題能力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化學基礎概念的學習方法.第一,教師應要求學生對化學概念進行直接性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具有不同中子數的元素互為同位素,如碳12和碳14.第二,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化學概念的深層含義,掌握化學基礎概念的外延,基本掌握化學概念所包含的化學本質特征.例如,在演示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時,除了講述其中的化學原理,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掌握相關化學物質的正確寫法、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正確表達法和化學現象的實質.

      二、培養學生的化學解題技能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審題環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審題方法.審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解決化學問題時,初中生普遍存在急于下筆答題、忽略審題環節的解題現象和解題的不良習慣.審題是解題的重要環節,要求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做到對題干信息和解題條件形成初步的印象,進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化學思維能力對所攫取的題干信息進行篩選、判斷和分析,基本把握問題的考點和出題者的意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認真仔細的審題過程,掌握發現題干中隱性條件和解題的關鍵突破口,并且通過設計一些較難發現解題關鍵條件的化學應用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其次,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已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為何學生面對化學實際問題時仍舊普遍存在無從下手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學生尚未形成靈活的解題思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單一且反應速度較為遲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聯系學過的化學知識主動探究化學問題的題干信息,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解題方法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并拓展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再次,創新解題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技能.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創新教育融入初中化學教學中,新穎的化學題型層出不窮.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創新的化學問題也離不開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對學生化學知識考查的基本要求.因此,當學生面對新型的化學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本質,教育學生避免畏難心理的產生,使學生在從容不迫的學習狀態下對題干的信息逐一認真分析,并參考類似題型的解法進行解題,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技能.

      三、善于利用典型例題,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立足于實際解題過程進行教學活動是完成初中化學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如何選取適宜的化學題目作為典型例題進行教學講評,是教師需要解決的教學實際問題.第一,教師所選的問題應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為教師評價的化學例題,其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意義和典型代表之處.因為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學生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從而輔助教師強化學生對此類型化學問題掌握基本的解答方法和解題思路.第二,教師應選擇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初中學生對于事物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淺顯易懂、不具備挑戰性的化學問題興趣不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究價值和一定思考、解題難度的化學問題,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培養迎難而上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素養范文第5篇

      一、初中化學概念的學習意義

      1.初中階段的概念學習是化學啟蒙教育.學生到了九年級才開始學習化學,雖說南通的中考化學與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權重,但是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之旅而言,初中化學學習是啟蒙階段.注重初中化學概念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初中化學是一門學生新接觸的自然科學類學科,初中學生處于好奇心特別強烈的階段,對于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教師應從可視化、生活化的化學現象和化學事實出發,促使學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學本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概念是學科學習的基礎.化學學習不可缺失概念學習,概念是學科學習的基礎,概念是學科學習的核心,是人們通過化學實驗的觀察和研究抽象出來的變化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本質的屬性,基礎性體現在是學生化學學習的知識基礎、思維基礎.正因為是基礎,所以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化學概念學習的準確性、直觀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化學學習離不開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而觀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實驗的設計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礎性知識作為支撐,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為基礎進行實驗的設計與觀察,在探究或驗證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4.促進化學的系統化建構.知識是系統化的.這種系統化在概念間的邏輯順序和關系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初中化學概念在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起到前后聯系和遷移的作用.從整個初中化學的知識體系來看,概念繁多而且瑣碎,學生只有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并以此為生長點找到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腦中形成有效的知識圖式,才是有意義和長久的記憶.

      二、基于意義學習理論的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

      1.基于“圖式標識”的課堂教學策略.從化學概念的構成來看,其圖式往往涉及幾個相關的子圖式.這些子圖式對于學生正確理解化學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單質”和“化合物”時,筆者引導學生抓子圖式,從“單質”定義的圖式上看涉及兩個重要的子圖式(即概念的關鍵詞)有兩個:“同種元素”和“純凈物”,抓住這兩個關鍵詞,學生對“單質”概念的整體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義中的“不同種元素”和“純凈物”這兩個關鍵詞,學生對“化合物”概念的整體把握就到位了,然后從兩個概念的子圖式出發,對比兩者,學生對概念之間的聯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再用PPT展示例題,對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檢測.

      2.基于“樣例”的歸納式學習的策略.例題的講解,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還具有效仿功能.通過例題,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其中的規則和經驗,促使學生反思構建概念應用的圖式.例如,在講“化合反應”時,筆者提供一些常見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H2+O2點燃2H2O;3Fe+2O2點燃Fe3O4;CO2+H2OH2CO3;2CO+O2點燃2CO2.引導學生對這些反應方程式進行觀察和分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等式前后的物質的數量關系,促使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討論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應的概念的學習.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精品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jlzzjlzz亚洲jzjzjz|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丝|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亚洲一级片内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