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產業融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沙集鎮面積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萬。2006年以來,我們搶抓時代機遇,利用信息化的有利條件,發展農村電商產業,引領大眾創業,激發內生動力,形成了全國有名的“沙集模式”。在強化產業支撐的基礎上,沙集鎮統籌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促進產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產”的方面,不斷壯大經濟實力,建成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使電商產業規模達到28億元,成為中國淘寶鎮。201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4000元。
在“城”的方面,完善城鎮功能,創成為徐州市重點中心鎮,鎮區建成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7%。
一、發展電商產業,夯實產業支撐,用“產”為“城”打基礎,實現“以產帶城”
以發展電商產業為突破口,壯大全鎮經濟實力。通過引領農民創業、發展鎮域經濟,讓農民群眾真正想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對城鎮化產生真實而內在的需求。把城鎮化扎實建立在經濟發展上。為此,我們在三個方面精準發力。
激發農民創業熱情,提高農民創業技能,引導全民創業。早在農民網絡創業的萌芽發育期,我們敏銳捕捉發展契機,通過典型宣傳、技能培訓、組織外出學習,強化示范引領。邀請專業力量對農民進行網絡技能培訓。利用阿里學院和淘寶大學的優勢,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突出政府扶持,提升公共服務,優化發展環境。在寬帶入戶、物流招商、道路改造、融資協調、用電用地用工等方面,全面發揮政府的保障作用。特別是,舉全鎮之力,投資10億元,規劃建設網商創業園。目前,園區平臺基本成型,為電商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健全行業組織,進行招商引資。組織成立行業協會,構筑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自律、良性競爭、集中采購、活動組織、誠信建設等方面的職能。把對內培育和對外招商緊密結合起來,招引加工配套、物流企業、網商服務商和投資商,為沙集電商產業發展引入外力。通過政府的引導扶持,沙集電商產業高速發展。2006年農民開始網絡創業,農民網店僅有幾家,網銷額不足1000萬;到2010年底,農民網店發展至600多家,網上銷售額突破3億元。到2014年,沙集家具網銷額達到26個億。截止今年8月份,全鎮電商實體企業達到1560家,商城達到906個、網店達到6561個,從業人員24823人。全鎮有物流企業59家,月出貨量4萬件,年營業額4.5億元。
二、完善各種配套,提升城鎮功能,用“城”為“產”做支撐,實現“以城促產”
我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近年來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5億元,開工建設各類項目30項,城鎮功能明顯提升。
優化生產條件。電商產業進入成長期后,網商經營規模擴大,對生產設施產生巨大需求。為此,政府在“多規合一”的復合型藍圖指引下,立足人的需求,統籌考量人口、產業、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明確產業、居住、商服功能分區,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改造和新鋪道路12條,建成電商創業園區,物流園區、污水處理廠,保證各類生產要素的投入。
四平市深刻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變革,加快農村經濟換檔升級,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發揮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推動“農加工”“農加游”“農加網”發展,延伸加工鏈,拓展服務鏈,接續價值鏈,助推全市農村經濟走上三產融合、工農一體、城鄉互動、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一是積極延伸產業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產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前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產后延伸發展物流和營銷體系,推動產業鏈條延伸融合;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生產基地為依托,持續發展壯大玉米、水稻、大豆、雜糧、花生、生豬、肉牛、肉禽等十大產業鏈條,發展糧食加工、畜禽加工、特產品加工業三大產業,201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460億元;帶戶建設原料基地。全市34戶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租賃土地面積、農民以土地入股、訂單面積、購買土地等形式,發展規模經營。采取合同聯結帶戶、合作聯結帶戶和股份合作帶戶方式,帶動農戶14.5萬戶;采取農戶參與股份合作、企業向農戶支付保底收益、企業向農戶支付股份分紅等方式支付21644萬元。企業直接聯結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442家。企業從事運輸物流、商業餐飲、金融擔保保險、鄉村旅游休閑等第三產業收入3853萬元;發展現代流通體系。伊通縣營城子鎮黃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黃牛量20萬頭。四平市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事農業基地種植、農副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三個經營板塊,以“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產供銷一條龍的運作模式,打造從田園到餐桌的經營理念,形成了“風險三次分擔、效益合理分享”的產業聯盟運作機制,切實增強“一二三產”長效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是積極推進功能拓展。依托地域特色、民族文化、鄉土風情,大力發展具有四平特點的休閑旅游農業,四平市現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4個,帶動農戶3888戶,年接待113.6萬人,實現利潤4642萬元。正在打造以伊通縣大孤山鎮溫泉度假為龍頭、雙遼市一馬樹森林公園為龍尾,覆蓋伊通縣大孤山鎮――鐵東區石嶺鎮、葉赫鎮、山門鎮――四平市區――梨樹縣――雙遼市休閑農業精品路線。葉赫人家、龍王人家等農家樂品牌倍受歡迎,梨樹縣蔡家鎮《關東農耕博物館》、梨樹北方巴厘島、鐵東花鳥園、明居紅酒山莊等一批文化休閑農業景點運營良好,帶動周邊種養、流通業發展。梨樹霍家店“最美休閑鄉村”拓展餐飲服務、特色農業、農畜產品加工、旅游觀光四大產業,休閑農業年接待觀光人數15萬人次,帶動農戶570戶。
三是積極推進要素融合。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業各個環節滲透融合,打破產業邊界障礙,提高產業整體水平。技術滲透,加強產品研發。全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一半有研發投入,投入科研經費及科技推廣經費超億元。信息滲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啟動物聯網建設試點,全市共建立物聯網數據采集點7個;伊通縣“三家”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開始運營,建設標準化信息服務站36個。積極推動電商村級基地建設。目前,全市已建379家“好家鄉”網絡超市,年營業額1000多萬元。梨樹縣以吉林省浩豐生豬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為載體,建成以“互聯網+生豬交易市場+養殖場(戶)”的生豬網絡銷售平臺。新業態滲透,探索農業工廠化發展。積極推進新能源與工S化與綠色農業有機結合。雙遼農業光伏生態示范產業園、伊通縣光浮農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推進新能源向溫室熱量的轉化、蚯蚓糞肥、食用菌生產、蚯蚓雞蛋等有機農業發展。(來源:四平市政府)
近期,根據凌河街道小隊安排部署,圍繞《關于組織開展第一期“社情民意直通車”專題征集的工作方案》相關要求,走村入戶,開展專題調研,征集民情民意。現根據調研情況,對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積極探索發展模式,引領融合發展方向
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各村莊必須要發揮比較優勢,找準適合本村的最佳發展方向。在融合模式上,要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業優勢資源為依托,將種植業、養殖業的某些環節甚至整個環節聯接在一起,加快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利用、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方式,拓展農業增值空間;要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推動科技元素融入農業,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及農業信息共享,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要依托農業龍頭企業,促進涉農企業集聚集群發展,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次產業聯動發展,打造融合生產加工、科技研發、物流儲藏、商務會展、信息咨詢、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業綜合體。在推進方式上,要突出抓好項目這一載體,靠項目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等元素結合,拓展增效增收空間。要加強招商引資,圍繞延伸產業鏈條,著力引進一批有品牌影響、有市場潛力的農業開發項目。在示范引領上,要注重典型培樹,加快推進好項目延長拉寬產業鏈條,打造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樣板。
二、培育多元發展主體,夯實融合發展基礎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生力軍,也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開路先鋒”。一是協調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要強化家庭農場基礎作用,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延長經營鏈條。要強化農民合作社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要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各農業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注重協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群眾的關系。通過促進農產品本地化利用,發展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產業,來提高農民收入,將本要流向外部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值內部化。要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帶動更多的群眾增強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維護普通群眾的利益。三是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準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助推產業融合發展。扶持發展產業聯盟,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成立產業聯盟,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關鍵詞】農村合作 金融 企業生產
一、教學案例庫構建原則
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構建原則是案例教學庫既呈現企業生產實際又符合教學需求。就企業生產實際來說,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應著重體現三點。首先,供銷行業在開展農村金融服務中形成的實踐經驗,近年來,各地供銷合作社勇于創新,大膽探索,創辦了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機構和組織,創新了多種金融業務模式,這些都為教學案例庫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素材。其次,國內農村金融機構企業生產實踐。在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的政策指導下,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異常迅速,除了原有的農村信用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得到極大發展,教學案例庫所選取的案例應能充分反映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符合目前農村發展對金融人才需求。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動態更新、補充新的案例,確保案例的時效性。
二、教學案例庫構建內容
總體上,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以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真實的業務流程和崗位技能為基礎,結合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村金融的實踐而開發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案例庫,所有案例均以農村金融機構真實職業環境為背景而設置,強化專業學生提升職業技能與素養,提升專業服務農村金融市場能力,服務“三農”水平。具體來說,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應包含以下內容:首先,案例主要體現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業保險、專業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的基層網點的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流程和崗位技能。其次,教學案例庫中的每個案例根據其自身特點及流程要求,分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柜臺業務以視頻案例為主,而個人理財業務以文本案例為主。再次,教學案例庫中每個案例設置了理論導入、案例設置目的、重點與難點、對實訓環境要求、對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要求、對指導教師要求。另外,教學案例庫中的每個案例設置了相關的問題供學生回答或練習,并根據案例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存款業務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類似小額信貸業務采用項目驅動模式,以一個真實的小額貸款為例,從客戶接觸、征信調查、風險分析、貸款發放、貸款管理、貸款追蹤、貸款收回、項目績效等環節。
三、教學案例庫構建結構
結構上,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為了符合教學特點,體現學用結合特性,整個教學案例庫可以按四種方式進行檢索,分別是按照農村金融機構查詢、按照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查詢、按照農村金融職業技能查詢、按照農村合作金融專業課程查詢。
第一,農村金融機構查詢。教學案例庫分別為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村金融實踐中涉及的金融機構建立了相關的子庫,每個子庫自成體系,可作為獨立的教學案例庫使用。這些子庫分別為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村鎮銀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小額貸款公司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農村資金互助社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融資性擔保公司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專業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其他農村金融組織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子庫。
第二,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查詢。本查詢按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分為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結算業務、理財業務、融資擔保、資金互助及其他業務等。
第三,農村金融職業技能查詢。本查詢按農村金融機構崗位設置來查詢相關案例,包括金融柜臺業務技能、金融管理業務技能、金融營銷業務技能、其他農村金融業務技能等。
第四,農村合作金融專業課程查詢。此外,根據教學需求,整個教學案例庫還可以按照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主要的專業核心課來查詢相應的案例,包括農村金融實務、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商業銀行柜臺業務、小額信貸實務、個人理財、農業保險等課程。
四、教學案例庫構建流程
基于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村金融實踐,依據農村金融市場對人才需求規格來確立案例主題,加強調查研究、精心設置、審定案例,并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將案例資源加以整合優化,建設符合要求的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具體來說,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構建流程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案例內容的確定。根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特點,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依據相關的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流程建立案例庫。主要包括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內容,如農村信用社業務、商業銀行在農村分支機構業務等,還包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業務,如村鎮銀行業務、小額貸款公司業務、社區基金業務及其他相關的農村金融機構業務。
第二,案例素材的收集。在確定案例庫的總體內容后就進入案例素材搜集階段,案例素材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案例庫整體優劣。首先依據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把粗線條的案例庫內容進一步細化到職業的技能點和知識點,再根據技能點和知識點搜集相關的案例素材。其次在搜集案例素材時,應明確相應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需要的案例形式,比如對于點鈔和各種票據填寫,宜使用視頻模式,對于小額信貸客戶風險評估,宜采用文字、圖片模式。
第三,案例的整合優化。有了原始案例,根據案例庫的要求對相關的案例進行整合優化,體現案例的深度與質量,認真審定每一個案例,充分發揮案例的績效。
第四,案例的入庫與檢索系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案例功能和目標,將編寫入庫后的案例分類整理,并把各種案例與相關使用索引聯系起來,對案例資源進行分類編排,建立入庫及檢索系統。
第五,案例庫的動態管理。案例庫的建設是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處于急速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規格也處于變化之中,為了使案例庫實時追蹤金融市場變化、農村金融機構業務革新,案例庫也必須隨市場的變化而即使更新。此外,職業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斷變化探索中,案例庫的動態管理還應體現在案例庫能動態的反映職業教育的新變化、新理念。
參考文獻
[1]言紅健,陳驊.案例教學和情景式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1):99-100.
[2]申玲.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鏈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9):141-142.
關鍵詞:農業 旅游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產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產業邊界也被不斷的突破,旅游產業融合就是一個新的旅游研究領域,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少。農業旅游正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一定程度融合的產物,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正形成一種熱潮,基于此所形成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研究不斷。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與旅游取得雙贏的局面。
1 農業旅游的范疇界定
祁黃雄(1998)、張永貴(2001)等認為: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僅僅是一種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有“觀賞農業”、“觀光農業”、“農村旅游”等多種不同概念的集合體。
劉杰(2004)等認為:農業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體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農業示范、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農業藝術與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
陳琳(2006)認為,農業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農業旅游使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和行為成為旅游活動的內容,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業態,是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相互延伸融合的產物,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
從對農業旅游不同定義的分析、比較中可以發現他們具有一些較為一致的看法,即認為農業旅游是由農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體驗、休閑、度假,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
2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意義
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帶動農業實現新的增長點,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龐云杉,常少林(2011)等認為,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可以幫助農業由傳統的單一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鄉村農業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利益,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可以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幫助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使農業的勞作方式、農田風光等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成為可被依托發展旅游活動的內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業可依托資源的類型,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種多樣、求新求變的旅游需求,推動旅游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旅結合,實質是通過二者間的要素依賴與對接,達到供給優勢與需求優勢的最佳結合。
當然,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振之(2011)以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背景,提出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有著雙贏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新興產業幫助形成新的增長極和新的主導產業。張瑩(2006)提出了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三農”效應表現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的生態影響巨大。旅游效應表現在: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
3 農業旅游的融合模式
學者們大多集中于研究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劉華楠(1998)根據我國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樣性和氣候、生物、農業資源的多樣性以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要求與特點,認為我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和方向有十類,即都市農業型,生態環保型,綠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風情型,新、奇、優、特產品型,人文景觀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導型,動植物品種示范推廣型及農業博覽會型。
梁留科,吳次芳,曹新向(2002)等從項目開發上認為農業旅游分為觀賞型,實踐型和綜合型三種旅游模式。孫愛麗(2003)對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進行研究,認為,此類旅游首先緣起于大中城市周邊地帶,在發展過程上,出現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三種開發模式。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開發模式歸納為田園模式、鄉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業模式四大類,每大類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體類型。農旅互動產業組織模式則分為:“企業+農戶”模式;“企業+社區+農戶”模式;“政府+企業+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和“示范農戶+農戶”模式。
4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對策
顏醒華,李勇泉(2004)指出,農業旅游要想實現高層次的融合與良性互動,必須著手于加強農業旅游區的統一規劃,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構建旅游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靈活運用各種營銷策略,搞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農業旅游創新的體系。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在產品的開發上要進行突破,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特色來培育品牌。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來完善旅游設施,加強宣傳促銷,實行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進而努力實現農旅互動的可持續發展。
鄭俊挺(2011)對福州市農業旅游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包括提高對農業旅游的認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農業旅游配套服務的建設,提高農業旅游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旅游協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業旅游產品檔次,豐富淡季農業旅游產品,營造農業旅游濃郁的鄉土氣息。
孫杰(2012)認為農業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是要對農業旅游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布局。同時要加強農業旅游產品的多元化,注意保護環境,打造體驗型椎體旅游產品,重視資源開發的文化定位。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 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 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 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 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 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