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平衡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景觀設計 美觀 生態平衡 植物
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美觀。所有景觀都應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娛悅。在追求生態平衡的現念下,景觀設計中的美觀必須與生態保持平衡。既要景觀美化,也要生態平衡,這是景觀設計中的完美主義。
一、遵守“生態平衡”原則,合理布局園林及水景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打破了過去為景觀而景觀,為美化而美化的傳統理念,開始景觀設計的同時進行生態維護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在布局景觀、美化城市的同時,努力使郊區的綠地樹木滲透到城市,結合實際保留林地和綠草面積,基本上實現了景觀設計中的美觀與生態保護相對平衡。
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正確處理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的協調關系,是景觀設計所致力探求的目標。我們所有設計者,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必須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各種景致,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景觀設計與生態平衡也要求因地制宜。水資源豐富地區,可發揮水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湖泊,營造天人合一的“水景住宅”;而缺水及氣候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大可不必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而造景,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水景噴泉所有的環境景觀用水,都是利用污水處理廠提供的高品質再生水,以滿足園區內的澆灌用水、道路噴灑、景觀噴泉用水等要求。
二、遵循“生態位”規則,搞好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
植物文化是城市園林精神內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植物是景觀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過景觀設計將不同植物合理配置,達到科學與藝術價值相結合。而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園林觀賞效果和藝術水平。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葉色、樹形的搭配,隨便栽上幾株就顯得雜亂無章,景色大為遜色。再者,園林植物品種豐富,形形,有的種類在一年中僅一次特別有效,或者在開花期、或者在結果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景觀植物配置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如長沙植物園的槭樹、杜鵑園就是這樣配置的――槭樹樹干直立高大、根深葉茂,可吸收群落上層較強的直射光和較深層土壤中的礦質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較弱的散射光和較淺層土中的礦質養分,較好地利用槭樹林下的蔭生環境;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尤其是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如在南京的園林綠化植物中,槭樹、馬尾松等生長狀況不良,不宜大面積種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2]。
在搞好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我們再將美學原則應用到實際中。如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灘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蘭花為主調,林下種紅杜鵑,紅裝素裹,相映成趣;北京東路――南京路,用草花、綠籬、草皮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圖案,色彩醒目;四平路兩側由廣玉蘭、銀杏、美人蕉組成有節奏變化的綠帶,上海九亭綠化示范園中,規劃了由廣玉蘭、紅葉李、銀杏、紅運玉蘭和茅白杜鵑,八角金盤組成的綠帶,形成“步移景換”的流動畫面。
三、遵循“合理性”原則,正確處理生態互聯關系
生態互聯,是指生態與其內部的各元素以及外部環境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的運用和處理,表現在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中。
首先,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城市濱水地帶的規劃和景觀設計,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濱水區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復雜的綜合問題,涉及多個領域。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河流和濱水區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運輸、游憩以及生態功能等等。因此濱水工程就涉及航運、河道治理、水源儲備與供應、調洪排澇、植被及動物棲息地保護、水質、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3]。
其次,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細流,最先被引入村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前的洗滌池,匯入塞中和旁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地,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再次,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在景觀設計中必須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立波《植物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池沅“植物造園與生態設計”城市規劃匯刊 1997No4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資源的使用量,破壞了城市原有的生態環境,同時,各種污染源的出現,也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成為社會服務人員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管理者要加大園林綠化建設力度,增加城市綠化面積。
1 生態園林的定義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為參考,建設城市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條件,種植在不同的地區,形成植被群落,讓其互相協調,保證在每個生長季節都有植被生長,產生季相色彩[1]。這些植被包括喬木、灌木、草本等,在互不影響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陽光、土壤、水分等,減少群落中植被生長的沖突。
隨著各項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增加了環境污染,城市生態環境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讓人們注意到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保持城市生態平衡。
2 生態園林在城市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2.1 吸附空氣中的有毒氣體與粉塵
生態園林的建設,可以改變城市大氣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空氣中有毒氣體和粉塵[2]。
現在,很多城市周邊都開辦了化工廠,在城市內部,行車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大量的有毒氣體排放,增加空氣的粉塵數和噪音,這些都會對人體造成慢性傷害。針對上述內容,社會服務人員在城市中種植一些可以吸收有毒氣體的樹木,比如土杉等,過濾城市空氣,避免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并且,還要適當調節植被的種植密度,讓植被在適當的距離生長,通過樹葉的微震吸收車輛發出的噪音。對于空氣中的粉塵,可以種植林木,因為林木葉子的表面有很多被毛,還有較為粘稠的油脂,能夠吸附空氣中的粉塵。除以上幾種污染源外,化工廠也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病菌,綠色植被可以利用自身的凈化功能吸收病菌,消除它的有害性。通過這幾種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
2.2 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建設生態園林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系統中,其結構與功能處于協調的狀態,能量的輸入輸出基本平衡,讓整體效益達到最高[3]。而生態園林的建設,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生態平衡,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在展開園林建設時,要客觀分析城市當下的生態環境,合理安排植被的種植,把多種自然景觀加入到城市建設中,讓城市更具觀賞價值。
2.3 根據“生態位”的原則,建設生態園林
生態位指的是某個物種在一個系統中起到的作用,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的地位。它可以讓城市根據特定的環境,選擇適合種植的植物,提高城市生態園林的整體功能。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必須按照“生態位”提出的要求,建設生態園林。首先,要根據生態位的特點,挑選符合這一特點的植物種植,形成生長群落,減少競爭,合理利用土壤、陽光等,建設符合城市特點的生態園林。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選擇主要針對這一地區的植物進行種植,比如,氣候比較干旱的地區,可以種植一些抗旱耐寒的植被,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另外,大多數城市都會選擇一些可以有效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抗蟲性較強,不需要精細照顧的植被,最為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主要種植物。生態園林的建設,必須注重植被生長的差異性,以差異性為基準,劃分種植區。像是槭樹與杜鵑,因為槭樹的樹干很高,可以吸收上層的陽光和深層土壤的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要零散的陽光和淺層的土壤即可滿足生長條件,種植在一起后,不僅可以保持形成群落的良性發展,還可以提高城市的整體觀賞性。
3 總結
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為原則,構建城市復層次、多結構的園林。特別是在城市環境的保護中,要首先從生態園林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發展的有利因素,優化城市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所以,社會服務人員在建造園林時,要根據獨特的地域特點,選擇適合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觀賞性。
參考文獻
[1]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2013(2):12-14.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靈樞·陰陽系日月》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易傳·系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即道理、規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內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陰陽學說強調人體的整體性、對立統一性,陰陽雙方相互制約,始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微生態理論認為,在自然界中不但有看得見的大環境,還存在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微環境。微生物與人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生態關系就是微生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處于微生物的包圍之中。人體的微生物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兩大類,有益菌占總數的90%以上,有益菌的主體是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等。最佳狀態時有益菌占優勢,結構合理、功能協調,這就是微生態平衡[2]。如果這種平衡失調,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狀態。中醫陰陽學說與微生態學都認為,兩種狀態是一個統一對立的整體,處于動態平衡中。陰陽學說認為,如果陰陽平衡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同時治療上也應注重“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原則。現代微生態學的研究證實,人體內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微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微生物與人的生命活動的對立統一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前提或基礎之一。一旦這種統一被破壞,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陰陽學說與微生態學理論在這里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2中醫五行學說與微生態理論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學說是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關系的基本理論。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當五行不能維持相生相克的生理平衡狀態時,生克關系即轉為乘(乘虛侵襲,克制太過)侮(被克強勢,反欺侮主)關系,產生相應的關聯性病變。木、火、土、金、水與肝、心、脾、肺、腎相配,它們之間既有相生關系又有相克的關系,形成五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五行生克的平衡與生態平衡規律一樣,也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太虛寥廓,五運回薄,盛衰不同,損益相從。”《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這都說明,五行之間經常處于盛衰盈虛的狀態,形成了五行內部的運動不已。例如五行中有一方盈盛(生的過程),另一方就相對虛衰,但到了一定程度,虛衰一方就會出現相應反應(克的過程),以求重新取得均勢和協調。《素問·氣交變大論》論述了這種五行生克平衡的變化規律:“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微生態理論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互助互利的共生和互相抑制的平衡,只有遵循這一規律,才能保持生態平衡。很明顯,五行的相生是互助互利的共生,五行的相克是相互抑制的平衡。只有生中寓克,克中寓生,共生和制約協調,才能維持事物正常的生長、發展、變化過程。如果只有單純互助互利的共生,沒有互相制約的相克,那就成為無限制的資生;若單純的相克,勢必會出現相互加害、生機絕滅的狀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能否與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即能否保持與周圍環境的生態平衡,首先決定于機體內在環境能否協調一致。機體內部生態平衡的范圍很廣:中醫有氣機升降的平衡,燥濕相宜的平衡,水火既濟的平衡,陰陽協調的平衡……。
現代醫學認為,體溫必須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血液滲透壓和氫離子濃度必須維持在嚴格的限度內,心律、心率、血壓、性生殖周期,以及鉀、鈉、鈣、氯離子的代謝必須保持在適當范圍及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需要人體有一個高效率的調節機構,根據不同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活動水平和活動形式,以求內環境的生態平衡。人體的調節機制也有相生相克兩個方面,即興奮與抑制,促進與促退,滋生與制約。其調節方式十分復雜,現代生理學主要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①神經調節:如全身內臟的生理活動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調節和控制。②體液調節:如人體血糖水平是靠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一生一克”來維持的。③器官、組織、細胞的自身調節:如腦血管可自身相應地收縮或舒張以改變血流阻力,使腦血流能保持恒定。中醫五行學說是從微生態學的角度探索事物內部的相生相克,人體內部的生態平衡有賴于全身各部在生化制約的復雜聯系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共同維持的。一旦某個環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乘侮的病態反應。微生態學也強調人體不僅要與外環境統一,而且要取得內環境的統一。微生態學的研究發現,人體的皮膚、鼻腔、口腔、肺、腸道、陰道等都有許多微生物的存在,當這些微生物種群發生變化時,就可能使人體內環境失去動態平衡而導致疾病發生。
3結語
一、生態城市美學的涵義
生態城市美學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涵義。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是指對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的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從狹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只是對自然和城市中的人之間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城市生態美學最主要的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但自然與人之間的審美關系在哲學層面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就會產生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生態的審美關系。
生態城市美學關注自然與人、環境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關注生態系統是如何讓人們產生審美,并讓人享受快樂的。因此,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要滿足人們的生存、發展和機體的需要,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精神審美需要。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建設
(一)生態城市美與生態環境美
生態環境美是指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內在和諧之美。它是以自然和人的合二而一為基礎的,自然與人的生命節奏、律動形成一定的融合和共振,從而達到美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環境美。因此可以說,生態環境美不僅反映了自然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而且展現了生態環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現代社會重視環境的生態美,因此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必須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人和社會的發展才是關鍵。所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二)生態城市的建設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以及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美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周圍環境與人類和諧共存的情況下,促進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進行生態的審美創造。這充分體現出了生態環境美學對人類現實與終極命運的關注。所以,生態環境美學必須要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基礎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和特色文化加以融合,最終實現鄉村與城市的生態大融合,促進自然與人和諧發展。
關注城鄉一體的生態環境美,促進藝術美與自然美、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統一,很好地運用藝術美的手段展現自然美,從而實現人文的環境之美與生態效益。
三、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
(一)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原則
1.生態平衡
無論是整個地球還是某個區域,它們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人們只有保持生態的平衡才更好地生活、生產,以及進行其他人類活動。生態的平衡是一種美,并在生態環境中得以展現,其本質是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統一。只有在這種和諧統一的環境中,人們才能夠欣賞到生態環境的美。
2.無污染
無污染是指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動態關系沒有任何精神或物質上的遺患,這是生態平衡的要求之一。然而人類生活及生產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技術、經濟等方面的條件是有限的,因此要做到對環境的零污染是不現實的。目前,人們能做的就是將這種污染盡量降到最低。
3.生態美觀
美觀是對大自然與城市居住環境和諧追求的最高境界。大自然與城市的生態環境體現在物質、能量以及精神的境界上。因此,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生態美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4.共生
共生是一個相對整體的概念。生態美在古代是一種依賴生存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和諧;而在近代,生態美的表現則是競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化的審美自由;在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生態美的表現是一種共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天人共生的一種美學理想。由此可見,生態美是一種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產生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的生態建設上也要將自然與人類的居住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考慮,以共生的角度來看待環境與人,不能將兩者分離開來。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方法
1.靜態的應用
靜態的應用方法是將生態城市的美學建設原則進行有效的落實,在建設的美學設計上將這些原則貫穿在整個過程之中。
2.動態的應用
生態城市的美學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不僅要有理論上的研究,還要有與之配套的生態實踐應用,后者被稱為生態設計。在城市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生態應用顯得越發重要。例我們應將自然生態作為中心,把城市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并盡量將城市納入生態系統中進行考慮。在對居住區進行景觀設計時,其微觀部分需要借助環境設計給住戶提供良好的通風、光照、有害氣體吸附以及噪音阻隔,同時還要對附近區域進行自然生態和景觀的設計,從而實現城市居住的生態多樣性。
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需要加強自然環境與住戶間的聯系,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降低人工層次,關注自然環境。
關鍵詞:營林造林;生態平衡;思考;措施
1 營林造林工作的意義
1.1 對自然的保護作用
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制約,我國整體生態調節能力差,土壤沙漠化較為嚴重,水土流失的現象也頻頻發生。營林造林有利于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同時,能夠有效阻止土壤沙漠化。森林對于地下水的儲存、空氣的凈化、水源的凈化也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有效抵御風沙、干旱的侵害,因此,營林造林對我國自然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1.2 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林業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林木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被廣泛應用于造紙、化工、家具制造等行業,同時,樹木的根、葉、花、果皮等也成為醫藥、食品行業的重要原料。有些地區還大力發展了林業觀光旅游、特色經濟林、花卉等林業項目,這些項目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收入,并有效地吸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難題。
1.3 對城市環境的美化作用
營林造林還可以美化環境,吸收工業廢氣及二氧化碳,減少污染,保持空氣清新,并能減少城市噪音,從而為人們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有效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2 我國營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營林造林技術人才
由于我國營林機制的不完善,造成我國營林造林技術水平不高,營林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營林造林是一項對專業技術和工作態度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一線營林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我國現有的很多營林施工員、技術員并未受過專業培訓,營林技術水平偏低。營林造林技術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我國營林造林工作的展開。
2.2 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營林造林工作是一項造福全社會和子孫后代的巨大工程,如此龐大的工程,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而目前我國有些林業管理單位卻疏于管理,管理監督機制不健全,沒有設立營林質量檢查驗收部門,導致營林質量無法保證。
2.3 林業經營粗放、林分質量低
很多地區受利益驅動,一味注重經濟林栽種而忽視生態林木的更新,營林造林的林種結構逐漸單一化,林分質量低。此外,有些地區重造林、輕育林,將重心放在成林上,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潤,忽視對幼林的撫育,導致林分質量下滑。
3 完善營林造林工作的措施
3.1 重視營林造林人才培養,科學營林造林
我國林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是技術力量的薄弱,在未來的林業建設工作中,必須充分重視科學技術水平在營林造林中的應用,加大培養營林造林技術人才。國家應當出臺相應的林業基礎研究獎勵政策,鼓勵林業建設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提高我國營林造林的科技含量。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育林技術也要與時俱進,運用遺傳、生物技術,選用經過遺傳改良的優質品種來進行造林,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以及林木質量。
3.2 規范林業管理,完善檢查監督機制
各地區林業局應根據分類經營的原則,在現有林業資源的基礎之上結合國家關于天然林保護的有關法規,不為短期利益所左右,合理劃分林木類型,確保營林造林科學化、規范化。同時,在營林造林的過程中,各地區林業局還要不斷完善檢查監督機制,充分行使行政權力,強化對營林造林工程質量管理,將營林造林的各項指標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的績效指標,并作為升遷考核的依據。營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林業局必須選派具有責任心強和技術水平扎實的人員擔當營林驗收成員,加強對營林工作的檢查驗收。
3.3 處理好生態林和經濟林建設的關系,保護林業生態平衡
21世紀的主題是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平衡。我國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建設生態公益林。這要求各地政府處理好生態林和經濟林的關系,根據生態環境建設需求,合理規劃經濟林和生態林的營林面積比例,將有限的國土資源和資金充分用到生態建設上,實現林業生態平衡,從而達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推動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營林造林是一項艱巨而又龐大的工程。保護林業生態平衡,完善營林造林工作,需要不斷進行思考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營林造林的工作中,要采用先進的營林技術,實現科學營林造林,保護林業生態平衡,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