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蛋白質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食品營養與衛生學;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031-02
《食品營養與衛生學》是食品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它由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組成,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的營養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響;食品衛生學則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種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預防措施。本學科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和應用性,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在增進我國人民體質、預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推進《食品營養與衛生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對于提高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整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注重知識傳授與考試分數,而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難以真正提升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采用大班上課,教師是權威,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同時,因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導致學生機械性地“學”,這樣以來,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缺乏趣味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減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受到壓制。同時,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書本,不能將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因此,為了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者從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出發,分析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結合《食品營養與衛生學》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探索適合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旨在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食品營養與衛生學內容繁雜,講授時應結合專業實際。鑒于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營養學》部分以介紹營養學基礎知識為切入點,從營養與健康以及與疾病的關系、不同人群和不同生理狀況下的營養需要和供給、合理膳食和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與選擇以及社區營養等較全面系統地展開教學。關于《食品衛生學》部分,我們還要繼續關注食品的衛生質量,防止食品中出現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因素,保護食用者安全。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知識且不感到乏味,這就要求把問題講透,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熟練應用,起好老師的引導作用,即課堂上雖然只講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但對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要精講。
二、教學手段多元化,提高課程講授水平
目前,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較多,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本課程教學內容所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掌握授課內容是提升授課質量的關鍵。
1.采用先進教育手段。多媒體教學已是現代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手段,與傳統教學相比顯得更加直觀、形象。因此,授課過程中盡量少文字、多圖片。例如,蛋白質、能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或者過量癥狀的圖片等,可以用圖片直觀地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直觀地領會教材內容,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針對特定章節增加視頻教學環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最后,應用網絡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放棄教學的主導位置,避免“滿堂灌”的模式,打造寬松與和諧的教學環境。例如,開展討論式、互動式、問題式的教學方式,同時選取簡單章節讓學生采用多媒體方式模擬教師授課,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口頭表達能力,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結合案例式的教學模式,例如我國近些年出現的“大頭娃娃”事件、白酒塑化劑事件、地溝油事件等,這些都關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案例,鼓勵學生從應用“食品營養與衛生學”所學知識的角度找出解決辦法,使學生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增加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建立以科研帶動教學課堂模式。授課過程中,將目前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與授課內容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為培養本科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科研能力與整體素質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1.開展膳食調查活動。為加強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膳食調查活動,以大學校園或社區為實踐環境,把“理論所學”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同學們設計《膳食營養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被調查人員肉、蛋、奶、鹽、油、水等攝入量及一日三餐的比例,同時記錄其職業、年齡、身高、體重。結合調查結果,使同學們在了解膳食攝入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建議,宣傳營養與衛生知識。通過膳食調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真正認識到“學以致用”的重要性。
2.開設實習課程。實習課程采取教師帶領學生到相關生產車間進行實地參觀的形式,主要包括白酒生產廠、豆制品加工廠、甜點加工廠等,向學生講述在生產環節中出現的食品衛生問題,引導學生采取正確的食品衛生質量監督體系來控制,使理論知識服務于實際生產。
《食品營養與衛生學》作為食品方向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改革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我們只有不斷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才能為社會培養既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又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人才,從而為改善和提高國民的營養狀況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食品安全服務。
參考文獻:
[1]孫長顥,凌文華,黃國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魏振.《食品營養與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7:91-92.
[3]趙春,徐芳,張雪輝,芮溧.《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32).
[4]石亞中,伍亞華,錢時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廣工化工,2012,1(39):154-156.
[5]劉燕群.以“學為中心”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3,1(2):134-135.
[6]劉,楊愛麗,王晶晶.《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踐教學改革[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0,(8)4:32-34.
[7]李新莉.基于社會需求前提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23.
基金項目: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13JQ301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Z109021307);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Z1110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