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濕地生態;修復;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濕地有助于調節氣候、水文,對水質起到凈化的作用。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們對濕地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導致濕地的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對濕地進行保護、修復,使其恢復到正常的生態系統結構及水平。

      1 城市濕地現狀

      1.1 城市濕地污染現狀

      20世紀80~90年代,由于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濕地中,導致濕地水質質量下降,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部分濕地甚至喪失了其基本的功能。1998年以來,很多淡水湖以及城市的湖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濕地的污染嚴重威脅到濕地的功能。污染使得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盡管我國對濕地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污染還在繼續。要恢復濕地原有基本功能,必須加強濕地保護,加大治理的力度,恢復濕地功能,使濕地得到可持續發展。

      1.2 濕地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在我國,很多經濟海區以及湖泊存在濫捕的現象,損害了天然的魚類資源,物種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脅。此外,濕地的平衡遭到破壞。海域魚類的數量、種類減少,種群結構呈現低齡化以及小型化的趨勢。在內陸的生態系統中也是如此。

      1.3 濕地面積減少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我國濕地的面積在不斷減少,濕地的功能嚴重下降,原因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濫開農用地;改變濕地的功能;濕地向城市化的方向轉變。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圍墾湖泊的面積達到130萬hm2,由于圍墾湖泊,喪失的濕地面積達到350億m3,總量超過我國5大淡水湖泊的面積。

      1.4 過度的開采水資源

      濕地為工農業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濕地供水能力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水不合理。例如,西北以及華北等地區,從濕地過度的取水,濕地水文遭到嚴重的破壞,部分濕地已經消失,如居延海。

      2 城市濕地生態修復

      2.1 城市濕地生態修復的原則

      城市濕地與自然濕地存在差異,城市的濕地比較零散,多呈斑塊狀,面積比較小,功能因城市而異,對濕地的破壞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恢復的原則以及目標和自然濕地存在差異。

      2.1.1 生態學的原則

      結合城市生態系統演變的規律,有步驟、有計劃性的進行修復,結合生物的多樣性,建立生態系統的群落,使得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以及能量轉化處于最佳的狀態。

      2.1.2 地域性原則

      在制定濕地生態恢復方案時,需要結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按照濕地的類型以及功能要求等,制定合理的方案。

      2.1.3 風險最小以及效益最大原則

      修復城市濕地,技術性較強,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資金。主要是由于生態系統較為復雜,環境因素存在不確定性,受到人為因素的限制,對于生態系統的恢復不能進行準確的把握。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在修復城市濕地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準備,以最小風險、最大效益為原則。對濕地問題進行仔細的分析,結合濕地的生態特點,進行科學估計。此外,還要考慮到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問題,力求3者達到統一。

      2.2 濕地修復的目標

      城市濕地生態修復的目標總體上分為3個方面:修復濕地的生態功能即生命支持的功能;提高城市的人文服務功能;增加濕地的美觀,提升休閑度假的程度。

      從細節加強分析,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增加物種多樣性。濕地系統動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得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自我維持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植被與土壤達到原來的水平。在濕地生態系統中,適度的植被可以對地表的徑流循環進行充分的利用,使濕地具備更好的涵養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使植被覆蓋度增加;把濕地的美化以及污水的處理緊密結合;使濕地景觀體現視覺以及美學的價值;恢復城市濕地的面積,只有面積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以正常的發揮作用;修復濕地水文情況。濕地的水量有助于調節動物、土壤等。

      2.3 濕地修復的方案

      濕地修復的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將占用的農地退還成濕地,增加濕地的面積;針對污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達標排放;開鑿人工的渠道,使城市內部濕地的斑塊連接度增強;人工種植挺水植物以及蘆葦,使植物群落得以恢復;實施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的覆蓋率;在濕地投放底棲動物,連接腐食食物鏈以及生食食物鏈,恢復生物的多樣性;在濕地建立污水處理的系統;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源問題得以解決。

      上述方案具有普遍適用性,然而城市濕地退化的原因存在差異,在進行城市濕地的修復時,必須對當地的氣候、社會條件以及經濟條件進行仔細的調查,綜合多種因素考慮,進行科學的判定,根據濕地退化的程度,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3 城市濕地生態恢復與景觀規劃的措施

      3.1 加強濕地保護的立法工作

      現階段,在我國,對濕地保護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雖然部分政策、法規與濕地相關,但是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濕地的管理非常混亂,因此,需要針對濕地保護制定專項的法律法規。

      3.2 改善濕地的水體環境

      修復濕地的水環境,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如促流、清淤等,改善水體的納污能力。結合城市濕地地形、水文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況,利用微生物進行凈化,建設生物柵,進行復合濾床的處理。改善污染點的情況,實現水質的改善。

      3.3 對水生的動植物帶進行修復

      種植水生植物,可以對湖泊富營養化起到抑制的作用,從而使水質的情況得到改善。在選擇植物時,需要對原有的植物進行保護,以鄉土植物為主體,適當的補種植物。

      采用多種植物,可以產生視覺上的效果,與此同時,景觀效果比較豐富,具有層次感,可以補充水污染處理功能,有助于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在配置植物時,從植物的層次來講,注意灌木植物與水草植物的區別,把不同層次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一起;從功能的角度考慮,可以采用發達的莖葉類植物,對阻擋水流、沉降泥沙起到一定的作用,發達的根系類植物可以起到吸收的作用。植物搭配,可以保持城市濕地的完整性,生態效果較好。

      采用鄉土植物,盡量少用外來物種。外來的物種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外乎2種:難以適應當地的環境,成活率低;過度繁殖,威脅到鄉土植物的生存,情況嚴重,會損害群落系統。

      3.4 增加植被的覆蓋率

      在濕地中,植被覆蓋對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在修復濕地時,需要保持原有的河岸線,利用植被進行生態護岸。主要是把喬木以及灌木混合種植,搭配水生植物,由水生植物延續到陸生植物,借助植物的根系來穩固堤岸,使護岸與自然相融合。營造差異性的生態環境,提升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湖泊濕地,為生物提供成長的空間,使生物的物種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增強。

      3.5 使濕地的保護與城市水資源管理相結合

      在濕地中,水是關鍵的部分。對于濕地生態系統而言,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進行濕地水資源的處理時,應當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對城市用水的結構進行調整,普及節水的技術,使得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對于濕地的供水問題,必須把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用水統一起來,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制定長遠的計劃,對城市的水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

      4 結語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人口越來越多,人與地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人與動植物之間也存在矛盾。濕地就是比較明顯的例子。現階段,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開采過度,污染較為嚴重,濕地系統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城市濕地的修復,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按照地域性以及生態多樣性的原則進行,加強濕地保護的立法工作,改善濕地的水體環境,修復水生動植物,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使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處于穩定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俞志成.城市濕地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研究——以廈門五緣灣濕地公園為例[J].新視覺藝術,2012(3).

      [2] 張春來.北戴河新區濕地生態景觀規劃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9).

      [3] 何麗芳.濕地生態景觀的審美價值與旅游開發[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1(3).

      [4] 溫旭月.結合某公園實例淺談濕地生態景觀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1(8).

      [5] 劉曉嫣,李軼倫.濕地生態修復與景觀規劃研究——以上海青西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為例[J].中國園林,2009(8).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濕地保護;濕地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濕地以及濕地生態的恢復,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狀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濕地保護技術

      由于濕地處于水陸交互作用的區域,生物種類十分豐富,僅占地球表面面積6%的濕地,卻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別是為瀕危珍稀鳥類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為眾多珍稀瀕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經之地。

      一個系統的面積越大,該系統內物種的多樣性和系統的穩定性越有保證。因此,增加濕地的面積是有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平穩的基礎。嚴禁圍地造田,對濕地周圍影響和破壞濕地生境的農田要退耕還濕,恢復濕地生境,增加濕地面積[1]。濕地入水量減少是造成濕地萎縮不可忽視的原因,水文條件成為濕地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需要通過相關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廣度以擴大湖容;增加魚的產量,增強調蓄功能;積極進行各濕地引水通道建設,以獲得高質量的補充水源;加強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減少泥沙淤積;恢復泛濫平原的結構和功能以利于蓄納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棲息地。

      2濕地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2]。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可概括為以下3個部分:一是濕地生境恢復技術。濕地生境恢復的目標是通過采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恢復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濕地的基底恢復是通過采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并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恢復技術包括濕地基底改造技術、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清淤技術等。濕地水狀況恢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水文條件的恢復通常是通過筑壩、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二是濕地生物恢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技術等。三是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恢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

      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切實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濕地污染源的綜合整治與管理,通過部門間的聯合,加大執法力度。要嚴格控制濕地氮、磷肥及農藥的施用量,控制畜禽養殖場廢水對濕地的污染影響,大型畜禽養殖場廢水要嚴格按有關污染物排放標準達標排放,有條件的地區應推廣養殖廢水土地處理。

      植物是人工濕地生態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凈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對水質的凈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濕地植物種類應用方面,國內外均以水生植物類型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種類在營養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氣釋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它們在人工濕地中的凈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選擇凈化植物時既要考慮地帶性、地域性種類,還要選擇經濟價值高、用途廣以及與濕地園林化建設相結合的種類,盡可能的做到一項投入多處收益。研究認為,用于人工濕地系統的植物種類應具備以下特征:①有生態接受性,例如,不能對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和遺傳整體性產生顯著的雜草威脅和疾病災害;②對當地的氣候和病蟲害具有耐受性;③對污染物和高度富營養化水具有耐受性;④在濕地環境,能夠繁殖、建群、擴展和生長;⑤有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能直接吸收和貯存,或者通過促進微生物的轉化作用發揮間接作用[3]。

      3濕地重點攻關技術

      要加強濕地保護,恢復濕地功能,制定出濕地保護規劃。運用環境學、生態學多學科理論和“3S”等先進技術,在查清濕地資源的基礎上,建立濕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和濕地監測系統,及時跟蹤和掌握濕地變化動態,開展濕地分布和演變規律、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濕地水旱災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為濕地的科學管理和保護、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重點攻關的技術有以下幾方面:

      (1)濕地退化機理與生態恢復機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濕地生態恢復研究方法和技術。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生態系統內在的生態學過程與相互作用機制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恢復力、演替規律、可持續性研究,濕地的環境功能及人類活動對濕地資源與環境的影響研究,不同干擾條件下濕地生態系統的受損過程及其響應機制研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的景觀診斷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過程的動態監測、模擬及預報研究等[4]。

      (2)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技術。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技術研究內容包括城市濕地水系統生態修復技術、城市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植物種類篩選、城市退化濕地高效生態修復模式、城市濕地修復生態工程示范關鍵技術等。

      (3)紅樹林保護與發展關鍵技術。為提高沿海防護林的總體功能,使林業在解決國家生態環境危機,提高自然環境品質,保護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深層次矛盾中發揮更大作用,國家林業局啟動了紅樹林保護工程。這是繼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程以后,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又一重大擬行舉措,也是海岸帶林業建設新亮點。今后,需積極開展紅樹植物引種擴種技術、紅樹林植被恢復技術、沿海防護林建設中半紅樹植物營造技術、監測外來引進種對紅樹林濕地生態影響與生態安全等研究;在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過程中,加強紅樹植物對潮汐水位適應能力的研究,確定各樹種的淹水臨界時間;開展紅樹人工林生態恢復過程中的綜合定位研究。

      (4)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優化配置與重構及其調控技術、物種與生物多樣的恢復與維持技術、濕地治污生態修復技術等研究;選取各種類型退化濕地的典型代表,進行生態恢復示范研究。

      4參考文獻

      [1] 陳國富,吳黎明.浙江林業生態建設與治理模式[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 馮宗煒,王效科,吳剛.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生產力[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6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03-02

      大石埠水庫位于江蘇省東海縣西部丘陵地區的高流河支流桃林河上游,距東海縣城30km,水庫設計以防洪和灌溉為主,結合水產養殖等進行綜合利用。另外,通過龍良河為東海縣的賀莊水庫、昌黎水庫、西雙湖水庫等中、小水庫提供水源,對解決東海縣西部水源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最近幾年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大石埠水庫水質不穩定,局部時段出現了總磷、總氮較嚴重超標現象,水質達到了中營養――輕度富營養化程度,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保護水生態系統是水利事業的新課題,也是環境水利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形勢下,為扼守“三條紅線”,特別是第三條紅線提出的“加強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保證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改善水庫庫區的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水質,對大石埠水庫進行水生態修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本文結合最近幾年對大石埠水庫的實地勘查,對大石埠水庫的水生態修復措施進行初步的探討。

      1 應遵循的原則

      在編制水生態修復方案工作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1.1 改善水庫水質的原則 水庫庫區生態修復措施及工程措施實施以后,能夠有效減少入庫污染物總量,使水質得到逐步改善。

      1.2 建立生物隔離帶和濕地相結合的原則 利用防護隔離帶的攔截作用,防止農田的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進入水庫水體,防護隔離帶的植物的根系能固土護岸,減少水土流失。通過庫區及河口濕地建設,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濕地的自然凈化功能。通過土壤和植物的吸附、截流及交替氧化還原和微生物降解等措施,使水質逐步凈化。

      1.3 結合實際的原則 在生態修復方案中,對濕地、林地和水庫庫區水生植物的選擇,既要考慮對當地氣候及地理、地型條件的適應能力,也要考慮其吸收凈化污染物的能力,還要考慮維持整體的生態平衡和注重景觀美化效果。

      1.4 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的原則 在隔離帶和濕地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有物種和經過改良后的引進物種,布局有較好經濟價值的植物,為庫區的老百姓創造經濟效益。堅持以項目維護和經費投入最小化的運作方式,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5 分步實施推進的原則 水庫的水生態修復工程量較大,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可采取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方法,科學規劃和制定實施方案,分期、分批實施項目。

      2 大石埠水庫水環境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大石埠水庫水質狀況 通過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庫近4a的水質監測資料,并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類別分析,按照《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進行營養狀態評價,結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質監測中,Ⅱ類水1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30%,Ⅲ類水2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50%,Ⅳ類水10次,占評價總測次的20%;水庫水體一直處于中營養至輕度富營養狀態。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庫曾連續出現中度富營養狀態,富營養狀態頻次增加較為明顯,水庫水質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2.2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庫的總體水環境質量尚好,但是水體的富營養程度相對較高,已經達到了中度富營養化水平。(2)通過近幾年的實地調查,大石埠水庫存在網欄養殖問題,特別是在入庫徑流河口地段的網欄養殖。由于養殖餌料的投放,造成水庫水體的內污染源較重,而這些內污染源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無法通過具體的工程措施進行有效的修復。(3)水庫上游及周邊是桃林鎮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莊。由于人們的日常生產及生活,使入庫支流產生各類污染物,特別是在汛期,這些污染物流入水庫庫區,對水庫的水質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4)庫區上游地帶的大量土地被開發成為農田,并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由于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廣泛應用,農田的面源污染給水庫的水質帶來隱患。(5)大石埠水庫是山地形水庫,水庫的岸線較長,水庫的形狀為狹長型,由于水庫的防護帶有缺失現象,特別是水庫靠馬陵山地段缺失較多,造成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以致形成的徑流直接入庫,從而影響了水庫的水體水質。(6)大石埠水庫在水流力學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庫岸淘刷現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響了水庫庫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庫上游是馬陵山的丘陵地帶,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開發種植,原有的生態體系被破壞的現象較為嚴重。雖然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但是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從而也對大石埠的生態穩定帶來影響。

      3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3.1 總體思路和具體目標 根據大石埠水庫的實際情況,從發揮區域生態功能出發,充分利用水陸植物的生態作用,以植物修復、重建和優化調整為重要手段,實行水庫的上游地帶、淹沒地帶、消落區域和水下區域的有效結合,進行庫區生態修復建設。通過截留和凈化污染物,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設生物景觀等措施,推動庫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庫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兼顧庫區的生態效益。

      具體的目標是:減少水庫周圍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因素,降低入庫的污染物數量。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輔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壞的水庫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并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逐步將其建設成為優質的水源地。

      3.2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的具體措施

      3.2.1 防護帶修復 建設3條防護帶,種植喬木、灌木和果樹。即在水庫西10km左右,靠馬陵山山體頂部,種植耐干旱和貧瘠的馬尾松等,種植長度3km;在山體的坡耕地種植蘋果、板栗等果樹。

      3.2.2 建設隔離帶 利用土地整理開發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庫周圍建設隔離帶。通過工程措施的配套和鄉村河塘的綜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莊環境建設,特別是周邊村莊生態環境的優化,為水庫的生態修復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2.3 建造生態浮床 采用木棍和鋼絲固定一塊水面,其中種植蘆葦和荻草等。每個浮床大約為10m×3m。建浮床地點,一是在大石埠水庫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個浮床;二是在水庫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個浮床;三是在水庫東岸靠關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四是在水庫東岸軍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

      3.2.4 恢復與擴建濕地 恢復原黑龍潭水庫到大石埠水庫的濕地,協調處理歷史留下的圈圩,進一步擴大濕地面積,擬擴建濕地30hm2。

      3.2.5 生態護坡 利用生態混凝土和生態磚種植蘆葦和香蒲等。具體的生態護坡地段為,庫區上游靠小桃林村兩岸約6km,庫區西岸靠彭才村約2km,庫區東岸靠關汪村及軍民翻水站約2km,水庫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約2.5km。

      3.2.6 河道整治 對大石埠水庫的入庫河道桃林河進行河道整治工作。具體措施為打撈水花生和水葫蘆,對河道進行淺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長度約3km。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態措施 生態系統 水下森林

      1、 工程概況

      本工程是一個以城市景觀為主的城市內湖,生態修復湖面320000m2,清淤完成后平均水深1.74m,庫容55700m3,集雨面積達16.59km2。隨著環湖土地大量開發,周邊污染源源不斷進入,湖區水位并沒有明顯降低,湖面已被水浮蓮密集覆蓋,通過水質檢測其主要水質指標全部超標,已經成為嚴重富營養化的湖泊,極大影響了湖泊的城市景觀效果,為改善湖區周邊的人居環境質量,實施湖泊的綜合整治工程已勢在必行。

      2、 綜合治理技術措施

      從以往富營養化水體的治理與修復實踐案例分析,采用單一技術治理富營養化水體的成效有限,因而選擇采用外源與內源控制,工程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案。

      目前,此湖正在實施污水截流,初期雨水截流及凈化,生態引水及底泥疏浚等綜合整治工程。通過以上綜合整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外源污染的輸入量和污染物的富集與釋放,增強底泥對水體的凈化能力,增加水體的復氧能力,使湖區水體水質在較短時間內有明顯改善。但湖區內必須建立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才能長期有效地控制內源污染。

      3、水質和污染源分析

      通過下表的水質檢測數據可以看出,其主要水質指標全部超標,顯示為劣Ⅴ類水質。

      根據資料查閱及現場踏勘,此湖目前存在的主要污染源還有:地表徑流污染和污水處理站尾水污染。其中地表徑流污染主要由于其周邊集雨面積較大,尤其是農村生活社區、農田及綠化地表徑流是該湖污染負荷的主要來源。近幾年,該地區降雨徑流監測顯示,各類城市降雨徑流中的氮磷濃度差異較大,總氮,硝態氮,氨態氮與總磷的平均含量范圍分別為1.96~6.77mg/L、0.62~4.89mg/L、0.35~1.18mg/L和0.04~0.66mg/L。

      根據現有的污水處理站的資料分析,現有3座污水站尾水排放入湖,排放量為32800m3/d,排放標準為一級A。

      4、 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措施

      此湖水體生態治理主要含6個部分:?生態攔截 ?污水處理站尾水入湖口處理措施

      ?水下地形改造 ④底質改良 ⑤生態系統構建 ⑥漂浮濕地。

      4.1 生態攔截

      4.1.1 生態集雨

      湖區水體其中的主要污染為面源地表徑流,采用雨水生態收集過濾渠凈化路面及綠化帶來的入湖污染負荷。

      4.1.2 環湖生態濕地帶

      對于不易收集或集中入湖的漫流形式的地表徑流,采用構建環湖生態濕地帶的技術措施,過濾初級地表徑流。

      4.2 污水處理站尾水入湖口處理措施

      4.2.1 生態浮島凈化系統

      采用生態浮島凈化入湖污水,在達到水質凈化的同時,又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

      4.2.2 復合濕地凈化系統

      為最大量的削減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采用表流濕地深度過濾污水,提升水質量標準。表流濕地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物理吸附。

      4.3 水下地形改造

      借助清淤工程開展,營造合理的水下地形,由陸域、湖濱區(0-40cm)、淺水區(40-100cm)、過渡區(100-150cm)、深水區(150cm以上)組成的多生境條件的水下地形,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4.4 底質改良

      底質消毒主要是殺死一些土壤表面的藻類孢子以及一些有害病原菌;底質改良主要對底質 pH等進行改善。經過底質預處理,可中和底泥中的各種有機酸,改變酸性環境,起到除害殺菌、施肥、改善底質的作用,含有水生動、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常量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都以離子狀態存在,能被水生動、植物所利用。

      4.5 生態系統構建

      4.5.1 沉水植物構建

      沉水植物是水體中的生產者及動物生境條件的營造著,在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案從湖區水深及功能定位選取沉水植物的種類及栽培區域。

      淺水區(0-80cm)構建水生草皮系統;過渡區(80-150cm)構建水生森林I型;深水區(150cm以上)構建水生森林II型。

      4.5.2 水生動物生態系統的構建

      完善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實現水體生物多樣性。通過濾食浮游藻類,有效控制藍藻水華; N、P通過藻類營養級轉化,以魚產量形式得到固定,進而達到凈化水質目的。

      4.5.3 水生微生物凈化系統

      水生微生物在水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實現了營養物質(污染物)從有機向無機的轉化,有效分解水體中的懸浮物、沉積物、動植物遺體、碎屑等,因此,在建設生態系統的最后,完善有益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4.5.4 濱水濕地帶構建

      湖區水系的景觀功能是本案打造的重點,依據陸域景觀的不同,合理搭配適生、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態的濕地景觀,同時兼顧一定的水質凈化效果。

      4.6 漂浮濕地

      漂浮濕地是采用漂浮物質及種植土拼著而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可移動也可以固定,栽培植物的種類可以是草皮、水生植物甚至是小型的灌木等。在湖區內構建漂浮濕地,具有一定的水質凈化效果,同時提升水域景觀。

      5、水體維護

      5.1日常維護:枯死植物更新補植、殘梗敗葉及時清撈、收割長勢茂盛植物、及時捕撈動物,并視具體情況適量補充。

      5.2專業養護:定期對景觀湖水質進行檢測

      檢測指標:氨氮、亞硝氮、硝酸氮、總氮、總磷、 CODMn、葉綠素a、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檢測頻率:1次/季度,具體檢測頻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6.注意問題

      1)流域面積比較大,流域范圍內的降雨、人類活動、市政建設活動對湖泊水生態系統具有較大的影響和擾動。

      2)惡劣天氣如臺風天氣、潮水頂托、強降雨等,使湖區水位超過常水位較長時間和反復次數過多,對湖區清水水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3)人們的放生活動會影響清水生態系統。禁止隨意投放草魚、鳊魚、鯉魚等魚類。

      4)外來物種如羅非魚、福壽螺等對水生態系統也有破壞作用。

      5)生態建設所采用的水生動植物品種均為項目區域土著物種或歷史曾有物種,杜絕使用外來種或入侵種,保證湖區的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夏宏生,蔡明,向欣 人工濕地凈化作用與微生物相關性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08,3:4-8

      2.鄭濤,穆環珍,黃衍初等 非點源污染控制研究進展【J】,2005(2):31-34

      3.賀鋒,吳振斌 水生植物在污水處理和水質改善中的應用【J】,植物學通報,2003年06期

      修復濕地生態的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濕地恢復;生態系統;黃河濕地;河南新鄉

      Abstract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wetland areas with typical features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implement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whose wetl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worsening because of man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which affects natural evolv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exertion of wetl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the problems,rest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the restoration of pivotal technologies around wetland in the Xinxiang of Yellow Riv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etland restoration;ecological system;the wetland of Yellow River;Xinxiang Henan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及許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最為活躍和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濕地還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類對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都會造成濕地某些功能的改變或喪失,使濕地生物多樣性降低、水質改變,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1-2]。目前,新鄉市黃河濕地面積的減少、土壤鹽堿沙化、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已成為濕地退化的主要過程[3-4]。因此,保護現有濕地、恢復退化的濕地,已經成為發揮濕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重要途徑。為防止這些過程的進一步惡化、濕地進一步退化,現將新鄉黃河濕地恢復研究概況總結如下,以期為濕地恢復提供參考。

      1濕地恢復的概念

      所謂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來養護沼澤;增強調蓄功能;遷移濕地水域中的富營養沉積物和有毒物質;提供野生生物棲息地等。目前的濕地恢復實踐主要集中在沼澤、湖泊、河流及灘涂濕地的恢復等方面[7]。一般在許多情況下,濕地受擾前的狀態是濕林地、沼澤、灘涂或開放水體等,濕地恢復為哪一種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濕地恢復管理者和計劃者的選擇。

      在濕地恢復過程中,由于許多物種的棲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復后的棲息地無法完全模擬原有特性[8]。因此,濕地恢復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擾前濕地的環境狀況、特征生物以及生態系統功能和演替、發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濕地的恢復和重建過程。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濕地范圍逐漸萎縮

      圍河造田、建設用地、泥沙淤積,使區內濕地面積萎縮,削弱了濕地對洪水的調蓄和緩沖功能[9-10]。據調查,20世紀90年代新鄉黃河濕地面積達2.478萬hm2,估計目前該濕地面積不足1.5萬hm2,由一個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積濕地被分割為幾部分,面積明顯縮小。

      2.2野生動植物瀕危,生物多樣性降低

      隨著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生物群落受到嚴重影響,濕地內鳥類由156種減少至130多種,被國家列入重點保護鳥類由39種減少至29種;魚類由7目10科32種減少到25種;組成本區濕地植物有多種,水域分布主要為眼子菜科、金魚藻科、睡蓮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澤地分布則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多,這些植物也大量減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類的過度開發建設、生境的破碎、環境污染和外來種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鹽堿面積擴大

      濕地的需水量是濕地為維持自身存在和發展以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為生態需水量和環境需水量。生態需水量是維持自身存在、發展過程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要的水量,環境需水量則側重支持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及改善環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鄉黃河濕地水源補給的季節性、不穩定性和地方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濕地水源問題的可持續性受到嚴重威脅,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和喪失,最終導致沙荒鹽堿地面積擴大[12-15]。

      3濕地恢復的原則和目標

      3.1濕地恢復的基本原則

      3.1.1可行性原則。濕地恢復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環境的可行性和技術的可操作性。現時的環境狀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其內部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盡管可以在濕地恢復過程中人為創造一些條件,但只能在退化濕地基礎上加以引導,而不是強制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恢復具有自然性和持續性[16]。不同的環境狀況,花費的時間也就不同,甚至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恢復很難進行。新鄉黃河濕地具有曖溫帶內陸平原濕地生態系統類型氣候條件,春季一般降雨較少,通常偏干旱,多風沙;夏季炎熱多雨,春末夏初植被自然恢復速度比較快。另一方面,一些濕地恢復的愿望是好的,設計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難,恢復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評價可行性是濕地恢復成功的保障。

      3.1.2區域性和優先性原則。為充分保護區域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及濕地功能,在制定恢復計劃時應全面了解區域濕地的廣泛信息。新鄉黃河濕地是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是鳥類等野生物高價值的保護區,是內陸平原濕地的典型代表,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17-18]。新鄉黃河濕地恢復的目的是恢復濕地的動態平衡而阻止陸地化過程,但輕重緩急在恢復前必須明確。濕地中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它們的棲息地恢復就顯得非常重要,即所謂優先性。

      3.1.3最小風險和最大效益原則。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修復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把握。因此,退化的新鄉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修復的生態系統進行綜合分析、論證,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同時,還應盡力做到在最小風險、最小投資的情況下獲得最大收益,在考慮生態效益的同時,還應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實現三者的統一[19]。

      3.1.4美學原則。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不但表現在生態環境功能和濕地產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學、旅游和科研價值。因此,在許多濕地恢復研究中,特別注重對美學的追求,如國內外許多國家對濕地公園的恢復。美學原則主要包括最大綠色原則和健康原則,體現在濕地的清潔性、獨特性、愉悅性、可觀賞性等許多方面[20]。

      3.2濕地恢復的目標

      3.2.1濕地生態恢復的要求。為了推動新鄉黃河地區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有序、健康發展,有必要對區域濕地生態系統演化與修復的關系進行研究,探索濕地生態健康評價、預警機制,尋找適合當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恢復對策與措施,并通過生態景觀設計與規劃,為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21]。新鄉黃河濕地生態恢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生態系統地表基底的穩定性、改善濕地的水環境質量、恢復植被和土壤、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恢復濕地的景觀、實現區域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2濕地生態恢復的具體目標。恢復濕地的功能,特別是有助于小氣候生態環境的調節和改善,例如有助于調控水資源供給,也是大氣中二氧化碳重要的匯,濕地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漁業等;保留和恢復自然濕地,為特有的目標種或目標群落設置特定生存空間,例如新鄉黃河濕地成為鳥類棲息的蘆葦床,同時也大大恢復了生物多樣性;恢復傳統景觀與土地利用方式,從濕地形成與發展來看,目前新鄉黃河濕地特征是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例如夏秋收割濕地植物,有些濕地也被改造成了低濕度的草地、農田[22-23]。

      4濕地恢復的關鍵技術

      以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征為依據,新鄉黃河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的生境恢復、濕地的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24-25]。

      4.1濕地生境恢復

      4.1.1生物棲息地恢復。通過合理設計物種與生境間搭配關系、種的生態學特征和生境大小等,恢復和改善生物棲息環境[24]。利用新鄉黃河濕地自然景觀要素,如農田、蘆葦地、沼澤、灘涂地等,營造鳥類理想的棲息地;沼澤濕地種植蘆葦、苦草、莎草、微齒眼子菜等濕地植物,灘涂鹽堿地種植白茅、沙蓬、豬毛菜、堿蓬等,為水禽和候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通過天然、招引和人工放養手段,經過一段時間撫育和自我繁衍平衡后,形成魚類、兩棲類、水禽等的自然棲息環境,構成較完善的濕地生態鏈,恢復濕地生態穩定性和自維持能力。

      4.1.2土壤和基底恢復。新鄉黃河濕地地表土壤為粉質黏土或粉土,一般為3~15 cm,在埋深50~70 cm處有1層厚8 cm左右的粉土、粉質黏土底板。黃河背河洼地土壤為褐色、灰黃色粉質黏土,土質結構一般較松軟,局部夾黑色淤泥。黃河灘地地表土為粉砂、細砂[12]。由于圍墾、廢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其恢復措施主要有:在土壤里加入修復劑,轉化和驅除污染物;利用具有超積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層缺乏的地方采取客土移植,增加土壤厚度和肥力。濕地基底恢復是通過工程措施,對濕地地形和地貌進行改造,維護基底穩定與濕地面積,包括基底改造、清淤等技術[26]。新鄉黃河濕地為自然形成的黃河泥沙沉積,后經圍墾造田,大部分濕地已經陸地化,很難完全恢復到以前的自然狀況。基底恢復主要包括人工濕地建設、陸地生物本土化等。規劃采取合理配置陸地、渠、沼澤、灘涂,形成以濕地為主的多元景觀元素嵌套,各要素互相協調,最終實現生態平衡。

      4.1.3水體恢復。新鄉黃河濕地水體恢復包括水文條件恢復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原則上要利用黃河水資源,利用各種工程和管理措施引黃河水灌濕地,減少濕地排水,攔蓄洪水,改善池塘、洼地的水面景觀,從而達到保護、恢復和重建濕地的目地。具體措施有:筑壩以抬高水位,修建堤壩材料用低滲透膜;堵塞排水溝以減少濕地橫向排水,修建引水渠等。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以生物措施為主,如在景觀設計中有意識仿效自然,種植蘆葦、香蒲等一些既有良好景觀效果,又能有效凈化水質的濕地植物,它們根系發達,能吸附水中懸浮物[27];也能對水體污染物質逐級吸收和降解。

      4.2濕地生物恢復

      4.2.1提高植被覆蓋率。新鄉黃河濕地植被恢復可采取物種選育、培植、引入和移植,以及種群動態調控、群落優化配置與組建等技術,使植被覆蓋率達到60%以上。在工程實施中,可將水生、濕生植物的種子、鱗莖、根系、幼苗和成體作為濕地植被恢復的材料。植被恢復優先利用原有種子庫,短期恢復可選擇育苗。在沒有表面水情況下,可撒播種子。灘涂鹽堿地種植白茅、莎草、沙蓬、堿蓬等。濕地恢復初期,沉水植物因漂浮及水分渾濁存在生存和繁殖困難的問題,通常不被考慮使用,但在濕地恢復中、后期引入可有效維持底泥穩定。

      4.2.2控制外來物種。新鄉黃河濕地對外來物種實施防范性控制和實時控制。防范性控制是從源頭上杜絕外來有害物種和病源蟲源入侵,物種引進要經過嚴格的專家論證和病蟲害檢疫;實時控制是對已發現的外來物種,評價其環境效應和危害性,對有害外來物種采取生態控制為主、人工控制為輔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22,28]。濕地恢復建設盡量使用豐富的天然種質資源,若當地物種具有同種功能則不選外來種;同時,物種引入要實施嚴格的物種篩選與安全測試,建立數據庫,為風險評估提供咨詢,以確保濕地的生態安全。

      4.3濕地結構與功能恢復

      4.3.1生態系統恢復。農田、蘆葦沼澤和河漫灘涂地是新鄉黃河濕地典型的生態系統,也是水禽和鳥類的樂園,其規模結構和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濕地的生態功能[8,22]。但是,長期以來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新鄉黃河濕地蘆葦沼澤和草本灘涂地規模不斷減少,質量不斷降低,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因此,恢復新鄉黃河濕地生態系統是生態恢復不可缺少的內容。在新鄉黃河濕地,沿農田、沼澤和灘涂地建設森林濕地、蘆葦沼澤、草本鹽堿地,有意識地仿效自然濕地類型。

      4.3.2濕地景觀恢復。根據新鄉黃河濕地地理與生態環境狀況,將景觀恢復與園林建設相結合,在恢復濕地動物、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的同時,創造必要的人工景觀和多種生境,增強濕地景觀的美學感受[6,20]。濕地景觀恢復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蘆葦、灌木、喬木等喜水濕地植物,分幾個區域對現有岸邊進行處理,用自然、柔和而有修復功能的土質護岸;二是植物綠化以多樣性為原則,盡量使用鄉土植物,適當選擇落葉與常綠、闊葉和針葉樹種相結合,構成豐富的景觀效果;三是低洼部分恢復水域,采用較多曲折岸線,不僅在空間上形成開敞、線狀等變化,而且布置了較多灣、島,以達到增強景觀的多樣性和增加邊緣生境的目的。

      4.3.3生物多樣性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恢復辦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取珍稀動物放養、植物移植等手段,直接增加生物多樣性[19,29];二是根據鳥類遷徙、繁衍等規律,通過生境保護和恢復手段,為鳥類提供適宜的生長、繁育環境;三是在濕地水域內進行魚、黃鱔等放養,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提供支持。四是保護鹽堿地及生態敏感區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恢復森林。

      5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濕地管理與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3.

      [2] 安樹青.濕地生態工程——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優化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302-322.

      [3] 張永澤,王火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2001,21(2):309-314.

      [4] 崔保山,劉興土.濕地恢復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4):258-264.

      [5] WHEELER B D. Introduction:Restoration and wetlands[A]. In:Wheeler B D,ShawS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 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8.

      [6] 白軍紅,歐陽華,楊志鋒,等.濕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5,24(4):36-45.

      [7] 趙曉英,孫成權.恢復生態學及其發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8,13(5):474-479.

      [8] 許木啟,黃玉瑤.受損水域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研究[J].生態學報,1998,18(5):547-557.

      [9] 李新民.長江中游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9.

      [10] 任憲友.長江中游湖區濕地資源利用問題與保護對策建議[J].重慶環境科學,2003(12):61-63.

      [11] 鄧宏兵.長江流域洪災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6(1):117-120.

      [12] 李蓮花.豫北黃河故道濕地保護區生態地質環境分析與防治對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3] 張松梅,李杰.豫東黃河故道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現狀調查及生態保護規劃[J].干旱環境監測,2000,14(3):172-175.

      [14] 雷昆,張明祥.中國的濕地資源及其保護建議濕地科學[J].濕地科學,2005,3(2):81-86.

      [15] 劉昌明,楊勝天.基于RS/GIS技術的黃河流域水循環要素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16] 陳芳清,HARTMAN J M.退化濕地的生態恢復與管理[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217-223.

      [17] GUARDO M,FINK L,FONTAINE T D,et al.Large-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stormwater runoff:An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rojec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19(6):879-889.

      [18] HARWELL M A,LONG J F,BARTUSKA A M,et 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o achieve ecological sustainaility:The case of South Florid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0(4):497-521.

      [19] OKRUSZKO H.Influence of hyd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ens on their transformation after Dehyd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ation[A]. In:Wheeler B D,Shaw S 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3-120.

      [20] 王保忠,王保明,何平.景觀資源美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9):1139-1146.

      [21] 周進,HISAKOTACHIBANA,李偉.受損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561-572.

      [22] 王保忠,計家榮,駱林川,等.南京新濟洲濕地生態恢復研究[J].濕地科學,2006,4(3):210-218.

      [23] 閆芊,何文珊,陸健健.濕地生態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濕地科學,2005,3(3):222-227.

      [24] GREGORY L B,MATTHEW F H,CURTIS J R.Effects of agriculture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on hydrology,soils,and water quality of a Carolina Bay complex[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1):141-156.

      [25] 崔保山,劉興土.濕地生態系統設計基本問題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1):145-150.

      [26] PAUL R W,ARNOLD G V,LOUIS A T.Restorati 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on the Kissimmee River flood plain:potential role of seed banks[J]. Wetlands,2001,21(2):189-198.

      [27] HE Ping,WANG Bao-zhong.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tourism in the South DongtingLake wetlan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2):271-278.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成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软件|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闲人蜜桃|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