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音樂文化藝術

      音樂文化藝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音樂文化藝術

      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第1篇

      一、我國的民間音樂與民間舞蹈,同是我國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在對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傳承和對生命的理解、詮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有文字的歷史已有五千余年,而音樂文化的歷史可追溯到更加古遠。1986-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其形制精細、規范、統一,上開7孔,經對其中一支骨笛進行試奏與測音,可以準確地奏出七聲音階,其中有5支可奏出完整的五聲音階曲調。據測定,其歷史距今約七千至八千年,為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遺物,這是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能夠證實我國音樂文化產生時期的最早的文物實證。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孔子編輯的歌曲總集《詩經》,使305首精選的古代歌辭傳承至今,當時這些歌辭都是配樂演唱的。從歌辭結構分析其音樂曲式結構,已有10余種不同的曲式結構布局模式,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曲式結構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詩經》歌辭所表現的社會文化生活,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之開端,對后世音樂文學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樂器形制和音樂表演形式上我國的音樂文化可謂洋洋大觀、百花齊放。中華民族有著廣闊的疆域、眾多的民族、豐富的音樂品種,與此相應有相當多的音樂作品流傳下來,使后人能夠品味鑒賞。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方面或要素,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古老音樂文化品種,她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留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積。

      再說舞蹈。舞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她通過在空間上表現的肢體語言,綜合音樂、燈光、場景等,來表達一定的歷史事件,人物的思想,一些作品的內容等,這是舞蹈作為藝術形式對文化藝術進行傳承的本質點。藝術的本源是為了生命、生活而存在,聞一多先生曾對舞蹈作出過一段著名的總結:“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實的表現。”我國有關舞蹈的歷史痕跡同樣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20世紀80年代,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地畫,三個先民右手執棒,兩叉,腳尖翹起,頭發甩向左側正在起舞,這種具有左右晃動,兩腳中心左右交換的特點的舞姿,反映了原始祭祀的習俗。1972年,在嘉峪關境內發現的距今3500―4000年前的黑山紅柳溝巖畫,舞者身著長袍,腰帶緊束,頭帶尖帽,或雙手叉腰,或一手叉腰,一手曲臂向前。經專家考證,認為這是古月氏、烏孫及羌民族在河西居住時刻畫的巖畫。這些鮮活的原始舞蹈形態為我們勾畫出了先民們的生活風貌。及至后來的宮廷舞蹈、佛教樂舞,以及在各地相繼發掘出的石窟壁畫飛天舞圖,哪一項沒有在中國文化長河中閃閃發光,哪一項沒有反映中華民族的聰明睿智?再至戲曲、秧歌、龍燈、舞船、社火、鑼鼓等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可以說,任何一種形式反映的都是文化,都是藝術,都是人對生命的感悟!

      總之,我國的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作為藝術都是我國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二者有著文化藝術本質上的統一。

      二、民間音樂文化與民間舞蹈藝術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依賴和補充的共生關系,二者之間互相表現對方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據《山海經》里的民間傳說:“帝俊有子八人,始為歌舞。”《尚書•社稷》述及當時人們的舞蹈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從一些考古資料里,我們通過逐漸發達的繪畫與鐫刻藝術,可疑獲知原始時代樂舞具有的種種藝術魅力和形態概貌,可見,從遠古時代,樂與舞就已密而不分了。據古代文獻記載①《葛天氏之樂》有“三人操牛尾,投足”而跳的舞蹈和“歌八闋”兩種藝術形式在內,其中,“歌八闋”即八首歌舞。另外,古代的《詩經》也是兼含朗誦、演奏、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的樂舞②。到夏、商、周時期,民間樂舞逐漸進入宮廷和上流社會,成為宮廷樂舞,謂之“雅樂”。同時,漢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之間也有較頻繁的歌舞藝術交流,形成“散樂”和“夷樂”,但不論是哪種形式,都是音樂與舞蹈共存來表現一定的內容。及至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不論是樂舞、歌舞還是歌舞小戲,不管他們發展衍變成

      什么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脫離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這種形式。在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前進過程中,二者已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失任何一方,在表現一項內容或一部作品時都會干澀乏味,缺血少肉。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與民間舞蹈藝術在文化藝術這一本質點是統一的,二者都是繼承和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一定領域不可或缺的載體,在傳承我國民族文化中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注釋:

      ①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

      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

      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

      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

      極》。”

      ②《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

      《詩》三百,舞《詩》三百。”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2000年版

      [2]張君仁.《西部音樂文化》.2005年第2期

      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第2篇

      首先,什么是音樂人類學,“音樂人類學”,就是在西方被稱為“ethnomusicology”的學科。音樂人類學又稱音樂民族學或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包括對民間音樂、傳統音樂、東方藝術音樂、以及當代口頭傳承音樂的學習研究,也包括對概念性課題的學習研究,例如音樂的起源、音樂的變化、音樂作品與即興創作、作為象征物的音樂、音樂中的普遍模式、社會中的音樂功能、音樂體系的比較、以及音樂與舞蹈的生物基礎。“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不僅僅是兩個簡單的詞語復合行為,實際上體現了一個人類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和最終回歸自我的過程。

      二、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個性和共性

      1、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定義

      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形式、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都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音樂藝術指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還是不同的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劣的統一標準,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2、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個性

      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包括諸多的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音樂文化能夠反映出一個時期,一個年代的文化潮流,還能充分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征。所以,音樂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僅是綜合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生活濃縮的結晶。例如:西安的“古樂”,山西的“套”等,它們既有傳世的古老樂譜,又有數代樂人的相互傳承,從這些色彩濃重的地方音樂中,不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輝煌,也能反映出當今文化的燦爛。音樂藝術是一種聽覺藝術,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使人生產生審美感受,音樂以聲音為物質手段,又不等于凡聲音就都是一種音樂,如現實生活中自然物所發生的一切音響,人的一切言語聲音等,就不一定能成為構成音樂語言的主要物質材料。音樂藝術還是一種無形的藝術,它可以不受空間形象構成的限制,而自由發揮創造空間。音樂藝術又是一種時間藝術,音樂在時間里展開,在時間里流動,欣賞一部音樂作品,也需要從開端一直持續聽到尾聲,才能準確地感受作品整體所帶來的效果,而且它是隨音樂的演奏、演唱而開始而開始,結束而結束的。最后音樂藝術是一種表情藝術,音樂藝術所擅長的是內心的表現,表現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現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發人的內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樂藝術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間接的方式,借音樂的語言來描繪社會生活某一場景或自然景物來抒發人的情志,造成一種音樂藝術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樂藝術還有一定的再現外部現實的能力,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外部現實,因為客觀外物,只要一振動都會產生一定的聲響。如風聲、雨聲等等,都是現實聲音的表現。

      3、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共性

      首先,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共性體現在它們的表現形式上,它們都是以音樂為依托,通過視覺和聽覺來表達人們內心深處對世界的真情實感以及對當下社會文化精神的傳承。其次,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共性體現在它們創作的根源上,它們都是以外界事物為參考反映到作品當中的,如音樂中的“號子”就是受到集體勞動時勞動者喊出的口號的啟發而產生的。最后,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共性還體現在你作品效果的實現途徑上,它們都是通過對人們感官的刺激從而使人產生精神上愉悅或悲傷的審美體驗。

      三、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相通性

      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雖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在總體上兩者是相通的,可以說音樂文化中包含音樂藝術的元素,文化包含藝術,藝術反映文化,兩者緊密相連,融為一體。音樂藝術是以審美文化為核心的藝術,作用于人的情感引發共鳴,激發一系列的聯想,浸潤人的心靈,使人受到某種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社會的某種文化潮流和趨勢,最終到達音樂的最高境界。

      四、結語

      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第3篇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我國高校教育的發展,高校也在積極的進行校園音樂文化建設。在此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聲樂藝術,將聲樂藝術的最大效能發揮出來,通過科學高效的實施,實現校園音樂文化的科學建設與發展,進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實現學生與高校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一、聲樂藝術的啟示作用

      在進行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聲樂藝術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聲樂藝術包含很多的內容,像,音樂文化、音樂語言等等,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學生可以傾聽美好的音樂,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能夠為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因此,應充分的利用聲樂藝術的啟示作用高質量的開展校園音樂文化建設,具體應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努力。①鼓勵學生在平時的課余時間對聲樂藝術進行充分的欣賞。學生可以傾聽美好的音樂、觀看鋼琴演奏、小提琴演奏,通過充分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也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啟示,學生會自覺的參與到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進而提高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質量[1]。②聲樂藝術的內涵較為豐富,且對校園音樂文化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對聲樂藝術的內涵進行細致全面的剖析,將其全部整理出來,為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方式方法、發展方向,促進校園音樂文化的發展。③利用聲樂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展示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文化。例如,舉行歌唱比賽、舉行聲樂才藝比賽、舉行音樂聯歡晚會等等,通過利用多種聲樂藝術形式,能夠進一步豐富校園音樂文化,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學生的發展非常有利[2]。

      二、聲樂藝術的推動作用

      聲樂藝術能夠推動校園音樂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校園音樂文化主要以音樂為核心,其與聲樂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校園音樂文化發展中,可以將聲樂藝術作為推動力。例如,發展聲樂藝術,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聲樂技能,學生會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為高校的校園音樂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3]。另外,學生在學習聲樂藝術的過程中會帶來更多的靈感,積極的為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獻計獻策,促進校園音樂文化的發展。另外,高校還應該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硬件及軟件方面的支持,例如,購買先進的聲樂藝術設備、引進優質的教師資源、開發高水平的教材,使學生能夠更為充分的學習聲樂藝術,進而學生也才能在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聲樂藝術的推動作用還體現在良好音樂文化氛圍的營造方面,試想,教師積極的進行音樂藝術科研、教學,學生努力學習聲樂技能,這在無形中會形成內在的力量,推動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實現高校的長遠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校園音樂文化的發展,應將聲樂藝術的推動作用有效的發揮出來,使其成為內在的驅動力,實現最佳的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效果[4]。

      三、聲樂藝術的主導作用

      在校園音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聲樂藝術具有主導的作用。由于校園音樂文化的主要建設者除了高校的教師之外,還有相關聲樂專業的學生,而這類學生是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骨干,他們利用專業的聲樂知識、高水平的聲樂技能,推動了高校音樂文化的發展。因此,在校園音樂活動中,不能缺乏聲樂藝術對青春的感召力,也不能缺乏一批批充滿青春氣息的學生,其成為校園音樂文化的主要主導者[5]。因而,在校園音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應以最專業的聲樂藝術作為主導,以學習聲樂藝術的學生作為指導者,高質量的進行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以實現最佳的建設效果,為高校未來的發展以及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文化價值

      在我國廣袤遼闊的土地上共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而由于我國各地區地形多樣、文化背景復雜,使得各少數民族之間在藝術形式和情感表達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風格。而少數民族音樂就是其藝術表達中的典型代表。在上千年的發展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表達習慣對音樂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而這些藝術形式,不僅展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為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資源,因此隨著我國教育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明確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對于實現少數民族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

      我國燦爛的音樂文化成就離不開少數民族對音樂的貢獻。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下特點:(一)變異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習慣以及社會風俗的不同,各少數民族在表達同一事物時采用的音樂風格也會出現一定的變異;(二)即興性,能歌善舞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特點,而在生產生活中,這些質樸的人們會根據心情的變化對音樂風格進行即興創作,而這種創作方式不僅創新了音樂形式,也豐富了少數民族音樂內容;(三)地方性,即少數民族音樂是在其本民族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既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點,也蘊含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思潮充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而大學生接受這些思想的侵蝕,逐漸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責任感淡薄等問題,因此,如何實現對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滲透,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重點,而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抒發民族情感的獨特形式,其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責任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二)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精神品質。音樂文化中不僅包含著優美的音符旋律,還包含著深厚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以及精神氣質。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特殊群體,其精神品質在其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少數民族音樂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核,如北方少數民族中具有勇敢、無畏的精神品格,而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從或歡快、或蒼涼的旋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獨特的民族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品質融入在自身品格的塑造中,從而激勵著大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敢于進取、不斷開拓。

      三、少數民族音樂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啟示

      (一)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滲透。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學生在不同的音樂內容中,可以感受到少數民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對山水的熱愛以及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尊重,而這種在音樂中形成的文化滲透比任何說教式的文化傳承都具有感染力。高校在公共藝術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少數民族音樂的滲透引導當地大學生形成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還可以開闊外地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對中國傳統音樂多樣性的認識。(二)增加了課外活動中的審美體驗。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都是與一定的社會活動相關聯,如廣西壯族的歌圩、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等,這些音樂與舞蹈、社會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既體現了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同時也為大學生開展課余文化活動提供了資源,因此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學校可以根據少數民族音樂為大學生組織文藝活動,以豐富其在實踐中的審美體驗。

      四、結語

      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各民族音樂別具特色,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具有豐富的史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因此高等院校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應該深入挖掘少數民族音樂內涵,并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吸取國內外音樂教學經驗,以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鄧春慧.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大舞臺,2015,(05):177-178.

      [2]黎瑛.廣西普通高校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教育探索——以廣西布傣壯族群天琴音樂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6):65+64.

      音樂文化藝術范文第5篇

      為了把現今藝術素質教育拓展開來,藝術教育者仍需“充電”。因現行藝術素質教育過于單調、簡單而乏味,缺乏與學生更廣、更適當的交流,如現今大學音樂鑒賞等選修課程的設置沒有很好地實現藝術層面的學習,而在于這是獲得學分的一個途徑,經了解,大部分學生選擇該門選修課程是為了完成一個學分。由此講到較為重要的一方面,音樂與文學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結合,特別是在學術高度融合的當代,音樂能夠啟發人的心靈,文學亦同,僅就音樂論音樂、文學論文學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得到長久發展的。由此,音樂文學課程的設置正為了結合這兩者的發展,這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突破創新對教育者進行創新培訓,促進音樂品質提升的同時,補習文學知識,進而傳道、解惑、授業。

      二、當今素質教育中音樂與文學結合的重要性及地位

      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音樂文學課程的設置,而音樂文學是介于音樂和文學之間的一種課程,該課程的設置有利于學生在習得音樂的過程中補充相關的文學精神及品質修養。歌德曾對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說,“我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東西,請用音樂表現出來。”筆者認為,這就是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最佳詮釋。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介紹音樂文學的重要性。

      1.音樂屬于藝術,可以促進精神潛力的開發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其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及差異性。首先,音樂教學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確;此外,不同學生對于音樂教學的愛好程度決定著整個教學對象的差異。但作為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他們也有著比較活躍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對音樂學習的動力比較充足,此時如果能把音樂教學創新化,加入新的元素,把音樂與文學結合起來,是明智之舉。

      2.文學也是一種藝術,能夠促進學生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一般來講,文學的藝術性能夠很好地陶冶一個人的情操,促進其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對于文學的學習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從另一個角度講,現今廣大師生對于文學的認識都起源于孔子的《論語》,就連剛讀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哼上幾句《論語》中的精華語句,雖然當時不能讀懂其中的意思,但他們可以慢慢理解和體會,可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入人心。不難發現,現今學生多數較為浮躁,對于處理一些較為棘手的事情的態度總帶有一些偏激,倘若我們能開設這樣一門課程,講授文學知識、精神與情操,但又不單單以“乏味”的詩歌、文章的形式展現出來,而是賦予一種音樂的表達方式,那樣應該更好。

      3.音樂、文學需要點面結合、融會貫通任何事物都需要一條引線,來貫穿事物發展的初始、過程與最終。“一個人只有通過音樂才能真正完善自身,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難理解,音樂正是一種能夠讓人成長的引導線,在人生成長的軌跡上有著龐雜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點,這就如同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過于繁多的信息量,如果能夠專注一條線索進行深入挖掘,所發現的會遠遠超越他人。音樂文學在藝術素質教育中起著一條引線的作用,如果能夠把這條引線抓好,學生所習得的不僅僅是音樂,也不只是文學,而是獲得音樂與文學的升華感知。那么,在高校,應包括開設限定性藝術選修課程和任意性藝術選修課程,而不是單一地用學分制的要求束縛教師或學生對音樂文學的學習與鉆研。

      4.音樂文學需具備強大的師資力量,開設試點,開創佳績音樂文學屬于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一部分,特別是融合音樂與文學兩大載體,所以,對于師資隊伍的要求難免要高于應試教育下的音樂課程,這就要求新的師資隊伍具有一專多能的特點。由此,高校可以創新激勵政策,激勵有志之士建言獻策,舉辦短期培訓班,組織師生隊伍參與觀摩活動以及開設試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機制和方法。

      三、新時期發展音樂文學的作用

      新時期,也就是在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現階段,發展音樂文學的重要性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當代大學生(包括藝術專業的學生)接觸了太多新穎的事物、想法與實踐,他們的內心有時過于復雜,受制于浮躁,缺乏平靜。所以,筆者將就此問題從三個方面闡述音樂文學在藝術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拓寬學生藝術視野,提高藝術內涵實踐證明,音樂文學能夠很好地促進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拓展視野。筆者在上文對現行的音樂教育進行了質疑,就其能否使廣大師生既習得音樂知識,又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維及精神品質提出了疑問,音樂文學就是這樣一種既能提高其藝術內涵,又能學習音樂知識的選擇。

      2.音樂文學是終身學習的需要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也就是,只有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才能處理家庭乃至于國家的問題。學習依舊如此,不能很好地處理浮躁心理,怎能希望獲得更多輝煌的成績?

      3.發展音樂文學是時代的進步、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筆者認為,這句話告訴人們,藝術素質教育的方向就是把音樂與文學甚至科學等其他學科聯系起來,只有多方融合與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發展指日可待。

      四、結語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男同gay片|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