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產業經濟學原理

      產業經濟學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業經濟學原理

      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職業學校 發達地區 逆反心理

      從本質上講,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反感情緒,故意做出與該事件發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

      一、職業學校學生逆反心理的幾種主要表現

      1、對班級的各種事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班級榮譽感。

      2、經常做出一些“驚人”的舉動,常令周圍學生覺得“不可思議”。

      3、把老師的批評當成一種惡意,采取頂撞的方式,語言尖銳,態度生硬。

      4、老師要求學生要“以誠待人”,他們則對老師不信任,不說心里話,撒謊甚至欺騙老師。

      5、學生在上課時逆常規而行,做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動作,說出常人不能想出的語言。

      6、在儀容儀表上,置學校規章制度而不顧,燙出異樣的發型,染出鮮艷的發色,戴出奇異的首飾,穿出奇裝異服。

      7、不聽老師和家長的正確批評和引導,一意孤行。

      二、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1、如果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僅憑主觀臆斷,不注重事實證據,就會使學生產生較強的不滿情緒。

      2、如果教師對學生過于寬容,甚至溺愛,特別是有些年青的教師,開始時對學生的錯誤批評和教育不到位,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助長學生的“小脾氣”。

      3、如果教師在班級管理中不能發揚民主,把自己完全凌駕于學生之上,就有可能使學生產生較強的對立情緒。

      4、如果教師在批評時態度強硬、語言過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就必然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

      5、經濟的發達、父母的寵愛助長了他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心理。

      三、因勢利導,作好學生逆反心理的轉化工作

      1、跟學生講清“逆反心理”危害。教師可以向學生講清逆反心理的客觀存在及科學轉化的方法。可以告訴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顯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

      2、教師要一分為二地分析“逆反心理”。在這里,我們要區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絕。前者是一種缺乏思考的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選擇,體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們應該把前者科學地轉化為后者,這樣才是正確科學的態度。

      3、教師應努力尊重學生。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于學生的表揚是多么重要,職校生本已在同齡學生中處于“劣勢”,他們的心里也有低人一等的感覺,提高職校生的自信、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是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善于發現“難看”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并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

      5、合理利用學生逆反心理的正效應。教師要大膽利用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積極因素,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能力。我校建有“華姿職校科技協會”,需要一批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對于那些樂于反其道而行之的“金點子”,我們會勇于接受;對于能提出這些“金點子”的學生,我們亦會積極接納。同時,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逆向思維的特點,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6、創設科學有效的輔導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輔導隊伍。限于多方因素的制約,可以按學生數配備專門的輔導教師。可以適當借鑒現今大學的心理委員制度,在學校有專門的輔導教師,在班級有專門的心理委員,這樣可以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我校已經建立了江陰市先進的心理咨詢室,聘請了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心理咨詢師,使心理輔導常態化、常規化,我校為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郭沫若先生說過:“青年的精神便是向上的精神,沒有本來就不自愛而自甘墮落的青年,除非是精神病患者。”讓我們用全部的愛去打開他們——職校學生的心扉,去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去帶領他們渡過人生的黃金時代,把他們個個培養成有文化、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過硬的體魄的合格的四化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學生逆反心理表現與疏導例談.河北教育(綜合版),2007/01。

      2、淺談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類型、產生原因和化解對策.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7/01。

      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

      一、生態農業的提出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了擺脫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機農業”(美國等)、“生物農業”(西歐各國)、“精久農業”(美英及第三世界國家)、狹義“生態農業”(歐美及亞洲國家)等“替代農業”(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積極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經過世界各國的有益實踐,多種“替代農業”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緩解生態危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因減少或拒絕“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產出和效益,發展十分緩慢。而“生態農業”汲取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精華,在不斷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保障生物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高效、穩定的新型農業生產體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廣義的生態農業可以追溯到相對于“石油農業”的原始農業,系統概念的產生已近百年。最早在歐洲興起于1924年,發起者是德國農學家魯道夫?斯蒂納 (Rudolf Steiner),在他主講的“生物動力農業”課程中最先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生態農業在瑞士、英國和日本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狹義的“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詞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 M.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其中心思想是把農業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農業在歐洲得到國家的補貼支持,世界各國生態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我國農業經過近20年的結構調整與環境資源建設,基本形成了適應國內對農牧產品需求的農業結構。但農業生產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農產品的成本高;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毒和有害物質含量超標;以水源、地力為核心的資源環境長期超載使用等。致使農業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農業環境資源短缺與農業系統內資源閑置浪費并存。加入WTO后的我國農業,農牧產品逐漸走向國際市場,但因品質質量不合格屢屢遭遇梗阻。在完全融入國際市場的今天,我國農業如何發揮自己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農業優勢,克服現代農業的弊端,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我國學術界對農業發展道路的討論開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全國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在銀川召開。在會上我國第一次使用了“生態農業”一詞。當時的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指出:中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要發展農業,還要以全面提高鄉村環境質量為目標。此后,各種關于生態農業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這些研究推動和促進了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展開。

      二、生態農業的內涵

      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概念之后的1981年,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 M.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其中心思想是把農業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此后,各國學者對狹義生態農業做出多種不同的解釋。

      國內學者關于生態農業的涵義的闡述也有多種。我國著名農業經濟管理和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其專著《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1988年)中對生態農業概念作了概括:“生態農業就是從系統的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的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簡單地說,就是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進行經營和管理的集約化農業體系。”

      我國著名生態學家、環境學家和生物學家馬世駿教授在其專著《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1987年)中指出:“生態農業是生態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它運用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合理組合農、林、牧、漁、加工等比例,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

      中國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的概括是:“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實行農林水、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使各業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農業建設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第一,生態農業是協調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關系,解決需求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我國發展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的指導原則;第二,生態農業是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做整體和長遠考慮的一項系統工程;第三,生態農業是一套按照生態農業工程原理組裝起來的,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實用技術體系”。

      綜合國內學者的闡述,我國生態農業的定義應當為:“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現代管理學、現代農業理論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優化配置土地空間、生物資源、現代技術和時間序列,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合為一體,促進系統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續,最終形成區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設、專業化生產,并建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和產供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的多層面鏈式復合農業產業經營體系,是天、地、人和諧的農業生產模式”。

      綜合各種觀點,生態農業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現代食物觀念引導下,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以繼承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精華和吸收現代高新科技相結合;三是以科技和勞動力密集相結合為主,逐步發展成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四是注重保護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五是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和普及科技成果應用;六是切實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七是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有利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八是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把農業和農村發展聯系在一起,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社會化、商品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三、我國生態農業的特征

      生態農業建設較以往的農業系統有以下的優勢:一是通過建立合乎生態原則的生產系統,達到對能源、資源和勞動力的有效運用,解決糧食供應,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發展高效農業;二是通過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規劃系統,使發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于超越資源的承載能力,自然資源不會消耗過量,保護環境不致退化,確保農業發展的可持續;三是農民收入增加,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達到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的目的。因為生態農業建設具備這些優點,所以便成了現今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即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我國的生態農業是繼傳統農業、石油農業之后,在我國具體條件產生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國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精華,也不拒絕化肥、農藥的適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使生態系統保持適度的物質循環強度和能流通量,實現高產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強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協同提高,使農業生產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我國的農業、農村納入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軌道。我國的生態農業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為目標,以大農業為出發點,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的具有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是較為完整的可持續農業理論與技術體系。其主要特征有: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的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建革.“三料”危機:華北平原神態農業特點分析[J].古今農業,1999,3:42-51.

      [2]姚學會.北方灌區節水農業發展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農學通訊,2005,9:403-406.

      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演員薪酬;收入不平等理論;勞動力供求

      觀影在諸如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已逐漸成為人們娛樂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近些年,我國電影票房總額不斷攀升。然而,在票房不斷刷新記錄的同時,影視明星們的片酬不斷上漲,并且漲幅令人驚訝,一時間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文本透過經濟學視角,對明星高額片酬進行探討。

      一、明星薪酬飆漲的主要類型歸納

      當今,一些國產影視劇打著巨額投資、大制作的旗號,但制作粗糙、質量不高、劇情拖拉等,其中主要演員片酬占投資比例過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影視行業中,演員片酬飆漲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

      明星巨額片酬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符合經濟學收入理論?如此高的片酬會對影視產業產生哪些影響?文本透過經濟學視角,對諸如此類問題進行分析。

      二、明星高薪酬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收入不平等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收入取決于這個人勞動的供給與需求,供給與需求又取決于天賦、人力資本、補償性工資差別和歧視等。”從這一觀點出發,明星們可能憑借其演技、外貌或個性,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影視投資方往往想當然的認為“有明星不愁賣”,通過邀請明星來規避投資風險。同時,明星的加盟使影視項目融資及邀請其他主創更加容易。不可否認,明星們的巨額片酬有其存在的基礎。但并不是所有演員的片酬都很高,巨大的收入差異凸顯出明星收入的不合理性。許多群眾演員或跟組演員的收入跟他們所付出的勞動是不成正比的。而且,為了減少攝制成本,劇組嘗試著壓縮制作周期。這導致主創人員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但他們的收入也遠遠不及明星們的收入。

      明星片酬水漲船高,是受到演藝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中國自2003年開始全面推進影視產業化,隨之而來的是影視劇作為文化消費品進入市場。從供給層面上講,明星出演影視劇,成為勞動市場的供給方。大部分演員在出名前,很容易被其他演員所代替,這時他們的勞動供給是有競爭力的,從而薪酬提升空間有限。反之,當演員的表演稱得上“不可替代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供給方的壟斷者,自然地抬高身價或選擇片酬較高的影片出演。從需求層面來看,演員一旦走紅,觀眾期待他們能出演更多的影視作品,這就使得演出市場對其表演的需求突增。同時,演員的供給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與普通演員相比,明星的片酬就會不斷上漲。

      三、探討明星高片酬的治理對策

      1.政府加強監管力度,限制演員高額片酬

      我國影視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有待提高監管力度。從表面上看,當前的電影管理面臨院線過度分散、投融資體制不暢等問題。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可以歸結為一個深層次矛盾,即電影作為娛樂產業的產業訴求和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訴求的緊張關系。而能改善這種局面的有效途徑是實施管理體制改革。影視管理體制的不成熟直接導致了無限制增長的演員片酬,從而使投資成本大幅度升高、投資風險加大。2013年,中影、華誼博納、星美等五大電影發行公司曾經和院線發生了一次沖突。電影公司要求院線在分賬比例上讓出兩個百分點來,理由之一就是“演員片酬高,造成電影制作成本高”;院線不肯相讓,理由是“放映設備更新,成本也上去了,誰讓你們把演員的片酬抬到那么高?”由此,國內應該成立電影行業工會,由相關的管理部門對明星的高額片酬進行限制,這樣才能避免哄抬物價。

      2.建立演藝人員培養機制,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壟斷

      目前,中國影視業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說,影視從業人員的整體專業化水平不能滿足影視業當前發展的需求,而這一局面間接導致了勞動力賣方壟斷現象。目前我國不僅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藝術類院校提供相應的職業教育,而且一些綜合性大學也開設了影視表演專業。全國每年想要學習表演的學生人數遠遠超過學校的招生計劃。與火熱的報考形成對比的是,絕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們只能一邊接些零碎的工作,一邊等待被導演看中的機會。基于這種情況,演藝人才的培養需要以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表演實踐機會,培養出真正有水平、有演技的人才。使他們在不斷的鍛煉中能夠演好不同角色,逐漸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認同。只有演藝人才不斷推陳出新,演藝圈實現百花齊放,才能打破當紅演員對角色的壟斷,片酬飆漲的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開發多種發行渠道,立足于影視作品自身的質量

      發行是影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影或電視實現經濟效益的橋梁。以電視劇為例,電視臺是主要的購買方,出品方為了迎合其口味,就會對收視率高的劇目進行模仿與翻拍,造成屏幕上同類型題材泛濫、同類型演員的身價飆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視頻已經成為電視臺的強勁競爭對手。自2010年以來,各大視頻網站開始投拍屬于自己平臺的網絡劇,讓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傳統電視連續劇相比,網絡劇以豐富的故事題材和創新的制作模式,已經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因此,引入競爭機制,不斷開拓新的題材,使各類型的影視作品實現共同繁榮,擴大觀眾的選擇面,也是抑制虛高片酬的一個途徑。

      參考文獻:

      [1](美)曼昆.經濟學原理(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劉藩.電影產業經濟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經濟學;名詞;理解

      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以知識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學名詞撲面而來進入我們的視野,如知識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實現這些新經濟的生產組織形式也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區、生態工業園等。這些名詞不僅進入“十一五”規劃和中央相關文件,也已開始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領導的日常用語。應該說以上新經濟學思想在指導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仔細分析,目前這些名詞的解釋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既有重復、交叉,又有矛盾之處,從而對經濟發展的指導存在嚴重的缺失。為此我們不妨在此作一詳細梳理,以弄清其真正內涵與實質。

      新經濟學名詞的一般解釋

      (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二)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三)循環經濟,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四)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指能夠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準則,并且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綠色經”既可以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可以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五)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上述新經濟形態中,知識經濟是生態經濟的來源和理論基礎。而生態經濟依賴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兩大支撐,循環經濟重在改造傳統產業,使之與生態友好;綠色經濟重在創新產業,直接修復生態系統;循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達到節能減排,綠色經濟增強生態系統的能力,促進溫室氣體吸收、存儲和利用,從而發展低碳經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發展低碳經濟是生態經濟的最終結果,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將形成以能源環境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國際發展實力的競爭浪潮。誰在能源環境技術創新中領先,誰就將主宰綠色發展的潮流,誰就是未來世界的最大贏家。

      產業經濟學原理范文第5篇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現實與政策 供給側改革下我國鐵路貨運發展現代物流思考 從搶購洋貨看我國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使命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研究 淺析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的經濟學原理 我國經濟供需結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淺析我國供給側改革 《分享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新經濟方案》 供給側改革下我國鋁期貨與現貨的相互關系研究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體制重構的思考 我國居民消費行為影響下的供給側改革研究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供給主體研究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縣鎮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政府研發補貼與經濟發展質量研究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分享經濟發展的問題及與建議 供給側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4-06-19.

      〔3〕2015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66.4%〔EB/OL〕.(2015-01-19).http:///fortune/2016-01/19/e_128643554.htm.

      〔4〕艾瑞咨.2011-2012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2013.

      〔5〕呂福玉.分享經濟的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J〕.商業時代,2014,(29):47-49.

      〔6〕賈康,等.“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6):12-21.

      〔7〕毛雁冰,孫凱.供需錯位條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05):83-88.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欧洲日韩极速播放|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