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殘疾兒童康復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享受社區衛生改革普惠
右安門街道社區康復站、街道殘聯理事長張菁,社區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右外醫院副院長田文學、書記馮鑫介紹了社區衛生發展為殘疾人康復創造的良好平臺。右安門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及轄區16個社區衛生站都建立了不小于30平方米的康復站,由衛生部門統一配置訓練器具,配有專業人員。右外醫院作為街道轄區殘疾人康復技術指導中心,組成了16個由康復治療、康復教育、心理咨詢和聽障手語等人員組成的團隊,分管和指導16個康復站,使轄區內有訓練需求的殘疾人,得到及時、方便、廉價治療和訓練。社區衛生體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對基層衛生事業投入,社區醫療服務納入醫療保險?;鶎有l生服務網絡健全,設施環境顯著改善,專業隊伍素質逐步提高,使社區殘疾人普遍受益。
馬家堡街道婦幼保健院暨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社區康復站,修建了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衛生部門統一配備了20多種康復訓練設備,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提供了對口技術支援,定期派專家坐診、指導,推動了社區康復工作的發展。康復站為轄區900多名殘疾人建立了健康檔案,為有需求的殘疾人制定康復方案,開展康復訓練,定期上門指導重度殘疾人家庭康復。他們將兒童保健與殘疾兒童篩查、早期干預結合起來,定期篩查異常兒童,3年來先后篩查出17名殘疾兒童,及時轉介到康復機構治療,取得顯著效果。
二、體驗溫馨家園溫馨港灣
溫馨家園和職業康復站是北京市推廣的殘疾人社區康復品牌。右安門街道玉林二里溫馨家園擁有寬敞、明亮、溫馨的活動場所。街道副主任湯衛國、居委會書記盧婉華、主任陳東明介紹了街道創建溫馨家園的發展歷程。在城區土地嚴重缺少的情況下,街道爭取到宣武區無償提供的500平方米舊鍋爐房,自籌資金近百萬元,改造建立了300平米的肢體訓練康復室、200平米的職業康復室,配有專門管理人員。衛生部門為康復室配備了20多萬元的大型康復器材,司法所在溫馨家園設立法律咨詢室,佑外醫院心理醫生、康復醫生定期在溫馨家園指導。轄區30多名智力和精神殘疾人在家園從事職業康復訓練,在輔導老師幫助下,糊紙袋、包裝筷子、編織手工藝品。溫馨家園還組織他們外出游覽。溫馨家園使殘疾人不出社區就可得到康復、教育、就業、維權、生活照料、文體活動等服務,融入了社區活動,增強了生活信心。殘疾人每天高高興興“上班”,把溫馨家園當作自己的家。一位殘疾朋友寫道:溫馨家園、溫暖永存;溫馨港灣、愛在人間。
三、殘疾人及親屬贊社區服務
在馬家堡嘉園二里居委會主任王俊華陪同下,我們看望了兩戶低保殘疾人困難家庭:一位是偏癱肢體殘疾人,有一個孩子在技校上學,享受城市低保。居委會主管殘疾人工作干部常到家中看望,每逢節日都去慰問,送去生活用品,社區醫生常上門指導功能訓練,目前他已能夠生活自理。
關鍵詞:言語障礙;言語康教課;ATM;評估;訓練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82-02
一、言語康教課實踐研究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康復訓練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通過康復訓練,改善學生在動作、感覺、知覺、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方面的功能障礙,提升其注意力、記憶力、言語表達、思維和情緒等發展水平,促進其潛能開發,為學生適應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以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國家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在針對如何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提出: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功能補償,改革教育教學方法;開展“醫教結合”實驗,提升殘疾學生的康復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
言語是人們在社會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人類借助言語表達思想、傳達信息,通過言語相互交流、溝通,增進學習、提升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智障學生由于先天智力發展遲緩,腦部發育不全,器質性損傷等原因以及后天補償教育的缺乏,大多數孩子都存在言語方面的障礙,對言語障礙兒童越早進行康復教育的干預,越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展智障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早期干預、早期康復訓練對智障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二、“醫教結合、智慧康復”背景下對教師角色的挑戰
華東師范大學黃昭明博士、教育康復學系杜曉新教授、孫喜斌教授等人提出并創建“多重障礙,多重干預”綜合康復體系。其中,“言語能力的評估與訓練”作為C合康復體系中的第一版塊,在綜合康復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言語能力,行之有效地對孩子進行言語能力方面的培養,實現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提高其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特教教師積極探索如何在“醫教結合”模式下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如何從特殊教育教學當中創新“醫教結合”理念、提升“醫教結合”素質、創新“醫教結合”模式,使孩子們得到“智慧康復”。我校是“山東省醫教結合康復項目實驗校”,學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知名專業教授來我校傳授康復理論知識,使廣大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朝著專家型、學者型教師方向努力。經常派老師參加言語康復方面培訓,分派老師參加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康復中心舉辦的康教結合初級-中級-高級班的學習,每一次培訓都會對全體老師進行二次培訓,保證新理念、新方法的共享,保證集體教學中對孩子進行言語康復的協調統一。
三、構建完善的“言語”康教課實踐體系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成立言語康復小組,定期進行教研,并定期把教研結果以匯報課的形式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展示。我們依據“RPRAP(呼吸、發聲、共鳴、構音、語音五大板塊)”理論,以“1+X+Y(集體訓練、個別訓練、家庭康復)”為載體,把握“ATM(評估、治療、監控三個過程)”的操作策略。結合煙臺市殘疾兒童“春苗陽光”項目的實施,我們學校12周歲以下的學生都有三份課程表:集體課程表、個訓課程表、小組康復課程表。課程表的制定是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個訓課老師通過對孩子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以后制定的。每周各科除了提前備課,還會有一個總的詳細記錄,比如這周語言康復師對孩子進行提高言語呼吸支持能力的訓練,其他科老師也會有所跟進,音樂課、感統課的放松訓練,老師就會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對言語嗓音的訓練提供支持。
(一)一對一言語個訓課操作流程
1.了解個訓學生基本信息。接到一個個訓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我們要了解并掌握患兒從出生到學校做康復之前孩子的成長經歷,包括出生時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孩子是否經歷了三翻六坐八爬周會走,什么時候會叫爸爸、媽媽,做過哪些方面的康復訓練,醫院的診療書,孩子的喂養情況,盡可能地挖掘關于學生成長歷程的詳細資料,以便于個訓老師對患兒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
2.言語嗓音功能的評估與訓練。言語矯治分為三大塊:言語嗓音、口部運動、構音語音。言語嗓音包括三部分:呼吸、發聲、共鳴。通過主觀評估:如自然狀態下感知孩子的腹部、胸部判斷呼吸方式,通過“a、i、u、鴨、娃娃、爺爺”這幾個音和詞,主觀聽感上看一下孩子的起音方式是否正常。通過客觀實施言語測量儀的測量,對個訓學生的最長聲時、最大數數能力、基頻和強度、共振峰等方面進行評估。主客觀綜合評估測量之后進行評估分析,為孩子出示言語嗓音評估報告單,根據客觀測量結合主觀分析,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比較完整的訓練計劃,包括月計劃―周目標―日方案。孩子的日方案,老師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課件的制作、教具學具的選擇等。在對孩子進行言語康復時,我們會在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基礎上來設計康復方案,例如在對孩子進行發聲練習當中采用“肥皂泡吹氣層次式訓練、吹氣笛治療、回音麥克風、發聲玩具笛”;對孩子口部肌肉練習時采用多種方式進行顎骨練習;唇部的口部肌肉練習當中采用吸管層次練習、紐扣拉力練習、壓舌棒唇部按壓練習等,讓孩子在玩中學,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口部運動功能的評估與訓練??诓窟\動治療是言語矯治當中三大治療技術之一,是構音障礙治療中的核心技術。當解決了孩子的言語嗓音問題后,接下來我們就對孩子進行口部運動功能的評估和訓練,目的在于提高口部和構音運動能力。通過對患者下頜九項功能、唇部八項功能、舌部十六項功能進行主觀評估,分項記錄,綜合分析,為患者出示評估報告單,進行有效訓練。
4.構音語音能力的評估與訓練。構音障礙是指由于構音器官的運動異常或協調運動障礙而導致在形成語音的過程中出現構音不清和聲韻調異常等的現象,從而影響言語的清晰度,影響言語表述的可理解度。我們的評估工具是:測試50個目標詞,包含除了零聲母以外的所有聲母(21個)、13個韻母以及4個聲調。通過18項音位對比和36項最小音位對比和音位習得情況的分析,來測評患者聲母音位習得能力、聲母音位對比能力以及構音清晰度。通過評估我們能得到如下結果:聲、韻、調習得情況;聲、韻、調音位對比情況;構音清晰度得分等,可以知道目前患者構音語音能力的水平以及障礙的程度。配套的構音語音能力評估報告單、月計劃、周目標、日方案。
無論言語嗓音、口部運動還是構音語音,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ATM操作策略,每一個循環的開始、結束都要進行精準評估,發現問題,從而開展有效訓練,再進行下一個環節。
(二)言語康復融入集體課堂教學
我們發現大部分孩子在言語嗓音方面、口部運動能力以及構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康教結合的陽光下,我們在集體課上也滲透了言語康復的理念。體育課、音樂課上老師們都會把正確的呼吸方法滲透到教學當中。在課前準備中,老師會依據孩子的特點自編口部操進行口部運動訓練。
(三)家校結合為孩子言語康復打下堅實后盾
任何一種訓練如果沒有量的積累,進步的幅度是很小的。孩子在學校訓練時間有限,怎樣讓家長參與到言語康復教學當中,我們的做法是:每周開一次家長座談,普及言語康復知識。每天把個訓課的內容向家長交流,布置家庭作業。家長配合學校的進度在家里教孩子,定期讓家長上傳訓練視頻督促家長盡快掌握正確的康復方法,家校結合,讓孩子的康復訓練時間得到保障。
“醫教結合、智慧康復”正引領著特教教師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正惠及特殊兒童家庭。未來我們將腳踏實地,讓特殊兒童得到更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昭鳴,等.言語治療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莎拉蘿森菲德?莊臣.口部肌肉練習家居訓練冊[M].香港印刷.
[3]盧紅云,黃昭鳴,等.口部運動治療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