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膝關節生物力學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文章通過分析膝關節解剖結構特點和生物力學特征,結合籃球技術動作特點,確定了膝關節各部位運動損傷的發生機制。并提出通過掌握運動員膝關節的運動生物力學特征,對科學指導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及預防膝關節運動損傷發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膝關節生物力學 運動損傷 力量訓練
運動生物力學根據人體的形態機能特點結合對運動場地器材的改進,研究最合理、最有效的運動技術;通過改善訓練手段增加運動訓練的適應性;通過研究運動損傷發生機制、改善不合理的運動技術,在訓練中改善神經肌肉系統功能和強化運動器官承受能力,達到預防損傷的目的[1]。作者通過參閱大量文獻,闡述籃球運動員膝關節運動生物力學特征,提出其指導膝關節科學訓練和預防膝關節損傷依據。
一、膝關節結構及生物力學特征
(一)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復雜的關節,由兩個包在同一關節囊內的關節組成,即股-髕關節為滑車關節和股-脛關節為橢圓形關節。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前方髕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前后十字韌帶以及內外側半月板共同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2]。
(二)膝關節的側副韌帶位于關節囊的外面,有內側副韌帶和外側副韌帶兩條,其主要作用是使膝關節不能產生內收與外展運動,并且限制膝關節過度發生旋轉的活動。[這兩側韌帶在膝關節伸直時被拉緊起固定作用,此時小腿不能做內旋及外旋動作。當屈膝時,這兩側韌帶松弛,小腿可做小幅度的內、外旋動作[3]。在籃球運動中膝關節屈曲,小腿突然內收內旋,或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可能發生外側副韌帶損傷。常見持球突破,急停跳起投籃或跳起搶籃板等動作。
(三)半月板由致密環狀纖維所組成,其中含少量軟骨組織,具有一定的彈性,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使股骨與脛骨兩者的關節面更加吻合,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并且有緩沖股、脛骨之間沖擊力的作用[4]。
(四)膝關節囊內共兩條十字韌帶,主要功能是限制脛骨過度前移或后移。膝關節處于半屈曲位突然完成旋轉及內收、外展是重要的損傷機制,常合并內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損傷。
股四頭肌腱大部分止于髕骨上緣,一部分越過髕骨上緣止于髕骨表面,股四頭肌在膝屈30°時,4個頭的合力最大,加上這時髕股間的力矩最大[5]。
(五)膝關節穩定性生物力學
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負重關節,同時它又缺乏固有的內在穩定性,韌帶、關節囊和提供的靜力和動力性穩定作用起著特別重要作用[6]。
(六)籃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動作生物力學分析
膝關節主要功能是屈伸運動,在半屈或屈90°時有輕微的旋轉運動。籃球運動中的特點是膝關節于半蹲位滑步、進攻、防守、制動、踏跳與上籃、落地緩沖等。這些動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屈伸與扭轉,以實現快速變向、伸膝發力的要求。
二、膝關節力量訓練
根據膝關節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力求膝關節在運動中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力量、速度和耐力相統一。所以對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力量訓練尤為重要。使膝關節適應籃球運動技術特點的力學要求,同時保護關節避免損傷發生。通過對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經過力的傳遞結構強化至肌腱、韌帶以及骨。
(一)肌肉力量訓練相關理論
“訓練適應”是反映運動員機體在長期訓練和外界環境(指自然環境與訓練、比賽環境、其中主要是訓練負荷)刺激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生物學方面的“動態平衡”(指能量消耗與補充的動態平衡)。這種適應能滿足競技比賽所需要的各種機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應—適應—再刺激—再反應—再適應”的規律變化。運動訓練的任務就是通過合理的訓練負荷,打破機體原有的生物適應與平衡,使機體在新的水平上產生新的生物適應與平衡[7-8]。
(二)方法
1.固定阻力負荷練習
又稱靜力性練習。是指人體用力時,各運動環節無運動狀態的變化,此時,肌肉產生張力但不發生長度變化。如靜止負杠鈴半蹲等。
2.動力性沖擊負荷訓練
是指肌肉先進行離心收縮、緊接著迅速進行向心收縮的練習方法。是利用肌牽張反射會產生超大力量的原理,是在一次練習中增大肌肉訓練效果的較好練習形式。
3.等動練習器械訓練
該種練習是借助專門的等動力量練習器進行,在練習中,練習的阻力與運動員的用力相適應,從而保證了肌肉在收縮過程中始終按恒速或接近恒速的方式進行。
三、結論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復雜關節,本身內在不穩定。籃球運動員膝關節運動專項技術動作又處于關節生物力學的薄弱點。所以運動損傷發病率高,籃球技術動作要求膝關節適應其速度力量及耐力要求。在充分了解膝關節生物力學,掌握其力學規律,根據人體形態機能特點,進行科學訓練,不斷改進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同時的預防運動損傷及康復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陸愛云.運動生物力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2:2-4.
[2] 陸愛云.運動生物力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12:270.
[3] 劉有志.籃球運動中膝關節損傷的機制、原因和對策[J].職業時空.2010.3.
[4] 陸裕樸.胥少汀,等.實用骨科大全[M].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3:1082.
[5] 李欣.籃球運動中常見傷病的調查分析與預防[J].2007.5.
[6] 陸裕樸.胥少汀,等.實用骨科大全[M].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3:691,1081.
關鍵詞:網球;發球;運動學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01
1.國內早期的發球動作的劃分
嚴波濤將整個發球過程共分為6個階段。①準備站位階段:運動員出現發球意識――球拍與球分離時刻;②拋球階段:球拍與球分離時刻――球與手分離時刻;③過渡階段:球離手時刻――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大(身體最低)時刻;④向后揮拍階段: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大時刻――球拍在身后最低位置時刻(“搔背”姿勢);⑤向前揮拍擊球階段:球拍在身體最后最低位置(“搔背”)――擊球后瞬間;⑥隨動階段:擊球后瞬間――腳著地。
2.國內網球發球研究的幾個實例
劉卉的《網球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孫宇亮等人的《國家女子網球隊運動員大力發球技術的運動學分析》、金春林等人的《柏衍網球發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以及嚴波濤等人的《網球發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均用高速攝像和圖像解析法進行實驗,闡述了對正確網球發球動作的理解。
下面按照動作的階段劃分和發力順序來一一進行闡述,主要研究運動階段,其中包括拋球階段、過渡階段和揮拍擊球階段。
(1)拋球階段。拋球動作是發球動作的開始,拋球的軌跡、拋球的站位和舉拍的方式都會影響到發球的效果。球的軌跡研究包括拋球高度、角度、最高點和擊球點的落差。拋球的站位分為FB和FU,也就是上步式和不上步式。兩種站位各有特點:FU能夠產生較大的垂直作用力,有利于在高擊球點發力,而且能產生較大的軀干扭轉幅度;FB有利于產生較大的骨盆旋轉幅度,并有較長的水平加速距離。對于站位,孫宇亮等人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指標,即球出手時身體重心在地面投影與兩腳的距離的比。發現拋球時,重心投影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持拍側腳,發球速度越快。拋球階段的上舉動作中,強調上臂要充分外展外旋,一般認為上臂外展90度的同時肘關節屈曲達到90度,提示肩內收內旋肌群的預拉長以及伸肘肌群的預拉長對發球的力量具有積極影響。
(2)過渡階段。過渡階段主要關注的是膝關節蹬伸角度。膝關節彎曲角度越小,并不意味著對發球的貢獻越大,但是膝關節的速度越大,則對髖上升的速度貢獻越大。這也糾正了我們之前的一個錯誤觀點,即蹲得低,發球才有威力。正確的方法應是蹬得快,發球才有威力。
(3)向后揮拍階段。向后揮拍階段主要關注“搔背”動作。“搔背”動作的要點:這是一個軀干三維擰轉超越器械的過程,后伸、側傾以及側旋,所以擰轉的幅度越大,做功的距離越長,越有利于產生較大的揮拍速度。
(4)向前揮拍階段。擊球點越高越好,一般在1.5倍身高,因為擊球點高,有利于形成球的下壓角度,從而降低出界的概率,提高發球的成功率。球拍的最快速度出現在觸球前0.05s左右。
(5)發力次序。網球是一項多環節發力的運動項目,環節間的相互協調對運動員技術的發揮是至關重要的,發球時各環節的發力順序也就顯得特別重要。發球各環節的次序,多以各環節的最高旋轉速度的產生次序來表示。筆者參考大量文獻發現,這類文獻多參照嚴波濤對膝、髖、肩、肘、腕環節的發力描述,多數呈現這樣的次序:左膝―右膝―右髖―左髖―右肩―右肘―右腕。
對于網球發球的動作,不同專家給出了不同的參考值。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網球標準姿勢,或者說怎樣的網球發球動作才是最好的,這還得滿足一定的條件。從有關動作的科學理論來說,好的動作有三個要素:達成目標的最大確定性,也就是動作的成功率;最小的能量和精力消耗,也就是良好的能量經濟性;最短的動作時間,也就意味著高難度動作的速度。筆者所列舉的幾篇文章都是以達到最大的速度,也就是以最短的時間為前提來進行分析。后續研究不妨立足于能量經濟性和動作成功率來開展新的探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正手擊球技術 網球運動 生物力學分析
正手擊球技術是網球運動中使用頻率最高,也最為基本的一項技術。在網球運動中,運動員正手擊球技術的掌握情況和應用情況,不但直接反映了網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水平,同時,作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還會對比賽的最終結果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鑒于此,本文就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學的基本理論,對網球正手擊球的基本力學結構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借此為網球運動員正手擊球技術動作的規范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一、正手擊球技術的基本特點
雖然在網球運動中,正手擊球技術有正手平擊、正手上旋和正手下旋等多種形式,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上述幾種不同的正手擊球技術形式的特點卻是大同小異的。簡單來說,正手擊球動作的完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涉及到上下肢和軀干等全身多個部位的運動,以上幾種不同的正手擊球技術,實際上都是根據人體協調鏈在充分利用自身髖關節和軀干轉動的基礎上,按照肩、肘、腕等關節的順序來完成擊球動作的過程。作為網球運動中最為常用的一項基本技術,正手擊球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力兇猛、球速快。另外,根據正手擊球技術動作的結構,其通常可以分為引拍后擺、向前揮拍以及觸球和隨揮等四個主要的階段,以下就從這四個階段入手,針對網球正手擊球技術進行了生物力學分析
二、正手擊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
(一)引拍后擺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
在引拍后擺階段,是運動員以手為主的軀干和上肢的轉動,當運動員引拍的幅度達到最大時,運動員髖關節的屈角大約在32.7±15.6度左右,與此同時,膝關節也轉動形成一定的屈角,屈角的角度大約為69.3±13.8度左右。另外,在完成引拍后擺動作時,運動員軀干的扭動角度大約為30度左右,這表明,在完成了引拍后擺動作之后,運動員肩軸扭轉的角度相較于運動員髖軸扭轉的角度而言更大,這對于拉長肌肉有著一定的作用,從而通過肌肉的預拉伸儲存了一定的彈性勢能。
(二)向前揮拍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
在向前揮拍階段,運動員肩、肘、腕等關節和球拍的速度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上臂向前的運動是最為主要的力學特征,通過上臂向前的動作能夠產生向前的速度20%-30%和向上的速度的20%。另外,在向前揮拍階段,運動員遠側環節的速度要明顯的高于運動員近側環節的速度,而且,近側的環節到達最大速度的時間要明顯的早于遠側環節到達最大速度的時間。
(三)觸球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
網球的正手擊球動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完成了引拍后擺、向前揮拍之后,就進入了觸球階段。在觸球階段,當拍面與球接觸時,網球運動員的腿部、髖部以及上體和頭肩等部位需要相互協調,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觸球時的正確動作,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擊球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網球運動員腿部、髖部以及上體和頭肩等部位的具體動作如下:
一是,腿部動作。在觸球階段,運動員的雙腿需要保持適度的彎曲以便于充分的蹬轉。所以,此時,運動員的兩腳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與此同時,膝關節則要保持一定的彎曲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在完成擊球動作的過程中,雙腿能夠更加充分的蹬伸,并通過雙腿的充分蹬伸在克服慣性實現快速啟動的同時,充分利用來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彈性促使角動量和線動量的形成。
二是,髖部動作。在觸球階段,網球運動員的髖部和肩部應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以確保觸球動作完成中運動員身體的動態平衡。
三是,上體動作。根據生物力學原理可知,在正手擊球動作中,擊球時是運動員的下肢先產生爆發力,然后所產生的爆發力通過腰部、上體部位、肩部以及手腕依次傳遞到球拍上,并最終完成擊球的過程。觸球作為整個連續動作中的一個環節,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要確保觸球“承上啟下”作用的充分發揮,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充分利用上體部位將由腰部傳來的力量傳遞到肩部和手腕,并最終作用到球上。為達到上述目的,運動員在觸球階段,手腕應保持適度的緊張,以防觸球的瞬間拍面失去控制;腋部適度夾緊,以充分發揮線動量;并注意保持恰當的擊球點。
四是,頭肩部動作。在觸球階段,頭肩部是一條直線,兩者相互協調保持平衡,并由肩部帶動手臂進行轉動,形成一定的擊球速度,以防出現擊球無力的情況。
(四)隨揮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
隨揮階段也就是觸球之后跟隨球進行揮拍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隨揮的距離和隨揮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沿著球的方向再繼續向前移動一段距離,這樣才能夠將球“打實”,并取得良好的擊球效果,并保持正確的擊球方向。除此之外,在隨揮階段還要注意,確保將球“打實”之后,上肢動作要逐漸放慢下來,身體各個環節的速度也應順勢逐漸的降低,以盡快的讓身體回位為一下次擊球做好準備,并以此來預防運動損傷事故的出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羽毛球殺球 教學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從羽毛球技戰術的發展,可以發現,羽毛球扣殺技術,尤其是后場扣球技術已越來越重要,并已成為比賽中得分的重要手段,是經常使用的,這也符合快速,現代羽毛球技術的發展方向綜合,特別突出。后場殺球技術變化速度,角度和其他路線的風格,這是最成功的攻擊手段。
1后場扣殺球運動技術分析
1.1小腿的運動特性
原位羽毛球后場的扣球技術動作開始的中心舞臺的身體落在右,這樣的動作,右腳蹬膝向前向上的運動,并形成軀干下部圍繞身體縱軸的正向和反向的位置。
1.2后場殺球中肢軀干運動特征分析
原位置扣殺球技術在膝關節拍舞臺的中心膝降動作,這個動作是在扣殺球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肌肉主動收縮拉伸的膝關節蹬伸,增加肌肉彈性勢能儲備的初始長度,同時增加擺動距離擺動,準備好為后續的膝關節蹬伸動作。下肢彎曲重力向下運動體中心太大或太小,不能產生延伸效果最好的踏板,不利于這些動作的完成。如果膝關節屈曲幅度過大,會造成膝關節伸肌群對負載過大,從而影響伸膝速度的整體協調和各環節的軀干和上肢。另一方面,膝關節屈伸范圍太小而不能充分伸展伸膝肌肉收縮,主動收縮戰線的彈性勢能儲備,從而影響拉伸效應。殺死踢腿動作球技術是使膝關節向前向上的運動,使軀干下部的正向和反向的位置。由于不同的運動和健身。因此,最好的運動員膝關節屈曲角度和不同的身體下蹲深度是不一樣的。膝關節屈曲角度和合理的幫助運動員發揮最佳的技術效率。原位置扣殺球膝關節動作是扣球動作的初期,是使身體產生向上的速度動力來源。
1.3羽毛球后場殺球技術軀干運動特性分析
原位扣殺球側身運動員根據球的位置采取行動,做好相應的預判,調整身體姿勢,準備等動作完成。殺死對手的方向一側的球的技術基本要求,扭轉身體的幅度大小至關重要。在引拍階段,與左肩右肩和右髖關節相比,在他的右肩左臀部,然后打開膝范圍的振幅比,形成軀干背的姿勢扭曲,在行動階段后軀干扭轉達到最大值。反向擺動在上部和下部軀干運動階段,和上軀干扭轉速度大于下部和上部和下部軀干的命中時間,相對較少的扭曲。軀干扭轉角度描述扣殺球技術在整個主體的縱向軸線的運動范圍的作用過程和軀干的肌肉收縮。后軀干扭轉角度大,軀干向前反向肌肉拉伸的主動收縮,儲存的彈性能量越大,越大。肌肉收縮的收縮和肌肉長度的影響,后軀干扭轉角度大,身體向前反向有功功率輸出更多的肌肉收縮。左、右腹內斜肌收縮的運動員軀干的扭轉的姿勢,同時拉伸側的內,外斜的運動員。最大扭轉角的軀干倒退,重新走到一起,在正確的腹外斜肌主動收縮和左斜伸的彈性圍繞身體縱軸,軀干上部動作加快,帶動肩關節的運動初始速度加快。原位置動作姿勢是根據運動員在地上做的,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并確保這些行動需要完成最好的姿態。因此,在原位這樣的行動將不會完全的身體的扭轉和彎曲,從而影響扭振振幅的大小。統計顯示,羽毛球紅極一時的行動是速度和最大手掌大小的軀干扭轉角相關。
1.4羽毛球后場殺球技術特點上肢運動分析
(1)肩關節的運動。同樣是在運動和運動范圍,在不同的時間。在球拍的手臂在水平延伸,旋前外展位置,擺動相,在屈曲的水平臂,旋前外旋和快速的狀態。
(2)肘關節的運動。在肘關節活動的形式是原地扣球技術非常重要,在伸肘在屈肘關節運動,達到最高的伸展,但不完全伸直。后肘關節在上臂外展做屈伸水平運動,接觸時盡量要保持高度,同時也確保了擺動幅度的的最大距離。
(3)手腕和手部運動。手腕的活動和姿勢手腕決定羽毛球手飛行的速度和方向。在運動員腕關節伸展狀態,在一段時間內的“等待”之前,擊球很快在壓力下快速伸屈后,當腕關節伸,內收位置的球員。位于手掌的上端,出手的力量,速度的獲得取決于它的操縱能力和發力的匹配。最大速度的原位扣球動作的手在球,雖然球員想要達到的最大速度在后場的球消磨時間,但技術要求玩家拍到擊球的最佳位置,羽毛球運動員在球拍的手控制不僅要將過網球,而且根據技術和戰術控制的穿梭路線和安置的飛行的需要,而不是簡單地讓球員的球在最大速度。
2總結
綜上所述,羽毛球殺球技術的關鍵,無論是業余的還是專業羽毛球運動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加強扣球技術培訓和研究,克服錯誤的分析,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真正掌握決定性的關鍵技術。
為了加快訓練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用力學分析的原理,從大學生自身自我糾正行動的原則分析。在這種方式中,將逐步克服錯誤,使學生能夠粉碎速度。功率。點顯著增加。然而,技術動作的分析和實踐,都應該從整體上考慮,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實踐中培養的技術相結合的過程中使用的動作和動作分解的思想。
參考文獻
[1] 張勇.羽毛球[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玉剛,柏開祥.運動生物力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 葉生愛.羽毛球后場扣殺球技術分析[J]. 運動與健康,2010(3).
【關鍵詞】 髕骨骨折;治療方法
髕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其發病原因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髕骨肩負著維持膝關節穩定、傳導并增強股四頭肌力量等重要作用,所以對髕骨骨折臨床治療的要求較高。目前臨床對髕骨骨折的內固定多采用鋼絲環扎、張力帶、聚髕器內固定、外固定器外固定等。本院2006年3月~2014年3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54例髕骨骨折,現回顧總結并加以分析,以便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治療不同類型的髕骨骨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齡18~68歲,平均36.8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6例,墜落傷6例,跌傷22例;骨折類型:橫形骨折21例,斜形骨折3例,粉碎型骨折24例,下極骨折6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13例,開放骨折2例。2列行急診手術,5列無移位骨折保守治療,其他患者均在1周內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患者均有手術適應證:有明顯移位的髕骨橫形骨折或髕骨斜行骨折( 關節面錯位超過2~3mm或骨折分離超過3~4mm);髕骨粉碎型骨折;髕骨陳舊性骨折不愈合。
1.2髕骨骨折的治療方法
1.2.1手法整復:本組患者有5例髕骨橫形無移位骨折,用長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伸直位3~4周,在此期間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去除石膏后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
1.2.2鋼絲環扎內固定術:鋼絲環扎術的原理是將鋼絲包繞在整個髕骨周圍,從而產生相等的周邊平衡應力和多向內聚力,使骨塊向中心會聚起到骨折復位固定的作用。具體方法是在髕骨骨折復位后,用鋼絲環繞髕骨一圈,在髕骨外側收緊鋼絲固定。該手術方法簡單,但不能限制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骨折塊前方分離移位,若固定不穩常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1.2.3張力帶固定術:張力帶固定術是治療髕骨骨折的經典術式,以其理學結構特性及可靠的效果得到骨科專家的推崇,其改良術式較多,均以髕股關節的運動特點為依據而設計。AO張力帶固定術在髕骨骨折復位后用2枚克氏針做平行貫穿固定,使骨折塊不發生側向旋轉或前后旋轉,始終保持關節面平整。
1.2.4聚髕器內固定術:聚髕器治療髕骨骨折其原理為其利用鎳鈦合金熱彈性馬氏體相變的結果,并根據髕骨解剖力學特點而設計,在體溫驅動下功能爪可從從多個方面對髕骨產生持續、穩定、立體、向心的加壓聚合力。聚髕器服帖于髕骨表面產生的縱向壓應力可以抵消股四頭肌收縮或屈膝時產生的張應力,并在近關節面產生持續的壓應力,達到術中穩定骨折的目的,并且骨折固定接觸面積大,可以使骨折聚合于解剖復位直至骨折愈合;對于一些嚴重粉碎骨折,可采用先將粉碎的骨折塊環扎縫合后用聚髕器內固定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2.5改良張力帶鋼絲 用兩枚2mm的克氏針自髕骨上極穿入,經骨折塊由下極穿出,兩針位于股骨四頭肌腱兩側,并平行,然后用鋼絲,環繞克氏針四個尖端固定。在粉碎骨折,還可加用橫行或斜克氏針加鋼絲固定。
1.2.6髕骨部分切除術:髕骨下極骨折,骨折塊較小,切除后對膝關節的穩定和活動沒有影響,可考慮切除下極游離骨塊。
1.2.7口字型鋼絲固定術:該方法針對各型骨折都可以使用,清除關節腔瘀血,分別在骨折上極和下極有1.5克氏針橫行打孔,將鋼絲由外向內經上極孔穿入,再將鋼絲由內向外經下極孔穿出,直視下將骨折復位,于外側逐漸收緊,一手捫及髕骨關機面平整并維持復位,完全拎緊鋼絲,用長腿石膏托或石膏管形固定患肢于伸直位3~4周,在此期間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去除石膏后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
2結果
術后石膏外固定時間:鋼絲環扎內固定組平均外固定30天,張力帶組平均外固定15天,聚髕器內固定組不予外固定。功能評定標準。優:膝關節功能正常,無疼痛、無肌萎縮,行走自如,屈伸及下蹲無困難;良:膝關節活動功能接近正常,無疼痛,有輕度肌萎縮,行走自如,下蹲稍差;可:有時疼痛,有肌萎縮,膝關節屈伸受限但大于90°,平地行走無跛行,下蹲及上下樓梯不便;差:疼痛,有肌萎縮,膝關節屈伸明顯受限不足90°,跛行、下蹲及上下樓梯困難。本組54例有48例獲得隨訪,時間3~18個月,平均8個月,骨折全部愈合。依療效評定標準:口字型鋼絲固定術優30例,良5例,鋼絲環扎內固定組,優4例,良1例;張力帶組優4例,聚髕器組優2例;髕骨部分切除術2例;無1例發生固定失敗及骨不連等并發癥。
3討論
髕骨是體內最大的籽骨,是膝關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保護膝關節并增強股四頭肌肌力和伸直膝關節最后10°~15°的滑車作用,因此對髕骨骨折的治療臨床要求較高。治療的目的是恢復髕骨關節面的平整,修復股四頭肌擴張部的橫行斷裂,早期進行股四頭肌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最終恢復膝關節的功能。筆者認為髕骨骨折若關節面錯位超過2mm或骨折分離超過3mm就具有手術指征。因為髕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如果處理不當將影響膝關節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有手術指征的髕骨骨折治療治療方法很多,如上述介紹的七種方式,同時還有很多固定方式如粗絲線縫合固定、可吸收螺釘等。目前報道最多的為張力帶內固定和聚髕器內固定。選擇適合的內固定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允許早期功能鍛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另一方面合適的內固定可以保證骨折端的穩定性,利于骨折的愈合。另外,作為基層工作者,還要考慮病人的經濟負擔及二期手術的情況,張力帶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力學設計合理,可以將骨折塊間有害的張應力轉變為能促進骨折愈合的壓應力,為骨折愈合創造了良好的生物力學條件,并且固定可靠,能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是一種可靠的內固定方式,但部分患者術后出現克氏針刺破皮膚致針眼感染,二期取內固定時常需暴露整個髕骨,創傷較大;聚髕器內固定優點是局部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固定可靠,術后并發癥少且術后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但聚髕器價格較貴,多數患者不接受內固定無長期值體內,要求取出內固定物,在取出內固定物時比較困難,常需暴露露整個髕骨表面,筆者一般用大力剪將髕骨爪剪斷取出。筆者認為,口字型鋼絲固定術手術操作簡單,骨折復位可靠,固定穩妥,對于髕骨橫形骨折、縱形骨折以及粉碎型骨折療效確切,并且費用相對較低,是一種理想的內固定方式。
【參考文獻】
1謝陽,祁奇,楊揚震,等.不同內固定方法對髕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8(20):3924-3925.
2許碩貴,張春才,王家林.鎳鈦聚髕器治療髕骨骨折的電測分析.上海生物醫學工程,2001,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