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第1篇

      飲食文化、餐具、進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禮儀等則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樣式和文化取向?,F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 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 了解了兩者的不同防止失禮于人。

      1. 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 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 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2. 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 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 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 有進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對傳統的觀看來, 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 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 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 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 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 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3.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 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 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 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 ) ) 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 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 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 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 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 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 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 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 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 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 都毫無變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魚就是魚, 牛排就是牛排, 縱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 這體現了繼承, 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 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 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 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 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 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 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 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 不吸煙不喝酒0 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 陋習0, 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 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 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 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第2篇

      再如,我們都知道,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制度中,對于“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這些源于父母兩支不同血脈的八種平輩關系,以及“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伯伯”這五種血緣關系的親屬都有著相當嚴格的區分,可是在英語的文化傳統習俗中卻只是將其簡單而籠統地稱之為brother,sister,cousin或uncle。這種源于傳統文化的區別形成的語言表達差異,是不同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很大障礙。就以上面的親屬稱謂為例,其實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其最主要的核心關系是以父子血脈為尊的一種血緣習俗,深受這種傳統習俗影響的東方民族,將父系親屬放到至尊的位置,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區分這種血脈上的差別,在中國傳統家庭親屬的稱呼上就產生了這樣細致的分類。

      可是在西方的文化習俗傳統上,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沒有像中國家庭這樣多的錯綜復雜的親緣關系,只有最為簡單的夫妻關系來作為一個家庭最主要的核心關系,因此,西方人的觀念中根本就沒有必要去那么細致地區分其他各種親屬關系。這樣也就難怪國外那些翻譯家們在翻譯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時,為了其中錯綜復雜的各種親屬稱謂而絞盡腦汁。還有我國著名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在翻譯時曾為有些人直接翻譯為SisterAqing,在我們中國傳統的稱謂中,“嫂”是指嫁給了自己兄長的已婚女子的稱呼??墒窃谟⒚赖任鞣降拿褡逦幕?,sister這個單詞的含義除了“姐妹”以外,還有一個意思是作為修女的一種稱呼來運用的,這樣的翻譯就使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文化溝通有了很大的差距。

      傳統習俗文化對中西方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界定一下何為“習俗文化”。根據《漢語大辭典》中的定義,習俗文化,就是指那些貫穿于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以及交際活動中的,源于不同民族風俗習慣而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習慣。這種源于不同民族生活習俗積淀下來的不同的社會風尚、倫理習慣,往往會使翻譯者在翻譯時較難準確地傳達出這種來自民族習俗的內在含義。例如在法國的習俗文化中認為,男性與女性之間親吻嘴唇,就意味著可以同床共枕相擁而眠了。因此,為了在翻譯中盡量照顧到這種不同的民族習慣,以防傷及目標語言國家的民族風化,譯者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的時候,就將英國文化習俗中的接吻,翻譯成法國文化習俗中能夠接受的、與其意義相當的擁抱。像這種與作品原文有所差異的翻譯策略,其實并不能夠真正傳達出源語言文化習俗的風貌。

      而在英漢翻譯中,最典型的習俗差異是這兩個民族對待某些動物的不同態度,以及在這不同態度背后蘊涵的深層的文化習俗內涵。例如在中國人的習俗文化中對于貓的喜歡是十分鮮明的,因此,我們就常常用“饞貓”來比喻那些有點小可愛的喜歡吃東西的人物對象,這其中含有了很大程度的親昵成分??墒窃谖鞣降牧曀孜幕?,cat則是用來喻指那些“包藏禍心的女人”的,這一源于習俗文化的差異,使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不得不慎重考慮。在漢語的習俗文化傳統中,“山羊”是個沒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中性詞,可是在英國人的文化習俗中,goat這個詞卻有“色鬼、不正經男人”的含義。也正因如此,我們國家出口到西方英美等國的五羊牌自行車,遭遇了空前的冷落,不管是男式的還是女式的,都乏人問津。

      我們再通過一個笑話的翻譯來說明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習俗差異導致的語言文化障礙:Alittlegirlatherfirstchurchweddingsuddenlywhisperedloudlytohermother:“Mummy,hastheladychangedhermind?”“Why,dear,whateverdoyoumean?”Hermotherasked.“WellMummy,she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在這個笑話中,最后一句直接翻譯成“和一個男人走上禮壇,和另一個男人走下來”。這句話是這個笑話理解的關鍵之處,需要對英美文化的婚禮習俗有所理解才能夠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含義所在。在西方婚禮的傳統習俗中,新娘是由自己的父親牽著手帶到婚禮的神壇,然后在神父的祝福聲中將新娘親手交給新郎。因此,在翻譯中假如譯者并不深諳西方的婚禮傳統習俗,就有可能產生這種因習俗文化傳統而導致的理解差異,而真將這句話理解成了新娘在婚禮過程中換了兩個男人,這樣就根本談不上幽默的品味與欣賞了。

      就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一樣,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姿綽約而又為本民族所標榜的飲食文化。我們漢語中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這句民間俗語,翻譯成英文就成了“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這種翻譯時單詞意義上的差異其實恰恰反映的是這兩個不同民族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性存在。還有例如西方人在形容某一個地方人很多、非常擁擠時,常用這樣的句子來表達“Itwaspackedlikesardines”,根據字面的意思翻譯成漢語就是“塞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而同一是形容人多擁擠不堪,我們中國人則常用“人多得像下餃子一樣”來形容。

      曾經有人認為在翻譯類似于這樣的句子時應該采用同化的翻譯策略,因為在西方民族的飲食文化中沒有“餃子”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食物,而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對于“沙丁魚罐頭”這種食物知道的人也寥寥無幾。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的平臺日益增多,因此,沙丁魚罐頭這種原本屬于西方民族飲食傳統中的食物也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并逐漸被中國人所熟悉、接受,而“餃子”這種蘊涵著中國民俗傳統文化的食物,在兩國各方面的交流中也逐漸被別的民族國家所熟悉并接受。這樣,在進行英漢翻譯時,我們就可以直接翻譯,將這種具有東方民族傳統習俗的飲食文化直接轉達給英國讀者。這種習俗文化上的交流,促使各自的民族文化超越了國家民族的界線達到一種大同的效果,進一步增進了兩國文化的相融。

      結語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衣食住行 集體主義 個體主義 價值觀差異

      Abstract: When all people are creating a new civilization world on the earth, the collision of their different world views and valu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in all respects of their life. Generally, the collectivism reflects the nature of eastern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culture is a typical one. But, in the west, individualism is widely accepted by people.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mpe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However, by contrasting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two cultures reflected in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veling, it becomes easier to make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which can be helpful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harmonious world.

      Key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veling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1

      一、引言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聯系日益密切,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族裔、不同語言共存的多元文化結構已是當今普遍現象。然而,由于地域的差異、阻隔以及交流上的障礙,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習俗傳統,在價值觀上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標準,這些常常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變得復雜、困難。人們習慣用自己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去衡量他民族的交際行為,這種經由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主觀性,往往會造成個人的偏見。因此,在溝通中常常遇到各種文化障礙,難以實現相互的理解。而要改變這一現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異域文化,開展兩者間的和平對話,以理解與包容的心態對待對方,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理解基礎上的溝通,從而共建一個和諧的跨文化交際環境。而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行為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對中西方人們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進而亦可以解讀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各種障礙,以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中西方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文化的建構

      在人們溝通過程中,符號語言或行為常常被用于反映交際者內在的動機,但如何表達則取決于人們自己所擁有的價值體系[1]。而價值體系則是在長期的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個民族所處地域的不同以及習俗宗教的差異使得文化價值取向也各不相同。 Hofstede(1983)在其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tions一書中就提出了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理論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維度論說[2]。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這一維度里,各民族都可找到自己不同的價值觀特點。這一研究方法讓人們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

      (一)中國集體主義文化觀的建構

      就集體主義而言,東方特別是亞洲地區較為典型,而其中中國文化表現得尤為突出。幾千年的儒家倫理文化對中國人穩定的群體意識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所要求的三綱五常、君臣父子、貧富貴賤使得整個社會等級制度根深蒂固,使人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形成一種意識:群體利益始終高于個體利益。人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遵守一定的禮節和儀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式,服從群體的要求。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給群體文化中的每個成員打下了無形的烙印。因此,集體主義文化觀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讓人們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中都更加關注人際關系的維系和和諧,認為只有有了集體才會保障個體存在的安全;只有融入了集體個體的利益才能有保障。這也就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漸變成不知不覺的習慣,無論是在精神世界還是物質世界,集體主義發展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二)西方個體主義文化觀的建構

      相對集體主義而言的另一極端是個體主義。個體主義是西方文化發展到近代的產物。十六世紀席卷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為個體主義文化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人本主義、人權主義思想在西方得以確立和深入人心,之后美利堅的形成更是將此發揮到極致。這種文化認為個體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出發點,人必須為自己個體利益而奮斗,為自己奮斗才能為他人和社會奮斗,有個體才會有社會整體,個體高于社會整體。這種文化觀強調了自然權利、平等和自由的思想。這也正如美國《獨立宣言》中寫到的:所有的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也正是這種價值觀讓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視個體的一切利益和行為,張揚個性,尊重個體也就成了西方社會的流行價值觀。

      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不僅造就了不同的思維模式,也使得中西方在衣、食、住、行等各層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了解了價值取向的成因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們在日常中的不同行為舉止,價值判斷標準,才能能去包容不同于自己的異文化,成功地實現跨文化的交際。

      三、中西方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文化在

      衣、食、住、行方面的差異分析

      不同價值觀的取向決定了人們不同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模式,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層面無不彰顯著中西方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文化差異[3]。從這些層面的對比中可清晰地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溝通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相互間的認識與理解,構建和諧化的國際環境。

      (一)服飾文化:中國服飾“天人合一”的寬衣博帶對西方服飾“人體之美”的個性張揚

      中國人的“群體”“整體”意識隨處可見。服飾是衣、食、住、行中最能直觀體現中西價值觀差異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服飾最初的功能是為了防寒保暖、遮蔽身體。但在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外,它也是體現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政治、經濟、心理、習俗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4]。在中國服飾文化中常??梢泽w會“群體”“合一”的概念。中國傳統服飾追求寫意,重在表現人的“氣質”“神韻”,以寬衣博帶體現“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力求社會倫理規范與個性心理欲求交融統一,服裝的社會功能也因此被無限放大,個人審美則被逐漸擯棄。中國服飾要求呈現色彩的和諧,款式的整體呼應。服飾文化的色彩以等級標志為主體,青藍,赤紅,黃,白,黑乃尊貴之色,與五行相對應,構成五方正色的圖式,被用來別上下,名貴賤,成為等級差別的象征。而其寬體式造型上的領襟,滾邊則表現了中國文化的和諧與統一,其集體主義價值觀巧妙地融入其中。

      然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崇也使得服飾文化更有別于東方文化。在這里人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世界的主人,以自我為中心,張揚個性。立體緊身的服飾強調、夸張的人體之美,個性突出對胸、腰、臀等形體的顯露,充分體現個體中心論,顯示了寫實的服飾風格。

      因此,從服飾中不難看出,中國“天人合一”的寬衣博帶寫意服飾觀正體現了集體主義“合”的思想,而西方體型顯露裹身窄衣的服飾寫意風格也印證了個體主義文化的特性。

      (二)飲食文化:中餐“合”(集體)對 西餐“分”(個體)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不僅體現在服飾上,就是在飲食文化中,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文化不僅在服飾上體現了“合”的理念,在飲食文化中也講究“全”的思想。集體主義無不深入人心。從菜的名稱,就餐座次的安排,美食的享用方式到餐后的付賬處處都體現著集體主義觀念,突顯一個“合”或“全”字。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的都是共享的方式,而且聚餐是人們尋求集體溫暖和歸屬感的日常社交行為。單從菜名“全家?!薄盁~”“四喜丸子”“桃園三結義”等我們就不難看出這種群體意識的存在。其次,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更是突出了群體與等級的概念。中國人常用的餐桌是圓形的,這使得就餐的人很容易向中心凝聚并有歸屬某個集體的感覺,并且在座次上也是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群體的結構非常穩固。用餐時更是講究通力合作,共享美味佳肴,絕不吃獨食,甚至吃完付賬時也不忘對這個集體的忠心,個個爭先恐后地去付賬。正是因為這種聚餐方式,一個又一個群體才得以建立鞏固,個體才得以生存[5]。

      然而在西方飲食中,雖同是聚會聚餐,卻另有一番感受,完全不同與這種群體行為。首先,西餐文化中所使用的餐桌是長方形的,這種幾何圖形很難給人有向心凝聚的吸引力。就餐座位的安排也不重長幼之序,更無男女有別,即使在這種聚會中他們也要體現人人平等的精神,張揚個性。進餐時更是冷冷清清,個人端上一盤“自掃門前雪”。吃完之后在中國人看來也更顯尷尬,他們各付其賬,恐有占他人便宜和被占之嫌??杉幢氵@樣你清我楚,大家也還相處泰然。充分保障個體的獨立性。

      從以上不難看出,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價值觀即使是在普通的日常飲食上在中西方也完全有別。

      (三)居住文化:中式的“天人合一”房包院(群體)對西式的“獨立 宏偉”院包房(個體)

      在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使人們時時刻刻都需維護與捍衛。本著個人服從集體,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就連我們用以遮風避雨的房屋也印上了“群體” “合一”的色彩[6]。中國傳統思想的“儒、釋、道”精髓也滲透到了中國建筑的設計理念中。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響,中國建筑大多都為庭院式或花園式的。所有窗子皆向院內,外面則全封閉形成一個整體,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無論是北京皇宮的紫禁城,普通百姓的四合院還是福建民眾的圓形圍屋,處處讓人感覺集體是個體存在的基礎,整個建筑顯得沉穩,柔順,含蓄,形成一個合體,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西方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建筑常常給人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感覺。住宅居中,所有窗子向四面開放的“院包房”盡顯個性的張揚與宏偉壯觀,更能加強個性的力量之勢,與中國的房包院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國建筑的“集體”性與西方的“個體”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出行文化: 中式出行重人際網絡維系與構建對西式出行求個體體驗與享受

      在衣、食、住、行中過去最為人忽略的算是出行了。傳統不發達的經濟自然使得人們還無暇顧及這一層面。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現在人們對出行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中西方就此方面的認識仍然有一定的距離,其對出行的認識也依然受制于其固有的文化價值觀。出外旅行時,人們所要面臨的是去適應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異地文化環境。在中國向來視“家庭”“集體”為生存之本的人們會突感不適,尤為安全性感到不安。中國有句俗語“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此處的父母和朋友實指個體所期依賴的某個群體。外出行游一時脫離了原有群體,致使中國人在出行中更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更重視“集體主義”的各種規范,并積極發現能融入其中的新的集體。人們通常認為游玩并不重要,關鍵是和什么樣的團體一起出行。一方面是體驗出行的快樂,而更大程度上是在隨行中結交好友,建立鞏固群體基礎。而西方人在出行時,要么旨在完成所負重任,要么完全融自身到行程的體驗之中去。與誰交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個體在體驗中得到了極大的生活享受,個體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一切以個體的經歷感受為主,與中國人的出行相比似乎更簡單明了。個體主義精神再一次得到充分體現。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過程。但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價值體系,意識形態對人們的各種行為起著制約的作用。由此所產生的誤解與沖突常常影響了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因此,通過對人們衣、食、住、行中所反映出的不同生活模式的了解,分析其認識的差異可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們了解相互交際中所產生的文化沖擊現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對方,創造出一個更寬容、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的國際對話平臺,豐富地球文化,創造和諧的全球生活。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

      [2]Hofstede, G.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tion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983: 46-74.

      [3]杜學曾.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衣冠古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123.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武漢飲食文化 翻譯問題 研究與策略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

      武漢,位于華夏中部,非南非北。武漢飲食文化,包羅萬象,融匯南北。人人都說,武漢飲食:雜而有味。確實,武漢人,什么都嘗,什么都學著做。但是做出來又總帶著一股子武漢味。因此,武漢飲食文化也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且獨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武漢飲食文化的翻譯卻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以下是幾類較突出的問題。

      二.武漢飲食文化的翻譯問題

      1.1小吃名菜的翻譯問題

      1.1.1翻譯版本多樣化,缺少統一性

      有的武漢食物有很多種不同的翻譯,有的翻譯甚至相差甚遠。直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翻譯。以武漢熱干面為例,熱干面有將近9種翻譯。如:

      Wuhan Noodles(武漢面條);Han-Coo Noodle(漢口面條);Chinese style dry mix face(中國風格的混合面);Hankou Style Noodle(意思是漢口風味面),是武漢大漢口食品公司生產的方便裝熱干面出口歐美包裝上的英文翻譯;WuHan HotNoodles with Sesame Paste(意思是加芝麻醬的武漢熱面),這是上海世博會對熱干面的官方翻譯;Hot Dry Noodles(熱-干-面),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翻譯;So Cool Noodle(非常酷的面條);Hot-Cool Noodle(諧音“好酷面條”);以及Regan Mian(熱干面的漢語拼音)。

      為了促銷進口,所以采用了Hankou Style Noodle(意思是漢口風味面)這種意譯,這種翻譯表明了熱干面的所屬地,但忽略了熱干面的原材料,人們只能想到是一種面,具體如何,則無法得知。因此,出現了WuHan HotNoodles with Sesame Paste(意思是加芝麻醬的武漢熱面)這種譯出了熱干面的主料以及調料的翻譯,此種譯法則是為了介紹熱干面而服務的;而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采用Hot Dry Noodles(熱-干-面)這種字對字的直譯,這種翻譯使用起來更為簡潔方便,但外國人看見此譯后可能會誤解為一種辣的干的面。而So Cool Noodle(非常酷的面條)和Hot-Cool Noodle(諧音“好酷面條”)這種翻譯則和熱干面相差較遠,而且此譯很容易誤認為又熱又涼的面條。而最新提出的由臺灣東吳大學的曾泰源教授提出的Regan Mian(熱干面的漢語拼音)這種翻譯又重新掀起了熱干面翻譯的爭議。曾教授主張為了將熱干面推廣出去,熱干面的翻譯應采用音譯法,并專有名詞化。

      再以豆皮的翻譯為例。豆皮有Three fresh bean skin、Three delicacies wrapped in tofu skin、Tri-delicacy doupi(Changjiang Weekly上的翻譯)、Seafood tofu(舌尖上的中國的翻譯)、Fresh bean curd、Fried tofu skin、Bean curd sandwish、Bean curd

      sheets等多種翻譯。

      豆皮是由面皮和熟糯米兩部分組成一種食物。表層是脫皮綠豆和大米磨成的糊做成的金黃色的脆皮,底層則放置夾有豆干,肉干,脆筍塊等食物的熟糯米。Three fresh bean skin這種翻譯是字對字的翻譯,雖不見的能表明豆皮的特征,但好在簡潔。Three delicacies wrapped in tofu skin這種翻譯主要是通過形容豆皮的外形來翻譯豆皮,但tofu skin對應的食物應該是豆腐皮,而不是豆皮。Curd是指牛奶凝結后的膠狀物,雖然可以形容豆皮表皮那種嫩嫩軟軟的口感,但是完全忽略了豆皮底層的熟糯米。Sandwich雖然和豆皮有點像,都是一層疊一層,但是原料不同,借用起來有些勉強。

      以上種種翻譯都各有其特點,每種翻譯的產生都是有其使用價值的。但是,大部分翻譯未經過深思熟慮,簡單套用,往往忽視了原物的特征,原材料等重要因素。另外這種翻譯不統一的現象會帶來多方面的問題。國際上,這種不統一的翻譯,不利于武漢飲食的宣傳和推廣。國內,這種現象會使本就尚未成熟的翻譯市場愈加混亂。

      1.1.2中翻英忽略地方性,套用不當

      有些食物可能存在于全國各地,因選材、制作、外表等的差異而形成了地方特色。這種稱呼相同,但實際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東西最容易引起錯誤套用。如:武漢燒麥就和北方燒麥以及廣式燒麥不同,雖同叫燒麥,但北方燒麥和廣式燒麥重肉餡,北方燒麥多以牛肉、羊肉為餡,加以大蔥,蘿卜等東西,而廣式燒麥多以鮮蝦為主,武漢人卻喜歡以糯米為主,摻以肉丁的重油燒麥。但是燒麥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出現: steamed open dumplings、steamed pork dumplings、steamed crab dumplings、shelled shrimps ravioli、steamed dumpling with the dough gathered at the top等形式出現,可以發現,以上翻譯多對應北方燒麥或廣式燒麥,并不適應于武漢燒麥的翻譯。

      武漢豆皮和恩施、孝感的豆皮就有所不同,雖然各地日常都稱其為豆皮。恩施和孝感的豆皮是用米粉和淀粉經過烙制出的一種粉,成品色澤乳白,有淡淡香味。因此上文所說的Fresh bean curd、Bean curd sheets更多的可能是指的恩施或孝感的豆皮,而非武漢豆皮。但是,當你在網上搜索豆皮翻譯時,多會出現這類翻譯,大家也圖方便,未經考究就使用此種翻譯,最終使用錯誤,貽笑大方。

      還有同是糍粑、年糕一類的“糯食”,蘇州糕團就習慣重油厚味,武漢卻使用少量的糖和油,在淡淡的甜味中引出本味來。糍粑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出現:cí bā,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年糕的翻譯多以以下形式為主:Chinese New Year's cake、rice cake。很顯然這種翻譯只翻譯出了事物的原材料卻無法翻譯出糍粑和年糕作為一道菜時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吃法上。

      1.1.3沒有可靠翻譯,文化領域有較大空白

      總所周知,武漢人把吃早飯叫做“過早”,將早飯的食物稱作“早點”。武漢早點種類豐富,多以米食為主;過早的地方一般是分布在街邊小巷的早點攤。清晨,你可以看見,武漢人穿行于各街各巷,或隨手買一些餅子邊走邊吃,或坐在街邊小攤上吃早點。因此,過早也成了武漢的一大飲食文化特色。“過早”一詞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譯時have breakfast,這種翻譯雖然能讓大家知道過早的主要意思,但是完全丟失了武漢“過早”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甚至,在查找“過早”的翻譯時,找到了大部分單詞是對應過早(即提前)的意思。

      “煨湯待客”是武漢的又種特色飲食文化,是指吃飯之前,先給客人盛一大碗湯。武漢人講究煨排骨湯待客。如果貴客來了沒有排骨湯,那是很失禮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規格,對客人不夠熱誠,大方。作客的也會覺得沒有受到盛情的招待。因此,每逢客人將至,武漢人都會用沙吊子煨一大罐湯招待客人。但是這種本應人人知曉的武漢飲食文化卻難以找到稍好的英文翻譯。只是在百度等翻譯軟件上查到一些機器翻譯:Simmer soup hospitality。

      2.烹飪方法的翻譯問題

      烹飪方法的翻譯存在隨意應用的現象,缺少可辨性。有的翻譯直接借用了非英語的外來詞匯,如“熘”有sautéed這種翻譯,很顯然sautéed是一個非英語詞匯,它可能對應該語言中的“熘”的單詞,但不一定和中文中“熘”的烹飪方法完全對應。有的英文翻譯還是比較完善的,但是專業的網站,書籍或者字典等其他媒體的宣傳,普及度不夠,人們很難簡單的接觸或尋找到這類翻譯。如煎:fry、炒:stir-fry、 爆:quick-fry、炸:deep-fry、扒:fry and simmer的英文譯文都以”fry”(本意是To be cooked in a pan over direct heat in hot oil or fa)這個單詞為基礎,然后配以一定的單詞,從而來區分這些烹飪方法的不同。再比如說最具武漢特色的“煨”這種烹飪方法,英文解釋為simmer:to be cooked gently or remain just at or below the boling point.中文解釋煨:用溫火燒熟或加熱。兩者釋義非常貼近,著實是一個很貼切的翻譯。但是,煲、燉、燜、煮的英文翻譯也是simmer,那外國讀者應該怎樣區分這幾種烹飪方法呢?而且你看見simmer時能首先聯想到武漢烹飪方法“煨”嗎?因此,這種翻譯缺少可辨性,也不能體現武漢特色,缺少地方性。

      3.廚房用具的翻譯問題

      廚具的翻譯存在忽略實物差異性,用詞不貼切的問題。就拿最有武漢特色的沙吊子為例。沙吊子是武漢的方言稱呼,在普通話中稱為砂鍋。砂鍋有以下幾種翻譯:earthenware cooking pot、casserole、earthen pot、marmite、bellied stew pan。earthenware cooking pot這種翻譯,譯出了沙吊子的材料以及用途,但pot既可以指壺也可以指罐,一般是指那種口大較淺帶蓋子的罐子,而沙吊子屬于那種容器肚子較兩頭粗,比較深的一種砂鍋。因此此譯仍需改進。casserole,指的是法式的砂鍋,一般用陶瓷或者玻璃制成,可以放入烤爐的一種廚房用具;和中式的用石英、黏土等燒制而成的砂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Marmite比較符合沙吊子的形象,但有時這種砂鍋是用金屬做的,這又和砂鍋的材料產生了矛盾。bellied stew pan,bellied帶有肚大的意思,stew有燉肉的意思,但是pan則指的平底鍋,和沙吊子較深的形象不符,另外,此譯也無法表明砂鍋的制作材料。煨湯時和砂鍋搭配在一起的還有煤爐子,一般翻譯為Coal furnace或Coal stove。第一種翻譯中furnace指那種在內部加熱的熔爐,和武漢這種外部加熱的煤爐子不太相符。第二種翻譯中stove:An apparatus in which electricity or a fuel is used to furnish heat, as for cooking or warmth.這個詞搭配coal很簡單的就表明了煤爐子的用法以及使用材料,而且stove一般是指在表層接觸加熱的爐子,這種翻譯就要優于第一種翻譯,但是中西方爐子外形有較大差異,西方一般是壁爐,或者是金屬的長方體型的爐子,而武漢的煤爐子則是圓形的。因此,此譯仍不完全準確。

      三.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研究與策略

      針對以上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幾類問題,筆者通過借鑒一些飲食文化翻譯研究者的方法,加以個人觀點,總結出了如下三種較有針對性的翻譯方法。

      3.1巧用小吃名菜原材料,確定菜名中心詞

      任何翻譯都講究一個“信”。對于食物更是如此。為了更好地將食物介紹給譯者,在翻譯時借用食物的原材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一道食物,一般都由主料,配料和調料組成,因此,可以將主料作為中心詞,將配料,調料以分詞或形容詞的形式放在中心詞前后作定語,有時也可以將烹飪方法譯入其中,如以上的熱干面的翻譯,寫者個人就比較欣賞WuHan HotNoodles with Sesame Paste這種翻譯。這種翻譯以HotNoodles為中心詞,以地名作為前置定語,再加上with連接的醬料作為后置定語,沒有見過這種面條的讀者也基本可以猜想到是怎樣的一種食物。有人可能會說,熱干面是一種堿面,和noodle大不相同,但是為了使翻譯更加簡潔,有時可以省去一切不太重要的成分,如果確實要翻譯出來,也可以在 加上備注,注明該面條的成分,以示和noodle的區別。以后碰見這類食物的翻譯,都可以借用“地名+中心詞+調料”或其他搭配中心詞的方法。

      3.2小吃廚具重視地方性,與具體實物相對照

      針對那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廚房用具或食物的翻譯,我們要多方查找,求證實物,明確其外形,原材料等差別,不要因為在漢語中的稱呼相同就直接借用。多找找其相同點,確定不同點,著力修改不同點。用英語的形似來替換漢語的音似。如上文中武漢燒麥的翻譯,由于各地燒麥外形基本相同,都是頂部有一個花型開口的“包子”,但是使用餡料不同,并且是以重油為主。因此,我們可以在餡上做文章。試譯武漢燒麥為steamed oiled sticky dumplings。以后碰見這類食物的翻譯,是采用三步走模式:一去掉相同點、二確定不同點、三換掉不同點。

      3.3關注風俗文化,試創其翻譯

      很多飲食相關的武漢文化現象都難以找到對應翻譯,寫者覺得對于情感性較弱的特色飲食文化,我們可以用漢語拼音翻譯這些文化風俗,然后加以簡短的備注。如過早可試譯為:Guo Zao(the same meaning as eating breakfast in Wuhan dialect); 如“靠杯酒“這種武漢人之間相互表義氣,增感情的文化現象可試譯為:Kao Bei Jiu(an special Wuhan activity that good friends usually men gethered to drink shows friendship between them)?!膘袦汀边@種表現武漢人對待客人熱情友好的文化現象,可以試譯為:Wei Tang Dai Ke(a special Wuhan custom for showing hoster’s hospitality by treating guests some delicious soup)。而對于蘊含某種特定的情感因素的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借用英語中一些對應的典故或單詞,加以中心詞的翻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類飲食文化現象都能在英語找到對應的典故,因此這類翻譯同樣也可以使用漢語拼音加備注的方法,今后,這類翻譯可以試采用:漢語拼音(備注)的方法;或者是接典的方法。

      四.小結

      一直以來,武漢特色飲食文化的佳譯寥如星辰,本文參考借鑒各種文獻資料以及《舌尖上的中國》等翻譯,對武漢的飲食文化的翻譯現狀進行了寬泛的搜集和整理,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翻譯案例,旨在簡潔明了的指出武漢飲食文化翻譯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問題,以望能引起廣大翻譯界人士的關注,并提出了一點個人觀點,為促進武漢飲食文化翻譯的規范化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曉航.老小吃、老味道.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2】熊正安.武漢飲食文化地域.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6(9).

      【3】付巧玲.從武漢飲食觀武漢文化.

      【4】劉清波.中國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中國科技翻譯.2003(11).

      【5】李芳.熱干面英譯應統一為RenganMian.長江日報2014(3).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范文第5篇

      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果教師為了教語言而教語言,而忽視語言中所包含和傳遞的文化知識的教學,必然使教學過程單調乏味,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沒勁。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或掌握一門外語,還要讓學生能夠運用該語言與外界進行溝通,汲取知識,獲取信息。

      什么是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呢?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必然存在著文化差異,表現為不同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而這些文化差異會造成交際障礙,只有理解和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才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這種障礙,使交往獲得成功。

      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相應的文化因素,以跨文化意識進行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當今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在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交際教育的內容和策略。

      一、語用失誤案例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往往把學習詞匯和語法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只注意詞、句的理解,而很少注意篇章的理解,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用英語的交流中常會出現跨文化語用失誤。跨文化語用失誤是異文化沖突的常見現象,具體來說,“說話者不自覺地違反了交際規則、社會規約,或者不合時間空間,不看對象,不顧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場合等,違背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使交際行為中斷或失敗,使語言交際遇到障礙,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或達不到完滿的交際效果,這樣性質的錯誤就叫做語用失誤。”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會導致交際失敗,會令人懷疑是一種故意的言語行為。

      例1:幾年前,我們學校請了一位名叫Steve的外教,在Steve的一次口語課堂上,Steve講課講得非常生動精彩,學生都非常認真地聽課,課堂上笑聲不斷,突然Steve幽默地問了學生一句:My lesson isn’t boring,is it?學生異口同聲地大聲回答:Yes. 這時只見Steve面露不悅,表情有一些尷尬。其實,學生們回答“Yes”本意是想表達“是的,不單調?!钡捎趯τ⒄Z中反意問句的回答沒有掌握好,回答錯誤,被誤解為“不,很單調?!睂τ⒄Z中反意問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

      例2:當別人患了感冒,我們不能依照國內的習慣說:“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Put on more clothes.”“Take some medicine.”等。這種勸告性的關心中國人普遍可以接受,而對強調個性獨立的歐美人來講,無異于“教訓”,是不易被接受的。我們應該學習歐美人的習慣,只籠統地說:“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就可以了。

      例3:當我們想向他人提出建議把門打開時,我們不要說“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它雖然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來表達。

      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分析語用失誤案例,把語用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既學好語言知識,又了解和掌握了語用知識,以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包括:中西方交際行為方式的主要差異,中西方在處理主要社會關系上的差異,漢英姓名和稱謂的異同比較,中西方非言語交際的主要差異,漢英中常見的成語、諺語、俚語、委婉語及禁忌語的對比。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進行語言教學,還應不斷滲透相應國家的文化,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美國外語教學專家Winston Brembeck說:“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我經常有意識地將中西方文化差異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下面就列舉一些我在教學中滲透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

      1. 餐桌禮儀差異:東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飲食結構外,更大的差別是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作為主人(host),中國人總是面對一桌佳肴卻說粗茶淡飯(homely fare),招待不周;用餐時則一個勁地勸菜敬酒,大聲說笑等。這些行為會讓外國朋友感到不安,因為這全然不同于他們的餐桌禮儀。西方人崇尚節約,討厭飯桌上的浪費,在宴請時,主人不會為客人夾菜,而是讓客人自行選擇,建議客人“Please 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2. 送禮禮節差異:中國人送禮的禮節比較復雜,走親訪友一般都要贈送禮物。人們比較注重禮物的數量和價格。一般來說,禮物越貴越好,而且要雙數,因為雙數吉利。中國人接受禮物時為了表示禮貌,往往再三推遲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禮。西方人送禮不在乎貴重和數量,精心準備的小禮物尤其是親手制作的禮物是最珍貴的。主人收到禮物要馬上“識貨”,立刻開包,還要說“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 is just what I wanted.”等表示對禮物贊賞的話,否則就是失禮的行為。在送禮物時, 中國人常謙虛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 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very 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

      3. 交談禁忌差異:中國人的隱私保護概念不如西方人強,中國人聊天的話題幾乎無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隱私方面的話題,如年齡、工資、價格等,見面聊天時,問及年齡是為了能夠適當稱呼彼此,以示尊重。英美國家人士對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個人隱私問題比較反感,避免問“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在語法上都是正確的,可是提問的內容涉及英美人的私事,使他們誤解中國人愛干涉他人的私事, 從而造成文化障礙。

      4. 其他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三、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應向學生介紹相關英語國家當時的社會背景知識,包括與語言本身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與社會文化有關的背景知識。如何將背景知識貫穿于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如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應介紹英語詞匯的社會文化內涵,切實把握中西語言在詞匯方面的差別。如學習“Thanksgiving Day”,可以從西方宗教文化角度和感恩節的來源等方面來提升該詞組的內涵,再補充一些關于西方人如何過感恩節的知識來加深學生對該詞的理解。當課文出現music話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音樂的大致發展歷程,介紹音樂的派別和風格??梢灾亟榻B美國音樂的發展是如何從blues經歷country music,jazz,rock music,rap,hip hop發展到現代音樂,特別要介紹一下美國鄉村音樂發源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并播放幾首優美動聽的鄉村歌曲, 如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約翰·丹佛的《Country Road》和《Taking Me Home》等歌曲。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對學生實施跨文化交際教育的策略

      1. 創設交際語境,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際場景。教師要盡力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境,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成為學生語言實踐的場所,將語言知識的學習融于語言使用的活動中??梢栽谡n堂內加入大量的以學生為主導的練習方式,如角色扮演、對話、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交際能力。

      2.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優勢可以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給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和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學生可以看到、聽到純正的現場語言交際,有身臨其境之感,有利于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

      3. 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強化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視情況開展口語培訓班、英語口語技能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廣播和英語角等活動,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異域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教師應該重視跨文化交際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 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才仁. 英語教學交際論[M].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在线电影|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永久精品ww47|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亚洲av女电影网| 亚洲黄色三级视频|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